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 32 (3): 336-34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3.336

Orginal Article

中国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

徐淑梅1, 李圆慧1, 王亚丰2

1.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2.辽东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 Border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XU Shu-mei1, LI Yuan-hui1, WANG Ya-feng2

1.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25, China
2. School of Urban Construction,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Dandong, Liaoning 118001, China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2)03-0336-06

收稿日期: 2011-06-23

修回日期:  2012-02-10

网络出版日期:  2012-03-25

版权声明:  2012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082、41171117)、黑龙江省哲学社会规划项目(10B007)、2010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554168)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徐淑梅(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E-mail:xushumei@163.com

展开

摘要

近年来,随着东北三省几大经济区(带)的战略地位上升,以及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相继开建,使得东北地区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同时东北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地加快,东北亚地区国际环境的改善以及合作需求的增强,为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在具体分析了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具体建议,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主要集中于对边境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冰雪旅游、文化旅游等产品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五区–四轴”的旅游空间布局及区域战略合作关系。

关键词: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 ; 东北亚 ; 旅游业 ; 区域合作 ; 空间布局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jor economic zones (belts) in the three provinces becoming a national strategy and the successive construction of many big infrastructures recently, the economy of Northeast China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ed, which obviously accelerates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Northeast China. Moreover, the improving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increasing cooperation demand remarkably motivat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eastern border area in Northeast China. The eastern border area herein is defined as an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which is close to Russia and North Korea, including territorial ranges of Hegang, Jiamusi, Shuangyashan, Qitaihe, Jixi, Mudanjiang, Yanbian Kore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Baishan, Tonghua, Benxi, and Dandong. In terms of geographic location, touring resources and historical cultures, the border area definitely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Chinese regional touring cooper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Asia. Touring in the northeastern Asia presently is becoming globally popular,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will encounter a new breakthrough in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China. Simultaneously, the border area is a main body of Chinese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Asia, which bears the reality and feasibility of all-win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tourism i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cooperative activities include developing strategies and market strategies of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and spreading selected touring lines, coordinating foreign negotiation to develop and exploit characteristic touring programs such as border touring and touring abroad, building regional touring network, and establishing market system and business service platform.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border tourism in China and overseas, the critical issues on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border area are profoundly discussed, aiming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touring chains in the area and the northeastern Asia. Through detailed study of tourism resources advantages, current situation and issu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specific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eastern border area in Northeast China. The developing keys of characteristic touring products is border touring, natural-ecologic touring, ice and snow touring, and culture touring, based on which, the corresponding tourism spatial layout and regional strategic cooperation of “five regions” (i.e., Jiamusi-Fuyuan, Xingkai Lake, Mudanjiang-Suifenhe, Yanji-Changbai Mountains, and Benxi-Yanji touring areas) and “four axes” (i.e., Heilongjiang River, Wusulijiang River, Tumenjiang River, and Yalujiang River touring axes) are also constructed.

Keywords: eastern border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 the northeastern Asia ; tourism ; regional cooperation ; spatial layout

0

PDF (40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徐淑梅, 李圆慧, 王亚丰. 中国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研究[J]. , 2012, 32(3): 336-34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3.336

XU Shu-mei, LI Yuan-hui, WANG Ya-feng.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 Border Area of Northeast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3): 336-34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2.03.336

边境旅游是一项比较敏感的活动,与政治意识形态、历史上的关系和交往、国家安全等密切相关[1]。因此,健康有序的开展边境旅游,对边境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也纷纷从起源与发展、开发战略、区域合作等多个方面对边境旅游进行了多角度研究,从不同的侧面为边境旅游开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新视角[2~7]。国外学者对边缘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格外的关注,展开了细致研究[8~10]

当前,东北亚区域已成为全球又一旅游热点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有望成为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新突破口。目前对于东北亚旅游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旅游合作方面[6,7]。东洋大学“环日本海地区各国旅游软环境研究”课题组在东北亚地区的5个国家开展的实证研究,为该区域旅游合作深入进行获取了第一手资料[10]。东北东部边境地区作为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主体,旅游产业国内外合作共赢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在共同研究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和市场开发策略,策划和推广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协调对外谈判立场,开发和拓展边境旅游、过境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构建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系统和商务服务平台,共同开展宣传促销,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合作发展空间。本研究在充分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边境旅游发展经验,对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合作开发的相关实质性问题进行探讨,旨于推动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1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资源分析

本文所界定的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是指位于东北三省东部邻近俄、朝的区域,包括鹤岗、佳木斯、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牡丹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通化、本溪、丹东等11个市(州)及其所辖的地域范围。

1.1 边境旅游资源

1.1.1 多界江和多邻国资源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拥有沿海、沿江、沿边的地缘优势,其4条界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使其与俄罗斯、朝鲜等国山水相依,有着得天独厚的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优势,为边境跨国旅游开展提供了极为便利的近距地缘优势和广泛的联系接触面。

1.1.2 众多的口岸资源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沿边境线分布着绥芬河、东宁、同江、抚远、珲春、图们、丹东等诸多不同类型的口岸,形成了东北东部沿边口岸群。口岸的开放,使得许多边境口岸城镇的交通、通讯、旅游、娱乐等第三产业也随着边贸往来的频繁而迅速发展,使远离腹地的边陲地区直接走向了国际市场。口岸作为经济的支撑点,不仅推动着边境地区经济的振兴,也是地区开展边境旅游的最好窗口。

1.2 生态旅游资源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拥有三江平原、长白山地以及大型湿地等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生态资源,此外,森林、草原资源均在中国占据重要地位。良好的生态与辽阔的地域融合,构成了极佳的游憩空间。大森林、大湿地、大平原、大草场、大界江、大冰雪……成为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的重要形象。吉林、黑龙江两省更是继海南省之后较早被国家批准通过的生态省建设试点,这里的冰雪资源和森林资源均居全国之首,并建成了各级生态示范区百余个。依托原始森林、冰雪、草原、湿地、界江、湖泊、山脉、岛屿、野生动植物等天然资源,开发出的专项旅游特色产品已经形成了数十条生态环保旅游精品线路。

1.3 民族民俗资源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聚居着中国数十个少数民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作为中国人口最少的几个民族之一,其杀生鱼、独木舡、桦树皮衣等原始社会生存方式还时有所见;朝鲜族、满族是区域内人口数量相对较多的少数民族,朝鲜族主要集中在延边地区,而辽宁省的宽甸、桓仁、本溪等满族自治县则是满族人集居地,这些地区均保留着本族人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

1.4 冰雪旅游资源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冬季气温较低,积雪期长达4~6个月,这使该地区成为了中国初雪最早、终雪最迟的区域之一,且雪量大、雪质好,具有开展冰雪旅游的最好条件。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山地资源较为丰富,具备一定坡度的山地为滑雪旅游的开展创造了优越条件;以牡丹江雪堡、中国大海林雪乡等为典型代表的观光类冰雪旅游产品,其规模和艺术水准都居世界先进水平;众多的冰雪节庆活动将冰雪与文化、民俗相结合,已经成为区域冰雪旅游的一个品牌,如长白山冰雪旅游节、黑龙江中国雪乡旅游节、通化冰雪旅游节等[11]

2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旅游业发展现状

2.1.1 旅游业发展较快,地位不断提高

在全国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形势下,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在近些年来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各地区均确立了旅游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地位。2010年东北东部边境地区11个市(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约为7 412.93万人次,旅游收入约为564.77亿元人民币[12~14]。其中尤以牡丹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丹东、本溪等拥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区的地市最为突出。

2.1.2 旅游客源市场初具规模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俄罗斯、日本、韩国为主体,港澳台、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多方位的国际客源市场和以区内为基础、华北为近程、东南沿海及西南地区为远程的国内客源市场格局。

2.1.3 旅游景区及旅游产品开发各有特色

尽管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背景相似,但每个市(州)均有自己的特色,结合自身特点各地纷纷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景区景点及优秀的旅游产品。例如,丹东作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打造“最美的边境城市”,推出“鸭绿江畔 美丽丹东”旅游整体形象,成为本市做大旅游产业的第一要素;牡丹江素有北国“小九寨”之称,其主要以镜泊湖、绥芬河边境风情、兴凯湖–乌苏里江湿地及冬季雪乡等为核心吸引物,领跑整个牡丹江的旅游业。佳木斯作为祖国“东端明珠”,三江湿地、现代化农业、赫哲风情、华夏东极、黑瞎子界岛等是其核心旅游吸引物;珲春作为中、俄、朝三国交界和东北亚几何中心,其“一眼望三国”、以及多国跨境旅游线路是珲春市旅游业发展最坚实的基础。

2.1.4 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就整个东北东部边境地区而言,总投资18.8亿元的东北东部铁路,北起黑龙江省绥芬河,沿中俄、中朝国界走向,途经吉林省图们、通化,辽宁省本溪、丹东、庄河,南抵大连,全长1 380 km,连通了东北东部10多个城市和30多个县,辐射总面积达22×104km2。除此以外,它还连接着中国对俄罗斯和朝鲜的10多个边境口岸,深入到东北经济区东部经济腹地,是连通丹东、大连两大出海口的“黄金海陆大通道”。东北东部铁路不仅贯穿了整个东北东部边境地区,同时也是整个区域旅游业发展的血脉,为地区旅游业的腾飞提供了先决条件。

2.2 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 边境游线整合较弱,通关环境差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尽管以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黑龙江为界江,边境线长达7 737.7 km,但事实上,依托界江开发边境风情旅游的地区并未连接起来,而是仅仅在各地市旅游产品中体现,无形中将界江旅游分割成了小段的水上观光,边境游线整合开发较弱。

同时,国与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无法形成和谐有序的边境旅游市场。以绥芬河对俄旅游为例,与该市对接的俄方口岸设施落后,联检部门工作效率低,随意性较大,查验速度慢等问题一直存在[15]

此外,中国与邻国的多国旅游与旅游者签证问题之间也存在许多矛盾,如日本到中国旅游的游客可以享受15 d内免签的待遇,而由中国到日本的游客就必须进行团体签证等 [16]

最后,本区域的边境旅游发展深受周边国家经济、政治和旅游业状况的影响,俄罗斯经济复苏有待时日,朝鲜的闭关锁国和经济低迷状态短期内难以改观;边境的道路、口岸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边境旅游迅速发展的需要,过境手续多、收费较高;边境口岸过多,客源分散,部分口岸所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旅游各相关行业相对落后。

2.2.2 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这是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比较普遍的状态。例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对延边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诊断时即指出:旅游产业发展处于规模扩张的初级阶段;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区经营管理不规范;旅游投入相对不足;旅游交通、接待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海外客源过于单一;缺乏鲜明的旅游形象;缺乏特色旅游商品和商品销售场所;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旅游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等。

2.2.3 区域内各市(州)之间缺少合作与交流

目前,区域旅游合作还只是线路组合、政府间的政策协调等,并没有进入区域旅游资源的系统整合开发,以及旅游品牌的统一打造等深层次阶段。以冰雪旅游为例,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东部地区的滑雪、滑冰等参与性极强的旅游项目,其规划建设上均大同小异,互补性小,严重影响了旅游收益和冰雪旅游品牌的树立。

2.2.4 地区界线阻碍旅游资源合理开发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形成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理单元,但这种分布现象与各市(州)之间的行政界线并不一致,地区各自为政,使得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完整的开发利用;同时,这种以行政区域为主体进行的旅游资源开发,也造成了旅游资源特色的严重割据及丢失[17]

3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策略

3.1 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3.1.1 边境旅游

边境旅游的培育应是本区最大的发展方向。在大力发展边境旅游的同时,还应积极寻求边境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的整合点,把边境旅游与自然风光游、冰雪游、文化游等结合起来,形成区域性旅游网络。根据口岸建设情况和发展状况,边境旅游开发应以同江、抚远、珲春、丹东等几个边境口岸为重要节点。

同江市自然和人文景观优美,民族风情独特,可利用边境的地理区位,开展至俄罗斯比罗比詹、哈巴罗夫斯克、海参崴、莫斯科等诸条国际旅游线路。抚远口岸可以“华夏东极”旅游景区和黑瞎子岛景区为龙头,重点发展与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的边境旅游,成为黑龙江东北部的旅游核心增长极。绥芬河–东宁口岸应依托边境旅游异地办证试点的优势,大力开展赴海参崴的边境旅游。珲春口岸的边境旅游发展应突出与俄罗斯、朝鲜相邻的区位特色,开展防川“一眼望三国”的边境游、以及赴朝鲜、韩国、俄罗斯、日本等跨国旅游。丹东口岸应发展成为东北亚及世界最重要的客流通道之一,成为中国、东北亚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对朝旅游门户和对朝旅游综合服务区。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借助于上述各边境口岸,本区域可开展东北亚五国(中、日、韩、俄、朝)跨境旅游线。共同开发和推销跨国旅游线路,使其具有鲜明的主题特色,同时积极建设与跨境旅游线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比如:中国、朝鲜、俄罗斯所构成的“社会主义展览馆”游,朝鲜、韩国构成的“世界最后一个冷战主题公园”游,跨越中、俄、日、朝、韩的“和平之旅”游,“环日本海旅游路线”、“太平洋长途风光旅游线”、“长白山–金刚山–富士山–汉拿山旅游线”、“东北亚冰雪旅游线”以及连接中、朝、韩、日、俄等跨境的商务会展旅游、跨国购物旅游,等。

3.1.2 自然生态旅游

应重点集中在山地森林旅游以及水体湿地旅游产品的开发上。

本区域山地森林旅游产品开发首推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长白山应以建设国际型旅游度假区为目标,发展山岳森林生态观光、避暑度假、温泉康疗产品,建设成为国际山岳型观光度假目的地。本区域还拥有几十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均是本区域山地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区域。

本区域水体旅游开发应主要集中在四大界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鸭绿江,以及黑龙江省的镜泊湖和兴凯湖上。湿地旅游开发重点应在三江平原湿地、敬信湿地、鸭绿江河口湿地。

3.1.3 冰雪旅游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冰雪旅游开发重点在延吉的长白山和牡丹江的林海雪乡。长白山可突出高山滑雪特色,尤其是要依托地域内的温泉群体,发展冰天雪地的温泉洗浴休闲项目,打造国际生态冰雪品牌,形成世界冰雪圣山,世界冰雪旅游度假基地;牡丹江的雪乡应继续做好“雪”的品牌,努力成为以雪资源为主,集冰雪、森林、漂流、登山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同时打造国内最大、设施条件可承办冬奥会雪上项目、国内滑雪时间最长、雪景独一无二的5A级旅游风景区。其他区域可利用自有山水景区与季节错位特色,发展休闲冰雪旅游。

3.1.4 文化旅游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应主要集中在边境异域风情、民族风俗、历史遗迹、北大荒文化、红色旅游等方面。本区由于与他国邻近而形成的边陲风情以及异域风景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地区少数民族中最具开发潜力的是延边的朝鲜族和同江的赫哲族。民族旅游产品开发需追求精品化,应从节庆活动、形象导引等方面进行开发;历史遗迹旅游开发重点在吉林省集安县的高句丽王城以及镜泊湖的唐渤海国遗址。高句丽王城要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而渤海国遗址应配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进行规划建设;红色旅游产品重点在牡丹江林海雪原的抗联文化和丹东鸭绿江的抗美援朝文化。要在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文脉、增强区域文化底蕴和内涵的同时,结合周边资源,与民俗、生态旅游等捆绑销售;“北大荒”文化具有两种特色文化内涵,一是军垦文化,二是知青文化。在黑龙江的旅游发展中,可以将这些文化融入到各种旅游类型中,形成北国旅游独有的“精神遗产”内涵。

3.2 区域旅游发展空间战略部署

3.2.1 五大旅游集合区的培育

1) 佳木斯-抚远旅游集合区。该旅游集合区以佳木斯为枢纽城市,以乌苏镇和黑瞎子岛为核心,以三江平原、北大荒风情、边境旅游、华夏东极、抚远东方第一哨为主要吸引物,涵盖佳木斯整个市域范围。未来该集合区旅游业的发展应利用中国“东极”垄断性的地缘优势和黑瞎子岛一岛两国的特殊位置作为旅游卖点,以主题化的开发方式形成特色鲜明的华夏东极旅游产品集群。

2) 兴凯湖旅游集合区。兴凯湖旅游度假集合区主要以兴凯湖为核心,辐射鸡西市域范围。区内拥有中国最大的界湖——兴凯湖和最红的界江——乌苏里江,一江一湖造就了其丰富多彩的生态旅游资源以及高品质的湖泊型休闲度假资源。就整个旅游集合区而言,应充分利用好自然生态、界江、界湖等旅游资源,打造“界湖和界江”两个品牌。重点突出发展生态风光游、异国风情游和边境游旅游热线,打通兴凯湖至抚远的乌苏里江界江游线。从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市场营销等基本方面入手,加快重点景区综合开发,构筑多种特色旅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尤其是要规划好兴凯湖旅游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程度地发挥“一湖两国”政治地理景观优势,将兴凯湖旅游度假集合区打造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区。

3) 牡丹江–绥芬河旅游集合区。本旅游集合区主要以牡丹江市为旅游中心城市,辐射绥芬河市、东宁市、中国雪乡在内的整个牡丹江市域。应主要以镜泊湖、绥芬河边境风情、冬季雪乡为核心吸引物,将牡丹江–绥芬河集合区打造为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边境风情旅游为主题的旅游胜地。

4) 延吉–长白山旅游集合区。依托延吉市的地缘优势和少数民族特色,以及长白山丰富独特的资源,以建设国际型旅游度假区为目标,打造集生态游、自然风光游、边境风情游、民俗游四位一体的生态避暑胜地。

5) 本溪–丹东旅游集合区。本溪和丹东两个地级市属于辽东山水区域的范畴,所以应该主打山水旅游牌。具体开发实施时要考虑这两个地区的山青、水碧、洞古和石奇,以及地缘优势。同时作为辽中城市绿色屏障与水源涵养地,要突出旅游产品的生态科普教育意义。

3.2.2 四条旅游发展轴的培育

1) 黑龙江旅游发展轴。中俄界江——黑龙江在本区域涉及不长,主要集中在鹤岗的萝北–佳木斯的抚远段。本区域的开发应以森林、峡谷、山泉的原始风貌为核心,打造反映黑龙江沿岸良好自然风光的生态体验旅游区。此外,还可与上游的伊春和下游的佳木斯市合作,全力培育黑龙江界江水上黄金线路,合力推出嘉荫–萝北–同江–抚远的界江游线路。

2) 乌苏里江旅游发展轴。乌苏里江是黑龙江的支流,她将中俄界湖兴凯湖和中俄界岛黑瞎子岛联系了起来,流经黑龙江省的密山、虎林、饶河、抚远等市县,拥有珍宝岛、二战终结地等多处红色旅游资源。将乌苏里江作为中俄边界的另一条水线发展轴,把水上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势必会带动轴线所经城市与景区的快速发展。

3) 图们江旅游发展轴。图们江千里旅游轴线西起长白山图们江源头,东至珲春防川入海口。吉林省八大名景的长白山与防川望海阁东西贯通、遥相呼应。全线以图们江为链条,穿起图们江左岸现有景点。可依据图们江上、中、下流域地理及人文等特点设计旅游项目。

4) 鸭绿江旅游发展轴。鸭绿江连通了临江、集安、丹东等重要城市,同时,鸭绿江沿线的自然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浓厚、生态环境优良、边境风情浓郁,是集多种资源于一身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随着高句丽已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长白山正在积极运作世界自然遗产,以及丹东临港产业的发展,鸭绿江沿线已成为日益吸引国内目光的旅游新热点。“长白–临江–集安–太平沟–丹东–东港”发展轴的构建,无疑将把该沿线的旅游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 结 论

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无论是从地理位置、旅游资源,还是历史渊源,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参与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主导角色。随着中国旅游业发展,“沿边开放、重点突破”时代的到来,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更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承担东北亚旅游合作的桥头堡和前沿的职责,谋划好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大文章。可以预见,随着辽宁省的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吉林省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黑龙江省的哈大齐工业走廊等区域合作作为国家战略先后获批实施;同时,一批助推一体化进程的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东北东部铁路、丹通高速公路等各项重点项目相继开建,东北东部城市群的迅速崛起;尤其是东北亚国际环境的改善和合作需求的增强,东北东部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谢泽氡,李春燕.

国内边境旅游研究述评

[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9):16~18.

[本文引用: 1]     

[2] 杨丽.

边境旅游市场分析与开发战略

[J].思想战线,2001,21(5):63~67.

[本文引用: 1]     

[3] 于海志.

中国边境旅游发展历程

[J].知识经济,2011,(5):134.

[4] 杨效忠,张捷,彭敏.

跨界旅游区合作的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

[J].地理科学,2011,31(10):1189~1194.

[5] 骆高远,陆林.

中非旅游合作的现状和未来

[J].地理科学,2009,29(2): 200~205.

[6] 宋魁.

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新态势与新构想

[J].东北亚论坛,2011,20(1):27~33.

[本文引用: 1]     

[7] 李刚.

关于东北亚区域国际观光旅游一体化策略研究

[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8):33~41.

[本文引用: 2]     

[8] Poirier R A.

Tourism and development in Tunisia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1):157-171.

[本文引用: 1]     

[9] Hohl A E,Tisdell C A.

Periphe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5,22(3):517-534.

[10] 梁春香.

东北亚地区各国的旅游认知和旅游意向调查——中国天津市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J]. 东北亚论坛,2008,17(2):115~119.

[本文引用: 2]     

[11] 孟爱云.

东北区域冰雪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探讨

[J].学术交流,2009,(3):115~119.

[本文引用: 1]     

[12] 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本文引用: 1]     

[13] 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4] 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本文引用: 1]     

[15] 邓鹏,门冬.

黑龙江省对俄边境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J].西伯利亚研究,2002,29(1):23~26.

[本文引用: 1]     

[16] 李刚.

东北亚区域国际旅游协同机制研究

[J].旅游科学,2008,22(2):20~26.

[本文引用: 1]     

[17] 徐淑梅.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中的旅游业发展研究

[J].东北亚论坛,2005,14(1):76~80.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