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 37 (2): 190-19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7.02.004

Orginal Article

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及其区域差异

钟业喜1, 陈琳1, 黄洁1

1.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经济发展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22

Chi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Regional Disparity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Zhong Yexi1, Chen Lin1, Huang Jie1

1.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 Jiangxi Institut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2, Jiangxi, China

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7)02-0190-10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陈琳,硕士研究生。E-mail:c931120lin@163.com

收稿日期: 2016-04-1

修回日期:  2016-07-25

网络出版日期:  2017-02-25

版权声明:  2017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61025)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钟业喜(1973-),男,江西南康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空间规划研究。E-mail: zhongyexi@126.com

展开

摘要

中国500强是中国优秀企业的集中体现,决定了中国未来产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方向。基于2009~2014年“中国500强”数据,从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角度分别对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和区域分布概况进行统计分析,继而探讨中国各省市的行业结构及其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2009~2014年,制造业的上榜企业数量与营业收入占比均保持下降趋势,但制造业在13类行业中仍占主导,是当前中国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支柱行业;金融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是主导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500强的地理集中度不断提升,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广东3省市以及香港地区是中国500强企业及其营业收入的主要集聚区域;中国各省市行业结构的空间格局特征表现为:行业结构多元化、简单化与单一化并存,呈阶梯状分布;制造业占主导,但各省市制造业所占份额差距大;服务业趋于向东部省市集中;产业结构效益的区域差异显著。

关键词: 中国500强 ; 行业结构 ; 支柱产业 ; 地理集中度 ; 产业结构指数

Abstract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are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Chinese outstanding enterprises, which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future industry and even economy.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data derived from Fortunechina.com, and having taken the number of enterprises and operating incomes as the main assessment index,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by statistics, and then probed into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rovinci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re were three key findings.First,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9-2014, a declining trend has showed in the propor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its operating income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u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till dominant in the 13 kinds of industries, and even be the indispensable pillar of Chinese economy. Another four industries like financial, construction, wholesale and retail trade and real estate, have a strong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and shoulder the burden of leading industries. As a 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y,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software industry has some difference with the above industries. For instance, it has a low proportion of listed enterprises and operating incomes, while the proportion trends to rise again in the recent three years. So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software industry can be regarded as the pioneer industry, and have the possibility to be the leading industryin the future spell. The second finding is that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upgrades continuously, specifically, the concentration areas of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are mainly in eastern region, especially in Beijing City, Shanghai City and Guangdong Province, and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last key finding is about spatial pattern of provincial industrial structure, which manifests that industrial structure tends to be diverse, simplified and single which distributed in ladder pattern, and that there is a great gap in the proportion of provinci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belonging to services industry tend to concentrate in eastern provinces. Meanwhile, it is palpabl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provincial benefi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t the end of the article, some feasible measures are advised to out of the dilemma suffered by Chinese industry, likely, attach equal importance to producer services and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which could guide the industry to climb to the high-end of the value train and further upgrad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words: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 industrialstructural ; the pillar of economy ;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 industrial structural index

0

PDF (1255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钟业喜, 陈琳, 黄洁. 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及其区域差异[J]. , 2017, 37(2): 190-19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7.02.004

Zhong Yexi, Chen Lin, Huang Jie. Chines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Regional Disparity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37(2): 190-19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7.02.004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全国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组合的结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产业结构调整始终是政策聚集的重点,产业结构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经济能否顺利找到新动力的关键[1,2]

“中国500强”,由中国(不含台湾数据)在全球证券市场上市的经营规模最大的500家公司组成,能较好反映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现状,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目前以中国企业500强(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不完全等同于中国500强)为数据的研究,从经济学视角主要围绕企业规模等级分布[3]、企业竞争力[4~6]、企业发展趋势[7,8]以及通过对比世界500强得出中国500强企业或产业结构存在问题[9~11]等方面来开展。地理学者则通常从空间着手,重点探讨企业的集中度、企业总部空间格局与区位特征等,如武前波[12]等对1990s中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集中度变化特征及其区域效应进行分析;姜海宁[13]、武前波[14]采用不同方法测度不同年份中国制造业500强总部的空间格局特征;秦岩[15]以世界500强为切入点,以空间分布为视角,分析世界500强产业结构的时空变化及总部区位特征。中国500强企业集团发展报告涉及内容较为全面,包括了行业结构、地区结构等内容,但分析颇为简单,以营业收入为主要评价指标[16]

综上发现,无论是经济学视角还是地理学视角,学者对500强企业所反映的行业结构及其区域差异的关注较少,鉴于此,本文依据2009~2014年连续时间序列的“中国500强”数据,以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为主要评价指标,分析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特征及其区域差异,以期为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1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010~2015年,财富中文网(http://www.fortunechina.com/)连续6 a公布了“中国500强排行榜”和“各行业子榜单”。根据“各行业子榜单”,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标准进行整合,得到13个行业(表1),并分别统计13个行业和各省份的企业数量、营业收入,以分析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及其区域差异。

表1   中国500强所属行业分类

Table 1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of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行业
代码
行业分类子行业
A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
B采矿业煤炭
C制造业汽车及零配件,家用电器,金属,机械设备制造,工程机械制造,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建材,船舶,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纺织服装,医药、生物制品、医疗保健,食品饮料,电子和电子元器件,造纸、印刷,其他制造业
D电气水生产供应业电力,煤气供应
E建筑业基建,建筑
F批发和零售业批发零售,贸易,专业连锁销售
G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物流、仓储业,港口
H住宿和餐饮业酒店
I信息软件业通讯和通讯设备,互联网服务,信息技术
J金融业商业银行,保险业,证券业,多元化投资
K房地产业房地产
L商务服务业旅游业,传媒文化,包装
Z综合企业综合企业

注:综合企业不属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任何一类,因此将其单列。另外,“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简写为“电气水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业”、“信息软件业”。

新窗口打开

1.2 研究方法

1)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产业集聚效应的指标[17]。结合本文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修正,以计算中国500强企业的地理集中度,计算公式为:

HHI=i=1nSi2,Si=XiT×100(1)

式中:Si为省市i的企业数量(或营业收入)占500强比重;Xi为省市i的企业数量(或营业收入);T为500强总数(即500,或500强营业收入总和);HHI为地理集中度,HHI越大,表明中国500强的地理集中度越高,即集中分布在某些区域;反之,集中度越低,在全国比较分散。

2) 产业结构指数。参考Sakamoto H[18]在分析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时采用的GDP指数和劳动力指数,创建产业结构指数,以判断中国各省市产业结构状况及其变化,计算公式如下:

SIi,t=PNSi,t+2SNSi.t+3TNSi,t-1002(2)

式中:PNS、SNS、TNS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企业数量(或营业收入)占上榜企业总数(或其营业收入总和)的份额;i表示中国500强上榜企业所属的省市;t表示年份。SI取值范围为[0,100],当SI值越低,第一产业占有较高的份额;反之,第三产业占有较高的份额。

2 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及演变

2.1 企业数量角度

2009~2014年间,制造业企业数量呈逐年减少态势,其占500强比重由56%降至49.8%,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表2)。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聚集的上榜企业数量较多,约占500强的5%~10%,总体保持上升势头。采矿业、电气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信息软件业聚集的企业数量较少,约占500强的2%~5.6%,其中,电气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3个行业由于属于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础性行业,聚集的企业数量趋于增长;采矿业聚集的企业数量先缓慢增加而后急剧减少;信息软件业集聚的企业数量总体趋于减少,但近3 a呈现回升态势。其他行业如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商务服务业、综合企业等行业聚集的500强企业很少,占比低于2%,且发展趋于稳定,表明该4类行业的发展空间相对有限,相较于其他行业难以形成大规模企业。

表2   企业数量视角的2009~2014年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

Table 2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on the perspective of number in 2009-2014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行业代码数量(家)占比(%)数量(家)占比(%)数量(家)占比(%)数量(家)占比(%)数量(家)占比(%)数量(家)占比(%)
A71.4071.4061.2061.2061.2081.60
B214.20224.40244.80234.60193.80163.20
C28056.0027655.2027955.8026753.4025951.8024949.80
D234.60214.20204.00234.60265.20285.60
E214.20224.40244.80265.20275.40265.20
F357.00387.60418.20428.40469.20499.80
G214.20204.00244.80244.80214.20224.40
H00.0000.0010.2010.2010.2010.20
I183.60163.20122.40112.20142.80153.00
J265.20295.80275.40265.20295.80377.40
K377.40367.20326.40397.80408.00438.60
L40.8051.0040.8040.8040.8061.20
Z71.4081.6061.2081.6081.6000.00
总和500100500100500100500100500100500100

注:表中某一年份的中国500强数据实为其后一年发布,如:2010年发布的中国500强数据实为2009年数据。“数量”列表示为某一年份各行业聚集的企业数量;“占比”列则为相应行业聚集企业数量占500强的比重。“数量”列总和为500,即500家企业;“占比”列总和,即各行业企业数量占比的总和,为100%。

新窗口打开

2.2 营业收入角度

2009~2014年,中国500强的营业收入逐渐增长,从136 945亿元增至304 4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7.32%(表3)。从各行业的营业收入占比来看,2009~2014年间,制造业企业是中国500强的大头,其聚集企业的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52.43%~44.55%,呈现降低趋势。建筑业、金融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较高,高于10%,其中建筑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基本保持稳定,而金融业企业的营业收入占比不断攀升。信息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的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偏低,各自连续6 a的营业收入占比平均值高于3%,其中信息软件业的营业收入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近3 a有所回升;而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的营业收入占比呈提升态势。其他行业的企业营业收入占比则很低,基本保持稳定甚至下降。

表3   营业收入视角的2009~2014年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

Table 3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on the perspective of operating income in 2009-2014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行业代码收入
(亿元)
占比(%)收入
(亿元)
占比(%)收入
(亿元)
占比(%)收入
(亿元)
占比(%)收入
(亿元)
占比(%)收入
(亿元)
占比(%)
A4430.325310.2812270.5213290.5113530.4728510.94
B38532.8152642.7775003.1687773.3581572.8268472.25
C6832449.899733551.312432852.4313109350.0713880748.0313561944.55
D38452.8149982.6357082.4165212.4978562.7283992.76
E1612011.772125311.22435410.272694710.293107310.753316110.89
F55644.0680634.25110734.67128134.89152075.26197756.5
G38832.8457223.0270372.9775452.8876592.6581412.67
H00001270.051390.05930.03940.03
I98287.18107495.67123615.21129744.96156705.42169765.58
J1974214.422771114.613401514.344094315.644746116.425671818.63
K37012.753852.8463992.790353.45118194.09151354.97
L2000.153310.173630.154450.174680.166820.22
Z14411.0523791.2526421.1132361.2433851.1700
总和136945100189721100237133100261797100289008100304400100

注:“收入”列表示为某一年份各行业聚集企业的总营业收入;“占比”列则为相应行业营业收入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比重。“收入”列总和为某一年份的500强总营业收入;“占比”列总和,即各行业营业收入占比的总和,为100%。

新窗口打开

综上可知,2009~2014年间,制造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但仍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当前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金融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所占比重不高,但保持上升态势,是中国当前的重要主导产业;信息软件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其规模和水平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现代化水平,尽管目前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的占比均较低,但近3 a呈回升态势,可作为中国的先导产业培育,并在未来一段时间可发展为中国重要的主导产业。电气水生产供应业、交通运输业作为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基础性行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3 中国500强的区域差异及演变

根据公式1计算2009~2014年中国500强的HHI指数(表4),结果表明:就企业数量指标而言,中国500强的地理集中度很低,在全国的分布较为分散;然而就营业收入指标而言,其地理集中度明显高于企业数量,中国500强的营业收入分布较为集中。另外,2009~2014年企业数量与营业收入的HHI指数总体呈增加态势,即中国500强的地理集中度趋于提升,其分布处于集中化的发展态势。

表4   基于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的中国500强的地理集中度

Table 4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HHI指数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企业数量0.07780.07800.07940.09790.09490.0979
营业收入0.26270.26070.26950.28310.28120.2774

新窗口打开

3.1 企业数量角度

图1可知,东部地区(① 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的划分参照了“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划分方法,即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0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6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新疆和西藏等12省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香港地区即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他国家表示该企业为中国在海外创办。)是中国500强上榜企业的最主要聚集区域,2009~2014年上榜企业数量基本稳定在290家以上,占500强比重高于55%;香港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聚集的中国500强上榜企业数量比重约为8%~18%之间,其中香港地区上榜企业数量趋于增加,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上榜企业数量趋于减少;东北三省上榜企业数量较少且逐年减少;中国在海外创办的企业数量极少,仅为1~3家,但逐渐增加。

图1   2009~2014年中国500强的地区分布

Fig. 1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in 2009-2014

图2   2009年和2014年各省市上榜企业占500强比重

Fig. 2   The proportion of provincial listed enterprises to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in 2009 and 2014

具体到各省市而言,东部地区内部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现象。如图2所示,东部10省市的500强企业数比重跨5个层级,北京集聚了最多的500强企业,其占500强比重由2009年的15.6%增至2014年的19.6%;,处于最高层级;其次为上海市和广东省;海南省集聚的500强企业数最少,2009年和2014年占500强比重均低于1%,处于最低层级。其他地区各省市的500强企业数量差异较小,占500强比重低于3%。另外,2009~2014年间,天津、内蒙古、江西、黑龙江等四省市的企业数比重层级发生改变。

3.2 营业收入角度

相较于企业数量,中国500强的营业收入体现了更强的地理集中分布(图3)。2009~2014年,东部地区上榜企业的营业收入占500强总营业收入的74%以上,香港地区上榜企业营业收入占比基本高于11%;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上榜企业以及中国在海外创办企业的营业收入占500强营业收入的比重均低于8%。另外,各地区上榜企业的营业收入均呈上升态势,以东部地区、香港地区表现最为显著。

图3   2009~2014年中国500强营业收入的地区分布

Fig. 3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operating incomes of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in 2009-2014

从各省市看,北上广三省市上榜企业的总营业收入占中国500强营业收入的65%以上,其中仅北京上榜企业的营业收入就约占中国500强的一半,且呈增长之势。其余26省市上榜企业的营业收入较低,营业收入总和仅占中国500强营业收入的20%左右,其中辽宁、河北、山西、安徽、四川、云南、内蒙古7省市的500强企业的营业收入比重层级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另外,对比2009年和2014年的各层级的收入比重可知,最低值与最高值之间的差距扩大,但中高层级内部差距逐渐缩小。

4 中国各省市的行业结构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4.1 行业结构多元化、简单化与单一化并存,呈阶梯状分布

中国各省市的行业结构差异巨大,在13个行业分类中,各省市的行业组成最少的为1个行业,最多的为11个行业。根据行业构成情况,可将除西藏和宁夏外的省市划分为3种类型:多元化(≥7个)、简单化(3~6个)、单一化(1~2个)(① 3种类型的划分:分别将2009年和2014年29个省市的行业类别数由高到低排列,并作其散点图,观察图中的突变点值;综合考虑2009年和2014年的突变点值,确定3种不同类型的划分。)。2009年和2014年,行业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省市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4省市,该4省市分别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区以及珠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或者重要省份;行业结构类型为简单化的省市包括安徽、福建、河北、湖北、湖南、辽宁、内蒙古、山东、山西、四川、天津共11省市,分布较为分散;甘肃、广西、贵州、海南、河南、青海、陕西、新疆、云南共9省区的行业结构单一化特征显著,除河南为中部省份外,其余8省区均位于西部地区;剩余的5省市有黑龙江、吉林、江西、重庆、江苏,其行业结构类型发生变化,如黑龙江的行业结构类型由简单转为单一,而吉林、江西、重庆的行业结构类型由单一转为简单,江苏的行业结构类型经历了简单到多元的转变过程。

4.2 制造业占主导,但各省市制造业所占份额差距大

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企业营业收入,制造业在中国500强中均占主导地位。从企业数量看,2009年,在29个拥有500强企业的省市中,除黑龙江、北京、天津、上海、山西、浙江、广东、甘肃等8省市(其中,山西由于煤炭资源丰富,采矿业比重高,制造业比重低于25%)外,其余省市的制造业占比均高于50%,甚至部分省市如新疆、青海、陕西、广西等的制造业占比达到100%。2014年,尽管多个省市的制造业占比有所降低,但制造业仍占主导。从企业的营业收入看(图4),2009年除吉林、北京、天津、山西、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共8省市外,其他省市的制造业收入比重均高于50%。2014年制造业收入比重低于(或等于)50%的省市仍为8个,与2009年相比,吉林、浙江两省制造业收入比重升至50%以上,而江苏、上海制造业收入比重降至50%以下,其他部分省市制造业收入比重有所降低。

图4   2009年和2014年各省市的中国500强营业收入比重

Fig. 4   The proportion of operating incomes of provincial listed enterprises in 2009 and 2014

4.3 服务业趋于向东部省市集中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显示,2009年服务业企业个数及其营业收入的HHI值分别为0.158 0和0.437 0,2014年两者分别为0.165 2和0.342 3。表明2009~2014年间,服务业企业分布呈集中化态势发展。服务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等)企业等在东部、中部以及东北等地区省市均有分布,但在东部省市发展较快,企业数量增加明显(图5)。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的地理集中度明显高于企业数量的地理集中度,2009年除北京、天津、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的服务业企业收入比重较高外,其他省份的服务业企业收入比重普遍偏低;2014年东部以及中部大多数省份的服务业企业收入比重得到提升,导致2014年服务业企业收入的地理集中度相对2009年有所降低(图6)。

图5   企业数量视角的中国500强行业结构的空间格局

Fig. 5   Spatial patter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number

图6   企业收入视角的中国500强行业结构的空间格局

Fig. 6   Spatial patter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the perspective of operating incomes

4.4 产业结构效益的区域差异显著

根据基于企业数量的产业结构指数SI(1)与基于营业收入的产业结构指数SI(2)的匹配关系,将29个省市分为4类(表5)。第一类为SI(1)>SI(2),包括安徽、北京、湖北、湖南等省市,这一类省市的第二产业上榜企业的经济效益偏高,而第三产业上榜企业经济效益偏低。第二类为SI(1)<SI(2),这一类省市包含2种情况,一是:第二产业上榜企业的经济效益偏低,第三产业上榜企业经济效益偏高,如福建、广东、海南、天津等;二是:第一产业上榜企业的经济效益偏低,而第二产业上榜企业的经济效益偏高,如黑龙江、江西、四川(2009年)。第三类为SI(1)=SI(2),包括甘肃、广西、河南、内蒙古等省市,其上榜企业均从属于第二产业,即第二产业的上榜企业数量占比与收入占比均为100%,其产业结构指数均为50%。第四类为SI(1)≈SI(2),这一类省市较少,但其三次产业上榜企业的数量占比与收入占比趋于接近(差距小于1%),上榜企业数量与收入基本达到相互匹配的平衡状态。

表5   基于中国500强的中国产业结构效益类型

Table 5   The type of industrial structural efficiency based on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类型2009年2014年
SI(1)>SI(2)安徽、北京、湖北、湖南、江苏、辽宁、山东、上海、浙江、重庆安徽、北京、贵州、河北、湖北、湖南、吉林、江西、山东、四川、新疆、浙江
SI(1)<SI(2)福建、广东、海南、吉林、天津;黑龙江、江西、四川福建、广东、海南、天津;江苏;辽宁、山西
SI(1)=SI(2)甘肃、广西、贵州、河北、河南、内蒙古、青海、陕西、甘肃、广西、河南、黑龙江、内蒙古、青海、
新疆、云南陕西、云南
SI(1)≈SI(2)山西上海、重庆

注:SI(1)、SI(2)分别表示基于企业数量的产业结构指数和基于营业收入的产业结构指数。

新窗口打开

2009~2014年间,近一半省市的产业结构效益类型发生了变化。如:2009年为第一类的上海、重庆两市在2014年转变为第四类,说明它们的企业数量与其收入的关系经历了由不匹配到相互匹配的过程;江苏、辽宁则由第一类型变为第二类型,它们的第三产业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5 结论与讨论

1) 基于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表明,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主导时期,传统制造业为支持国家经济增长的支柱型行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500强上榜企业数量较少,营业收入偏低。然而就国内生产总值而言,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GDP的46%;截至2014年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48%,高于第二产业比重6个百分点。中国产业结构正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则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重大措施和必然要求。

2) 虽然中国面临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契机,但现阶段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推进[19]。发展以创新科技和新经济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则成为中国实现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根据中国传统产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实际情况,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主要通过传统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20],着重引进国外高端先进技术并加以消化、吸收,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实现制造业结构升级和新型工业化。

3) 中国500强的区域分布差异显著,东部地区集聚的500强企业及其营业收入最多,行业结构多元化明显,服务业企业数量及其营业收入占比逐年提升;中部和西部地区集聚的500强企业及营业收入次之,行业结构分别具有简单化、单一化特征,服务业企业虽有所增长,但制造业仍占绝对主导地位,甚至部分省份上榜企业仅从属于制造业;东北地区集聚的500强企业及其营业收入最少,行业结构趋于单一化,制造业企业数量及营业收入占比略有增加。该结果表明中国产业存在明显的梯度分工,根据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诸多因素中,区域产业分工是推进区域合作的最根本动力。中国各区域应考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区域的竞争优势,科学地选择主导产业,实现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 本文采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标准对中国500强所属的子行业进行合并,然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国500强所属子行业分类2种分类方法均未体现出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如太阳能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产业,但在中国500强所属子行业中为机械设备制造,由此被归入制造业行列,这导致本文的分析无法体现中国当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此外,“互联网+”不断创新涌现,使传统行业升级换代,如500强中的唯品会、京东商城等,属于“互联网+零售=电子商务”,其本质仍为传统行业,但以互联网形式存在,是互联网对零售的一种提升,将其片面归入传统的批发零售业有失妥当。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潘爱民,刘友金,向国成.

产业转型升级与产能过剩治理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4年年会”学术观点综述

[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1): 89-9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对“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4年年会暨产业转型升级与产能过剩治理”研讨会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归纳。与会专家学者集中探讨了产能过剩下的政府行为与政策、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调整、产能过剩与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与治理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等内容,反映了产业转型升级与产能过剩治理研究以及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了诸多政策建议。

[Pan Aimin, Liu Youjin, Xiang Guocheng.

Research 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overcapacity governance—Summary of “2014 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ese Industrial Economics Association”.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15,(1): 89-9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对“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4年年会暨产业转型升级与产能过剩治理”研讨会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归纳。与会专家学者集中探讨了产能过剩下的政府行为与政策、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调整、产能过剩与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与治理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等内容,反映了产业转型升级与产能过剩治理研究以及产业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了诸多政策建议。
[2] 余振,顾浩.

全球价值链下区域分工地位与产业升级对策研究——以东北三省为例

[J]. 地理科学,2016,36(9):1371-137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在测算出国家层面的各产业GVC分工地位指数的基础上,引入东北三省内的地区和产业差异因素,估算出东北三省工业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研究发现,整体上东北三省采矿业等基础工业贸易增值量较大,但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低端锁定威胁;而其制造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较低,对外贸易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比较劣势,并且这一劣势还存在恶化倾向。就各省来看,基础工业方面,辽宁省在采矿业上的比较劣势相对较小,黑龙江省在采矿业上存在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低端锁定风险,而在制造业上吉林省的比较劣势较大。因此,东北三省要实现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就需要转变传统的产业发展和外贸理念,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将高新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生产相结合,发展新型工业化模式,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走创新驱动的集约化发展道路。

[Yu Zhen,

GuHao. Global value chains position and regional industry upgrading policies: Taking Northeast China as an example.

Scientia Geography Sinica, 2016,36(9):1371-137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在测算出国家层面的各产业GVC分工地位指数的基础上,引入东北三省内的地区和产业差异因素,估算出东北三省工业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研究发现,整体上东北三省采矿业等基础工业贸易增值量较大,但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低端锁定威胁;而其制造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较低,对外贸易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比较劣势,并且这一劣势还存在恶化倾向。就各省来看,基础工业方面,辽宁省在采矿业上的比较劣势相对较小,黑龙江省在采矿业上存在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低端锁定风险,而在制造业上吉林省的比较劣势较大。因此,东北三省要实现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就需要转变传统的产业发展和外贸理念,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将高新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生产相结合,发展新型工业化模式,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走创新驱动的集约化发展道路。
[3] Zhang J, Chen Q, Wang Y.

Zipf distribution in top Chinese firms and an economic explanation

[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9, 388(10): 2020-2024.

https://doi.org/10.1016/j.physa.2009.01.02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data of top 500 Chinese firms from the year 2002 to 2007, we reveal that their revenues and ranks obey the Zipf’s law with exponent of 1 for each year. This result confirms the universality of firm size character which has been presented in many other empirical works, since China possesses a uniqu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We offer an explanation of it based on a simple economic model which takes production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into account.
[4] 江若尘,吴烨.

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研究——基于2004—2011年的数据

[J]. 财经问题研究,2012,(5):80-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76X.2012.05.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上财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由盈利、成长和规模三个子指标构成。通过追踪2004—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变化趋势及深入分析发现:2008年以来中国500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指数呈现波动态势;不同行业、地区之间企业竞争力存在差异性;国有企业占据规模优势,民营企业更具盈利能力。企业应该采取"适应性选择机制"去适应并影响外部环境,采取"能动性作用机制"去强化内部治理;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以求实现中国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Jiang Ruochen, Wu Ye.

Research on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based on data from 2004 to 2011.

R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2012,(5):80-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176X.2012.05.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上财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由盈利、成长和规模三个子指标构成。通过追踪2004—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竞争力变化趋势及深入分析发现:2008年以来中国500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指数呈现波动态势;不同行业、地区之间企业竞争力存在差异性;国有企业占据规模优势,民营企业更具盈利能力。企业应该采取"适应性选择机制"去适应并影响外部环境,采取"能动性作用机制"去强化内部治理;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以求实现中国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5] 张箐,徐鑫,周图雅,.

基于中国500强视角的湖北省企业竞争力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12):49-54.

URL      摘要

在研究中国企业500强与企业竞争力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了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选择广东、浙江、湖北、河南、四川、云南6省2007-2009年均入围中国500强的6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样本企业的历史、资本属性、行业及区域分布进行了一般性统计分析,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6省样本企业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和经济环境指标展开了评价,从中揭示了湖北企业竞争力的现状,提出了提升湖北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Zhang Qing, Xu Xin,

Zhou Tuya et al. Status and trends of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in Hubei based on top 500 enterprises of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0, 27(12): 49-54.]

URL      摘要

在研究中国企业500强与企业竞争力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了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选择广东、浙江、湖北、河南、四川、云南6省2007-2009年均入围中国500强的6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样本企业的历史、资本属性、行业及区域分布进行了一般性统计分析,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6省样本企业的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和经济环境指标展开了评价,从中揭示了湖北企业竞争力的现状,提出了提升湖北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6] 田志龙,蒋倩.

中国500强企业的愿景:内涵、有效性与影响因素

[J]. 管理世界,2009,(7):103-1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企业愿景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研究发现,中国500强企业中有421家提出了目标愿景,其中260家明确提出了世界级的愿景,其关注焦点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主,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世界级愿景企业和非世界级愿景企业在愿景关注焦点上都是以竞争成长目标为主,但是非世界级愿景企业在其他两种类型(形象理念构筑和平衡发展目标)上的比例相比世界级愿景企业要高。企业规模、所有制及行业特点都对企业愿景的表达有显著地影响。另外,企业愿景表达与企业成长性之间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相比无愿景企业和非世界级愿景企业,世界级愿景企业有更高的成长性。

[TianZhilong, Jiangqian.

The prospect of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connotation, effectiven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Management World, 2009, (7):103-1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企业愿景是企业战略的核心内容,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研究发现,中国500强企业中有421家提出了目标愿景,其中260家明确提出了世界级的愿景,其关注焦点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主,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世界级愿景企业和非世界级愿景企业在愿景关注焦点上都是以竞争成长目标为主,但是非世界级愿景企业在其他两种类型(形象理念构筑和平衡发展目标)上的比例相比世界级愿景企业要高。企业规模、所有制及行业特点都对企业愿景的表达有显著地影响。另外,企业愿景表达与企业成长性之间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相比无愿景企业和非世界级愿景企业,世界级愿景企业有更高的成长性。
[7] 李建明,缪荣,郝玉峰.

10年来中国企业500强发展趋势

[J]. 中国工业经济,2011,(10):5-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企业联合会从2002年起连续10年推出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本文以10年数据为基础。发现中国企业500强具有规模与实力迅速提升;经济效益大幅改善,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与世界企业500强的差距不断缩小;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居主导地位,民营企业稳步成长;东部地区500强企业数量分布占绝对优势,16个省市呈增长趋势:自主创新不断取得突破,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兼并重组日益活跃;跨国经营业务迅速增长: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不断提高等十大趋势。

[Li Jianming, Miao Rong,

HaoYufeng. The growing trend of China’s top 500 companies over the past decade.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11, (10):5-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中国企业联合会从2002年起连续10年推出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本文以10年数据为基础。发现中国企业500强具有规模与实力迅速提升;经济效益大幅改善,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与世界企业500强的差距不断缩小;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仍居主导地位,民营企业稳步成长;东部地区500强企业数量分布占绝对优势,16个省市呈增长趋势:自主创新不断取得突破,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兼并重组日益活跃;跨国经营业务迅速增长: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不断提高等十大趋势。
[8] 李建明.

全球经济格局下中国大型企业发展状态与两极战略思考——基于2008~2012年中国500强数据的分析

[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3):13-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相继爆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复杂曲折的发展阶段,对世界上大型企业的发展态势带来深刻的影响.中国大型企业在今后一个时期,将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本文以中国2008年至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数据为依据,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大型企业发展趋势、发展障碍进行了基于纵向数据的实证分析,在对比归纳分析基础上,提出中国大型企业未来发展中国际化经营和内部管控变革的两极战略思维及相应的主要驱动措施.

[Li Jianming.

Development of and strategies for China’s large companies in the global economic pattern: an analysis based on 2008-2012 data.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13, 15(3):13-1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相继爆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复杂曲折的发展阶段,对世界上大型企业的发展态势带来深刻的影响.中国大型企业在今后一个时期,将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本文以中国2008年至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数据为依据,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大型企业发展趋势、发展障碍进行了基于纵向数据的实证分析,在对比归纳分析基础上,提出中国大型企业未来发展中国际化经营和内部管控变革的两极战略思维及相应的主要驱动措施.
[9] 胡树华,李荣.

世界500强与中国500强的行业结构比较

[J]. 统计与决策,2009, (5):95-9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以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与中国500强企业为基础,选取企业数量、平均规模、覆盖度三个指标,建立行业竞争力体系,评价分析两者间的行业结构差异,并预测中国未来哪些行业可能最先进入世界500强。

[Hu Shuhua, Li Rong.

Comparisi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world top 500 with China’s top 500.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09, (5):95-9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文章以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与中国500强企业为基础,选取企业数量、平均规模、覆盖度三个指标,建立行业竞争力体系,评价分析两者间的行业结构差异,并预测中国未来哪些行业可能最先进入世界500强。
[10] 江若尘,吴烨.

中国500强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J]. 经济研究参考,2012,(42):32-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3151.2012.42.022      URL      摘要

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入围门槛大幅提升,年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110.8亿元提高到了141.98亿元,营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和纳税总额都在高速增长。同时中国大陆企业上榜“《财富》2011世界500强”的企业多达61家,远远超过“金砖四国”中的俄罗斯(7家)、印度(8家)和巴西(7家)。61家公司年度总收入为28906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8%,

[Jiang Ruochen, Wu Ye.

Dilemma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p 500 enterprises.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2, (42):32-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3151.2012.42.022      URL      摘要

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入围门槛大幅提升,年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110.8亿元提高到了141.98亿元,营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和纳税总额都在高速增长。同时中国大陆企业上榜“《财富》2011世界500强”的企业多达61家,远远超过“金砖四国”中的俄罗斯(7家)、印度(8家)和巴西(7家)。61家公司年度总收入为28906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8%,
[11] 朱梦醒.

2009年世界500强及中国500强企业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J]. 才智,2010,(21):223-22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国际竞争原来越激烈,为了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各国都在不断地调整、优化和升级各自的产业结构。本文从世界500强企业与中国500强企业入手,将500强企业按行业进行分类,统计出各行业的比重,然后由行业比重入手对比产业结构,查找中国当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看法。

[Zhu mengxing.

Analysis on compar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he world top 500 with China’s top 500 in 2009.

Intelligence, 2010, (21):223-22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国际竞争原来越激烈,为了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各国都在不断地调整、优化和升级各自的产业结构。本文从世界500强企业与中国500强企业入手,将500强企业按行业进行分类,统计出各行业的比重,然后由行业比重入手对比产业结构,查找中国当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看法。
[12] 武前波,宁越敏,李英豪.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集中度变化特征及其区域效应分析

[J]. 经济地理,2011,31(2):177-18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工业(制造业)企业500强的相 关数据分析,揭示出中国制造业企业一般集中度和地理集中度的变化特征,总结了新时期中国制造业企业聚集的区域模式.研究发现:①中国制造业企业整体处于行 业不断集中的趋势.但也出现过集中度下降的现象;②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其内部集中与扩散现象并存;③可将中国制造业企业分布归入 7大经济区域,并表现出与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相对一致的特征.

[Wu Qianbo, Ning Yuemin, Li Yinghao.

The concentration of top 500 enterpris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d its regional effects.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2):177-18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工业(制造业)企业500强的相 关数据分析,揭示出中国制造业企业一般集中度和地理集中度的变化特征,总结了新时期中国制造业企业聚集的区域模式.研究发现:①中国制造业企业整体处于行 业不断集中的趋势.但也出现过集中度下降的现象;②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其内部集中与扩散现象并存;③可将中国制造业企业分布归入 7大经济区域,并表现出与地区经济发展态势相对一致的特征.
[13] 姜海宁,谷人旭,李广斌.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格局及区位选择

[J]. 经济地理,2011,31(10):1666-167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Arc GIS 9.2软件并基于点和面两个方面对2004—2008年的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度,具体结合核密度指数、Morans’I、Getis-Ord General G和Getis-Ord Gi*等指标,结果表明:基于点层面,企业总部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环渤海以及珠三角等区域,尤以前两者更显著;基于面的层面,全局空间集聚程度较低,其中热点区布局较稳定,并以长三角和环渤海为主,而珠三角有日益衰退趋势,而其增长格局呈现出极强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2004—2005、2005—2006和2006—2007年时段增长热点区与冷点区均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2007—2008年热点区范围与数量远高于前3个时段,而全国大部分区域已由次冷区转为次热区。以此为基础,本文结合城市的服务业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可达性、人力资源以及拥有权力等方面的11个影响因素,并采用Eviews 3.1软件对其进行定量测度和分析。

[Jiang Haining,

GuRenxu, Li Guangbin. Headquarter spatial pattern and location choice of top 500 enterpris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10):1666-167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运用Arc GIS 9.2软件并基于点和面两个方面对2004—2008年的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度,具体结合核密度指数、Morans’I、Getis-Ord General G和Getis-Ord Gi*等指标,结果表明:基于点层面,企业总部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环渤海以及珠三角等区域,尤以前两者更显著;基于面的层面,全局空间集聚程度较低,其中热点区布局较稳定,并以长三角和环渤海为主,而珠三角有日益衰退趋势,而其增长格局呈现出极强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2004—2005、2005—2006和2006—2007年时段增长热点区与冷点区均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2007—2008年热点区范围与数量远高于前3个时段,而全国大部分区域已由次冷区转为次热区。以此为基础,本文结合城市的服务业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可达性、人力资源以及拥有权力等方面的11个影响因素,并采用Eviews 3.1软件对其进行定量测度和分析。
[14] 武前波,宁越敏.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区位特征分析

[J]. 地理学报,2010,65(2):139-152.

https://doi.org/10.11821/xb201002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2008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相关数据分析,揭示出中国大中型企业总部的区位特征,并解释了企业总部区位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500强总部主要集中于沿海三大经济区,以及长江、黄河沿线区域,并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地区占主导地位;中国特大城市是企业总部的重要集聚地,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具有较强的总部控制能力.影响企业总部区位的因素包括城市规模、市场容量、国内外投资、金融能力、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和城市区位等,其中,城市经济实力具有较强解释性,以北京、上海、深圳为核心的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凭借此方面区位优势吸引着企业总部进一步集聚.

[Wu Qianbo,

NingYuemin. Headquarter locations of Top 500 enterprises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2):139-152 ]

https://doi.org/10.11821/xb201002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对2008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相关数据分析,揭示出中国大中型企业总部的区位特征,并解释了企业总部区位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500强总部主要集中于沿海三大经济区,以及长江、黄河沿线区域,并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地区占主导地位;中国特大城市是企业总部的重要集聚地,北京、上海、天津和深圳具有较强的总部控制能力.影响企业总部区位的因素包括城市规模、市场容量、国内外投资、金融能力、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和城市区位等,其中,城市经济实力具有较强解释性,以北京、上海、深圳为核心的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凭借此方面区位优势吸引着企业总部进一步集聚.
[15] 秦岩.

世界500强产业结构的时空变化及总部区位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本文引用: 1]     

[Qin Yan.

Spatial-temporal change and headquarters locations of the world top 500 enterprises.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05. ]

[本文引用: 1]     

[16] 葛岳静,刘玉立,高铭,.

中国500强企业集团发展报告(2011—2012)

[J]. 经济研究参考,2013,(16):3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3151.2013.16.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际国内形势最为复杂多变的一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中,欧洲部分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相继爆发,到2012年越演越烈。我国经济在前一时期通过大规模刺激取得一定效果,但也伴随明显的通货膨胀,加强宏观调控成为必然之举。与上一年对比,2011年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呈现出规模继续扩张、千亿俱乐部继续扩容、兼并重组更加活跃、发展更加不平衡、国际地位更加突出等特点。报告从前500家企业集团的发展总体状况、不同行业的规模结构、销售收入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及世界500强比较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初步展望,提出了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应该在整合全球资源、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加强企业深层次的文化价值理念建设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发挥支柱作用。

[Ge Yuejing, Liu Yuli,

Gao Ming et 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op 500 enterprises group (2011-2012).

Review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3, (16):31-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3151.2013.16.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际国内形势最为复杂多变的一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中,欧洲部分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相继爆发,到2012年越演越烈。我国经济在前一时期通过大规模刺激取得一定效果,但也伴随明显的通货膨胀,加强宏观调控成为必然之举。与上一年对比,2011年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呈现出规模继续扩张、千亿俱乐部继续扩容、兼并重组更加活跃、发展更加不平衡、国际地位更加突出等特点。报告从前500家企业集团的发展总体状况、不同行业的规模结构、销售收入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及世界500强比较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初步展望,提出了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应该在整合全球资源、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加强企业深层次的文化价值理念建设以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发挥支柱作用。
[17] 吴建民,丁疆辉,李颖.

行业结构、地区结构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 31(5):6-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2.05.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2000-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从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2 个角度,深刻分析了我国第三产业增长的构成.从行业结构看,各行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既取决于各行业本身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又取决于行业的发展速度.自 2000年以来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对第三产业的作用力越来越大,有效地促进了第三产业增长,而以交通运输为代表的传统流通 部门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逐步减弱.因此,合理发展新兴产业将是有效拉动我国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从地区结构看,无论从第三产业本身还是从内部各 行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但新兴行业的集聚程度要大于传统行业;2000-2009年东部地区对我国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贡献率的省份集中 度很高,但在集中的基础上出现了有条件的扩散,一些经济总量较大的省份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加;而经济总量较小的省份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有微弱减 少的趋势.

[Wu Jianmin, Ding Jianghui, Li Ying.

The industry structure, regional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industry in China.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2, 31(5):6-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63.2012.05.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2000-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从行业结构和地区结构2 个角度,深刻分析了我国第三产业增长的构成.从行业结构看,各行业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既取决于各行业本身占第三产业的比重,又取决于行业的发展速度.自 2000年以来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对第三产业的作用力越来越大,有效地促进了第三产业增长,而以交通运输为代表的传统流通 部门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逐步减弱.因此,合理发展新兴产业将是有效拉动我国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从地区结构看,无论从第三产业本身还是从内部各 行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空间集聚,但新兴行业的集聚程度要大于传统行业;2000-2009年东部地区对我国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贡献率的省份集中 度很高,但在集中的基础上出现了有条件的扩散,一些经济总量较大的省份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加;而经济总量较小的省份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有微弱减 少的趋势.
[18] Sakamoto H.

Provincial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An index approach

[J]. Regional Science Policy & Practice, 2011, 3(4): 323-338.

https://doi.org/10.1111/j.1757-7802.2011.01046.x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 between provincial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To understand China's state of and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study suggests several indices. First, we use the stat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n index; that is, a lower ratio reflects a higher GDP share of the primary industry and a higher ratio reflects a higher GDP share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We estimate two indices using GDP structure (GI) and labour structure (LI) for 31 provinces. Then, we use change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an index; that is, we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hare of the above-mentioned indices between categories, times, and regions. Through the results thus obtained and comparing these results with per capita GDP, the study shows several findings. First, although provincial per capita GDP is diverging during periods, both indices (GI and LI) are converging strongly. It implies that industrial structure moves toward higher-level industry (tertiary industry) in each province simultaneously. This reflects the Petty-Clark's law. Second, the converging speed of each index is different. The converging speed of GDP (GI) is higher than that of labour (LI). This indicates that labour structure makes slower progress than GDP structure. Thir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ifference of each index and per capita GDP indicates that lower-growth provinces showed a higher gap.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adjustment speed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one reason for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Resumen. Este estudio examina la relación entre el crecimiento económico provincial y la estructura industrial en China. Este estudio sugiere varios índices para entender el estado y cambios de la estructura industrial de China. En primer lugar, utilizamos el estado de la estructura industrial como un índice, es decir, una tasa más baja refleja una proporción del PIB más alta para la industria primaria y una tasa más alta refleja una proporción del PIB más alta para la industria terciaria. Estimamos dos índices para 31 provincias, los cuales utilizan la estructura del PIB (GI) y la estructura de la mano de obra (LI). A continuación empleamos como índice los cambios en la estructura industrial, es decir, comparamos las diferencias de la proporción de los índices mencionados anteriormente entre categorías, periodos, y regiones. Por medio de los resultados obtenidos y su comparación con el PIB per cápita, el estudio muestra varios hallazgos. Primero, aunque el PIB per cápita provincial es divergente entre periodos, ambos índices (GI y LI) muestran una fuerte convergencia. Esto implica que la estructura industrial se encamina hacia una industria de nivel más elevado (industria terciaria) en cada provincia de manera simultánea. Esto refleja la ley de Petty-Clark. Segundo, la velocidad de convergencia de cada índice es diferente. La velocidad de convergencia del PIB (GI) es mayor que la de la mano de obra (LI). Esto indica que la estructura laboral progresa más lentamente que la estructura del PIB. Tercero, la relación entre la diferencia de cada índice y el PIB per cápita indica que las provincias con un crecimiento más bajo mostraron un déficit más elevado. Esto indica que la velocidad de ajuste de la estructura industrial es una de las razones de la disparidad regional en China.
[19] 李佳洺,孙铁山,张文忠.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模式研究——基于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J].地理科学,2014,34(4):385-39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00年以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速发展,产业格局逐渐形成。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年份地级市行业从业人员的数据,通过区位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中整体呈现点状集中的模式,进而对不同行业的集聚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是首位城市集聚模式,科研技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是位序规模分布的模式,金融业则是均衡分布的模式。最后,结合主要城市行业的相对优势度分析,得出随着从业人员的增加,承担的生产性服务功能更加综合,符合中心地理论的特点,在省域和城市群内各城市具有较好的职能分工和互补性。

[Li Jiaming, Sun Tieshan, Zhang Wenzhong.

Spatial cluster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s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China

[J].Scientia Geography Sinica, 2014,34(4):385-39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00年以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高速发展,产业格局逐渐形成。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年份地级市行业从业人员的数据,通过区位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中整体呈现点状集中的模式,进而对不同行业的集聚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是首位城市集聚模式,科研技术服务业和房地产业是位序规模分布的模式,金融业则是均衡分布的模式。最后,结合主要城市行业的相对优势度分析,得出随着从业人员的增加,承担的生产性服务功能更加综合,符合中心地理论的特点,在省域和城市群内各城市具有较好的职能分工和互补性。
[20] 王春晨,徐晔.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率评价——基于超效率DEA与面板Logit模型

[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0(5):531-536.

https://doi.org/10.16357/j.cnki.issn1000-5862.2016.05.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超效率DEA得到的效率值来分析,东部地区的综合效率均值高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展现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区不均衡的特点.通过面板Logit模型分析外部影响因素,政府扶持在西部地区所产生的作用最大,能够极大增加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率值提高的可能性;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与交通基础设施在东部地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促进作用效果最佳;工业化水平对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Wang Chunchen, Xuye.

The Evaluate on Efficiency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China——Based on Super Efficiency DEA and Panel Logit Model.

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16,40(5):531-536.]

https://doi.org/10.16357/j.cnki.issn1000-5862.2016.05.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超效率DEA得到的效率值来分析,东部地区的综合效率均值高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展现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地区不均衡的特点.通过面板Logit模型分析外部影响因素,政府扶持在西部地区所产生的作用最大,能够极大增加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率值提高的可能性;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与交通基础设施在东部地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促进作用效果最佳;工业化水平对中部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