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 34 (8): 914-92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4.08.914

Orginal Article

关于琉球群岛人类起源的研究综述

袁家冬, 刘绍峰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The Overview of the Study on Human Origins in the Ryukyu Islands

YUAN Jia-dong, LIU Shao-feng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China

中图分类号:  C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4)08-0914-07

收稿日期: 2013-08-20

修回日期:  2014-05-28

网络出版日期:  2014-08-10

版权声明:  2014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35)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袁家冬(1958-),男,吉林通化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地理学。E-mail:yuanjd703@nenu.edu.cn

展开

摘要

琉球群岛何时开始出现人类?琉球人来自哪里?琉球民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还是大和民族的一个分支?这些关于琉球民族本质的问题目前学术上尚存争论。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琉球群岛人类种群的起源、迁移以及琉球人与东亚地区其他民族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讨论。考古学研究发现,在旧石器时代琉球群岛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群体遗传学关于人类线粒体DNA与Y染色体解析以及基因组比较研究证明,起源于非洲的古人类,大约在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迁移至东南亚地区,之后逐渐扩散至日本列岛和琉球群岛成为现代日本人和琉球人的祖先。琉球人与日本人的亲缘关系密切,都保留着阿伊努人的生物学遗传特征。考古学发现和文化人类学对于文化相近性的分析显示,冲绳诸岛以北的北琉球文化与日本的绳文文化亲缘关系密切,先岛诸岛的南琉球文化与南岛系文化更为接近。此外,14世纪以后在琉球王国与东亚各国的贸易交流过程中,来自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地区的一些文化要素也渗透到传统的琉球文化之中。

关键词: 琉球群岛 ; 人类起源 ; 考古学 ; 群体遗传学 ; 文化人类学

Abstract

When did human begin to appear in the Ryukyu Islands? Where did Ryukyu people come from? Was Ryukyuan an independent nation or just a branch of Yamato? These questions about Ryukyuan nature are still under debating at present. Using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thod, author of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previous archae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population genetics studies about Ryukyu people. This article is trying to reveal the human origins and migrations in the Ryukyu Islands and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Ryukyu people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in East Asia.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pointed out that traces of human activities appeared in the Ryukyu Islands as early as Paleolithic period. The human mitochondrial DNA and Y chromosome analyses and the genome comparative researches proved that ancient humans migrated to the Southeast Asia from Africa at the late Pleistocene. Afterwards they spreaded to Japanese archipelago and the Ryukyu Islands and became the ancestry of modern Japanese and the Ryukyu people.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Ryukyu people and Japanese is very close and both retain biological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inu.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for similar culture analyses evidenced that there wa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e of northern the Ryukyu Islands and the Jyomon culture of Japan, but the southern Ryukyu culture was closer to the Austronesian culture. In addition, after the 14th century, some cultural factors from mainland China, Korean Peninsula as well as Southeast Asia began to penetrate in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Ryukyu Islands through trade exchange with these countries.

Keywords: the Ryukyu Islands ; human origins ; Archaeology ; population genetics ; cultural anthropology

0

PDF (40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袁家冬, 刘绍峰. 关于琉球群岛人类起源的研究综述[J]. , 2014, 34(8): 914-92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4.08.914

YUAN Jia-dong, LIU Shao-feng. The Overview of the Study on Human Origins in the Ryukyu Island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8): 914-92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4.08.914

琉球人是指生活在琉球群岛的原住民族。琉球群岛何时开始出现人类?琉球人来自哪里?琉球民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还是大和民族的一个分支?这些关于琉球民族本质的问题目前学术上尚存争论。绝大多数日本学者认为琉球人与日本人同源,琉球民族是大和民族的一个分支,一部分琉球人对此也有认同。但是,还有相当多的琉球人主张琉球民族的独立性,认为琉球人不是日本人。2007年,琉球大学法文学部副教授林泉忠研究小组针对琉球民众所作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有41.6%的琉球人认为自己是琉球人,有29.7%的琉球人认为自己既是琉球人也是日本人,有25.5%的琉球人认为自己是日本人[1]

关于琉球民族起源问题,早期的学术研究主要通过考古学的发现和文化人类学的文化相近性的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运用群体遗传学的方法对琉球民族的起源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考古学、群体遗传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琉球群岛人类种群的起源、迁移以及琉球群岛的人类种群与东亚地区其他民族之间的亲缘关系。探讨琉球群岛的人类起源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琉球群岛的地缘关系与琉球群岛法律地位及其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考古学的发现

1.1 旧石器时代的人骨化石

琉球群岛何时出现人类目前尚无定论。地质学研究表明,在距今约3 000~2 000 ka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的冰期时代琉球群岛与亚洲大陆相连,在动物移居可能的情况下,琉球群岛的人类祖先可能是在这一时期由亚洲大陆迁居而来[2]。1962年,在冲绳岛南部那霸市山下町的奥武山洞穴中出土的“山下町洞人”的人骨化石是至今琉球群岛最早的人类化石,经过14C年代测定为距今约32 ka前的人骨[3]。1967年,在冲绳岛南部具志头村(现在的八重濑町)的港川裂隙中出土的比较完整的“港川人”的人骨化石,经过年代测定为距今约18 ka前旧石器时代的人骨。人类学研究证明,港川人与柳江人十分相似[4]。1977年冲绳教育委员会对境内的洞穴进行调查时在宫古岛上野丰原山羊洞发现人骨碎片。之后横滨国立大学的长谷川善和教授对该洞穴再次调查,又发现了大量人骨碎片,经过14C年代测定,为距今约25 ka年前的人骨化石。这一发现被确定为“山羊洞穴遗址”[5]。 2007年冲绳钟乳洞协会又在石垣岛白保竿根田原洞穴发现人骨碎片。经过14C年代测定,确定为距今约18~15 ka前的人骨。这一发现被确定为“白保竿根田原洞穴遗址” [6]。 此外,在琉球群岛的伊江岛、久米岛、德之岛、奄美大岛等处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7]。从土浜、喜子川、天城等琉球群岛古人类遗址中出土的旧石器类型来看,由页岩磨制的石斧和不定形切削石器与东南亚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湾岛的南岛系旧石器十分相似。日本学者小田静夫认为,与日本列岛的旧石器文化不同,吐噶喇海峡以南的琉球群岛的旧石器文化属于南岛系旧石器文化的一部分[8]。这些考古学的发现表明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旧石器时代琉球群岛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表1)。

1.2 “贝丘时代”的粗陶器

距今约7~8 ka前,琉球群岛进入“贝丘时代”。贝丘(Shell Mound),日本称为“贝冢”,是新石器时期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古代人类食剩遗弃的贝壳堆积为特徵。贝丘遗址多位于海洋、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在贝丘发掘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粗陶器等文化遗物。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在“贝丘时代”的初期,琉球群岛的人类主要居住在海边,以贝类采集、捕鱼为主要生计。一部分人则居住在内陆地区,以野果采集和狩猎为主要生计。

考古学者在琉球群岛广泛分布的贝丘中发现了大量粗陶器,经过14C年代测定距今约6 400 a前。这些粗陶器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在冲绳岛以北的琉球群岛北部诸岛出土了大量的类似日本绳文土器的低级粗陶器,因此,能够推断琉球群岛北部诸岛深受日本绳文文化的影响。札幌大学教授高宫广士认为,冲绳诸岛以北的琉球群岛附属岛屿的人类是九州岛南部的农耕民族南下迁移而来[9]。与此不同的是,在先岛诸岛波照间岛的下田原出土了大量的与东南亚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岛新石器时代粗陶器类似的土器,因此,有学者认为南岛系古代文化对先岛诸岛产生过重要影响[10]

1.3 考古学研究的评价

在琉球群岛绝大部分古人类遗址中或者只有人骨化石的出土,或只有旧石器的出土。这些考古学的发现还无法证实古人类只是经过此地,还是在此地生活。只有“港川人”遗址同时出土了人骨化石和旧石器,所以“港川人”遗址的考古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因此,琉球群岛古人类遗址的考古学发现可以证明在距今约30 ka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琉球群岛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在距今约18 ka前古人类开始在琉球群岛繁衍生息。在旧石器时代,琉球群岛受东南亚地区、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湾岛的南岛系旧石器文化的影响显著,琉球群岛北端的吐噶喇海峡是琉球群岛旧石器文化圈的北限。在新石器时代,日本的绳纹文化开始影响冲绳岛以北的琉球群岛,而琉球群岛南部的先岛诸岛依然受南岛系文化的影响,在文化上表现出与北琉球地区比较明显的空间差异。

表1   琉球群岛人类遗址

Table 1   The human sites list of the Ryukyu Islands

序号遗址名称遗物类型发现时间、地点年代测定
1喀达原洞穴遗址鹿骨制品1936年,伊江岛东江上喀达原更新世晚期
2山下町洞人遗址人骨化石1962年,冲绳岛南部那霸市山下町约32 ka前
3大山洞穴遗址人骨化石1964年,冲绳岛宜野湾大山名利濑原更新世晚期
4桃原洞穴遗址人骨化石1966年,冲绳岛南桃原更新世晚期
5港川人遗址人骨化石、旧石器1967年,冲绳岛南部具志头村约18 ka前
6后边头洞穴遗址人骨化石1976年,伊江岛字西江上约20 ka前
7山羊洞穴遗址人骨化石1977年,宫古岛上野丰原约25 ka前
8下地原洞穴遗址人骨化石1978年,久米岛下地原约2 ka前
9土浜遗址旧石器1986年,奄美大岛笠利町土浜约21 ka前
10喜子川遗址旧石器1987年,奄美大岛笠利町土盛约25 ka前
11天城遗址旧石器1990年,德之岛伊仙町约25 ka前
12白保竿根田原洞穴遗址人骨化石2007年,石垣岛白保竿根田原约18 ka前

新窗口打开

2 群体遗传学的解析

2.1 线粒体DNA与Y染色体检测

群体遗传学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通过线粒体DNA(mitochondria DNA)和Y染色体(Y-chromosome)的分析,研究人类群体的遗传及其演化进程,对于解释民族起源很有说服力。线粒体DNA是承载母系遗传密码的物质,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线粒体DNA在亲本与子代之间以单体型进行遗传。群体遗传学通过检测人类种群之间的线粒体DNA的联系,研究人类种群的母系血缘关系,从而推断出人类种群的进化史。父系社会成立之后,父系遗传对于人类种群的迁移、扩散更为重要。因此,需要通过人类种群父系遗传基因的检测对线粒体DNA检测结果进行补正。父系遗传的重要标志是Y染色体。人类Y染色体是决定人类性别的XY两条染色体之一。人类的Y染色体中的SRY基因(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Y-chromosome)能触发睾丸的生长,并由此决定男性的性特征。因为Y染色体上的基因只能由亲代中的男性遗传给子代中的男性,在Y染色体上留下了基因的族谱。所以群体遗传学通过人类种群Y染色体的分析对人类种群的族系进行分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亚地区人类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Y-chromosome haplogroups)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人类Y染色体包括A至T 20个类型,每个类型又可分为若干个亚类。如,D1、D2、D3,O1、O2、O3等。如表2所示,在东亚地区的人类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中,D型Y型染色体单倍型类群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群中十分少见,但是在阿伊努人、日本人和琉球人中广泛分布。其中,在阿伊努人Y染色体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7.5%,在日本人Y染色体中所占的比例为34.7%,在冲绳岛以北的北琉球人Y染色体中所占的比例为39.0%。在东亚地区的其他人群中,除藏族人群的41.3%之外,其它地区均低于10%。日本学者认为D型Y染色体为日本列岛人群独有,主要遗传来自于以阿伊努人为主体的古代绳文人[19]。值得一提的是,在琉球群岛

表2   东亚地区人类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的主要分组

Table 2   The major teams of human Y-chromosome haplogroups in east Asia

地区人群Y染色体构成(%)文 献
CDKNO1O2O3Q其他
中国汉族6.00.61.29.09.616.355.40.6-Karafet,2005[11]
高山族0.4---66.310.611.0--Capelli et al.,2001[12]
藏族8.741.3---2.239.1-F=4.3,P=4.3Wen et al.,2004[13]
维吾尔族7.11.47.18.61.4-11.4-others=63Xue et al.,2006[14]
日本阿伊努族12.587.5-------Tajima et al.,2004[15]
大和民族8.534.7-1.6-31.720.10.4NO=2.3Hammer,2005[16]
琉球北琉球人439---3016--Shinka et al.,1999[17]
南琉球人-4---67---Shinka et al.,1999[17]
马来西亚马来族6-8-83230-F=6, M=2Scheinfeldt et al.,2006[18]
蒙古蒙古族53.01.51.510.6-1.510.64.5R1a=9.1Xue et al.,2006[14]
朝鲜朝鲜族16.32.32.3--30.239.5-P=2.3,J=2.3Xue et al.,2006[14]
泰国泰族2.92.9--8.8-35.3--Tajima et al.,2004[15]
越南京族4.32.9-2.95.732.940.07.1J=2.9Karafet,2005[11]

新窗口打开

资料来源:根据表中引用文献整理。其他一列中,字母均为Y染色体(A至T 20个类型)的代码。

西南部的先岛诸岛人群中D型Y染色体的比例仅占4%,表现出与日本列岛其他人群的明显区别。

O型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在东亚地区广泛分布。其中,起源于台湾的O1型Y染色体在东南亚地区分布较广。起源于长江流域的O2型Y染色体主要分布在南琉球(67%)、越南(32.9%)、马来西亚(32%)、日本(31.7%)、朝鲜(30.2%)、北琉球(30%)、汉族(16.3%)等人群中。表明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的长江文明,逐渐南移,一部分成为百越的祖先,一部分东渡至日本列岛和琉球群岛,一部分经由海路到达朝鲜半岛。起源于黄河流域的O3型Y染色体集中分布在汉民族人群中,在汉族人群Y染色体中所占的比例高达55.4%。在东亚地区其他人群中也广泛分布。其中,越南人为40%,朝鲜人为39.5%,藏族人为39.1%,泰国人为35.3%,马来西亚人为30%,日本人为21%,北琉球人为16%。表明了中华文明对东亚地区产生的巨大影响。

2.2 基因组比较研究

大阪医科大学名誉教授松本秀雄将琉球群岛的人类遗传基因组分奄美诸岛-冲绳诸岛组和先岛诸岛组。指出冲绳岛以北的琉球群岛人类遗传基因与中国大陆和东南亚人种之间存在的差异明显,与九州岛以北的日本人同源,保留了日本列岛北部的原著民族阿伊努人的遗传基因。但是,琉球群岛南部的先岛诸岛的人类遗传基因与台湾原住民族和东南亚南岛系民族的人类遗传基因之间亲缘关系密切[20]。日本学者山口裕美等通过对日本人和琉球人的7 000多个人类遗传基因样本的调查,发现在基因组结构上日本人与北琉球人比较接近,但是与南琉球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21]。德国学者蒂莫西(Timothy Jinam)通过对阿伊努人和琉球人的人类遗传基因比较分析,指出琉球群岛的人类与阿伊努人同源,在基因组结构上冲绳岛以北的琉球群岛的人类种群与阿伊努人的亲缘关系更为密切[22]。也有西方学者认为南琉球人的祖先与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的原住民族的亲缘关系密切,属于南岛系马来人的分支[23]。14世纪以后,“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群岛,并与当地人通婚[24],因此,琉球群岛人类种群中也保留了少量来自中国大陆的血统。

2.3 群体遗传学研究的评价

根据群体遗传学通过人类线粒体DNA与Y染色体解析和基因组比较研究,对于琉球人起源及其迁移路径以及琉球人与东亚地区其他人类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做出了科学解释。其主要观点如下:诞生在非洲的人类大约在50~60 ka前迁移至东南亚地区,成为东南亚地区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人类;东南亚地区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一部分向北迁移至亚洲大陆,一部分向东迁移至澳大利亚;迁移至亚洲大陆的古人类向西伯利亚、中国东北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扩散;一部分扩散至亚洲大陆北部的古人类由于不适应寒冷气候经由库页岛南迁至日本列岛北部,与早期扩散到日本列岛的古人类融合成为阿伊努人的祖先;迁移至日本列岛的古人类进一步南下迁移至琉球群岛,与早期扩散到琉球群岛的古人类融合成为港川人的祖先;迁移至长江流域的古人类进一步向东南亚、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琉球群岛扩散,与早期迁移至此的古人类融合成为各地的人类祖先。琉球人与日本人的亲缘关系密切,都保留着阿伊努人的遗传特征。例如,琉球人在身材短小、体毛浓密等生物学特征上与日本人十分相近,明朝万历年间册封使夏子阳在其《使琉球录》中有关于琉球人相貌特征的记载。“其人狀貌,與華人不甚相遠;但深目多鬚,上髭剪與唇齊稍為異,未嘗盡去也” [25]。但是,在北琉球人与南琉球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北琉球人与日本一样保留着更多的阿伊努人的生物学遗传特征。

3 文化人类学的视角

3.1 “日琉同祖论”

日本学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普遍认为琉球人来自日本列岛,为日本人的一个分支。主张“日琉同祖论”。琉球学者伊波普猷在《琉球人种论》中对“日琉同祖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26]。其主要论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日本僧人所撰的《镇西琉球记》中,提到了日本人源为朝(镇西八郎)在保元之乱后逃亡琉球的故事。琉球王国摄政羽地朝秀(向象贤)所编撰的《中山世鉴》中关于日本人源为朝(镇西八郎)在保元之乱后于1165年逃亡至琉球群岛,与当地女子生下一子,名为尊敦。后来尊敦成为舜天王朝的始祖的记载。“南宋乾道元年乙酉,鎭西爲朝公隨流至國,生一子而返。其子名尊敦,後爲浦添按司。淳煕年間,天孫氏二十五紀之裔孫爲權臣利勇所滅。時浦添按司尊敦倡義起兵來誅利勇,國人推戴尊敦爲君,是舜天王也” [27]。 此后由《中山世鉴》汉译而成的《中山世谱》也沿用了这一说法。这一传说后来衍生出《おもろさうし》、《椿说弓张月》等琉球历史文学作品,在琉球群岛广为传颂[28,29]。因《中山世鉴》和《中山世谱》官修史书的地位,“日琉同祖论”为许多日本人和一些琉球人所接受。1922年,在东乡平八郎的积极倡议下日本政府在琉球群岛立了一块源为朝登陆纪念碑。

第二、琉球王国摄政羽地朝秀(向象贤)在1673年3月就任摄政时的“仕置书”中关于琉球人的祖先来自日本的论述。“此国人生初は、日本より為レ渡儀疑無二御座一候。然れば末世の今に、天地山川五形五倫鳥獣草木の名に至る迄皆通達せり。雖レ然言葉の余相違は遠国の上久敷融通為レ絶故也” [30]。 羽地朝秀认为,琉球语中的天地日月、鸟兽草木等固有名词与日语相通,语言不通主要是由于地理上相互远离,交通不便,长期以来断绝交流所致。琉球王国不仅王室,而且一般琉球人的祖先都是来自日本列岛。

第三、1719年,新井白石在《南岛志》中就提出了“日琉同祖论”的说法。新井白石认为中国古代文献《山海经》中提到的“南倭”指的是琉球人,所以琉球人系“倭人”的一支。新井白石引用一些琉球的歌谣和古语对此观点进行了论证[31]

3.2 “日琉同祖论”的质疑

针对“日琉同祖论”,一些学者提出了质疑。日本学者岸谷誠一指出,《保元物语》中并没有提到源为朝渡琉一事,其后裔成为琉球舜天王朝始祖的记述缺乏历史依据[32]。台湾学者陶元珍指出《中山世鉴》编撰之时琉球王国已沦为日本萨摩藩的附庸国,所谓源为朝渡琉之事可能为羽地朝秀出于政治需要所杜撰[33]。部分中国学者认为琉球人是百越的后裔。百越分为“内越”和“外越”两支。秦朝灭亡六国统一中华后,东海外越不服,乘船出海另谋生路。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者陈桥驿认为,东海外越中的一部分可能到达台湾、琉球和日本九州岛南部,成为台湾原住民、琉球民族和大和民族的祖先[34]。日本学者新崎盛辉指出:“如果说琉球就是日本的话,那么琉球文化中有太多的非日本要素令人瞩目,但如果与朝鲜和台湾相比,琉球文化中的日本要素又特别醒目” [35]。 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指出,古代琉球文化受到日本文化重要影响。14世纪以后,随着古代中华帝国与琉球王国宗藩关系的建立,中华文化对琉球群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在琉球群岛与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之间的贸易交流过程中,琉球文化又吸收了许多来自这些地区的文化要素。

3.3 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评价

自然传承的琉球文化与日本文化确有十分相似之处。琉球语与日语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同源词汇。通过对比琉球语与日语中的固有名词发音,可以发现琉球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亲缘关系。在中国古代册封使出使琉球的记录中对此都有大量的论述[36,37]。因此,文化人类学从文化相似性的角度提出的“日琉同祖论”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琉球群岛地域文化上的多样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例如,琉球群岛各地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方言差异,北琉球文化受日本绳文文化的影响与南琉球文化受南岛文化影响的区别以及14世纪以后琉球群岛与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地区之间贸易往来中的文化交流等,对琉球群岛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形成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过影响。特别是随着古代中国与琉球王国之间宗藩关系的建立,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中华文化开始在琉球群岛广泛传播,促进了琉球群岛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直到今天琉球群岛地域文化中的中国要素依然十分醒目。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也揭示了地缘关系要素对于琉球群岛地域文化的形成及其演变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4 结 语

考古学、群体遗传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关于琉球群岛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表明,在旧石器时代琉球群岛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起源于非洲的古人类大约在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迁移至东南亚地区,之后逐渐扩散至日本列岛和琉球群岛成为现代日本人和琉球人的祖先。琉球人与日本人的亲缘关系密切,都保留着阿伊努人的生物学遗传特征。14世纪以后,随着中国与琉球王国宗藩关系的建立,“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并与当地人通婚,琉球人中也保留了少量来自中国大陆的血统。古代大和文化对北琉球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南岛系文化对南琉球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14世纪以后,在琉球王国与中国大陆、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之间的贸易交流过程中,琉球文化中又吸收了许多来自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地区的文化要素。必须指出的是,从遗传上亲缘关系和文化的相近性来看,“日琉同祖论”的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血统上和文化上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并非完全一致。“日琉同祖论”不应为政治需要所利用,更不能成为抹煞古代琉球王国存在的历史事实和日本吞并琉球群岛合法化的借口。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林泉忠.

沖縄住民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調査[C].政策科学国際関係論集No

.9,2009,(3):105-147.

[本文引用: 1]     

[2] 木崎甲子郎.

琉球の自然史

[M].東京:築地書館,1980:12.

[本文引用: 1]     

[3] 小田静夫.

山下町第1洞穴出土の旧石器について

[J].南島考古,2003,22(6):1-19.

[本文引用: 1]     

[4] 小田静夫.

港川フィッシャ–遺跡について

[J].南島考古,2009,28(5):1-17.

[本文引用: 1]     

[5] 長谷川善和.

琉球列島の後期更新世~完新世の脊椎動物

[J].第四紀研究,1980,4(18):263-267.

[本文引用: 1]     

[6] 小田静夫.

ピンザアブ洞穴と南琉球の旧石器文化

[J].南島考古,2010,29(6):1-20.

[本文引用: 1]     

[7] 小田静夫.

琉球列島旧石器文化の枠組みについて

[J].人類史研究,1997,(11):29-46.

[本文引用: 1]     

[8] 小田静夫.

琉球弧の考古学[C].//丸井雅子.地域の多様性と考古学——東南アジアとその周辺

[M].東京:雄山閣,2007:37-61.

[本文引用: 1]     

[9] 高宮広士ほか.

先史·原史時代の琉球列島:人と景観

[M].東京:六一書房,2011:25-42.

[本文引用: 1]     

[10] 安里嗣淳.

南琉球先史文化圏における無土器新石器の位置[R].第二届中琉歴史関係国際学術会議報告,

台北:中琉文化経済協会,1989:655-674.

[本文引用: 1]     

[11] Tatiana M.Karafet.

Balinese Y-chromosome perspective on the peopling of Indonesia: genetic contributions from pre-neolithic hunter-gatherers, Austronesian farmers,Indian traders

[J].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05,(27)8:1833-1844.

[本文引用: 2]     

[12] Cristian Capelli Wilson F J, Richards M, et al.

A Predominantly Indigenous Paternal Heritage for the Austronesian-Speaking Peoples of Insular Southeast Asia and Oceania

[J].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2001,68(2):432-443.

[本文引用: 1]     

[13] Bo Wen, Xuanhua Xie, Song Gao, et al.

Analyses of Genetic Structure of Tibeto-Burman Populations Reveals Sex-Biased Admixture in Southern Tibeto-Burmans

[J].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2004,74(5):856-865.

[本文引用: 1]     

[14] Yali Xue, Tatiana Zerjal, Weidong Bao, et al.

Male demography in East Asia: a north-south contrast in human population expansion times

[J]. Genetics,2006,172(4):2431-2439.

[本文引用: 3]     

[15] Atsushi Tajima, Masanori Hayami, Katsushi Tokunage, et al.

Genetic origins of the Ainu inferred from combined DNA analyses of maternal and paternal lineages

[J].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2004,49(4):187-193.

[本文引用: 2]     

[16] Michael F.

Hammer et al.Dual origins of the Japanese: common ground for hunter-gatherer and farmer Y chromosomes

[J].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2006,51(1):47-58.

[本文引用: 1]     

[17] Shinka T, Tomita K,

Todat, et al.Genetic variations on the Y chromosome in the Japanese popul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modern human Y chromosome lineage

[J].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1999,44(4):240-245.

[本文引用: 2]     

[18] Laura Scheinfeldt, Friedlaender Francoise, Jonathen Friedlaender,et al.

Unexpected NRY Chromosome Variation in Northern Island Melanesia

[J].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06,23(8):1628-1641.

[本文引用: 1]     

[19] 崎谷満.

DNAでたどる日本人10万年の旅

[M].京都:昭和堂,2008:193.

[本文引用: 1]     

[20] 松本秀雄. 日本人は何処から来たか——血液型遺伝子から解く[M].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92:205.

[本文引用: 1]     

[21] Yumi Yamaguchi-Kabata, Kazuyaki Nakazono, Atsushi Takahashi, et al.

Japanese Population Structure, Based on SNP Genotypes from 7003 Individuals Compared to Other Ethnic Groups: Effects on Population-Based Association Studies

[J].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2008,83(4):445-456.

[本文引用: 1]     

[22] Jinam T, Nao Nishida, Momoki Hirai,et al.

The history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inferred from genome-wide SNP data with a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Ainu and the Ryukyuan populations

[J].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2,57(12):787-795.

[本文引用: 1]     

[23] Glenn R.

Summerhayes and Atholl Anderson.An Austronesian Presence in Southern Japan: Early Occupation in the Yaeyama Islands

[J].Bulletin of the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2009,(29):76-91.

[本文引用: 1]     

[24] 《明実録·神宗显皇帝实录》卷438, 第1631页.

[本文引用: 1]     

[25] 夏子阳.

使琉球錄

[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21.

[本文引用: 1]     

[26] 伊波普猷.

琉球人種論

[M].沖縄:榕樹書林,1997:40.

[本文引用: 1]     

[27] 羽地朝秀.

中山世鑑

[M].那霸:沖縄県教育委員会,1982:93.

[本文引用: 1]     

[28] 外間守善(校注).

おもろさうし

[M].東京:岩波書店,2000:501.

[本文引用: 1]     

[29] 曲亭馬琴.

椿説弓張月

[M].東京:岩波書店,1930:241.

[本文引用: 1]     

[30] 真境名安興.

真境名安興全集

[M].那覇:琉球新報社,1993:19.

[本文引用: 1]     

[31] 新井白石.

南岛志

[M].東京:榕樹社,1996:293.

[本文引用: 1]     

[32] 岸谷誠一.

保元物語

[M].東京:岩波書店,1934:119.

[本文引用: 1]     

[33] 陶元珍.

琉球再被日据的开端和我政府应有之努力

[J].新中国评论,1953,5(3):13~19.

[本文引用: 1]     

[34] 陈桥驿.

吴越文化论丛

[M].北京:中华书局,1999:596.

[本文引用: 1]     

[35] 新崎盛暉.

日本になった沖縄

[M].東京:有斐閣,1987:188.

[本文引用: 1]     

[36] 陈侃.

使琉球录

[M].北平:商务印书馆,1937:15~16.

[本文引用: 1]     

[37] 徐葆光.

中山传信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6册

[M].济南:齐鲁书社,1997:63~66.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