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5)07-0882-08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4-03-27
修回日期: 2014-06-23
网络出版日期: 2015-07-20
版权声明: 2015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申庆喜(1987-),男,山东金乡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地理研究。E-mail:shenqx163@nenu.edu.cn
展开
摘要
以长春市1995年、2003年、2011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1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ArcGIS为分析工具,在城市功能空间动态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春市工业空间与居住空间、服务空间、交通空间的耦合程度与耦合特征,探讨了工业空间与居住、服务、交通空间的耦合机制。研究发现,长春市功能空间分异日趋明显,工业空间向外快速转移,城市服务空间与居住空间转移严重滞后,形成了大尺度的城市功能分区格局,带来更加严重的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工业空间与交通空间整体表现为临近布局和协调共进的耦合特征,但“临近性”开始降低,城市用地开发的交通导向并不十分明显。
关键词:
Abstract
China’s megalopolises are in the stage of industrial space suburbaniz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urban functional space is showing rapid transition state. Based on the dynamic changes of urban functional space, using land-use map of 1995, 2003, 2011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 of 2011, taking ArcGIS as an analysis tool, the article analyzed coupling degree and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industrial space and residential space, service space, transportation space, explored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industrial space and the other three spaces. The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differentiation of functional space was increasingly clear, industrial space was diverting out rapidly, the transfer of residential space and service space was seriously lagging behind, forming a pattern of large-scale urban functional zoning and bringing more serious problem of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The growth of each urban functional space and changes in the degree of coupling showed obvious ge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which would cause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functional space to further increase and strengthen the overall zoning pattern of urban functional space. Industrial space and transportation space showed coupling features of approaching layout and hand coordination, but "close to nature" began to decrease, which is the reason that near field rigid expansion was still the main growth pattern of urban space, land development was primarily oriente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and traffic-oriente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was not very clear. The article considere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large industrial projects and development zones, compensation for the use of land and housing allocation system reform, motoriz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transport faciliti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were the basic driving forces of coupling between industrial space and urban internal space.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empirical research for the study of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space and other urban functional spaces in megalopolise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formulating strategy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functional spaces.
Keywords:
中国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空间在绝大多数特大城市空间发展中仍占有主导地位,特大城市的工业发展必须持续增长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但特大城市普遍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用地紧缺问题,城市空间的产业承载压力问题突出,这是一个突出矛盾统一体,是中国当前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着的一个艰难选择[1,2]。解决中国特大城市交通、用地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优化城市功能空间的布局结构,调整城市工业空间与居住、服务、交通等其它城市功能空间的布局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3]。中国特大城市正处于工业空间郊区化的发展阶段,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呈现快速转变状态,总结工业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对特大城市进行空间重组优化,为现代产业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工业空间与城市其他主要功能空间的重构,促进城市功能空间建设的完善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城市产业(主要指工业生产)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紧密,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学等学科持续关注的重点研究领域[4]。国外对这一领域研究可追溯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埃的城市分区思想、沙里宁的“有机扩散理论”以及芝加哥生态学派提出的“同心圆、扇形、多核”三大学说。1980年代以来,针对后工业时代过度蔓延、职能空间失衡、内城衰落等突显问题,国内外学者们对城市空间组织研究进一步深入[5~16]。以往研究多将产业空间作为城市功能地域的组成部分,没有突出其重要地位,对城市内部各类功能空间(土地利用)的布局与内在耦合关系研究关注不足,本研究以工业空间为切入点,运用空间分析技术方法定量分析工业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内在的耦合特征与机制。本文提出的工业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互动的概念是指在城市整体空间范围内,城市工业与居住、服务、交通等其它城市功能空间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耦合关系集中反映在城市工业与城市的空间功能关联和地域空间的整体布局。
长春市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地位、规模、总体发展水平以及存在问题都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17],研究长春市工业空间与城市各功能空间耦合关系对中国特大城市功能空间的认识和调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95年以来长春市的城市规模实现了空前的发展,城市空间快速扩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当前中国特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空间无序扩张、城市功能紊乱和交通拥挤等问题[18]。基于城市功能空间结构优化和交通拥挤问题的治理,本研究从工业空间视角,以城市功能空间动态变化数据为基础,旨在分析长春市工业空间与居住、服务、交通空间的耦合程度与耦合特征,探索工业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的地理分异格局与动态演变规律,探讨工业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的机制与微观机理。本文可为研究中国特大城市工业功能空间与其他主要城市功能空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实证研究成果,为制定城市功能空间协调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
本研究数据来源为1995年、2003年、2011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1∶10万)和2011年长春市遥感影像图。在ArcGIS9.3软件中将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几何配准与纠正,并依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获取城市用地矢量信息,同时对2011年遥感影像进行解译,与现状图相互对照并补充城市外围数据,提取长春市区工业、居住、服务和交通空间用地数据,其中工业空间包括工业和仓储用地,服务空间指公共设施用地。
1.2.1 环系统分析法
环系统分析方法可以从整体上揭示城市空间中心到外围的用地强度、发展态势和各类用地间的相互关系[19],以人民广场为圆心、500 m为半径作外推环带48个,并计算对应的用地密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Pi指第i圈层某类用地的密度,Ai为第i圈层某类用地面积,Mi为第i圈层的面积。
1.2.2 土地利用变化率
土地利用变化率可描述一定时期内某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情况[20],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研究阶段某类用地的扩张速率,Ua、Ub分别为研究初、末期该类用地面积,T为年数。
1.2.3 用地转变耦合系数
用于定量分析各种用地转变的动态特征,该系数越大表明两类土地转型的耦合度越高[21]。计算公式为:
式中,IRCC指“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转变耦合系数,CIR和CRI分别指研究期间工业转变为居住用地和居住转变为工业用地的面积,CI和CR分别指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叠加分析处理后性质发生变化的工业和居住地块面积。
以此类推,计算“工业用地和服务用地”转变耦合系数(ISCC)、“居住用地&服务用地”转变耦合系数(RSCC)。
1.2.4 临近性分析
“临近性”是指分布于缓冲区内工业用地占总工业用地的比重,用来定量测度工业用地沿交通干线布局的紧密程度。本文利用GIS缓冲区(Buffer)分析模块,沿道路以一定距离建立双侧缓冲区与土地利用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叠置分析,定量分析工业空间与交通空间耦合关系,揭示工业空间与交通空间的“临近性”特征。经测试,对铁路干线的以500 m为半径做双侧缓冲、对主要城市干道以200 m为半径做双侧缓冲效果较为理想。
2.1.1 空间重心
空间重心是描述地理现象空间分布的重要指标,常被用于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类型演变的研究[22]。2011年长春居住用地重心位于工业用地重心南偏东约10o、1.80 km处,服务用地重心位于工业用地重心南偏东约17o、4.60 km处,说明工业空间与居住、服务空间整体分异明显,并且与服务空间分离程度明显高于居住空间,这主要是受南部高校相对密集和东南部净月区服务空间比重较高的影响。通过1995年、2003年与2011年用地重心位移(图1)分析发现,工业空间与居住、服务空间分异整体呈现加大趋势。设X轴为解放大路,Y轴为人民大街,建立X、Y轴坐标系为各重心的相对位置提供参考。
图1 长春市工业、居住与服务用地重心位置分布
X轴为解放大路,Y轴为人民大街
Fig.1 Distribution of gravity position of industrial, residential and service land
2.1.2 “中心-外围”用地密度递变分析
环系统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距人民广场11.0 km以内居住用地密度明显大于工业和商业用地,13.5 km以外工业用地密度明显大于居住和服务用地,服务用地密度普遍较小,除4.0 km以内明显大于工业用地、4.0~6.5 km之间与工业用地相差不大外,其他圈层均明显小于工业和居住用地,居住与服务用地密度分别距人民广场约20.0 km和17.0 km处趋于零,工业空间则延伸至约24.0 km。说明当前城市核心区居住与服务空间占主导,但服务用地比重较低,外围工业空间占主导,居住、服务空间配套不足。
圈层扩张特征分析。长春城市空间的边缘由1995年距人民广场13.0 km逐渐推进到2003年的18.0 km和2011年的约24.0 km,这种外围扩张以工业和居住空间为主体,服务空间主要分布于14.0 km以内(图2)。在扩展顺序上,工业空间先于居住空间、先于服务空间,就业与居住引导服务设施发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特征,由于工业用地沿交通干线向外延伸,居住、服务空间的郊区化严重滞后于工业空间,形成了大尺度的用地功能空间分离。工业用地波峰7.0 km以内逐步外移并降低,以外均提升,居住用地峰值在核心区(5.0 km以内)先升后降,整体提升明显(4.0~16.0 km),波峰位置基本不变,服务用地波峰数与所在位置未见明显变化、峰值略有增加,这也表明城市外围扩张以工业、居住空间为主导,核心区的工业空间逐步被居住、服务等用地空间取代。
图2 1995~2011年长春市各类用地的“中心-外围”圈层密度对比
a.1995年 b.2003年 c.2011年
Fig.2 Contrast of "center-periphery" spheres density of lands in 1995-2011
1995~2003年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服务用地扩张速率均处于约10%的快速增长状态,分别为9.61%、11.43%、10.04%。2003~2011年工业与居住用地增速趋缓(分别为3.04%和2.70%),但服务空间用地面积仍处于较快的增长状态(6.56%),说明长春市中心城区工业、居住空间开始趋于稳定,而服务空间仍在持续快速增长,这既是紧凑发展战略背景下对城市规模控制和“退二进三”调控的结果,也是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阶段。
2003~2011年工业用地若加上中心城区以外沿主要交通干线(长吉、长哈、长沈、长营、G302等)增加的面积,扩张速率仍在4.5%以上,工业空间仍是城市空间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郊区化特征突出,这是因为通过城市空间快速扩张和“退二进三”的产业空间转移,城市核心区的工业被转移到城市边缘区,新增工业空间也集中布局在城市边缘区,带来城市工业的快速郊区化。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城市功能空间分异逐步拉大,尤其是工业空间与服务空间形成的大尺度的空间分离特征将更加明显。
1995~2011年中心城区工业转变为居住、服务用地面积分别为6.91 km2、3.23 km2,而居住、服务转变为工业用地面积分别仅为1.89 km2、0.53 km2,用地性质以工业用地转变为居住、服务用地为主。研究期间中心城区三大功能空间用地转变耦合度整体处于低水平,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转变耦合系数(IRCC)为6.09%,与服务用地转变耦合系数(ISCC)为3.20%,说明用地转换过程中居住空间与工业空间耦合度大于服务空间,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耦合关系更为密切,相比之下,居住与服务用地转变耦合系数(RSCC)达到7.47%,耦合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城市用地空间转变耦合的紧密程度依次为:“居住空间和服务空间>工业空间和居住空间>工业空间和服务空间”。
工业空间与居住、服务空间耦合关系最为复杂的地域位于三环以内、“长白路-亚泰大街-南湖大路-铁路”以外环状区域(图3),尤其是铁北和东部大量的工业用地向居住、服务用地转变。这是由于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原本的工业区向核心区转变,在地价上升、用地受限、居民环境意识提高等背景下“退二进三”的结果。在这种空间耦合程度地理分异格局的驱动下,工业空间与居住、服务空间的分离将进一步加深,但城市核心区居住与服务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正趋于融合。
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分异日趋明显,城市服务空间与居住空间向外转移严重滞后于工业空间,形成了大尺度的城市功能分区格局,外围新增工业空间的居住、服务配套明显滞后,导致城市生产、就业、居住、服务等多种类型空间“钟摆”交通的形成及城市交通量的成倍增长。对于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的调控,应树立“整体分区、局部融合”的理念,从过于严格的城市功能空间分工转向功能混合,形成城市综合功能空间体系,构建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实现中国特大城市功能空间大集中,小分散,均衡发展。
城市工业空间与交通空间的演变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共进的耦合关系[23],交通通过改变城市空间的通达性影响土地利用方式,进而调控工业空间的布局。1995年以来长春市新增工业空间沿对外交通干线布局特征明显,如东北部的101省道和西北部的302国道两侧均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区;反之工业区选址也能引发特定的交通空间,如计划经济时期大型工业项目“一汽”厂区对交通空间的引导,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经开区、高新区的建设促进了当地交通网的形成等。
由于早期大型工业企业的原料供给和商品运输对铁路存在严重依赖,长春市两个重要的工业集中区“一汽”厂区和铁北工业区均布局于铁路站场附近,长春市工业空间格局受到铁路及其站场布局的深刻影响,铁路沿线是工业空间布局最为集中的地域。公路对工业空间的布局影响更为直接,公路交通的便利性成为工业企业选址考虑的重要因素,中心城区超过70%的工业用地分布于主要道路两侧500 m缓冲区内,“临近性”特征明显。
图3 1995~2011年长春市中心城区主要用地类型转换分布
a.1995年 b.2003年 c.2011年
Fig.3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 land use type conversion in 1995-2011
对经过市区铁路(不含高铁)以500 m为半径作缓冲分别与1995年、2003年和2011年工业用地叠加分析,缓冲区内工业用地面积分别为12.42 km2、14.13 km2和11.43 km2,占工业总用地比重分别为35.46%、22.30%和13.54%,即铁路两侧的工业用地面积先有所增加而后减少,比重持续降低,“临近性”整体减弱。原因分析:以铁北为代表的工业密集区在“退二进三”城市空间调整和绿地生态空间恢复影响下,铁路两侧部分工业用地性质它转;随着公路交通作用的增强和开发区的设立导致新增工业用地多分布于主要公路两侧和开发区内,紧邻铁路地区工业用地比重下降。
对主要城市干道以200 m为半径做缓冲与工业用地叠置分析,3个时间断面缓冲区内工业用地面积分别为11.84 km2、23.45 km2和22.01 km2,占工业总用地比重分别为33.80%、37.02%和26.07%,“临近性”先增后减。原因分析:1995~2003年是开发区建设的重要时期,新增工业用地主要布局于开发区内主要道路两侧;而2003~2011年增加的工业用地主要在开发区内部和城市外围“填充式”布局,紧靠干道的特征不如前期明显,另有部分紧邻干道、地段优良的工业空间被居住、服务等空间替代。
长春工业空间与交通空间整体上表现为协调共进的耦合关系,“临近性”布局特征显著,但“临近性”开始降低,说明城市扩展的交通导向并不十分明显,当前城市空间的增长仍以近域刚性扩张(“摊大饼”式)为主,是导致城市交通拥挤与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的根源所在。基于交通拥堵问题的治理,未来应优化城市功能空间与交通空间的布局结构,转变传统的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规划模式,突出交通对城市功能空间扩散的引导作用,构建基于快捷交通系统的多中心城市功能地域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计划经济时期大型工业项目布置对长春市的工业空间乃至整个城市空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成了西部客车制造区、西南部汽车工业生产区、东部拖拉机制造工业区、北部制造业配套工业区环状工业空间的形成,奠定了环状工业功能空间的基本格局和城市主体功能空间地域,是城市功能分区和用地空间分异的根源。
开发区的设立为新投资和核心区外迁企业的落地提供了理想空间,是工业空间率先“郊区化”的重要基础,2011年长春4个主要开发区(经开区、高新区、净月区、汽开区)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9.84%,面积占中心城区的52.19%,成为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支撑。目前长春市主要的开发区正通过城市化功能开发促进人口集聚,实现由工业集中区向综合功能的城市新区过渡,成为推动工业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与调整的重要因素。
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扩展方向和土地利用性质具有导向和限制作用,长春市拥有较长的规划历史,在城市空间的演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33年以来长春市经历多版城市规划,规划思想经历了由“单中心”、较为严格的功能分区到“多中心”、功能混合的变化历程,各版规划根据时代要求与城市发展阶段不断调整,宏观上引导了工业空间扩展方向和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的塑造,成为工业空间演变与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的重要助力。
1995~2011年长春市建成区面积扩张3.37倍,“单中心、圈层式”的城市蔓延导致以交通拥挤、用地紧张、环境恶化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病”问题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政策(如调整市区用地结构)对工业空间演化产生较大影响,导致城市中心的大型工业空间纷纷向外转移,城市中心仅保留小规模的“都市型工业”,工业空间与居住、服务空间的分离加剧,突出特征是城市核心区外围大量工业用地性质它转,成为工业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耦合互动最活跃的地域。
1990年代以来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使得地价成为配置土地资源和调节不同类型经济活动的重要机制,城市空间开始遵循“地租-空间竞争”理论进行重构,工业空间不断从核心区迁出,对工业空间郊区化和城市功能空间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将长春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工业用地级别基准地价图》[24]分别与1995~2011年间增加和减少的工业用地叠加(图4)分析得出:新增工业空间主要分布于基准地价较低的Ⅵ级及以外地价区,地价相对较高的Ⅲ、Ⅳ、Ⅴ级区新增工业空间较少,但随地价的降低呈现增多趋势,内部较高的Ⅰ、Ⅱ级地价区未出现新增工业用地,而减少的工业用地主要分布于Ⅴ级以内(75.93%)。
图4 1995~2011年长春市工业用地与地价分布
Fig.4 Changes in industrial land and land prices distribution of Changchun in 1995-2011
交通方式决定着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形态和城市规模[25]。城市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的快速发展(2012年长春市私人汽车保有量达70.6万辆)、城市快捷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为居民远距离就业与享受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居民出行空间扩大,缓和了核心区过度紧凑的格局,促进了外围净月等组团的发展,成为支撑城市空间大规模扩展与调整、城市功能空间分离与城市空间增长的必要基础。
长春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发展迅速,道路面积由1995年的910万m2增长到2012年的6 457万m2,交通设施的完善为城市空间扩展提供了支撑与引导,尤其对于工业空间的郊区化意义重大,新建工业企业选址不再局限于铁路站场和交通节点附近,开发区内和郊区交通设施的完善促进了工业空间在城市外围的集聚。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春市交通设施建设迅速,长吉高速、102省道、三四环线等重要交通工程的建设与完善相继完成,为工业空间在城市外围沿交通干线扩展与城市空间扩张提供了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核心动力。一方面促使新型产业空间替换城市内部传统产业空间,改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另一方面促进高新产业在外围(如南部高新区)的集聚,是城市核心区外围工业空间比重偏高的重要原因和新型城市空间形成的重要动力。
社会进步是工业空间与城市功能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力。以工业为中心的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宝贵财富,19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得以重视,新的发展理念、准则与生产方式对城市空间调整优化产生很大影响[26],促使城市中心污染严重、混乱的工业空间迁出,如铁北工业密集区的外迁与调整,随之而来的是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和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
以用地现状图和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ArcGIS9.3平台,从工业空间视角对长春市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的特征与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 长春市工业空间与居住、服务空间整体分异明显,并呈现出进一步加大趋势,城市核心区居住与服务空间占主导,外围工业空间占主导,工业空间向外快速转移,居住、服务空间的郊区化严重滞后于工业空间,已经形成了大尺度的城市功能分区格局,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城市功能空间结构亟需调整优化,需对传统的城市规划与调控理念重新思考。
2) 2003~2011年中心城区工业、居住空间增长开始趋于稳定,而服务空间仍持续快速增长,中心城区以外工业空间增长迅速,工业空间的郊区化特征突出,这将导致“中心-外围”的城市功能空间分异逐步拉大,尤其是工业空间与服务空间分离特征将更加明显,给城市交通带来更沉重的负担;
3) 长春城市功能空间的用地转变耦合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耦合的紧密程度依次为:“居住空间和服务空间>工业空间和居住空间>工业空间和服务空间”,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程度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异,将导致城市功能空间宏观上的进一步分离,耦合关系最为复杂的地域位于三环以内、“长白路-亚泰大街-南湖大路-铁路”以外环状范围内,这一区域的城市功能空间结构具有较高的可塑性,是城市功能空间调整研究应关注的重点,促进城市功能空间重组与融合是调控的重要方向。
4) 工业空间与交通空间耦合特征明显,但工业空间与交通空间的“临近性”开始降低,当前工业空间在建成区外围“填充式”布局特征明显,城市空间的增长仍以近域刚性扩张为主,用地开发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导向,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经验,走快捷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道路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
本文初步构建了城市功能空间耦合关系定量分析的指标体系,但由于统计资料的局限性和城市功能空间动态变化性,部分指标统计难度较大(如城市“中心-外围”的人口、产值、交通流量等),因此本文仅对部分指标进行了量化测度,对城市功能空间耦合关系的综合测度分析将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探讨。本文仅提出了城市功能空间优化的宏观路径,对于城市功能空间调整的具体对策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与调控 [J].
<p>首先提出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概念, 通过分析1953-2005 年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过程与偏差, 构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强度系数模型、产业结构 演变的城市化响应机理模型, 探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形态及空间效应, 并划分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地域类型。研究表明: 1953-2005 年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与产 业结构变动整体呈波动性变化, 城市化与非农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偏差;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 演变的城市化响应系数不断增大, 表明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响应强度在不断增大, 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强度具有空间差异性; 城市经济密度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区域人口数量的增长是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形态包括各类开发区、都市经济区、城市产业整合体、交通经济带、资源型城市和口岸型城市等, 各类形态的发育对产业结构演变发挥了重要的空间效应; 东北地区可以 划分为大城市地域、资源—加工地域、传统农业地域、边境口岸地域、生态环境脆弱地域五种地域类型, 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空间的整合、协调是各地域类型的主要调控模式。</p>
|
[5] |
Efficient land use in an equilibrium residential annulus [J].https://doi.org/10.1016/0094-1190(80)90006-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n efficient land use is one in which land is divided between residential activity and roads so as to minimize aggregate transportation costs. We analyze such an allocation for the case in which each consumer is in equilibrium. The problem synthesizes the approaches in the Mills-de Ferranti analysis and the Solow analysis. In Solow's analysis consumers were in equilibrium but land was allocated by rule of thumb; in that of Mills and de Ferranti land was efficiently allocated in aggregate but each consumer was allocated a fixed area for his residence. Our efficient allocation has a Nash equilibirum characterization. The efficient land alloc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declining convex functions of distance from the CBD for density on roads and for land rents. The nature of the pattern of land in road use is investigated.
|
[6] |
Multiple equilibria and structural transition of non-monocentric urban configurations [J].https://doi.org/10.1016/0166-0462(82)90031-X URL 摘要
A model of non-monocentric urban land use is presented, which requires neither employment nor residential location to be specified a priori . It is shown that the model is capable of yielding multicentric pattern as well as monocentric and dispersed patterns, and that the model generally yields multiple equilibria under each fixed set of parameter values.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city may undergo a catastrophic structural transition when the parameters take critical values.
|
[7] |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J]. |
[8] |
Priority to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local development responses in the Ruhr area-the case of Dortmund [M]
|
[9] |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J].https://doi.org/10.1080/09654310220121112 URL 摘要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trend among traditional industrial regions in Europe to launch initiatives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Increasingly, restoring and exploiting former industrial sites for touristic purposes is regarded as a useful strategy for regional renewal. After having discussed its background and categories, we argue that, theoretically,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could be an interesting 'new combination' for industrial areas in the European service economy. In practice, however, its effects for regional restructuring might be limited. Therefore, we suggest to re-use Europe's industrial heritage also for other economic activities than only tourism.
|
[10] |
A multi-objective approach to improving regional jobs-housing balance [J].https://doi.org/10.1080/0034340022000057514 URL 摘要
Most traffic congestion is a by-product of the work commute, suggesting spatial imbalances in the locations of jobs relative to the locations of housing. While jobs-housing imbalances persist in most urban area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associated commuting and congestion tends to be more than it need be.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study extends the classic transportation problem to deal with regional jobs-housing imbalances. Journey-to-work data for the Atlanta metropolitan area is used to evaluate several scenarios, demonstrating the inherent flexibility of this modeling approach in addressing the long-term management of congestion. Results show that policies affecting the distribution of workers are more likely to decrease commuting, as opposed to policies aimed at alte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jobs. This model could be useful as a strategic tool to guide land use decisions aimed at addressing jobs-housing balance and reducing congestion.
|
[11] |
Planning for industry in a post-industrial world: Assessing industrial land in a suburban economy [J].https://doi.org/10.1080/01944363.2011.531233 Magsci 摘要
Problem: Many metropolitan jurisdictions face contests over industrial land because growth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 is slow while the office and retail sectors and population grow more rapidly.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methodology for planning and setting priorities for industrial land use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Purpos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 approach to evaluating market demand for industrial land, applied here to Prince George's County, MD,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ich industrial areas could be rezoned to alternate uses without causing major employment and tax losses to the county. Methods: I led a team that included an urban planning colleague and graduate students in identifying three types of industrial land: economically healthy industrial districts; industrially zoned areas where there was evidence of conflict between industry and alternative residential, commercial, and office land uses; and areas zoned for industry where demand for industrial space and land was weak or nonexistent. The project used data from private data provider CoStar, the U.S. Department of Labor's Quarterly Census of Employment and Wages, county zoning maps and tax records, Microsoft Map, and Google Map to assign each industrial district to one of five categories of demand, ranging from weakest (no history of industrial demand) to strongest (economically healthy industrial activity).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Two estimates, one based on the projected absorption rate of industrial land over the next 10 years, and one on the industrial acreage exhibiting evidence of weak demand, both suggest a similarly large surplus of industrial land in the county. Further, rezoning and redeveloping industrial districts in the three weakest demand categories would cause the county to lose little industrial employment. Thus, all analyses reach consistent conclusions that the county should release some industrially zoned land for other uses while protecting some that is essential to the local economy. Takeaway for Practice: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industrial areas to determine where industrially zoned land could be rezoned at little loss to the local economy; where land use conflicts should be addressed with urban design or industrial land protections; and where industrial areas are economically healthy and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Comprehensive plans can improve the health of local economies by identifying districts where industrial activities are strong and essential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encouraging investment in those areas while accommodating and protecting them. Research Support: This research evolved out of two years of work for Prince George's County, MD, by a team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s urban planning program, supported by the Maryland-National Capital Park and Planning Commission.
|
[12] |
开发区与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及其动力机制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3.02.003 URL 摘要
开发区是近2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经济活动在开发区的集聚,对所在地区的空间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结合对开发区的实地调研,提出我国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基本类型可分为双核结构、连片带状结构、多极触角结构等。并指出开发区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主要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外部作用力、城市与乡村的扩散力和开发区的集聚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13] |
城市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组织模式——以广州市为例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5.06.003 URL 摘要
作为城市居民生活与生产的两大载体,城市居住与就业用地及其空间组织对城市发展及空间格局起 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大城市居住-就业的空间格局发展巨大的变化.本文以广州为案例,分析了广州市居住-就业空间均 衡性、宏观空间组织模式和不同片区的居住-就业中微观空间组织模式等,并从历史因素、政府因素、市场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角度揭示了广州"自上而下"和"自下 而上"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居住-就业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和规律.论文倡导多元化的土地开发模式,提倡从居住与就业空间协调的角度调节交通需求的空间分 布,进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达到提高城市运作效率的目的,并试图在研究视角上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
[14] |
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配合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07.06.017 URL 摘要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地区都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 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普遍的非自然性产业演替过程,这个过程中又伴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和城市面积的急剧扩张,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国一些大城市面临 着不同程度的人口空间失配问题.论文通过对北京市不同区域内3个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在考察了各个社区内部居民通勤方式和工作可通达度之后得出关于北京市空 间失配情况的结论,建议规划部门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新出现的空间失配现象给予足够重视,调整按照旧有城市发展进程设定的规划或开发选址思路.
|
[15] |
北京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研究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9.02.005 URL Magsci 摘要
宏观上将北京作为一个整体,借助于空间错位指数,研究1982、1990和2000年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错位情况;微观上,利用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边缘区居民通勤的时间、距离、方式及费用。研究发现,宏观上,北京市不同地域范围的空间错位指数及其变化是不同的,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之前空间错位不明显,1982和1990年的空间错位指数(SMI)分别是3.13和1.98,此后以年均增长1.48个点的速度达到2000年的16.81;中心城区三年的SMI非常低且随时间缓慢增长,2000年时仍小于1;城八区的<em>SMI</em>在20年来不断增大且加速发展;同时就业远离居民、居民追逐就业,空间错位的强度取决于两者作用的强弱。微观研究发现,居民就地或就近就业的比例较低,超过50%的通勤者通勤距离在10~40km之间且每天通勤时间超过1h,通勤方式以公交、地铁和私家车为主,通勤距离和时间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费用的相应增长,50%的通勤者每月通勤费用在100元以下。居住与就业的空间错位,导致通勤给居民带来的经济上的压力很小,长时间通勤带来的时间消耗及由此引起的精神消耗才是最主要的。
|
[16] |
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的产业动力机制 [J].
城市空间结构分为内部空间结构、圈层结构和城镇体系三个层级.在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演进、重组.在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多重因素中,产业结构的发展、升级与集群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进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产业结 构是导致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的主要动力.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核心一边缘模型,对城市空间结构重组的产业动力机制进行理论分析.
|
[17] |
长春市城市地域结构体系研究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1.01.0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应用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及城市规划等理论,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城市地域结构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演变为研究主线,在对长春市地域历史演变轨迹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长春市城市地域结构的现状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长春市城市地域结构的调整及优化提出了设想方案。
|
[18] |
长春城市蔓延机理与调控路径研究 [J].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9.01.01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城市蔓延是当今世界许多大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长春城市蔓延特征逐渐凸显并日 趋严重,随之产生许多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的负面效应。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增长与空间扩散、开发区建 设、机动化与交通设施建设、住宅扩散与郊区房地产开发以及城市规划的宏观导向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 长春的城市蔓延。为遏制长春“摊大饼”式的空间扩张和进一步的城市蔓延,借鉴国内外有效控制城市蔓延的相关 理念和应对策略,从城市增长模式、空间优化布局、房地产开发控制与引导、快速交通体系建设、耕地与生态系统保 护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长春城市发展过程中消减城市蔓延的调控路径。</p>
|
[19] |
基于GIS的盐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J].
根据1984、1997、2003、2006年4个时相数据,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盐城城市工业、居住、公共服务用地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多种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三种功能用地的完整性、集聚性和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984--2006年盐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可划分为集聚、分散、再集聚三个阶段,同时演变中存在“工业围城”、城市中心区的工业和居住用地比重偏大等问题。
|
[20] |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J].https://doi.org/10.11820/dlkxjz.1999.01.0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从全球变化的研究热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涵义及研究内容出发,概括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方法-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的建立,阐述了各类模型的涵义及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意义,并重点介绍了定量研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资源生态背景质量变化模型;(3)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4)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5)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6)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型。
|
[21] |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 [J].
土地利用转型,即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某一区域在一段时期内由一种土地利用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土地利用形态的过程。在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乃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源头。本文综合利用2000 年和2008 年两期Landsat TM 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及2000-2008 年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① 2000-2008 年期间,中国耕地面积与农村宅基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921,呈现出明显的增减逆协同演进格局;② 耕地—宅基地变化相关系数与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率的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农村宅基地利用的变化起主导作用;③ 通过计算全国各省2000-2008 年间的耕地—宅基地变化耦合系数,发现期间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耦合程度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部。社会经济—生物自然—土地管理三维驱动因素通过“农村人口—耕地—农村宅基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驱动着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的转型。然而,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现象及其发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体制。
|
[22] |
Vector analysis theory on landscape pattern in Sanjiang plain marsh, China [J]. |
[23] |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关系 [J].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5.01.01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为案例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 交通需求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城市形态与交通需求的关系方面,广州城市二维形态和三维形态与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之间具有一定的耦合性,二者存在一定互为因 果的关系;交通方式的转化对城市形态的演化具有一定的驱动作用;城市形态引导着交通需求的总量和布局;同时,社会经济活动及其发展是城市形态与交通需求产 生的原因和相互联系的纽带.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交通需求的关系方面,模型分析表明,近年来广州城市内部居住与就业的空间均衡性增强,直接影响了交通需求 的产生与分布和交通方式的选择,有利于居民就近选择就业,并使通勤交通的空间分布更加均衡;此外,居住与就业人口迁移先行,引导公共设施的发展也是近年来 广州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公共设施服务空间与交通需求之间存在需求作用型和供给作用型两种相互作用模式.
|
[24] |
长春市国土资源局.长春市区中心团工业用地级别基准地价图 [DB/OL]. |
[25] |
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研究——以广州为例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5.02.0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评述国内外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影响作用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为案例,利用有关政府部门 资料、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引入定量分析和GIS、RS空间分析技术,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我国高密度开发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首先论述了 城市交通系统发展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引导作用;接着应用GIS和RS技术分析论证了城市交通系统建设对土地利用开发的刺激作用;然后应用GIS技术和多 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价格的影响作用;最后阐明了城市交通系统对广州各类用地布局的影响.
|
[26] |
沈阳市工业空间重组及其动力机制 [J].
在分析城市工业空间结构演进规律的基础上,对沈阳市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空间结构的演变进行分析,发现沈阳市工业的空间扩散趋势明显,进入工业郊区化的发展阶段。城区传统工业企业外迁,优化了城区的土地利用结构。近郊工业化成效显著,成为沈阳市新的工业基地。指出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生态城市建设,跨国公司的FDI,文化观念的转变均是影响沈阳市工业空间重组的重要因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