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 36 (5): 643-65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5.001

Orginal Article

基于CiteSpace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韩增林1, 李彬1, 张坤领1, 李璇2

1.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Knowledge Structure of China’s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An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Map

Han Zenglin1, Li Bin1, Zhang Kunling1, Li Xuan2

1. Center for Studies of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2.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Shaanxi, China

中图分类号:  F1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6)05-0643-10

通讯作者:  李彬。E-mail: a534791073@qq.com

收稿日期: 2015-03-24

修回日期:  2015-10-15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7-2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22)、辽宁师范大学青年科研项目(LS2015L012)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韩增林(1956-),男,山东商河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经济地理研究。E-mail: hzl@lnnu.edu.cn

展开

摘要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1982~2013年CNKI总库中文核心期刊以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海洋经济研究的3 441篇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绘制出研究热点、核心作者群及研究机构的知识结构图谱。结果表明:自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成立以来,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主要围绕 “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滨海旅游”等展开;韩增林、张耀光、郑贵斌、殷克东、李靖宇、徐志斌等是主要的发文作者;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为发文较多的机构;《海洋开发与管理》是海洋经济相关研究载文量最多的期刊,《经济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地域研究与开发》、《资源科学》等是主要的载文核心期刊。除了传统的海洋经济研究视角下,区域海洋经济差异、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及优化、海洋产业竞争力、海洋产业集群、现代海洋产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人海关系的脆弱性、滨海旅游等的研究外,在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海洋经济相关理论、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研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及“一路一带”战略对海洋经济相关研究的新要求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关键词: 海洋经济研究 ; CiteSpace ; 知识图谱

Abstract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filed to analyze and show the research hotspot, the core of author groups, major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important scholarly journals. Taking 3 441 articles related to marine economy which are retrieved form “China Knowledge Resource Integrated Database” and“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as subjects, we have drawn maps of the research hotspot, the core of author groups, major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important scholarly journals to by CiteSpace, a visual software for literature analysis. As a result, firstly, since Chinese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association was established in 1982, marine economy caused concern of scholars gradually. Secondly, the study of China’s marine economy focused on marine economy, marine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xploita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coastal tourism, coastal regions, etc. Thirdly, Han Zenglin, Zhang Yaoguang, Zheng Guibin, Yin Kedong, Li Jingyu and Xu Zhibin are the top six prolific authors in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and most research teams are study alone, common research teams are made up by authors who come from the same institution; and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re the top four prolific intuitions. At last, the journal which published the most of articles about marine economy is “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while “Economic Geography”,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Science” are the main core journals of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The article showed a structure in the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from various angles, by which we hope to help for the learning of the status of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Keywords: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 CiteSpace ; knowledge mapping

0

PDF (170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韩增林, 李彬, 张坤领, 李璇. 基于CiteSpace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 2016, 36(5): 643-65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5.001

Han Zenglin, Li Bin, Zhang Kunling, Li Xuan. Knowledge Structure of China’s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An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Map[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5): 643-65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5.001

“海洋经济”孕育于快速发展的海洋开发实践以及不断深入的海洋经济理论研究中,自20世纪70年代末,于光远、许涤等提出要建立“海洋经济”学科和专门的机构、开展海洋经济研究后,以1982年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的成立为标志,学者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海洋经济展开了丰富的研究。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十八大继续强调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同时也为海洋经济相关研究奠定了政策基础。海洋经济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地理学分支,对“海洋经济”研究成果展开阶段性的研究梳理,识别海洋经济研究的知识聚类,有助于从整体把握其研究现状。以往研究成果中不乏对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热点的探究[1~3],然而,大多建立在归纳和总结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文章尝试利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借助知识图谱探寻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成立以来中国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更客观地揭示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态势,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深入研究,并为海洋经济领域研究前沿与热点的挖掘提供一种新思路。

知识图谱是指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分析、科学计量和图形绘制等一系列处理来可视化地展现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的方法,具有知识导航的作用,是科学计量的范畴[4]。自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5,6]将其开发的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及其图谱绘制方法引入国内后,2006年以来,使用知识图谱分析学科研究热点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余菜花等[7]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手段,对2003~2011年间CNKI中低碳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识别出中国低碳研究的热点主题、代表作者,主要研究机构以及重要载文期刊等;赵俊芳、王媞[8]运用知识图谱对2010~2012年CS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人口学研究领域期刊的主要文献,就关键词、作者及机构、期刊被引文献等进行分析,识别出中国人口学领域的近年研究热点;李琬和孙斌栋[9]借助知识图谱梳理了西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脉络,挖掘出西方经济地理学近期的研究热点。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由陈超美博士开发的用来分析、挖掘和可视科研文献数据的应用软件,通过分析寻找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其中中文数据分析板块是由大连理工大学WISE开发的。文章的数据处理采用3.8.R1版本的CNKI和CSSCI数据分析板块。

1.2 数据来源

国内关于海洋经济的定义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宽、由资源性到产业化、由陆域经济体系附庸到与其对立的新经济体系的演化过程[10],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海洋经济尚没有统一的定义。2006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以国家标准的形式提出了海洋经济的定义: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活动的总和。文章采用该定义,并考虑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主要内容,没有海洋产业及其相关活动就没有海洋经济活动[10],由此确定检索的条目为“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数据样本取自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CNKI总库)。由于CNKI收录期刊众多,期刊差距较大,选择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以更好地反映中国海洋经济研究进展。使用无限截词,以“主题or关键词=*海洋*经济*or *海洋*产业*”,选择时间为1982~2013年,精确匹配检索,共得检索结果4 262条。对检索结果去重、整理,删除期刊会议征稿、卷首语、个人学术成果介绍、科研机构介绍、书评以及署名为课题组及无作者等的条目以及不相关条目,最终得到3 441篇相关文献。

2 结果分析

2.1 发文量的时间分析

图1给出各年发文数量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发文数量经历了缓慢增加——平稳增长——迅猛增长3个阶段,海洋经济研究不断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1982年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海洋经济理论研究的开始,自此学者们逐渐围绕海洋经济展开了研究。海洋经济学科体系建立的初期,受当时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理论认识水平的限制,海洋经济的研究在较长一段时间发展较为缓慢。1991年首次召开的海洋工作会议确定了20世纪90年代海洋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1996年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的颁布以及1998年的“国际海洋年”的到来,中国海洋经济研究掀起了一番热潮。在发文数量上表现为一段较为平稳的增长。伴随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海洋经济研究的增长也日益显著。2001年《海洋经济“十五”规划纲要》和2003年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以来,中国海洋经济迅速崛起,并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新亮点。从发文量来看,自2001年开始,除了2004年有微小的波动外,海洋经济研究的发文数量呈迅速增加的趋势。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持海陆统筹,制定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海洋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沿海各地积极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并卓有成效。到2012年的海洋经济相关研究已达478篇,海洋经济成为目前国内研究的一个热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的热度与政策导向的关系。

图1   1982~2013年海洋经济研究领域发文数量

Fig.1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on domestic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in 1982-2013

2.2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论文的核心观点,是论文主题的高度概括,因此对某一领域相关文献关键词的分析,有助于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使用CiteSpace对研究对象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将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设置时间跨度为1982~2013年,单个时间分区长度为1 a;聚类词来源为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作者关键词(author keywords)和增补关键词(keywords plus);聚类词库选择为突现词(burst terms);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word),提取每个时区中被引频次最高的50个关键词,生成的关键词图谱如图2所示。图中共有667个节点,642条连接,网络密度为0.002 9,其中出现次数较高的关键词在图中显示为较大的节点。

图2   1982~2013年海洋经济研究关键词图谱

Fig.2   The keywords of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in 1982-2013

以1982~2013年为一个时间段,从图2可以看出,最大的关键节点是“海洋经济”,主要沿着3个方向呈枝状展开,结合表1被引频次的数据可以确定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在这3个枝条上出现的重要节点有 “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滨海旅游”、“沿海地区”等。通过研读重要节点所对应的相关文献发现,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研究[11~13]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海洋产业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及优化[14~17]、海洋产业竞争力[18,19]、海洋产业集群[20,21]、现代海洋产业[22]等方面;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23~25]、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26]以及人海关系的脆弱性研究[27]等方面;滨海旅游的研究热点则主要为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28]、滨海旅游系统及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优化[29~32]等的研究。可见,中国海洋经济领域研究视角趋于多元化,并展现出较强的学科交叉趋势。

按照图1显示的发文数量的增长情况并结合国家的五年规划纲要,划分3个时间段:1982~1990年的缓慢增长期,1991~2000年的平稳增长期和2001~2013年的迅猛增长期。从3个时间段来看,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出现频率均居前两位,是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的绝对重点,同时海洋资源的出现频率在3个时间段中也均处于前列。1982~1990年,除了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的研究外,海洋渔业也是一个研究重点,主要是围绕中国当时近海渔业资源枯竭的现实问题,对中国当时的渔业可持续发展[33]以及远洋渔业发展[34]的问题进行的研究。1991~2000年是国家“八五”和“九五”规划的10 a,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其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多,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海洋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受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国内大环境的影响,滨海旅游随之兴起,关于滨海旅游研究开始出现,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这10 a中,关键词为滨海旅游的文献已经达到该阶段文献总量的1.23%。2001~2013年,随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海洋和陆地之间在发展空间、陆源污染等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彰显,严重制约着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陆海统筹”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陆续成为关注的焦点。同时“海洋强国”以及“蓝色经济”等的提出也促进了相关战略研究的展开。

表1   1982~2013年海洋经济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

Table 1   Keywords of high frequency in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in 1982-2013

序号被引频次关键词序号被引频次关键词
11411海洋经济10107海洋事业
2556海洋产业11104国家战略
3219海洋资源12102蓝色经济
4327海洋开发1394滨海旅游
5180海洋经济发展1489海域面积
6148沿海地区1588发展战略
7137可持续发展1688产业结构
8136海洋渔业1787海水养殖
9119经济发展1884海洋生态环境

新窗口打开

这3个时间段的中,值得关注的是关键词为“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1982~1990年,关键词为“海洋生态环境”的相关文献占整个研究的比重是0.63%,1991~2000年这个比重为0.82%,到2001~2013年该比重为2.04%,可见“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在每个时间段呈愈热之势。这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无关系,海洋是一个丰富资源的孕育体,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相对较晚,在发展的前期首先要解决的是合理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的问题,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不断深入,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因此“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此外,2001~2013年突现出一个“蓝色经济”关键词,且研究比重达到2.63%,这与蓝色经济区的建立密切相关。2011年,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海洋经济研究领域也掀起了“蓝色经济”的研究热潮。

2.3 文献作者群体分析

通过作者共现分析,能够识别出一个学科或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之间的合作强度和互引关系[35]。使用CiteSpace对发文作者进行分析得到共引作者图谱(图3),图谱共有567个节点,272个连接,网路密度为0.000 7,图中的节点越大表示作者出现的次数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出现次数最多的两个作者分别是韩增林和张耀光,分别达到32和31次,其次是郑贵斌、殷克东、李靖宇、徐志斌等,有31位作者发文次数在10次以上。从作者群角度看,中国海洋经济研究处于“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状态,各研究团队之间的互引关系较弱,常见的研究团队通常是由同一机构的作者组成。图3中所示,4个集中作者群分别是:辽宁师范大学的韩增林、张耀光、狄乾斌、孙才志、李靖宇等组成的学术团队、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李双建、宋维玲、徐丛春、王晓惠等组成的学术团队、广东海洋大学的白福臣、张莉和国家海洋局的刘容子、刘明。而作者群之间互引关系表现稀松,不同学术团队,不同作者之间学术联系较弱,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中国海洋经济学科发展。

图3   1982~2013年海洋经济研究发文作者图谱

Fig.3   The authors of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in 1982-2013

按照发文量排名统计,中国海洋经济研究领域发文作者情况如表2所示,发文数量在10篇以上的作者有31人,其中韩增林、张耀光、郑贵斌、殷克东、李靖宇、徐志斌发文数量均在20篇以上。另外,前十位作者发文次数占到所有作者总发文次数的9.68%,而发文次数在10次以上的作者发文次数占到所有作者发文次数的20.81%。表明中国海洋经济研究领域,作者集中度较高,核心作者相关研究奠定了海洋经济研究的学科基础,特别是老一批海洋经济研究学者,如张耀光、徐志斌等,对海洋经济理论体系建立与发展及海洋经济活动实践指导做出突出贡献。而其他作者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发文量则相对较少。

表2   1982~2013年发文篇数10篇以上的作者及其机构(前30位)

Table 2   Top 30 prolific authors of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in 1982-2013

发文数作者单位发文数作者单位
132韩增林辽宁师范大学1613白福臣广东海洋大学
231张耀光辽宁师范大学1713栾维新大连海事大学
322郑贵斌山东社会科学院1813孙才志辽宁师范大学
422殷克东中国海洋大学1913王晓惠国家海洋局
521李靖宇辽宁师范大学2012宋维玲国家海洋局
620徐质斌中国海洋大学2111刘洪滨山东社会科学院
719狄乾斌辽宁师范大学2211杨金森国家海洋局
818韩立民中国海洋大学2311乔俊果广东海洋大学
917朱坚真广东海洋大学2411刘锴辽宁师范大学
1017刘容子国家海洋局2511王曙光国家海洋局
1115张莉广东海洋大学2611孙吉亭山东社会科学院
1215李双建国家海洋局2710姜旭朝中国海洋大学
1314徐丛春国家海洋局2810王淼中国海洋大学
1414赵昕中国海洋大学2910徐胜中国海洋大学
1514刘明国家海洋局3010戴桂林中国海洋大学

新窗口打开

2.4 发文机构分析

对研究对象的3 441条检索结果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从CiteSpace中得到如图4所示图谱,其中出现次数越多的发文结构在图谱中的节点越大。图中共有690个节点,100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00 4,说明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机构间的联系较小,学术交流有待加强。

图4   1982~2013年海洋经济研究发文机构图谱

Fig.4   The institutions of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in 1982-2013

合并所有二级机构,国家海洋局的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是中国海洋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

从区域角度上看,海洋经济研究机构发文次数在沿海地区分布并不平均,其中北京、辽宁、天津、山东、上海、浙江、广东发文次数较高,且沿海省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其他地区海洋经济科研能力相对较弱。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海洋经济科研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正相关性。

表3   1982~2013年海洋经济研究发文次前24的机构

Table 3   Top 24 institutions of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in 1982-2013

序号出现
次数
机构序号出现
次数
机构
1348国家海洋局1317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292中国海洋大学1415大连海事大学
3166辽宁师范大学1515淮海工学院
4120广东海洋大学1614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
584浙江海洋学院1713山东大学
672山东社会科学院1812中共福建省委政研室
753中国科学院1911上海海事大学
836宁波大学2011天津大学
928厦门大学2110南京师范大学
1027上海海洋大学2210上海水产大学
1125华东师范大学2310浙江大学
1217南京大学2410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新窗口打开

按照出现次数排序分析,出现10次以上的发文机构如表3所示,共有24个。其中国家海洋局出现频率最高,达348次,是海洋经济领域发文最多的机构,其次是中国海洋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分别出现292和166次,其中发文数量排名前五的机构发文数量占所有机构发文数量的44.07%,发文数量在20次以上的机构发文次数则占所有机构发文数量的54.58%。可见,中国海洋科研机构间海洋经济科研能力差异显著。国家海洋局是国家海洋规划、立法、管理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以承担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及信息发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观测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报等责任为重要职能。长期以来组织并进行了大量海洋经济相关研究,为中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和海洋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辽宁师范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海洋经济研究室(后更名为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国第一批设立海洋经济研究专业的高等院校,而中国海洋大学(原名青岛海洋大学)则是中国第一批设立海洋经济研究专业的“985”和“211”工程院校。两校海洋经济相关科研学术活动成果累累,特别是两校二级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是目前海洋经济研究的佼佼者。

2.5 发文期刊分析

按期刊分别统计各期刊的载文数量,表4给出了1982~2013年载文20篇以上的期刊。其中《海洋开发与管理》主要开在海洋经济研究方面的文章,海洋经济类研究载文数量最多,共705篇。载文20篇以上的32个期刊中,《经济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地域研究与开发》以及《资源科学》的复合影响因子均在1.5以上。且均为双核心期刊,此类期刊上的文章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的重点。其中《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和《资源科学》是环境科学方面的核心期刊,《经济地理》则是人文经济地理方面的核心期刊,可以看出海洋经济是一个多领域交叉性学科,它包含了经济地理、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学科的特点。

3 结论与展望

文章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对中国海洋经济研究会成立以来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分析,识别中国海洋经济研究的热点、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主要研究机构以及重要载文期刊,以清晰地把握中国海洋经济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对1982~2013年中文核心期刊的海洋经济相关论文的分析,发现2000年以来海洋经济研究有俞热的趋势。对关键词进行识别分析发现“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滨海旅游”、“沿海地区”等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致力于海洋经济研究的主要作者有韩增林、张耀光、郑贵斌、殷克东、李靖宇、徐志斌等,并且中国海洋经济研究处于“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状态,各研究团队之间的互引关系较弱,学术交流有待加强,常见的研究团队通常是由同一机构的作者组成;所有发文机构海洋局是海洋经济领域发文最多的机构,其次是中国海洋大学和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的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科研机构间海洋经济科研能力差异显著;从期刊发文量上来看,《海洋开发与管理》是海洋经济相关研究载文量最多的期刊,《经济地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地域研究与开发》以及《资源科学》则是载文核心期刊。

传统的海洋经济研究视角下,区域海洋经济差异、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及优化、海洋产业竞争力、海洋产业集群、现代海洋产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人海关系的脆弱性研究、滨海旅游系统及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优化等方面是仍是国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的主要热点方向。然而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对海洋经济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与发展空间,今后海洋经济研究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海洋经济相关理论研究

纵观海洋经济研究30多年的发展,中国海洋经济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就,但是总体来看还是实证研究偏多,虽然不乏对海洋经济研究的产生背景、学科属性、研究对象与特性等的研究,但是在海洋经济相关理论研究方面仍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和理论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仍然很不固定,海洋经济理论的研究亟待完善。当前,世界沿海国家及各地区都越来越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经济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依托,因此完善相关理论体系仍是海洋经济研究的重点内容,特别是人海关系理论、陆海统筹理论等,应不断将海洋经济理论与主流经济学理论接轨,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外延,促使其成为海洋经济实践的强大理论指导工具。

表4   1982~2013年海洋经济研究载文量20篇以上的期刊(前32个)

Table 4   Top 32 journals of marine economy research in 1982-2013

序号载文量期刊名序号载文量期刊名序号载文量期刊名
1705海洋开发与管理1235商业现代化2323福建论坛
2197浙江经济1335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423福建水产
3120中国渔业经济1434太平洋学报2523经济论坛
454中国水利1534特区经济2623经济参考研究
551经济地理1632资源开发与市场2723瞭望新闻周刊
649齐鲁渔业1731河北渔业2822山东社会科学
748发展研究1830中国港口2921地域研究与开发
841宏观经济管理1927东岳论丛3020资源科学
939海洋环境科学2025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3120海洋科学
1038海洋技术2124海岸工程3220生态经济
1135海洋通报2224经济师

新窗口打开

2) 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研究

目前中国已形成门类齐全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第二、三产业占海洋经济比重不断提高,特别是海洋第三产业占比增长迅速,但海洋产业结构中传统海洋产业的比重仍然过大。在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将成为海洋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和战略制高点,《“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也进一步强调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海洋经济研究要与时俱进,以战略型新兴海洋产业相关研究契合经济发展转型的时代需求,把握战略型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规律,重点关注战略型新型海洋产业规划与优化布局。

3)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长期以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但随着劳动、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向海洋积聚,人海矛盾日益凸显。且陆海之间在发展空间、管理体制、政策倾斜以及陆源污染等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彰显,严重制约着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海洋开发,绝不能再走陆域资源开发“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立足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应关注海洋生态环境,重点维护海洋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致力于人海和谐,陆海共进。利用海洋经济学交叉学科特点,“博采众长”,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寻求新思路。

4) “一路一带”战略对海洋经济相关研究的新要求

在海洋强国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央经济会议进一步提出“一路一带”的战略蓝图,这对海洋经济的相关研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形势下,当前全球海洋地缘政治关系和地缘经济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在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以及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变迁的状态下,应重点关注沿海港口建设、海上贸易、临港产业发展等问题。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刘曙光, 姜旭朝.

中国海洋经济研究30年: 回顾与展望

[J]. 中国工业经济, 2008, (11): 153-16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我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海洋经济研究也刚好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本文基于对"中国海洋经济研究30年学术研讨会"研究论文和交流成果的分析.尝试对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演变、研究方法论建设,以及研究领域的拓展进行初步总结。并对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等分支学科的发展进行专题评述.尝试提出全球海洋问题日益严重背景下我国海洋经济理论、方法和实践领域的发展方向。

[Liu Shuguang, Jiang Xuzhao.

The thirty years of marine economics research in Chin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8, (11): 153-16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我国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进程,海洋经济研究也刚好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本文基于对"中国海洋经济研究30年学术研讨会"研究论文和交流成果的分析.尝试对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演变、研究方法论建设,以及研究领域的拓展进行初步总结。并对海洋产业经济、海洋区域经济等分支学科的发展进行专题评述.尝试提出全球海洋问题日益严重背景下我国海洋经济理论、方法和实践领域的发展方向。
[2] 韩增林, 张耀光, 栾维新, .

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J]. 地理学报, 2004, 59(S1): 183-19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7s025      URL      摘要

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地理学分支,作者分析了海洋经济地理学产生发展的背景,并阐释了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地域范围。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在海岸带管理、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沿海城市经济研究、海洋地缘政治与经济研究、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多学科集成研究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作者提出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将集中在海洋经济地理理论研究、海洋经济地理方法研究、海洋经济地理与其他经济学科的相互渗透研究、海洋经济地理尺度研究、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海洋软科学研究及现有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Han Zenglin, Zhang Yaoguang,

Luan Weixin et al. The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tudy on marine economic geograph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59(S1): 183-190.]

https://doi.org/10.11821/xb20047s025      URL      摘要

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地理学分支,作者分析了海洋经济地理学产生发展的背景,并阐释了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地域范围。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在海岸带管理、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沿海城市经济研究、海洋地缘政治与经济研究、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多学科集成研究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作者提出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将集中在海洋经济地理理论研究、海洋经济地理方法研究、海洋经济地理与其他经济学科的相互渗透研究、海洋经济地理尺度研究、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海洋软科学研究及现有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3] 韩增林, 狄乾斌.

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海洋经济, 2011, 1(2): 12-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作为一个新兴的、众多学科交叉 的研究领域,海洋经济地理学综合了地理学、经济学、资源学、环境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基础学科及其内部分支学科的理论知识,其研究目前尚处于形成发展阶 段,尚未形成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脉络。基于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与学科进展,力图对多年来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脉络进行梳理,系统总结我国区域海 洋经济地理研究的相关进展,并思考展望未来学科发展趋势,以推动海洋经济学科的发展。

[Han Zenglin, Di Qianb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s for regional marine economic geography of China.

Marine Economy, 2011, 1(2): 12-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作为一个新兴的、众多学科交叉 的研究领域,海洋经济地理学综合了地理学、经济学、资源学、环境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基础学科及其内部分支学科的理论知识,其研究目前尚处于形成发展阶 段,尚未形成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脉络。基于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与学科进展,力图对多年来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研究的脉络进行梳理,系统总结我国区域海 洋经济地理研究的相关进展,并思考展望未来学科发展趋势,以推动海洋经济学科的发展。
[4] Shiffrin R M, Brner K.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the USA, 2004, 101(1): 5183-5185.

URL      [本文引用: 1]     

[5] 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57(3): 359-377.

https://doi.org/10.1002/asi.v57: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CiteSeerX - Document Details (Isaac Councill, Lee Gile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a generic approach to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The work makes substantial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 A specialty is conceptualized and visualized as a time-variant duality between two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 research fronts and intellectual bases. A research front is defined as an emergent and transient grouping of concepts and underlying research issues. The intellectual base of a research front is its citation and co-citation footprint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 an evolving network of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cited by research front concepts. Kleinberg’s burst detection algorithm is adapted to identify emergent research front concepts. Freeman’s betweenness centrality metric is used to highlight potential pivotal points of paradigm shift over time. Two complementary visualization views are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cluster views and time-zone views.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approach are: 1) the nature of an intellectual base is algorithmically and temporally identified by emergent research-front terms, 2) the value of a co-citation cluster is explicitly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research front concepts and 3) visually prominent and algorithmically detected pivotal points substantially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a visualized network. The modeling and visualization process is implemented in CiteSpace II, a Java application, and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two research fields: mass extinction (1981-2004) and terrorism (1990-2003). Prominent trends and pivotal points in visualized networks were verifi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domain experts, who are the authors of pivotal-point articles.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work are discussed. A number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studies are identified.
[6] Chen C.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101(l): 5303-5310.

https://doi.org/10.1073/pnas.0307513100      URL      PMID: 14724295      [本文引用: 1]      摘要

Not Available
[7] 余菜花, 廉同辉, 刘军.

中国低碳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J]. 资源科学, 2012, 34(10): 1959-196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分析中国低碳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代表学者、主要研究机构、重要载文期刊等, 对清楚认识和把握中国低碳研究的现状具有一定的意义。基于知识图谱理论, 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 对CNKI中2003年-2011年间的低碳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绘制中国低碳研究的关键词、作者、机构、期刊等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低碳研究主要围绕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技术、低碳社会、低碳农业、低碳旅游、低碳消费展开;陈晓春、庄贵阳、杨志、诸大建等为我国低碳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 并且我国低碳研究领域的学者基本处于独自研究的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为主要的研究机构;《环境保护》、《生态经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为高载文期刊。

[Yu Caihua, Lian Tonghui, Liu Jun,

An analysis of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of China’s Low-Carbon Research.

Resources Science, 2012, 34(10): 1959-196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分析中国低碳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代表学者、主要研究机构、重要载文期刊等, 对清楚认识和把握中国低碳研究的现状具有一定的意义。基于知识图谱理论, 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 对CNKI中2003年-2011年间的低碳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绘制中国低碳研究的关键词、作者、机构、期刊等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低碳研究主要围绕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技术、低碳社会、低碳农业、低碳旅游、低碳消费展开;陈晓春、庄贵阳、杨志、诸大建等为我国低碳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 并且我国低碳研究领域的学者基本处于独自研究的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为主要的研究机构;《环境保护》、《生态经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为高载文期刊。
[8] 赵俊芳, 王媞.

近年来我国人口学的研究热点与作者分布——基于1857篇CSSCI论文的计量分析

[J]. 人口研究, 2014, 38(3): 104-1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为探究我国人口学研究现状-9发展趋势,文章运用科学计量学的前沿研究方法,基于CSSCI数据库(2010~2012年)收录的我国人口学研究领域主要期刊的数据,应用CiteSpace信息软件系统,就关键词、作者及机构、期刊被引文献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计划生育政策-9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人口老龄化及影响因素、流动人口与城市化等问题为近年来学界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等为被引频次较高的经典文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等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机构。

[Zhao Junfang, Wang Ti.

Hot issues in demographic studies and distribution of author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a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f 1857 papers from CSSCI.

Population Research, 2014, 38(3): 104-1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为探究我国人口学研究现状-9发展趋势,文章运用科学计量学的前沿研究方法,基于CSSCI数据库(2010~2012年)收录的我国人口学研究领域主要期刊的数据,应用CiteSpace信息软件系统,就关键词、作者及机构、期刊被引文献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计划生育政策-9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人口老龄化及影响因素、流动人口与城市化等问题为近年来学界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留守儿童研究综述》、《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等为被引频次较高的经典文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等是人口学研究的重要机构。
[9] 李琬, 孙斌栋.

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结构与研究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图谱量化研究

[J]. 经济地理, 2014, 34(4): 7-12, 4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西方经济地理学正处于思维变革和快速成长时期,其研究框架因突出的历史随机性而备受关注。从主观判断转向客观计量,采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及其参考文献数据,借助CiteSpace工具挖掘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基础、发展脉络以及近期研究热点,是对西方经济地理学框架研究的一个新尝试。研究发现,近十年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主题集中,共同知识基础明确,学科尚未形成势力强劲的分支学科;1990年代左右西方经济地理学学科研究进入活跃期,参考文献引用频次剧增,优秀文献著作涌现,作者的学科背景从多元领域过渡到地理学领域;各个聚类的发展趋势表明,"空间集聚经济"、"多维转向"、"全球经济"、和"集群—网络"这四个聚类在整个西方经济地理学地位突出,而"重塑经济地理"和"金融地理"这两个聚类很有可能会在未来的研究中保持沉寂;西方经济地理学近期的研究热点指向于有着高曝光度的关键词"创新"、"知识"、"网络"、"增长"以及中观尺度的"城市"和"产业"。

[Li Wan, Sun Bindong.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research hotspots of west economic geography: visualized quanti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4): 7-12, 4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西方经济地理学正处于思维变革和快速成长时期,其研究框架因突出的历史随机性而备受关注。从主观判断转向客观计量,采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论文及其参考文献数据,借助CiteSpace工具挖掘西方经济地理学的知识基础、发展脉络以及近期研究热点,是对西方经济地理学框架研究的一个新尝试。研究发现,近十年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主题集中,共同知识基础明确,学科尚未形成势力强劲的分支学科;1990年代左右西方经济地理学学科研究进入活跃期,参考文献引用频次剧增,优秀文献著作涌现,作者的学科背景从多元领域过渡到地理学领域;各个聚类的发展趋势表明,"空间集聚经济"、"多维转向"、"全球经济"、和"集群—网络"这四个聚类在整个西方经济地理学地位突出,而"重塑经济地理"和"金融地理"这两个聚类很有可能会在未来的研究中保持沉寂;西方经济地理学近期的研究热点指向于有着高曝光度的关键词"创新"、"知识"、"网络"、"增长"以及中观尺度的"城市"和"产业"。
[10] 姜旭朝.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经济史[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105, 366.

[本文引用: 2]     

[Jiang Xuchao.The Marin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08: 105, 366.]

[本文引用: 2]     

[11] 方春洪, 梁湘波, 刘容子.

基于海湾空间的海洋经济差异分析——以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为例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2): 170-1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2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为海 湾地理空间尺度,引入泰尔指数和变差系数、灰色关联法研究三大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和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的差异,运用多种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十年三大海 湾间地区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和贡献的差异。结果显示:三大海湾空间地区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7年后呈现协调优化发展趋势;滨 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渔业分别对应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三大经济区的拉动效应较大,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重要优势海洋 产业;据模型预测结果分析,到2015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经济比重将分别达到34%、21%、25%;莱州湾、渤海湾的海洋经济直接贡献率 分别平均以2%和1%的速度递增,而辽东湾则平均以0.1%的速度递减,到2020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的海洋经济直接贡献率将分别为36%、 29%、46%。

. [Fang Chunhong, Liang Xiangbo, Liu Rongzi.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rine economic difference based on geospatial gulfs: a case study of Liaodong Bay, Bohai Bay, Laizhou Bay.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2(2): 170-1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2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为海 湾地理空间尺度,引入泰尔指数和变差系数、灰色关联法研究三大海湾地区的海洋经济规模总量和海洋产业关联效应的差异,运用多种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十年三大海 湾间地区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和贡献的差异。结果显示:三大海湾空间地区海洋经济差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2007年后呈现协调优化发展趋势;滨 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渔业分别对应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三大经济区的拉动效应较大,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重要优势海洋 产业;据模型预测结果分析,到2015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地区海洋经济比重将分别达到34%、21%、25%;莱州湾、渤海湾的海洋经济直接贡献率 分别平均以2%和1%的速度递增,而辽东湾则平均以0.1%的速度递减,到2020年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的海洋经济直接贡献率将分别为36%、 29%、46%。
[12] 张耀光, 刘锴, 刘桂春, .

基于定量分析的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时空差异

[J]. 资源科学, 2011, 33(5): 863-870.

URL      Magsci      摘要

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海洋经济地域系统时间和空间差异的研究,既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与状态的重要指标,主要是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一定产业结构的区域内必然有着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论文从时间维和空间维两个方面,对辽宁省沿海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和葫芦岛6个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布局和其空间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根据21世纪地理学的特点:“从定性、静态到定量、动态研究”,从而做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在研究中应用了多种定量分析方法,探讨辽宁海洋经济地区差异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征。分析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主要采用动态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海洋经济发展过程和地区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统计方法主要采用区位商、洛伦兹曲线和集中化指数(或基尼系数)、威佛组合指数。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有机组合,则能在定量分析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增加了研究内容的科学性。从而也改变了人文、经济地理主要以依赖思辨方法的文字描述来阐明客观现象的局面。

[Zhang Yaoguang, Liu Kai,

Liu Guichun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gional systems of marine economy in Liaoning Province.

Resources Science, 2011, 33(5): 863-870.]

URL      Magsci      摘要

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海洋经济地域系统时间和空间差异的研究,既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与状态的重要指标,主要是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一定产业结构的区域内必然有着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论文从时间维和空间维两个方面,对辽宁省沿海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和葫芦岛6个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布局和其空间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根据21世纪地理学的特点:“从定性、静态到定量、动态研究”,从而做到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在研究中应用了多种定量分析方法,探讨辽宁海洋经济地区差异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征。分析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时间过程,主要采用动态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海洋经济发展过程和地区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统计方法主要采用区位商、洛伦兹曲线和集中化指数(或基尼系数)、威佛组合指数。通过对这些方法的有机组合,则能在定量分析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增加了研究内容的科学性。从而也改变了人文、经济地理主要以依赖思辨方法的文字描述来阐明客观现象的局面。
[13] 张耀光, 魏东岚, 王国力, .

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

[J]. 地理研究, 2005, 24(1): 46-56.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5.01.0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我国的海洋经济在空间分布上是由沿海具有海岸带、海岛与广阔海域的11个省(市、区)组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国家经济的重大举措,从而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海洋经济强省的规划。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既可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又能吸纳劳动力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又为我国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相关条件,使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得到提升和快速发展。在研究中应用分析区域空间差异的定量方法、对各省(市、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等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海洋经济形成的机制与规律,并提出了关于我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对策。</p>

[Zhang Yaoguang, Wei Donglan,

Wang Guoli et al. Analysis of interprovincial space difference in marine economy and the building of marine economically strong provinces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1): 46-56.]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5.01.00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我国的海洋经济在空间分布上是由沿海具有海岸带、海岛与广阔海域的11个省(市、区)组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国家经济的重大举措,从而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海洋经济强省的规划。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既可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又能吸纳劳动力缓解我国的就业问题,又为我国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相关条件,使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得到提升和快速发展。在研究中应用分析区域空间差异的定量方法、对各省(市、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等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海洋经济形成的机制与规律,并提出了关于我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对策。</p>
[14] 孙才志, 杨羽頔, 邹玮.

海洋经济调整优化背景下的环渤海海洋产业布局研究

[J]. 中国软科学, 2013, (10): 83-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9753.2013.10.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已进入调整优化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本文从环渤海地区各沿海城市海洋产业发展基础的角度出发,利用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城市2008-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D-S证据理论进行主客观权重结合,对各城市海洋产业发展结构基础进行评价,并引入NRCA模型,计算各海洋产业的比较优势。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政策导向,参考各地实际情况,对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进行全面的、合理的、科学的布局。

[Sun Caizhi, Yang Yudi, Zou Wei.

The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marine industry in Bohai Sea Ring Area in the context of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in marine economy.

China Soft Science, 2013, (10): 83-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9753.2013.10.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已进入调整优化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本文从环渤海地区各沿海城市海洋产业发展基础的角度出发,利用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城市2008-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D-S证据理论进行主客观权重结合,对各城市海洋产业发展结构基础进行评价,并引入NRCA模型,计算各海洋产业的比较优势。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政策导向,参考各地实际情况,对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进行全面的、合理的、科学的布局。
[15] 王丹, 张耀光, 陈爽.

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及空间模式演变

[J]. 经济地理, 2010, 30(3): 443-448.

URL      摘要

1990年代以来辽宁省海洋经济迅速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相应发生转变。基于产 业功能的角度,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辽宁省1997年、2006年海洋经济产业功能结构,总结出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功能结构演变模式:支柱产业地位稳 定,主导、潜导双向转移。应用Weaver Tomas组合系数法对辽宁省1997年、2006年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进行空间层次划分,总结出其以大连为稳定核心发展的空间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产 业功能结构及空间布局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构建提出发展建议。

[Wang Dan, Zhang Yaoguang, Chen Shuang.

Study on the evolution pattern of marine industry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struc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30(3): 443-448.]

URL      摘要

1990年代以来辽宁省海洋经济迅速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相应发生转变。基于产 业功能的角度,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辽宁省1997年、2006年海洋经济产业功能结构,总结出辽宁省海洋经济产业功能结构演变模式:支柱产业地位稳 定,主导、潜导双向转移。应用Weaver Tomas组合系数法对辽宁省1997年、2006年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进行空间层次划分,总结出其以大连为稳定核心发展的空间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产 业功能结构及空间布局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构建提出发展建议。
[16] 武京军, 刘晓雯.

中国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分区优化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S1): 21-25.

URL      摘要

我国沿海各省海洋经济发展各具 特色。揭示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特征以及沿海各省市海洋产业发展规模、速度的差异,并对海洋产业分级分类,对于海洋产业政策的制订与落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区位熵分析、系统聚类分析,考察沿海各省2001-2008年海洋产业发展情况,结果表明:2001-2008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关 联排序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矿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运用 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我国沿海地区分区:并提出了各省海洋产业优化调整方向。

[Wu Jingjun, Liu Xiaowen.

China’s marine industry structure analysis and zoning optimiz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2010, (S1): 21-25.]

URL      摘要

我国沿海各省海洋经济发展各具 特色。揭示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特征以及沿海各省市海洋产业发展规模、速度的差异,并对海洋产业分级分类,对于海洋产业政策的制订与落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区位熵分析、系统聚类分析,考察沿海各省2001-2008年海洋产业发展情况,结果表明:2001-2008年,全国主要海洋产业关 联排序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矿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运用 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我国沿海地区分区:并提出了各省海洋产业优化调整方向。
[17] 刘洪斌.

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目标分解及结构优化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3): 140-1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09.03.02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综合衡量国家产业政策、山东 省海洋资源环境基础、海洋产业的增长潜力以及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等因素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将山东省2010年和2020年海洋经济发展总目 标分解到各海洋产业,以各海洋产业分解目标为指引,结合灰色关联分析和区位熵分析,确定海洋产业优化重点领域,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研究表 明:①2010年山东省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32.880亿元,1521.010亿元,863.066亿元;2020年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 1100.040亿元,5059.557亿元,4000.375亿元。②海洋新兴产业的优化是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2010年,山东省海洋新兴产 业增加值将占总增加值的21.12%;2020年,占总增加值的25.69%。③海洋支柱产业的优化是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点。2010年,山东省海 洋支柱产业增加值将占总增加值的70.67%;2020年,占总增加值的66.37%。

[Liu Hongbin.

Goal de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mar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3): 140-1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09.03.02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综合衡量国家产业政策、山东 省海洋资源环境基础、海洋产业的增长潜力以及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等因素的基础上,运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将山东省2010年和2020年海洋经济发展总目 标分解到各海洋产业,以各海洋产业分解目标为指引,结合灰色关联分析和区位熵分析,确定海洋产业优化重点领域,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研究表 明:①2010年山东省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32.880亿元,1521.010亿元,863.066亿元;2020年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 1100.040亿元,5059.557亿元,4000.375亿元。②海洋新兴产业的优化是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2010年,山东省海洋新兴产 业增加值将占总增加值的21.12%;2020年,占总增加值的25.69%。③海洋支柱产业的优化是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点。2010年,山东省海 洋支柱产业增加值将占总增加值的70.67%;2020年,占总增加值的66.37%。
[18] 马仁锋, 李加林, 庄佩君, .

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8): 918-92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高地,长三角已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构建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单要素对比分析与全要素综合量化评价的方法及指标体系,以2008~2010年度海洋统计数据从竞争力要素层和省域综合评判了江浙沪海洋产业竞争力,从不同侧面揭示江浙沪海洋产业竞争力优、劣势与空间差异性。研究表明:要素层面,上海除海洋产业发展条件外均位于江浙沪首位,而江浙两省的4要素差异较小;省域层面综合测度呈现上海处于长三角龙头地位,江浙两省虽有梯度但初现两翼格局。单要素竞争力格局与综合竞争力区域分异,既表明长三角海洋产业竞争力在要素层存在同构,又隐喻了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海洋产业的区域合作与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强烈要求</p>

[Ma Renfeng, Li Jialin,

Zhuang Peijun et 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rine industries in the Yangtze Delta Reg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2, 21(8): 918-92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高地,长三角已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海洋产业体系。构建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单要素对比分析与全要素综合量化评价的方法及指标体系,以2008~2010年度海洋统计数据从竞争力要素层和省域综合评判了江浙沪海洋产业竞争力,从不同侧面揭示江浙沪海洋产业竞争力优、劣势与空间差异性。研究表明:要素层面,上海除海洋产业发展条件外均位于江浙沪首位,而江浙两省的4要素差异较小;省域层面综合测度呈现上海处于长三角龙头地位,江浙两省虽有梯度但初现两翼格局。单要素竞争力格局与综合竞争力区域分异,既表明长三角海洋产业竞争力在要素层存在同构,又隐喻了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海洋产业的区域合作与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强烈要求</p>
[19] 霍增辉, 张玫.

基于熵值法的浙江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J]. 华东经济管理, 2013, 27(12): 10-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5097.2013.12.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以“钻石模型”为理论依据,结合海洋产业的自身特征,从生产 要素、科技、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实力、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等6个方面,构建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进行测算,刻画浙江省海洋产 业竞争力趋势及其来源。结果表明,浙江海洋产业总体竞争力呈上升态势,科技、生产要素为主要来源;区域经济实力、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的影响呈递增趋 势,环境保护的影响则呈下降态势。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Huo Zenghui, Zhang Mei.

Analyses on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rine Industr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based on entropy method.

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 2013, 27(12): 10-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5097.2013.12.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以“钻石模型”为理论依据,结合海洋产业的自身特征,从生产 要素、科技、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实力、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等6个方面,构建区域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进行测算,刻画浙江省海洋产 业竞争力趋势及其来源。结果表明,浙江海洋产业总体竞争力呈上升态势,科技、生产要素为主要来源;区域经济实力、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的影响呈递增趋 势,环境保护的影响则呈下降态势。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
[20] 韩增林, 王茂军, 张学霞.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

[J]. 地理研究, 2003, 22(3): 289-296.

https://doi.org/10.11821/yj2003030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采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海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以及海洋产业空间集聚的变动趋势。得出以下结论,90年代前半期,我国海洋经济的相对地区差距缩小,后半期有所扩大。90年代多种海洋产业在同一地区的空间集聚减弱。其中,1995年到2000年多种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加剧。我国海洋经济地区差异与多种海洋产业的同一空间集聚表现为相同的变动过程。</p>

[Han Zenglin, Wang Maojun, Zhang Xuexia.

Change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zonal centralizations of marine industry in China in the 1990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3, 22(3): 289-296.]

https://doi.org/10.11821/yj200303000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采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海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以及海洋产业空间集聚的变动趋势。得出以下结论,90年代前半期,我国海洋经济的相对地区差距缩小,后半期有所扩大。90年代多种海洋产业在同一地区的空间集聚减弱。其中,1995年到2000年多种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加剧。我国海洋经济地区差异与多种海洋产业的同一空间集聚表现为相同的变动过程。</p>
[21] 黄瑞芬, 苗国伟.

海洋产业集群测度——基于环渤海和长三角经济区的对比研究

[J]. 中国渔业经济, 2010, 28(3): 132-1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590X.2010.03.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结合海洋产业的特点,改进了传统产业集群聚集度测定的方法,继而对环渤海和长三角经济区的海洋产业聚集度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比发现,环渤海经济区存在海洋第一产业聚集过高、海洋第二产业聚集优势不明显、海洋第三产业集群发展滞后等问题。进而提出了环渤海地区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协调区域内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优势产业及滨海新区的带动作用、加强国际海洋合作等,促进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和结构提升的对策。

[Huang Ruifen, Miao Guowei.

Measure of marine industry cluster—based on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Bohai Sea economic zone and 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zone.

Chinese Fisheries Economics, 2010, 28(3): 132-13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590X.2010.03.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结合海洋产业的特点,改进了传统产业集群聚集度测定的方法,继而对环渤海和长三角经济区的海洋产业聚集度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比发现,环渤海经济区存在海洋第一产业聚集过高、海洋第二产业聚集优势不明显、海洋第三产业集群发展滞后等问题。进而提出了环渤海地区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协调区域内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优势产业及滨海新区的带动作用、加强国际海洋合作等,促进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和结构提升的对策。
[22] 黄蔚艳.

现代海洋产业服务体系建设案例研究: 以舟山市为例

[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26(6): 99-104.

URL      [本文引用: 1]     

[Case study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marine industry service system—take Zhoushan as a case. 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2009, 26(6): 99-104.]

URL      [本文引用: 1]     

[23] 郑伟民.

福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J]. 人文地理, 2001, 16(4): 43-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1.04.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运用综合观点全面分析福建 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 ,着重评价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潜力 ;通过对发展现状的分析 ,揭示了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过程面临的海洋开发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海洋污染较严重 ,海洋科技发展与海洋综合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上提出了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对策 ,并探讨了海洋经济重点产业的发展思路。

[Zheng Weimin.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in Fujian.

Human Geography, 2001, 16(4): 43-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1.04.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运用综合观点全面分析福建 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 ,着重评价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潜力 ;通过对发展现状的分析 ,揭示了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过程面临的海洋开发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 ,海洋污染较严重 ,海洋科技发展与海洋综合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 ;在此基础上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上提出了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对策 ,并探讨了海洋经济重点产业的发展思路。
[24] 王长征, 刘毅.

论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J]. 资源科学, 2003, 25(4):73-78.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7588.2003.04.013      URL      Magsci      摘要

发展海洋经济是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匮乏、空间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开发海洋这一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宝库也已上升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性问题。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快速发展的经济对资源的需求又不断增加,使得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起到越来越重要。丰富的生物、港口、矿产、旅游等资源,有利的地理位置,显示了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优越性。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海洋运输、旅游、海上油气开采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第一产业比重过高、资源开发不合理、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灾害频繁、领土争议等困扰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为了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到:①实施以淘汰高污染产业、发展清洁及环保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②加强包括宣传、规划、环境治理、防灾减灾在内的综合管理;③发展深海开发、海洋生物和海洋探测等技术,走“科技兴海”之路;④大力发展海洋油气、旅游、生物、化工等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Wang Changzheng, Liu Yi.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in China.

Resources Science, 2003, 25(4):73-78.]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7588.2003.04.013      URL      Magsci      摘要

发展海洋经济是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匮乏、空间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开发海洋这一尚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宝库也已上升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性问题。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快速发展的经济对资源的需求又不断增加,使得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起到越来越重要。丰富的生物、港口、矿产、旅游等资源,有利的地理位置,显示了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优越性。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海洋运输、旅游、海上油气开采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第一产业比重过高、资源开发不合理、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灾害频繁、领土争议等困扰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为了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到:①实施以淘汰高污染产业、发展清洁及环保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②加强包括宣传、规划、环境治理、防灾减灾在内的综合管理;③发展深海开发、海洋生物和海洋探测等技术,走“科技兴海”之路;④大力发展海洋油气、旅游、生物、化工等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25] 狄乾斌, 韩增林, 孙迎.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其在辽宁省的应用

[J]. 资源科学, 2009, 31(2): 288-29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科学评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准确把握海洋经济开发水平的重要保证,复合生态系统的场力理论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模型出发,尝试运用复合生态系统场力分析框架,提出用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选取可行的量化方法,以辽宁省为实例,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演进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处于上升势头,其系统协调程度也在逐渐增强,与该省的实际情况较为一致,说明辽宁在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以及提高海洋经济质量等方面成效明显。结果还表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与可持续协调度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这说明加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仍是确保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Di Qianbin, Han Zenglin, Sun Ying.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of marine econom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Resources Science, 2009, 31(2): 288-29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科学评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准确把握海洋经济开发水平的重要保证,复合生态系统的场力理论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模型出发,尝试运用复合生态系统场力分析框架,提出用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选取可行的量化方法,以辽宁省为实例,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演进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处于上升势头,其系统协调程度也在逐渐增强,与该省的实际情况较为一致,说明辽宁在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以及提高海洋经济质量等方面成效明显。结果还表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度与可持续协调度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这说明加强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仍是确保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6] 王芳, 朱跃华.

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开发模式及其适宜性评价

[J]. 资源科学, 2009, 31(4): 619-62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江苏广阔的沿海滩涂由海陆交互作用而成,总体仍在增长,南部开发条件优于北部。依据滩涂自然属性,考虑社会、经济、资源组合、技术等因素,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对滩涂开发模式进行研究,同时对各模式在开发中的优劣势及易出现问题进行了识别,对区域适宜滩涂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滩涂农业综合开发是江苏滩涂的传统开发模式,经验丰富,但适垦滩涂所余不多,目前宜对已有农业区进行广度和深度开发;滩涂渔业综合开发已成为目前江苏海洋经济的支撑,是今后重点发展模式;滩涂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和滩涂港口-工业区开发是江苏海洋经济的突破口,正在大力发展中;江苏北部沿海滩涂有着优越的条件发展盐业-海洋化工,侧重发展海洋化工,使这一传统开发焕发新的生机。农业、渔业和盐业开发成带,分据江苏沿海滩涂的中、南、北部,保护区-旅游和港口-开发区开发则呈斑状,依据资源状况,穿插于开发带中。黄海辐射沙脊群是重要的滩涂资源,滩涂养殖、港口和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Wang Huang, Zhu Yuehua.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suitability assessment of tidal flat resou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Resources Science, 2009, 31(4): 619-62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江苏广阔的沿海滩涂由海陆交互作用而成,总体仍在增长,南部开发条件优于北部。依据滩涂自然属性,考虑社会、经济、资源组合、技术等因素,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对滩涂开发模式进行研究,同时对各模式在开发中的优劣势及易出现问题进行了识别,对区域适宜滩涂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滩涂农业综合开发是江苏滩涂的传统开发模式,经验丰富,但适垦滩涂所余不多,目前宜对已有农业区进行广度和深度开发;滩涂渔业综合开发已成为目前江苏海洋经济的支撑,是今后重点发展模式;滩涂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和滩涂港口-工业区开发是江苏海洋经济的突破口,正在大力发展中;江苏北部沿海滩涂有着优越的条件发展盐业-海洋化工,侧重发展海洋化工,使这一传统开发焕发新的生机。农业、渔业和盐业开发成带,分据江苏沿海滩涂的中、南、北部,保护区-旅游和港口-开发区开发则呈斑状,依据资源状况,穿插于开发带中。黄海辐射沙脊群是重要的滩涂资源,滩涂养殖、港口和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27] 李博, 韩增林, 孙才志, .

环渤海地区人海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的时空分析

[J]. 资源科学, 2012, 34(11): 2214-222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脆弱性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领域一项新的研究视角和重要的分析工具。本研究在人海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海资源环境系统的概念, 利用脆弱性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对环渤海地区人海资源环境系统进行分析。人海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是关于敏感性和适应性的函数, 采取熵值系数法进行权重赋值, 并采用函数模型法进行脆弱性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时间维度上分析, 环渤海地区脆弱性呈现了波动性的变化, 总体上是下降趋势, 并出现了三次“倒U”型发展态势;②从敏感性指标上分析, 环渤海地区呈现了“先降后升再下降”的趋势, 捕捞过剩以及废水废物排放是敏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③从恢复性指标上分析, 环渤海地区恢复性不断上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尽量避免产业的雷同, 努力发展新兴产业成为了提高恢复性的途径;④从空间维度上分析, 环渤海地区人海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的下降速度呈现出山东省>辽宁省>天津市>河北省的趋势, 人海资源环境系统敏感性的下降速度呈现出天津市>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的趋势, 人海资源环境系统恢复性的上升速度呈现出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天津市的趋势。

[Li Bo, Han Zenglin,

Sun Caizhi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vulnerability analysis of the human-sea resource environment of the Bohai rim region.

Resources Science, 2012, 34(11): 2214-222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脆弱性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领域一项新的研究视角和重要的分析工具。本研究在人海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海资源环境系统的概念, 利用脆弱性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对环渤海地区人海资源环境系统进行分析。人海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是关于敏感性和适应性的函数, 采取熵值系数法进行权重赋值, 并采用函数模型法进行脆弱性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时间维度上分析, 环渤海地区脆弱性呈现了波动性的变化, 总体上是下降趋势, 并出现了三次“倒U”型发展态势;②从敏感性指标上分析, 环渤海地区呈现了“先降后升再下降”的趋势, 捕捞过剩以及废水废物排放是敏感性的主要影响因素;③从恢复性指标上分析, 环渤海地区恢复性不断上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利用, 尽量避免产业的雷同, 努力发展新兴产业成为了提高恢复性的途径;④从空间维度上分析, 环渤海地区人海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的下降速度呈现出山东省>辽宁省>天津市>河北省的趋势, 人海资源环境系统敏感性的下降速度呈现出天津市>辽宁省>山东省>河北省的趋势, 人海资源环境系统恢复性的上升速度呈现出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天津市的趋势。
[28] 陈晓, 李悦铮.

环渤海主要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定量研究

[J]. 经济地理, 2008, 28(1): 158-16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环渤海区域滨海城市之间存在旅游竞争与合作的双面效应。定量评价滨海城市间旅游竞争力,比较 其间旅游竞争力差异,对研究该区域内旅游竞合关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选取该区6个滨海城市为例,在选取较多量化指标基础上,将指标体系分解成三类要 素。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各类竞争力得分值,然后通过均方差计算各类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从而得到总体综合评价值,深入比较分析各滨 海城市之间旅游差异;同时分析区内旅游竞争演变趋势,据此提出区域旅游应积极采取整合政策。

[Chen Xiao, Li Yuezheng.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of main coastal cities around Bohai Sea.

Economic Geography, 2008, 28(1): 158-16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环渤海区域滨海城市之间存在旅游竞争与合作的双面效应。定量评价滨海城市间旅游竞争力,比较 其间旅游竞争力差异,对研究该区域内旅游竞合关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选取该区6个滨海城市为例,在选取较多量化指标基础上,将指标体系分解成三类要 素。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各类竞争力得分值,然后通过均方差计算各类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从而得到总体综合评价值,深入比较分析各滨 海城市之间旅游差异;同时分析区内旅游竞争演变趋势,据此提出区域旅游应积极采取整合政策。
[29] 刘佳, 于水仙, 王佳.

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量化测度研究——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9): 163-1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2.09.0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依据。目前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仍显不足,多以静态评价分析为主,缺乏动态预测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定量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尚需深入探索。本文结合滨海旅游的自身特点,构建由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四个承载子系统构成的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按照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物元评价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量化测度与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环境各个承载子系统存在一定的承载差异,滨海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滨海旅游经济和社会环境子系统还有较大的承载空间;从时序变化上看,滨海旅游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并呈现可持续的运行态势;从空间差异上看,青岛、烟台、潍坊和威海四个城市滨海旅游环境承载状态处于“良好”等级,而东营、日照和滨州三个城市滨海旅游环境承载状态处于“一般”等级。因此,提高区域整体承载潜力,平衡地区承载差异,对于促进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和滨海旅游产业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Liu Jia, Yu Shuixian, Wang Jia.

Evaluation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n coastal tourism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 case study on the Blue Shandong Peninsula Economic Zone.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2, 22(9): 163-17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2.09.0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依据。目前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仍显不足,多以静态评价分析为主,缺乏动态预测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定量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尚需深入探索。本文结合滨海旅游的自身特点,构建由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四个承载子系统构成的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按照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物元评价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量化测度与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环境各个承载子系统存在一定的承载差异,滨海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滨海旅游经济和社会环境子系统还有较大的承载空间;从时序变化上看,滨海旅游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并呈现可持续的运行态势;从空间差异上看,青岛、烟台、潍坊和威海四个城市滨海旅游环境承载状态处于“良好”等级,而东营、日照和滨州三个城市滨海旅游环境承载状态处于“一般”等级。因此,提高区域整体承载潜力,平衡地区承载差异,对于促进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和滨海旅游产业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0] 张广海, 刘佳.

中国滨海城市旅游开发潜力评价

[J]. 资源科学, 2010, 32(5): 899-906.

URL      Magsci      摘要

滨海城市是我国开展滨海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定量测度不同滨海城市旅游开发潜力,加以比较来确定其开发类型与等级,对于促进我国滨海旅游合理规划与开发具有极大地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选择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市场开发条件、区位交通优势、社会经济保障、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影响与制约滨海旅游发展的5个方面构建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法,建立潜力评价模型;依据同一时间截面各指标数值,定量测度与评价各滨海城市旅游开发潜力;把各潜力指数和综合潜力指数得分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将14个滨海城市划分为四类开发潜力类型,进一步确定不同城市的旅游开发功能与发展方向。通过对我国滨海城市旅游开发潜力的客观评价,有助于将潜力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为滨海城市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理论依据。

[Zhang Guanghai, Liu Jia.

An evalu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potential for coastal cities in China.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5): 899-906.]

URL      Magsci      摘要

滨海城市是我国开展滨海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定量测度不同滨海城市旅游开发潜力,加以比较来确定其开发类型与等级,对于促进我国滨海旅游合理规划与开发具有极大地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选择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市场开发条件、区位交通优势、社会经济保障、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影响与制约滨海旅游发展的5个方面构建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法,建立潜力评价模型;依据同一时间截面各指标数值,定量测度与评价各滨海城市旅游开发潜力;把各潜力指数和综合潜力指数得分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将14个滨海城市划分为四类开发潜力类型,进一步确定不同城市的旅游开发功能与发展方向。通过对我国滨海城市旅游开发潜力的客观评价,有助于将潜力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为滨海城市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理论依据。
[31] 陈烈, 丁焕峰, 孙海燕.

茂名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初步研究

[J]. 经济地理, 2003, 23(6): 835-8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3.06.026      URL      摘要

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是海洋开发的龙头和支柱.在分析新时期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的基础上,对广东省茂名市滨海旅游资源结构、开发方向与模式、开发战略对策等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Chen Lie, Ding Huanfeng, Sun Haiyan.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coast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Maoming.

Economic Geography, 2003, 23(6): 835-8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3.06.026      URL      摘要

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是海洋开发的龙头和支柱.在分析新时期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的基础上,对广东省茂名市滨海旅游资源结构、开发方向与模式、开发战略对策等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32] 王芳, 朱大奎.

全球变化背景下可持续的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1): 1-16.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2.01.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滨海旅游是最传统的、主要的旅游形式,也是现代旅游增长最快的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球变化很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并且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通过使用交通运输系统尤其是航空旅行、旅游目的地住宿餐饮等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对全球变化做出贡献。可持续滨海旅游以可持续的资源开发和管理为基础,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滨海旅游模式与产品类型转变、旅游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利益相关者协作等方面对滨海旅游资源进行优化开发和有效管理:以绿色思维指导低碳旅游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和替代性旅游等新型产品;提倡降碳减排、发展碳补偿和碳经济、制定碳排放标准、鼓励新型节油节能科技应用;鼓励社区参与,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和兴趣,尤其是探察当地社区居民、旅游者和政府工作人员对全球变化的看法、态度、责任感和共识。这些措施将在规划&mdash;管理&mdash;监督&mdash;评估动态模型中得到优化。

[Wang Fang, Zhu Dakui.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coastal tourism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hang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2, 27(1): 1-16.]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2.01.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滨海旅游是最传统的、主要的旅游形式,也是现代旅游增长最快的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球变化很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并且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通过使用交通运输系统尤其是航空旅行、旅游目的地住宿餐饮等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对全球变化做出贡献。可持续滨海旅游以可持续的资源开发和管理为基础,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滨海旅游模式与产品类型转变、旅游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利益相关者协作等方面对滨海旅游资源进行优化开发和有效管理:以绿色思维指导低碳旅游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和替代性旅游等新型产品;提倡降碳减排、发展碳补偿和碳经济、制定碳排放标准、鼓励新型节油节能科技应用;鼓励社区参与,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和兴趣,尤其是探察当地社区居民、旅游者和政府工作人员对全球变化的看法、态度、责任感和共识。这些措施将在规划&mdash;管理&mdash;监督&mdash;评估动态模型中得到优化。
[33] 鹿叔锌.

捕捞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J]. 海洋渔业, 1998, (1):5-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 随着陆地资源的匾乏、人口的膨胀和环境的污染,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战略重点,海洋产业异军突起,发展十分迅速。世界海洋产业总产值1969年仅为130亿美元,1992年为6700亿美元,在23年中增长50多倍,预计21世纪初将超过1.5万亿美元;所占比重70年代为2%,90年代上升为5%左右,21世纪初将上升为10%左右。近几年我国海洋经济产业发展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1996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产值已达到2877亿元,预计2000年为5000亿元左右,届时,60%的水产品,1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70%的原盐及70%的外贸货运量将靠海洋提供。为此,发展海洋经济已迫在眉睫,目前海洋渔业是海洋

[Lu Shuxin.

Research on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ing production.

Marine Fisheries, 1998, (1): 5-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 随着陆地资源的匾乏、人口的膨胀和环境的污染,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战略重点,海洋产业异军突起,发展十分迅速。世界海洋产业总产值1969年仅为130亿美元,1992年为6700亿美元,在23年中增长50多倍,预计21世纪初将超过1.5万亿美元;所占比重70年代为2%,90年代上升为5%左右,21世纪初将上升为10%左右。近几年我国海洋经济产业发展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1996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产值已达到2877亿元,预计2000年为5000亿元左右,届时,60%的水产品,10%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70%的原盐及70%的外贸货运量将靠海洋提供。为此,发展海洋经济已迫在眉睫,目前海洋渔业是海洋
[34] 宋贤成.

养护和合理开发海洋水产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J]. 海洋渔业, 1998, (4): 151-153.

URL      [本文引用: 1]     

[Song Xiancheng.

Take the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conservation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fishery resources.

Marine Fisheries, 1998, (4): 151-153.]

URL      [本文引用: 1]     

[35] 胡泽文, 孙建军, 武夷山.

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研究综述

[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 57(3): 131-137.

https://doi.org/10.7536/j.issn.0252-3116.2013.03.02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知识图谱在情报学领域中的应用为例,首先简要介绍情报学知识图谱研究的必要性、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知识图谱绘制工具及方法流程,然后对在国内248篇知识图谱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全面梳理知识图谱在情报学领域及其子领域的应用概况,并简要介绍知识图谱在其他学科或领域中的应用。</p>

[Hu Zewen, Sun Jianjun, Wu Yishan.

Research review on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mapping in China.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2013, 57(3): 131-137.]

https://doi.org/10.7536/j.issn.0252-3116.2013.03.024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知识图谱在情报学领域中的应用为例,首先简要介绍情报学知识图谱研究的必要性、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知识图谱绘制工具及方法流程,然后对在国内248篇知识图谱研究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全面梳理知识图谱在情报学领域及其子领域的应用概况,并简要介绍知识图谱在其他学科或领域中的应用。</p>
[36] 韩增林, 彭飞, 张耀光,.

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进展与中国海洋地缘环境研究探索

[J]. 地理科学, 2015, 35(2): 129-136.

URL      Magsci      摘要

<p>通过梳理西方100多a海洋地缘政治的发展脉络,系统总结和归纳其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的4个阶段与特征:自然演进模式下的海洋地缘政治理论形成阶段( 1890s前)、国家空间-权力关系下的理论发展阶段(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海洋地缘政治的现代化阶段(1960s~1990s)、新海洋地缘政治理论阶段(1990s后).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起步较晚且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地缘政治学者在海洋地缘政治领域的探索历程发现:中国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缺乏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和整合,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手段也较为单一并缺乏建设性的实证研究,这与中国在世界&ldquo;海洋地缘环境&rdquo;格局中的现状严重不符.因此,面对批判地缘政治学的&ldquo;多尺度转向&rdquo;背景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提出发展中国&ldquo;海洋地缘环境&rdquo;的研究作为响应,并深入探讨&ldquo;海洋地缘环境&rdquo;的内涵与研究的空间尺度.最后,对海洋地缘环境近期重点研究方向做出展望:① 深化海洋地缘环境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② 加强不同尺度的海洋地缘环境时空分异格局及其形成机理研究;③ 安全转向背景下的多尺度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④ 结合中国实际,加强边境与边界的相关研究.</p>

[Han Zenglin, Peng Fei,

Zhang Yaoguang et al. Updated progress of marine geopolitics and research of the marine geo-setting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2): 129-136.]

URL      Magsci      摘要

<p>通过梳理西方100多a海洋地缘政治的发展脉络,系统总结和归纳其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的4个阶段与特征:自然演进模式下的海洋地缘政治理论形成阶段( 1890s前)、国家空间-权力关系下的理论发展阶段(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海洋地缘政治的现代化阶段(1960s~1990s)、新海洋地缘政治理论阶段(1990s后).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研究起步较晚且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地缘政治学者在海洋地缘政治领域的探索历程发现:中国海洋地缘政治发展缺乏相关学科理论的支撑和整合,难以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手段也较为单一并缺乏建设性的实证研究,这与中国在世界&ldquo;海洋地缘环境&rdquo;格局中的现状严重不符.因此,面对批判地缘政治学的&ldquo;多尺度转向&rdquo;背景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提出发展中国&ldquo;海洋地缘环境&rdquo;的研究作为响应,并深入探讨&ldquo;海洋地缘环境&rdquo;的内涵与研究的空间尺度.最后,对海洋地缘环境近期重点研究方向做出展望:① 深化海洋地缘环境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② 加强不同尺度的海洋地缘环境时空分异格局及其形成机理研究;③ 安全转向背景下的多尺度海洋地缘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④ 结合中国实际,加强边境与边界的相关研究.</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