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 35 (6): 742-748

Orginal Article

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

吴连霞1, 赵媛12, 马定国3, 管卫华1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2.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3.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330022

The Space-time Coupling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xi Province

WU Lian-xia1, ZHAO Yuan12, MA Ding-guo3, GUAN Wei-hua1

1.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2. Ginling Colleg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4,China
3.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22, China

中图分类号:  K90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5)06-0742-07

通讯作者:  赵 媛,教授。E-mail:zhaoyuan@njnu.edu.cn

收稿日期: 2014-01-21

修回日期:  2014-03-2

网络出版日期:  2015-06-20

版权声明:  2015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28)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吴连霞(1986-),女,江苏丹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wlx_goahead@126.com

展开

摘要

以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主线,以江西省91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灰色关联法(GRA),选取人口系统6个指标和经济系统5个指标,构建江西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关联模型,定量评判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交互作用的关联耦合程度,并将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与耦合度相联系,分析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各县(市、区)可以划分为低水平耦合区、拮抗型耦合区、磨合型耦合区和协调型耦合区等4种类型。全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度空间分布以低水平耦合类型为主,拮抗类型为辅。耦合度分布基本上符合南、北空间分异的规律,空间分布呈现“+”字型,以浙赣线为横轴,昌九线为纵轴,交汇于南昌市。在时间序列上,江西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逐渐由低水平时期向拮抗阶段过渡。

关键词: 人口与经济发展 ; 时空耦合 ; 灰色关联法 ; 江西省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demographic urbanization, using interaction between regional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line, the correlated coupling between population system and economic system was studied. Taking 91 counties (cities, districts) of Jiangxi Province as the investigated subject, with the support of GIS and gray relative analysis method (GRA), the model of coupling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was established by selecting 6 indicators of population system and 5 indicators of economic system. The distinction of coupling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is shined here. This article associates economic growth stage theory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theory with coupling, so that the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xi Province can be analyzed thoroughly.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found: In spatial sequence, according to the coupling degre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91 counties (cities) of Jiangxi Province can b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harmony (there are 2 districts), amelioration (there are 6 districts), conflict (there are 32 districts) and low-level coupling (there are 51 districts). The features of the coupling type regions are as follows: 1) Low-level coupling. It is the broadest all over the province,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province. It is mainly in the stage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the coupling degree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s very large, and conflic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s very intense) or the original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high correlation coupling,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both relatively backward). 2) Conflict. It is a large range, mainly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Jiangxi Province. And it is roughly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Including two cases, one i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ies and cities, and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employment is lag, constraining economic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other one is in a higher degree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city, and the population quality status is a bottleneck of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3) Amelioration. Scattered in urban areas, it is in the middl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experiences the process of running and adaptation constantly. 4) Harmony. Located in Nanchang and Jiujiang cities, it is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advanced industrialization stage. Its popul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 simultaneously, promoting each other. The majority type of the whole province is low-level coupling, supplemented by conflict coupling.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associated coupling between population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time seri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upling degrees conforms to the law of north and south spatial variation.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appears like "+" shaped, of which the horizontal axis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s Jiangxi section of Zhejiang-Jiangxi railway, the vertical axis is Nanchang-Jiujiang railway, and they intersect in Nanchang. In time series, the sequential changes of the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of Jiangxi Province present significant different phases and undulations, during the transition phase of which gradually from a low level to the stage of amelioration.

Keywords: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 space-time coupling ; gray relative analysis method ; Jiangxi Province

0

PDF (108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吴连霞, 赵媛, 马定国, 管卫华. 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J]. , 2015, 35(6): 742-748 https://doi.org/

WU Lian-xia, ZHAO Yuan, MA Ding-guo, GUAN Wei-hua. The Space-time Coupling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Jiangxi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6): 742-748 https://doi.org/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很早就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亚当·斯密认为,人口的不断增长是一个国家和区域经济繁荣的象征,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因[1]。人口与经济是否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一些学者利用协调度来分析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2~20]。除此以外,耦合度也常被用来进行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21~28]

耦合度与协调度不同,其只能说明两者间关系的密切程度,但两者之间是因相互协调而密切,还是由于矛盾非常大而密切,尚需进一步研究。例如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时,耦合度越高,只能说明两者关联作用越强,但包括2种情况:① 两者越趋于同步发展——趋向协调;② 两者矛盾冲突非常激烈——趋向非常不协调,需要大幅度改变现状(扭转其中一个发展总方向或两者都需要改变使两者向共同的方向发展)才有可能协调;同理,耦合度越低,只能说明两者关联作用越弱,亦包括两种可能:①两者平行同向发展,但相关性较小;② 两者异向发展——不协调,需要改变其中一个的发展方向才可以使两者协调。因此,耦合发展研究可以更深入地分析问题、挖掘问题本质。

本文基于人口与经济这两个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子系统,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经济增长阶段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等相关理论,基于省域层面以县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指标全面分析人口与经济的耦合关系,结合江西省实际情况进行耦合类型划分,分析人口与经济发展间的耦合特征。

1 研究方法及步骤

1.1 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建立在灰色系统理论上的一种分析方法,是对某一发展变化系统的动态过程和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与其他分析方法相比,它更能准确地反映各因素间的亲疏程度和空间分布规律,灰色关联法比经典数学方法更适用于处理内涵和外延不十分清晰的数据[29]

1.2 研究步骤

1) 选择分析序列。本文的两组分析序列为

人口序列组(Xi)和区域经济序列组(Yj)。

2) 数据处理。鉴于上述两组分析序列的原始指标数据量纲和数量级不同,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之前,采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XiYj

3) 计算关联系数。公式如下:

Rij(t)=miniminjXi'(t)-Yj'(t)+ρmaximaxjXi'(t)-Yj'(t)Xi'(t)-Yj'(t)+ρmaximaxjXi'(t)-Yj'(t)(1)

式中,Rij(t)为江西省各县(市、区)t时刻第i个人口指标与第j个经济指标之间的关联系数; Xi'(t)Yj'(t)分别为江西省县(市、区)t时刻各个人口与经济指标的标准化值;ρ为分辨率,用来削弱最大值过大而失真的影响,反映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研究表明,ρ≤0.546时,分辨率最好,一般取值ρ=0.5。

4) 计算关联度和耦合度。采用人口与区域经济系统耦合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来揭示人口与经济耦合的主要作用关系和区域间耦合的特点。关联度γ的表达式为[27]

γij=1ki,j=1kRij(t)(2)

式中,k为样本数据,采用2010年江西省91个县(市、区)截面数据分析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联,并采用2000~2010年11个地级市的截面数据对江西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关联的时间序列进行研究。

关联度γij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γij=1,说明人口系统指标Xi(t)与经济系统指标Yj(t)之间关联性大,两者的变化规律完全相同,单个指标间的耦合作用非常明显;0<γij<1,说明Xi(t)与Yj(t)有关联性,且γij值越大,关联性越大,两者的相对变化越接近,耦合性越强,反之亦然。其中,当0<γij≤0.35时,为低关联,两系统指标间耦合作用弱;当0.35<γij≤0.65时,为中等关联,两系统指标间耦合作用中等;当0.65<γij≤0.85时,为较高关联,两指标耦合作用较强;当0.85<γij≤1时,为高关联,两指标的相对变化几乎一致,耦合作用极强。

通过关联度矩阵得到系统耦合的关联度模型[27]

di=1li=1lγiji=1,2,,l;j=1,2,,m

dj=1mj=1mγiji=1,2,,l;j=1,2,,m(3)

式中,di为人口系统的第i 指标与经济系统的平均关联度;dj为经济系统的第j指标与人口系统的平均关联度;l、m分别为2个系统的指标数。

采用系统关联的耦合度模型,从时空2个角度定量评判出江西省人口与经济系统整体耦合程度,其计算公式为[27]

C(t)=1m×li=1lj=1mRij(t)(4)

式中,C(t)为耦合度;lm分别为人口与经济系统的指标数。

2 指标体系

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出发,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典型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则,分别构建人口与经济指标体系。利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对指标进行设置和筛选[30,31],确定人口系统的人口水平、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城乡结构、人口就业结构、人口身体素质、人口文化素质等6个指标;经济系统的经济总量、经济水平、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国内外贸易等5个指标(表1)。

表1   江西省人口与经济耦合系统指标体系

Table 1   Indicator system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coupling in Jiangxi Province

Ⅰ级
指标
Ⅱ级指标Ⅲ级指标单位
人口
系统
人口水平X1总人口万人
X2人口密度人/km2
X3人口出生率
X4人口死亡率
X5人口自然增长率
性别结构X6人口性别比
城乡结构X7非农人口比重
就业结构X8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数万人
X9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数万人
X10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数万人
身体素质X11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X12医生数
文化素质X11县以上政府部门属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业人员总数
X12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经济
系统
经济总量Y1GDP万元
Y2第一产业产值万元
Y3第二产业产值万元
Y4第三产业产值万元
经济水平Y5人均GDP
Y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万元
Y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
Y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万元
Y9城镇在岗职工人数
Y10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万元
Y1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万元
农村经济Y12农业生产总额万元
Y13粮食作物万元
工业经济Y14工业总产值万元
Y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率
国内外贸易Y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Y1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万元
Y18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万美元

新窗口打开

3 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

3.1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耦合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体现了区域性特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与江西省统计年鉴(2011年)数据[32],计算得出2010年县(市、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将耦合度聚类分析得到人口与经济耦合空间分布的可视化图(图1)。结果显示,全省91个县(市、区)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在0.417~0.962之间,其中中等关联占84.62 %,较高关联占14.29 %,高关联占1.10 %。

为进一步揭示全省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的空间分布规律性与特点,根据江西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度聚类分析,结合全省经济发展情况,将全省91个县(市、区)划分为低水平耦合区、拮抗型耦合区、磨合型耦合区和协调性耦合区等4种类型。

1) 低水平耦合型。全省属于该类型的地区共51个,占91个县(市、区)的50%以上。大部分分布于江西省南部(浙赣线以南),部分零星分布于边界地区。该类型区处于以农业经济为主或工业化起步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均GDP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 253元,人口发展滞后。又可分为2种情况: 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虽然人口与经济耦合度非常大,但这种高关联耦合所体现的人口与经济密切关系是由于人口与经济矛盾冲突非常大而导致的,人口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均很落后。经济发展基本上依赖于农业,农业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例如全南县耦合度0.962,为全省最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5.50%,城市化水平仅31.38%,这主要由于地形以山地为主,交通不发达,阻碍了人口与经济的交流与贸易往来,二者均低速发展,人口与经济矛盾尖锐,发展不协调。需要大幅度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交通从而促进人口与经济交流及贸易,才能缓解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再如余干县耦合度0.804,人均GDP仅6 570元,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3.57 %,城市化水平仅26.39%,主要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相对较高,人口数量过多,总人口887 616人,人口密度为381人/km2,高于全省平均值267人/km2,限制了经济发展。需要控制人口规模以缓解人口与经济的尖锐矛盾。 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开始发展并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略有提高,但依然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化进程开始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二、三产业有所发展,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如铜鼓县人均GDP 14 628元,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5.03%、27.29%和27.68%。

2) 拮抗耦合型。全省属于该类型的地区共32个,主要分布在北部(大致在浙赣线以北),少量分布于昌九沿线。该类型区大致处于工业化发展初级阶段,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该类型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拮抗作用,经济发展对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等的依赖程度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亦有2种情况: 人口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产业结构的县(市),人口就业结构严重滞后,并制约着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如南丰县人均GDP为18 547 元,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2.23%、33.36%、34.40%,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高,达73.72%,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低,仅7.7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亦仅18.50%。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发展由对人口数量的依赖转向人口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人口素质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市辖区,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高于一、三产业,人口就业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矛盾虽有所缓和但依然不协调。如抚州市区人均GDP为18 827元,是全省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分别为14.66%、55.99%、29.3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30%,工业化率达到55.99%。但其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却依次为45.66%、24.94%、29.4%,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掌握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而该区15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9 a,中小学人口比重大而高学历人才比重较小,这样的人口素质现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图1   江西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发展空间分布(2010年)

Fig. 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oupling development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Jiangxi Province (2010)

3) 磨合耦合型。主要分布在景德镇市区、鹰潭市区、上饶市区、萍乡市区、赣州市区、德兴市等6个市辖区及县级市。该类型区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较发达,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较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文化素质明显高于上述两种耦合类型,人口呈现出向与经济相适应的方向发展,但经济结构滞后于人口就业结构,人口与经济之间经历着不断磨合与适应过程。如萍乡市区人均GDP达47 227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 253元,城市化水平高达80.16%,平均受教育年限达20 a,经济结构“二、三、一”(5.01%、63.81%、31.18%)滞后于人口就业结构“三、二、一”(16.64%、38.53%、44.82%),产业结构转换与升级迫在眉睫,经济发展水平亦有待于人口文化素质、科学技术发展等的进一步提高与改善,总体上人口与经济发展正处于磨合阶段。这主要是由于萍乡市区矿产资源丰富(拥有煤、铁、锰、铜等36种),煤炭远景储量达8.52亿t,铁矿储量达6 760万t,因此重工业发达。而人口文化素质较高,掌握高科技技术的人才较多,从而导致产业结构跟不上人口就业结构的步伐,因而应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以满足人口发展的需要。

4) 协调耦合型。包括南昌市区与九江市区。该类型区处于向工业化高级阶段的过渡时期,是江西省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结构较合理且轻工业、服务业较发达,人口就业结构亦较合理,均以二、三产业为主,人口相对集中且人口素质较高,区域人口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九江市区人均GDP为64 831元,全省最高,城市化水平86.71%,经济结构为“二、三、一”,人口就业结构为“三、二、一”,人口数量多、密度大(总人口704 986人,人口密度1 179人/km2),人口就业结构、文化素质等各方面都能基本上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正走向协调发展。

3.2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时序耦合

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不仅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时间上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基于《江西省统计年鉴》[32]数据(2001~2011年),计算出2000~2010年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图2),结果显示,2000~2010年,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在0.660~0.677之间,两者之间存在较高关联,并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依据其波动特点大致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

1) 2000~2006年,总体上是波动下降时期。耦合度变化曲线波动幅度较大,由2000年的0.665增加到2001年的最大值0.673,2002年下降为0.662,2003年又有所回升,之后又缓慢下降。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总体上矛盾冲突关系趋于缓和。这是由于2000年之前,全省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41%左右),农业人口比重较大(50%左右),城市化水平较低(27%左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数量过多,限制了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矛盾尖锐。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教育等的发展和生育观念、生活方式等改变,人口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有所缓和。人均GDP从2000年的4 851元增加到2006年的11 145元,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 465元),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联耦合处于低水平时期。

图2   2000~2010年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度

Fig. 2   Coupling degree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Jiangxi Province in 2000-2010

2) 2006~2010年,总体上呈逐渐上升,人口与经济关系更加明显,存在错综复杂的拮抗作用。2006年国家开始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尤其2008年初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一些列国家政策的带动下,江西省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人均GDP从11 145元增长至21 253元,体现了人口与经济耦合逐渐由低水平时期向拮抗阶段过渡。2008年耦合度激增,之后耦合度趋于缓慢增长。说明人口与经济矛盾在2008年突出,这主要是由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江西许多企业遭遇经济“寒流”:产业链、资金链断裂,企业关停歇业,大量企业员工下岗或失业,导致经济与人口矛盾迅速激化。之后在国家及政府多项政策性措施下,经济开始恢复并稳定增长,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矛盾趋于缓和。随着资源型城市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教育改革的推进,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但是人口就业结构(一、三、二)与经济产业结构(二、三、一)矛盾依然突出,人口质量及人口结构等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约束瓶颈,迫切需要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等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使人口发展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亦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转型,促进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将耦合度与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相联系,分析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特征,提高了耦合过程的准确性。得到如下结论。

1) 全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各县(市、区)大致划分为低水平耦合区(51个)、拮抗型耦合区(32个)、磨合型耦合区(6个)和协调型耦合区(2个)等4种类型。全省人口与经济发展基本上以低水平耦合型为主,拮抗型耦合区为次,分别达到56.04%和35.16%,而磨合型耦合区与协调型耦合区所占比重分别仅有6.59%和2.2%,这说明要达到全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任务十分艰巨。

2) 江西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度分布基本上符合南、北空间分异的规律,空间分布呈现“+”型,以浙赣线为横轴,昌九线为纵轴,交汇于南昌市。浙赣线以南为低水平型耦合区,浙赣线以北主要为拮抗型耦合区,昌九沿线拮抗型为主,磨合型及协调型主要分布于市区。因此,江西省可以南昌市区为中心,以浙赣线、昌九线为轴线,采用点-轴发展模式,促进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 进入21世纪以来,江西省人口与经济耦合发展的时序变动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全省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度在0.660~0.677之间,并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耦合程度属较高关联。2000~2006年,耦合度变化曲线波动幅度较大,总体上呈波动下降趋势,属于低水平时期;2006~2010年耦合度总体上逐渐上升,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拮抗作用,体现了人口与经济耦合逐渐由低水平时期向拮抗阶段过渡发展。

4) 受研究数据所限,文中未涉及人口流动方面的指标,但人口流动是影响耦合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机制,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本文仅对耦合特征进行分析,尚未涉及复杂的耦合机理,今后可对人口与经济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及其耦合机制与对策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探讨人口与经济耦合发展模式及其驱动机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2] 杨士弘.

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及调控研究

[J].地理科学,1994,14(2):136~143.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建立的协调发展计算模式,对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作了评价.采用灰色系统模型对2010年之前的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调控对策和措施.
[3] 苏海红.

青海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J].西北人口,2005, (1):31~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0672.2005.01.009      URL      摘要

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是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 关联性,论证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动力机制,并依据青海省人口发展状况实际,阐述了人口对青海经济社会的影响,提出了加快人口与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4] Zhang P Y, Su F,Li H, et al.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 population, economy, space, and environment in Shenyang since 1990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2): 115-119.

https://doi.org/10.1016/S1872-583X(09)60004-8      Magsci      摘要

<h2 class="secHeading" id="section_abstract">Abstract</h2><p id="">In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the conflicts between urban population, economy, space, and environment are intensified and complicated. This article aims to establish a coordinate assessment method for studying urban population, economy, space, and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city scale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case study on Shenyang cit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population, economic, and space was in a poor situation from 1993 to 1999, whereas it turned better after 2000,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improved steadily after 1998. The static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showed obvious periodical and fluctuant characteristics. Compared with the static coordination degree, the dynamic coordination degree appeared to be smooth and lag. The static coordination degree was elementary discoordinative in 1993, 1994, and 1999; whereas it turned to be elementary coordinative between 1995 and 2005. The dynamic coordination degree was elementary discoordinative from 1993 to 1996, whereas it became elementary coordinative overall after 1997.</p>
[5] 陈正.

陕西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6,21(5):10~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3116.2006.05.002      URL      摘要

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状可用指标体系方法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内部指标组成,另一部分由人口与经济发展外部指标,既资源环境指标组成.协调发展综合评价采用分层评价模型,模型中的系数根据指标体系的特点和各指标变异程度确定.
[6] 赵媛,沈璐.

江苏省能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J].地理科学,2012,32(5):557~561.

URL      Magsci      摘要

建立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能源与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利用1995~2009年江苏省能源与经济相关统计数据,定量分析江苏省能源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协调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变化1995~1997年协调度虽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但两系统各自的发展均处在较低水平;1998年江苏经济系统发展快于能源系统,出现短暂地协调度下降现象;1999~2004年两系统发展速度同步加快,呈现出短暂的“和谐”状态;2005年协调度略微回落,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政府采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等积极措施,2006~2009年两系统协调度出现回升态势。“十二五”期间,江苏应进一步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全民节能降耗意识等四方面实现优化升级,并将解决环境问题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经济健康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7] Xiong Y.

Uncertainty evalua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Changsha city

[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1,21(6): 1123-1137.

https://doi.org/10.1007/s11442-011-0905-y      URL      Magsci      摘要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s of vital significance to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rban ecosystem health.Urban human settlement and economic systems exist in urban ecosystems,which are a structural complexity.Therefore the research is being challenged by some uncertain factors between human settlements and economic systems.However most of the researches were focused on its determinate objective aspects and qualitative analyses while less concern on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especially little on its uncertain aspect.At present,the urgent task is to stud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terms of the effect of uncertainty.This study analyzed the uncertain characteristics,which would be confronted at different stages,such as confirming the index categories,their bound values,and their construction rate,etc.According to the actual urban conditions,many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based on uncertainties are put forward and an indicating system for human settlement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is established.Moreover,the application of fuzzy mathematics presents a new method and a calculation model for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and model in Changsha city of China showed that the assessment results can reflect not only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city,but also the mode of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urban economic system and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8] 韩瑞玲,佟连军,朱绍华,.

基于ARMA模型的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J].地理科学,2014,34(1):32~39.

URL      Magsci      摘要

选择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对沈阳经济区2009~2015 年经济、环境指标进行了短期预测,并选择耦合协调度模型模拟了该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耦合作用关系。预测结果表明,ARMA模型预测误差相对较小,预测效果良好。沈阳经济区经济类指标总体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各环境类指标,原正向指标(指标越大越好)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原负向指标(指标越小越好)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沈阳经济区的经济与环境耦合度自2010 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即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总是处于由缓和向尖锐的循环发展过程。
[9] 李芳林,臧凤新,赵喜仓.

江苏省环境与人口、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基于环境安全视角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7):832~837.

URL      Magsci      摘要

协调发展既是国民经济乐观发展 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江苏省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定位,发现环境发展中的薄弱点与发展潜力,促进环 境与人口、经济的协调发展。以环境安全理论为依托,以强调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建立江苏省环境与人口、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应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AHP)及变异系数法权重均值赋权,借鉴模糊数学中隶属度函数来计算协调系数。结果表明:2001~2010年江苏省环境与人口、经济系统的平均协调水 平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并且有稳中上升的趋势,协调发展前景乐观;同时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健全江苏省协调发展机制、探讨环境安全维护体系建设、制订缓解人口压 力政策等建议。
[10] 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

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2):141~14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23      URL      摘要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省份的典型代表,正处于城镇 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期的城镇化是一个融合人口、土地与经济的复杂系统,不能从单方面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在归纳总结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选择人口 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为切入点,从三个方面衡量江苏省的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过程,研究不同时空城市在人口、土地和产业三方面协调发展的状态.结果 显示,1998 -2009年12年间江苏省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发展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在不同阶段处于主导地位的城镇化驱动力量不同,协调发展度也处于 上升状态,从衰退发展阶段( 1998 - 2003)逐渐发展到过渡阶段(2004 - 2005),最后到达协调发展阶段( 2006 - 2009);在空间分布上,以2009年为例,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江苏省的城镇化水平和协调发展度总体水平较高,但是也存在区域分异明显的特点.
[11] Yang Q, Zhang B.Research on the "Two-oriented" social composite index an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index[M]//2010 the 2n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IEEE ICIME 2010). New Jersey: IEEE Press Piscataway,2010:476-481.

[12] 周鸿,李冠军.

广西人口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分析

[J].南方人口,2006,21(3):26~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1613.2006.03.006      URL      摘要

人口与经济的发展有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总体上,广西处于经济 快速增长和人口低速稳定增长的态势.具体来说,广西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广西人口文化素质水平有了显 著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也较为明显;广西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抚养系数较低,处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广西的第一、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 较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动相对滞后于GDP产业结构的变动;广西城镇化水平较低,已成为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 障碍因素之一.
[13] 张春丽,佟连军,刘继斌.

三江自然保护区耕地与湿地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

[J].地理科学,2008,28(3):343~3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8.03.008      URL      Magsci      摘要

构建了衡量耕地—湿地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三江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耕 地生产与湿地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54-2000年耕地生产与湿地环境比较协调,1995年协调度达最高点0.992,2000 年二者综合发展水平达最高点0.389;2000-2005年协调度和综合发展水平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湿地开垦已经超过其临界规模,湿地面积的急速下降 已威胁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995-2000年这段期间三江自然保护区耕地与湿地协调水平最高,此时耕地面积大约为2.6×10^4hm^2,湿地面积 大约为3.5×10^4hm^2。此结果可以作为三江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重要的参考标准。在该标准下,通过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和提高单产水平,三江自然 保护区粮食可满足目前的需求,湿地重要的生态功能也可大大恢复。
[14] 李正,武友德,蒋梅英.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性分析及对策——以云南省为例

[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3):49~62.

URL      摘要

基于空间的视角和系统的观点,运用主成分-典型相关法解析协调发展的控制机理:这是一个包含主导控制-影响关联因子的双层综合调控系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存量结构、经济活力和人口变动及相互作用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云南省进行实证分析。云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分异明显,类型多,呈阶段性;长期以来形成的双核心-外围式空间协调格局,致使云南发展极不平衡。结合区域问题提出调控对策:优化经济布局,转换人口结构,注重联动发展。
[15] 郭文炯,安祥生,王尚义.

山西省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J].经济地理,2004,24(4):454~4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4.04.006      URL      摘要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 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及分市县层次上的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 析,表明: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动态演化总体上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趋势,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 但是,1990年以来又有分散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21世纪初,应 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16] 吕世辰,程慧栋.

农村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J].经济问题,2007,(12):87~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72X.2007.12.028      URL      摘要

经济发展决定了人口发展,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能够产生促进或者延缓作用。目前,我国农村人口 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不协调,表现在人口增长惯性大、人口投资不足、结构失衡、劳动力隐性失业等方面。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现阶段实现我国农村人口发 展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17] 于潇,崔仟长.

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J].人口学刊,2011,(5):25~31.

[18] Guo S L,Liu S Q,Liu B T,et al.

Evaluation of the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contiguous areas of Sichuan, Yunnan and Guizhou, China

[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Engineering,2012,20(22):1077-1083.

https://doi.org/10.1109/ICMSE.2012.6414310      URL      摘要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of 75 counties in contiguous areas of Sichuan, Yunnan and Guizhou, China. The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se four systems was measured using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model and associated spatial differenc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gional distribution in the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contiguous areas of Sichuan-Yunnan-Guizhou. (2)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resource-environment-economy was uncoordinated in most of the 75 counties. (3) The uncoordinated recession regions were primarily related to lags in resources, followed by lags in economy. (4) The incoordination between resources and other systems was significant.
[19] 石培基,杨银峰.

人口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甘肃省武威市为例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1):1~6.

URL      摘要

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然而,在城 市化进程中,人口与经济常出现失衡现象。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与模糊数学等理论建立了对人口与经济的复合系统协调度的测度与评价模型,并以武威市 1999~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运用该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了建议。
[20] Zhang Q F,Wang L,Wu F Q,et 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for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ecosystem and economic system—case study of Chinese Loess Plateau

[J].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 Development,2012,138(4): 328-334.

https://doi.org/10.1061/(ASCE)UP.1943-5444.000012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In this study, models of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CD) between ecosystems and economic systems are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CCD status of large-scale areas such as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aiming to support decision making to promote county-leve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generated model with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CCD relationship of the plateau was assigned to three classes and 7 types and 12 subtypes.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CCD status between the ecosystem and the economic system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is at a very low level.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is project indicate thi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is concise, applicable, and effective. Most importantly, the work has established a novel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CCD evaluation of large-scale areas.
[21] 樊杰,陶岸君,吕晨.

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J].地理科学进展, 2010,29(1):87~95.

https://doi.org/10.3760/j.issn:1001-7097.2007.07.0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ldquo;多阶段倒U形&rdquo;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p>
[22] 许月卿,李双成.

中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

[J].人文地理,2005,20(1):117~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5.01.027      URL      摘要

本文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其模型,计算了1978-2002年我国逐年的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得到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轨迹,分析了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并对人口重心和社会经济发展重心的动态演变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
[23] 徐建华,岳文泽.

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

[J].地理科学,2001,21(5):385~3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1.05.001      URL      摘要

采用近 2 0年来中国各省 (市、区 )的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及消费额数据 ,计算出其各年的重心坐标 ,定量表示出中国近 2 0年来人口、GDP、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及消费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人口、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及其之间的关系 ,以及各要素动态演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近 2 0年来 ,中国人口重心表现为缓慢地向西南方向移动 ;GDP、工业、第三产业和消费额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与中国几何中心比较 ,区域差异在总体上是扩大了 ;与人口重心相比较 ,东西方向呈不平衡态势发展 ,南北方向则开始趋于平衡 ;而农业重心则表现为无规律性变化。
[24] 沈续雷,王桂新,孔超.

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性对比研究

[J].人口与发展,2009,15(6):69~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1668.2009.06.011      URL      摘要

使用区域重心模型和GIS软件分别计算了1995—2007年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明确了不同年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人口和经济重心的相对位置,揭示了1995—2007年中国分省市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不均衡性变化规律,为国家制定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25] 徐艳艳,于洋.

甘肃省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其对比分析

[J].中国林业经济,2009,33(2):249~2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5919.2009.02.012      URL      摘要

以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 用关系为主线,以甘肃省86个县(市)为研究的区划单元,结合重心模型对近10年来甘肃省人口、经济的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过程做综合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 表明甘肃省经济重心始终位于人口重心的西北方向,反映了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分布之间的不平衡性。1994—2004年人口重心、GDP重心以及三大 产业的重心总体都呈现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但经济重心的迁移幅度远大于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偏离距离在不断拉大,全省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的不 平衡在加剧。
[26] 秦振霞,李含琳,苏朝阳.

河南省1987~2006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

[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1):16~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275.2009.01.004      URL      摘要

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模型,计 算了1987-2006年河南省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运用GIS软件制作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地图,分析了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及 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河南省人口、经济呈现不均衡分布,人口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不均衡,东部人口密度高于西部;经济格局主要表现为南北差距,北部经济优 于南部。人口、经济重心偏离较大,表明河南省区域差距的扩大已经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7] 钟业喜,陆玉麒.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空间耦合研究

[J].经济地理,2011,31(2):195~200.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998—2008年人口和GDP数据支持下,应用区域重心和地理集中指 数等方法,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特征,并结合耦合指数对经济区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口与经济重心均位于几 何重心的西南方向,在大的趋势上存在耦合关系;人口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南高北低,围绕经济区中心城市聚集;人口和经济聚集的主要轴线为浙赣线,次要轴 线为昌九线,并表现出先在昌九线集聚,后向浙赣线集聚的态势;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度相关;根据耦合指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划分为经济极化 型、经济超前型、协调发展型、经济滞后型和经济落后型五类区域。
[28] 毕其格,宝音,李百岁.

内蒙古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

[J].地理研究,2007,26(5):995~1004.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7.05.01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人口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最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制 约和影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而关键因素。 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已得到有效控制,由于人口快速增长而影响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再是主要矛盾。人口结构问题将是21世纪中国人口的核心问题。人口 及人口结构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与作用,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同样影响着区域人口及其结构。本文在搜集内蒙古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各年人口 抽样调查资料、各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及其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人口结构与区域...
[29] 邓聚龙. 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34~42.

[本文引用: 1]     

[30] Huang J C, Fang C L.

Analysis of coupling mechanism and rule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3,(2):211~220.

https://doi.org/10.11821/yj2003020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 environment: the intimidation on eco environment from urbanization is caused by contamination from population, enterprises and transportation; Meanwhile, the restriction against urbanization from eco environment results from changing the flow direction of population and capital.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 authors deduce the coupling function and theshape curv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 environment in two ways: algebra and geometry, and then opens out the relationship law: regional eco environment decays at first, and thenameliorates after the curve inflexion.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coupling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eco environment, andclassifies it into four stages, whichare low level coordination stage, resisting stage, ameliorating stage and harmonious stage. Finally, the authors demonstrat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 environ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points out that industrialization is still the main momentum of urbanization in Zhejiang.In spite of the emergence of partial inflexion in the coupling curve between waste water and urbanization in Zhejiang, becausethere is no complete conversion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once policies concer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hange, the coupling curve between eco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will fluctuate. That is to say, Zhejiang is still at the resisting stage.
[31] 刘耀彬,李仁东,宋雪峰.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

[J].地理学报,2005,60(2):237~247.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5.02.00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耦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出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定量揭示出中国省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并从时空角度分析了区域耦合度的空间分布及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要素之间的耦合是复杂的,总体上表现在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和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作用两个方面。通过关联度计算遴选出作用于生态环境的16项城市化指标和影响城市化的10项生态环境指标,它们较为全面反映出系统交互耦合的机理;(2)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东、中西空间分异的规律。根据耦合度大小并结合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阶段,大致将全国省区划分为协调、磨合、拮抗和低水平耦合等4种类型,其中以拮抗类型为主;(3) 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的时序变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波动性。</p>
[1] Adam Smith.

The wealth of nations

[M]. New York:Bantam Classics,2003:35-40.

[本文引用: 1]     

[32] 江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江西省统计年鉴[M].南昌: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

[本文引用: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