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8)05-0708-09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7-05-14
修回日期: 2017-08-19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5-10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谭雪兰(1978-),女,湖南茶陵人,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城乡土地规划与乡村地理研究。 E-mail:txl780120@163.com
展开
摘要
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农业功能变化的时空差异诊断模型等方法对长株潭地区1998~2014年农业功能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根据各地区功能特征提出农业功能发展调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地区农产品供给功能有大幅提升,其重心有向外进一步扩散趋势;长株潭地区核心区域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下降幅度较大;大围山、罗霄山脉等山地丘陵区生态保育功能优势进一步凸显;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部分区域获得进一步发展,但空间变化差异较小。② 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农业主导功能不同,根据各地区农业功能不同优势特征,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控对策,从而为长株潭地区农业多功能发展与功能特征的识别及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Abstract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have always been the fundamental issues concern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China’s heavy investment in urban areas for a long time aimed solely at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expense of agriculture, thereby lead to a hug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order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is the priority. Therefore, taking agricul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riving force for rural development can promot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structure and type of rural agricultural functions have gradually begun to upgrade, evolv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single function to multi-functional. Therefor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gradually increased their research on multi-functions in agriculture, mainly focusing on the evaluation and division. But, there is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in particular, on the regulatory pathways for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function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land use detailed surveys in the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s from 1998 to 2014, the study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agricultural function by agricultural regional multi-function index and regional agricultural function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identifying model. And it covers four aspects: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ing function, the labor 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th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function, 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creational fun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pplying function was enhanced and its core has the tendency to spread. The labor 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weakened to a large extent. Th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function in hilly area also enhanced.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creational function gained prominence in the urban areas.The study found that different regions have different dominant functions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func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we should develop superior agriculture functions suitable for local condition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hus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ident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s.
Keywords: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十九大报告要求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其总要求、任务和政策措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农民生活富裕。但是,中国长期“重城轻乡”与经济发展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发展策略[1],使得农业农村农民总体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差距仍然较大,而中国要实现城乡统筹与一体化发展,农村的振兴与发展是关键。因此以农业作为农村发展的出发点和动力,推动和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农业功能的结构与类型已逐步开始转型升级,由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向农业多功能方向演变[2,3]。
农业功能的重视与农业多功能的提出最早出现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里约热内卢地球高峰会议,1992~1996年瑞士学者陆续提出农业功能对国家粮食生产、自然资源保护、景观维护等均有作用[4];1999年日本颁布新的农业基本法,认为农业功能有保证食物安全,形成自然风景,保护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功能[5]。从国外已有研究看,国外农业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功能概念与分类[6]、农业功能的发展模式[7]、农业多功能的价值评价[8]等方面。近年来随着中国城乡快速转型与重构,乡村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与背景,国内学者对农业功能及其多功能研究逐步增多,虽起步较晚,但研究进展较快,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业功能的评价与分区、地域分异的格局与特征诊断等,如陶陶、罗其友对农业多功能性开展研究并提出农业功能分区[9];朱俊林等采用星座图法,确定各县市区单项功能的分等类型[10];吕耀应用三维评价模型从食物生产、经济和生态功能三方面对中国农业功能进行定量评价[11]。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总结,发现已有研究多侧重于农业多功能性评价与农业功能分区,系统揭示农业功能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不足[12,13,14,15,16,17,18],特别是对农业功能的发展策略与路径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研究单一功能的比较多,而对农业多功能的研究较少;对农业功能静态研究的比较多,而对农业动态变化的研究较少;研究方法多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而综合运用多指标评价及时空诊断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地域多以宏观尺度为主,中观尺度分析较少。因此,对新时期农业多功能的时空动态变化与乡村农业发展优化调控策略研究已成为乡村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本研究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地域单元,利用1998年和2014年农村社会经济数据,人口统计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农业多功能指数计算模型,构建农业功能变化的时空差异诊断模型,从农业多功能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4个方面系统揭示农业功能的时空变化动态特征,据其动态变化格局与特征提出农业功能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策略与路径,从而强化地区优势农业主导功能,促进乡村地区的发展,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和丰富农业多功能研究体系。
长株潭地区位于湖南省中东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下辖23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2.8×104km2。2014年区域耕地面积634 237.1 hm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 353元,农业生产总值为628.71亿元,是湖南省农业总产值的21.8%[19]。该地区气候条件良好,地形多样,水资源、森林资源丰富,农业科技集中,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在农业现代化、农业休闲方面对湖南省其他地区具有良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长株潭地区作为湖南省的经济中心,最先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选择该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农业功能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具有明显的典型性与代表性[20]。
本文所需数据主要包括长株潭地区农村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其中1998~2014年农村社会经济数据主要来源于《湖南统计年鉴》[19]和《湖南年鉴》[21]及相关年份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土地利用数据主要来源于城市群各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2.2.1 农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根据评价指标的相对稳定性、数据的可获得性,结合长株潭地区的实际情况,农业功能指标体系由农产品供给、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保育、文化传承和休闲4大类[22],共15个指标组成(表1)。
表1 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function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s
| 目标层 | 功能层 | 指标层 | 指标计算方法 |
|---|---|---|---|
| 农业多功 能评价 | 农产品供给 | 垦殖指数(%) | 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
| 粮食单产(kg/hm2) | 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 ||
| 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 有效灌溉面积/区域耕地面积 | ||
| 人均粮食占有量(kg/人) | 粮食总产量/区域总人口 | ||
| 就业和社会保障 | 农业人口占乡村总人口比重(%) | 区域农业人口/区域乡村总人口 | |
| 农业劳动力占乡村总劳动力比重(%) | 区域农业劳动力/乡村总劳动力 | ||
| 耕地承载劳动力数量(人/hm2) | 区域农业劳动力/耕地面积 | ||
| 劳均农业总产值(元/人) | 区域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力 | ||
| 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 | 区域农业总产值/GDP | ||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年内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 ||
| 生态保育 | 化肥强度(kg/hm2) | 投入化肥量/耕地面积 | |
| 森林覆盖率(%) 农业用地面积(hm2) | 森林覆盖面积/区域土地总面积 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设施用地 | ||
| 文化传承和休闲 | 农业观光收入占区域GDP比重(%) | 区域农业观光收入/GDP | |
| 星级休闲农庄个数(个) | 数据来源“湖南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网站和手机App |
2.2.2 农业功能指数计算模型
以构建的农业功能指标体系为基础,对长株潭地区的农业功能进行评价。由于各指标所代表的含义不同,因此存在着量纲上的差异,需要对各指标进行去量纲化处理,本文采取以下方法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式中,Xij为第i个地区第j项指标标准值,Xmax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Xmin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n为地域单元的总数。为了克服多指标变量间信息重叠和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23],依次通过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出各县市区农产品供给功能指数(APF),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指数(LEF)、生态保育功能指数(ECF)、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指数(CIF)。
式中,APFi表示i区域的农产品供给指数,其值介于0~1之间,越接近于1,说明农产品供给功能越强,反之越弱;Xij表示i区域j指标的标准化值;Wj表示第j项指标的权重。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指数、生态保育功能指数、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指数计算方法与此相同。
2.2.3 农业功能变化的时空差异诊断模型
通过构建各地区农业功能评价的纵向比较系数模型,通过基期和末期农业功能的系数变化来诊断长株潭各地区农业功能变化的时空特征。以长株潭地区农产品的供给功能为例来说明农业功能变化的时空差异,其诊断模型为:
式中,VAPFi 表示i地区农产品供给功能的纵向比较系数,APFip、APFiq分别表示基期和末期的农产品供给功能指数。VAPFi>1表示i区域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在一定时期内提升,反之则表示减弱。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的纵向比较系数计算方法与此相同,分别表示为VLEF、VECF、VCIF。
由图1可知,1998~2014年间,农产品供给功能较强或增幅较大的区域主要有长沙县、宁乡县、望城区、醴陵市、韶山市、湘潭县、攸县、天元区、雨湖区等。其中天元区、雨湖区、望城区由于紧邻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受中心城市吸引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业生产率高,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虽然耕地不断减少,但其农产品供给功能仍在增强。长沙县的农业已由过去单个家庭的经营转向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正处于冲破传统农业枷锁向现代农业发展时期,传统的农产品得到改良更新,城郊农业也得到新的发展,且该地区交通位置较好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而芙蓉区、岳麓区、雨花区、浏阳市、芦淞区、石峰区、株洲县、炎陵县、岳塘区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雨花区降幅最为突出,VAPF仅为0.17,1998年雨花区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机械和名优特新品种,实施农业产业化,加上该区域气候适宜,土质优良,农产品供给功能优势突出。由于工农业“剪刀差”效应的存在,此后雨花区不断加入企业科技投入,引进新项目,兴办工业园区,耕地非农化进程不断加快,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减少,产业发展的重心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农产品供给功能便逐渐弱化。
图1 长株潭地区农产品供给功能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Fig.1 Dynamic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supply function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s
1998~2014年长株潭地区农产品供给功能纵向比较系数(VAPF)介于0.17~2.24之间(图1c)。除雨花区等8个县市的VAPF<1之外,其他的15个县市区VAPF均在1以上,韶山市和湘潭县的VAPF更是在2以上,说明近20 a间,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均呈上升趋势,有着较大的农业发展潜力。农产品供给功能强势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外围耕地资源丰富、耕地质量较好、现代农业技术成熟的地区。
由图2a可知,1998年长株潭地区的农业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指数介于0.26~0.70之间,均值为0.45,图2b显示LEF指数介于0.16~0.46,平均值较1998年下降0.15,图2c显示长株潭地区的VLEF值都在1以下,区域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整体处于劣势。长株潭地区作为湖南省发展最快的区域,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导致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23],二三产业所能提供的非农就业机会越来越多,不少农村居民选择外出务工。因此虽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劳均农业总产值总体呈逐年递增趋势,但是耕地承载劳动力数量和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农业提供的社会生活保障程度较低。
图2 长株潭地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时空变化特征
Fig.2 Dynamic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s
茶陵县、炎陵县由于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受地形条件限制,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这些区域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弱化,就业和生存压力大。石峰区、岳塘区、天元区和荷塘区工业基础条件好,城镇化水平高,农业就业比重低,农业的社会保障功能低。雨花区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中心地带,是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领导者,城郊农业得到快速发展,有限耕地面积容纳较多劳动力,是长株潭地区农业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最强的区域。
由图3可知,1998年和2014年生态保育功能较强的区域均处于长株潭外围非核心区域。1998年长株潭地区的ECF指数介于0.03~0.75之间,2014年介于0.02~0.42之间, VECF介于0.07~0.93之间,说明长株潭各县区生态保育功能较1998年均呈下降趋势。芙蓉区、雨花区、天心区、岳塘区、开福区、石峰区紧邻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农业的生态保育功能一直较弱。其中芙蓉区,雨花区、天心区等区域发展快、建设用地比重大、水田面积有限、水域面积少、森林覆盖率较其他地区也偏低,再加上近年来农业投资中化肥占有量也越来越多,生态保育功能较弱。石峰区、荷塘区、岳塘区是长株潭地区的工业承载体,城镇化水平较高,人口密度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生态保育功能一直较好的区域有炎陵县、茶陵县、攸县、浏阳市,这些区域多为山地。
图3 长株潭地区生态保育功能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Fig.3 Dynamic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function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s
1998年和2014年生态保育功能指数均大致呈现“中心城区<平原区<山地丘陵区”的演变规律。大围山、罗霄山脉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山地丘陵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保育功能优势明显;中心城区及工业园区生态保育功能较弱。
长株潭地区的旅游休闲农业最早发展于长沙市,然后逐渐渗透到株洲市、湘潭市[24]。从图4a来看,1998年长株潭地区农业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主要分布在长沙周边地区,长沙是历史名城,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市区周边地区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的发展,其它地区经济发展较慢,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也比较薄弱。从图4b可知,2014年23个县市区的CIF指数介于0.16~0.60之间,均值为0.36。功能较强的区域有开福区、长沙县、望城区等,这些区域距离中心城区较为接近,农业休闲旅游的客源来源广,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开发多且收益好。其中,望城区、长沙县是长株潭地区较为典型的传统文化聚集区,一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镇如望城区的铜官古镇、靖港古镇,长沙县的榔梨古镇、开慧小镇近年来得到了较好的维护与开发,成为游客观光休闲的圣地,同时也让浓郁的古镇文化成为这些区域具有较强文化传承与休闲农业功能的天然载体。除此以外,这些区域拥有相对较多的农业科技园、星级休闲农庄或者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业,为游客提供农业观光休闲场所。从图4c可知,各县市的VCIF指数均在1以上,2014年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农业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较1998年有明显提升。
Fig.4 Dynamic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recreational function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相对而言,荷塘区、芦淞区的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较弱,这些区域均处于“南北通衢”的要冲。荷塘区是新兴的工业区,芦淞区3次产业结构比为1.9:45.4:52.7,这两大区域近年来在工业方面得到较大扶持,新建了较多工业企业,有关农业传承与休闲方面的休闲农庄较少,同时,这些区域农业所占比重少,农业观光收入所占比重更少,总体而言,这些区域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弱。
农业文化传承及休闲功能的实现可以促进乡村、城郊旅游业及果蔬采摘等新农业形式的发展,从而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但是不适当甚至是过度的开发会破坏当地的农业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因此,增强农业的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一定要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为基础。
1) 农产品供给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农产品,确保城镇和农村居民的食物安全。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其优势农产品主要有稻谷、油菜籽、蔬菜、茶叶、柑橘、烟叶、生猪等,这些优势农产品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株潭地区作为湖南省的“金三角”,望城区、湘潭县和湘乡市等农产品供给功能较强的区域必须大力开展农地整治项目,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合理规划设计灌溉与灌排系统,培育保障优质高产田,打造优质粮生产基地;长沙县、宁乡县和攸县等农产品供给功能强度一般的区域应积极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因地制宜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引进科技,完善政策,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粮食生产节约集约化水平;浏阳市、炎陵县和芙蓉区等农产品供给功能较差的区域应大力挖掘农产品供给潜力,提高粮食单产,改变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发展蔬菜基地和立体农业,提高农产品种植的经济效益,在重点发展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应加强对农地的保护,防止城市化过程中农地的大量流失。
2)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仍然是湖南省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芙蓉区、雨花区和湘潭县等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较强的区域不仅要承担区域农产品供给的任务,也要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的同时,兼顾考虑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防止劳动力过度集中,造成劳动力流失和人民收入降低等负效应;长沙县、浏阳市和湘乡市等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一般的区域要借助政府扶持,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使农业能够就地容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茶陵县、炎陵县和醴陵市等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较差的地区,应对农业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开发,创造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当地劳动力就业,鼓励农民返乡再就业,同时也要发展农业相关产业,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益,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增强农业的社会保障功能。
3) 农业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提供农产品的功能,也有净化空气、预防水土流失的功能。长株潭地区农业生态功能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山地丘陵区域,如株洲东南部的炎陵县、茶陵县、攸县,这些区域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是农业生态环境良好,可以以此为特色,鼓励农业生产技术开发与基金投入,推广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健康食品,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宁乡县、湘乡市和长沙县等地区生态保育功能较为一般,要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保护原有的森林和湿地资源,农业生产尽可能使用环保型化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生态保育功能较差的地区主要位于开福区、芙蓉区和荷塘区等,区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危害,政府应加强地区环境保护法建设,结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制定相关条例与规定,严格控制农地非农化,增加绿化面积,加强对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4) 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随着长株潭地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其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长株潭地区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城郊,如开福区、岳麓区、长沙县等,这些区域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文化背景、区位优势,打造有文化内涵、休闲功能的农业科技园和星级农庄,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顾此失彼,农业休闲以服务城市为中心,必须强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基础设施与农庄建设必须统筹安排;湘乡市、浏阳市和醴陵市等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相对一般,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农业休闲产品,发挥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塑造区域特有的农业旅游休闲品牌,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打造“互联网+”运营模式;宁乡县、韶山市和茶陵县等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较差,但这些地区都具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可以借助精准扶贫等政府扶持方式,完善地区基础建设,如县级公路、乡级公路和村级公路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积极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为地区发展取得技术和人才的支持。
1) 1998~2014年长株潭地区农业功能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显著。农产品供给功能呈现上升趋势,其重心由城市群的核心区向外围扩散;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呈现下降趋势,长株潭中心区域及其辐射区,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占用了大量耕地并吸纳了较多劳动力,导致农业就业比重低,社会保障对农业的依赖逐渐弱化;生态保育功能在山地丘陵地区表现较强,在城市中心发展区则表现较弱,总体呈现出“中心城区<平原区<山地丘陵区”的变化规律;长株潭地区文化传承及休闲功能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望城区、开福区、株洲县、湘潭县等区域兴建了一批农家乐休闲中心、垂钓俱乐部、生态园、农博园等农业休闲企业,文化传承及休闲功能较强。
2) 农产品供给功能较强的望城区、湘潭县和湘乡市等区域必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打造优质粮生产基地,而较差的浏阳市、炎陵县和芙蓉区等区域应大力挖掘农产品供给潜力,改变农产品的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种植的经济效益;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较强的芙蓉区、雨花区和湘潭县等区域要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的同时,兼顾考虑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较差的茶陵县、炎陵县和醴陵市等地区,应对农业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开发,创造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吸引当地劳动力就业;农业生态功能较好的炎陵县、茶陵县、攸县等地域应立足于区域良好的生态基础,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健康食品,推动绿色农业发展,较差的开福区、芙蓉区和荷塘区等应加强地区环境保护法建设,严格控制农地非农化,增加绿化面积;文化传承与休闲功能较强的开福区、岳麓区、长沙县等区域要充分基于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文化背景、区位优势,打造有文化内涵、休闲功能的农业科技园和星级农庄,较差的宁乡县、韶山市和茶陵县等地区则借助精准扶贫政策,完善地区基础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该功能的挖掘。
3) 农业功能的评价及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对于强化各地域单元的优势农业主导功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改变以往主要以单一时期静态的农业功能分析评价为主的研究模式,对区域农业功能的动态变化、地域分异特征及优化调控策略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丰富了农业多功能研究体系,引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长株潭地区统筹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但研究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如由于资料获取的差异性和困难性,研究尺度未能细化到乡镇一级和进行典型案例分析,研究时段仅采取了2个时间节点,缺乏历年的连续数据,未能发现农业功能变化的过程与关键节点;农业多功能是多维和复杂的综合系统,从微观尺度和典型案例分析对农业地域多功能变化规律和调控策略仍待进一步深化。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 [1] |
中国转型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 [J].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8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城乡互动与统筹发展的转型期。以中国中心城市为样本,城乡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为研究视角,中心与外围区域为空间范围,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多元变量分析模型方法,对中国区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要素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建立了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模型,划分了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地域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总量、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中心市区,经济要素过度集聚中心市区的格局发生转变。但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与中心市区仍有较大差距,公共设施与服务的非均等化是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因素。依据城乡要素中心市区与外围县区空间变化,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可以划分为中心市区集聚型、外围县区快速成长型、中心外围相对均衡型、中心外围整体发展型等4种类型,反映出中国各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阶段、城乡结构特征与空间形态的地域差异变化。
The evolution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in central cities of China during transformation period .https://doi.org/10.11821/xb20120800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2000年以来中国开始进入城乡互动与统筹发展的转型期。以中国中心城市为样本,城乡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为研究视角,中心与外围区域为空间范围,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多元变量分析模型方法,对中国区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要素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建立了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模型,划分了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地域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总量、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开始超过中心市区,经济要素过度集聚中心市区的格局发生转变。但中心城市外围县区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与中心市区仍有较大差距,公共设施与服务的非均等化是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性障碍因素。依据城乡要素中心市区与外围县区空间变化,中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可以划分为中心市区集聚型、外围县区快速成长型、中心外围相对均衡型、中心外围整体发展型等4种类型,反映出中国各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阶段、城乡结构特征与空间形态的地域差异变化。
|
| [2] |
新中国60年来农业多功能性演变的研究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0.01.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业多功能性是近年来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与政府间谈判磋商的热点问题。科学地认识农业多功能性及其演变趋势,对于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该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调研资料的整理,从农业的产品生产功能、经济社会功能、生态环境功能、文化休闲功能4个方面,对建国60年来农业多功能性演变的基本趋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产品生产功能在波折中不断提高,而地域之间呈此消彼长现象,总的趋势是农产品生产由南方向北方、由东部向西部转移;农业的经济功能已经大大弱化,但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依然极为重要;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来看负面效应要大于正面效应;农业文化传承功能呈全面衰落趋势,但旅游功能则在近年来大为增强。依据这一研究结果,该文进一步探讨了增强我国农业多功能性的政策措施。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ality since 19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0.01.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业多功能性是近年来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与政府间谈判磋商的热点问题。科学地认识农业多功能性及其演变趋势,对于新时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该文通过对相关文献和调研资料的整理,从农业的产品生产功能、经济社会功能、生态环境功能、文化休闲功能4个方面,对建国60年来农业多功能性演变的基本趋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产品生产功能在波折中不断提高,而地域之间呈此消彼长现象,总的趋势是农产品生产由南方向北方、由东部向西部转移;农业的经济功能已经大大弱化,但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依然极为重要;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来看负面效应要大于正面效应;农业文化传承功能呈全面衰落趋势,但旅游功能则在近年来大为增强。依据这一研究结果,该文进一步探讨了增强我国农业多功能性的政策措施。
|
| [3] |
北京市城郊农业区多功能演变的空间特征 [J].
北京市城郊农业区各圈层因自然条件、城市化、产业化的不同而承担着不同的生产/非生产性功能。应用农业多功能化推移图谱和产业经济理论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北京市农业由近郊平原区到远郊山区的可分成两种演化模式:一是由现代都市型农业向传统农业推移的模式;一是呈扇形推移的农业演化模式。在距中心城市30~40 km范围内,有一个非农产业主导的城乡功能推移的分界区。该区以外,现代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其非生产性功能逐渐增强,生态功能更成为中远圈层多种功能的主导。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for multifunctional transition of suburban agricultural areas in Beijing .
北京市城郊农业区各圈层因自然条件、城市化、产业化的不同而承担着不同的生产/非生产性功能。应用农业多功能化推移图谱和产业经济理论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北京市农业由近郊平原区到远郊山区的可分成两种演化模式:一是由现代都市型农业向传统农业推移的模式;一是呈扇形推移的农业演化模式。在距中心城市30~40 km范围内,有一个非农产业主导的城乡功能推移的分界区。该区以外,现代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其非生产性功能逐渐增强,生态功能更成为中远圈层多种功能的主导。
|
| [4] |
Modelling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in a CGE framework [J].
No abstract is available for this item.
|
| [5] |
Multifuntional landuse:Meeting futuer demands for landscape goods and services [M]. |
| [6] |
Urban agriculture and poverty reduction:Evaluating how food production in cities contributes to food security ,employment and income in Malawi [J].https://doi.org/10.1002/jid.165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Support of urban agriculture can be used as a route to reducing urban poverty across Sub-Saharan Africa. However policy makers require more precise information on how it contributes to alleviating food insecurity and poverty problems. This study in Malawi's two main cities (Lilongwe and Blantyre) revealed two predominant ‘types’ of urban farmers: (i) low‐income, less educated, often female‐headed households, who use urban agriculture as an insurance against income losses and who can employ skilled workers to support their livestock activities; and (ii) middle‐ and high‐income, often male‐headed households, that undertake urban agriculture for personal consumption and hire significant numbers of unskilled workers. Within the low‐income group, there are some female headed‐households who are now receiving significant income from livestock programmes having been provided with initial external support from a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a need for a two‐pronged policy approach to try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urban agriculture support, namely to (1) target poor women with extension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support; and (2) support wealthier farmers to increase th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ssociated with urban agriculture. Copyright (C)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
| [7] |
Impact of agriculture on rural tourism:A hedonic pricing approach [J].https://doi.org/10.1111/j.1477-9552.2005.tb00120.x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increased awareness of farmers'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rural landscapes may contribute to a reassessment of the place of agriculture in society. In this paper, we look at how this role, in relation to landscape, is valued by rural tourists or, in other words, whether it is a response to a societal demand, as is argued by defenders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The results from a hedonic pricing analysis indicate that landscape features associated with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such as meadows and grazing cattle) positively influence the demand for rural tourism and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price tourists are willing to pay for rural accommodation. This is also illustrated by the adverse impact of perceived negative externalities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ch as intensive maize cultivation) on this price.
|
| [8] |
Valuating the outputs of multifuntional [J]. |
| [9] |
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功能分区 [J].https://doi.org/10.7621/cjarrp.1005-9121.200401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介绍了农业多功能性问题,将我国农业的主要功能分为农产品供给、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以及生态4类,探讨了其各功能及障碍因素的内涵与地域类型划分,初步提出我国农业功能分区的方法和参考指标.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ality and regions division for agricultural functions .https://doi.org/10.7621/cjarrp.1005-9121.2004011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介绍了农业多功能性问题,将我国农业的主要功能分为农产品供给、就业和社会保障、文化以及生态4类,探讨了其各功能及障碍因素的内涵与地域类型划分,初步提出我国农业功能分区的方法和参考指标.
|
| [10] |
基于星座图法的湖北省农业功能分区 [J].
Agricultural functions zoning is the base for accurately positioning a county agriculture function orientation,promoting the prolongation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additional functions,and promot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evolving to modem agriculture pattern.The paper is aimed at trying to accomplish the agricultural functional zoning of Hubei Province by using the constellation clustering analysis.Analyzing modern agriculture function orientation from four aspects of production supply,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y,ecological system adjustment,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leisure,the paper established the agriculture functional zoning index system of Hubei Province that contained thirty quantitative indices and two qualitative indices.Using the constellation clustering analysis,the paper determined the single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type of each county or city according to each star's location.And then,considering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socio 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tatus of the zoning units.The paper worked out the agricultural functions zoning scheme of Hubei Province.The zoning units were county administrative regions.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gricultural functional zoning,Hubei Province was divided into four agricultural dominant function zones and twelve secondary agricultural functional areas that each dominant function zone contained three secondary agricultural functional areas.
Studies on agricultural functions zoning of Hubei Province based on constellation clustering analysis .
Agricultural functions zoning is the base for accurately positioning a county agriculture function orientation,promoting the prolongation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additional functions,and promot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evolving to modem agriculture pattern.The paper is aimed at trying to accomplish the agricultural functional zoning of Hubei Province by using the constellation clustering analysis.Analyzing modern agriculture function orientation from four aspects of production supply,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y,ecological system adjustment,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leisure,the paper established the agriculture functional zoning index system of Hubei Province that contained thirty quantitative indices and two qualitative indices.Using the constellation clustering analysis,the paper determined the single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type of each county or city according to each star's location.And then,considering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socio 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tatus of the zoning units.The paper worked out the agricultural functions zoning scheme of Hubei Province.The zoning units were county administrative regions.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gricultural functional zoning,Hubei Province was divided into four agricultural dominant function zones and twelve secondary agricultural functional areas that each dominant function zone contained three secondary agricultural functional areas.
|
| [11] |
基于多维评价模型的农业多功能性价值评估 [J].
农业多功能性理念有助于重新全面认识农业诸多功能并为其评价提供分析框架。文章在考虑农业各项功能间相互独立但冲突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多维评价模型。结合数据可获得性、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原则,应用三维评价模型对我国农业的食物生产、经济和生态功能进行定量评价。应用因子分析法对三大功能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提取;根据三大功能的价值间不同组合类型,用分层聚类法将我国农业分为九类情景模式。研究结果显示,多维评价模型能够在充分利用现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农业的生产、经济和生态功能进行较准确的价值评估,模型模拟结果及情景聚类基本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该多维评价模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用于其他领域中不同尺度的多目标价值评估。
Evaluation of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multi-dimension evaluation model .
农业多功能性理念有助于重新全面认识农业诸多功能并为其评价提供分析框架。文章在考虑农业各项功能间相互独立但冲突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多维评价模型。结合数据可获得性、评价方法与指标选取原则,应用三维评价模型对我国农业的食物生产、经济和生态功能进行定量评价。应用因子分析法对三大功能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提取;根据三大功能的价值间不同组合类型,用分层聚类法将我国农业分为九类情景模式。研究结果显示,多维评价模型能够在充分利用现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农业的生产、经济和生态功能进行较准确的价值评估,模型模拟结果及情景聚类基本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该多维评价模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用于其他领域中不同尺度的多目标价值评估。
|
| [12] |
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 [J].https://doi.org/10.7621/cjarrp.1005-9121.20146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业多功能性指农业在满足人类基本食物生产功能基础上同时具备经 济、生态、文化等多项功能的特性。随着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功能多元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和分析方 法,统筹协调农业多种功能效用,已成为实现农业整体效益最大化和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对农业多功能性基本概念及其理论体系等基础研究较 为完善,但在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相关的功能分类、指标构建、定量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该文在系统梳理农业多功能性概念内涵及农业功能分类体系的基础 上,从农业单功能、综合功能及多功能性的定量评价三方面综合探讨了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的近今进展,并提出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的重点研究方向,即农业多功 能性定量表征及其空间化、农业多功能相互作用机理解析、农业多功能性动态演变及趋势预测、农业多功能性多层次关联。
Research progress on assessing multi-functionality of agriculture .https://doi.org/10.7621/cjarrp.1005-9121.20146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农业多功能性指农业在满足人类基本食物生产功能基础上同时具备经 济、生态、文化等多项功能的特性。随着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功能多元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系统的主要特征之一。基于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和分析方 法,统筹协调农业多种功能效用,已成为实现农业整体效益最大化和均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外对农业多功能性基本概念及其理论体系等基础研究较 为完善,但在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相关的功能分类、指标构建、定量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该文在系统梳理农业多功能性概念内涵及农业功能分类体系的基础 上,从农业单功能、综合功能及多功能性的定量评价三方面综合探讨了国内外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的近今进展,并提出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的重点研究方向,即农业多功 能性定量表征及其空间化、农业多功能相互作用机理解析、农业多功能性动态演变及趋势预测、农业多功能性多层次关联。
|
| [13] |
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2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推进带来了区域人地关系的剧烈变革和人地系统的多样化发 展。乡村地域的多功能价值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乡村地域多功能性的创 新研究领域和方向。在城乡转型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和保障民生的背景下,构建并完善乡村地域多功能性研究的理论构架,科学评判乡村地域多功 能的空间格局及演进特征,系统研究基于多功能评价的土地利用配置,深入研究乡村地域多功能统筹的长效机制等.有助于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创新和深化实证 研究。
Progress and prospect in the study of rural region multifunctions. China Population,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2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推进带来了区域人地关系的剧烈变革和人地系统的多样化发 展。乡村地域的多功能价值日益凸显。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乡村地域多功能性的创 新研究领域和方向。在城乡转型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及和保障民生的背景下,构建并完善乡村地域多功能性研究的理论构架,科学评判乡村地域多功 能的空间格局及演进特征,系统研究基于多功能评价的土地利用配置,深入研究乡村地域多功能统筹的长效机制等.有助于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创新和深化实证 研究。
|
| [14] |
注重开发我国多功能农业 [J].Research of Chinese multi-fuct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 |
| [15] |
多功能农业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与借鉴意义 [J].
近年来,多功能农业得到了国内外学者与决策者的广泛关注,但国内对这一术语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为使人们对多功能农业有一个立体的、科学的认识,文章对多功能农业的产生背景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借鉴意义。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background, research overview and reference .
近年来,多功能农业得到了国内外学者与决策者的广泛关注,但国内对这一术语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为使人们对多功能农业有一个立体的、科学的认识,文章对多功能农业的产生背景及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借鉴意义。
|
| [16] |
“两型农业”功能演变及其定位研究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9106.2010.04.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两型农业的认识还落后于实践,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即只把两型农业简单地看成生态农业或者循环农业,掩盖了农业的基本功能和丰富内涵.分析了农业的功能及其特征,探寻两型农业的功能演变,发现其演变历程具有诱致性特征,保障粮食安全的功能实质具有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联合性.要建设两型农业,需要定位两型农业的功能:要增强农业的食品保障功能,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还要释放两型农业的功能:走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道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生物技术并重;必须重视建设农业现代生产体系和经营服务体系.
Study on the Function Evolution and Positioning of "Two Types of Agriculture"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9106.2010.04.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对两型农业的认识还落后于实践,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即只把两型农业简单地看成生态农业或者循环农业,掩盖了农业的基本功能和丰富内涵.分析了农业的功能及其特征,探寻两型农业的功能演变,发现其演变历程具有诱致性特征,保障粮食安全的功能实质具有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联合性.要建设两型农业,需要定位两型农业的功能:要增强农业的食品保障功能,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还要释放两型农业的功能:走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道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生物技术并重;必须重视建设农业现代生产体系和经营服务体系.
|
| [17] |
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研究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9753.2016.06.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大量农田被征用开发,农业及其支撑部门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受到显著影响。论文在梳理农业区位与功能演变、城市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城乡结合部地域功能,以及新型城镇化等相关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体系。认为城乡结合部农业具有:优化城乡生态、加强城乡联系、提升城乡发展和协调城乡关系等多方面功能,尤其在构筑生态缓冲带保护城乡生态环境、降低城市边缘区发展压力,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与休闲、娱乐消费需求,促进新增城镇化人口就业安置,以及加强城乡间产业互动与要素交流,缓解城乡矛盾冲突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的最终实现,需要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对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实现程度的初步分析表明,我国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整体上未被充分认识与得到应有的发挥,此方面理论与现实研究均需要进一步加强。
Regional functions of agriculture at rural-urban fringe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9753.2016.06.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大量农田被征用开发,农业及其支撑部门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受到显著影响。论文在梳理农业区位与功能演变、城市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城乡结合部地域功能,以及新型城镇化等相关理论基础上,构建了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体系。认为城乡结合部农业具有:优化城乡生态、加强城乡联系、提升城乡发展和协调城乡关系等多方面功能,尤其在构筑生态缓冲带保护城乡生态环境、降低城市边缘区发展压力,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与休闲、娱乐消费需求,促进新增城镇化人口就业安置,以及加强城乡间产业互动与要素交流,缓解城乡矛盾冲突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的最终实现,需要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对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实现程度的初步分析表明,我国城乡结合部农业地域功能整体上未被充分认识与得到应有的发挥,此方面理论与现实研究均需要进一步加强。
|
| [18] |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评价及地域分异特征研究 [J].
通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地域单元,对研究区乡村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保障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功能、粮食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旅游功能指数普遍较低,但各功能之间发展较为均衡;(2)长株潭城市群的乡村功能地域分异特征较为明显,经济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以长沙市6个区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长沙县为主,粮食生产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芦淞区、浏阳市、湘潭县、宁乡县,社会保障功能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域逐渐减弱的特征,且距离中心城市越远,其功能越弱,生态旅游功能强势区主要分布在茶陵县、芙蓉区、岳麓区、韶山市、炎陵县、宁乡县、浏阳市、雨花区等山区丘陵地带。
Chen Wanling et al.Evaluation of rural function and spatial division in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s .
通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地域单元,对研究区乡村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保障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功能、粮食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旅游功能指数普遍较低,但各功能之间发展较为均衡;(2)长株潭城市群的乡村功能地域分异特征较为明显,经济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以长沙市6个区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长沙县为主,粮食生产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芦淞区、浏阳市、湘潭县、宁乡县,社会保障功能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域逐渐减弱的特征,且距离中心城市越远,其功能越弱,生态旅游功能强势区主要分布在茶陵县、芙蓉区、岳麓区、韶山市、炎陵县、宁乡县、浏阳市、雨花区等山区丘陵地带。
|
| [19] |
|
| [20] |
快速城市化区域农村空心化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株潭地区为例 [J].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4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从土地、人口、经济三方面构建农村空心化的测度框架及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农村空心化进行测度,揭示农村空心化的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地区土地空心化呈现由中心城市向外围逐渐减小的特征;人口空心化呈现出中部核心区高,北部低的特征;经济空心化的高、低分布与人口空心化的低、高分布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特征.②综合空心化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态势,以中、低等级为主,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市向东西两侧的外围地域逐渐减缓的特征,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远近对空心化等级的空间分布具有较显著影响.③农村空心化是区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民收入提高及区域经济发展、农村人口数量及就业结构变化是农村空心化的主导与直接影响因素,土地利用方式及效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空心化程度的加剧.
Assess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hollowing in the rapid urbanization region: A case study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4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从土地、人口、经济三方面构建农村空心化的测度框架及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农村空心化进行测度,揭示农村空心化的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地区土地空心化呈现由中心城市向外围逐渐减小的特征;人口空心化呈现出中部核心区高,北部低的特征;经济空心化的高、低分布与人口空心化的低、高分布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特征.②综合空心化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态势,以中、低等级为主,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市向东西两侧的外围地域逐渐减缓的特征,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远近对空心化等级的空间分布具有较显著影响.③农村空心化是区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民收入提高及区域经济发展、农村人口数量及就业结构变化是农村空心化的主导与直接影响因素,土地利用方式及效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空心化程度的加剧.
|
| [21] |
|
| [22] |
农业地域功能的时空格局与演进特征——以106国道沿线典型样带区为例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14.03.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揭示不同时间段农业地域多功能的地域差异和演进特征,提出农业地域多功能协同发展的对策,为科学引导地区分工、强化主导功能、凸显地域价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农业地域多功能性指数计算模型,农业地域多功能演变的时空差异诊断模型,Gi*指数模型。研究结果:(1)农产品供给功能提升幅度较大,其重心进一步向平原农区集中;京津冀都市区、邯郸经济区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大幅度提升;山地丘陵区生态保育功能进一步凸显;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优势区向各市辖区及其周边县域集中。(2)京津冀都市区、邯郸市及其周边地区为多功能指数热点区,而京津冀都市区与邯郸经济区之间的县市以及样带河南段大部分县市为多功能指数冷点区。研究结论:106国道沿线典型区不同类型区农业地域主导功能定位不同,需借助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粮食补贴等政策手段引导地域功能与社会经济需求、地域资源禀赋相适应,促进主导功能区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
Agricultural region multi-function and its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 case study of sampling belt along G106 in China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14.03.01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揭示不同时间段农业地域多功能的地域差异和演进特征,提出农业地域多功能协同发展的对策,为科学引导地区分工、强化主导功能、凸显地域价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农业地域多功能性指数计算模型,农业地域多功能演变的时空差异诊断模型,Gi*指数模型。研究结果:(1)农产品供给功能提升幅度较大,其重心进一步向平原农区集中;京津冀都市区、邯郸经济区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大幅度提升;山地丘陵区生态保育功能进一步凸显;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优势区向各市辖区及其周边县域集中。(2)京津冀都市区、邯郸市及其周边地区为多功能指数热点区,而京津冀都市区与邯郸经济区之间的县市以及样带河南段大部分县市为多功能指数冷点区。研究结论:106国道沿线典型区不同类型区农业地域主导功能定位不同,需借助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粮食补贴等政策手段引导地域功能与社会经济需求、地域资源禀赋相适应,促进主导功能区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
|
| [23] |
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 [J].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0008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Territorial function in various regions has a significa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s well as enhancement of ge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and diversity of man-earth areal system, territorial functio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s has shown an increasingly strong trend towards diversification.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erritorial dominant functions at the county level and the building of multi-function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index analysis model, this paper evaluates and grades the functio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ood security, social stabil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mprehensive function. The results are obtained as follows economy-oriented functional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eastern coastal developed areas and peripheral areas of the metropolitan regions, such as Pearl River Delta,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Beijing-Tianjin-Ji region. Grain-oriented functional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ast China Pla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Sichuan Basin, central Hubei, eastern Hunan and other regions covered by a large area of plain. The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indexes are gradually weakened from coastal to inland areas and from north to south; Eco-conservation area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east China and southern Qinling Mountain-Huaihe River Line. Then based on the coupling of each dominant function and the evaluation of composite function at the county level, study areas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areas with strong function and areas with weak function. Finall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s and favorable policies to enhance the dominant function of each county and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including the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which provide a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regional harmony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growth of county competitive power.
Territorial multi-functionality evalu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at county scale in China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0008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Territorial function in various regions has a significant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s well as enhancement of geographic differentiation and diversity of man-earth areal system, territorial functio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s has shown an increasingly strong trend towards diversification.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erritorial dominant functions at the county level and the building of multi-function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index analysis model, this paper evaluates and grades the functio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ood security, social stabil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comprehensive function. The results are obtained as follows economy-oriented functional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eastern coastal developed areas and peripheral areas of the metropolitan regions, such as Pearl River Delta,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Beijing-Tianjin-Ji region. Grain-oriented functional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ast China Pla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Sichuan Basin, central Hubei, eastern Hunan and other regions covered by a large area of plain. The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indexes are gradually weakened from coastal to inland areas and from north to south; Eco-conservation area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east China and southern Qinling Mountain-Huaihe River Line. Then based on the coupling of each dominant function and the evaluation of composite function at the county level, study areas ar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areas with strong function and areas with weak function. Finall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s and favorable policies to enhance the dominant function of each county and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production factors, including the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ssessment, which provide a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regional harmony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growth of county competitive power.
|
| [24] |
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 [J].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10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引入"生活质量理论",基于乡村聚落空间与生活质量的双向循环互动机理,从乡村聚落空间功能整合、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尺度调控等三个方面研究乡村聚落空间优化问题,试图构建有效提高生活质量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与模式。研究认为:1聚落是生活质量的空间载体,生活质量是聚落的本质内容,乡村聚落与生活质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聚落空间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2乡村聚落空间功能类型可以划分为生计维持型功能、产业发展型功能与品质提升型功能,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功能优化,重点在于提升生计维持型功能,整合产业发展型功能,植入品质提升型功能。3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优化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促进居住空间、农业空间、工业空间有机集聚,社会交往空间、休闲空间、服务空间有机疏散,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有机均衡,以实现聚落内部空间类型比例合理化与组合最优化;二是要通过聚居区位转换与聚落职能调整,移拆部分衰落村落,保留部分一般村落,扩大部分重点村落,新建部分新型村落,形成"综合村—特色村"的功能结构等级,构建以乡村公路为链接的聚落体系空间组织模式。4 RROD模式是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理想模式,该模式的构建要合理确定聚落单体的规模尺度与聚落之间的距离尺度,引导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分布有序的RROD和RROD体系。
The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mode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oriented by life quality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10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引入"生活质量理论",基于乡村聚落空间与生活质量的双向循环互动机理,从乡村聚落空间功能整合、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尺度调控等三个方面研究乡村聚落空间优化问题,试图构建有效提高生活质量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与模式。研究认为:1聚落是生活质量的空间载体,生活质量是聚落的本质内容,乡村聚落与生活质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聚落空间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2乡村聚落空间功能类型可以划分为生计维持型功能、产业发展型功能与品质提升型功能,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功能优化,重点在于提升生计维持型功能,整合产业发展型功能,植入品质提升型功能。3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优化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促进居住空间、农业空间、工业空间有机集聚,社会交往空间、休闲空间、服务空间有机疏散,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有机均衡,以实现聚落内部空间类型比例合理化与组合最优化;二是要通过聚居区位转换与聚落职能调整,移拆部分衰落村落,保留部分一般村落,扩大部分重点村落,新建部分新型村落,形成"综合村—特色村"的功能结构等级,构建以乡村公路为链接的聚落体系空间组织模式。4 RROD模式是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理想模式,该模式的构建要合理确定聚落单体的规模尺度与聚落之间的距离尺度,引导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分布有序的RROD和RROD体系。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