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 33 (12): 1458-1466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3.012.1458

Orginal Article

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效率及其分解的时空格局

朱纪广12, 李二玲12, 李小建12, 海贝贝12, 周灿12

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2.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475001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Its Decomposition Based on DEA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ZHU Ji-guang12, LI Er-ling12, LI Xiao-jian12, HAI Bei-bei12, ZHOU Can12

1.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2.Research Center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Henan 475001, China

中图分类号:  F3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3)12-1458-09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李小建,教授。E-mail: xjli@henu.edu.cn

收稿日期: 2013-01-13

修回日期:  2013-06-5

网络出版日期:  2013-12-20

版权声明:  2013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8241071080)、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研究能力提升类项目(2013KPYJ056)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朱纪广(1984-),男,河南上蔡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E-mail:jiguangzhu@gmail.com

展开

摘要

运用DEA模型测度了2000~2010年黄淮海平原县域单元的农业综合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探讨农业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因素,为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组合,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提供参考。研究发现:① 综合效率总体上处于中低层次,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高效率县域多分布在城郊县,这可能与城郊县域多发展都市农业有关。② 研究时段总体上下波动明显,无增长趋势;变异系数在沿黄两岸的一些县域较大,其值在0.060以上。③ 综合效率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多数县域规模效率达到有效状态,且规模效率大于纯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略强于规模效率。④ 纯技术效率较高的县域逐渐由东向西转移,城郊县的纯技术效率相对较高;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县域逐渐由北向南转移;纯技术效率一般的县域逐步转移至海河平原上游区域。⑤ 规模效率较高,且分布较为均衡。⑥ 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效率大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

关键词: 农业综合效率 ; 纯技术效率 ; 规模效率 ; 时空格局 ; 县域 ; 黄淮海平原

Abstract

This article measured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of the Huang-Huai-Hai Plain in 2000-2010 by using the method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Then it classified th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into pure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for explor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its evolution factor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1)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n the whole is on medium and low level and there exists large regional differences with high efficiency county located in the suburban. This may be attributed to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suburban agriculture in these areas. 2) The overall study period fluctuated significantly and there is no growth tre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is larger in some of the county along the Huanghe River, reaching above 0.060. 3) Overall efficiency is influenced by the combined effect of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Scale efficiency of most counties are efficient, with scale efficiency greater than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overall efficiency is slightly stronger than the scale efficiency. 4) The counties with higher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gradually shift from east to west, and in suburban th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is relatively high. The counties of lower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gradually transfer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counties of general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are gradually transferred to the upstream region of the Haihe Plain. 5) Scale efficiency is higher, and distributed in a balanced way. 6) Most of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in the developmental stage of increased scale returns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Keywords: overall efficiency ;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 scale efficiency ;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 county ; the Huang-Huai-Hai Plain

0

PDF (1014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朱纪广, 李二玲, 李小建, 海贝贝, 周灿. 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效率及其分解的时空格局[J]. , 2013, 33(12): 1458-1466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3.012.1458

ZHU Ji-guang, LI Er-ling, LI Xiao-jian, HAI Bei-bei, ZHOU Can.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Its Decomposition Based on DEA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12): 1458-1466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3.012.1458

0 引言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中国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之人口增多、非农化后的耕地因破坏土地操作层又难以恢复,因此,如何解决“人增地减”的突出矛盾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首要问题。尤其是2012年农业部提出要力争到2020年粮食增产500×108 kg以上[1],在农业资源约束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要实现这个目标,提高农业效率就成为政府及学界关注的焦点。

到底如何才能提高农业效率呢?学者们对此已做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对农业生产效率政策制度的研究[2~4]。② 农户及农户组织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5~7]。③ 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测度和评价。主要包括2种方法:参数法[8]和非参数法[9,10]。从研究内容上看,农业生产效率研究主要围绕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规模效率3方面,尤其是后者备受经济学和地理学界的关注[11,12]

综观以上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面板数据分析较少,仅仅把某1 a的横截面数据或者某一省份时序数据作为研究基础,进行农业生产效率的评价,这样不能全面反映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以及区域差异状况。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投入-产出效率差异很大,因而以微观县域单元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研究农业生产效率更能反映其差异本质。二是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的DEA模型测度农业生产效率,只是简单的数据描述,缺乏对技术效率的进一步分解,因而无法揭示农业生产效率变化的细微原因。尤其是黄淮海地区是中国农业生产核心区,其自然灾害多,土壤盐碱化严重,农业自然条件地域差异较大[13,14]。通过对其县域单元的农业效率分析,将进一步揭示农业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

因此,本研究拟从地理学视角,运用时间序列分析2000~2010年黄淮海平原268个县域单元的农业生产效率的变化和区域的空间差异;并对其综合效率进一步分解,揭示农业生产效率变化的微观因素,以为中国农业如何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率,发展低耗、生态、高产的可持续农业提供参考。

1 区域概况、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区域概况

黄淮海平原范围[15]位于32°N ~40°30′N,113°E~121°E之间,在行政区上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5省2市的301个县市。该区域幅员广大,南北长900多km2,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东西宽600多km2。年平均气温8~15℃,冬季干燥寒冷,农作物大多为两年三熟,南部一年两熟。该区耕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5.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的20%左右,光热条件好,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2010年粮食总产量约为15 119×104 t,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8%,特别是小麦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58.5%[16~27]。棉花产量占全国比重的40%以上[16~27],其他油料、水果、蔬菜等在全国农产品中占有相当比重。

1.2 研究方法

1.2.1 DEA模型

DEA方法以决策单元(DMU)的投入-产出指标权重系数为优化变量,借助数学规划将决策单元投影到DEA前沿面上,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对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做出综合评价[28]。为了整体反应黄淮海平原农业效率变动情况,本文把黄淮海平原每一个县域看作一个生产单位,运用由Fare等改造的方法构造一个生产最佳前沿面[29],将每一个县域单元的生产同最佳前沿面进行比较,从而测度每个县域单元的农业生产的相对效率。落在生产最佳前沿面上的DMU的效率为1,其他未落在边界上的DMU,则称为无效率的DMU,其效率值介于0~1之间。目前通常用的DEA模型是CRS模型和VRS模型,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规模报酬的假定,前者假定规模报酬是不变的,测度的是综合效率(TE);后者假定规模报酬可变,测度的是纯技术效率(PTE)。综合效率(TE)可以分解为规模效率(SE)和纯技术效率(PTE)的乘积[30]。规模效率的变化反映投入增长对生产率的影响,根据规模效率可以判断各县域单元农业生产效率处在规模报酬递增或递减区间,据此可以调整各县域农业生产规模,使其达到最佳生产前沿面。

1.2.2 变异系数
为了反映各个县域单元2000~2010年间农业生产效率波动的大小,引进效率变异系数衡量,其计算公式[31]为:

Vi=1n-1i=1n(xi-x̅i)2x̅i(1)

式中,Vi表示第i个县域单元的农业效率变异系数,xi为第i个县域单元t时期的效率值, x̅i为第i个县域单元2000~2010年间的平均值,n代表总年份数。Vi值区间在0~1之间,Vi值越大表示该县域单元2000~2010年间的农业综合效率波动越大。

1.3 投入-产出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使用DEA方法测度农业生产效率,其特点是,将收益型的指标视为产出指标,值越大效率越高;将成本型指标作为投入指标,其特点是值越小效率越高。本研究农业生产效率可表征为一定规模生产要素投入水平下的产出结果,产出水平越高则效率越高,反之则效率低。(农业生产投入-产出的指标,见表1)。

1) 农业产出指标。现有农业生产效率文献主要将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作为农业生产的产出指标[32]。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取狭义农业增加值(扣除林牧副渔增加值)和粮食产量作为农业产出指标。

2) 农业投入指标。按照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考虑到农业生产受技术影响比较大,因此,本研究选择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4个方面的投入表征指标。在土地方面,总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是较为理想的表征指标;在劳动力方面,农业从业人员是反映农业投入劳动的表征指标;在资本方面,农用机械总动力作为表征指标;在技术方面,化肥使用折纯量作为农业技术投入的重要表征指标。

本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11年黄淮海地区五省二市的统计年鉴[16~22]。由于《山东省统计年鉴》中部分县级数据统计不完全,所以参照了山东省相关地级市2001~2011年的统计年鉴[23~25]

表1   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Table 1   Input-out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指标类型投入指标产出指标
I1I2I3I4I5Q1Q2
指标总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从业人员化肥使用折纯量农业增加值粮食产量

新窗口打开

2 农业综合效率时空特征分析

选取2000~2010年黄淮海平原268个县域行政区作为决策单元,利用DEAP2.1软件从投入角度对农业综合效率进行测度,并将各个行政区的计算结果进行汇总平均得到黄淮海平原县域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的变化情况。

2.1 农业综合效率时序变化分析

按照1.2.1所述方法计算,得出2000~2010年间的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的平均值为0.629,这表明黄淮海平原农业实际产出仅为理想产出的62.9%。从农业生产效率变化的整体趋势来看(图1),2005年生产效率波动较大。历史上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态环境较脆弱,造成农业产量低而不稳。虽然近些年经过不断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各种自然灾害影响程度有所减轻,但隐患依然存在。2004年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综合效率为0.732,但到2005年农业综合效率达到最低点为0.456。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农业投资力度不断的加大,农业综合效率从2006年的0.521增加到2008年的0.782。由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化肥、农机器械等资源价格上升,黄淮海平原农业投入相对减少,造成2008年以后农业综合效率下降,2009年和2010年的农业综合效率分别为0.536和0.455。

图1   黄淮海平原2000~2010年农业综合效率、 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变化

Fig.1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2000-2010)

通过式(1)计算,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黄淮海县域单元农业综合效率平均变异系数为0.039,变异系数较大的县域单元主要集中在沿黄两岸的垦利县等县域,淮海流域的涡阳县等县域(图2),其效率变异系数在0.060以上,这些县域农业效率不稳定,本文称为高值变异区;沿黄两岸其农业生产经常受黄河淤沙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管理较困难,经营方式较粗放,导致这些区域变异系数较大,如位于黄河入海口的垦利县,由于黄河的决徙和泥沙的堆积,其盐碱地较多且变化不定,导致开发和利用难度较大,农业生产效率稳定较差。变异系数变化中等的区域位于海河上游和下游平原的隆饶县、南宫市、沙河市等县域,淮河流域的上游地段的上蔡县、正阳县、舞阳县等县域以及下游地段的泗县、泗洪县、五河县等县域,其变异系数在0.033~0.059之间,本研究称为中值变异区;变异系数较小的县域位于海河平原中部和北部以及淮北平原,在0.032以下,农业效率较为稳定,本研究称这些区域为低值变异区。低值变异区多数位于农业开发历史较悠久、区域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其逐渐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和企业化发展,农业生产效率较高,且变动较小,如天津市宁河县围绕建设小站稻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的目标,不断调整农业结构,进行规模化生产,逐渐形成了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图2   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效率变异系数

Fig. 2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agriculture efficiency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2.2 农业综合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为了分析农业综合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选择2000年、2005年和2010年进行截面数据分析。由图3可以看出以下特点:1) 农业综合效率县域间差异较大。2000年农业综合效率最大的县域是武清县等14个县域,其综合效率为1,达到最佳状态;2005年综合效率最大的县域是玉田县等14个县域,其综合效率为1;2010年农业综合效率最大的县域是颍上县等13个县域,其农业综合效率为1,处于最佳生产前沿面。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农业综合效率最小县域分别为孟村回族自治县、垦利县和临西县,其值分别为0.218、0.103和0.144。

2) 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效率总体上处于中低层次,城郊县效率较高。根据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农业综合效率的大小,按自然断裂法,将黄淮海平原县域单元划分为高中低3个级别。①低效率:2000年低效率主要位于海河平原中下游、豫北平原和豫东平原,共计100个县域;2005年低效率县域主要位于沿黄两岸和豫东平原,共计98个县;2010年低效率县域主要位于海河平原中下游、沿黄两岸和豫东平原,共计152个县。② 中等效率:2000年中等效率的县域主要位于海河平原上游和淮河平原中游,共计113个县;2005年中等效率的县域主要位于海河平原中部和西部地区,共计114个县;2010年中等效率主要位于海河平原西部和淮河平原下游江苏省内,共计82个县。③ 高效率:高效率县域多分布城郊县。2000年和2005年主要分布在京津唐周边、盐城市、淮安市和扬州市等城市周边,分别为55个和56个县;2010年主要分布在京津唐周边、宿州市、亳州市和阜阳市周边,共计34个县。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处于中等效率和低效率的县域单元占到绝大多数,所占比例分别为79.5%、79.1%和87.3%。

3) 高效率县域具有由东向西转移的趋势。2000年高效率的县域主要分布在淮河平原下游江苏省内的县域单元;2005年分布在淮河平原下游高效率县域单元开始减少,并向淮河上游的漯河市和周口市周边的县域转移;2010年高效率县域已经完全转移到淮河中游的宿州市、亳州市和阜阳市周边的县域。

黄淮海平原各县域由于面对相同的国家宏观农业政策,其农业综合效率的空间分异多源于各县域农业耕作方式、经营模式和农业结构的不同。高效率的县域相对于低效率的县域大多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更加趋向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如河北省的藁城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育了“黑宝石牌”李子、藁城市鸭梨等知名品牌,此外还扩大葡萄、冬枣、西瓜等的生产规模,努力建成从育苗、栽培、生产、转化增值、销售、技术指导到储存一体化的瓜果菜生产基地,经济发展还带来机器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这些应是藁城市成为高效率县域主要原因。

图3   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效率空间分异(2000年、2005年和2010年)

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average efficiency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in 2000, 2005 and 2010)

3 农业综合效率分解

为了探讨农业效率的微观影响因素,选择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特征年份利用DEAP2.1对黄淮海平原各个县域单元的农业综合效率(TE)进行分解对比分析。

3.1 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贡献差异

农业综合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以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各县域单元的综合效率分解为例,然后汇总求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各县域单元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图4a,图4b)。为了反映分解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总体贡献,本文运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散点图来表征农业综合效率与其分解效率之间的关系(图5a,图5b)。其特点如下:1) 综合效率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各县域单元的农业综合效率的散点并不能完全实现与45°对角线吻合(图5a,图5b),只有部分县域农业综合效率达到或接近有效状态。

2) 多数县域规模效率达到有效状态,且规模效率大于纯技术效率。相较于纯技术效率(PTE),更多的县域单元农业规模效率达到或接近最佳状态,农业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位于散点图的顶端和偏上部,使这些散点偏离45°对角线的程度较纯技术效率的偏离更多(图5b)。

3) 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略强于规模效率。从图5a和图5b发现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变化在对角线45°附近,说明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变化速率基本接近,而规模效率更偏离对角线45°,说明规模效率虽然很大,但是由于纯技术效率较低,而导致综合效率低,即:农业纯技术效率(PTE)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大于规模效率(SE)。这与匡远凤[33]的研究结果不同,他认为在中国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技术无效率现象,这可能与其所运用的时间维度、空间尺度、研究方法、变量及数据处理等存在差异,造成完全不尽相同的结论。

3.2 农业纯技术效率的空间演化特征分析

为了分析黄淮海平原县域单元的农业纯技术效率的空间演化特征,本研究选取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特征年份的纯技术效率。通过研究发现其特点如下:1) 纯技术效率较高的县域逐渐由东向西转移,城郊县的纯技术效率相对较高。通过图4a发现,2000年纯技术效率主要集聚在淮河流域下游江苏省内的县域单元,以及海河平原下游县域;2005年纯技术效率开始向西转移,至2010年基本上完全转移至淮河平原的中部县域,以及海河平原上游县域。2000年、2005年和2010年黄淮海平原县域单元纯技术效率较高的县域主要分布在京津唐周边,以及安徽亳州市、江苏淮安市和盐城市周边的城郊县。城郊县土地资源有限,为了提高土地效率,往往依赖增加技术投入品的使用,如化肥等,进行精细操作,农业耕作方式更加集约化、经营结构更加多样化,产品更加优质化。

2) 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县域逐渐由北向南转移。2000年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县域主要集聚在黄河南岸34°N ~35°N,113.6°E~116.1°E之间的县域和海河平原中部,2005年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县域主要集中在海河平原中下游、沿黄两岸以及黄河南岸34°N~35°N之间,至2010年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县域扩展至淮北平原。

3) 纯技术效率一般的县域逐步转移至海河平原上游区域,县域个数减少。2000年纯技术效率一般的县域主要集聚在海河平原的中下游的县域,共有96个;2005年纯技术效率一般的县域主要集中在海河平原中上游区域,共有69个;2010年纯技术效率一般的县域主要集中在海河平原的上游县域,共有78县。

图1可知,黄淮海平原县域单元的纯技术效率的变化趋势与综合效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进一步的印证了,农业综合效率的变化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的变化引起的。同时,发现2000年、2005年和2010年黄淮海平原县域单元的农业纯技术效率小于规模效率,这表明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综合效率低下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不高所导致的。因此,提高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综合效率最重要的是提高纯技术效率,应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生物技术的推广。这点与杨阳[34]等人的研究结论较为一致。

图4   黄淮海平原农业技术效率(a)和规模效率(b)空间分布(2000年、2005年和2010年)

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pure technological efficiency(a) and scale efficiency(b) of agriculture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2000, 2005 and 2010)

图5   黄淮海平原农业分解效率对总效率的贡献分析

Fig.5   Contribution of the total agriculture efficiency by their decompositions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3.3 农业规模效率的空间演化特征分析

为了分析黄淮海平原县域单元的农业规模效率的空间演化特征,本研究选取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特征年份的规模效率。通过研究发现其特点如下:1) 整体规模效率较高。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平均值规模效率分别为0.864、0.833和0.810,这与当前中国靠投入要素带动增长相类似,农业生产目前也是一个靠投入要素获得产出的产业。

2) 规模效率分布较为均衡,且出现连片高效率县域。通过图4b发现,2000年规模效率较高的县域主要集聚在京津唐周边、沿黄两岸、黄淮四市及经淮河平原下游;2005年规模效率较高的县域主要集聚在京津唐周边、海河平原大部分和黄淮四市;2010年规模效率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唐周边、沿黄两岸、淮河流域的县域。这一方面是与这些区域的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这些区域紧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尤其是紧邻京津塘的县域在发展特色经济,为发达区域提供农产品,成为这些区域的经济腹地。同时经济发达的区域刺激周边县域单元投入较大的资源建设城郊农业,无论在劳动、资本和技术上均有较大规模的投入,从而表现为较大的发展规模;而部分县域在农业投资、基础建设方面均不具有优势,农业发展规模较小,最终导致了规模效率的低下。

根据DEA规模收益分析,可以判断各县域农业生产规模收益的阶段。当规模收益非增条件下的效率大于规模不变条件下的效率时,农业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表明要是投入尚未达到最佳规模,通过进一步增加要素投入,可得到更高的收益,从而实现农业效率的进一步增长;如果规模收益非增条件下的效率大于规模收益不变条件下的效率,在农业生产效率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表明要素投入规模已经超过农业发展对要素的吸收能力,需要减少要素的投入,从而获得农业效率的提高。计算结果表明,2000年、2005年和2010年规模递增县域分别为210个、188个、195个;2000年、2005年和2010年规模递减的县域分别为45个、67个、57个;2000年、2005年和2010年规模不变的县域分别为13个、13个、16个。总的来看,黄淮海平原目前大多数县域单元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图6),这说明黄淮海平原目前的农业生产规模普遍没有达到最佳生产前沿面,因此,仍然可以通过扩大规模获得更高的收益。

图6   黄淮海平原县域效率阶段数量

Fig.6   The number of counties in different efficiency stage of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4 结论与建议

利用黄淮海平原各县域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使用数据包络(DEA)分析法对黄淮海平原268个县域单元的农业综合效率进行测度,并将农业综合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原因。其结论如下:① 农业综合效率研究时段总体上下波动明显,无增长趋势;变异系数在沿黄两岸的一些县域较大;县域间综合效率差异较大,总体上处于中低层次,城郊县效率较高。② 综合效率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多数县域规模效率达到有效状态,且规模效率大于纯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略强于规模效率。③ 纯技术效率较高的县域逐渐由东向西转移,城郊县的纯技术效率相对较高,这与综合效率一致;纯技术效率较低的县域逐渐由北向南转移;纯技术效率一般的县域逐步转移至海河平原上游区域,县域个数减少;由于东部大量良田被城市化和工业化侵占,加之中部和城郊县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视,造成高效率的县域向西转移。④ 农业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变化趋势均呈现上下波动的趋势。农业纯技术效率对总效率的影响比较大,而农业纯技术效率整体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综合效率,因此提高黄淮海平原县域农业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农业的纯技术效率。⑤ 规模效率较高,分布较为均衡,出现连片高效率县域。⑥ 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效率大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普遍没有达到最佳生产前沿面。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在黄淮海平原县域单元农业生产效率的促进措施上,可以从3方面着手:一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效率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速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提高技术效率来推进农业综合效率的发展。如设立专项资金,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上要因地制宜,使农户更好的理解接受新技术和新方法。二是调整农业生产投入产出结构,通过提高规模效率推进农业生产综合效率的发展。黄淮海平原多数县域处于规模递增阶段,通过合理的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可以提高黄淮海平原各县域农业综合效率。三是建立农业专业化生产区,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使农业生产由分散转向规模、由无序转向规范,由粗放转向高效发展。同时通过示范区,示范农户让更多地农户意识到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效果,充分调动农户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致 谢:感谢河南大学人文地理专业博士生李旭同学在论文数据处理过程中给予的有益建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力争到2020年粮食增产10000亿斤以上

[N/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2-10-30(20)[2013-03-28]. .

URL      [本文引用: 1]     

[2] 耿明斋.

传统农区工业化过程中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

[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2):1~18.

[本文引用: 1]     

[3] Huang S A, Sun S M,Gong M B.

The impact of land ownership structure on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on the Chinese Mainland(1949-1978)

[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5,(4):48-61.

[4] 杜文杰.

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政策差异研究——基于时不变阈值面板随机前沿分析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9):107~118.

[本文引用: 1]     

[5] 李志俊,郭剑雄.

人力资本条件下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评价与分析

[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8~52.

[本文引用: 1]     

[6] 张宁,陆文聪.

中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农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J].农业技术经济,2006,(2):74~80.

[7] 高强,高仁德,丁慧媛.

农民组织化与农业产业化联动发展机制研究——基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视角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1~5.

[本文引用: 1]     

[8] 杨威,金凤君,王成金,.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效率及其时空分异研究

[J].地理科学,2011,31(5):544~550.

[本文引用: 1]     

[9] Jaenicke EC.

Testing for intermediate outputs in dynamic DEA models: Accounting for soil capital in rotational crop production and productivity measures

[J].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2000, 14(3):247-266.

[本文引用: 1]     

[10] 王建华.

基于DEA方法的农作物成本效率测度及区域特征分析——以大豆为例

[J].经济地理,2011,31(7):1190-1195.

[本文引用: 1]     

[11] Nkamleu G B.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African agriculture

[J]. 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 2003, 1(16):203-222.

[本文引用: 1]     

[12] 王文刚,李汝资,宋玉祥,.

吉林省区域农地生产效率及其变动特征研究

[J].地理科学,2012,32(2):225~231.

[本文引用: 1]     

[13] 周立三. 中国农业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本文引用: 1]     

[14] 吴传钧. 中国经济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本文引用: 1]     

[15] 傅积平. 黄淮海平原治理与开发研究文集(1983~1985) [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本文引用: 1]     

[16] 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本文引用: 3]     

[17] 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经济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18]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19]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20]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21] 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22] 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本文引用: 1]     

[23] 菏泽市统计局.菏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本文引用: 1]     

[24] 济南市统计局.济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25] 德州市统计局.德州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本文引用: 1]     

[26]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7]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本文引用: 2]     

[28] 魏权龄. 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本文引用: 1]     

[29] Fare R, Grosskopf S Lovell C. Production Frontiers[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本文引用: 1]     

[30] Charnes A,

CooperW,Thanassoulis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8, 2(6):429-444.

[本文引用: 1]     

[31]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本文引用: 1]     

[32] 周晓林,吴次芳,刘婷婷.

基于DEA的区域农地生产效率差异研究

[J].中国土地科学,2009,(3):60~65.

[本文引用: 1]     

[33] 匡远凤.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要素积累与中国农业经济增长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3~18.

[本文引用: 1]     

[34] 杨阳,张红旗.

基于县域单元的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空间分异规律

[J].资源科学,2009,31(5):853~859.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