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 36 (5): 766-77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5.015

Orginal Article

旅游对古镇地方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周庄的多案例考察

姜辽1, 苏勤2

1.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2.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The Impact of Tourism to Placeness in Ancient Town: Multiple Cases in Zhouzhuang

Jiang Liao1, Su Qin2

1.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Guangdong, China
2.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Anhui, China

中图分类号:  F1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6)05-0766-06

通讯作者:  苏勤,博士,教授。E-mail: ahsuqin@263.net

收稿日期: 2015-05-4

修回日期:  2015-07-3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7-20

版权声明:  2016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M5824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60, 41301159)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姜辽(1983-),男,浙江舟山人,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旅游地理学研究。E-mail: jiangliao1983@163.com

展开

摘要

综合运用倾听、照相、参与式观察、访谈、笔记等多种调研方法,选择能代表周庄旅游发展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游憩场所,收集田野调查数据,游客、居民、旅游从业者、旅游管理者的访谈数据,分析周庄古镇地方性多样化建构的过程。研究发现资本权力是空间生产的主要动力,是地方性形成的物质基础;文化知识影响社会空间的氛围,通过对社会秩序和关系的再生产影响地方性,文化中的艺术扮演了营造氛围的重要角色,间接培育地方性;民俗生活属于社会文化层面的软实力,发自内心的民俗活动促进了睦邻友好和相互交流,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对权力和资本规训进行诗意的抵制,增加了地方的日常生活性。

关键词: 地方性 ; 旅游 ; 建构 ; 古镇 ; 周庄

Abstract

Placeness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local population and social.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way of consuming placeness, a variety of elements are used in tourism industry, having different influence on social relations and placeness. This study uses multi-methods research which included listening, photograph,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interview and notes, choose recreational areas represent Zhouzhuang of different stages and different types, collects data from fieldwork, tourists, residents, tourism practitioners, tourism manager. Results show that capital power is the material base in space production and placeness. Culture knowledge influences the atmosphere of social space, and formation of placeness naturally through the reproduction of social order and relationships, ar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atmosphere, breeding placeness indirect. Folk and life belong to soft power of social cultural, folk activities deeply from the heart promote neighbor friendship and mutual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from folk culture governed by discipline, life habit is shaped from poetic resistance of local residents to discipline of power and capital.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ourism to placeness in ancient town from macro perspective with variety of factors. Although some scholars have started to elements research placeness from a single factor, but there are a lot of work to do about the contribution of various elements on placeness reconstruction. Secondly, the town is a comprehensive tourist destination, there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other types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Future, it can compare rural tourism, theme parks, cultural and creative park, natural tourist attractions, etc. In addition,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different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not same. The impact on social relations, the 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mechanism requires further discussion. Construction diversification of placeness in Zhouzhuang is along with interaction power among local government, developers, tourists, migrant workers, artists, local residents, For them, there are several or myriad order of Zhouzhuang, each order has its own special style and independent existence. There are all kinds of perceptive world, such as history and culture world, commodity world, religion world, science fiction world, art world, myth world, fantasy world, everyday life world. When the world is stared by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they become the authenticity and unique cognitive style. Sometimes they are continuous, sometimes broken. Visitors can jump from one world to another. As a rich history and culture tow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ourism industry (from foreign affairs reception period to mass tourism period then mass leisure period), and now it is moving to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tourist consumption patterns change. It brings a new opportunities for town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new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Government, developers and local residents make appropriate compromis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ourists gaze. A number of new elements are put into the town for diversify development. On the one hand it brings revenue local residents,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 began to reflect on tourism moderniz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consequences, re-examine everyday life,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ignificance of local development.

Keywords: placeness ; tourism ; construction ; ancient town ; Zhouzhuang

0

PDF (480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姜辽, 苏勤. 旅游对古镇地方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周庄的多案例考察[J]. , 2016, 36(5): 766-77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5.015

Jiang Liao, Su Qin. The Impact of Tourism to Placeness in Ancient Town: Multiple Cases in Zhouzhuang[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5): 766-771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5.015

地方是由人或物占据的部分地理空间,是人文地理学最关键的理论视角之一[1],一直以来在关于人与地域、人与环境的学术探索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4]。地方性体现在自然风貌和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对当地人口和社会的进程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文化区表达着自身独特的文化逻辑、动力和活力[5]。然而地方性却经常受到威胁,现代化、全球化、理性化的力量往往使得地方沦落为无生命的空间[6]。奥克斯将现代化影响地方性丢失的现象称之为“现代化的悖论”[7]。里茨尔在《虚无的全球化》一书中指出全球化是“虚无”与“实在”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尽管全球化意味着高效率、低成本,但全球化同样带来了“虚无”的扩张,使得地方性“实在之物”失去生存的土壤[8]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种商品汇聚在一个地方,相互交织,使得原初的社会关系发生改变,地方性随之发生变化。一部分学者强调这些外部要素(权力、资本、文化等)对地方性的负面影响 [9,10],也有部分学者指出,旅游具有再造地方性的功能 [11,12]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背景下,多种要素用于发展旅游产业,带来社会关系的改变,进而影响地方性变迁。然而,针对全球化时代的旅游是否冲击了“实在”的地方性,使之沦落为无生命的空间这一问题,学者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多数学者分析单一要素对地方性的影响,从多要素综合考虑的学者不多。其中以里茨尔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旅游削弱了地方性[8],而孙九霞发现,旅游对地方性的影响具有双面性,既有稀释原生文化的一面,又有生成多元文化的一面[12]。实际上,权力、资本、文化、民俗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这些要素在不同的旅游项目上有不同的体现,它们对地方性改造的作用有很大差异。鉴于此,本文选择周庄古镇为案例,以不同旅游项目案例为考察对象,研究多种要素综合作用下旅游对地方性的影响机制,对古镇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研究区概况

周庄位于苏州市东南38 km,距离上海约70 km。古镇区面积0.47 km2。截止2012年,镇域总人口22 094人,外来暂住人口9 000余人。周庄古镇是旅游发展核心区,古镇区现本地人口近4 661人,外地人口875余人①(① 资料来源:周庄镇公安局、周庄镇派出所、全功路居委会、贞丰里居委会。。13世纪以来,周庄作为江南水乡的典型延续至今。为发展旅游,周庄于1989年建设急水港大桥,开创江南水乡古镇游先河,当年游客5.5万人次,营业收入约20万元。政府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1990年代以来,不仅改善给水、排水、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制定《老镇区建设管理办法》、《古镇保护暂行规定》、《房屋拆迁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成立“古镇保护委员会”、“古镇保护基金会”,而且投入大量资本用于古镇保护和开发,除开辟外围南湖旅游度假区、太师淀度假区和高尔夫球场等休闲项目;在古镇内部深挖当地故事与传说,修复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宅大院张厅、沈厅和双桥、太平桥、富安桥等历史名桥;新建“文化一条街”、古戏台、贞丰文化中心、南湖鱼市和南湖秋月园,发扬周庄民俗文化、生活文化;引进外来资本和异域文化,如星巴克咖啡、爱渡风情小镇、慢生活酒吧一条街、怪楼、手艺江南、三毛茶楼及各类酒店;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和艺术形式,开发江南人家主题公园、纸箱王主题创意园区、富贵园、猫的天空;走上了一条商业化、休闲化、多样化的旅游发展之路。截止2013年底,年接待游客已达435万人次,旅游收入20亿元。经过20多年发展,周庄已成为“中国第一水乡”旅游文化品牌,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获得“最受外国人喜欢的50个地方”等荣誉[13]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长期的田野调查为主,跨越了2011年末到2014年初,具体时间分配如下:2011年10月中下旬;2011 年12 月下旬;2012 年10月中下旬;2012 年12月末到2013年初;2013年10月中下旬;2013 年末到2014年初,总计用时70 d。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倾听、照相、笔记、参与式观察、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考察覆盖整个周庄古镇,能代表周庄旅游发展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游憩场所如江南人家主题公园、纸箱王主题创意园区、爱渡风情小镇、富贵园、怪楼、手艺江南、源丰顺酒作坊、三毛茶楼、猫的天空、Maple House慢生活酒吧、沈厅、张厅、贞丰文化中心(吃讲茶)、南湖鱼市、万山公园、富贵园广场、南湖秋月园、双桥、太平桥、富安桥。

首先访问了周庄旅游公司网站,然后收集与周庄相关的相关新闻报道和学术文献,接着实地调查,走访周庄镇政府、工商局、招商服务中心、周庄旅游公司、昆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深入了解周庄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选择倾听作为初识他者世界(周庄古镇)的原始方式,倾听游憩世界向我诉说的话语,听懂进而理解听觉范围以外的深层含义。以照相方式记录古镇不同场所所表现出来的氛围、空间活动主体、行为方式、互动场面等等,用笔记和日志寻求个人经历、感知、体验等信息,记下自己当时的感受、想法,观察研究对象述说的引述,尽可能马上记下这些详细的观察,从观察中找出自己想要继续研究下去的资料,获得进一步的信息做更深入的研究(包括邀请“关键”行动者的访谈),另外寻找他人的日记,例如在三毛茶楼、猫的天空,游客会把旅游的时间、伙伴、参与的活动、当时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望记录在册,也是洞察地方性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以参与式观察的方式进入研究对象世界,进行近距离观察,在观察中采取一种可能与被观察者亲近的态度,但同时保持对所观察情景的敏感性,以便进行关系类型和空间经验的反思。

最后,灵活采用闲谈、开放性访谈、深入访谈、团体访谈等多种形式,以便适应不同年龄、性别、地域、职业和社区结构的人群,政府部门和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团体访谈主;对当地居民和务工人员采用开放性访谈,以闲谈方式收集他们对地方的体验和感受;对关键人物进行跟踪调研和深入访谈,现场记录,在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录音和室内整理。数据收集完,在定性分析软件Nvivo8的帮助下将这些访谈记录进行编码处理和主题分析,围绕核心要素,将材料置于主题所处的位置,尽可能对此进行真实性的深度描述和分析。

3 周庄古镇地方性的多样化建构

3.1 资本权力的作用

资本与权力的结合是空间生产的主要动力。

江南人家主题公园(主要为《四季周庄》实景演出区)是周庄政府重点打造的表现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作为舞台化演出,四季周庄具有强烈的时间性,只有在演出时间(19:30~20:30),才能够实现游客和演员的共在。在色彩斑斓,震撼人心的虚拟世界里,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是固定不变的。依靠资本的力量创造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经典环境,演员们(包括舞蹈专业实习生、本地农民、渔民、市民)在这种背景下,在固定的时间,将表演道具带入舞台,运行固定的身体模式,专业演员则展开极具观赏性、艺术性的舞蹈艺术,而游客多数则默默享受这种杂技,完全处于一种痴迷和惊讶的全神贯注状态之中,维持了演员与观众之间短暂的舞台化虚拟关系。

纸箱王主题创意园区是台商投资兴建的主题式旅游乐园,占据了古镇景区入口处的有利位置,采用创意手法,将“纸”的创意无限地延伸,设计有休闲园区和创意园区,休闲园区用以展现台湾精神的迷人魅力,摆放着纸做成的巴黎铁塔、比塞塔等立体纸艺作品,美观且防水,晚上还可以配合声光电技术,制作成七彩夜灯,与白天形成鲜明的对比。创意园区包括“纸箱故事馆”、“蜜蜂故事馆”及“创意餐饮”三大部分,每个展馆都有着各自的特定功能,用以吸引不同的游客群体。围绕着创意景观集聚了大量的游客,依托生动有趣的创意氛围,在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场所形成了特定社会关系,如白天故事馆店员与游客的关系、少年儿童之间的关系、下午休闲区老年群体内部关系、晚上酒水餐饮区歌手、服务员和游客之间相互关系,演绎了资本、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怪楼是由私人小老板投资,类似于纸箱王主题创意园区,怪楼也占据了景区有利的地理位置,灵活运用游客求新求异以及恐惧心理,采用各种新奇的工具和道具,人为地设计恐怖氛围如在游客须知中写道“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及心理承受能力低下者,为了您的安全,请勿入内”,布置恐怖的小屋声音,并借助导游的力量,成功打造了神秘、恐怖的主题,通过这些虚无关系的制造,让游客沉浸在恐惧环境之中,“要不就不看了,我不玩,我不敢玩。我的妈啊,真想哭。哎呀,心脏病都快吓出来了。”据工作人员介绍,“有些人因为害怕,哇哇叫的,一般不让孕妇上去,小孩有的也不行,会哭着出来的,有的20岁的小姑娘出来也哭了,老年人有心脏病、高血压的也不让上去。”

3.2 文化知识的作用

文化知识影响社会空间的氛围,通过对社会秩序和关系的再生产,引发地方性的自为形成。作为“周庄十二坊”的典型代表,源丰顺酒作坊以酿酒知识作为地方性的要素,依托身体媒介(酿酒师傅的在场),“我们酿出来的酒还要后期发酵,不是酿出来就好了,因为这个酿酒有3套工序:前发酵、中期菌发酵、后期发酵,最关键的是中期的菌发酵。”将知识转化成表演的场所,成功引导了游客的旅游实践,使得酿酒师与游客的关系成为这一空间的主旋律。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传说、故事在导游的精彩解说下,能够使游客沉浸在历史的想象之中,导游-游客关系在这里成为自在的存在。沈厅、张厅表现的尤为明显,无论是沈万山与朱元璋的故事、沈万三的日常琐事、生活轶事,还是聚宝盆的传说、万山蹄的由来、三寸金莲的得出、“轿从门前过,船自家中行”风俗的解释、张厅玉燕堂名字的产生都是游客百听不厌的神话。

外来文化对地方性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作用,三毛茶楼以三毛文学为主题,将三毛的照片、书籍、书信与茶具、棋牌、书法、绘画等休闲物件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具有文学色彩的休闲氛围。唤起游客对世界文化名人的回忆,产生情感认同和依恋效应,形塑了一种虚无和想象社会关系。这些在游客的留言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第一次来三毛茶楼,初恋的感觉甜蜜,幸福是那么甜蜜。第二次来三毛茶楼,有儿初长成,千般滋味在心头。第三次来三毛茶楼,小儿也长大。5 a时间匆匆走,记忆里的酸甜苦辣,一盏茶香,慢慢流。平安,健康。期待再相会。”

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在营造场所氛围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慢生活酒吧采用重音乐加灯光的形式,在专业化歌手的伴奏下创造了一种年轻人所独享的亚文化氛围,通过雇佣员工组织社会关系,歌手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眼神、歌声、手上动作营造年轻人亚文化认同空间;陪酒妹(本地姑娘)则以嬉笑、招呼、闲聊、陪酒等方式组织熟人世界,严格区分圈内人与圈外人;圈外客人一方面通过点歌、碰杯、闲聊、抽烟进行内部沟通,另一方面跟着歌手哼歌,与歌手进行眼神交流,共同举杯;圈内客人则更享有与陪酒妹的畅聊、碰杯、眼神沟通与身体接触的特权。而轻音乐如二胡则只能作为背景音乐营造休闲的氛围,除非名人在场,才能形成与游客的互动,如马晓晖艺术沙龙由于艺术主体的缺场,只有一位陕西职业学校的实习生坚守阵地,店面几乎处于停业状态,据她介绍这里平时很少有人,只有演出的时候人会多一点,这里的社会关系表现出强烈的时间性,集中在九月以后的下半年。与之相比,书法、绘画的效果比起前两者要稍差一点。

3.3 民俗生活的作用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吃讲茶是周庄民俗的典型代表,它原是周庄人邻里街坊遇到事务纠纷时一种特别的调解方式,随着时代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今的周庄吃讲茶,渐渐衍化为一种说邻居、道街坊、聊行情、通市面、才艺表演,促进睦邻友好的居民间的日常活动。贞丰文化中心是政府为丰富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发扬民俗传统,利用公房开设的民俗场所。走廊格子上的民间工艺品,屋内墙上的书法、美术作品,台上的二胡、琵琶、风琴创造了浓浓的民俗氛围,这里主要以唱戏者以及喝茶聊天的本地老年居民为主,周庄旅游公司派两三位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并销售部分当地手工艺品。据工作人员聊起“这边游客很少,星期六人多一点,可以吃我们专门做点心,就早上7:00~9:30那段时间。”唱戏大姐说“平时我们过来喝喝茶,聊聊天。过来唱戏的都是本地人,也有乡下的过来唱的,纯乡土,都是出于爱好,你喜欢也可以上来唱,我觉得我会也会上去唱,就穿平时的衣服。我们来这说说唱唱,有时候也出去唱,就我们老年人会唱,年轻人不愿意去唱。”发自内心的纯粹的爱好促成当地居民在这里相互交流,维持和改造周庄的民俗的地方性。

日常生活是周庄居民展现江南水乡古镇特色的重要方式,围绕古镇内街巷、公园、市场等日常生活场所,以诗学方式进行着居民之间、居民与游客之间、居民、游客与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使用(旅游)消费社会的自由,“创造”属于自己的日常生活空间,与权力、资本组合形成鲜明对比,在不同场所留下生活痕迹。万山公园、富贵园广场两处游憩场所本为游客而设计,但由于游客很少光顾,当地居民巧妙地加以已利用,将其开辟为日常的活动场所,晚饭过后过去散散步,组织广场舞。此外,当地老年居民采用“游击”战术,成功实现对南湖秋月园的时间挪用,使之成为重要要晨练场所。除了当地农贸市场,当地居民利用政府所提供的场所如南湖鱼市,以江南水产品为载体,通过与游客的交流和交易过程,流露出水乡的日常饮食习俗。居住于街巷两侧的少数居民会把水乡特色的农产品、水产品和一些小手工艺品摆在门口或街巷角落,更有一部分居民通过采用流动的、非正式化的“行走”实践开辟新空间,以“流动空间”的形式,创造属于自已的生活艺术和空间传奇。

4 结论与讨论

古镇地方性变迁是对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学术探索的一个补充,是旅游地理学新的研究内容。本文研究周庄古镇地方性变迁,发现旅游对古镇地方性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现代化、全球化的力量并没有使旅游地沦落为无生命的空间,尽管全球化促进了“虚无”的扩张[8],但与里茨尔有所不同的是,它并未击溃古镇“实在”的地方性。相反,在各利益群体之间展开了权力的博弈,同时在资本权力、文化知识、民俗生活等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创造了多重的社会关系与互动形式,促进周庄古镇地方性的多样化建构,这一点与孙九霞的结论具有相似之处[12]。本研究还发现:不同要素塑造地方性的能力存在差异,资本权力是空间生产的动力,是地方性形成的基础,文化知识影响社会空间的氛围,通过对社会秩序和关系的再生产影响地方性,知识主体在场与否对地方性产生重要影响,艺术则扮演了营造氛围的重要角色,间接培育地方性。民俗生活属于社会文化层面的软实力,发自内心的民俗活动促进了睦邻友好和相互交流,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对权力和资本规训进行诗意的抵制,增加了地方的日常生活性。

本文从宏观上考察多种要素综合下,旅游对古镇地方性的影响机制,尽管一些学者已经从单一要素出发对地方性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要测量各个要素对地方性再造的贡献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其次,古镇是一个综合性的旅游目的地,与其他类型的旅游目的地有很大差异,今后可以比较旅游对乡村旅游地、主题公园、文化创意园、自然观光地地方性的影响?另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同发展要素对旅游业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它们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地方性的建构方式和形成机制仍需进一步讨论。

周庄古镇地方性的多样化建构伴随着政府、开发商、游客、外来务工人员、艺术家、当地居民权力的交互作用,对他们而言,周庄古镇存在着几种、也可能是无数种实在的秩序,其中每一种秩序都有其特殊的和独立的存在风格。这里存在着各种感知的世界,历史文化世界、商品经济世界、宗教世界、科幻世界、艺术世界、神话世界、幻想世界、日常生活世界等等。当每一个世界被不同群体凝视的时候,都由于自己的独特方式而成为真实性,形成独特的认知风格,各种风格有时是连续的,有时是断裂的,游客可以通过跳跃,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正如舒茨所言: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多重实在的世界,每一个实在中都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意义。

作为优秀历史文化凝聚地——古镇,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从外事接待时期到大众观光时期再到大众休闲时期),如今正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游客消费方式随之发生改变。游客“消费地方”的方式变迁为古镇旅游经济新一轮发展带来机遇,同时面临着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挑战。为适应游客凝视需要,政府、开发商和当地居民做出适当妥协,将一些新的元素融入古镇,促使古镇地方性的多样化发展,一方面为地方财政、当地居民带来收益,另一方面人们开始反思旅游现代化和理性化的后果,重新审视日常生活,文化习俗和地方存在的方式和意义[14]。此外古镇地方性的社会建构过程和结果是否道德,它的审美价值、伦理价值体现在何处?这是非常重要的话题,这方面今后仍需进一步思考。

致谢:感谢中山大学徐红罡教授以及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约翰斯顿. 人文地理学词典[M]. 柴彦威,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本文引用: 1]     

[Johnston R J.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Translated by Chai Yanwei.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4.]

[本文引用: 1]     

[2] Tuan Y F.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74.

[本文引用: 1]     

[3] Relph E C.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M].London: Pion,1976.

[4] Tuan Y F.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M]. Minneapolis, MN: 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1977.

[本文引用: 1]     

[5] 吉姆·麦奎根. 文化研究方法论[M]. 李朝阳,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本文引用: 1]     

[Jim McGuigan. Culture Methodologies. Translated by Li Chaoyang.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11.]

[本文引用: 1]     

[6] Zhu H, Qian J, Feng L.

Negotiating place and identity after chang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J]. Social &Cultural Geography, 2011, 12(2):143-158.

[本文引用: 1]     

[7] Oakes T.

Place and the paradox of modernity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97, 87: 509-531.

[本文引用: 1]     

[8] 乔治·里茨尔. 虚无的全球化[M]. 王云桥,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本文引用: 3]     

[Ritzer G.The globalization of Nothing. Translated by Wang Yunqiao. Shanghai: Shanghai Yiwen Publication,2004.]

[本文引用: 3]     

[9] Williams D R.

Leisure identities,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place

[J].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02, 34(4): 351-367.

[本文引用: 1]     

[10] Butt B.

Commoditizing the safari and making space for conflict: Place, identity and parks in East Africa

[J]. Political Geography, 2012, 31(2): 104-113.

[本文引用: 1]     

[11] Gibson C, Davidson D.

Tamworth, Australia’s ‘country music capital’: place marketing, rurality and resident reactions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4, 20: 387-404.

[本文引用: 1]     

[12] 孙九霞,王心蕊.

丽江大研古城文化变迁中的“虚无”与“实在”:以酒吧发展为例

[J].旅游学刊,2012,27(9):73-81.

[本文引用: 3]     

[Sun Jiuxia, Wang Xinrui.

The “nothing” and “something” during the cultural changes in Lijiang ancient town: A case study of Lijiang ancient town's bars.

Tourism Tribune, 2012,27(9): 73-81.]

[本文引用: 3]     

[13] 姜辽,苏勤.

周庄古镇创造性破坏与地方身份转化

[J].地理学报,2013,68(8):1131-1142

[本文引用: 1]     

.[Jiang Liao, Su Qin.

Creative de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lace-based identity in ancient town of Zhouzhuang.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68(8): 1131-1142.]

[本文引用: 1]     

[14] 梁增贤,保继刚.

文化转型对地方意义流变的影响——以深圳华侨城空间文化生产为例

[J].地理科学,2015,35(5):544-550.

[本文引用: 1]     

[Liang Zengxian, Bao Jigang.

The impacts of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n place Becoming: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overseas Chinese tow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35(5): 544-550.]

[本文引用: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