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 35 (5): 608-614

Orginal Article

南沙群岛历史事件时空演化的可视化表达

王加胜13, 李满春12, 刘永学12, 张荷霞13, 汪业成13, 成王玉13

1.江苏省地理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23
2.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 南京 210023
3.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系, 江苏 南京 210023

Visualization on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Nansha Islands

WANG Jia-sheng13, LI Man-chun12, LIU Yong-xue12, ZHANG He-xia13, WANG Ye-cheng13, CHENG Wang-yu13

1. Jiangsu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2.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3. Department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中图分类号:  K90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5)05-0608-07

通讯作者:  刘永学,教授。E-mail:yongxue@nju.edu.cn

收稿日期: 2014-01-20

修回日期:  2014-03-19

网络出版日期:  2015-05-20

版权声明:  2015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863计划项目课题(2012AA12A406-1)、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2-0264)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加胜(1984-),男,云南富源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地理信息系统。E-mail:wjerson@gmail.com

展开

摘要

南沙争端的起源与发展错综复杂,以文字材料表现不直观,难以快速、全面地理解争端的历史进程。研究引入可视化表达技术,通过从文字材料中收集争端事件,利用统计图表、社会网络和GIS技术对南沙群岛历史事件演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3种可视化表达方法有效地表达了历史事件时空演化过程,反映南沙争端演化的4个阶段(殖民期、和平期、侵占期和稳定期),突出各国重点关注的岛礁类型,发现越南历史事件覆盖的岛礁面广,菲律宾引发的争端事件多。

关键词: 南沙群岛 ; 历史事件 ; 可视化 ; 社会网络 ; GIS

Abstract

The Nansha Islands and its neighboring region is Chinese traditional territory. The region has very important strategic value for the abundant oil and gas resources, the significant position of shipping lane. Neighboring countr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occupied Chinese Nansha reefs and robbing the oil and gas resources since the 20th century. A complex situation has been formed. Current research about the Nansha dispute give priority to with text. It is counter-intuitive, slow and one-sided to describe the evolvement rules of the Nansha dispute by using text description. In this study, three visualization methods were introduced to reveal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rules of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Nansha Islands. First, the dispute incidents were collected and preprocessed from a large number of related texts. Then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Nansha Islands were analyzed through statistical charts, social network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evolution of the Nansha islands dispute since the 20th century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colonial period (from 1900 to 1950), peaceful period (from 1950 to 1970), occupation period (from 1970 to 2000) and stability period (from 2000 to 2012). 2) Critical focus reefs by neighboring countri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reefs with rich oil and gas resources (such as Zengmu Ansha, Wan’an Tan, Liyue Tan etc.) and reefs with superior natural condition (such as Taiping Dao, Zhongye Dao, Nanwei Dao, Nanzi Dao, Hongxiu Dao etc.); 3) The change of Vietnamese events was mainly in the period from 1970 to 2000. The spatial expansion of the events started at Nanwei Dao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Nansha Islands, then enlarged towards the east,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nd formed four cores of events distribution which included Nanwei Dao, Anbo Shazhou, Northern reefs and Wan’an Tan. Until 2010, the events of Vietnam had covered all of the Nansha reefs. 4) Unlike Vietnam, the events number of Philippine increases progressively with years. These events were mainly located at the north of the Nansha Islands. There were many inflammatory incidents related to Philippine in the Nansha Islands. Philippine had formed four cores of events included Taiping Dao, Zhongye Dao, Liyue Tan and Meiji Jiao with time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vents.

Keywords: Nansha Islands ; historical events ; visualization ; social network ; GIS

0

PDF (1049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王加胜, 李满春, 刘永学, 张荷霞, 汪业成, 成王玉. 南沙群岛历史事件时空演化的可视化表达[J]. , 2015, 35(5): 608-614 https://doi.org/

WANG Jia-sheng, LI Man-chun, LIU Yong-xue, ZHANG He-xia, WANG Ye-cheng, CHENG Wang-yu. Visualization on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Historical Events in the Nansha Island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5): 608-614 https://doi.org/

南海占中国海洋国土的2/3,不仅是中国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和重要的出海口与战略通道,而且是中国未来重要的资源开发基地、地缘政治经济问题的多发区[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因此开展南海研究,是关系到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问题。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传统疆域,中国最早发现和命名南海诸岛,最早并持续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管辖[2]。20世纪以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纷纷占领中国南沙岛礁。同时这些国家还在中国断续线以内开采油气资源,不断侵犯中国海洋权益[3]。南沙争端涉及到五国六方,其起源与发展错综复杂。目前,对南沙争端发展变化的研究以文字材料为主[4~7],且相关争端事件描述杂乱分布于材料之中。这导致获取历史事件信息费时费力,且难以全面掌握争端的发展历程。因此,如何快速、直观、全面的了解南沙争端的演变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视化表达方法以图形方式直观的表示数据,便于人们快速理解数据,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信息。在可视化表达方法中,统计图表可用于表示数据的变化特征。社会网络图可用于表示不同数据之间的关系。地学信息图谱是一种对大量地学信息图形思维与抽象概括,以计算机可视化技术显示地球系统及各要素和现象空间形态结构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种手段与方法[8]。目前,地学信息图谱已广泛应用于城镇[9]、生态环境[10]、土地利用[11]、山地[12]等方面。历史事件的发生是与时间和空间相关联的,因此统计图表、社会网络和地学信息图谱可为快速、直观、全面地了解南沙争端发展历程提供可视化分析的手段[13]。本文将以南沙群岛争端事件为研究对象,应用统计图表、社会网络和信息图谱等可视化表达方法分析南沙争端时空演化过程。

1 研究区概况

南沙群岛位于中国南海南部,是南海诸岛中岛礁最多、分布最广的群岛。南沙群岛海域广阔,西起万安滩,东至海马滩,北至雄南礁,南至曾母暗沙。东西长达905 km,南北宽887 km。南沙群岛分布着230多个岛屿、沙洲、礁、滩,目前已定名的岛礁189座[14],其中岛屿14个,沙洲6个,暗礁113个,暗沙35个,暗滩21个(图1)。目前,越南侵占岛礁29个,菲律宾侵占8个岛礁,马来西亚侵占5个岛礁,中国仅占领8个岛礁。太平岛是南沙群岛中面积最大(约0.443 km2)也是唯一一个具有淡水的岛礁,为中国台湾省占领。除太平岛外,南沙其余岛屿和沙洲均为越南和菲律宾侵占。

图1   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

Fig.1   The geographic locations of the Nansha Islands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获取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包括南沙群岛及其周边地理空间数据和南沙争端事件数据。

1) 地理空间数据。包括行政区划数据、岛礁数据、断续线数据等。行政区划数据来源于全球行政区划网站(http://www.gadm.org/version2)和中国1∶400万地形数据。岛礁数据主要根据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公布的《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中的经纬度坐标生成[15]。断续线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三沙市地图》[16]矢量化得到。

2) 事件数据。通过对各种相关文献资源(如:图书、报纸、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地图、档案、网络资源等)进行手工数字化获得。相关文献资源主要来源于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中国南海研究院的南海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人民日报以及利用搜索引擎获得的网络资源。事件数据按照编号、时间、地点、参与国家、事件内容、信息来源、类型7个字段存入数据库中。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提取文献中描述的南沙争端事件信息,录入到事件数据库中。

2.2 数据预处理

所收集的南海历史事件数据集存在着许多无关数据,并且相关不完整的、含噪声的和不一致的数据,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选择、数据清理和数据变换。① 数据选择。研究选择南海周边国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1900~2012年间在南沙群岛的历史事件记录。② 数据清理。对数据集进行去重、填充缺失值、统一日期表达格式和统一命名。岛礁命名以中国1983年公布的南海诸岛命名为标准。③ 数据变换。数据变换过程将国家和地点属性值不唯一的事件记录拆分为多个事件,并将所有时间属性泛化为年尺度。经过预处理后,得到周边国家20世纪以来在南海诸岛的历史事件数据共2 226条。

2.3 可视化表达方法

南沙争端涉及五国六方,引入可视化表达方法不仅要分析时间与空间的演化特征,还要分析不同国家之间的事件差异。研究以事件数量作为可视化的定量指标,以时间、地点和参与国家为主要分析字段,引入统计方法、社会网络方法和GIS技术,表达与分析南沙历史事件的时空演变过程。

1) 基于统计图表的可视化表达。利用统计图表展示不同国家每年的事件数随年份的变化趋势,以及发生在不同岛礁的事件数随年份的变化特点。折线图可以直观的展示每年事件数的变化特点。按照不同国家在不同年份的事件频次进行统计,制作不同国家在南沙群岛的历史事件频次的时间演化图。

2) 基于社会网络的可视化表达。社会网络是一种描述社会成员及其相互关系的可视化表达方法[17],它包括3个要素:节点、关系和边。选择事件发生的岛礁与相关国家作为节点,同一事件中涉及的国家与岛礁之间存在一条连线,连线的粗细表示事件频次,节点的大小表示节点的重要程度(中心性)。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不同国家在不同岛礁上的争端事件进行可视化表达,岛礁根据其空间位置和出露情况被划分为油气资源型岛礁、自身条件优越型岛礁和其他岛礁3类。中心性是表征社会网络中节点重要性的定量特征,其中特征根中心性表示相邻节点之间的中心性是相关联的。研究选择特征根中心性描述节点的重要性。

3) 基于GIS技术的图谱分析。GIS是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与可视化表达的主要技术手段,目前广泛应用于时空信息的分析与表达[18~21]。本文应用GIS技术制作南沙争端的两个主要国家——越南和菲律宾的岛礁累积事件频次的时空演化图谱。首先,统计越南或菲律宾在各岛礁每年的争端事件数;然后对事件数按年累积得到某年以前争端事件数(如1995年以前),根据统计方法分析结果,分别选择几个重点年份的事件累积数据为图谱显示目标;最后,利用GIS软件平台分别对重点年份岛礁累积事件数空间分布制图,用圆形符号表示事件频次,圆的面积与事件频次成正比。另外,将当前为中国实际控制的岛礁与非中国实际控制的岛礁用不同颜色区分。多幅不同年份的事件频次分布地图形成事件演化的信息图谱。

3 结果与讨论

3.1 相关国家在南沙岛礁事件频次的时间演化

南海问题错综复杂的原因之一在于二战结束以前,日本和法国曾侵占中国南海岛礁。利用历史事件数据统计相关国家每年在南沙岛礁的事件数,采用折线图表示相关国家在南沙岛礁的事件数变化图(图2)。该折线图用不同颜色直观地表达了不同国家在中国南沙群岛的历史事件频次变化情况,同时从所有国家整体来看,还可以发现一些变化特点。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关国家对中国南沙岛礁的侵占活动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殖民期(1900~1950年),日法殖民主义者侵占南沙岛礁,代表事件有1917年日本商人在到太平岛进行非法活动(图2a),1933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制造的著名的“九小岛”事件(图2b)[7]

第二阶段为和平期(1950~1970年),中国收复南沙群岛后多次巡弋,周边国家对南沙岛礁的争议较少,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有菲律宾航海学校校长克洛马率领学生到南沙群岛探险(图2c),宣称发现“无人”岛礁[2],后因中国政府的抗议而结束。

第三阶段为侵占期(1970~2000年),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纷纷侵占中国南沙岛礁,一方面由于1968年南沙群岛油气资源的发现,各国侵占南沙岛礁以便对南沙海域油气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出台,对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做了详细规定,引发周边国家侵占中国南沙岛礁的热潮[22]。这一时期历史事件较多,典型的有越南在中越西沙海战后(图2d,1974年)和中越南沙海战后(图2f,1988年)趁机侵占中国南沙岛礁,马来西亚侵占弹丸礁(图2e,1983年)、菲律宾制造美济礁事件[7]图2g,1995年)。

第四阶段为稳定期(21世纪以来),整体形势较为稳定,但暗流汹涌。这一时期,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在此约束下,周边国家虽然停止对中国岛礁的侵占,但与中国的各种摩擦不断。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一方面在控制岛礁上加大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加快对南沙海域油气资源的开发。近年来中菲、中越冲突不断,如:2012年4月的中菲黄岩岛对峙等事件,这表明了中国政府维护南海岛礁主权的决心。

通过折线图表示相关国家在南沙群岛事件频次的变化情况,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在南沙群岛的行动特点,同时从整体上也可看出南沙群岛争端演化的4个阶段,说明折线图在表达历史事件的时间演化方面是有效的。

图2   相关国家在南沙岛礁历史事件频次的时间演化

Fig.2   The events change curves of the countries involved in the Nansha Islands

3.2 相关国家与南沙岛礁的历史事件频次关系

研究采用Ucinet软件生成南沙争端相关国家与岛礁之间的网络关系图(图3)。该网络关系图直观的表达了南沙争端涉及的主要国家、主要岛礁、不同国家关注的重点岛礁、两国或多国之间的岛礁事件以及各国事件频次在不同岛礁上的分布等内容。用一张关系图多角度的展现了南沙群岛争端的基本情况。

从国家来看,中心性由强到弱分别为中国、越南、菲律宾、日本、马来西亚、法国和文莱。其中,越南与菲律宾为最主要的南沙争端国家。越南与南威岛、万安滩的连线较粗,说明这两个岛礁是越南主要关注的两个岛礁。其中,南威岛是越南在南沙群岛的指挥中心,而万安滩位于南沙海域主要的油气盆地——万安盆地,越南曾阻止中国对“万安北-21”区块油气资源的开发[2]。菲律宾事件数较多的岛礁为中业岛、太平岛、美济礁和礼乐滩。马来西亚事件数较多的为弹丸礁。

图3   基于事件频次的岛礁与国家关系网络

Fig.3   The network between reefs and countries based on the number of events

从岛礁来看,中心性较高的岛礁主要分布在网络图的中部,这些岛礁的历史事件涉及的国家数超过3个。这些岛礁主要以两种类型为主:一类为油气资源型岛礁,其周边油气资源丰富,如:曾母暗沙、万安滩、礼乐滩等。一类为自身条件优越型岛礁,具有居住、港口建设或机场建设条件,如:太平岛、中业岛、南子岛、南威岛、北子岛、南钥岛、鸿庥岛、敦谦沙洲、安波沙洲等。

3.3 越南在南沙群岛历史事件频次的时空演变

利用ArcGIS软件对越南的历史事件频次分布可视化表达与制图,选取1950、1970、1980、1990、2000、2010年6个年份的累积岛礁事件数作为研究对象,生成越南南沙群岛历史事件频次的时空演化的信息图谱(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空间扩张方向、事件频次的核心分布及其变化情况,还能反映出越南争端事件变化与目前中国实际控制岛礁之间的关系。

结合图2看出,越南的事件数变化主要集中在1970~2000年阶段,尤其集中在1973~1989年之间,这是由于该期间发生了中越西沙海战和中越南沙海战。从空间分布来看,越南以南沙群岛中部的南威岛作为扩展的起始点,逐步向东、北、南方向扩张。1980年形成3个核心,分别为南威岛、安波沙洲和南沙北部的群礁,2000年后,又增加一个南部的核心岛礁万安滩。至2010年,其历史事件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南沙岛礁。可以看出,越南对中国南沙岛礁的侵占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的。

3.4 菲律宾在南沙群岛历史事件频次的时空演变

图5选取1950、1970、1980、1990、2000和2010年的岛礁累积事件数作为可视化对象,采用与越南岛礁历史事件分布图相似的方法生成菲律宾南沙群岛历史事件时空演变的信息图谱(图5)。从时间分布来看,菲律宾的历史事件数呈现出线性递增的特征。结合图2,菲律宾自1956年后便屡次制造争端事件,1971、1976、1995、1999、2011年都发生热点事件。从空间分布来看,菲律宾南沙岛礁历史事件主要集中于南沙群岛北部区域。1950年以前其历史事件主要发生于太平岛,1970年菲律宾历史事件开始向北部扩张,至1980年,形成以太平岛、礼乐滩和中业岛为核心的历史事件分布,2000年以后,又增加了美济礁作为新的历史事件分布核心。从几个核心岛礁来看,除了中业岛为菲律宾实际控制以外,礼乐滩未被控制,太平岛与美济礁均为中国实际控制。仅从这点来看,菲律宾在南沙岛礁中的争端事件中没有重点和缺乏发展计划。因此,菲律宾虽屡次制造事端,大多以失败告终。

图4   越南在南沙岛礁历史事件频次的时空演变

Fig.4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Vietnamese events in the Nansha Islands

图5   菲律宾在南沙岛礁历史事件频次的时空演变

Fig.5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Philippine events in the Nansha Islands

4 结 论

研究通过收集南沙群岛历史事件数据存入事件数据库,引入可视化表达方法,应用统计图表对相关国家、各岛礁的历史事件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采用社会网络方法表达历史事件中岛礁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入GIS技术快速、直观、全面地展示了越南和菲律宾在南沙群岛历史事件的时空演变过程,表明统计图表、社会网络和GIS技术等可视化表达方法在表达历史事件演化过程中是十分有效的。

通过对可视化表达形成的折线图、社会网络图和信息图谱分析,形成如下结论:① 南沙群岛争端演化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殖民期(1900~1950年)、和平期(1950~1970年)、侵占期(1970~2000年)和稳定期(2000~2012年)。② 各国重点关注的岛礁呈现出油气资源丰富型和自身条件优越型两种。③ 越南历史事件频次分布以南威岛为起点,逐步向东、北、南方向扩张,形成以南威岛、安波沙洲、南沙北部群礁和万安滩4个核心的空间分布特征,其范围几乎覆盖整个南沙群岛。④ 菲律宾引发的热点事件多,其历史事件发生地主要分布在南沙群岛北部区域,其事件数分布逐步形成以太平岛、中业岛、礼乐滩和美济礁为核心的历史事件空间分布特征。

可视化表达方法很多,有待在以后的工作中引入更多的可视化表达方法对南沙群岛历史事件频次进行表达与分析,以更为快速的为相关部门单位在保护中国海疆权益过程中提供决策参考。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杨晓杰.

对南海主权纷争形势的若干思考

[J].长江论坛,2010,(1): 91~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3980.2010.01.02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前南海的主权纷争问题正成为 这一地区国际关系的新热点,它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以及我国国家安全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产生重大影响。围绕南沙群岛进行的政治、外交和 军事斗争并不仅仅是国家周边领土或资源归属的争端问题,它还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民族统一大业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南海地区的形势变化应引起我 们高度重视。
[2] 吴士存. 南沙争端的起源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本文引用: 3]     

[3] 姜丽,李令华.

南海传统九段线与海洋划界问题

[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5X.2008.06.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总体而言,南海周 边各国的海洋立法和实践逐渐趋向一致,中国与越南已经开始了北部湾口外海域划界的谈判工作.本文对南海目前的政治形势,中国传统九段线在划界中的作用,以 及周边国家的领海基线、划界原则和主张等问题作了简单分析和概述.
[4] 韩振华.

我国历史上的南海海域及其界限

[J].南洋问题,1984,(1): 81~1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 今天我国南海,即昔口中国之境的南海,在历史上,有没有这个海的海域界限?如有界限,即以何处海面,作为这令海的海域界限?而且,这个海的海域界限,与今 天南海的海域界限,是否相同?这些问题,亟需解决,才能有助于今后我国南海海域的划定。历史上,有关我国南海海域的记载,颇为分散,有些资料还需要略作稽 古勾沉的工作,才能还原,率尔操觚,舛误之处,深盼指正。
[5] 李国强.

关于南海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

[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2,(4):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3386.2012.04.001      URL      摘要

正南海争议既是一个实践问题, 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两者相互关联、互寓其中,而理论上的不清晰,往往导致实践上的紊乱。因此,就南海问题所涉及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科学的 研究,不仅可以廓清理论上的疑点和难点,而且有助于外交实践,有助于在政治解决南海问题中进一步明确方向。本文拟围绕南海问题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展开探 讨,希望能够从多个方面给学术研究提供一点思考。
[6] 李金明.

中国南海疆域研究的问题与前瞻

[J].南洋问题研究,2001,(3):86~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9856.2001.03.013      URL      摘要

本文对中国南海疆域研究中的“9条断续线”法律地位问题、海洋法公约执行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并对有关“行为准则”、“共同开发”等问题作了论述。
[7] 林金枝.

1912~1949年中国政府行使和维护南海诸岛主权的斗争

[J].南洋问题研究,1991,(4):65~75.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正 南海诸岛早在汉代就由中国人民最早发现,随后在晋代又由中国人民最早开发和经营;宋代以来中国政府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行使正是在此基础上,在长期的历史时期中,逐渐形成和逐步完善的。
[8] 廖克.

地学信息图谱的探讨与展望

[J].地球信息科学,2002,4(1):14~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560-8999.2002.01.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图"是指空间信息图形表现形式的地图,也包括图像、图解等其他 图形表现形式;"谱"是按事物特性所建立的系统,或按时间序列所建立的体系.地学信息图谱具有图形与谱系的双重特性,是由大量地学数字信息经过图形思维与 抽象概括,并以计算机多维与动态可视化技术,显示和揭示地球系统及各要素和现象空间形态结构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种手段与方法.本文分别论述了:1.图谱的 基本概念;2.地学信息图谱的探讨;3.地学信息图谱建立的基本过程与步骤;4.地学信息图谱实例--中国自然景观综合信息图谱;5.地学信息图谱的意义 与展望.
[9] 周俊,徐建刚.

小城镇信息图谱初探

[J].地理科学,2002,22(3):324~3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2.03.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小城镇建设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为了引导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小城镇演变的内在规律作深入研究。运用"图谱"的表达方式和GIS分析工具,从小城镇图谱的基本构成要素入手,对小城镇的群体空间、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并以泰州市城镇群、兰溪市永昌镇为例,作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采用图谱的表达方式有助于我们对城镇发展进行历史总结、规律挖掘,客观地把握城镇的发展阶段,从而了解不同时期城镇工作的重点,以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部署长远规划。
[10] 陈媛媛,翟亮.

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的多维动态可视化研究

[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29(3):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5867.2006.03.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多维与动态可视化技术是地学可视化新的发展趋势,地学信息图谱是 在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可视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经过深加工的更高层次的地学信息产品.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是地学信息图谱研究的 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作者的具体实践深入探讨了利用多维与动态可视化技术来表达和描述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和原理.
[11] 胡文英,角媛梅,范弢.

哈尼梯田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信息图谱研究

[J].地理科学,2008, 28(3):419~4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8.03.02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云南省元阳县为例,建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变化信息图谱,对其图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征兆图谱更直观形象的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模式,提供时空复合的表达方式;土地利用斑块形态与空间扩展图谱的建立应用空间格局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将微观、宏观层次图形信息与变化过程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特征图谱建立以度量空间格局变化为目标的景观指数体系。
[12] 张百平,周成虎,陈述彭.

中国山地垂直带信息图谱的探讨

[J].地理学报,2003,58(2):163~171.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3.02.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构建山地垂直带谱数据结 构,实现了垂直带谱数字化,增强了垂直带谱的可视化;提出了垂直带谱的三级体系:以基带区分一级带谱,以特征垂直带区分二级带谱,以垂直带组合结构、优势 垂直带及垂直高度及宽度区分三级带谱;概括出山地垂直带谱的7种变化模式:同构模式、结构递减模式、突变模式、纬向递减模式、经向减升模式、阶梯递增模式 和高原叠加模式;归纳出垂直带谱的5种生态类型:与自然地带相联系的顶极带谱、与主要山地相联系的基本带谱、与特殊地生态现象相联系的过渡/特殊带谱、与 人类干扰相联系的扰动带谱,以及与强烈人类活动相联系的次生带谱。深入比较和分析垂直带信息图谱,可以揭示更多的地学信息。
[13] 陈燕,齐清文,杨桂山.

地学信息图谱的基础理论探讨

[J].地理科学,2006,26(3):306~3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6.03.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在分析地学信息图谱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基本概念与特点、研究内容与目标、研究意义等几方面来阐述地学信息图谱的基本理论,最后对地学信息图谱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14] 赖广昌.

我国对南海的命名

[J].文史月刊,2011,(9):4~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西沙是我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汗水洒满座座岛屿"。这首歌曲,唱出了中华儿女对南海的挚爱与眷恋,这一点,从南海的命名过程也可以看出。南海的岛、礁、滩、沙从无名到有名,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岁月。当中国先民在长期的航海中最早发现并命名南海诸岛时,
[15] 刘南威.

中国古代对南海诸岛的命名

[J].地理科学,1994,14(2):101~1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在对南海诸岛古地名和土地名进行考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南海诸岛土地名是其古地名的组成部分.把古地名与土地名联系起来,可得到一套中国古代南海诸岛地名系统.进一步得出中国南海诸岛的命名,是南海诸岛主权属于中国的有力的地名学证据.
[16] 星球地图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三沙市地图,[G].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13.

[本文引用: 1]     

[17] 张存刚,李明,陆德梅.

社会网络分析——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J].甘肃社会科学,2004,(2):109~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3637.2004.02.02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作为一种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介绍了与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的社会网络及其基本结构特征和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概念,归纳了两种分析取向--即关系取向和位置取向--各自的基本内容,并总结了它的基本特征.文章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结构,并对社会网络分析提出了简要的评论.
[18] 侯光良,魏海成,鄂崇毅,.

青海东部史前人口-耕地变化及其对植被演变的影响

[J].地理科学,2013,33(3):299~3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集成青海东部考古数据和DEM, 利用面积和墓葬相结合的估算法计算了区域史前人口数量, 并利用GIS工具重建史前区域耕地面积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新石器马家窑文化时期区域人口、耕地迅速增加, 并在晚期马厂时期达到新石器的顶峰, 人口总数接近4 万人, 耕地面积达到462 km<sup>2</sup>, 人口和耕地主要分布在黄河&mdash;湟水谷地内;齐家时期人口和耕地有一定幅度下降, 在青铜时代人口和耕地有显著回升和增长, 人口总数达61 000 余人, 耕地面积达到1 076 km<sup>2</sup>, 约占区域适宜耕地总数的1/10。伴随人口与耕地的变化,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也逐步显现, 5~4 ka B.P.人类活动导致研究区河谷地带乔木的减少, 伴人植物增加, 尤其是禾本科含量有较大幅度增加, 与当时的粟作农业关系密切;4 ka B.P.后大范围的乔木减少是气候变化结果, 其后人类活动加强, 加速了乔木覆被面积的萎缩。</p>
[19] 梅志雄,徐颂军,欧阳军.

珠三角公路通达性演化及其对城市潜力的影响

[J].地理科学,2013,33(5):513~520.

URL      Magsci      摘要

将空间句法模型与GIS结合,基于1990年、2009年公路网数据,定量分析1990年以来珠三角公路网通达性时空演变,进而探讨其对城市潜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近20a来,珠三角公路网拓扑连接等级差异趋于缩小、整体通达性显著提高,但核心区内部和外部路网发育差距趋于扩大;②公路通达性总体上呈“核心-外围”结构,核心区范围不断扩大,至2009年以广-佛核心都市区、深-莞-惠都市区为最高,向外围逐渐递减,并形成了“∧”型高集成度轴线分布带及由此向外放射状延伸的态势;各等级公路轴线分布格局变化空间分异明显,公路网拓扑连接的区域不均衡性更加明显;三大地带公路通达性空间差异明显,中部最高且提高较快,东部次之但与中部差异趋于缩小,西部相对最低且与中、东部的差异进一步扩大;③公路网总体布局上智能性、可理解性有较大提高,但核心区外部公路智能度仍普遍较差;④公路通达性与城市潜力呈正相关性并得到增强,公路交通对城市潜力变化影响更加显著,但2009年仍属中度相关。
[20] 王聪,曹有挥,姚士谋,.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全球化进程的时空差异分析——基于两省一市的实证研究

[J].地理科学. 2013,33(7):779~788.

URL      Magsci      摘要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江苏、 浙江和上海全部的25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联系、人员流动、信息交流、政府合作4个方面评估了长三角地区全球化进程的时空差异以及不同城市 之间的依赖性和空间自相关特征,并对不同指标的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受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和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世博会的积极影响,以及 2003年全国非典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该区域全球化程度表现出了不同阶段性的特征。从时间序列来看,2000~2009年,长三角地区全球 化发展表现为加速上升、稳步上升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过程,但不同指标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从空间格局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全球化程度从比较集中逐渐向较为合 理的均衡方向发展,后进区域提升较快,全球化影响下的城市体系更趋合理。从作用机制分析,市场和行政因素共同推动着城市的全球化进程。
[21] 王耕,王嘉丽,龚丽妍,.

基于GIS-Markov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研究——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

[J].地理科学,2013, 33(8):957~96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构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研究区1990年、2000年和2009年3期TM遥感影像数据,在GIS格网技术下量化多源数据,创建区域生态安全格网数据库,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生态安全状态评价。以评价结果为基础,构建区域生态安全GIS-Markov模型,通过计算区域生态安全状态转移矩阵,揭示区域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点。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2009年甘井子区各街道生态安全指数逐年增加,其中1990~2000年生态安全变化较大的地区集中于甘井子北部和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区生态安全变化较小;2000~2009年除泉水街道与南关岭街道外,其他地区生态安全状况均大幅好转。②区域背景在生态安全空间演变趋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甘井子区生态安全演变的可能性受邻域的影响,安全等级较高的邻域对生态安全等级转移起到正面作用,而安全等级较低的邻域则产生负向影响。1990~2000年,甘井子区生态安全状态受较高安全等级邻域的影响,安全状态好转的面积较大,营城子街道北部及革镇堡街道西部的农村地区受较低安全等级邻域的影响,安全状态变差。2000~2009年,甘井子区生态安全总体向好的方面转变,受邻域的影响较小,只有泉水街道及营城子街道与红旗街道交界处受不安全邻域影响,其生态安全状况转差。
[22] 李金明.

海洋法公约与南海领土争议

[J].南洋问题研究,2005,(2):83~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9856.2005.02.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自产生以来,原先存在的南海主权争议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趋复杂化,其原因与海洋法公约中一些无提及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论述了海洋法公约中有关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岛屿、岩礁、群岛国、群岛水域等问题对南海领土争议的种种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