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 35 (11): 1412-1418

Orginal Article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差异分析研究

胡文海, 程海峰, 余菲菲

池州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安徽 池州 247000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Southern Anhu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HU Wen-hai, CHENG Hai-feng, YU Fei-fei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Department, Chizhou College, Chizhou, Anhui 247000, China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5)11-1412-07

收稿日期: 2014-08-9

修回日期:  2015-01-30

网络出版日期:  2015-11-20

版权声明:  2015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安徽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402052050)、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4D22)、池州学院重点学科《地理学》建设项目(2011XK03)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胡文海(1964-),男,安徽贵池人,教授,主要从事人文地理、旅游管理教学与研究。E-mail:huwenhai1986@163.com

展开

摘要

利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等方法,以2000~2013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各地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以及旅游总收入为分析对象,揭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发展规模呈现不平衡态势,各地市间绝对差异较大,相对差异逐渐减小; 示范区内各地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差异和旅游总收入差异小于国际旅游收入差异;2000~2013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的基尼系数介于0.30~0.41之间,处于相对合理区间,国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介于0.50~0.67之间,差距较大,甚至很悬殊; 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城市首位度指数始终介于1.2~2.2之间,相对较大,第1位城市对第2位城市形成稳定的规模优势,而国际旅游收入城市首位度指数大部分时间介于3.0~9.5之间,第1位城市对第2位城市形成绝对的压倒性的规模优势。通过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差异成因进行分析,表明区域旅游经济规模与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区位条件好坏、政府政策支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关键词: 旅游经济差异 ;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 安徽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Southern Anhu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rapid tourism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today. It can help promote 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mode, carry forward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tter Anhui Province. By using such methods as Range, Standard Deviation,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the Gini Coefficient, the Herfindahl Coefficient and the Primacy Index, with the domestic tourism revenue,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ceipts and total tourism revenue of each city 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 in 2000-2013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article aims at reveal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ourism economy 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 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its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scal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is unbalanced, with absolute differences among regional cities being big and their relative differences being reduced. Second, disparities of domestic tourism revenue among regional cities are less than those of the international tourism income. Third,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domestic tourism revenue and total tourism income in 2000-2013 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 is in a relatively reasonable range, ranging from 0.30 to 0.41, while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ceipts changes from 0.50 to 0.67, showing that the gap is big, or even very huge. Finally, as for domestic tourism revenue and total tourism income, the urban primacy index in the first two cities varies from 1.2 to 2.2, with the top first city having more stable scale advantages than the second one. When it comes to international tourism receipts, the primacy index has been about 1.5 in the recent years and been between 3.0 and 9.5 in the other years, showing that the first city forms an absolute overwhelming size advantage over the second one. By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economic differences of tourism 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Culture Demonstration Zone in the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it shows that economic scales of regional tourism bear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endowments of tourism resources, tourism infrastructure, geographic traffic conditions, support of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local economic growth.

Keywords: tourism economic differences ; the 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Southern Anhu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 Anhui

0

PDF (82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胡文海, 程海峰, 余菲菲.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差异分析研究[J]. , 2015, 35(11): 1412-1418 https://doi.org/

HU Wen-hai, CHENG Hai-feng, YU Fei-fei.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Southern Anhu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11): 1412-1418 https://doi.org/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是国内外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关于旅游经济规模差异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基础,主要采用用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基尼系数、变差系数、首位度等计量指标工具进行定量分析,这些指标经过学者的多次实证研究,验证了其科学性[1]。国外对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研究起步较早,经历了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细化、研究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2~6]。国内学者对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以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为基础,选用旅游收入或者旅游接待人数作为指标,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基尼系数等区域经济差异的测算方法,分析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2000年以来,出现了选取众多旅游相关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空间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空间格局特征,研究范围涉及不同尺度,包括全国[7~9]、城市群[10,11]、省域[12,13]

2009年7月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文“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2014年2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目前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研究主要是从整体上就发展战略、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开发模式、旅游空间结构、农家乐发展[14~20]等方面进行研究,对示范区内部旅游经济发展差异、各地市旅游经济联系等方面很少研究。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区域,但是示范区所包括的7地市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差异。本文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内部旅游经济差异进行测度与评价,期望为促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 研究区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7市(图1),共47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7万km2,2013年末共有户籍人口1 898.3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7.4%;GDP总量达到7 266.75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38.2%;实现旅游总收入1 643.39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4.7%,其中旅游创汇124 338.57万美元,占全省旅游外汇收入的74.9%;接待国内游客17 480.37万人次,占全省接待国内游客总数的52.0%;接待入境游客286.24万人次,占全省接待入境游客总数的79.8%,研究区的旅游业发展在安徽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地位。

图1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Fig.1   The 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Southern Anhu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2.1 数据来源

数据涉及2000~2013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各市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主要来源于《安徽省志·旅游志(1986~2005)》[21]、《安徽省统计年鉴》[22]

1.2.2 研究方法

采用极差和标准差的测度来反映2000~2013年示范区各地市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以及总收入的绝对差异,采用变异系数反映其相对差异,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反映其均衡性。

1) 变异系数(CV)。变异系数,又称离散系数,是衡量区域经济相对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适合年际比较[15]。它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均值之商,它消除了单位和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反映地区相对均衡度。公式如下:

CV=SDX̅i

式中,SD为标准差, Xi¯是第i年示范区各城市旅游规模的平均值。

2)基尼系数(GN)。基尼系数反映地区相对均衡度指标。数值处在0~1之间,其值越小表示数据越趋向均衡,其值越大表示数据差距越大、越不均衡。公式如下:

GN=1+1/n-1/n2x̅(x1+2x2+3x3++nxn)

式中,n表示旅游城市的数量,xi表示城市i的旅游规模, x̅表示所有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的平均规模。

3) 赫芬达尔系数(H)。赫芬达尔系数测算旅游行业集中度的指标。系数越大,说明集中度越高,越小说明集中度越低。公式如下:

H=i=1n(Xi/X)2=i=1nSi2

式中,Xi为城市i的旅游市场规模,X为旅游市场总规模,Si为第i个城市的市场份额,n为城市总数。

4) 首位度(S)。首位度通常衡量地区规模分布状况,在此反映旅游规模分布的集中度。公式如下:

S=P1/P2

式中,S为首位度,P1P2分别为旅游收入规模最大和第二大的城市。S2,表示结构正常、集中适当;S>2,则存在着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

2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特征

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2000~2013年各市国内、国际旅游收入及旅游总收入代入上述公式,计算结果见图2~图4

图2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收入极差(HL)、标准差(SD)和旅游规模变异系数

Fig. 2   Rang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tourism income and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tourism scale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Southern Anhu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图3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规模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系数

Fig. 3   Gini Coefficient and Herfindahl Coefficient of tourism scale 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Southern Anhu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图4   2000~2013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城市首位度

Fig.4   Primacy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cities in the 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Southern Anhui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in 2000-2013

2.1 旅游收入规模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各地市旅游规模呈现不平衡发展态势,旅游规模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图2表明,无论是国内旅游收入,还是国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除了特殊的2003年外,反映绝对差异的极差(HL)和标准差(SD)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该差距在国际旅游发展水平上的体现尤甚。2013年国内旅游收入的极差、标准差相当于2000年的12.6倍和13.2倍,2013年国际旅游收入的极差、标准差相当于2000年的13.2倍和14倍,2013年旅游总收入的极差、标准差相当于2000年的12.3倍和12.9倍。

2.2 旅游收入均衡度不同

基尼系数可以反映收入的均衡性,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低于0.2,收入绝对平均;0.2~0.3,收入比较平均;0.3~0.4,收入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2000~2013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介于0.30~0.41之间,旅游总收入的基尼系数介于0.31~0.41之间,国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介于0.50~0.67之间(图3),表明国际旅游规模差距比国内旅游规模差距更大,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处于相对合理区间,但是国际旅游发展规模差距较大,甚至很悬殊。

2.3 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分布

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首位度指数始终介于1.2~2.2之间(图4),相对较大,第1位城市对第2位城市形成稳定的规模优势;而国际旅游收入首位度指数除了2011年以来位于1.5左右,其他年份始终介于3.0~9.5之间,表明第1位城市对第2位城市形成绝对的压倒性的规模优势。这充分说明旅游经济的发展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要因地制宜,科学决策。

2.4 旅游规模差异呈现缓和趋势

虽然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规模差异呈现不平衡态势,但是总的旅游发展规模呈现缓和趋势。图2可以看出,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及其旅游总收入的变异系数虽然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性,虽在2005、2007和2009年略有上升,但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国内旅游收入的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0.78下降到2013年的0.57,下降比例达26.9%;国际旅游收入的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1.83下降到2013年的1.14,下降比例达37.7%;旅游总收入的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0.82下降到2013年的0.60,下降比例达26.8%,说明不同城市旅游规模相对差异减小。 反映地区相对均衡度指标的基尼系数总体上呈现逐年回落的趋势,国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38回落到2013年的0.30,旅游总收入的基尼系数从2000年的0.40回落到2013年的0.31,国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虽然大大超过0.4的警戒标准,但是也从2000年的0.66回落到2013年的0.54。 反映旅游规模分布集中度的首位度和测算旅游行业集中度的指标赫芬达尔系数都出现下降趋势,趋于均衡发展的态势。表明政策等主观因素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起到加大或者缩小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作用。

图5   3A级以上景区密度与旅游总收入

Fig. 5   Comparison between density of 3A and higher-level scenic spots and total tourism revenue

3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差异成因分析

3.1 旅游资源分布状况

旅游资源是一个区域发展旅游业的根本,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作为安徽省、乃至全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各地级市都拥有一定的旅游资源。借鉴有关资料[23],选取2013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各市3A级以上景区数量和旅游总收入为数据源,计算出各地市3A级以上的(包括3A级)景区的密度,来衡量各区域旅游资源数量,再将其与各市的旅游总收入水平对比,可以很好的反映出旅游资源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根据相关研究文献[24,25],3A级以上旅游景区密度的计算公式为:

R= 5X1 + 2.5X2 + 1.5X3

式中,R表示旅游景区的密度值,X1、X2X3分别代表5A、4A、3A级景区的个数。

结果如图5所示。除去个别因其他因素影响国内旅游收入的城市,景区密度得分系数高的城市,其旅游总收入水平也高,如黄山、池州;而得分系数低的城市,其旅游总收入水平也低,如铜陵、马鞍山。以上都充分说明了安徽省各市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与其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3.2 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旅游基础设施对旅游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它主要包括旅游宾馆、旅游交通、以及各种娱乐、疗养、体育设施等。以旅游设施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旅游宾馆为例,选取2013年安徽省各地级市的三星级以上(包括三星级)的宾馆的数量以及各市的旅游总收入为数据源,进行对比(图6)。

图6   旅游总收入与三星级以上宾馆数量

Fig. 6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otal number of 3-star and higher-level hotels and total tourism revenue

图6可以看出,代表旅游总收入水平高低的柱状图与三星级宾馆的数量的折线图的走势基本上是一致的。拥有数量较多的三星级以上的宾馆的城市,其旅游总收入水平较高,如黄山、池州、安庆。反之,拥有数量较少的三星级以上宾馆的城市,其旅游总收入水平较低,如马鞍山、铜陵。这充分的说明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旅游收入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非常明显的体现出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3 交通区位条件

交通区位条件的好坏,不仅对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更是影响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交通区位条件好的城市,即使其旅游资源禀赋不如其他城市,但其旅游经济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芜湖的旅游资源禀赋不及宣城,但是其旅游收入水平却一直比宣城高,这正是得益于芜湖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芜湖作为皖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长江重要港口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通江达海的交通区位优势;另外芜湖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造主题公园方特欢乐世界落户江城,使得芜湖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从而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相反,交通区位条件差的城市,其旅游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制约。

3.4 政府政策

政府对区域旅游业的政策支持,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最大保障,也是振兴一个区域旅游业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黄山市、乃至安徽省和国家有关部委加大了对黄山市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黄山的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黄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山区小城,最终发展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池州市提出“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确立了把池州建设成世界佛教文化胜地和重要的国际旅游休闲城市的发展目标,尽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是旅游业发展水平却跻身安徽省第一方阵。2010年以来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发展旅游业,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各市旅游规模差异有所缩小。

3.5 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促进的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26],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就能够推动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旅游业的崛起,不仅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税收,还能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芜湖市作为重要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从而能够有充分的资金开发旅游资源,推广旅游产品,以及加强旅游设施的建设,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黄山市,作为一个拥有两个世界级遗产的城市,其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成为了黄山市的主导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为黄山市人民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岗位,推动了黄山市的经济发展。

4 结论

利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等方法,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各地市间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无论是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还是旅游总收入的极差和标准差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而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呈逐年减小的趋势,表明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逐渐减小。

2) 国际旅游收入地市间差异大于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差异,2013年国内旅游收入的极差、标准差相当于2000年的12.6倍和13.2倍,2013年国际旅游收入的极差、标准差相当于2000年的13.2倍和14倍,2013年旅游总收入的极差、标准差相当于2000年的12.3倍和12.9倍。

3) 2000~2013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介于0.30~0.41之间,旅游总收入的基尼系数介于0.31~0.41之间,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处于相对合理区间,国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介于0.50~0.67之间,差距较大,甚至很悬殊。

4) 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首位度指数始终介于1.2~2.2之间,相对较大,第1位城市对第2位城市形成稳定的规模优势,而国际旅游收入首位度指数除了2011年以来位于1.5左右,其他年份始终介于3.0~9.5之间,第1位城市对第2位城市形成绝对的压倒性的规模优势。

5)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规模区域差异与各区域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区位条件的好坏、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高峻,邴振华,冯翔,.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57.

[本文引用: 1]     

[2] Rodenburg E E.

The Effects of Sca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ourism in Bali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60, 7(2): 177-196.

[本文引用: 1]     

[3] Tisdell R S.

Tourism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aldives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8, 16(2): 254-269.

https://doi.org/10.1016/0160-7383(89)90071-6      URL      摘要

Le tourisme et le développement économique des Maldives. Le tourisme continue à jouer un r00le important dans le développement des pays de l'Asie et du Pacifique. Le développement du tourisme n'est pourtant pas sans problèmes. Le présent article examine les conséquences économiques et autres du tourisme international pour les Maldives. Les Maldives, comme beaucoup d'autres pays insulaires en voie de développement, ont une base limitée de ressources. Ses ressources naturelles principales sont ses pêcheries et un milieu naturel marin qui attire le tourisme international. L'article fait bien attention à la capacité de l'industrie touristique pour absorber les pêcheurs qui ont été déplacés par le changement technologique. En examinant les co04ts et les bénéfices du tourisme international, on fait attention aux facteurs tels que le degré auquel l'industrie touristique emploie les habitants du pays (par opposition aux étrangers) et leur fournit de nouvelles possibilités d'emploi; les conséquences éventuelles pour la balance des paiements et les finances publiques; et des considérations des co04ts de concurrence et d'accès.
[4] Inskeep E.National and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method log and ease study [M].London: Routledge Press,1994:155-178.

[5] Tse RyC.

Estimating the Impact of Economize Factors on Tourism: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J]. Tourism Economies,2001,7(3):277-293.

[6] Grace Chang, Lowell Caneday.

Web-based GIS in Tourism Information Search: Perceptions, Tasks, and Trip Attribute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 8(32): 35-37.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1.01.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People’s strategies and choices to utilize tourism information have shifted dramatically over the years following ubiquitous access to the Internet. Despite the fact that many tourism information searches on the Internet involve geo-spatial information through WebGI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ourists’ behavioral patterns with this medi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ourists’ trip situations, tasks, and perceptions toward WebGIS. An electronic survey method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echnique were used to collect and analyze data. Findings indicate that ‘usefulness’ and ‘playfulness’ were the key factors that determined the level of usage and interaction. Users showed distinct behavioral tendencies under different trip situations and task performances when searching tourism information using WebGIS.
[7] 汪德根,陈田.

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

[J].地理科学,2011,31(5):528~53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二阶段嵌套泰尔系数分解方法,揭示2000~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和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的省内地(市)间差异、省间差异、地带差异变化特征及其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并以省内地(市)间差异为视角,分析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且国内旅游的区域差异明显小于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②省内差异对全国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变化的影响比地带间差异和省间差异对其影响更为显著,已成为全国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重要构成部分;东部地带省间差异明显,对总体差异影响显著,而中西部各省份间旅游业发展相对均衡。③东部地带部分旅游业发达省份的省内差异明显,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高;中西部地带省内差异明显的省份较多,旅游发展空间格局表现为"双核"模式或"单核"模式,但因中西部省份的旅游经济占全国的比重普遍较低,因此中西部省内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并不高。④相关分析得出,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
[8] 陆林,余凤龙.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

[J].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5.03.027      URL      摘要

以大陆31个省市区为区域研究单元,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了 1990-2002年中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揭示了区域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分异规律,阐释了影响旅游经济空 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9] 王凯,李华,贺曲夫.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空间分析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 63~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07.01.0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区域间在旅游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状况也日益凸现。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及旅游产业基础的现实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出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非极化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区域差异、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10] 肖光明.

珠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6): 72~7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珠三角九城市1999-2008年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分析了 珠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基本特征,包括国内旅游收入、海外旅游收入空间差异的总体变化,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的分异性,近年来核心城 市与外围城市在旅游规模位序、旅游发展状态方面的变化特点;最后提出缩小珠三角城际旅游经济差异的协调发展战略,包括深化城际合作,调整旅游发展模式;构 建三大旅游圈和八大旅游板块;加快边缘地区的旅游发展步伐;将核心城市的扩散效应与周边城市的自主发展相结合等.
[11] 严艳,卫红.

基于时空尺度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发展演变研究

[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3):505~50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274X.2012.03.03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目的探求关中-天水经济区(以下简称关天经济区)旅游经济整合的基础与潜力。方法使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数理指数及spss聚类分析,对形成原因进行探讨。结果关天经济区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空间差异,表现在旅游综合收入、接待游客人次数、旅游发展速度及旅游资源分布差异等方面,但旅游平均增长速度、旅游相对差异演变及大量新兴景区的涌现也显示出很大潜力。结论关天经济区需加强旅游合作,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
[12] 李在军,管卫华.

山东省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变格局探究

[J].经济地理,2013,33(7):176~18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结合传统统计方法与空间数据分 析方法,探究了2003—2010年来山东省区域旅游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分析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格局演变,得到主要结论:从重心的演化轨迹得出山东省旅 游经济发展存在东西发展区域不平衡性,但有缩小趋势。通过计算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和区域旅游发展的局部关联性测度,说明地市间的旅游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 关联性,呈现出高值区被高值区包围,低值区被低值区包围的趋势。根据旅游冷热点区变换的比较,发现2003—2010年间山东省旅游增长的空间格局没有明 显的跃迁,旅游增长热点区一直稳定地位于沿海地区,而冷点区同样在空间上表现出较稳定的特征,据此提出山东区域旅游发展对策。
[13] 史文涛,唐承丽.

河南省入境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延边研究

[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25(1): 45~49.

[本文引用: 1]     

[14] 章尚正,周佳,巩胜霞.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战略与政府推动

[J].宿州学院学报,2011, 26(9):12~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2006.2011.09.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安徽省人民政府为将皖南地区打 造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决定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根据国内外经验,皖南示范区建设将经历启动期、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4个阶段,其主要动力源 由启动期的政府号召型、形成期的政府推动型、发展期的混合型(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兼容),再升级到成熟期的市场主导型。皖南示范区在"十二五"属于形成 期,安徽省政府必须充分发挥推动作用,实施政府主导战略、重点突破战略、国际化战略、文化优先战略、企业集团化战略,并在宏观管理层面与产业发展层面推行 配套的政策与措施,如创新区域管理体制与机制,推动旅游一体化进程,制定支持旅游企业发展政策、项目扶持政策,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基础建设。
[15] 章尚正,周伟伟,朱莲.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产品体系开发

[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 30(1):68~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2273.2012.01.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安徽旅游业“十二五”重中之重是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 区’’建设,而产品体系开发是皖南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工程。皖南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应该分层次、系列化地开发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即整合区域内 丰富多样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开发成系列化、层级化、国际化的旅游产品,尽快形成由龙头产品、核心产品、特色产品、新型产品等组成的产品体系。
[16] 程晓丽,胡文海.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

[J].地理研究,2012, 31(1):169~177.

https://doi.org/10.11821/yj2012010016      URL      Magsci      摘要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旅游与文化的关联度渗透性日益增强,如何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世界各地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市及安庆市的潜山县,辖34个县市区,总面积38220km<sup>2</sup>,总人口1069.6万,是安徽省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板块,文化旅游资源的品位和富集度都很高,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发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脆弱、整体旅游形象不明、缺乏王牌产品、整合开发乏力等诸多问题。通过分析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模式,即以空间为依托的地域组合模式、以市场为依托的产品整合模式、以营销为依托的形象整合模式、以产业为依托的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等。
[17] 程晓丽,祝亚雯.

基于点-轴理论的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J].地理科学,2013, 33(9):1082~1088.

URL      Magsci      摘要

合理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对区域 旅游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之一,对区域旅游空间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分析皖南国际旅 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和旅游市场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点-轴系统理论分析测算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重要旅游节点、旅游发展轴 线以及旅游区,构建了"两个中心、两条发展主轴、三大旅游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18] 丁雨莲.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1(1):57~59.

URL      摘要

研究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 游资源空间结构,认为其旅游资源集聚性强(R=0.26),适合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同时旅游屏蔽现象也十分明显。β=1.78、γ=0.65,表明该区 域旅游交通网络连接性属中等水平。旅游区紧密度指数C=0.80,说明旅游区紧凑度较高,整体通达度尚可。
[19] 郭倩倩.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场营造模型

[J].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4(11):102~108.

[20] 董若禹,伍万云.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农家乐发展研究

[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4~3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采取走访、座谈、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着重调研黄山市、宣城市、池州市等皖南示范区核心区农家乐发展状况,总结该示范区农家乐发展的新特点与新模式,进行SWOT分析,从科学规划、统筹发展、市场定位与生态、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2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安徽省志·旅游志(1986~2005)[M].北京: 方志出版社,2014.

[本文引用: 1]     

[22] 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安徽省统计年鉴 [M].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014.

[本文引用: 1]     

[23] 刘爱华,卢松.

安徽省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J].石家庄学报,2012,14(6):54~5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空间结构是自然社会过程的运作 及输出所组织和隐含的空间模式,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 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旅游空间结构理论自提出以来,因其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目的地市场定位与设计、 区域旅游发展等的重要性得到了比较快的探讨与发展,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旅游消费结构的转变、旅游类型的提升,消费者在旅游需求增加的同时,旅游业 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优化旅游产业布局、提升旅游竞争力、实现旅游空间结构创新成为政府机关以及学术界所关注的重点。安徽作为旅游大省,有着强劲的发展态 势,但旅游发展的“南强北弱”成为制约安徽区域旅游发展平衡、实现旅游强省的首要“绊脚石”。因此,优化旅游空间结构、缩小区域旅游经济差距成为安徽旅游 工作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阅读相关研究文献并总结发现,在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文献当中,从研究内容来看,关于旅游中心城市与旅游经济圈方面研究的较少;从研究方法来看,大 多都是基于单方面、单维度研究。文章以安徽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为题,分别从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经济联系两个角度来探讨安徽旅游空间结构。首先,笔者通过查阅相 关资料分析了安徽旅游资源基本特征与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差异,指出皖南主要以自然资源取胜、皖北以人文旅游见长,而皖中则自然与人文兼备;在旅游景区空间分 布差异来看,安徽旅游景区空间部分呈现三大特征:旅游景区等级“南强、北弱”;景区发展速度“中快、南缓、北慢”;后续可供发展景区“南多、北少”。然 后,通过SPSS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出的安徽各城市旅游中心度,将安徽17地市旅游中心度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旅游中心城市(合肥)、二级旅游中心城 市(黄山、芜湖、池州、安庆)、三级旅游中心城市(蚌埠、宣城、淮南、六安、滁州、阜阳、马鞍山)、四级旅游中心城市(毫州、宿州、巢湖、淮北、铜陵)。 在纵向的中心度测定之后,笔者试图从横向角度通过引力模型测算出安徽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量,得出安徽存在四个梯度等级,旅游经济联系量由高到低分布为:第 一梯度(合肥、池州、安庆、芜湖)、第二梯度(巢湖、马鞍山、黄山、六安、宣城、铜陵)、第三梯度(蚌埠、淮南、滁州、宿州、阜阳、淮北、毫州)。安徽各 地市旅游经济联系量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在分析完各地市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经济联系度之后,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构建 了安徽四大旅游经济圈:大合肥旅游经济圈(合肥、六安、巢湖、滁州、淮南)、皖江城市旅游经济带(芜湖、安庆、马鞍山、铜陵)、皖南国际旅游经济圈(黄 山、池州、宣城)、大皖北旅游经济圈(蚌埠、阜阳、淮北、宿州、毫州)。最后笔者针对安徽旅游空间结构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与对策。
[24] 孙根年,冯茂娥.

西部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与资源区位的关系

[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4):459~46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274X.2003.04.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依据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的双指标组合,构建了一个旅游市场竞争态 的模型.据此将我国西部12个省区入境旅游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广西、四川为"明星"市场;云南、陕西、内蒙古为"金牛"市场;重庆、甘肃、青海、宁夏 为"幼童"市场;新疆、贵州、西藏为"瘦狗"市场,并深入分析了各市场在参与入境旅游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与态势.同时,又着重从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两个方面 对其竞争态的形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入境旅游市场占有率与资源丰度、区位指数呈十分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这为西部各省区入境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和市场开拓提供了新的依据.
[25] 孙根年,韩亚芬.

基于自主特征中国省级国内旅游预测模型机构建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1):81~98.

[本文引用: 1]     

[26] 张敏.

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D]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