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 32 (10): 1214-121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10.1214

Orginal Article

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回顾与研究展望

钟士恩12, 甄峰12, 张捷12, 周其楼1

1.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93
2. 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210093

Retrospects and Prospects:Information Geography in Nanjing University

ZHONG Shi-en12, ZHEN Feng12, ZHANG Jie12, ZHOU Qi-lou1

1.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Human Geograph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China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2)10-1214-06

通讯作者:  张 捷,教授。E-mail: jiezhang@nju.edu.cn

收稿日期: 2012-04-22

修回日期:  2012-06-30

网络出版日期:  2012-10-20

版权声明:  2012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钟士恩(1983-),男,山东枣庄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旅游的区域影响、旅游空间、主题公园。E-mail: fgh1475@163.com

展开

摘要

信息地理学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地理学问题,包括信息传播的空间分布规律、空间结构及其空间影响,特别是对人类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以及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地理学问题等。南京大学系统性的展开了信息地理学的研究,并深植于传统的优势地理学科,形成信息时代空间的形态、信息时代的空间效应、数字与信息城市、信息技术与旅游、信息时代的居民行为活动5个重点研究领域。面向全新的移动信息时代,以及信息地理学在社会文化及人文方面的研究不足,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面临五大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深入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研究、移动信息技术作用下的行为地理研究、信息技术与旅游结合的地理学研究、移动信息时代的智慧城市研究、物联网的地理学响应研究。

关键词: 信息 ; 信息地理 ; 南京大学

Abstract

Information Geography studies the geography of huma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includ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rule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spatial structure and its spatial effects, especially the impacts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human societies and economics, as well as the geographical phenomenon induced by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ies. Nanjing University embark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Geography systematically with a long history, while deeply rooted in traditional advantageous discipline of geography. Information Geography in Nanjing University produces a wide range of academic influences on five key research areas, i.e. spatial forms in the information era, spatial effects in the information era, digits and the information 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urism, residential behaviors and activities in information era and so on. It is prospected that geograph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will be combined deeply in the coming new mobile information era. In the future, it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empirical researches of Information Geography on the social culture and the humanities further. Five latest trends are also proposed for Information Geography in Nanjing University: 1) Urban space under the deep influenc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cluding the new spatial forms of production space, consumption space, social and cultural space, recreation and leisure spa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T. 2) Behavior geography and mobile IT, including the influences of IT on residences, trips, livings of residents. 3) IT and tourism geography research, including the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dustries, influences on decision-making before tourists’ travel and so on. 4) Smart city and mobile IT, including the transformations of city management and city governance in the mobile IT. 5) Geographical responses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focusing on new empirical studies compared to the concepts of the traditional space, location, spatial interaction, spatial structure and behavioral models.

Keywords: information ; Information Geography ; Nanjing University

0

PDF (37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钟士恩, 甄峰, 张捷, 周其楼. 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回顾与研究展望[J]. , 2012, 32(10): 1214-121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10.1214

ZHONG Shi-en, ZHEN Feng, ZHANG Jie, ZHOU Qi-lou. Retrospects and Prospects:Information Geography in Nanjing Universit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10): 1214-121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10.1214

早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就开始了对信息地理学的研究。广义的信息地理学包括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电话等媒体的研究, 90年代后出现了电信地理学(TeleGeography)和虚拟地理学(Virtual Geography)[1]。信息及其传播的地理学研究,主要包括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信息社会、信息空间受社会经济影响的地理学研究,以及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地理学变革等问题,属于人文地理学范畴。信息及其传播媒介环境已经成为地理学中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扩大,特别是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出现,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被重新定义,因而也使以空间问题为核心内容的地理学面临着根本性的变革[1]。这种变革将导致信息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不可或缺的分支。

1 中国的信息地理学研究

20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信息地理学的发展,如微型计算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限制[2],信息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动态等[3]。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信息地理学研究对象也经历了从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的转变,从传统的远程通讯模式(大众媒介、邮政通信、电话、电报)的地理问题研究转向计算机的地理应用和的互联网的信息空间研究(表1)。南京大学地理学者将中国信息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体系归结为4个主要层面[1,4]

表1   信息和通讯模式的历史变迁

Table 1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通讯方式通信模式远程指令控制模式特 征
烽火台单向式实物信息点到点,固定路径,速度慢,信号内涵单一
信件单向式文字信息信息传播面扩大,速度慢,信息内容略丰富
电报单向式简要文字信息电磁信号,速度快,仅限于文字信息
电话双向式口头信息速度快,仅限于语言信息
互联网网络式信息的集成、实时传输信息发布实时,跨越空间,多人互动与共享、多媒体信息

新窗口打开

一是信息时代的城市与空间形态研究。包括网络地理空间、虚实灰空间、流动空间、赛博空间等新的空间形态,以及数字城市、信息城市、智慧城市等新型城市形态的形成机制、构成要素、组织模式等。信息时代的距离消亡论、地理消亡论以及信息技术对空间的微弱影响论、适度影响论等讨论成为近10 a来的理论热点。信息技术将成为未来社会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元素,因此信息地理环境的知觉、虚拟信息地理环境以及信息环境中对现实空间的隐喻等需要进行新的批判性思考。

二是信息技术的空间效应研究。信息时代地理空间的区位、构成要素、空间组织模式与结构等受到影响,体现在4个空间层次上:① 区域空间:信息时代的区域空间变化、区域空间重构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等;② 城市空间:信息技术作用下城市空间特征及演变、城市体系格局、城市空间结构等;③ 产业空间:互联网背景下全球生产网络和地方产业集群中的信息和知识过程、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与产业链空间组织变化、具体产业的空间影响及其响应等;④ 文化空间:信息时代的文化空间响应与表达等。

三是信息时代的时空行为和居民活动研究。包括个人联系网络演变、信息技术对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等,如居民的工作、居住、出行、购物、休闲娱乐等日常行为活动的变化。

四是信息技术自身及相关衍生现象的地理学研究。包括信息技术的区域扩散、发展类型、地域结构和区域空间差异,信息地理现象的区位选择,信息流等。

2 南京大学的信息地理学研究

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的发展深植于传统的优势地理学科。从信息地理的空间过程、格局与机理的角度,南京大学地理学者将信息地理学定义为:信息地理学(Information Geography)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的地理学问题,包括信息传播的空间分布规律、空间结构及其空间影响——特别是对人类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南京大学地理学者较早地对中国互联网的地理空间联通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Harvey的历史空间观提出信息地理时代到来,并指出信息地理时代的地理空间不同于以往的地理空间[5]。同时,南京大学地理学者对数字城市、信息城市、信息技术空间影响的研究、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规划创新等进行大量的探索性研究[6]。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南京大学地理学者开创性地从行为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信息技术对人的空间行为影响[7]。在信息地理学领域,南京大学地理学者的视野开阔,涉及的重要研究内容包括:数字城市与信息城市、信息时代地理空间的特征、网络文化地理问题、旅游网站空间分异及发展战略、信息技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信息技术对人的空间行为影响、信息时代的流动空间模式等。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研究从纯粹的理论探索到实践应用,从概念探讨到规划实践,横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多方面的信息传播媒介[8~10]

2.1 信息时代的空间形态

计算机及互联网出现之后,信息地理学从传统的通信模式的地理问题研究转向计算机的地理应用、互联网形成的信息空间研究。信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经历了从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的转变,传统空间观受到挑战[11]。从科学的空间到人性的空间,从物质的空间到非物质的空间,从单纯的空间到复杂的空间,从“外壳”的空间到空间里面的空间,地理空间典型形式将相应呈现出原始生存空间、农业空间、企业空间、信息技术空间的演化序列过程[12]。对于信息时代新的空间形态,南京大学地理学者主要研究包括:一是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人文地理学产生变革性的影响,提出信息空间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新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现象,它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传统地理空间的延伸,它的形成和分布、内部特征以及影响均与传统地理空间不可分割,是地理学亟待研究的新对象[13]。二是认为信息社会的城市空间将是一种地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的复合式空间,然而,城市空间仍然具有重要的地理学意义,地缘上的差异将体现为新的方式[14]。三是对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新空间形态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实空间、虚空间及灰空间的三元空间假设,分析了虚空间、灰空间各自的内涵、构成和类型,并指出三元空间并存与共生将是一个持续的现象[15]。在全球化、信息化、 城市化的共同作用下,未来应重点构筑中国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新空间理论体系,从城市和区域的传统物质空间向混合空间转变,比如以流动为特征的“节点、层次、网络、流和面”新空间形式[16,17]。四是从地理学角度切入研究虚拟空间网络情绪符号,以微见大,新颖别致,既显示了信息地理的研究深度,又彰显了信息地理的研究乐趣[18]。研究指出网上情绪符号构成了网络虚拟空间的重要标志,其产生、类型、感知、传播及表现内容趣味均有其特定的文化地理背景。

2.2 信息时代的空间效应

信息技术已全面渗透到生产与生活领域,形成空间事物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一是信息技术将带来一系列区域效应,如传统地理空间及其结构改变、距离衰减规律的突破、企业空间组织等[13],例如互联网上的旅游信息(流)空间结构及使用方式对旅游流空间迁移的影响[19],信息技术对区域发展战略及其规划的影响[20],基于失业率和区域差异变化的信息化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21,22]。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包括技术进步的一般影响、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区域空间重组、城市空间演化、企业空间组织5个方面[23]。二是信息技术对空间结构的影响:① 赛伯空间与新的空间逻辑;② 区位影响,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影响;③ 空间的分散与集中、均衡与非均衡发展;④创新网络与区域空间结构;⑤信息发展模式的空间结果;⑥新空间极化现象等[24]。信息技术对空间结构影响具有不同的尺度特征,对于点要素而言,其规模、功能、地位及不同点之间的联系都发生了变化;而线要素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促使了信息流对空间结构作用的强化,不同网络之间的互动日益重要;点要素、线要素的变化又导致面要素出现了如智能区域等新的空间组合模式[25,26]。三是信息技术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机制的影响,如全球化与地方化、产业升级、城市间联系、空间整合及发展政策等的影响[27]。全球化、信息化使得新的空间关系正被建立,如沪宁杭沿线城镇开始向以信息、知识活动为主的智能走廊演化,空间内部联系更趋紧密[28]

2.3 数字与信息城市

信息时代下,传统的城市功能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南京大学地理学者较早对“数字城市”下定义,探讨“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以及所必需的技术基础[6,29]。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从整体角度探索了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从城市地理学的“空间距离摩擦定律”与信息革命的“时空压缩”的观念入手,提出信息技术使得社会经济空间布局和企业空间重组成为可能;远程通讯网络造成空间结构影响要素、空间形态、空间结构构成要素的变化;互联网以其价值标准重构城市竞争优势,决定原有全球城市体系中城市的进一步成长或衰落[4,23,30]。二是从流动性的角度研究了城市的流动空间与精英空间。指出信息时代城市功能空间变迁的主要趋向是全球化、虚拟化、复合化[31]。在此基础上,从更细的切入点对精英空间的形成过程、表现形式、文化构成等进行了研究,认为数字城市产生了通过流动而运作的社会实践物质组织模式,把握流动主导权的人们将构成精英空间,他们操纵了未来空间流动和接合的方向性功能[17]。三是规划和管制的角度探索了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信息技术从规划技术手段、规划内容,到规划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地渗透城市—区域规划领域[30,32]。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和区域应努力实现自身规划上的创新[33],比如中国城市网站建设过程中存在信息化意识不强、网站的信息量小、更新速度慢、互动性不强等问题[34]。将与城市有关的数据借助数字化、网络化做成可管理控制的规划虚拟模型,有利于大众人们在模型中获取所有与城市有关的信息,并成为一个实在的城市综合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6]。基于移动信息技术的移动社会理论框架和对智慧城市的系统构建,有利于服务于移动信息时代的城市与区域的发展、规划与管治[35]

2.4 信息技术与旅游

南京大学地理学者对于信息技术与旅游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南京大学地理学者研究了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及其效应影响,指出了信息通信技术与旅游业的研究发展趋势,以及旅游业发展如何应对科技迅速发展的挑战[36~40]。基于价值链理论,将科学技术与旅游业的结合模式划分为传统功能、衍生功能、虚拟功能和新生功能4种不同功能指向的旅游科技类型[41]。指出信息时代的新旅游模式将会在旅游消费者、旅游产业模式及旅游规划等方面得到体现,闲暇化、目的地化、多元化、文化性特征将愈来愈明显。旅游规划必须在规划理念、规划方法、规划内容及规划实施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和更新[38]。另一方面,将信息技术与旅游地理的传统研究命题结合起来,开拓了信息技术在旅游地理领域的研究空间。相关研究内容包括:一是旅游网站空间分布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通过对网上调查统计和旅游网站特征指数的设计,描述了中国旅游网站的空间分布类型,分析了其内在的影响因子;分析了区域经济、信息技术水平、旅游企业数量、旅游接待人数等与中国旅游网站规模分布的数理统计关系 [42~46]。二是区域旅游流对信息技术的空间响应研究,发现网络信息已经成为游客出游决策的重要信息媒介[19]

2.5 信息时代的居民行为活动

南京大学地理学者开创性地从行为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信息技术对人的空间行为的影响[7,31,47],丰富和深化了信息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一是个人联系网络研究。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个人联系网络产生了重要影响,电视、报纸等传统信息来源比重降低,而因特网、手机等新型信息来源比重上升;地理实空间的传统联系方式比重逐渐下降,而网络虚空间的远程通讯方式蓬勃发展,且处于强势主导地位,地理实空间和网络虚空间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信息时代下,地区和城市间的个人联系和交流变得频繁,涉及的个体联系频率指数的增幅与城镇等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1]。二是城市居民家庭联系网络研究。从城市居民家庭的信息来源、联系方式、联系频率3个方面,对信息化影响下城市居民家庭联系网络的演变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尝试了从居民家庭联系网络的角度来阐释地理实空间与网络虚空间的替代亦或互补的关系[47]。三是城市居民出行活动研究。在家办公的出现减少了日常的工作出行,信息网络对居民日常出行的引导作用日益突出,并出现了部分替代。城市居民家庭的交通通讯费用大幅增长,上网时间增长较快,城区更为明显[7]

3 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发展展望

一方面,由于地理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将更为深入,信息(尤其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远程通讯信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支撑的三维模拟、虚拟现实等)及其传播的地理学研究,特别是现代技术条件下的信息社会、信息空间受社会经济影响的地理学研究以及由于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地理学问题等,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当前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主要强调经济及技术方面研究,对于社会文化及人文方面的实证研究相对薄弱。结合已有的城市规划、旅游地理等优势学科,南京大学信息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如下:

一是信息技术深入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研究。具体包括信息技术深入影响下的空间结构、生产空间、消费空间、社会文化空间、游憩休闲空间等。目前的研究对城市体系、产业结构、功能空间、空间分异等方面对信息时代的城市功能变迁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但在居住、就业、交通、游憩等功能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整体研究上缺乏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信息时代下,城市构成要素和功能空间结构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动因已发生很大变化,工业时代城市规划的原则和理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城市。全球化已不仅仅是进行定位分析的背景,已有的用地分类标准已难以表示城市功能的兼容,作为虚空间载体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二是移动信息技术作用下的行为地理研究。具体包括基于居民行为活动的时空日志数据的挖掘分析,移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居住、工作、出行、旅游度假、购物、休闲娱乐等行为活动的时空制约、破碎化及其时空间特征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三是信息技术与旅游结合的地理学研究。信息时代的流动性本质属性与旅游的流动性研究范式具有一致性,信息技术与旅游结合的地理学研究具有广泛的前景。包括信息技术在目的地管理、旅游产业的运行、旅游者旅行行为决策,以及信息技术与旅游流、闲暇流的互动影响等研究。

四是移动信息时代的智慧城市研究。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快速通勤时代的到来,以及城市区域化的加速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将世界带入一个全新的移动信息时代。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范式、方法和内容都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城市地理学需要更加关注移动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城市空间形态变化与空间转型、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化、城市居民行为空间变化、城市与区域空间相互作用、城市与区域管治等方面内容。

五是物联网的地理学响应研究。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将构造具有空间功能的技术空间与智能地理空间,形成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进行物联网技术空间组织、分布、产业布局等自身和衍生地理学问题的研究,对中国部署战略性物联网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甄峰,顾朝林.

信息时代空间结构研究新进展

[J].地理研究,2002,21(2):257~266.

[本文引用: 3]     

[2] 叶嘉安.

微型计算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限制

[J].城市规划,1987,11(6):23,34~37.

[本文引用: 1]     

[3] 季增民.

信息地理学初探

[J].人文地理,1989, 4(3): 17~22.

[本文引用: 1]     

[4] 张京祥,罗震东,何建颐.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本文引用: 2]     

[5] 张捷,周寅康,都金康,.

信息地理学研究二题——信息时代地理空间的历史定位及空间联通性初探

[J].经济地理,1997,16(增刊):11~17.

[本文引用: 1]     

[6] 顾朝林,李满春.

“数字城市”研究漫谈

[J].城市规划汇刊,1999,(

5):25-

27, 58~80.

[本文引用: 3]     

[7] 甄峰,魏宗财,杨山,.

信息技术对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以南京为例

[J].地理研究,2009a, 28(5):1307~1317.

[本文引用: 1]     

[8] 陈曦,翟国方.

物联网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初探——以长春市为例

[J].地理科学,2010,30(4):529~535.

[本文引用: 1]     

[9] 张捷. 互联网时代的地理学展望[C]//李小建.区域研究新透视.石家庄: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61~68.

[10] 甄峰,黄春晓,张年国.

西方信息港发展以及对中国信息港发展的思考借鉴

[J].国外城市规划,2006,21(2):40~43.

[本文引用: 1]     

[11] 甄峰.

信息时代新空间形态研究

[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3):16~26.

[本文引用: 1]     

[12] 张捷. 空间概念的演化:物质的,地理的抑或是精神的? [C]//陶东风,周宪.文化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8~84.

[本文引用: 1]     

[13] 张捷,顾朝林,都金康,.

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J].地理科学,2000,20(4):368~374.

[本文引用: 2]     

[14] 张楠楠,顾朝林.

从地理空间到复合式空间——信息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空间

[J].人文地理,2002,17(4):20~24.

[本文引用: 1]     

[15] 甄峰.

信息时代的区域空间结构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本文引用: 1]     

[16] 沈丽珍,张敏,甄峰.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空间观及其研究进展

[J].人文地理,2010,25(2):20~23.

[本文引用: 1]     

[17] 沈丽珍,顾朝林,甄峰.

流动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J].城市规划学刊,2010,(5):26~32.

[本文引用: 2]     

[18] 张捷,都金康,张兆干,.

网上“情绪符号”(Smilies)的地理学研究

[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10~15.

[本文引用: 1]     

[19] Zhang J.

Response of regional tourist flow to informational space-example of Jiuzhaigou Valley

[C]//Zhao J, Huang W V.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Unlocking the Full Potential of Global Technology,Wuhan,China,2008:3113-3118.

[本文引用: 2]     

[20] 甄峰.

信息时代区域发展战略及其规划探讨

[J].城市规划汇刊,2001,(6):61~64,80.

[本文引用: 1]     

[21] 刘慧,甄峰,梁作强,.

信息化对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J].经济地理,2007,27(4):547~552.

[本文引用: 1]     

[22] 刘慧,甄峰,周红生.

南京市信息化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3):78~80.

[本文引用: 1]     

[23] 刘卫东,甄峰.

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

[J].地理学报,2004,59(增刊):67~76.

[本文引用: 2]     

[24] 甄峰,顾朝林.

信息时代空间结构研究新进展

[J].地理研究,2002,21(2):257~266.

[本文引用: 1]     

[25] 甄峰,曹小曙,姚亦锋.

信息时代区域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分析

[J].人文地理,2004,19(5):40~45.

[本文引用: 1]     

[26] 甄峰,朱传耿,赵勇.

信息时代空间结构影响要素分析

[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5):98~103.

[本文引用: 1]     

[27] 刘晓霞,甄峰,张年国.

信息时代区域空间结构成长机制研究

[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5):155~158.

[本文引用: 1]     

[28] 甄峰,张敏,刘贤腾.

全球化、信息化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的影响

[J].经济地理,2004,24(6):748~752.

[本文引用: 1]     

[29] 段学军,顾朝林,于涛方.

“数字城市”的初步研究

[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2):33~38.

[本文引用: 1]     

[30] 翟青,甄峰,童雅娟.

非洲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的地理格局差异研究及对策

[J].世界地理研究,2011,20(3):119~128.

[本文引用: 2]     

[31] 魏宗财,甄峰,张年国,.

信息化影响下经济发达地区个人联系网络演变——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4):82~88.

[本文引用: 2]     

[32] 甄峰,朱传耿,穆安宏.

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区域城市现象

[J].现代城市研究,2002,(2):56~60.

[本文引用: 1]     

[33] 甄峰,罗俊彦,张苏梅.

知识经济与城市规划创新

[J].城市规划汇刊,1999,(3):12~14,79.

[本文引用: 1]     

[34] 张年国,甄峰,王娜.

中国城市规划网站空间分布及其差异研究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6):557~561.

[本文引用: 1]     

[35] 甄峰,翟青,陈刚,.

信息时代移动社会理论构建与城市地理研究

[J].地理研究,2012,31(2):197~206.

[本文引用: 1]     

[36] 张捷,温明华.

市县旅游业信息管理规划初探

[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7,(4):15~18.

[本文引用: 1]     

[37] 张捷,温明华,吕淑菲.

知识经济与21 世纪旅游、闲暇业

[J].旅游学刊,1998,13(4):45~47.

[38] 张捷.

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新旅游及旅游规划更新

[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4):391~395.

[本文引用: 1]     

[39] 张捷.

科技与旅游发展

[J].旅游学刊,2004a,19(3):6~7.

[40] 张捷,温明华,刘泽华,.

信息通信技术与旅行旅游业研究发展趋势——国际信息技术与旅游业联盟(IFITT)11届大会综述

[J].旅游学刊,2004b,19(3):93~94.

[本文引用: 1]     

[41] 张捷,张进,刘佳.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科学技术与旅游业结合模式研究

[J].旅游科学,2005,19(1):12~16.

[本文引用: 1]     

[42] Zhang J.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Chinese tourism web sites

[C].Frew A.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2004.Wien & New York:Springer,2004:391-400.

[本文引用: 1]     

[43] Liu J,Zhang J,Wall G.

The geographical space of China’s tourism websites

[J].Tourism Geographies,2008,10(1): 66-80.

[44] Cheng S,Zhang J,Fox D,et al.

Study on Chinese tourism web sites distribution and online marketing effects

[J].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2010,6(4):307-321.

[45] 程绍文,张捷,梁玥琳,.

我国旅游网站空间分布及动力机制研究

[J].旅游学刊,2009,24(2):75~80.

[46] 张捷,刘泽华,解杼,.

中文旅游网站的空间类型及发展战略研究

[J].地理科学,2004,24(4):493~499.

[本文引用: 1]     

[47] 魏宗财,甄峰,姜煜华,.

信息化影响下经济发达城市居民家庭联系网络演变——以南京为例

[J].城市发展研究,2009b,16(3):50~57.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