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 37 (1): 118-12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7.01.014

Orginal Article

基于农业大数据可视化方法的中国生猪空间流通模式

刘勍1, 毛克彪123, 马莹1, 谭雪兰2, 韩家琪1, 黎玲萍4, 夏浪5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 100081
2.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 长沙410128
3.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30
4.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 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29
5.北京农林科学院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Pig's Circulation Pattern Based on Agricultural Big Data Visualization Method in China

Liu Qing1, Mao Kebiao123, Ma Ying1, Tan Xuelan2, Han Jiaqi1, Li Lingping4, Xia Lang5

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National/Hulunber Grassland Ecosystem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St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Hunan, China
3.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Heilongjiang, China
4.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5. Beijing Research Center of Intelligent Equipment for Agriculture, Beij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Beijing 100097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7)01-0118-07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毛克彪,研究员。E-mail:maokebiao@126.com

收稿日期: 2016-03-14

修回日期:  2016-05-13

网络出版日期:  2017-01-15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427)、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资金(IARRP-2015-26)、农业部农业信息预警专项(534-2&3)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刘勍(1992-),黑龙江鹤岗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大数据、农业空间分析与农村区域发展。E-mail: 18910632571@163.com

展开

摘要

利用大数据可视化手段研究中国省际间生猪流通问题,用GIS将整合后的多源数据进行数据可视化,研究中国19个省(市)的区域间生猪流通现状。参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前人研究成果,将区域间生猪流通现状与中国城市群可视化结果结合进行分析,归纳各城市群生猪流通现况,获得基于城市群发展的生猪空间流通模式,从空间角度分析中国整体生猪空间流通格局存在问题。结果显示,中国总体生猪流向有明显的“西猪东运,北猪南运”趋势,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最主要3个吸纳外埠生猪供应地区,是中国整体生猪流通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大数据 ; 数据可视化 ; 生猪流通 ; 城市群 ; 流通模式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searched into the pig’s circulation in China by using data visualization and combin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pig’s circulation and the Chinese urban agglomeration.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igs in China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provided the basis for policy formulation for the relevant agricultural sector. In this article, Beijing, Tianjin, Shanghai, Chongqing, Heilongjiang, Jilin, Liaoning, Shandong, Hebei, Henan, Hubei, Hunan, Anhui, Jiangsu, Zhejiang, Sichuan, Yunnan, Guangdong, Guangxi and municipalities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ly, statistical data on pigs was integrated with GIS data,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network data to result in an integrated multi-source data. When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GIS was used to visualize this integrated multi-source data we can get the status quo of pig’s circulation in 19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The visualization process was based on the New national urbanization plan (2014-2020) and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for dividing China into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as due to the combine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pig’s circulation and the visualization results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The study summed up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igs circulation of the city group to ge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ig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Finally, the problems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igs in China was analyzed to give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igs, the research object was divided into 4 categories: The first category showed that the region needs to be suppli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pigs, including Beijing, Shanghai, Jiangsu, Zhejiang, Guangdong; The second category showed that, the region have both pigs inflow and outflow, including the three northeastern provinces, Henan, Shandong, Hubei, Hunan, Sichuan; The third category showed that, live pigs move out of the region including Hebei, Anhui, Yunnan, Guangxi; The fourth category is Chongqing, there is not a lot of pigs inflow and outflow. Beijing, Tianjin city group, the Yellow River Delta city group and the Zhujiang River Delta city group is the most important pork consumption areas, 69.6% of the pigs flow is related to the three groups. The main pigs production area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the east, the southwest and the northeast of China, and the east and southeast coastal areas are the main pigs consumption—it can be summarized as ‘pigs of the west supply in the east, pigs of the north supply in the south’.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pig’s circulation system in China,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the pig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is the key factor for the change of the pig’s circulation pattern in China.

Keywords: big data ; visualization ; pig’s circulation ; urban agglomeration ; circulation pattern

0

PDF (401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刘勍, 毛克彪, 马莹, 谭雪兰, 韩家琪, 黎玲萍, 夏浪. 基于农业大数据可视化方法的中国生猪空间流通模式[J]. , 2017, 37(1): 118-12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7.01.014

Liu Qing, Mao Kebiao, Ma Ying, Tan Xuelan, Han Jiaqi, Li Lingping, Xia Lang. Pig's Circulation Pattern Based on Agricultural Big Data Visualization Method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37(1): 118-12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7.01.014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与生产国。2014年末中国生猪存栏46 583万余头,生猪出栏73 510万头,猪肉总产量达5 671万t,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51.08%,总猪肉消费量逾5 000万t,是国人最主要的肉类食品[1,2]。生猪产业作为中国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稳定与否影响着中国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和整体粮食安全战略。当前,中国生猪产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链条、各环节中的数据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应用尚存不足,体现为生猪物流信息掌控难、猪肉质量追溯难、各环节生猪数据难以结合应用等诸多问题。本文研究重点在掌握中国生猪主要产区与消费区的生猪区域间流动模式,对制定地方生猪产业发展政策、掌控生猪市场、调控生猪价格、追溯生猪质量、完善生猪产业数据检测系统等有着极为重要作用。

关于生猪产业发展、生猪空间流通和相关农业经济领域等方面研究,国内外学者已做了相当的工作[3]:辛贤和尹坚利用空间均衡分析法,模拟了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猪肉、牛羊肉和禽肉等主要肉产品市场的基本区域格局以及区域间的流通情况[4~6];Anthony N Rezitis和Konstantinos S Stavropoulos利用GARCH模型(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 对希腊的猪肉市场进行研究,得出饲料价格是猪肉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等结果,并预测了猪肉供应量、猪肉价格及价格的波动趋势[7];吴霞等学者分析了中国30 a间(1981~2011年)生猪养殖区域的分布变化,并预测生猪养殖区域的变化趋势 [8];胡向东等学者构建生猪生产、进出口贸易、城乡居民消费、价格传递及市场出清的市场模型,对猪肉市场的未来趋势进行模拟,提出未来中国猪肉市场规模和生产效率将不断提高,猪肉消费持续增长,进口不断增加而出口萎缩[9]

农业领域通常具有涵盖区域广、关联领域和内容宽泛、影响因素众多、数据采集复杂、决策管理困难等特点[10,11],传统的数学模型与数据挖掘工具难以分析处理具有庞杂数据格式的海量农业数据。数据可视化技术将重要的信息特征压缩于图与表中,通过图形化技术简化数据关系,降低复杂数据的理解难度,提升人类对数据潜在内容的感知[12],从而在无序的、庞杂的、不相干的海量农业数据中抽取更完整、更真实的信息,是实现农业大数据分析统计和数据分析成果展示的重要基础手段。由于生猪数据有着相当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较强的地域特征,以往的研究在分析数据和阐述结论时,对生猪数据与空间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仅通过文字、图表难以直观清晰地描述生猪产业在空间上的发展趋势和分布规律。本文从空间可视化角度入手,利用GIS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生猪产地空间分布与生猪流通进行研究。我们将大数据可视化的理念引入生猪产业研究中,实现基于中国城市群分布的区域间生猪流动可视化分析[13~15],得出当前生猪流通模式和生猪重要产区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为农业部门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源包括《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3年[16]、《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1998~2013年[17]、国内外官方发布数据及新闻、网络信息采集软件所采集的数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及实地调研数据等[18]。使用的大数据可视化工具包括“ECharts”和GIS软件平台等。当前各省份的农业统计数据中很少包含生猪的区域间流通信息,通过网络获取和相关农业部门提供的生猪流动数据在完整性、真实性、连续性等方面也难以得到保证。为弥补这些问题,本研究在使用生猪统计数据、相关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和网络生猪数据的基础上,借鉴辛贤和尹坚等对中国区域间肉类产品流通的研究成果,并通过调研,对部分数据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1.2 技术路线

传统研究多以统计和调研手段为主,难以体现生猪数据的空间属性与地域特征,我们将生猪统计数据、GIS与遥感数据进行结合分析,提出基于大数据的中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生猪空间流通模式可视化分析技术路线(图1)。它由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和可视化结果输出3部分组成。其中,数据收集部分包括统计数据、网络数据、GIS与遥感数据;数据分析处理部分则由数据整合及标准化与可视化分析构成;第3部分包括生猪区域间流动现状可视化分析、城市群发展现状可视化分析以及主要城市群生猪流动模式可视化分析。

图1   技术路线

Fig. 1   Research flow chart

1) 数据收集部分。生猪统计数据是本研究最主要数据源,但统计数据获取手段多采用县、市、省逐级上报和抽样调查方法,数据准确性受人为因素影响过多,缺少客观性,加之生猪产业链条中监测数据多来自各个部门,共享性差,所以从大数据理念出发,利用其他生猪关联数据、网络数据和调研数据作为生猪统计数据的参考和校正,以增强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网络数据包括在网络上查询到的生猪相关数据和利用网络分析软件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上提取的数据等,网络数据的应用具有数据获取成本低、时效性强、涵盖信息丰富等优势,是大数据技术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我们获取网络数据的方式是借助网络信息采集软件,在统计局官网、农业部官网、地方农业部门网站、中国猪业网等官方认证网页中自动检索和生成所需数据。这些数据经过一定筛选后可丰富生猪数据类型和增加数据数量,作为验证统计数据参照。GIS与遥感数据是实现空间可视化分析的基础,它是由空间位置数据和与空间位置相关联的属性数据构成,将二者与生猪统计数据结合,可从空间角度分析生猪产业的变动趋势及全国生猪调配的现状。

2) 数据分析处理部分。大数据分析具有多渠道数据采集、多领域理念结合、多粒度级分析挖掘等特点。由于采集数据中的网络数据和部分GIS与遥感数据存在数据格式不一、数据属性庞杂和数据粒度级不同等问题,难以直接用于校正统计数据和构建可视化分析模型,需预处理,进行数据整理、转换和标准化,划分出中国主要生猪养殖区的不同调配模式,以满足研究需求。

3) 可视化结果输出。本研究数据可视化分析结果:主要生猪养殖省份生猪流通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中国城市群分布的生猪流通可视化分析。在结果基础上分析总结各类猪肉空间流通模式与其成因,得出中国整体生猪流通格局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2 分析与结果

2.1 中国生猪空间流通可视化

本研究中,我们选取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四川、云南、广东、广西19个省(市)作为研究对象。2012年中国生猪总出栏量为69 789.6万头,其中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是中国最主要的12个生猪养殖省份,2012年12省生猪出栏量总数为47 167.3万头,占全国生猪总出栏量的63.29%,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东北三省虽为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但因气候寒冷,生猪生长速度慢,导致产量较低,2012年三省合计生猪出栏量为6 119万头,占全国总数的8.77%,在本研究中将三省合并为一个研究目标来分析东北地区的生猪流动[19~22];为了观察发达城市的生猪空间流通情况,我们选取了北京、上海、重庆作为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发达城市代表(其中天津与北京因生猪流通情况相似地理位置相近,合并为一个对象)。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贵州、福建、江西、海南、香港、澳门14省(市)2012年生猪总出栏量为11 581万头,占全国总量的16.59%,对中国整体生猪流通体系影响较小,且该14省(市)生猪流通数据难以获取,所以未划入研究范围。

中国生猪空间流通现状可视化分析成果图如图2所示。图中以省会坐标位置代表该省份,东北三省都以长春坐标为准,图中箭头颜色对应生猪流出源省份的颜色,北京、天津、重庆因对外无稳定的生猪供应,在图2中没有显示出来。

图2   中国主要生猪产地与消费地域

Fig. 2   Pig’s main producing and consumption area in China

图2显示的生猪的调入与调出情况,可将研究目标省份划分为4类:一是生猪大量调入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二是既有生猪调出也有生猪调入地区,包括东北三省、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四川;三是生猪大量调出地区,包括河北、安徽、云南、广西;四是重庆,无大量的生猪调入和调出。第一类地区全部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是经济最发达的省份或直辖市,区域人口密度也尽数排在中国前10之列,猪肉供应需求最高。第二类地区多处内陆,是中国粮食和生猪主产区,经济发达程度与人口密度略低于第一类地区,相互之间存在着生猪的调入调出,也对第一类地区进行供应。第三类地区除广西沿海外,都是位于内陆,人口密度虽然不低,但经济欠发达,生猪与粮食产量也不及第二类地区,生猪多数外调至第一类地区。第四类——重庆,经济发达且生猪产量远高于其他直辖市,既有较大猪肉供应需求也有着较高的生猪产量,所以区别于其他3类地区[23]

2.2 中国主要城市群的生猪空间流通模式分析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知识流耦合而成的,拥有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通过极化效应集中了大量的产业和人口,使得城市群整体获得快速的发展,并能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是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24,25]。据不完全统计,在21世纪初,中国23个城市群就已聚集了中国48.89%的人口和78.85%以上的经济总量,是生猪流动和供需关系最为活跃的地区[26]。基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中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并参照方创琳、代合治、陈群元等学者对中国主要城市群划分的研究[27~35],我们从中国现有的23个城市群中选取了14个人口经济规模、城市化率和覆盖范围等位于前列,且与生猪空间流通研究范围相近的城市群与中国主要省份生猪流向进行叠加(图3),并提取城市群范围内省(市)的生猪流通关系制成表1

表1   中国部分省(市)生猪流通关系

Table 1   Pig's circulation relationship in partial provinces (cities) of China

省(市)际生猪流通关系
城市群内部
生猪流通
四川-重庆;河北-北京;安徽-浙江;安徽-江苏;安徽-上海;湖北-湖南
城市群间生
猪流通
广西-广东;山东-广东;山东-上海;云南-广东;四川-北京;四川-上海;四川-广东;东北-浙江;东北-湖北;东北-北京;东北-山东;河北-山东;湖北-河南;湖北-四川;湖北-东北;湖北-广东;湖南-香港;湖南-广东;湖南-上海;河南-浙江;河南-江苏;河南-四川;河南-广东

新窗口打开

图3   中国主要城市群生猪流动模式可视化成果

Fig. 3   Visualization results of pig's flow mode in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

图3显示,绝大多数省际生猪流动方向都是指向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间生猪供应线共28条,其中6条属于城市群内部生猪流通关系,城市群间生猪供应线共23条。其它城市群指向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供应线就有16条,占总数的69.6%,其它城市群间供应线仅有7条,生猪供应线由三大城市群指向其他城市群仅1条。可见,三大城市群对中国整体生猪空间流动格局有着极大的影响,是中国最主要3个的吸纳外埠生猪供应的地区。所以,掌握三大城市群的生猪流通模式及变动趋势对制定中国生猪产业发展战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 讨论

在对基于中国城市群发展现况的生猪空间流通模式进行研究分析时,我们发现了3个问题,需要政府部门与相关企业在未来给予更多的关注。首先,是环京津的贫困带问题,京津冀地区整体环境基础与区位条件略差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京津两地的高速发展对周边省份进行资源掠夺较为严重,从河北省生猪流动模式中可见一斑(河北省是仅有的被划入一级城市群却仍对其他城市群供应生猪的省份)。京津冀城市群是三大城市群中唯一一个存在大量生猪内部流动的城市群,如何引导京津冀地区进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模式的经济发展轨道,仍需专家学者思考和探索[36];其次,是四川生猪的对外供应问题。经我们研究发现,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是四川生猪的主要供应对象,三条供应线直线长度都在2 000 km左右,如此距离的生猪运输无疑是对资源的巨大消耗。自2007年始,由于中国中部地区如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东部地区对四川生猪的需求,但邻近四川的诸个省份生猪需求量过低,四川生猪仍旧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所以加快西南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两地区猪肉消费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最后,是东北的低生猪产量与高对外供应问题。东北是中国对外部省份进行生猪供应的主要地区之一,但由于自身生猪产量较低,难以支撑大量的对外供应,尤其是每年京津冀地区对辽宁省有着极大的生猪供应需求,所以出现了南方生猪远距离供应北方(湖北供应东北)的情况,如欲发挥东北生猪养殖优势、解决东北生猪较低产量问题,应主要依靠养殖技术和育种技术的改良,通过这两个手段来降低寒冷对生猪养殖的影响,提高生猪产量,也可以缓解河北对北京的生猪供应压力。

4 结论

由于空间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了较大的应用,我们将生猪统计数据与网络数据、移动端调研数据、GIS数据结合,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进行分析和展示,解决传统生猪研究在空间分析方面和数据来源方面的缺陷。本研究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分析了中国生猪主要产地空间分布和生猪空间流动问题,提出了给予大数据的生猪空间流向可视化分析的研究框架,并与城市群发展现状进行了结合分析,结果如下:中国生猪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国中部、东部、西南以及东北地区,东部与东南沿海地区是主要的生猪消费地。除湖北生猪部分供应河南和东北、四川部分生猪流向北京外,中国总体生猪流向有明显的“西猪东运,北猪南运”现象;以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是中国整体生猪流通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东部沿海地区的生猪产量与消费量的是影响中国整体生猪空间流通格局的关键因素。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23] 何燕.

四川生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2:1-52.

[本文引用: 1]     

[He Yan.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pig industry in Sichuan.

Chengdu: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2002:1-52.]

[本文引用: 1]     

[24] 姚士谋. 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引用: 1]     

[Yao Shimou. Chinese Urban Agglomeration.Hefei: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ina, 2006.]

[本文引用: 1]     

[25] 朱英明. 城市群经济空间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本文引用: 1]     

[Zhu Yingming.Analysi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y. Beijing:Science Press, 2004.]

[本文引用: 1]     

[26] 秦萧,甄峰,熊丽芳,.

大数据时代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

[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9):1352-136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9.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居民行为,并使得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面临变革。本文在总结传统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影响其变革的数据获取与处理技术进行梳理,重点从居民时空行为、城市空间及城市等级体系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应用大数据进行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构建了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框架。本文认为,大数据时代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的变革主要取决于对反映居民时空行为的网络或移动信息设备数据的挖掘、处理及应用,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推动相关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加强社交网站等网络数据在居民时空行为和城市空间研究中的应用,并指导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方法的创新。

[Qin Xiao, Zhen Feng,Xiong Lifang et al.

Methods in urban temporal and spatial behavior research in the Big Data Era.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3, 32(9):1352-136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9.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组织和居民行为,并使得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面临变革。本文在总结传统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影响其变革的数据获取与处理技术进行梳理,重点从居民时空行为、城市空间及城市等级体系3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应用大数据进行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构建了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框架。本文认为,大数据时代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的变革主要取决于对反映居民时空行为的网络或移动信息设备数据的挖掘、处理及应用,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推动相关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加强社交网站等网络数据在居民时空行为和城市空间研究中的应用,并指导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方法的创新。
[27] 方创琳,祁巍锋,宋吉涛.

中国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分析

[J].地理学报,2008,63(10):1012-1021.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8.10.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群紧凑度是指在城市群形成与发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城市(城镇)、产业、资源、资金、交通、技术、人才等物质实体按照一定的经济技术联系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包括城市群产业紧凑度、城市群空间紧凑度和城市群交通紧凑度等类型。适度的紧凑度是城市群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集中体现;城市群紧凑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城市群的健康发展。从产业、空间和交通三大视角入手;通过构建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模型;对选取的23个城市群紧凑程度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城市群紧凑度总体不高;且空间差异性大;根据这种差异;采用聚类分析法可将中国城市群综合紧凑度划分为高度紧凑、紧凑、中度紧凑、低度紧凑和不紧凑(分散)5个等级。城市群综合紧凑度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分异态势。城市群综合紧凑度与城市群发育程度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如何科学调控城市群紧凑程度;紧凑程度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最佳选择;这是本文研究中试图回答的问题。该研究为我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发育;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群、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生态型城市群和高效型城市群提供定量的决策依据;为推动我国城市群的适度集聚和健康发展奠定科学基础。

[Fang Chuanglin, Qi Weifeng, Song Jitao.

Researches on 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 of Compactnes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63(10):1012-1021.]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8.10.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城市群紧凑度是指在城市群形成与发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城市(城镇)、产业、资源、资金、交通、技术、人才等物质实体按照一定的经济技术联系在空间上的集中程度;包括城市群产业紧凑度、城市群空间紧凑度和城市群交通紧凑度等类型。适度的紧凑度是城市群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集中体现;城市群紧凑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城市群的健康发展。从产业、空间和交通三大视角入手;通过构建城市群紧凑度的综合测度模型;对选取的23个城市群紧凑程度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城市群紧凑度总体不高;且空间差异性大;根据这种差异;采用聚类分析法可将中国城市群综合紧凑度划分为高度紧凑、紧凑、中度紧凑、低度紧凑和不紧凑(分散)5个等级。城市群综合紧凑度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分异态势。城市群综合紧凑度与城市群发育程度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如何科学调控城市群紧凑程度;紧凑程度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最佳选择;这是本文研究中试图回答的问题。该研究为我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发育;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群、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生态型城市群和高效型城市群提供定量的决策依据;为推动我国城市群的适度集聚和健康发展奠定科学基础。
[28] 方创琳,宋吉涛,张蔷,.

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

[J].地理学报, 2005,20(5):827-84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5.05.014      URL      摘要

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是由不同发育程度、不同等级、不同行政隶属关系、不同成因和空间区位的城市群,通过各种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知识流有机耦合而成的空间聚合体和综合集群体.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综合分析,得知世界城市群结构体系正在形成,城市群间的等级职能正在参与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进行重组,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由28个大小不同、规模不等、发育程度不一的城市群组成,目前尚处总体发育雏形阶段,但却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战略支撑点和增长极点,主宰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根据城市群发育程度指数模型计算结果,将中国城市群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一级城市群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3个城市群,二级城市群包括山东半岛城市群、成都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等11个城市群,三级城市群包括滇中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等14个城市群.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群总体发育程度低且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并呈现出发育的阶段性、总体分布的不平衡性、空间分异的规律性、内部集聚的异质性和明显的分化性等空间分异特征.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强对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理论的多维性、规律性和阶段性研究,加强对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形成发育的差异性、异质性和竞争性研究,加强对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国际化、全球化与动态监测研究.

[Fang Chuanglin, Song Jitao,Zhang Qiang et al.

The composition and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20(5):827-84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5.05.014      URL      摘要

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是由不同发育程度、不同等级、不同行政隶属关系、不同成因和空间区位的城市群,通过各种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知识流有机耦合而成的空间聚合体和综合集群体.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综合分析,得知世界城市群结构体系正在形成,城市群间的等级职能正在参与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进行重组,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由28个大小不同、规模不等、发育程度不一的城市群组成,目前尚处总体发育雏形阶段,但却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战略支撑点和增长极点,主宰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根据城市群发育程度指数模型计算结果,将中国城市群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一级城市群包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冀都市圈3个城市群,二级城市群包括山东半岛城市群、成都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等11个城市群,三级城市群包括滇中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等14个城市群.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群总体发育程度低且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并呈现出发育的阶段性、总体分布的不平衡性、空间分异的规律性、内部集聚的异质性和明显的分化性等空间分异特征.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强对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理论的多维性、规律性和阶段性研究,加强对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形成发育的差异性、异质性和竞争性研究,加强对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国际化、全球化与动态监测研究.
[29] Peter Calthorpe, William Fulton.The Regional City: Planning for the End of Sprawl[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2001: 48-56.

[30] Arjen J, Van Der Burg, Frans M Dieleman.

Dutch urbanisation policies: From ‘compact city’ to ‘urban network’

[J]. Tijdschrift voor Economische en Sociale Geografie, 2004, 95(1): 108-116.

https://doi.org/10.1111/j.0040-747X.2004.00297.x      URL     

[1] 王晶晶.

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机制研究:非对称性与空间效应

[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2014:1-111.

[本文引用: 1]     

[Wang Jingjing.

Price Transmission in China’s Pork Market: Asymmetric and Spatial Effects.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4:1-111.]

[本文引用: 1]     

[31] Yosef Rafeq Jabareen.

Sustainable urban forms: Their typologies, models, and concepts

[J]. Journal of Plann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2006, 26(1): 38-52.

https://doi.org/10.1177/0739456X05285119      URL      摘要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sustainable urban forms and their design concepts. In addition, it addres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certain urban forms contribute more than others to sustainability. A thematic analysis has been used to coop with the vast bod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 literature. The analysis identifies seven design concepts related to sustainable urban forms: compactness, sustainable transport, density, mixed land uses, diversity, passive solar design, and greening. Moreover, it identifies four types of sustainable urban forms: the neotraditional development, the urban containment, the compact city, and the eco-city. Finally,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Matrix of Sustainable Urban Form to help planners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urban forms to sustainability.
[32] 代合治.

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分布研究

[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2):40-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1998.02.009      URL      摘要

从城市的角度,运用定量方法在全国209个地级地上城市型政区中筛选了125个构造城市群的基本地域单元,界定了17个不同规模的城市群,分析了我国城市群的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
[2] 贾巧玲.

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1-49.

[本文引用: 1]     

[Jia Qiaoling.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fluctuation of pig price in China.

Beiji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14:1-49.]

[本文引用: 1]     

[32] [Dai Hezhi.

A Study on Urban Agglomeration Determina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China.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8, 17(2):40-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1998.02.009      URL      摘要

从城市的角度,运用定量方法在全国209个地级地上城市型政区中筛选了125个构造城市群的基本地域单元,界定了17个不同规模的城市群,分析了我国城市群的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
[33] 陈群元,喻定权.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阶段划分、特征与开发模式

[J].现代城市研究, 2009,24(2):77-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6000.2009.02.014      URL      摘要

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总结国内外学者划分城市群发展阶段的方法,借鉴生命成长规律.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对城市群发展具有的共性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量变与质变特征进行了综合表述.最后,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提出了宜采取的开发模式.
[3] 周向阳,沈辰,丁丽娜.

两岸生猪产业发展比较及合作潜力分析

[J].中国畜牧业杂志 ,2015,51(14):8-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对两岸生猪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和劣势、合作潜力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阐释了两岸生猪产业资源和技术互补的特征,两岸可以在育种品种资源交换,拓展高端猪肉及制品消费市场空间,生猪繁育、猪肉及制品加工和环境保护技术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最后提出两岸应继续加强生猪产业科技领域合作,促进大陆承接台湾生猪产业先进技术,实现全产业链贸易格局等对策建议。

[Zhou Xiangyang, Shen Chen, Ding Lina.

Comparison of Sw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Analysis of Cooperation Potential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husbandry, 2015, 51(14):8-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对两岸生猪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和劣势、合作潜力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阐释了两岸生猪产业资源和技术互补的特征,两岸可以在育种品种资源交换,拓展高端猪肉及制品消费市场空间,生猪繁育、猪肉及制品加工和环境保护技术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最后提出两岸应继续加强生猪产业科技领域合作,促进大陆承接台湾生猪产业先进技术,实现全产业链贸易格局等对策建议。
[33] [Chen Qunyuan, Yu Dingquan.

Stages, Characters and Exploitation Mode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Development in China.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09, 24(2):77-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9-6000.2009.02.014      URL      摘要

城市群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城市群或城市群规划建设中首先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总结国内外学者划分城市群发展阶段的方法,借鉴生命成长规律.把城市群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对城市群发展具有的共性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城市群不同发展阶段的量变与质变特征进行了综合表述.最后,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群提出了宜采取的开发模式.
[34] 范建双, 虞晓芬, 张利花.

中国区域城镇化综合效率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

[J] 地理科学,2015, 35(9): 1077-1085.

URL      Magsci      摘要

基于构建的城镇化综合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Färe-Primont 指数的DEA评价模型,对中国1999~2012 年31 个省份的城镇化综合效率进行动态的测算和分解,以克服传统DEA模型无法进行趋势分析、无法区分决策单元之间优劣性的缺陷。同时,对影响城镇化效率的动力因子进行理论分析,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城镇化效率的主要动力因子进行分析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了1999 年北京的1.292 倍,大部分地区属于有效增长型地区。中国各地区城镇化综合效率的总体水平较高的原因是混合效率和残余规模效率的高增长。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效率呈现出了明显的分化。城镇化效率动力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内源力是最主要的驱动力,后面依次是市场力和外向力,而行政力则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城镇化效率的提高需要推进“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4] P A Samuelson.

Spatial Price Equilibrium and Linear Programming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2, 42:283-303

https://doi.org/10.2307/141210      URL      [本文引用: 1]     

[5] 辛贤,尹坚.

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肉产品区域生产、消费和流通

[J].中国农村经济,2004,(4):10-16.

URL      摘要

在农产品市场更加开放的条件下 ,中国畜产品市场在空间上不断趋向整合 ,各地区间价格联系和贸易流通关系更为密切。本文应用空间均衡分析法 ,模拟了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猪肉、牛羊肉和禽肉等主要肉产品市场的基本区域格局以及区域间的流通情况。本文通过应用空间均衡模型的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未来畜牧业发展的地区分工格局 ,对了解我国畜牧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4] [Fan Jianshuang, Yu Xiaofen, Zhang Lihua.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Level and Driving Factors of China’s Regional Urbanizatio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9): 1077-1085.]

URL      Magsci      摘要

基于构建的城镇化综合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Färe-Primont 指数的DEA评价模型,对中国1999~2012 年31 个省份的城镇化综合效率进行动态的测算和分解,以克服传统DEA模型无法进行趋势分析、无法区分决策单元之间优劣性的缺陷。同时,对影响城镇化效率的动力因子进行理论分析,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城镇化效率的主要动力因子进行分析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了1999 年北京的1.292 倍,大部分地区属于有效增长型地区。中国各地区城镇化综合效率的总体水平较高的原因是混合效率和残余规模效率的高增长。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效率呈现出了明显的分化。城镇化效率动力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内源力是最主要的驱动力,后面依次是市场力和外向力,而行政力则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城镇化效率的提高需要推进“人口-土地-经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35] 陆大道.

中速增长: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J].地理科学, 2015, 35(10): 1207-121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但已面临着突出的结构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不循以投资、消费和出口论证未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传统路径,而对支持经济增长的资源(能源)、环境(承载力)及建立在资源环境基础上的城镇化和发展模式等支撑系统能力进行了分析。在这些分析基础上,进行了综合集成研究并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将较快地进入中速增长。中速经济增长,将为建设经济强国和实现中国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机遇和空间。
[5] [Xin Xian, Yin Jian.

Regional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circulation of Chinese meat products in the contex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4,(4):10-16.]

URL      摘要

在农产品市场更加开放的条件下 ,中国畜产品市场在空间上不断趋向整合 ,各地区间价格联系和贸易流通关系更为密切。本文应用空间均衡分析法 ,模拟了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中国猪肉、牛羊肉和禽肉等主要肉产品市场的基本区域格局以及区域间的流通情况。本文通过应用空间均衡模型的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未来畜牧业发展的地区分工格局 ,对了解我国畜牧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6] 尹坚.

中国肉产品市场空间均衡研究

[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1-138.

[本文引用: 1]     

[35] [Lu Dadao.

Moderate-speed Grow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10): 1207-121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但已面临着突出的结构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不循以投资、消费和出口论证未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传统路径,而对支持经济增长的资源(能源)、环境(承载力)及建立在资源环境基础上的城镇化和发展模式等支撑系统能力进行了分析。在这些分析基础上,进行了综合集成研究并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将较快地进入中速增长。中速经济增长,将为建设经济强国和实现中国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机遇和空间。
[36] 钟业喜,冯兴华,文玉钊.

长江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J].地理科学,2016,36(1):10-19.

https://doi.org/10.1329/j.cnki.sgs.2016.01.00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构建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基础上,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QAP分析等角度对1988~2012年长江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日趋成熟,三大经济地带内城市内聚性显著增强但地带间差异逐渐缩小,经济网络向均衡化发展;城市度中心性整体持续下降,经济网络出现多核心趋势,城市介中心性高值区的梯度推移特征明显;"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显示核心度高值区呈片状格局,高核心度城市由"质大量少"向"质小量多"转变,经济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呈组团式发展,组团内形成各自核心城市;QAP分析显示经济全球化、要素集聚与扩散、产业升级、交通技术创新与城市群建设等机制共同驱动着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的演变及优化重组。
[6] [Yin Jian.

Application of Spatial Equilibrium Model to China’s Meat Products market.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03:1-138.]

[本文引用: 1]     

[7] Anthony N Rezitis, Konstantinos S.

Stavropoulos. Modeling Pork Supply Response and Price Volatility: The Case of Greece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Applied Economics, 2009,41(1):145-162.

https://doi.org/10.1017/S10740708000026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supply response of the Greek pork market. A GARCH process is used to...
[8] 吴霞,陈磊,潘红梅,.

三十年来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分布变化趋势

[J].中国农村经济,2013,49(16):7-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8-7033.2013.16.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生猪生产不仅在我国肉类生产中占主导,而且在世界畜禽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1981—2011年我国各省区的生猪养殖量和玉米产量等统计数据,揭示30年间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分布变化趋势。分析发现,生猪生产区域逐渐向粮食主产区集中,中部地区的优势地位开始凸显,西南、华东生猪养殖优势区的地位逐渐下降,到2011年华中、西南、华东3个地区的生猪出栏量几乎持平,共占全国总出栏量的69.6%。预测华中地区的优势地位会继续升高,华北、东北生猪出栏量会继续增加,西南、华东、华南生猪占全国总出栏量的比例会逐渐下降。

[Wu Xia, Chen Lei,Pan Hongmei et al.

Thirty years,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ig breeding in China.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3, 49(16):7-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8-7033.2013.16.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生猪生产不仅在我国肉类生产中占主导,而且在世界畜禽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1981—2011年我国各省区的生猪养殖量和玉米产量等统计数据,揭示30年间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分布变化趋势。分析发现,生猪生产区域逐渐向粮食主产区集中,中部地区的优势地位开始凸显,西南、华东生猪养殖优势区的地位逐渐下降,到2011年华中、西南、华东3个地区的生猪出栏量几乎持平,共占全国总出栏量的69.6%。预测华中地区的优势地位会继续升高,华北、东北生猪出栏量会继续增加,西南、华东、华南生猪占全国总出栏量的比例会逐渐下降。
[9] 胡向东,王明利,石自忠.

基于市场模型的中国猪肉供需分析

[J]. 中国农村经济,2015,(4):14-2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通过构建生猪生产、进出12贸易、城乡居民消费、价格传递及市场出清的市场模型,对猪肉市场的未来趋势进行模拟,以剖析中国生猪产业现状,展望其前景。市场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中国猪肉市场规模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猪肉消费持续增长,进口不断增加而出口萎缩;预计到2025年,中国生猪存栏量为55641.0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为6042.15万头,出栏生猪为99328.53万头,出栏率为178.52%;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8190.73万吨和8596.54万吨,猪肉自给率达到95.28%。

[Hu Xiangdong, Wang Mingli, Shi Zizhong.

Analysis on supply and demand of pork in China based on market model.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5,(4):14-2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通过构建生猪生产、进出12贸易、城乡居民消费、价格传递及市场出清的市场模型,对猪肉市场的未来趋势进行模拟,以剖析中国生猪产业现状,展望其前景。市场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中国猪肉市场规模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猪肉消费持续增长,进口不断增加而出口萎缩;预计到2025年,中国生猪存栏量为55641.0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为6042.15万头,出栏生猪为99328.53万头,出栏率为178.52%;猪肉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8190.73万吨和8596.54万吨,猪肉自给率达到95.28%。
[10] Min Gu, Xiangping Li, Yaoyu Cao.

Optical storage arrays: A perspective for future big data storage

[J].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2014, 3(5):e177.

https://doi.org/10.1038/lsa.2014.5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is an open access journal that publishes the highest quality articles in basic and applied optics and photonics.
[11] 孙忠富, 杜克明, 郑飞翔, .

大数据在智慧农业中研究与应用展望

[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6):63-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0864.2013.06.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大数据”是继物联网、云计算之后信息技术产业又一次重要的技术变革,已成为数据挖掘和智慧应用的前沿技术,科技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阐述了大数据发展的背景、大数据与物联网等的关联、大数据基本内涵和关键技术等,并结合农业特点,分析了大数据在农业上的需求、主要应用领域及其在智慧农业中的关键地位。最后针对我国农业大数据和智慧农业未来发展,提出了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Sun Zhongfu, Du Keming,Zheng Feixiang et al.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on Smart Agricultur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 15(6):63-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0864.2013.06.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大数据”是继物联网、云计算之后信息技术产业又一次重要的技术变革,已成为数据挖掘和智慧应用的前沿技术,科技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阐述了大数据发展的背景、大数据与物联网等的关联、大数据基本内涵和关键技术等,并结合农业特点,分析了大数据在农业上的需求、主要应用领域及其在智慧农业中的关键地位。最后针对我国农业大数据和智慧农业未来发展,提出了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12] Jianguo Xia, Erin E Gill, Robert E W Hancock.

Network Analyst for statistical, visual and network—based meta-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data

[J]. Nature Protocols, 2015, 10(6):823-844

https://doi.org/10.1038/nprot.2015.052      URL      PMID: 25950236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Meta-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data sets is increasingly performed to help identify robust molecular signatures and to gain insights into underlying biological processes. The complicated nature of such analyses requires both advanced statistics and innovative visualization strategies to support efficient data comparison, interpretation and hypothesis generation. NetworkAnalyst (http://www.networkanalyst.ca) is a comprehensive web-based tool designed to allow bench researchers to perform various common and complex meta-analyses of gene expression data via an intuitive web interface. By coupling well-established statistical procedures with state-of-the-art data visualization techniques, NetworkAnalyst allows researchers to easily navigate large complex gene expression data sets to determine important features, patterns, functions and connections, thus leading to the generation of new biological hypotheses. This protocol provides a step-wise description of how to effectively use NetworkAnalyst to perform network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from gene lists; to perform meta-analysis on gene expression data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multiple metadata parameters; and, finally, to perform a meta-analysis of multiple gene expression data sets. NetworkAnalyst is designed to be accessible to biologists rather than to specialist bioinformaticians. The complete protocol can be executed in 1.5 h. Compared with other similar web-based tools, NetworkAnalyst offers a unique visual analytics experience that enables data analysis within the context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heatmaps or chord diagrams. All of these analysis methods provide the user with supporting statistical and functional evidence.
[13] 陈明.

大数据可视化分析

[J].计算机教育,2015,(5):94-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5913.2015.05.02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人类利用形象思维获取视觉符号中所蕴含的信息并发现规律,进而获得科学发现。文章介绍科学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和数据可视化的内涵,阐述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

[Chen Ming.

Big data visualization analysis.

Computer Education, 2015,(5):94-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5913.2015.05.02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人类利用形象思维获取视觉符号中所蕴含的信息并发现规律,进而获得科学发现。文章介绍科学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和数据可视化的内涵,阐述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
[14] 洪文学,王金甲.

可视化和可视化分析学

[J].燕山大学学报,2010,34(2):95-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791X.2010.02.001      URL      摘要

可视化就是把数据、信息和知识转化为可视的表示形式的过程。一般来讲,可视化可分为数据可视化、科学计算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可视化可以看做是人类与计算机这两个信息处理系统之间的一个接1:3单元。本文在给出可视化定义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国际近年出现的可视化分析学情况,讨论了可视化在数据挖掘、复杂网络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指出了可视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重要发展方向。

[Hong Wenxue, Wang Jinjia.

Survey on visualization and visual analytics.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2010, 34(2):95-1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791X.2010.02.001      URL      摘要

可视化就是把数据、信息和知识转化为可视的表示形式的过程。一般来讲,可视化可分为数据可视化、科学计算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和知识可视化。可视化可以看做是人类与计算机这两个信息处理系统之间的一个接1:3单元。本文在给出可视化定义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国际近年出现的可视化分析学情况,讨论了可视化在数据挖掘、复杂网络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指出了可视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重要发展方向。
[15] 陈棉,刘晓玫,李国砚.

统计数据空间可视化方法分析

[J].测绘科学,2007,32(4):65-68.

https://doi.org/10.3771/j.issn.1009-2307.2007.04.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统计数据空间可视化的实现变得方便、快捷、即时和动态。但利用GIS软件和现有的专题地图编制软件处理一个研究区域大量繁复的统计数据仍有一定难度,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图型设计工作还需要依靠经验和平面设计软件来完成,本文试图从统计数据空间可视化的基础原理出发,分析数据关系、图型构成及实现流程,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Chen Mian, Liu Xiaomei, Li Guoyan.

Analysis of spatial visualization methods for statistical data.

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2007, 32(4):65-68.]

https://doi.org/10.3771/j.issn.1009-2307.2007.04.02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统计数据空间可视化的实现变得方便、快捷、即时和动态。但利用GIS软件和现有的专题地图编制软件处理一个研究区域大量繁复的统计数据仍有一定难度,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图型设计工作还需要依靠经验和平面设计软件来完成,本文试图从统计数据空间可视化的基础原理出发,分析数据关系、图型构成及实现流程,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16]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3.

[本文引用: 1]     

[State Statistical Bureau.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1-2013.]

[本文引用: 1]     

[17] 中国畜牧统计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013.

[本文引用: 1]     

[Editorial Board of the China Animal Husbandry Yearbook. China Animal Husbandry Yearbook.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1998-2013.]

[本文引用: 1]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EB/OL]. .

URL      [本文引用: 1]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National new urbanization plan

(2014-2020). .]

URL      [本文引用: 1]     

[19] 戴景瑞.

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前景及对策

[J].作物杂志,1998,(5):6-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指出我国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间分布不平衡,年度间不稳定,抗灾能力不强,生产潜力与市场价格间存在矛盾,品种单一化,杂交种的丰产性停滞不前以及在政策上呼唤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并从自然条件、社会需求、技术进步、社会改革和宏观调控等方面论证我国玉米发展的前景极为广阔。最后从8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玉米发展的对策。

[Dai Jingrui.

Prospec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ment of maize production in China.

Crops, 1998,(5):6-1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指出我国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间分布不平衡,年度间不稳定,抗灾能力不强,生产潜力与市场价格间存在矛盾,品种单一化,杂交种的丰产性停滞不前以及在政策上呼唤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并从自然条件、社会需求、技术进步、社会改革和宏观调控等方面论证我国玉米发展的前景极为广阔。最后从8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玉米发展的对策。
[20] 胡浩,应瑞瑶,刘佳.

中国生猪产地移动的经济分析——从自然性布局向经济性布局的转变

[J].中国农村经济,2005,(12):46-52, 60.

URL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生猪产地移动的分析发现,当农户的副业性散养为生猪的主要饲养形态时,生猪产业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的水稻地带。但是,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生猪生产的比重大幅下降,华北及西南地区生猪生产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生猪产地发生了移动。本文利用综合优势指数分析了省份之间生猪生产的比较优势,并分析了生猪饲养与农户收入、饲养规模、市场因素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Hu Hao, Ying Ruiyao, Liu Jia.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China’s pig producing area—From the natural layout to the economic layout of the change.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5,(12):46-60.]

URL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生猪产地移动的分析发现,当农户的副业性散养为生猪的主要饲养形态时,生猪产业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的水稻地带。但是,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生猪生产的比重大幅下降,华北及西南地区生猪生产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生猪产地发生了移动。本文利用综合优势指数分析了省份之间生猪生产的比较优势,并分析了生猪饲养与农户收入、饲养规模、市场因素及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21] 甘静, 郭付友, 陈才,.

2000 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空间分异的时空演变分析

[J].地理科学,2015,35(5):565-57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0.03.001      URL      Magsci      摘要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四维一体为研究视角,综合构建了东北地区城市化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时序分析、面板分析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分4个时期对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空间分异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投资与消费是影响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城市化兼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重性质;②东北地区城市化尚处于低水平阶段,属于粗放式、低效益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③东北地区城市化整体分异与子系统分异特征明显,2000~2008年阶段综合城市化水平由北向南递增,2008~2012年阶段则向南递减,与人口城市化具有一致性的变化特征。而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则逐年向南递增;④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东中西分异与沿海内陆分异特征显著,均具有时序性特点。基于研究成果,提出自然条件的基础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部驱动、交通条件的空间导向以及政策和体制的调控约束是东北地区城市化空间分异的整体机制,而东北地区南北城市化分异程度不断缩小主要由于区域发展阶段演进周期理论。

[Gan Jing,Guo Fuyou,Chen Cai et al.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5):565-574.]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0.03.001      URL      Magsci      摘要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四维一体为研究视角,综合构建了东北地区城市化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时序分析、面板分析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分4个时期对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空间分异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投资与消费是影响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城市化兼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重性质;②东北地区城市化尚处于低水平阶段,属于粗放式、低效益型的城市化发展模式;③东北地区城市化整体分异与子系统分异特征明显,2000~2008年阶段综合城市化水平由北向南递增,2008~2012年阶段则向南递减,与人口城市化具有一致性的变化特征。而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则逐年向南递增;④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东中西分异与沿海内陆分异特征显著,均具有时序性特点。基于研究成果,提出自然条件的基础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部驱动、交通条件的空间导向以及政策和体制的调控约束是东北地区城市化空间分异的整体机制,而东北地区南北城市化分异程度不断缩小主要由于区域发展阶段演进周期理论。
[22] 郭淑敏,马帅,陈印军.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

[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7,28(1):83-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275.2007.01.0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灰 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影响粮食产量的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复种指数>农机总动力>旱涝保收面 积>机播面积>机耕面积>农村用电量>机电排灌面积>化肥用量>成灾面积;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耕地、水资源状况、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农业 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作用.

[Guo Shumin, Ma Shuai, Chen Yinjun.

Effect Factors on Grain Product in Main Grain Product Areas of China.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2007, 28(1):83-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275.2007.01.02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主产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灰 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影响粮食产量的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产>复种指数>农机总动力>旱涝保收面 积>机播面积>机耕面积>农村用电量>机电排灌面积>化肥用量>成灾面积;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耕地、水资源状况、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现代化水平及农业 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作用.
[36] [Zhong Yexi, Feng Xinghua, Wen Yuzhao.

The Evolvement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Economic Network Structure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Zone.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1):10-19.]

https://doi.org/10.1329/j.cnki.sgs.2016.01.002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构建城市间经济联系网络基础上,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QAP分析等角度对1988~2012年长江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日趋成熟,三大经济地带内城市内聚性显著增强但地带间差异逐渐缩小,经济网络向均衡化发展;城市度中心性整体持续下降,经济网络出现多核心趋势,城市介中心性高值区的梯度推移特征明显;"核心-边缘"结构分析显示核心度高值区呈片状格局,高核心度城市由"质大量少"向"质小量多"转变,经济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呈组团式发展,组团内形成各自核心城市;QAP分析显示经济全球化、要素集聚与扩散、产业升级、交通技术创新与城市群建设等机制共同驱动着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网络的演变及优化重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