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 35 (10): 1238-1246

Orginal Article

中国商品贸易结构不均衡性对地缘经济格局的影响

孟德友1, 马颖忆2, 王晗2, 柯文前2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2.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The Impact of Imbalance of Chinese Goods Trade Structure on the Geo-economic Spatial Pattern

MENG De-you1, MA Ying-yi2, WANG Han2, KE Wen-qian2

1. Hena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Coordinating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in Central Economic Zone,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46, China
2. College of Geography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中图分类号:  F7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5)10-1238-09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王 晗。E-mail: whannjnu@163.com

收稿日期: 2014-05-12

修回日期:  2014-11-1

网络出版日期:  2015-10-25

版权声明:  2015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471117、41201131)、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农户活动与农区发展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014-CXTD-07)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孟德友( 1982-),男,河南周口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 mengdeyou01@163.com

展开

摘要

从国家对外经济联系中不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进出口贸易视角,考察中国(① 由于数据限制,本文研究区域为中国大陆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缘经济格局特征与影响。研究表明,中国商品贸易的总体态势是资源产品进口对富含能源国家的高依赖及工业制成品净出口对国际市场的强需求的不均衡特征;空间上则表现出国别、地区和方式较为单一且相对稳定,这可能会导致中国地缘经济与其他国家关联强度有一定的倾向性。集成资源产品进口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多指标显示,以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为主的外向经济是影响中国当前地缘经济格局最主要的因素,而资源产品进口则次于工业制成品的作用,且石油和铁矿的作用高于天然气;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重点经济发达国家与其外围周边国家为重点面域,联合重点能源国家为扩展的“面-点”地缘经济格局,中国进出口贸易地区大致形成了由近及远的多圈层结构,且关联度较低的国家镶嵌其中而表现出破碎化的特征。这一格局昭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地缘局势总体稳定,但受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积极开辟和寻求多元化的地缘经济空间是有效应对对外经济联系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地缘经济 ; 对外经济联系 ; 贸易结构 ; 中国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eo-economic era,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countries will be the main melo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untry’s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in different kinds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of the industrial product structure, China’s ge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are probed in the article.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 product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s that the country's high import dependence on those countries which are rich in energy resources products and the uneve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ong demand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While in the spatial pattern, a single and relatively stable situation has been showed in country, region, and approach, which may lead China to be a certain bias with other countries on the geo-economics. The index integrated with import of resources products and import and export of manufactured goods reveals that the uppermost factor affecting China's current geo-economic pattern is the export-oriented economy that dominated by import and export of manufactured goods. While the role of import of resources products is inferior to that of manufactured goods, and the effect of oil and iron or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natural gas.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area point" geo-economic spatial pattern has been formed b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ts peripheral neighboring countries as well as countries rich in energy resources. China has generally formed a multi-circle hierarchy pattern from the near to the distant. Countries with low correlation lie in them and show a fragmented feature. This pattern indicates that China's geo-political situation is generally stable for some time to come, while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accumulation and evolution of many uncontrollable factors, actively exploring and seeking diversified geo-economic space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deal with foreign economic contact emergency.

Keywords: geo-economics ;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 trade structure ; China

0

PDF (195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孟德友, 马颖忆, 王晗, 柯文前. 中国商品贸易结构不均衡性对地缘经济格局的影响[J]. , 2015, 35(10): 1238-1246 https://doi.org/

MENG De-you, MA Ying-yi, WANG Han, KE Wen-qian. The Impact of Imbalance of Chinese Goods Trade Structure on the Geo-economic Spatial Pattern[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10): 1238-1246 https://doi.org/

地缘经济是指在地缘政治的影响和支配下,国家与区域之间围绕商品市场、资源供应、资金技术流向等形成的竞争、合作与结盟而出现的新型国际关系,目的在于使参与主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1]。地缘经济的创新思维在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作用逐渐凸显,经济竞合成为维系国家间联系的主要内容,低级政治正逐步让位于高级政治[2~5]。国家间密切的地缘经济关系可以为政治关系的稳定起到保障的作用,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国家间的激烈冲突[6]。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但开放过程中与多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军事、领土等的摩擦和碰撞也导致了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如中日东海问题摩擦不断[7]、钓鱼岛之争愈演愈烈[8]、中印边境争端再度紧张[9]、中菲黄岩岛争端升级[10]等。在经济依赖与经济侵略、资源受制与资源反制同时存在的利益争端背景下,中国地缘经济格局正呈现出纷繁复杂又扑朔迷离的特征。在此背景下,相关研究可概括为3个方面: 以单一的战略性能源资源指标为依托,定量考察不同因素影响下的能源安全及能源地缘战略布局[11~15]; 从局部、具体的地缘争端出发,探讨相对应的地缘经济格局与区域整合思路,并提出可行的路径与对策 [16~19]; 立足全球宏观视角,从地理学视角结合历史学或政治学的相关理论,以定性方式论述中国当前的总体地缘局势及可能的对策建议[20]。但已有研究大多忽略了全局尺度上地缘局势的评价,而仅注重特定问题和局部的分析;基于历史学、政治学等展开定性的讨论仍是主要手段,而定量方法仍较少;地缘经济格局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以能源、资源单一指标难以全面揭示地缘经济格局。

对外经济联系是当今各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等国际关系的主旋律[21]。国家间围绕着原料、市场和资金的争夺的结盟与对抗日渐成为对外经济联系主流,以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为主所进行的商品贸易作为其核心体现,争取有利的市场、能源、原料和科学技术优势也就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地缘经济时代立足和崛起的表征[22]。从新形势下中国地缘战略布局反思与重构的现实需求出发,以对外经济联系的角度分析中国地缘经济的格局、演变及内在规律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有鉴于此,拟从商品贸易结构入手,在评析当前中国与其他国家在不同产业产品贸易总体态势基础上,对不同类别产业产品的贸易格局展开分析,重点分析资源产品(战略性、基础性原材料)和主要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格局,进而集成战略性资源产品与主要工业制成品的多指标体系评价中国当前的地缘经济格局特征,并对其可能导致的地缘政治态势进行定性评述,以此为中国地缘战略的制定与国家安全的维护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涉及的数据为2011年中国(特指中国大陆)与世界189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值,以及中国进出口商品数据、战略性资源进口数据与制成品出口数据,与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贸易额计算为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范畴;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与相关统计年鉴[23]

1 中国商品贸易结构总体判断

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① 一般按照SITC的分类,5、6、7、8类的产品均属于工业制成品,即表格中化学成品及有关制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业产品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与杂项制品。并且大多数情况下,6、8类商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制成品,5类与7类商品大多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为基础的产业产品类别划分可看出,中国产业产品贸易在世界贸易体系占据重要的地位,初级产品进口与工业制成品净出口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特征(表1)。从结构看,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的94.7%,而初级产品仅为5.3%,两者差异十分悬殊;在进口比重中,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趋于均衡,分别占65.34%和34.66%。随着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贸易模式已从出口初级产品和进口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逐步转变为进出口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并存,工业制成品海外市场的开拓成为中国经济外向化的表征;另外,大比例的产品出口贸易使得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竞争能力,中国经济的强度、覆盖度和影响度得到较为有效提升。

表1   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2011年中国进出口商品构成(%)

Table 1   Import and export goods of China in 2011 with the SITC (%)

商品分类出口额比重进口额比重
一、初级产品5.3034.66
0、食品及主要供使用的活物2.661.65
1、饮料及烟类0.120.21
2、非食用原料0.7916.34
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1.7015.82
4、动植物油、脂及蜡0.030.64
二、工业制成品94.7065.34
5、化学成品及有关制品6.0510.39
6、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16.838.62
7、机械及运输设备47.5036.17
8、杂项制品24.207.33
9、未分类的其他商品0.122.84

注:出口额比重指中国向他国出口商品的贸易额占当年全国出口贸易的比重;进口额比重指中国向他国进口商品的贸易额占当年全国进口贸易的比重。以下图表同此。

新窗口打开

由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出口结构可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工业制成品净出口的主要部分,初级产品的资源产品(战略性、基础性原材料)成为进口的主体。具体来看,中国进口贸易中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为46.56%,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为15.95%,前者远高于后者,表明中国对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需求较高,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出口贸易中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为53.55%,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出口比重为41.05%,前者仍高于后者,但较于进口结构差距减小,说明随着国内科技水平的提高,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成为出口贸易的领头羊;而初级产品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等工业用的资源产品进口比例为16.34%和15.82%,占到当年初级产品进口比重的九成。

总之,初级产品进口和工业制成品进净出口是中国贸易的基本特征,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工业制成品净出口的主要部分、初级产品的资源产品成为进口的主体的大背景下,将工业制成品进出口的SITC5、SITC6、SITC7和SITC8的所有类别作为中国外向经济空间特征分析的指标,而将初级产品中SITC2的铁矿石资源和SITC3的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剥离出来作为中国经济战略空间特征分析的指标展开具体研究,以深刻把握商品进出口贸易结构的均衡性程度对中国当前地缘经济空间格局的可能影响。

2 中国商品贸易结构不均衡性空间特征

2.1 资源产品高进口依赖的空间特征

2.1.1 石油及石油制品外部依赖的空间格局

中国石油进口格局大致遵循以“大石油中东地区”连同俄罗斯到波斯湾、里海、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巨型带状区域联合安哥拉、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的块状区域的版图(图1)。伴随世界油气重心的时空变化,处于世界油气资源经济版图中“内需求月形地带”的中国,在石油及制品进口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石油心脏地带”的国家和地区,仅就沙特对中国的石油供应以17.28%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且伊朗、俄罗斯和阿曼对中国的石油出口比例也均维持在6%以上;更重要的是,除俄罗斯外的包括沙特、伊朗、委内瑞拉、阿曼、哈萨克斯坦、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等在2011年对中国的石油供应比例占到了50%以上,表现出中国石油进口国别依赖性强和地区集中度高的特点。

鉴于中东地区政治经济局势复杂,中国也在不断寻求石油资源市场相对稳定和运输通道安全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地处非洲西南端的安哥拉较符合这一特点。2011年安哥拉对中国的石油供应已达10.94%,成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供应国。另外,巴西、澳大利亚及中国周边的韩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占一定比例。中国石油进口格局在主要依赖“石油心脏地带”国家的基础上,也在寻求多元化的石油供应模式,地缘经济战略空间表现出在保证重要地带的同时向冲突较小的非洲等边缘地带扩张。

图1   中国石油及石油制品进口贸易格局

Fig.1   The pattern of China’s oil and oil products import trade

2.1.2 天然气资源外部依赖的空间格局

中国天然气进口主要源于中东和中亚以及亚太的部分国家,此外非洲、俄罗斯以及加勒比海湾国家也有一定地位。具体而言,以卡塔尔和土库曼斯坦作为核心来源地,东南邻近地区的澳大利亚、马来群岛,伊朗、阿联酋、也门等国以及尼日利亚作为重要来源地;俄罗斯、加勒比地区作为辅助来源地构成中国天然气进口的总体格局(图2)。2011年中国从卡塔尔和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的比例分别为33.67%和29.06%,尽管进口方式不同(分别为海上与陆上运输),但均是中国名副其实的核心进口国。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且跟中国有显著的地缘优势,但出口份额仅为1.22%,而与美洲、欧洲以及大部分非洲国家落入中国天然气进口的边缘地区。当前中国进口格局中,以液化天然气的远距离海上进口占主导地位,近距离陆上管道运输相对比重偏低(仅有土库曼斯坦和俄罗斯),天然气进口呈现为海上风险与运输通道单一并存的特征。

图2   中国天然气进口贸易格局

Fig.2   The pattern of China’s gas imports trade

2.1.3 铁矿石资源外部依赖的空间格局

以澳大利亚和巴西为主要来源地,亚太国家和地区作为重要来源地,大部分非洲、欧洲和美洲国家作为外围供应地的版图构成中国铁矿石进口的总体格局(图3)。2011年,中国从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铁矿石的比例分别为44.64%和23.17%,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铁矿石核心供应国;邻近亚太地区的国家如印度、俄罗斯、伊朗和乌克兰等,对中国出口的铁矿石占比分为8.69%、2.49%、2.13%和2.08%,印度以近4倍于其他国家的比重居首;欧美非的大部分国家仅为外围供应地,而南非作为非洲最大的铁矿资源国、加拿大作为全球铁矿第五大出口国,对中国铁矿出口的比重中分别占5.79%和2.20%,具有其独特性。总之,中国铁矿石进口的格局主要依赖于较为固定的极少数国家,其他多数国家未与中国形成有效稳定的供需关系。

图3   中国铁矿石进口贸易格局

Fig.3   The pattern of China’s iron imports trade

通过对石油及石油制品、天然气和铁矿石资源的进口空间格局分析发现,中国资源产品存在外部依赖度高和战略空间稳中有变的特征。石油资源在依靠政治局势较为紧张的“大中东地区”的同时积极寻求向非洲等边缘地带扩张,天然气和铁矿石的进口国别依赖程度分别高度集中于个别国家,天然气为卡塔尔和土库曼斯坦,铁矿石为澳大利亚和巴西,中国战略经济空间虽然表现出扩张态势,但空间范围仍较狭窄。

2.2 外向型工业制成品输出增长的空间特征

2.2.1 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格局

中国的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5),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 (SITC6),机械及运输设备 (SITC7),杂项制品 (SITC8)4类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格局在局部地区有所差异下仍保持大致相似的特征,各类工业制成品出口基本上形成以美、日、韩、中国香港地区为核心,北美、西欧为重点,南亚、东南亚、巴西、澳大利亚等新兴贸易区为一般区域的出口贸易格局(图4)。具体而言,形成周边、外围两层出口贸易圈层,周边地区包括以日、韩、俄形成的东北亚圈层、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东南亚圈层,外围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圈层及以德国为中心的西欧圈层,非洲、独联体国家及毗邻巴西的国家则一直是中国制成品出口薄弱的地区。

图4   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格局

Fig.4   China's industrial manufactured goods export trade pattern

局部差异表现为不同工业制成品出口在中国周边东南亚、南亚国家/地区,以及远距离的巴西、澳大利亚的出口比重有明显不同。化学品及有关制成品与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业产品及其制品等两类商品对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巴西、澳大利亚出口比重高,以中高等规模为主;而机械及运输设备与杂项制品出口比重相对前两类比重有所下降,且杂项制品更为显著,南亚、东南亚地区基本为出口贸易的塌陷区。中国4类工业制成品的输出地基本维持在主要发达国家、金砖国家行列及周边的东南亚和南亚地区,且空间上形成了跨越多个大洲,以美、日、韩和德国等经济前列国家为核心的相对稳定圈层结构。

2.2.2 工业制成品进口贸易格局

从中国工业制成品进口贸易空间格局看,4类工业制成品进口贸易在空间上总体保持一定的趋同,局部分布差异显著(图5)。总体而言,各类工业制成品进口与出口格局有一定相似性,但相比于出口的广泛,进口的国别与地区依赖性更高,基本上形成以日、韩、美和德国及中国台湾地区为重点区域,以及分散于中东、南亚、东南亚地区与阿根廷、巴西、南非、俄罗斯等国家组成的进口贸易格局。依据空间距离的不同则可概括为围绕“日本、中国台湾”地区为核心的进口贸易中心,美国、德国为核心的外围进口贸易中心,且周边进口贸易区的贸易比重始终高于外围进口地区。

图5   中国工业制成品进口贸易格局

Fig.5   China's industrial manufactured goods import trade pattern

局部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不同工业制成品进口贸易的国别/地区分布的数量和集散性的区别。化学品及有关制成品与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业产品及其制品的进口贸易格局相近,均为中等贸易规模的国家数量较多,除有显著的进口贸易中心外,还存在多处分散的进口贸易中心,中东的沙特、伊朗,南亚、东南亚以及俄罗斯在前者中占有相当的地位,而俄罗斯、南亚、东南亚、南非以及阿根廷、巴西则在后者中贡献显著;机械及运输设备与杂项制品产品与上述2类商品进口贸易格局的局部差异明显,体现为中心强化、边缘收缩的明显地理集中性特征,且这一特征在后者表现更为显著,即在空间上除了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外,广大的南亚、中东、非洲以及南美洲地区均为进口贸易的塌陷区。

以此可知,中国4类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基本维持在发达国家与地区,形成以日本、韩国、美国、德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等经济前列国家或地区相对稳定的来源地,但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与杂项制品类商品在空间分布和国别依赖上比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与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等更为集中,表现出进口贸易在扩张强度和影响度方面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2.2.3 工业制成品的净出口贸易差及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中国在国际生产链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范围比进口更为广泛,在份额上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顺差而表现出对国际市场强烈需求的净出口特征,且外向经济空间存在国别与地区分布的相对稳定性。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始终是最为主要的进出口贸易区,而经济发展迅速的部分国家也成为重要的出口贸易区,这些地区在空间上大致为周边以多个国家相连的集中带状分布、中远距离以单个或几个国家离散的点状分布,两者是中国进出口贸易最为活跃及影响最深的地区。这种主要大国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相互依赖关系,对中国在复杂的国际地缘环境中塑造有利的地位具有积极作用,但大比例的出口份额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可能导致在突发事件中缺乏有效、灵活的应对手段,使得在地缘经济局势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3 中国商品贸易结构不均衡下的地缘经济格局

3.1 商品贸易结构不均衡与地缘经济格局的关系

全球产业链的分布趋势与资源分布态势,以及中国国情与发展阶段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在国际贸易中形成的产业产品结构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表现为对资源产品进口的高依赖,及对工业制成品净出口的国际市场的强需求;对资源的高依赖和对市场的强需求在国别、地区和方式上仍表现出较为单一的特征。产业产品结构不均衡性的两大态势会导致中国地缘经济格局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具体来说可能会有4种关系:① 资源能源出口多、工业制成品进口多的国家/地区与中国地缘经济关系强;② 资源能源出口多、工业制成品进口少的国家/地区与中国地缘经济关系较强;③ 资源能源出口少、工业制成品进口多的国家/地区与中国地缘经济关系较强;④ 资源能源出口少、工业制成品进口少的国家/地区与中国地缘经济关系较弱。不同类别关系的出现与配比均会对形成的地缘经济格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3.2 中国商品贸易结构不均衡的地缘经济格局评价

鉴于工业制成品与战略性资源贸易不均衡对国家发展与稳定的重要性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地缘经济格局,集成工业制成品进口与出口,石油及石油制品、天然气与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进口等多指标变量,运用极值法对与中国具有重要联系的国家进行综合评价,总体把握2011年中国的地缘经济空间格局(表2)。由于所选取指标的量纲并不全相同,为消除量纲的影响,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正向指标为xij/xjmax,负向指标为xjmin/xij,xjmaxxjmin为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对指标进行加权,根据加权综合值的大小对样本进行评价与分析。为有效说明中国当前地缘经济等级位序和空间格局特征,采用ArcGIS中最为常用且有效的自然断裂法对加权综合值进行划分,在给定级别为5的前提下,将地缘经济等级分为极度关联、高度关联、中度关联、低度关联与一般关联五级,而各个等级对应的圈层结构的空间表达如图6所示。其中,将关联等级单独列出在于更好的对不同等级所对应的空间特征展开论述。

表2   中国地缘经济衡量的指标体系

Table 2   The index system of China′s geo-economics pattern

目标层要素层指标层
中国地缘经济衡量指标工业制成品进口指标化学成品及有关制品进口值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进口值
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值
杂项制品进口值
工业制成品出口指标化学成品及有关制品出口值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出口值
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值
杂项制品出口值
战略资源指标石油及其产品进口值
天然气及产品进口值
铁矿石进口值

新窗口打开

图6   中国地缘经济空间格局

Fig.6   China′s geo-economics spatial pattern

从中国地缘经济格局的位序等级可看出,节点等级梯度特征鲜明,且与中国关联度等级越高,国家与地区数量越少,这与当今各国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资源禀赋密切相关。根据国家的发展水平及工业制成品进口、出口和资源产品进口对综合值的贡献,前四等级国家可看成为经济主导型国家(即制成品进口与出口为主的国家)与资源主导型国家(战略性与基础性资源产品进口的国家)两大类型的集中体现,且这一特征在前3等级的国家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具体而言,与中国关联度最强的国家是日、美、韩,产业上的互补性以及在全球生产链的衔接是3个发达国在中国地缘经济中占据最为重要地位的原因。高度关联等级中,仍体现为以经济型国家或地区为主,在位序上中国台湾地区高于德国、中国香港,高进口额为中国台湾地区、德国的位序做出重要贡献,高出口比重是中国香港位列第六的重要因素。在中度关联等级中,资源型国家为主导,以澳大利亚为首,包括沙特、俄罗斯、巴西、伊朗和卡塔尔7个资源型国家,中国制成品出口对印度综合排名第九的贡献率达到72.1%,马来西亚与泰国制成品进出口的贡献均达到79.7%与96.8%,且进口高于出口约10%以上。在低度关联等级中,经济型国家多于资源型国家,而在位序上也多处于中上位置,从排名贡献率看,出口贡献是该等级中经济型国家位序靠前的主要原因。

从中国地缘经济格局的分布看,与中国产生关联度的国家分布地域和范围广,总体上形成了以重点经济发达国家与其外围周边国家为重点面域,联合重点能源资源国家为扩展的“面-点”地缘经济格局,涉及地区主要有东北亚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东南亚-南亚地区、北美、西欧与中东、中亚地区。以中国为基准,大致形成了由近及远的多圈层的层次结构,周边形成以日本、韩国为核心,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与东南亚-南亚双向扩展的“环形关联带”,中远距离形成沙特、伊朗为中心的中东中度关联“隆起区”,远距离则形成西欧高度关联与北美高度关联的“峰值区”,并与分散的澳大利亚、巴西中度关联国家,及非洲的安哥拉、南非与中南美洲的委内瑞拉、智利等低度关联区相连。与中国关联的“低洼地区”或“低谷地带”国家则镶嵌于这一层次结构中而表现出碎化特征,包括周边蒙古、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巴基斯坦与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以及中远和远距离的东欧、非洲与南美等部分国家。

中国地缘经济等级位序与空间分布表明,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国际贸易形成的国家间关系在地缘经济格局的塑造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是影响中国当前地缘经济格局最为主要的因素;而资源产品则仅次于工业制成品,成为影响中国当前地缘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从国家排序看,石油和铁矿的驱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天然气。这种不均衡性对中国地缘经济格局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关联度高的国家间以直接冲突和对抗弱化,采用间接的经济手段解决摩擦与争端,以及对关联度低的破碎化重要地带进行实质性渗透(尤其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是主要策略,以此遏制中国地缘经济格局的张力;二是关联度高低相间的非连续性特征处于不同政治派别之间,使得本就单一的战略性能源资源运输通道的安全保障面临一定风险,地缘格局稳定度的维系有限。

4 结 论

在评析中国不同产业产品贸易总体态势基础上,对资源产品进口和主要工业制成品进出口特征及对地缘经济格局的影响展开分析,进而集成资源产品出口与主要工业制成品进出口的多指标体系评价中国当前的地缘经济格局特征,并对可能导致的地缘政治态势进行定性评述,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 资源产品进口与工业制成品净出口的不均衡是中国产业产品贸易的基本特征。初级产品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等工业用的资源进口比例占初级产品进口的92.79%;工业制成品出口在进出口结构的比重分别为65.34%和94.7%,且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工业制成品净出口的主要部分。

2) 资源产品进口的高依赖与工业制成品净出口强需求的空间格局表现出国别、地区和方式较为单一和稳定的特征。资源产品进口的石油以“大石油中东地区”和安哥拉为主要来源地,天然气和铁矿石分别高度集中于卡塔尔、土库曼斯坦及澳大利亚、巴西;工业制成品净出口的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始终是中国最主要的进出口贸易区。

3) 以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为主的外向经济空间指标是影响中国当前地缘经济格局最主要的因素,而资源产品进口的资源战略空间指标则次于工业制成品的作用,且石油和铁矿的驱动作用高于天然气。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重点经济发达国家与其外围周边国家为重点面域,联合重点能源资源国家为扩展的“面-点”地缘经济格局。

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地缘经济格局将持续保持稳定,一方面得益于全球产业链的发展态势相对稳定,中国在产业链的职能分工为维持较好的国际关系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国际政治态势总体趋于缓和,将进一步促进国家间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对外经济联系程度。但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部分大国经济低迷带来社会动荡持续、霸权主义抬头、经济制裁回归等不可控因素处于不断演变中,积极寻求多元化的地缘经济空间是有效应对对外经济联系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包括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降低对西方体系下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拓宽能源资源运输通道,减少海上运输通道风险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杜德斌.

关于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思考

[J].地理学报,2013,68(6):723~72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大国间的争霸与兴衰更替,无疑不受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法则的支配。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权力结构正发生深刻重组,世界正在进入新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大时代,中国和平发展亟需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的理论支撑。本文在总结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从思想渊源上论述了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学和地缘经济学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剖析了当前中国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领域研究中的不足,进而提出了地理学界如何加强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研究的几点建议。
[2] 张丽君. 地缘经济时代[M].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引用: 1]     

[3] 崔建树.哈尔福德.

麦金德的地缘政治思想研究

[J].国际政治研究,2010,(4):81~102.

[4] Saul Betnard Cohen.

Geopolitics: The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2009.

[5] Zbigniew Bezzinski.

The grand chessboard: 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7.

[本文引用: 1]     

[6] 毛汉英.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

[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3):289~30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4.03.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对19 世纪末和20 世纪西方代表性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理论进行重点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特点,阐述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基本格局与发展态势,即:北部地缘政治关系紧密,地缘经济发展较快;西部地缘政治关系持续发展,地缘经济合作前景广阔;西南部为地缘政治破碎带,地缘经济极具潜力;南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总体良好,但南海问题是不稳定因素;东部地缘政治热点问题敏感复杂,地缘经济结构相对稳定。最后提出了改善提升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关系与发展地缘经济的“北联、西进、南合、东拓”地缘战略及对策建议。
[7] 孙佳斌.

中日东海问题实质及海域划界问题研究

[J].世界地理研究,2010,19(3):29~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0.03.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有诸多争 端,主要包括东海油气田资源、钓鱼岛归属以及东海海域的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划界之争。两国间就此争端已举行多轮双边磋商,均无实质性进展。本文从两国历 史、国际海洋法、地缘政治、军事战略的角度分析中日产生争端的根源,揭示问题的实质,拟定出一套合情的解决方案,并对未来的东海局势发展与我国的应对策略 进行研究。
[8] 蒋立峰.

钓鱼岛问题与中日关系

[J].日本学刊,2012,(5):32~50.

URL      [本文引用: 1]     

[9] 康民军.

中国政府在中印边境战争期间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努力

[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20(5):65~7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境战争发生后,中国政府并没有放弃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政 策,仍采取实际行动推动边界争端的和平解决。尽管印度政府没有接受中国政府提出的中印边境停火安排及为解决边界问题进行谈判的建议,但中国仍采取了率先停 火并回撤部队的措施。而印度在中印边境战争中遭到了沉重打击,不得不暂时搁置边境地区的推进政策,中印边境的局势缓和下来。
[10] 李洁宇.

论中菲黄岩岛争端的复杂性及中国对策

[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6):113~1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0681.2012.06.03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南海主权争端中,中国虽拥有充 分证据证明对南海诸岛及其毗连水域拥有不容置疑的历史性权利,却因其他相关国家侵犯并实际控制南海岛礁的行为而卷入争议。中菲黄岩岛争端如何解决,牵动世 人视线。欲促进这一争端以和平方式收场并捍卫中国合法权益,须了解其复杂性,分析中国在其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进而探讨中国在争端中应采取的对策。
[11] 毛汉英.

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能源合作前景展望

[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0):1433~1443.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10.001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进口国,能源供应安全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现代化进程。通过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能源合作来扩展石油与天然气来源,与传统的海运进口方式相比,不仅可以大幅度节省运费和时间,而且能源供应的安全性也可大大提高。本文从地理学和地缘政治角度,在深入分析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开展能源合作的战略背景、现实需要、资源储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能源合作项目和发展计划,预测了未来至2030 年不同时间点的能源合作潜力与规模。主要结论如下:① 至2015 年,来自俄罗斯及中亚五国的原油在中国原油进口总额中所占比例将由2010 年的12.3%上升至20%,而天然气由10%上升至50%,两者相加占中国油气综合进口量的26%;② 至2020 年,来自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原油、天然气和油气综合进口量所占比例分别上升至28%、70%和38%;③ 至2030 年,分别占26%、75%和40%。本文筛选并展望了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五国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10 项重要能源合作项目。为进一步提升能源合作,本文重点推荐了4 种合作模式,即贷款换石油模式、产量分成模式、联合经营模式和技术服务模式,认为应妥善协调能源合作中的矛盾与问题,加强能源开发中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并重视改善能源合作开发区域的民生状况。
[12] 石冬明,张金凤.

中亚石油地缘经济与中国地缘战略

[J].学术交流,2004,(12):64~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284.2004.12.018      URL      摘要

中亚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使得中亚石油地缘经济地位突出,地缘竞争更加复杂。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需要进口大量石油,中亚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边疆稳定、新疆石油勘探、西北石油开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中国应通过能源外交、上海合作组织等强化其中亚地缘战略。
[13] 胡志丁,葛岳静,徐建伟.

尺度政治视角下的地缘能源安全评价方法及应用

[J].地理研究,2014,33(5):853~86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5005      URL      Magsci      摘要

通过引入政治地理学的尺度政治、国际关系学的安全理论和能源安全理论,考虑到能源争夺中的尺度转换、地缘环境中的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以及安全的三个属性等因素,重新构建了地缘能源安全评价模型,并基于此模型对1995-2010 年俄罗斯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设中的中国地缘石油能源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①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在俄罗斯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设中的地缘石油安全指数不断攀升,中国在此石油能源尺度政治争夺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考虑到今后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参与,竞争将更加激烈;② 从地缘关系上看,中日两国能源竞争指数趋于减少,但是两国从俄罗斯进口能源竞争加剧;③ 俄罗斯能源出口战略长期以来一直偏重欧洲,但是已经出现转向的趋势,其能源出口战略指数已显著下降;④ 中国石油消费的比重稳定和中俄之间友好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地缘石油能源安全;⑤ 从地缘结构上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带动下的整体综合国力的增强,将会加剧东北亚地区的地缘石油竞争。
[14] 郎一环, 王礼茂.

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态势及中国的政策响应

[J]. 资源科学, 2008, 30(12): 1778~1783.

Magsci      摘要

石油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地缘政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石油供给与消费的地理分布及空间运输通道是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形成的基本条件,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对三者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是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决定因素。未来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呈多极化趋势。对格局演变影响力较大的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主要有美国、OPEC、俄罗斯等,他们共同控制着石油世界。发展中消费大国的影响力正在成长,已经对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为应对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影响,中国需要制订石油地缘政治战略规划,应对“一超多极”格局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以多元化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减少对个别地区的依赖,分散风险,应对石油供应安全风险;充分发挥中国地缘政治优势,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加强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加强与亚太地区主要石油消费国(日、韩、印)的合作,共同应对石油供应安全挑战;加大深海油气、非常规油气的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应对未来油气资源短缺。
[15] 郎一环, 王礼茂.

世界石油供应板块地缘格局及重心前移的驱动机制研究

[J]. 中国能源, 2009, 31(8): 7~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55.2009.08.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论述了当前中东、中亚和俄罗斯、非洲、北美和中南美等石油供应基地的资源储量、生产和出口现状以及石油供应板块地缘政治格局;回顾了石油供应板块重心由墨西哥湾(北美)迁移到波斯湾(中东)的历史过程;分析了造成石油供应板块重心迁移的自然、科技、经济、政治、军事和非传统安全等驱动力因子及其驱动力机制,得出了以下结论:经过一个半世纪演变形成的以中东为中心,包括中亚、非洲在内的世界石油供应板块,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地区。目前的石油供应板块地缘格局是自然、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演进的结果,今后还将继续演进。这一研究对经济正在高速增长、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石油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6] 樊杰,赵燕霞,田明,.

台湾海峡两岸地缘经济整合的驱动机制与途径

[J].地理学报,2003,58(3):415~42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基于对地缘经济整合的理论思考和内、外部驱动机制的分析,论证了海峡两岸地缘经济一体化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区域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的观点。通过海峡两岸经济整合的内部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对大陆依赖性的解剖,反映了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的雏形。采取现状与前景预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两岸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整体竞争优势和地位,从而确定了经济整合的目标和战略重点。并着眼&ldquo;海峡两岸经济整合促进统一大业实现&rdquo;的立论,提出了若干政策层面的建议:立足两岸互补条件和各自的竞争潜力、加强经济合作;构筑垂直与水平分工并重的产业分工体系;建立两岸新的区域合作框架和经济合作运行模式。</p>
[17] 邱丹阳.

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地缘经济实践——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

[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8~12.

URL      Magsci      摘要

在区域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国借由区域一体化从地区和平崛起,再走向世界,这是新时期大国和平崛起的必经之路.中国的和平崛起也需遵循这一路径选择,主动、积极地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倡导东亚区域一体化.从地缘经济学角度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域经济的构筑在我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中处于优先地位,发挥着相当程度的溢出效应.受地缘环境的制约,中国"和平崛起"战略不得不面对地区考量和检验,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用心经营我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区域整合.
[18] 吴垠,唐剑.

论中国南海的地缘经济战略

[J].中国软科学,2011,(1):1~16.

URL      Magsci      摘要

地缘经济战略是指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从维护和拓展地缘经济空间的角度,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政治乃至军事手段和资源,应对核心挑战与威胁,以保障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总体构想.从战略学理论的角度明确中国南海地缘经济战略的实施层面是理解当前南海政策贵在谋势而非谋得某些短期利益的关键所在:中国南海地缘经济战略是中国国家战略体系中的一环,其主要功能在于使用一切国家资源,通过分配任务和协调行动来妥善解决这一领域中的经济、政治、外交等问题,有时为了服从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还必须作出必要的让步并制定放眼长远而又务求实际的战略政策.中国南海地缘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外部性和冲突性特征决定了中国政府必须明确认清中国南海的地缘经济战略空间,明确辨识中国南海的地缘经济、政治乃至军事挑战,继承和创新历来的南海政策,通过以国内立法形式界定中国南海的地缘经济战略空间与行动标线,在"新安全观"框架下以"合作共赢"方式推动解决南海利益争端,加快转变"中国--东盟"的贸易和金融合作模式,创新"搁置争议"战略的具体手段以及大力实施海权以配合中国南海地缘经济战略的施行等政策来经略南海并作出超前而积极的战略决断.
[19] 胡志丁,刘玉立,李灿松,.

权力、地缘环境与地缘位势评价——以中日钓鱼岛之争为例

[J].热带地理,2014,34(1):50~5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权力是国际政治的一个永恒话题,然而,国际关系学对权力的研究缺乏空间维度。考虑空间距离、地缘环境(由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span>3部分组成)等对权力的空间制约,权力在空间的不均衡分布就是地缘位势。据此理解,文章从权力的4个来源,即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软实力和不平等相互依赖,并结合地理衰减原理构建了地缘位势评价方法。以中日钓鱼岛之争为例,定量评价了中日两国在钓鱼岛的地缘位势,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崛起,整体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中日之间不平等相互依赖关系的转变,至2010年中国在钓鱼岛的地缘位势已经全面超越日本。这一评价结果既可以回应国人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不同声音,同时也阐释了自2012年以来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积极的处理方式。</span></p>
[20] 杜德斌,马亚华.

中国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研究

[J].世界地理研究,2012,12(1):1~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围堵与反围堵是世界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常态.本文立足于结构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原理,运用地理学的空间相互作用和区位选择等理论,探讨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权力—利益半径外延的必然性、与本文为竞争利益空间而发生的全球性战略互动,以及由此诱发的周边地缘风险.作者指出,由于区域的非均质性,中国向外实现战略突破时只能依循非均衡路径,即集中优势资源在空间阻滞效应较弱、“投资”回报较高的局部地区率先实现突破,并以此为“极轴”向其他地区辐射战略影响.在全球层面上,由于综合国力的结构性缺陷,目前中国宜把战略资源优先投放到“低政治”领域,运用渗透性较强的经济手段,争取尽快在非洲、拉美与西欧等地获取必要的战略立足点;而在区域层面上,中国应追求在“高政治”领域有所建树,选择与中国在地理上接近、文化亲缘性较强、战略互信度较高的国家进行对外拓展,如:巴基斯坦、缅甸、蒙古、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
[21] 卢光盛.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地缘经济学

[J].世界经济研究,2004,(3):11~1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缘经济学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词语,但人们对于它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差异和误解.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缘经济学的定义是模糊的,其主要观点的归纳也是零散、缺乏系统的.本文考察了对地缘经济学概念的不同理解,辨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提出了自己的地缘经济学的定义,然后对地缘经济学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文章最后就地缘经济学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总结,并对地缘经济学的未来发展作了几点思考.
[22] 杰弗里.帕克. 地缘政治学:过去、现在和未来[M]. 刘从德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本文引用: 1]     

[23] 国家统计局.2012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