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2018 , 38 (4): 590-59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4.013

Orginal Article

2005~2015年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及其协同与权衡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

王成, 彭清, 唐宁, 李颢颖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实验室/岩溶环境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715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the Synergy and Trade-off Relationship of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in 2005-2015: A Case of Shapingba District, Chongqing City

Wang Cheng, Peng Qing, Tang Ning, Li Haoying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The Laboratory of Research on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of Karst Environment, Chongqing 400715, China

中图分类号:  F12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8)04-0590-10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 彭清。E-mail: cqwzshore@163.com

收稿日期: 2017-08-24

修回日期:  2017-10-5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4-20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4102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ZH06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XDJK2017B016)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成(1975-),男,重庆荣昌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乡村人居环境。E-mail: wchorange@126.com

展开

摘要

基于2005~2015年近10 a面板数据,在测算重庆市沙坪坝区耕地多功能基础上,探究其时空演变规律、多功能间协同与权衡关系,据此构建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结果表明:耕地生产功能、景观游憩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及建设空间储备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差异显著。耕地“生产-景观游憩-社会保障”功能间存在两两协同关系,且协同度均值 “生产-景观游憩”>“社会保障-景观游憩”>“生产-社会保障”;耕地建设空间储备功能与其他3项功能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据此构建了“一带两区”即山地休闲农业带、郊野农业游憩区、传统农业提升区的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 时空演变 ; 协同与权衡 ; 空间组织经营模式 ; 重庆市沙坪坝区

Abstract

Taking Shapingba district which is the suburb area of Chongqing municipality as the study area, this study establishe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is study measuresthe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landscape and recreation function, the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space reserve functionbasing on the panel data from 2005 to 2015. Thereby, we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of synergy and trade-off among the multi-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set up the spatio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pattern of cultivated land. The results show as follows: First,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multi-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show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Among them, the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the landscape and recreation function emerge aninverted V glyph trend that rises first and falls later,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high in the around and low in the middle; the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shows a sharp downward trend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which generally distributes low value parts and juts out in the high value parts. Also, the construction space reserve function appears a steady upward trend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high in the middle parts and low in the around. Second, there exist a mutual benefit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and “one loss and another gain”trade-off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ulti-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Specifically, the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performs as the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on function, the landscape and recreation function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coordinate in pair. The mean value of synergy degree of “production function-landscape and recreation function” is bigger than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landscape and recreation function” which is bigger than “production function-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Meanwhile, the trade-off relationship performs as a “one loss and another gain” kind of pattern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space reserve fun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either of the other three functions. And third, according to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rule of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combining with the synergy and trade-off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ulti-function, the study establishes cultivated l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pattern of “one belt and two area”. The “belt” means a hilly leisure agriculture belt that takes fruits and vegetables planting as the core activity, while the “two areas” includes a suburb agricultural recreation area that mainly manages flowers and fruits industry, and a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motion area which takes rice production as the core activity.

Keywords: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 synergy and trade-off relationship ;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pattern ; Shapingba District of Chongqing City

0

PDF (146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王成, 彭清, 唐宁, 李颢颖. 2005~2015年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及其协同与权衡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4): 590-59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4.013

Wang Cheng, Peng Qing, Tang Ning, Li Haoying.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the Synergy and Trade-off Relationship of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in 2005-2015: A Case of Shapingba District, Chongqing Cit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38(4): 590-599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4.013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物质保障,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农村景观的主要基质[1]。多功能作为耕地重要的属性之一,对其优化配置可有效提升耕地资源优势,抑制耕地空间蚕食的被动状态。国内外学者从耕地多功能的内涵[2,3,4]、分类与构成[5,6,7]等基础理论入手,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与评价耕地多功能 [8,9],就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10,11,12]、效应[13]、与城镇化及社会经济的关系[14]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其成果对耕地的保护与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15,16]。总体上,耕地多功能的内涵被界定为除粮食生产等商品性生产功能外,还具有包括调节大气组分与气候、调节水文、建设发展隔离等生态功能,提供耕作风景、保持传统农耕文化、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等景观文化功能,以及建设空间储备等空间承载储备功能的非商品性生产功能[2]。然而,伴随城乡转型的深入,耕地多功能时空分布的异质性,人们对耕地功能的需求逐渐从单一性转向多元化发展的多变性[17,18,19],耕地多功能间此消彼长的权衡和相互增益的协同关系的复杂性越来越明显[20]。尤其在城市郊区,耕地稀缺性与多元化需求更加激化了耕地多功能间的协同与权衡,理清耕地多功能间的协同与权衡关系,继以配置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已成为提升耕地资源在乡村发展中的综合竞争力与自增能力的关键。因此,本研究以重庆市近郊区——沙坪坝区为研究区,以2005~2015年近10 a的面板数据为数据源,构建指标体系定量评价耕地多功能,分析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规律和理清耕地多功能间协同与权衡关系,进而构建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旨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增强农村资源自增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确保农村小康社会的实现提供理论参考与现实借鉴。

1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沙坪坝区位于重庆市西部(106°14′36″~106°31′35″E,29°27′13″~29°46′36″N),是重庆市主城区的西大门。幅员面积395.83 km2,下辖12个镇街。随着社会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耕地面积自2005年的162.94 km2下降至2015年的87.92 km2。在耕地资源日益紧缺的现实背景下,十二五期间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开创了城郊型都市现代农业并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推进了耕地资源的多样化利用与城乡转型发展。截至2015年年底,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率提高到42.50%[21],形成了蔬菜、水果、花木、渔业四大特色产业,建成了十大特色农业基地、13个花卉观光园、20个水果采摘园(①沙坪坝区人民政府. 《重庆市沙坪坝区“十三五”重点专项规划》. 2016-08-05.)。耕地种植实现了由传统的水稻等粮食作物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并重的格局,耕地经营主体由家庭承包向以农业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转变,耕地功能也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多功能的演化。按照重庆市功能定位,将沙坪坝区农村区域功能定位为“西部国际慢城”和“市民休闲美丽后花园”,大力发展城市郊区现代都市农业,将成为沙坪坝区农业农村发展改革的主方向。

1.2 数据收集与整理

研究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部分。空间数据(②空间数据均来源于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包括2005~2015年沙坪坝区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第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进行了坐标系统一、数据转换等一致化处理)、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复的重庆市沙坪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5年沙坪坝区高清遥感影像图(0.6 m)及DEM数据。属性数据包括《重庆市统计年鉴》(2006~2016)[22]、《沙坪坝区统计年鉴》(2006~2016)(③ 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统计局.)以及下辖12个镇街农村经济报表(④数据来源于沙坪坝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以2005、2010、2015年为研究时点,2005~2015为研究时段;因覃家岗街道与井口街道已基本实现全域城镇化,故舍去井口与覃家岗街道,以沙坪坝区10个镇街为研究单元;以ArcGIS10.2为数据平台,分别录入10个镇街2005、2010及2015年耕地多功能数据,建立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链接的数据库为本研究的数据源。

1.3 研究方法

1) 耕地多功能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区,耕地多功能划分方式亦不同[23,24]。沙坪坝区作为典型的城市郊区,不仅具有传统的农业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还具备城市郊区耕地资源的特殊性:一方面凭借交通、资金和技术等优势,以耕地为载体发展多功能的都市现代农业,耕地休闲、景观游憩等功能凸显;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建设和工业拓展大量占用耕地,农业发展空间受到被吞噬的压力,使该区域耕地作为建设用地扩张与储备的功能凸显。结合已有研究成果[1,2,11,12,25]和城市郊区耕地资源的特殊性,选取耕地生产功能、景观游憩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及建设空间储备功能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建适用于城市郊区的耕地多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值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weights of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功能指标内涵单位性质权重
生产功能



景观游憩功能
水稻生产X1水稻产量/耕地面积kg/hm2+0.0341
蔬菜生产X2蔬菜产量/耕地面积kg/hm2+0.0501
水果生产X3水果产量/耕地面积(具体包括瓜类、草莓等耕地生产的水果)kg/hm2+0.0832
花卉种植面积X4花卉种植面积/耕地面积m2/hm2+0.0581
农业观光园个数X5农业观光园个数/耕地面积个/hm2+0.0842
农家乐个数X6农家乐个数/耕地面积个/hm2+0.0701
年接待人次X7年接待人次/耕地面积人/hm2+0.0733
年营业收入X8年营业收入/耕地面积元/hm2+0.1660
社会保障功能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比例X9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0.0835
种植业从业人员比例X10第一产业从业人数/镇街从业人员总数%+0.0515
人均粮食保证率X11粮食产量/(常住人口数×400 kg/人)%+0.0681
建设空间储备功能耕地被占用率X12过去5 a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耕地面积%+0.0751
耕地在有条件建设区的比例X13有条件建设区耕地面积/耕地面积%+0.1027

注:“+”为正向指标。

新窗口打开

2) 指标权重及耕地多功能计算。研究采用极差标准化法进行标准化处理;继而采用熵权法初步确定各指标权重,再以邮件形式匿名收集了7名相关专家反馈意见并对指标权重进行了修正,最终确定了耕地多功能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表1);结合标准化值及指标权重,采用加权求和方法计算沙坪坝区10个镇街耕地生产功能、景观游憩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及建设空间储备功能值。

3) 耕地多功能协同与权衡分析。协同与权衡理论在生态系统服务的应用最为广泛,所谓协同是指两种或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增强的情形;所谓权衡是指某些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由于其他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使用的增加而减少的状况[27]。将协同与权衡引用至耕地多功能的研究,具体指耕地功能间相互增益的协同关系与耕地功能间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分析耕地多功能间的协同与权衡关系,能够反映多功能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对于优化耕地多功能关系,为不同区域制定相应的耕地空间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测算功能间协同与权衡关系的方法主要有相关分析、聚类分析、PPF曲线等[28,29,30],为实现时空序列数据的空间表达,本文采用ArcGIS空间相关分析法,运用Spatial Analyst Tools中Multivariate模块下的波段集统计(Band Collection Statistics)[27,31]测算耕地多功能间的协同与权衡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2.1 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

剖析耕地多功能的时空演变是新时期地理学的重要特征与任务,对于理清耕地多功能空间分异规律、时间演变过程及区域特征具有重要作用[32]。计算得出沙坪坝区2005、2010及2015年耕地多功能值(图1),并利用ArcGIS10.2绘制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图(图2)。

图1   研究区耕地多功能值

Fig.1   Multifunctional value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study area

图2   研究区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

Fig.2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in the study area

耕地生产功能时空演变特征。整体上,耕地生产功能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特征。究其原因,中梁镇与歌乐山镇以蔬菜、水果生产为优势,回龙坝镇、凤凰镇与青木关镇以水稻生产为优势,曾家镇以花卉、水果生产为优势,形成了耕地生产功能“四周高”的空间格局特征;而土主镇、陈家桥街道、西永街道及虎溪街道则因城市建设扩张,耕地各方面生产功能持续下降,形成了耕地生产功能“中间低”的空间格局特征。从时序发展看,耕地生产功能整体呈现先升后降的“Λ”型趋势。2005~2010年耕地生产功能逐渐增强,得益于花卉和蔬菜产量的急剧上升,分别增长271.57%和44.39%。2006年沙坪坝区被列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开创都市城郊型新农村建设,生产功能依托花卉和蔬菜产量的提升而逐步增强。2010~2015年耕地生产功能逐渐下降,主要由于水稻和蔬菜产量分别下降124.85%,159.12%。一方面,2012年沙坪坝区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向专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深化“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农业布局,蔬菜产业集中于中梁镇发展导致整体产量的下降;另一方面耕地随着建设用地的扩张而日渐吞噬,水稻产量、蔬菜产量大幅下降所致。

耕地景观游憩功能时空演变特征。整体上,耕地景观游憩功能呈现出与生产功能相似的空间格局及时序演化特征,即“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与先升后降的“Λ”型趋势时序特征。究其原因,因沙坪坝区农业观光园、农家乐及乡村旅游等大多依托于花卉种植的观赏性、水果种植的采摘娱乐性优势而发展,导致两者在空间格局及时序演化上均呈现相似性特征。2005~2010年耕地景观游憩功能逐渐增强,农业观光园及农家乐个数增长率分别为100%,55.77%,年接待人次和年营业收入也随之增长(54.20%,61.41%)。2006年以来沙坪坝区大力发展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农作物生产的多元化为景观游憩功能的增强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农户增收提供了新途径。2010~2015年耕地景观游憩功能逐渐减弱,因建设用地扩张引致耕地空间缩减与乡村旅游发展日渐规范,导致农家乐个数减少、年接待人次有所下降,继而耕地景观游憩功能表现为稍有下滑的趋势。

耕地社会保障功能时空演变特征。整体上,耕地社会保障功能呈现出“高值局部突出,低值普遍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其中,高值区主要包括回龙坝镇和青木关镇,低值区普遍分布于其余镇街。回龙坝与青木关镇受远离城市建成区的区位因素,以及基本农田粮食保障的区域规划等因素影响,仍以传统家庭经营的水稻种植为主要特征,农村种植业从业人员比例、人居粮食保证率等表征的耕地社会保障功能凸显。从时序发展看,2005~2015年间耕地社会保障功能呈现急剧下降的趋势。其中,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比重由40.15%下降至4.09%,耕地生活保障功能显著减弱;种植业从业人员比重由51.40%下降至13.77%,耕地就业保障功能骤减;人均粮食保证率由44.08%下降至10.83%,耕地粮食安全保障功能显著下降。近年来沙坪坝区因城市建设扩张导致耕地和农村户籍人口骤减,农村人口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逐渐增大,耕地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不再作为农户赖以为计的优先选择,而更多地依赖于非农收入、社会保障金等其他收入,导致耕地社会保障功能急剧下降。

耕地建设空间储备功能时空演变特征。整体上,耕地建设空间储备功能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格局特征,从时序发展看,2005~2015年耕地建设空间储备功能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由5 810.97 hm2增长至7 287.68 hm2,占用耕地规模逐渐扩大;耕地在有条建设区的比重由10.55%增长至19.15%,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的速度。建设用地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沙坪坝区将主要位于西永街道、土主镇、陈家桥街道的“三园一城”作为经济转型新动能,因园区建设用地扩张导致耕地占用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建设空间储备功能逐渐增强。耕地在有条件建设区的设定,诱发农户“消极等待耕地被征”“生产现状难以维持”等现象,加剧了耕地撂荒与生产空间的不稳定性。根据其趋势,耕地建设空间储备功能因城镇建设扩张的不可逆趋势,仍将呈现继续上升的态势。

2.2 耕地多功能协同与权衡分析

表2统计检验结果可知,沙坪坝区“生产-景观游憩-社会保障”两两功能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建设空间储备功能与其他3项功能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耕地多功能间的协同与权衡关系可以通过相关系数的取值来判断[33,34]。由此可知,沙坪坝区“生产-景观游憩”“生产-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景观游憩”功能间存在着协同关系,“建设空间储备-生产”“建设空间储备-景观游憩”“建设空间储备-社会保障”功能间存在着权衡关系。

表2   研究区耕地多功能相关系数

Table 2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in the study area

生产功能景观游憩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建设空间储备功能
2005年2010年2015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05年2010年2015年
生产功能---0.351*0.594*0.716*0.591*0.347*0.236*-0.415*-0.401*-0.522*
景观游憩功能0.351*0.594*0.716*---0.234*0.409*0.583*-0.328*-0.531*-0.603*
社会保障功能0.591*0.347*0.236*0.234*0.409*0.583*----0.252*-0.434*-0.406*
建设空间储备功能-0.415*-0.401*-0.522*-0.328*-0.531*-0.603*-0.252*-0.434*-0.406*---

注:*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为空值。

新窗口打开

1) 耕地多功能协同关系表现为耕地“生产-景观游憩-社会保障”功能的两两协同,协同度均值依次为“生产-景观游憩”>“社会保障-景观游憩”>“生产-社会保障”。

耕地“生产-景观游憩”功能自2010年以来,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的协同状态;两者的高协同度集中表现在中梁镇、歌乐山镇、曾家镇及凤凰镇(图3a)。耕地生产功能和景观游憩功能是保障农户维持生产、生计等活动的基本功能,两者长期处于相辅相成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耕地生产功能为景观游憩功能的发挥奠定物质基础,而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为耕地生产功能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和经济保障。近年来,沙坪坝区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沙坪坝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基本形成,特别是依托花卉、水果、蔬菜等种植建成凤凰花海、桑醍蓝莓野营花园、七彩祥耘开心农场等农业观光园,农家乐亦与日俱增,年接待人次和年营业收入均呈突增状态。耕地景观游憩的发展为农村生产功能的发挥带来了新机遇,两者将通过长期的融合与良性互馈,逐渐向“高协同”的方向迈进。

图3   研究区耕地多功能协同关系

Fig.3   The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of multifunctional cultivated land in the study area

耕地“社会保障-景观游憩”功能的协同度逐年递增,整体上处于中度协同状态;集中体现在中梁镇、歌乐山镇及曾家镇(图3b)。耕地“社会保障-景观游憩”功能的协同过程实质是两者磨合、互增的结果,前期处于景观游憩、休闲农业的发展初期,其经济效益未凸显,未能带动家庭农业收入的提升,两者呈现较低协同度特征;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郊区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沙坪坝区作为“西部国际慢城”和“市民休闲美丽后花园”的优势彰显,其耕地景观游憩功能随之增强,农户逐渐发展为农家乐等多样化的服务主体,乡村旅游接待的游客数逐渐增多并由此带动了游客消费,如进行农户农产品的采摘与购买、农产品转换为餐饮收益等,提升了农户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带动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比例的提升,也吸引了部分农户回流而从事农业种植或相关服务,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耕地社会保障功能的衰退。

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协同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当前处于较低协同状态;突出表现在回龙坝镇与青木关镇(图3c)。耕地生产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作为耕地的传统与基本功能,前期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等多因素影响,农户仍以传统粮食作物的家庭经营方式为主要生计来源,水稻生产稳定,农村种植业从业人员比例和人均粮食保证率等表征的耕地社会保障功能较强,两者的协同度处于较好状态;随着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入驻,加速了承包户耕地流转速度与规模,以传统小农经营为特征的生产格局逐渐被少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经济效益与景观效益更高的花卉、水果、蔬菜种植取而代之,导致种植业从业人员比例、人均粮食保证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其协同度有向低水平发展的趋势。耕地社会保障功能是稳定地区粮食生产、维持纯农户生计的重要功能,传统粮食作物种植区仍需要稳定与协调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的关系。

2) 耕地多功能权衡关系表现为耕地建设空间储备功能与其他3项功能此消彼长的关系(图4),权衡度均值依次为“建设空间储备-景观游憩”>“建设空间储备-生产”>“建设空间储备-社会保障”。

图4   研究区耕地多功能权衡关系

Fig.4   The trade-off relationship of multifunctional cultivated land in the study area

2005~2015年间,耕地建设空间储备功能与其他3项功能存在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并呈持续或波动增强的发展态势;空间上三者表现出趋同的空间特征,即以陈家桥街道为高权衡核心区向外围逐步扩散,由于城市建成区的扩张,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从而减少了耕地生产、景观游憩与社会保障功能得以显化的重要载体,加剧了耕地建设空间储备功能与其余3项功能间的矛盾;而有条件建设区内的耕地会导致农户消极等待土地被征收,耕地节约集约利用亦难以推动,耕地生产现状难以维持,从而减弱了耕地生产功能并加剧了两者的权衡关系。充分发挥耕地生产、景观游憩与社会保障功能,增强耕地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从而提升耕地资源自增能力,能有效抑制耕地建设空间储备功能的增长、缓解耕地被迫占用的压力。

3 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

根据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化规律与空间分布格局,正确识别各区域耕地主导功能、充分发挥耕地“生产-景观游憩-社会保障”两两协同关系,对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空间管制、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33]。以当前耕地功能稳定发展区为对象,构建“一带两区”的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图5)。

图5   研究区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

Fig.5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pattern of cultivated land in the study area

山地休闲农业带。利用瓜果、蔬菜生产为核心的耕地“生产-景观游憩”高度协同优势,构建以农事体验、绿色生态、产业融合为特色的山地休闲农业带。该区域包括中梁山辖区内的中梁镇和歌乐山镇,高程范围500~678.1 m,区域内有7座小型水库,自然风光优美、乡村景观浓郁。两镇均以耕地景观游憩功能为主导功能,且耕地“生产-景观游憩”协同度一直处于优先发展水平,应继续保持两者的高度协同关系,优化其休闲农业的发展。一是以“国际慢城”规划为契机,以耕地为载体组织“慢城”活动,如农事体验、慢性养生等,为市民提供返璞归真的“慢城”环境。二是抓住优化“四山”管制规划的契机,以耕地景观为基础,利用有机蔬菜生产基地优势,打造绿色生产、环境生态的耕地休闲文化。三是在原有休闲农业基础上,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发展理念,以“旅游+”“生态+”等模式,重点建设绿色蔬菜耕耘区、特色水果采摘区和芳香植物休闲区,着力发展生产与观光于一体的果、菜、花、林、村相融合的都市山地农业产业。

郊野农业游憩区。利用花卉、瓜果生产为核心的耕地“生产-景观游憩”的协同优势,构建以“流域花卉农业”“山麓垂直景观农业”为特色的郊野农业游憩区。该区域包括梁滩河畔的凤凰镇和缙云山东麓的曾家镇,均以耕地景观游憩功能为主导功能。凤凰镇属于浅丘地貌,地势相对平坦,流域农业优势凸显,其耕地“生产-景观游憩”协同度在2015年呈现突增的状态,休闲农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曾家镇属丘陵、台地和低山组合的地貌结构,紧邻缙云山林区,其耕地“生产-景观游憩”协同度处于优先水平,山麓农业优势凸显。一是凤凰镇以“凤凰花海”规划为契机,以梁滩河水系湿地、田园风光、村落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基础,以耕地花卉生产为产业依托,组织花木生产体验、花田林海骑行体验等活动,营造水、花、村相融相依的空间意象,进一步凸显流域花卉农业优势,增强耕地“生产-景观游憩”的协同性。二是曾家镇以错落有致的山麓地貌结构和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基础,充分利用山坡旱地的垂直农业景观特色,组织休闲度假、华韵果香、生态科普等休憩康体活动,营造山、水、林、村相融合的空间意象,凸显山麓垂直农业的景观游憩功能。

传统农业提升区。利用水稻生产为核心的耕地“生产-社会保障”的协同优势,构建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的传统农业提升区。该区域包括回龙坝镇和青木关镇两个农业稳定发展大镇,均以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为主导功能,且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协同度处于最高水平,区域内以水稻种植为主,传统农业优势凸显。一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耕作环境,以保障粮食安全。以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废弃宅基地复垦以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地块规模、提高土层厚度、改良土壤质地、完善灌溉和排水系统和田间道路,以提高耕作效率,为机械化、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以耕地生产功能的增强提升耕地社会保障功能。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开发耕地社会保障的替代性功能。传统农业生产区承担着纯农户生计保障、区域粮食安全重任,其耕地社会保障功能地位凸显,应通过耕种职业培训提升劳动技能,以农业补贴、采取相应鼓励措施吸引农民工返乡置业,进一步提升耕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4 结论与讨论

1) 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差异显著。2005~2015年耕地生产功能与景观游憩功能均呈现先升后降的“Λ”型趋势以及“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特征;耕地社会保障功能呈现急剧下降趋势以及“高值局部突出,低值普遍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建设空间储备功能则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以及“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格局特征。

2) 耕地多功能间存在相互增益的协同、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增强其协同性能有效提升耕地资源和农村发展的自增能力。耕地多功能协同关系表现为耕地“生产-景观游憩-社会保障”功能的两两协同,协同度均值依次为“生产-景观游憩”>“社会保障-景观游憩”>“生产-社会保障”;耕地多功能权衡关系表现为耕地建设空间储备功能与其他3项功能此消彼长的关系,权衡度均值依次为“建设空间储备-景观游憩”>“建设空间储备-生产”>“建设空间储备-社会保障”。厘清耕地多功能协同与权衡关系,将多功能间相互增益、此消彼长的复杂关系显现化,既为耕地多功能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也丰富和完善了探究耕地多功能间关系的视角和方法。

3) 根据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规律,结合多功能间协同与权衡关系,构建了“一带两区”,即以瓜果、蔬菜为核心的山地休闲农业带、以花卉、瓜果为核心的郊野农业游憩区、以水稻生产为核心的传统农业提升区的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为充分发挥各区域耕地主导功能与耕地多功能间的协同效应,实现其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

理清耕地多功能间的协同与权衡关系,继以配置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已成为提升耕地资源在乡村发展中的综合竞争力与自增能力的关键。本文在构建城市郊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定量测度耕地多功能值,揭示其时空演化规律,并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法测度耕地多功能间协同与权衡关系,继以构建耕地空间组织经营模式,为厘清耕地多功能相互作用关系并进一步优化城市郊区耕地空间发展模式,继而促进耕地资源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一新思路。与杨雪[11]等基于北京市的耕地多功能演变及其关联性研究相比,突破了单一从时间维度上研究耕地多功能演变及其关联性的局限性,有利于进一步探究和准确把握耕地多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尝试将协同与权衡的生态学研究方法引入耕地多功能的关系探究,拓宽了协同与权衡理论的应用范畴,又为耕地多功能关系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探究耕地多功能相互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施园园, 赵华甫, 郧文聚, .

北京市耕地多功能空间分异及其社会经济协调模式解释

[J]. 资源科学, 2015, 37(2): 247-257.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以北京市为例,在解析识别耕地功能表征因子的基础上,分别对北京13个区县(不包括中心城区)耕地的生产、生态、社会功能进行评价,利用GIS反映多功能的空间分布形态,并通过信息熵模型对耕地多功能与社会经济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测算,讨论各区县耕地多功能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发展阶段的协调模式。本文旨在揭示北京市耕地多功能在社会经济影响下的空间分异特征,为制定科学的耕地多功能利用布局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耕地多功能的空间相关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此外在经济与政策的共同驱动下,多功能与经济的组合模式随着经济发展经历高生产-中社会-低生态的正三角形态向低生产-中社会-高生态的倒三角形态演变的一般过程。

[Shi Yuanyuan, Zhao Huafu, Yun Wenju et al.

Analysis on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arable land multifunction and socio-economic coordination model in Beijing

. Resources Science, 2015, 37(2): 247-257.]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以北京市为例,在解析识别耕地功能表征因子的基础上,分别对北京13个区县(不包括中心城区)耕地的生产、生态、社会功能进行评价,利用GIS反映多功能的空间分布形态,并通过信息熵模型对耕地多功能与社会经济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测算,讨论各区县耕地多功能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发展阶段的协调模式。本文旨在揭示北京市耕地多功能在社会经济影响下的空间分异特征,为制定科学的耕地多功能利用布局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耕地多功能的空间相关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此外在经济与政策的共同驱动下,多功能与经济的组合模式随着经济发展经历高生产-中社会-低生态的正三角形态向低生产-中社会-高生态的倒三角形态演变的一般过程。
[2] 宋小青, 欧阳竹.

耕地多功能内涵及其对耕地保护的启示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7): 859-86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07.004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近年来, 耕地多功能管理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针对耕地需求无序竞争、耕地边际化与耕地生态系统退化三大现实问题, 建立了以土地单功能利用为症结的综合分析框架, 认为中国耕地保护须向耕地多功能管理转型。然而, 目前尚缺乏耕地多功能的内涵解释框架。本文通过梳理耕地多功能的相关研究, 从实证与规范、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角度, 建立了耕地多功能内涵的综合解释框架。最后, 本文提出耕地保护转型可同时注重构建以主体功能差异化为前提的耕地多功能空间融合模式、拓展耕地价值的提升途径并建立耕地多功能统筹利用保障机制。

[Song Xiaoqing, Ouyang Zhu.

Connotation of multifunctional cultivated land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2, 31(7): 859-86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2.07.004      Magsci      [本文引用: 3]      摘要

近年来, 耕地多功能管理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针对耕地需求无序竞争、耕地边际化与耕地生态系统退化三大现实问题, 建立了以土地单功能利用为症结的综合分析框架, 认为中国耕地保护须向耕地多功能管理转型。然而, 目前尚缺乏耕地多功能的内涵解释框架。本文通过梳理耕地多功能的相关研究, 从实证与规范、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角度, 建立了耕地多功能内涵的综合解释框架。最后, 本文提出耕地保护转型可同时注重构建以主体功能差异化为前提的耕地多功能空间融合模式、拓展耕地价值的提升途径并建立耕地多功能统筹利用保障机制。
[3] 姜广辉, 张凤荣, 孔祥斌, .

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

[J]. 中国土地科学, 2011, 25(8): 42-4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功能的层次性及其与加强耕地保护的关系,提出促进耕地多功能保护的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与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多功能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并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利益相关者相耦合。可通过耕地多功能的工程设计、布局优化以及建立耕地保护利益平衡机制等方法提升和显化耕地多功能价值。研究结论:未来的耕地保护工作可以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为指导,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提升和显化耕地多功能价值。

[Jiang Guanghui, Zhang Fengrong, Kong Xiangbin et al.

The different levels and the protection of multi-functions of cultivated land

. China Land Science, 2011, 25(8): 42-4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分析耕地功能的层次性及其与加强耕地保护的关系,提出促进耕地多功能保护的途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与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耕地多功能具有层次性,可以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并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利益相关者相耦合。可通过耕地多功能的工程设计、布局优化以及建立耕地保护利益平衡机制等方法提升和显化耕地多功能价值。研究结论:未来的耕地保护工作可以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为指导,依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不断提升和显化耕地多功能价值。
[4] De Groot R S, Wilson M A, Boumans R M J.

A typ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description an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function, goods and servic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1(3): 393-408.

https://doi.org/10.1016/S0921-8009(02)00089-7      URL      [本文引用: 1]     

[5] 李秀彬.

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3): 195-2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6301.2002.03.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用途转移和集约度变化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土地特性自身的变化、土地使用者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及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 ,构成土地利用变化解释的理论框架。从土地特性考察 ,多宜性和限制性是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结果 ,总是趋向于使土地的多宜性降低和功能类型减少。竞租曲线、转移边际点以及打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的条件分析 ,是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 ;“土地利用 -环境效应 -体制响应”反馈环的作用机制 ,构成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模型 ,目前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和地租理论为基础。多视角的探索可能是土地利用变化机理综合分析的有效途径。

[Li Xiubin.

Explanation of land use changes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2, 21(3): 195-20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6301.2002.03.00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用途转移和集约度变化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土地特性自身的变化、土地使用者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及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 ,构成土地利用变化解释的理论框架。从土地特性考察 ,多宜性和限制性是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结果 ,总是趋向于使土地的多宜性降低和功能类型减少。竞租曲线、转移边际点以及打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的条件分析 ,是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 ;“土地利用 -环境效应 -体制响应”反馈环的作用机制 ,构成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模型 ,目前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和地租理论为基础。多视角的探索可能是土地利用变化机理综合分析的有效途径。
[6]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general synthesis[M]. Washington D C: Island Press, 2005.

[本文引用: 1]     

[7] 蔡运龙.

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

[J]. 地理科学, 2001, 21(1):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1.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处在转型时期 ,对土地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展 ,而开发边际土地的余地已经有限 ,未来耕地和食物安全的形势将更趋严峻 ,因而保护耕地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实际上由于缺乏保护机制 ,耕地仍在继续向效益更高的其它土地用途转移。因此 ,保护耕地的根本大计在于建立机制。保护耕地的经济机制是提高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 ,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实现至关重要 ;在政策管理机制方面 ,要强化政府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 ,规范土地管理行为 ,明确独立于市场的政府土地管理目标 ,并以法律形式固定的规划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 ;城市发展要加强内涵集约度。

[Cai Yunlong.

The mechanisms of cropland conservation in Chinese rural transformation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 21(1):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1.01.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我国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处在转型时期 ,对土地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展 ,而开发边际土地的余地已经有限 ,未来耕地和食物安全的形势将更趋严峻 ,因而保护耕地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实际上由于缺乏保护机制 ,耕地仍在继续向效益更高的其它土地用途转移。因此 ,保护耕地的根本大计在于建立机制。保护耕地的经济机制是提高农业的比较经济效益 ,耕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实现至关重要 ;在政策管理机制方面 ,要强化政府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 ,规范土地管理行为 ,明确独立于市场的政府土地管理目标 ,并以法律形式固定的规划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 ;城市发展要加强内涵集约度。
[8] 边振兴, 康萌, 刘琳琳, .

沈阳城市边缘区农地多功能分析

[J]. 土壤通报, 2015, 46(3): 533-53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人们对农地认识的加深,其多功能性已成共识。城市边缘区的农地利用最为强烈、产出率也最高,该区域农地的多功能特性越来越被关注。本文以沈阳市沈北新区为研究区,从农地的生产、生态、景观文化、社会保障四项功能研究入手,构建农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边缘区农地多功能强弱与城市距离远近呈正比,诸如距离城市最远的黄家乡、兴隆台镇和石佛寺乡农地多功能分值最高,分别为65.04、53.34和50.81,较近的财落乡和新城子乡较低,为45.30和44.57,距离城市最近的虎石台镇和辉山镇分值最低,为40.38和33.86;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农产品商品率、化肥投入量、地膜覆盖面积和秸秆还田率等是影响农地多功能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城市边缘区农地多功能的研究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农地多功能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为城市化进程中农地的保护、城市边缘区农地多功能发展提供依据。

[Bian Zhenxing, Kang Meng, Liu Linlin et al.

Analysis on farmland multifunction in urban fringe area of Shenyang

. Chinese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2015, 46(3): 533-53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人们对农地认识的加深,其多功能性已成共识。城市边缘区的农地利用最为强烈、产出率也最高,该区域农地的多功能特性越来越被关注。本文以沈阳市沈北新区为研究区,从农地的生产、生态、景观文化、社会保障四项功能研究入手,构建农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边缘区农地多功能强弱与城市距离远近呈正比,诸如距离城市最远的黄家乡、兴隆台镇和石佛寺乡农地多功能分值最高,分别为65.04、53.34和50.81,较近的财落乡和新城子乡较低,为45.30和44.57,距离城市最近的虎石台镇和辉山镇分值最低,为40.38和33.86;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农产品商品率、化肥投入量、地膜覆盖面积和秸秆还田率等是影响农地多功能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城市边缘区农地多功能的研究为构建科学合理的农地多功能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为城市化进程中农地的保护、城市边缘区农地多功能发展提供依据。
[9] Sandhu H S, Wratten S D, Cullen R et al.

The future of farming: The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arable land.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4(4): 835-848.

https://doi.org/10.1016/j.ecolecon.2007.05.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In the current work, a novel, experimental ‘bottom-up’ approach is used to quantify the economic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ES) associated with highly modified arable landscapes in Canterbury, New Zealand. First, the role of l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the maintenance and enhancement of ES in agricultural land was investigated by quantifying the economic value of ES at the field level under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arable systems. This quantification was based on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in contrast with earlier value transfer methods. Total economic value of ES in organic fields ranged from US $1610 to US $19,42002ha 61 1 yr 61 1 and that of conventional fields from US $1270 to US $14,57002ha 61 1 yr 61 1. The non-market value of ES in organic fields ranged from US $460 to US $524002ha 61 1 yr 61 1. The range of non-market values of ES in conventional fields was US $50 — 124002ha 61 1 yr 61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fields for the economic values of some ES. Next, this economic information was used to extrapolate and to calculate the total and non-market value of ES in Canterbury arable land. The total annual economic and non-market values of ES for the conventional arable area in Canterbury (125,00002ha) were US $332 million and US $71 million, respectively. If half the arable area under conventional farming shifted to organic practices, the total economic value of ES would be US $192 million and US $166 million annually for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arable area, respectively. In this case, the non-market value of ES for the organic area was US $65 million and that of conventional area was US $35 million annually.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arable farming provides a range of ES which can be measured using field experiments based on ecological principles by incorporating a ‘bottom-up’ approach. The work also showed that conventional New Zealand arable farming practices can severely reduce the financial contribution of some of these services in agriculture whereas organic agricultural practices enhance their economic value.
[10] 罗成, 蔡银莺.

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耕地资源功能的时空演变

[J]. 经济地理, 2016, 36(3): 153-161.

[本文引用: 1]     

[Luo Cheng, Cai Yinying.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 function evolu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ing areas of Hubei province

.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3): 153-161.]

[本文引用: 1]     

[11] 杨雪, 谈明洪.

近年来北京市耕地多功能演变及其关联性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5): 733-743.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4.05.001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论文将北京市耕地作为一个整体,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4—2011年统计数据,运用极差标准化法统一数据单位,分析了耕地多种功能的演变;运用改进的灰色T关联度分析了耕地各功能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2004—2011年北京市冬小麦、玉米和花卉生产功能显著增强,蔬菜和饲料生产功能显著减弱;生态环境功能用逆向指标表示且各指标变化不一,公路密度和农用塑料薄膜强度显著上升,农药强度波动下降,化肥强度波动上升。②耕地文化休闲功能显著增强;就业保障功能和生活保障功能显著减弱,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处于波动状态。③2004—2011年北京市耕地冬小麦生产功能和人均粮食保证率发展趋势最相近,其次为饲料生产功能与种植业从业人数比例。④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越大,省工性作物可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耕地文化休闲功能和玉米生产功能越强,种植业从业人数比例越小;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比例越小,增产性投入越多。

[Yang Xue, Tan Minghong.

Changes and relationships of arable land functions in Beijing in recent years

.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4, 29(5): 733-743.]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4.05.001      URL      [本文引用: 3]      摘要

论文将北京市耕地作为一个整体,构建了北京市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4—2011年统计数据,运用极差标准化法统一数据单位,分析了耕地多种功能的演变;运用改进的灰色T关联度分析了耕地各功能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①2004—2011年北京市冬小麦、玉米和花卉生产功能显著增强,蔬菜和饲料生产功能显著减弱;生态环境功能用逆向指标表示且各指标变化不一,公路密度和农用塑料薄膜强度显著上升,农药强度波动下降,化肥强度波动上升。②耕地文化休闲功能显著增强;就业保障功能和生活保障功能显著减弱,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处于波动状态。③2004—2011年北京市耕地冬小麦生产功能和人均粮食保证率发展趋势最相近,其次为饲料生产功能与种植业从业人数比例。④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越大,省工性作物可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耕地文化休闲功能和玉米生产功能越强,种植业从业人数比例越小;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比例越小,增产性投入越多。
[12] 陈星宇, 王枫, 李灿.

珠三角地区耕地多功能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 36(1): 130-136.

[本文引用: 2]     

[Chen Xingyu, Wang Feng, Li Can.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rable land Multi-functions in Pearl River Delta

.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7, 36(1): 130-136.]

[本文引用: 2]     

[13] 陈丽.

黄淮海平原耕地多功能效应及保护补偿研究[D]

.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2016.

[本文引用: 1]     

[Chen Li.

Study on multifunction effect of cultivated land and compensation for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Huang-Huai-Hai Plain

.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6.]

[本文引用: 1]     

[14] 孟芬.

城镇化与耕地多功能测度及相关关系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2015.

[本文引用: 1]     

[Meng Fen.

The evaluation and correlationship research of urbaniz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 A case study of Wuhan city

. Wuha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5.]

[本文引用: 1]     

[15] 杜继丰, 袁中友.

基于耕地多功能需求的巨型城市区耕地保护阈值探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8): 1255-1266.

[本文引用: 1]     

[Du Jifeng, Yuan Zhongyou.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threshold calcul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multifunctional demands for cultivated land in mega-urban region: A case study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5, 30(8): 1255-1266.]

[本文引用: 1]     

[16] 宋小青, 欧阳竹.

中国耕地多功能管理的实践路径探讨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4): 540-551.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2.04.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立足城乡居民生存与发展需求,试图从耕地多功能角度探寻我国耕地保护的可能出路。在理解耕地多功能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梳理耕地功能利用发展过程提出,解决耕地功能利用外部性问题,引导耕地功能利用合理竞争,从而优化耕地功能利用的社会效用是耕地功能管理的核心问题。据此,将耕地功能管理分为单功能管理与多功能管理两种模式。其中,耕地单功能管理是城乡居民需求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管理的过渡阶段,而耕地多功能管理是耕地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然后,就我国耕地保护、 荷兰及美国农地保护的特点分别对以上两种模式进行了实证。最后,在耕地功能管理国际比较的基础上,综合荷兰与美国的实践经验及我国的特殊性,设计了我国耕地多功能管理的实践路径。

[Song Xiaoqing, Ouyang Zhu.

Route of multifunctional cultivated land management in China

.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2, 27(4): 540-551.]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2.04.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论文立足城乡居民生存与发展需求,试图从耕地多功能角度探寻我国耕地保护的可能出路。在理解耕地多功能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梳理耕地功能利用发展过程提出,解决耕地功能利用外部性问题,引导耕地功能利用合理竞争,从而优化耕地功能利用的社会效用是耕地功能管理的核心问题。据此,将耕地功能管理分为单功能管理与多功能管理两种模式。其中,耕地单功能管理是城乡居民需求发展过程中耕地资源管理的过渡阶段,而耕地多功能管理是耕地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然后,就我国耕地保护、 荷兰及美国农地保护的特点分别对以上两种模式进行了实证。最后,在耕地功能管理国际比较的基础上,综合荷兰与美国的实践经验及我国的特殊性,设计了我国耕地多功能管理的实践路径。
[17] 柯新利, 李红艳, 刘荣霞.

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功能与可达性的空间匹配格局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5): 751-760.

https://doi.org/10.11870/cjlyzyyhj201605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揭示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给能力与其可达性的空间匹配格局,可以为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合理布局、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以武汉市为例,采用指标评价法和专家打分法,结合GIS空间分析,建立了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空间格局研究框架,对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应潜力、可达性、及两者空间匹配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功能供应潜力的空间分布呈现从中心城区边缘向外逐渐降低的格局;(2)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功能可达性呈现"中西部高,边缘低"的分布格局;(3)根据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应潜力与可达性的空间匹配关系,将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服务分为四类:高供应-高可达,高供应-低可达,低供应-高可达,低供应-低可达;这四类面积分别占研究区域的26.17%、25.24%、17.33%、31.26%。对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促进耕地利用的多功能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Ke Xinli, Li Hongyan, Liu Rongxia.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mathching pattern of cultivated land landscape recreation function and accessibility in Wuhan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6, 25(5): 751-760.]

https://doi.org/10.11870/cjlyzyyhj201605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揭示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给能力与其可达性的空间匹配格局,可以为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合理布局、开发与利用提供依据。以武汉市为例,采用指标评价法和专家打分法,结合GIS空间分析,建立了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空间格局研究框架,对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应潜力、可达性、及两者空间匹配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功能供应潜力的空间分布呈现从中心城区边缘向外逐渐降低的格局;(2)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功能可达性呈现"中西部高,边缘低"的分布格局;(3)根据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供应潜力与可达性的空间匹配关系,将武汉市耕地景观游憩服务分为四类:高供应-高可达,高供应-低可达,低供应-高可达,低供应-低可达;这四类面积分别占研究区域的26.17%、25.24%、17.33%、31.26%。对耕地景观游憩功能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促进耕地利用的多功能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8] 谭永忠, 王庆日, 陈佳, .

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与述评

[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5): 883-892.

[本文引用: 1]     

[Tan Yongzhong, Wang Qingri, Chen Jia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and review on non-market value evaluation methods of farmland resource

.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2, 27(5): 883-892.]

[本文引用: 1]     

[19] Peng Jian, Liu Zhicong, Liu Yanxu et al.

Multifunctionality assess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Beijing City, China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5, 537: 343-351.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5.07.136      URL      PMID: 26282768      [本文引用: 1]      摘要

61Urban agricultural function is divided into so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aspects.61Integrated agricultural function is affected by topography and human disturbance.61Triangle illustration method is used for urban agricultural functions zoning.618 out of the 13 counties belong to ecology–society–economy balanced areas.61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ality in Beijing City declines from north to south.
[20] 孙艺杰, 任志远, 赵胜男.

关中盆地生态服务权衡与协同时空差异

[J]. 资源科学, 2016, 38(11): 2127-2136.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11.1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基于空间相关分析、线性和幂函数回归等方法,分析了1990-2010年关中盆地初级生产力(NPP)、保水量和食物供给三种服务之间的相关性,拟合NPP与保水量、NPP与食物供给的空间权衡与协同关系,探讨生态服务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差异,进一步通过热点区识别,了解不同区域生态服务供给能力的强弱,为关中地区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NPP与保水量多年均值的相关系数为0.409,即NPP增加会促进保水量的增加,反过来保水量的增加有利于NPP的累积,表现为协同关系;NPP与食物供给、食物供给与保水量多年均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1、-0.366,均表现为权衡关系;(2)关中盆地NPP和保水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同关系,NPP和食物供给之间存在较强的权衡关系,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通过幂函数拟合发现,NPP与保水量在关中盆地东北部协同关系拟合显著,且都表现为多年增加的变化趋势;NPP与食物供给在关中盆地中部制约关系比较突出,NPP增加伴随着食物供给的幂函数形式下降;(3)关中盆地多重服务热点区基本位于南部边缘地区的秦岭和北部的北山。

[Sun Yijie, Ren Zhiyuan, Zhao Shengnan.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 analysis of ecosystem service trade-off and synergy in the Guanzhong Basin of China

. Resources Science, 2016, 38(11): 2127-2136.]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6.11.11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基于空间相关分析、线性和幂函数回归等方法,分析了1990-2010年关中盆地初级生产力(NPP)、保水量和食物供给三种服务之间的相关性,拟合NPP与保水量、NPP与食物供给的空间权衡与协同关系,探讨生态服务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差异,进一步通过热点区识别,了解不同区域生态服务供给能力的强弱,为关中地区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NPP与保水量多年均值的相关系数为0.409,即NPP增加会促进保水量的增加,反过来保水量的增加有利于NPP的累积,表现为协同关系;NPP与食物供给、食物供给与保水量多年均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41、-0.366,均表现为权衡关系;(2)关中盆地NPP和保水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同关系,NPP和食物供给之间存在较强的权衡关系,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通过幂函数拟合发现,NPP与保水量在关中盆地东北部协同关系拟合显著,且都表现为多年增加的变化趋势;NPP与食物供给在关中盆地中部制约关系比较突出,NPP增加伴随着食物供给的幂函数形式下降;(3)关中盆地多重服务热点区基本位于南部边缘地区的秦岭和北部的北山。
[21] 刘钦, 余胜.

沙坪坝:都市农业彰显生态文明之魂

[N/OL]. 重庆日报, 2015-11-20. .

URL      [本文引用: 1]     

[Liu Qin, Yu Sheng.

Shapingba District: Urban agriculture demonstrate the sou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2015-11-20. , 2015-11-20.]

URL      [本文引用: 1]     

[22] 重庆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重庆市统计年鉴(2006~2016)[M]. 重庆: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6.

[本文引用: 1]     

[Chongqing Statistical Bureau. Chongqing survey team of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ongqing Statistical Yearbook. Chongq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6-2016.]

[本文引用: 1]     

[23] 边振兴, 冯玉萍, 于淼, .

农田中非耕作生境对耕地多功能影响研究

[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4): 154-160+227.

[本文引用: 1]     

[Bian Zhenxing, Feng Yuping, Yu Miaoet al.

The effects of non-cropped habitat on the arable land multifunction

.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7, 38(4): 154-160+227.]

[本文引用: 1]     

[24] 彭建, 刘志聪, 刘焱序, .

京津冀地区县域耕地景观多功能性评价

[J]. 生态学报, 2016, 36(8): 2274-2285.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50909185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升级,耕地景观功能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拓展,耕地景观多功能性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已有研究往往侧重于探讨耕地功能的多指数耦合,缺乏耕地景观多重功能空间定量化与相互关联的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对耕地景观的粮食供给功能、生境维持功能、景观连通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景观美学功能和人口承载功能六项功能及其冷热点聚集区分别空间定量化,评价县域尺度耕地景观多功能性,并识别耕地景观多种功能的空间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中部平原地区粮食供给功能显著,南部平原地区景观连通功能突出,燕山与太行山山脉土壤保持功能、维持生境功能最高,山前平原地带人口承载功能相对重要.2010年京津冀地区耕地景观功能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但功能高低值分布规律差异明显,各功能全部处于高值或低值的样本极少;耕地景观不同功能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数量相当,景观连通功能与粮食供给功能呈现明显协同关系,而与土壤保持功能呈现较强权衡关联.

[Peng Jian, Liu Zhicong, Liu Yanxu et al.

Assessment of farmland landscape multifunctionality at county level in Beijing-Tianjin-Hebei area

.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6, 36(8) : 2274-2285.]

https://doi.org/10.5846/stxb201509091856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升级,耕地景观功能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拓展,耕地景观多功能性成为新的学术热点.已有研究往往侧重于探讨耕地功能的多指数耦合,缺乏耕地景观多重功能空间定量化与相互关联的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对耕地景观的粮食供给功能、生境维持功能、景观连通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景观美学功能和人口承载功能六项功能及其冷热点聚集区分别空间定量化,评价县域尺度耕地景观多功能性,并识别耕地景观多种功能的空间关联.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中部平原地区粮食供给功能显著,南部平原地区景观连通功能突出,燕山与太行山山脉土壤保持功能、维持生境功能最高,山前平原地带人口承载功能相对重要.2010年京津冀地区耕地景观功能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但功能高低值分布规律差异明显,各功能全部处于高值或低值的样本极少;耕地景观不同功能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数量相当,景观连通功能与粮食供给功能呈现明显协同关系,而与土壤保持功能呈现较强权衡关联.
[25] 赵锐锋, 王福红, 张丽华, .

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演变及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J]. 地理科学, 2017, 37(6): 920-928.

[本文引用: 1]     

[Zhao Ruifeng, Wang Fuhong, Zhang Lihua et al.

Dynamic of farmland landscape and its socioeconomic driving force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37(6): 920-928.]

[本文引用: 1]     

[26] 王新越, 候娟娟.

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J]. 地理科学, 2016, 36(11): 1706-171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11.013      URL      Magsci      摘要

选取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104处乡村休闲旅游地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等方法研究乡村休闲旅游地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类型丰富,可以划分为休闲观光类、农事体验类、农业科技类、乡村文化类、特色村镇类5个一级类型,农业观光示范园、自然风景区等17个二级类型;2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3五大类型中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集聚程度高,休闲观光类和农业科技类数量多、布局分散;4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口密度、交通区位是影响乡村休闲旅游地分布的主要因素。

[Wang Xinyue, Hou Juanjuan.

Spati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destina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11): 1706-171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11.013      URL      Magsci      摘要

选取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104处乡村休闲旅游地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等方法研究乡村休闲旅游地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类型丰富,可以划分为休闲观光类、农事体验类、农业科技类、乡村文化类、特色村镇类5个一级类型,农业观光示范园、自然风景区等17个二级类型;2山东省乡村休闲旅游地整体空间分布趋于集聚,空间结构属于凝聚型;3五大类型中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集聚程度高,休闲观光类和农业科技类数量多、布局分散;4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口密度、交通区位是影响乡村休闲旅游地分布的主要因素。
[27] 孙艺杰, 任志远, 赵胜男, .

陕西河谷盆地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与权衡时空差异分析

[J]. 地理学报, 2017, 72(3): 521-53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703012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陕西河谷盆地是区域主要粮食基地和社会经济中心,人口增长、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快发展,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冲击,生态环境面临着潜在的巨大危机,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西北地区经济中心—关中盆地和陕西省生态保护指定区—汉中盆地进行对比研究,以1990-201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数据(NPP、保水服务、食物供给)分析生态服务时空差异,通过相关分析、线性和幂函数回归等方法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与权衡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NPP与保水是协同关系,NPP与食物供给、保水与食物供给是权衡关系;21年中,两大盆地的协同关系均呈减弱趋势,权衡关系为加强趋势,且关中盆地的变化速度要高于汉中盆地;NPP与保水的协同程度,在关中盆地东部的耕地区域以及汉中盆地的宁强县与略阳县西部最强,以关中的铜川市和汉中的西乡县最弱;NPP与食物供给的权衡程度,在关中盆地的铜川市和西安市境内的秦岭区域以及汉中盆地的西乡县南部制约关系更为突出,以关中的宝鸡市及汉中的略阳县最弱.

[Sun Yijie, Ren Zhiyuan, Zhao Shengnan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ing analysis of synergy and trade-off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s in valley basins of Shaanxi Province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72(3): 521-53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703012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陕西河谷盆地是区域主要粮食基地和社会经济中心,人口增长、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快发展,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冲击,生态环境面临着潜在的巨大危机,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西北地区经济中心—关中盆地和陕西省生态保护指定区—汉中盆地进行对比研究,以1990-2010年的生态系统服务数据(NPP、保水服务、食物供给)分析生态服务时空差异,通过相关分析、线性和幂函数回归等方法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与权衡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NPP与保水是协同关系,NPP与食物供给、保水与食物供给是权衡关系;21年中,两大盆地的协同关系均呈减弱趋势,权衡关系为加强趋势,且关中盆地的变化速度要高于汉中盆地;NPP与保水的协同程度,在关中盆地东部的耕地区域以及汉中盆地的宁强县与略阳县西部最强,以关中的铜川市和汉中的西乡县最弱;NPP与食物供给的权衡程度,在关中盆地的铜川市和西安市境内的秦岭区域以及汉中盆地的西乡县南部制约关系更为突出,以关中的宝鸡市及汉中的略阳县最弱.
[28] 李双成. 生态系统服务地理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本文引用: 1]     

[Li Shuangcheng.The geography of ecosystem services.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4.]

[本文引用: 1]     

[29] Raudsepp-Heare C, Peterson C D, Bennett E M.

Ecosystem service bundles for analyzing tradeoffs in diverse landscapes

[J]. PNAS, 2010, 107(11): 5242-5247.

https://doi.org/10.1073/pnas.0907284107      URL      PMID: 2841950      [本文引用: 1]      摘要

A key challenge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is determining how to manage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across landscapes. Enhancing important provisioning ecosystem services, such as food and timber, often leads to tradeoffs between regulating and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such as nutrient cycling, flood protection, and tourism. We developed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provision of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across landscapes and present an empirical demonstr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bundles, sets of services that appear together repeatedly. Ecosystem service bundles were identified by analyzing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12 ecosystem services in a mixed-use landscape consisting of 137 municipalities in Quebec, Canada. We identified six types of ecosystem service bundles and were able to link these bundles to areas on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zed by distinct social-ecological dynamics. Our results show landscape-scale tradeoffs between provisioning and almost all regulating and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y show that a greater diversity of ecosystem service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vision of regulating ecosystem services. Ecosystem service-bundle analysis can identify areas on a landscape where ecosystem management has produced exceptionally desirable or undesirable sets of ecosystem services.
[30] Maria R Felipe-Lucia, Comin A Francisco, Elena M Bennett-Elena.

Interactions among ecosystem services across land uses in a floodplain Agroecosystem

. Ecology and Society, 2014, 19(1): 1-20.

https://doi.org/10.5751/ES-06249-19012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Abstract Managing human-dominated landscapes such as agroecosystems is on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facing society today. Decisions about land-use management in agroecosystems involve spatial and temporal trade-offs. The key scales at which these trades-offs occur are poorly understood for most systems, 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s of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agroecosystems under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land uses are rare. To fill these knowledge gaps, we measured 12 ecosystem services (ES), including climate regulation, gas regulation, soil stability, nutrient regulation, habitat quality, raw material production, food production, fishing, sports, recreation, educa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seven common land-use types at three spatial scales, i.e., patch, municipality, and landscape, in a riparian floodplain in Spain. We identified the provision of each ES in each land-use type either by direct measurement or from public databases. We analyzed the interactions, i.e., trade-offs and synergies, among ES across land uses and spatial scales and estimated ES provision in several land-use change scenarios. Our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 each land-use type provides unique bundles of ES and that the spatial scale at which measurements were taken affected the mixture of services. For instance, a land-use type with low provision of services per hectare but with an extensive area can supply more services to the overall landscape than a land-use type supplying higher values of services per hectare but with a smaller extent. Hence, riparian forest supplied the most service of any land-use type at the patch scale, but dry cereal croplands provided the most services across the municipality and landscape because of their large area. We found that most ES should be managed primarily at the patch scale, but food production, fishing,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were more relevant to manage at the municipality scale. There was great variability in ES interactions across scales with different causes of trade-offs at each scale. We identified more significant synergies among ES than trade-offs. Trade-offs were originated because some services were mutually incompatible within a given land use, whereas the provision of others depended on land-management decisions within a land-use type. Thus, we propose a classification of ES interactions that incorporates societal values as drivers of management decisions along with biophysical factors as likely causes of ES trade-offs and conclude with practical suggestions to reduce trade-offs and to enhance the supply of multiple ES to society.
[31] 郝梦雅, 任志远, 孙艺杰, .

关中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动态分析

[J]. 地理研究, 2017, 3(3): 592-60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30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测算2000-2012年关中盆地的净初级生产力(NPP)价值量、土壤保持价值量和食物供给价值量,通过引入玫瑰图来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差异,进而探究三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和协同关系,并分析其在近13年间的动态变化特征,最后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和协同关系的影响来探究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NPP单位面积年均价值量约为1720.495元/hm~2,土壤保持单位面积年均价值量约为768.889元/hm~2,食物供给单位面积年均价值量约为167.874元/hm~2。从空间角度分析,NPP和土壤保持的高值区均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地,低值区集中于盆地中部,而食物供给呈相反格局。从时间角度分析,三种生态系统服务均呈现增加的趋势。2000-2012年,NPP单位面积价值量增幅为21%,土壤保持单位面积价值量增幅为46.7%,食物供给单位面积价值量增幅为245.7%。(2)NPP与土壤保持呈现协同关系,而NPP与食物供给、土壤保持与食物供给呈现权衡关系。(3)13年来关中盆地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冲突加强协同减弱的趋势。具体而言,NPP与土壤保持的协同关系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NPP与食物供给的权衡关系逐渐增强,而土壤保持与食物供给的权衡关系在13年间基本保持稳定状态。(4)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看,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增加协同减少主要归因于耕地和林地的大量减少。同时,权衡土地资源利用中各类冲突对于土地资源的优化使用也有重大的意义。

[Hao Mengya, Ren Zhiyuan, Sun Yijie et al.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trade-off and synergy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Guanzhong Basin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3): 592-60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301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测算2000-2012年关中盆地的净初级生产力(NPP)价值量、土壤保持价值量和食物供给价值量,通过引入玫瑰图来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差异,进而探究三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和协同关系,并分析其在近13年间的动态变化特征,最后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和协同关系的影响来探究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NPP单位面积年均价值量约为1720.495元/hm~2,土壤保持单位面积年均价值量约为768.889元/hm~2,食物供给单位面积年均价值量约为167.874元/hm~2。从空间角度分析,NPP和土壤保持的高值区均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地,低值区集中于盆地中部,而食物供给呈相反格局。从时间角度分析,三种生态系统服务均呈现增加的趋势。2000-2012年,NPP单位面积价值量增幅为21%,土壤保持单位面积价值量增幅为46.7%,食物供给单位面积价值量增幅为245.7%。(2)NPP与土壤保持呈现协同关系,而NPP与食物供给、土壤保持与食物供给呈现权衡关系。(3)13年来关中盆地生态系统服务呈现冲突加强协同减弱的趋势。具体而言,NPP与土壤保持的协同关系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NPP与食物供给的权衡关系逐渐增强,而土壤保持与食物供给的权衡关系在13年间基本保持稳定状态。(4)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看,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增加协同减少主要归因于耕地和林地的大量减少。同时,权衡土地资源利用中各类冲突对于土地资源的优化使用也有重大的意义。
[32] 傅伯杰, 冷疏影, 宋长青.

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

[J]. 地理科学, 2015, 35(8): 939-945.

https://doi.org/10.1016/S0168-9002(97)0031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理学是“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特点。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地理学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起源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并结合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代表了新时期地理学发展的方向。当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已经从勘察、观测、记录、制图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向空间统计、对地观测、GIS、室内外模拟、建模、决策系统等现代科学方法转变,逐渐走向综合性、定量化;随着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综合,地理学研究议题变得更为综合和多元,吸引了更为广泛的学科参与,地理学视角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重视,概念和工具所属的学科边界正变得模糊。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走向地理科学。中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理想的地理科学试验场所,中国地理科学未来的发展需要以综合的角度加深对人地复杂系统全面而综合的理解,需要加强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全面提升中国地理科学国际化水平,普遍提高先进技术解析地理现象的能力,系统实现地理科学的社会服务价值,促进中国从地理学大国走向地理学强国。

[Fu Bojie, Leng Shuying, Song Changq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asks of geography in the new er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8): 939-945.]

https://doi.org/10.1016/S0168-9002(97)00311-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地理学是“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的一门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特点。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地理学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地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成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础。起源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并结合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未来地球”研究计划,代表了新时期地理学发展的方向。当代地理学研究方法已经从勘察、观测、记录、制图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向空间统计、对地观测、GIS、室内外模拟、建模、决策系统等现代科学方法转变,逐渐走向综合性、定量化;随着地理学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更加综合,地理学研究议题变得更为综合和多元,吸引了更为广泛的学科参与,地理学视角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重视,概念和工具所属的学科边界正变得模糊。新时期的地理学正在走向地理科学。中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理想的地理科学试验场所,中国地理科学未来的发展需要以综合的角度加深对人地复杂系统全面而综合的理解,需要加强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全面提升中国地理科学国际化水平,普遍提高先进技术解析地理现象的能力,系统实现地理科学的社会服务价值,促进中国从地理学大国走向地理学强国。
[33] 刘焱序, 徐光, 姜洪源, .

东北林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健康协同分析

[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6): 761-771.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6.01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明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协同关系,是识别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之间内在综合关联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森林物质合成、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净化空气、生物多样性维持等五项服务指标和林分结构活力、组织力、恢复力三项综合指标的估算与评价,对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国有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估和进行相关性分析与热点识别。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群落的分异,各植被类型在空间上体现出差异化的优势生态服务类型和生态系统健康指标分布规律,而两者的热点分布均呈现"南多北少/东西部多中部少"的空间格局;相关分析显示,协同作用是各样本类型之间的主导关系,大部分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健康指标的增长并不会导致另一些指标的下降,不考虑木材供给的森林景观多功能性可以实现。研究结果可以为国有天然林停伐后林区社会—生态系统的管理模式优选和空间差异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Liu Yanxu, Xu Guang, Jiang Hongyuan et al.

Synergy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cosystem health in the forest area of Northeast China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 34(6): 761-771.]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5.06.011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明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协同关系,是识别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之间内在综合关联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森林物质合成、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净化空气、生物多样性维持等五项服务指标和林分结构活力、组织力、恢复力三项综合指标的估算与评价,对吉林省汪清林业局国有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估和进行相关性分析与热点识别。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群落的分异,各植被类型在空间上体现出差异化的优势生态服务类型和生态系统健康指标分布规律,而两者的热点分布均呈现"南多北少/东西部多中部少"的空间格局;相关分析显示,协同作用是各样本类型之间的主导关系,大部分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健康指标的增长并不会导致另一些指标的下降,不考虑木材供给的森林景观多功能性可以实现。研究结果可以为国有天然林停伐后林区社会—生态系统的管理模式优选和空间差异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34] 李平星, 陈诚, 陈江龙.

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J]. 地理科学, 2015, 35(7): 845-85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1997.01.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采用价值评价方法核算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乡村地域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社会保障功能及其综合价值,分析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异规律,解析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乡村地域综合功能价值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工业发展功能增速最快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生态保育功能相对集中于苏北和苏南,农业生产和社会保障功能集中于苏北,工业发展功能则集中于苏南;综合功能重心位于地理中心南偏东方向,呈钟摆式移动态势,各类地域功能重心位置和移动过程存在明显差异;政策导向及经济社会发展是影响综合功能及各类功能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p>

[Li Pingxing, Chen Cheng, Chen Jianglong.

Tempor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rural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case of Jiangsu province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7): 845-85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1997.01.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采用价值评价方法核算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乡村地域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工业发展、社会保障功能及其综合价值,分析时间演变与空间分异规律,解析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乡村地域综合功能价值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工业发展功能增速最快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生态保育功能相对集中于苏北和苏南,农业生产和社会保障功能集中于苏北,工业发展功能则集中于苏南;综合功能重心位于地理中心南偏东方向,呈钟摆式移动态势,各类地域功能重心位置和移动过程存在明显差异;政策导向及经济社会发展是影响综合功能及各类功能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