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2018 , 38 (7): 1156-116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7.017

多元主体视角下城市人居环境需求异质性研究——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王玉娟12, 杨山1, 吴连霞3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 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1
3.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Heterogeneity for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Dem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Subjects: A Case Study of Kuns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Wang Yujuan12, Yang Shan1, Wu Lianxia3

1.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Jiangsu,China
2.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224001, Jiangsu, China
3.Fudan University Center for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y Studies, Shanghai 200433, China

中图分类号:  K9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8)07-1156-09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杨山,教授。E-mail: yangshan@njnu.edu.cn

收稿日期: 2017-07-20

修回日期:  2017-10-18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7-20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35)、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SHC004)、住建部科技计划项目(2015-R2-007)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玉娟(1980-),女,山东招远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E-mail: wangyj5258@ycit.cn

展开

摘要

以大样本问卷调查为基础,利用多种统计分析工具对不同属性设定下居住主体人居环境需求的因子结构、因子载荷、需求指向以及空间分布进行了探索和分析,结果表明:地缘、收入、年龄、学历以及职业等属性对主体人居环境需求影响较为显著,据此可将主体划分为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群体,不同类群主体的人居环境需求结构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和指向性;各类群主体的人居环境需求维度均打破了需求层次结构,更多地体现在居住、交通、公共设施等功能结构上;不同类群主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集聚性和差异性,经济情况较好群体的聚居地的人居环境质量较高,经济水平偏低群体的聚居地的宜居性较差,区域人居环境的优劣差距使得主体人居环境需求异质性特征更加突出。据此认为进行基于资源供需平衡的区域建设分类指导很重要,并根据不同性质群体的人居环境需求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城市规划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多元主体 ; 人居环境需求 ; 异质性 ; 空间分布

Abstract

Due to pollution, overpopulation, the agglome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the deterioratio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Therefore,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carried out extensive research on the suitability of urban residence, mainly focusing on the concept, content,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it. On the basis of large sample questionnaire surveys, with serie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tools, this paper explores factor structure, factor loading, orientation typ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demand under different attribute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Becau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relation, economic income, age, and occupation have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human settlements, the resident subjects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 of groups with strong representativeness, of which different groups have different demand orientations according to factor loading intensity and common factor structure. 2) The dimensions of human settlements demand have broken the hierarchy of needs,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housing conditions, transportation, public facilities, community quality, self-improvement and so on. 3) There are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human settlements demand, of which the core zone is higher than the fringe zone. The spatial disparities of the quality of human settlements intensify the differ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dem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demand in different resident groups determines that urban construction faces different issue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supply of resour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should match the core need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s. This paper holds tha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guide the classification of region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balance of resources supply and demand, and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different groups of human settlements.

Keywords: multiple subjects ; human settlements demand ; heterogeneity ; spatial distribution

0

PDF (1733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王玉娟, 杨山, 吴连霞. 多元主体视角下城市人居环境需求异质性研究——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7): 1156-116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7.017

Wang Yujuan, Yang Shan, Wu Lianxia. Heterogeneity for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Dem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ple Subjects: A Case Study of Kuns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38(7): 1156-116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8.07.017

人居环境作为人类与环境密切关系体现的复杂系统,一直是人文地理学领域的关注热点[1]。早期成果多围绕客观环境进行宏观层面的内涵解析、质量评价及机制揭示等[2,3]。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居环境系统结构复杂化和居民自主意识增强,学者们开始突破客观视角,将需求、感知、意愿等主观要素纳入研究,关于特征提取[4]、质量评价[5]、安全性[6]和协调性[7]测度及空间分布[8,9,10]等方面探索逐步转向以居住决策、职住分离、日常活动等个体行为为主的微观层面。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3个方面:一是尝试将满意度等主观因子纳入“指标-评价”体系,并从家庭经济、邻里关系、个体偏好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等不同社会因素入手揭示影响机制[11,12];二是分析不同社会经济阶层所占有人居环境要素在便利性、舒适性、宜居性等方面的差异[13,14],从社会分化、空间隔离、利益寻租等方面挖掘导致差异扩大的深层原因[15,16];三是沿时间轴进行人居环境系统演变趋势研究,揭示其与人口城镇化、居民类型多样化、体制转型等因素的相关性[17,18]。这些研究关注了人居环境建构中“人”的能动作用,但对其因社会属性不同而产生的类型分化和需求差异的关注尚有不足,缺少主体视角的系统性分析。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地区,主体(社会群体)类型多元化、异质化及空间分异特征尤为显著[19],在资源总量有限、分布不均的现实情况下,对构建与多元主体需求相匹配的人居环境建设体系的诉求更加紧迫。本文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对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居民进行基于社会属性系统评价的主体分类及其人居环境需求结构分析,探索不同类型主体的诉求热点及空间分布,对揭示城市空间本质、优化城市建设、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对国内其他地区发展也具有典型借鉴意义。

1 研究方法

本文借助SPSS19.0、AMOS19.0等数理统计工具,对居住主体人居环境需求的差异性进行探索,方法流程如下: 运用Cronbach’s α系数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确保数据分析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对通过检验的样本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筛选差异性显著的指标项,利用Jonckheere-Terpstra和Spearman相关系数法剔除与差异性指标相关性不显著的属性变量; 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从主体属性变量中提取具有明显解释意义的主因子成分,根据主体属性代表变量及其主成分分析固有值进行主体类群划分; 分别对各类群主体的需求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提取主公共因子,通过辨析显变量对隐变量的贡献强度推导人居环境需求指向。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CFA)进行模型适用性验证。

2 指标体系与数据获取

2.1 指标体系

美国心理学家A H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个体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5个层次[20]。本文在借鉴需求层次理论基础上,从群体需求角度出发,构建与日常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包括生活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在内的多层次指标体系。以国家《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及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12,14,15],以生活需求为导向,根据全面性、有针对性、可行性原则,经过对比、筛选、调整和重构,创建了包括4个系统项和42个指标项的人居环境需求评价体系(表1)。

表1   城市人居环境需求度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demand

系统解释指标
生活需求B1与吃、穿、住、用、行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服务、设施及建筑等的建设情况住房形式D1;住宅质量D2;住宅面积D3;住宅密度D4; 日常生活配套设施D5;医疗设施D6;餐饮设施 D7;休闲娱乐设施 D8;教育设施 D9;体育健身设施 D10;商业金融设施D11;慢行交通设施D12;公共交通设施D13;车行交通设施D14;停车设施 D15
安全需求B2有助于实现居民安全感满足的环境要素,主要包括灾害预防、社会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等自然灾害应急处理D16;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D17;消防水平D18;社会治安D19;废污处理D20;城市绿地D21;环境质量D22;饮水卫生D23;财产安全D24;交通安全D26
社会需求B3为满足居民作为社会人而产生的交往、秩序和关系等需要的相关要素邻里关系D27;社区交流D28;社区服务D29;物业管理 D30;养老服务 D31;社会保障D32;社会交往 D33;活动空间D34
精神需求 B4有助于人们获得尊重感和自我实现需求满足的各种环境要素城市景观D35;社区特色 D36;价值认同D37;技能培训D38; 文化氛围D39; 文化包容D40; 文化活动D41;公共艺术D42

注:指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等突发性危害公众健康事件;指居委会等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务;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体系;指培训机构提供的盈利性或福利性就业技能培训服务。

新窗口打开

2.2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昆山市地处苏沪之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县市之一。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主城区东部,占地113 km2,总人口50.2万人。这是市域范围内开发最早、经济活力最强、居民主体多元化特征最为显著的区域。近年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外部边界迅猛扩张,内部结构调整频繁,住区开发由东北部向西、南部的外围区域逐步拓展,不同区域间的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差距较大,所承载的居民主体分异特征比较明显,面临的城市建设问题也不尽相同,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图1)。

图1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居环境要素分布现状

Fig. 1   The current distribu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elements in Kuns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本次问卷及访谈调查采样范围覆盖了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长江路、青阳、中华园、兵希及蓬朗5个街道,为了确保居住主体对当地人居环境有充分感知和了解,调查对象范围设定为18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问卷题项根据所设定的指标体系进行设计,采用封闭式问卷形式,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客观选择题形式对居民基本属性进行调查,包括地缘、收入、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第二部分为居民主体需求感知测量,题项描述尽量通俗易懂,以李克特5点量表方式呈现,让被访者根据需要的迫切程度逐项打分。根据人口分布密度采用分层抽样,先确定街道发放问卷数量,然后分配到所辖社区,以保证样本空间分布比较均匀,能较好反映城区整体状况。为提高问卷真实性,设计了真实性测试题项,即在开头和结尾处设置了相同的客观题项,如果回答不一致说明问卷真实性不可靠,予以剔除。本次调研发放问卷2 000份,有效问卷1 637份,有效率为81.86%,样本数量符合研究要求,基本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

表2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问卷样本基本情况

Table 2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questionnaire samples in Kuns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项目属性百分比(%)项目属性百分比(%)
地缘关系老市民24.30研究生及以上5.22
安置农民27.46年龄30岁及以下33.58
新市民(外来人员)48.2430~40岁29.84
家庭收入
(元/月)
4000及以下16.0240~50岁21.59
4000~8000(不含)37.8550~60岁9.36
8000~15000(不含)28.5560岁及以上5.63
15000~20000(不含)14.22
20000及以上3.36职业摊铺业主21.25
性别59.08企业务工人员52.19
40.92管理人员4.36
学历初中及以下33.35技术骨干等6.12
高中、高职41.07工薪职员12.33
大专、本科20.36其他3.77

资料来源: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居民人居环境需求问卷调查结果。

新窗口打开

3 数据分析与结果

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利用Cronbach’s α系数法分析和考察人居环境需求量表的可靠性,在剔除降低量表可靠性的指标项后,获得的Cronbach’s α值为0.801,满足内部一致性要求,量表信度较好。对样本的单个指标变量进行“Scale if Item Deleted”检验,删除“CITC值低于0.5”且“Alpha if Item Deleted”值明显变大的指标项,筛选后各指标变量的“Alpha if Item Deleted”值均在0.801~0.912之间变化,变化幅度较小,量表内容效度较好[21]。最终剔除D5、D11、D17共3个不合格项,保留39个指标项。

3.2 差异性指标筛选

就主体属性变量对所保留的39项需求指标变量进行非参数检验(图2),发现其中28项指标概率P值小于所设定的显著水平αα=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差异,可以作为主体需求差异的表征要素。

图2   人居环境要素需求的非参数检验
α=0.05,人居环境要素指标编号见表1

Fig. 2   The non-parametric test of human settlement elements demand

3.3 主体聚类分析

分别检验各主体属性变量对差异性要素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地缘、收入、年龄、学历以及职业对中半数以上要素有显著影响,性别属性仅对住宅面积要素影响程度较大,故不参与需求差异性分析。对地缘、收入、年龄、学历以及职业5个属性变量样本进行KMO(kiaiser-Meyer-Olikin)检验和Bartlett’s球状检验,发现KMO值为0.814,Bertlett’s检验显著性的Sig.值为0.01, 根据Henson等人研究,KMO值在0.8以上,Sig.值小于0.05,效果较好,适合做主成分分析[21]。对属性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表3),得到特征值大于1的2个主因子,共解释全部信息量68.93%。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与地缘、年龄的相关性显著。从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迁入人口年轻化的发展实际考虑,一般年龄越大的居民居住时间越长,对属地产生的地方情感也越深厚,故认为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主体对属地的依恋程度;第二主成分与学历、职业、收入状况相关性显著。高学历群体更容易获得好的就业机会,它与职业、收入共同反映了主体的经济能力。将主体属性变量及其主成分分析固有值(对主成分影响程度)相结合,得到代表主体总属性的属地关联度和经济阶层的量化数值,通过聚类分析,总结出五分类的最优类群结果(表4)。

表3   主因子分析结果

Table 3   The results of main factor analysis

主成分名称主成分变量主成分固有值
特征根值百分比(%)累积百分比(%)地缘收入年龄学历职业
第一主成分1.6333.2833.280.750.130.69-0.210.22
第二主成分1.3235.6568.930.150.81-0.120.640.58

新窗口打开

表4   主体类群特征

Table 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groups

代号属地依恋程度经济能力样本比例(%)
类群2.118.067.64
类群1.564.7335.93
类群7.694.3223.45
类群8.532.4412.33
类群0.983.1220.65

新窗口打开

对类群变量及主体属性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得到不同类群的主体属性结构状况:类群以属地依恋度较弱的高经济能力人士为主,78.55%为新市民,73.98%的家庭月均收入在20 000元以上,53.22%为大专或本科及以上学历,55.33%的职业类型为企业管理或技术人员,43.25%年龄分布在40~60岁之间;类群以属地依恋度较弱的中等经济能力人士为主,70.80%为新市民,74.62%的家庭月均收入在8 000~20 000元之间,大专或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81.21%以上,职业以事业、政府单位或企业的工薪人员居多,58.30%年龄分布在30~50岁之间;类群以属地依恋度较强的中等经济能力人士为主,老市民和安置农民分别占62.66%和20.30%,65.42%的家庭月均收入多在8 000~20 000元之间,职业类型多样,各年龄段比重分布相差不大;类群以属地依恋度较强的低经济能力人士为主,78.22%为安置农民,家庭月均收入在4 000元及以下,占51.42%,职业类型选“其他”项者占47.96%,79.65%为初中及以下学历,60%以上人员年龄超过50岁;类群以属地依恋度较弱的低经济能力人士为主,新市民比重占86.10%,65.51%的家庭月均收入在4 000元以下,62.11%在企业务工,77.40%为高中/技校及以下学历,40岁以下成员占79.35%。

3.4 人居环境需求指向差异

分别对各类群差异性指标样本(保留部分样本用于结果验证)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为保证所获公因子有较准确的实际意义,对样本数据分别进行最大变异法和极大相等法2种模式下的正交旋转,在最大变异下“不控制因素个数”和强制性因素个数为3、4、5等4种条件设定下对2种模式结果进行反复调试,删除不合要求的指标项(共同度<0.30、KMO<0.50、因子载荷<0.50)及导致结构不稳定的因子变量。最后保留的24项变量KMO系数介于0.72~0.83,大于0.70标准值,Bartlett’s球形检验的Sig.值小于0.05,因子分析适切性较好。根据碎石图拐点位置和特征值大于1原则进行主公因子提取,要求公因子间正交不相关、方差贡献率在60%以上、因子载荷系数不低于0.40。以公因子负荷分布、探测变量的公因子方差及公因子的高负荷变量内涵为依据,分别对各类群的人居环境需求的潜在主公因子进行提取命名:类群设定抽取2个主公共因子F1、F2,累计方差贡献率68.16%,分别命名为“交通设施”“环境特色与文化内涵”;类群设定抽取3个主公共因子M1、M2、M3,累计方差贡献率72.44%,分别命名为“服务设施”“社会关系”和“社会认同”;类群设定抽取2个主公共因子N1、N2,累计方差贡献率63.85%,分别命名为“社区环境”“社区治理”;类群抽取设定2个主公共因子P1、P2,累计方差贡献率70.96%,分别命名为“居住条件”“社区服务”;类群设定抽取2个主公共因子Q1、Q2,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8.97%,分别命名为“住宅条件”“生存能力”(图3)。

图3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同类群主体人居环境要素需求指向
数字为因子载荷系数

Fig.3   Human settlement elements demand orientation of various groups in Kuns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以保留样本数据为依据,初始变量为观测对象,对应公因子为潜变量进行模型检验:基本适配方面,估计参数未出现负误差方差,误差变异均达到显著水平(t>1.96),潜变量与观测值间的因子负荷介于0.50~0.95之间,整体适配结果如表5所示,模型整体拟合优度较好;内在结构适配方面,观测值标准化路径系数均在0.50~0.95之间,项目信度大于0.30,潜在变量组合信度和均方差抽取量AVE(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分别大于0.7和0.5(表5)。AMOS(Analyse of Moment Structures)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各项指标基本达到适配标准,模型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表5   因子模型拟合度指数(样本数=217)

Table 5   The fitting index of factor model

指数阀值χ2dfχ2/df)<2.00P>0.05GFI>0.90AGFI>0.90CFI 0.90~1.00RMSEA 0.050~0.080RMR<0.050
243.501261.930.080.920.930.920.0530.047
265.201331.990.060.980.960.940.0660.034
237.501251.900.060.930.920.980.0730.027
253.901411.800.070.970.900.910.0640.046
242.601231.970.080.940.910.900.0800.039

注:N为保留样本数;χ2为卡方值;df为自由度;GFI为拟合优度指数;AGFI为调整拟合优度指数;CFI为比较拟合指数;RMSEA为近似误差均方根;RMR为均方根残差。

新窗口打开

3.5 人居环境需求空间差异

利用交互分析法计算5个类群在26个社区中的样本数量比例,以数量比例为基本数据矩阵,运用k-means空间聚类算法计算各类群空间分布范围,将研究区分为6个区域(图4)。

图4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同人居环境需求类型群体空间分布

Fig.4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demand orientation types in Kuns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1) 第一分区除北部万泓别墅区外,其他住区均位于城市核心,包括东部新城区的阳光水世界、西部中央商贸区的金鹰国际广场、中华商务区的象屿珑庭等。每处区域规模较小,但都是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公共空间充足、高档服务设施集中、商务办公楼密集的“品牌”住区。北部万泓别墅区虽不在核心,但属于交通便利、环境优越的临江住区,宜居性好。居民多为经济能力和经济收入都占据优势的企事业单位管理层、技术精英等,对人居环境品质要求较高,十分关注环境特色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交通设施建设现状有所不满。

2) 第二分区空间分布范围较广,包括朝阳路以南青阳港两岸地区以及城东核心外围的世茂东一号、绿地21城等新兴住区。这类区域紧临城市核心,城市建设年代较近,建筑质量较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交通发达,就业、生活都较为便利。居民以中等收入的新市民为主,对建立自身与属地社会的情感链接,实现在物质、精神、文化上全面融入有较高的心理期待。

3) 第三分区占据市政府周边区域,包括长江路街道的玉龙、西湾、樾城,青阳港东岸的金色港湾、清华园、宝岛花园以及中华园街道的四季花城、衡山城、大同新村等。区域紧邻城区西北部的玉山老城区,公共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丰富,公共空间充足(如中央公园、体育中心、儿童公园等)。由于建设年代较远,区域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建筑密度较高,社区绿化不足,景观较差,环卫、排水等市政服务能力不强。居民多为经济基础较好的昆山老市民,由于居住时间较长,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比较成熟,有较强归属感,但对社区环境、社区治理水平有所不满。

4) 第四分区紧邻西南产业园,是城市重要的居住拓展区,包括世茂蝶湖湾、枫景苑、吉田国际等。这些区域虽离市中心较远,但紧邻综合交通枢纽,内外交通便利,建设年代较新,开发强度不高,城市景观较好,是企业工薪阶层较中意的栖居之所,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的低收入群体以群租形式聚居。由于房租成本高,群租密度大,对社区安全、卫生、邻里关系以及物业管理等产生负面影响。主体需求不仅体现在商业、医疗、教育等公共设施完善上,更强调包括社区管理、住房租赁规范以及技能培训、文化宣传、社会活动等多维服务的社区公共平台构建。

5) 第五分区主要位于城区中北部,青阳路与黄浦江路之间,属于建设年代较早的农民安置区。区内工业生产与居住生活混杂现象严重,污染、噪音问题大,城中村数量多,建筑密度高,质量差,绿化和公共空间匮乏,除购物场所外,教育、医疗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较少,社区管理服务缺失导致环境衰败速度加快。在此居住的多为年龄较大、无固定职业、经济能力不高的低收入群体,对居住条件改善和公共服务力度加强的需求非常强烈。

6) 第六类分区位于城区东部边缘地带,远离城市核心,包括东城大道以东的蓬朗、蓬曦、蓬莱以及北部夏架河两侧的晨曦园、夏家园等新建农民安置区。区域建设经统一规划,内部没有大的工业企业,建筑密度适中,环境面貌较好,交通比较便利。但配套设施尚显不足,除生活必须的零售商业外,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居住形式以拆迁户安置和外来务工人员租赁为主,两类主体都对住房、配套设施、环境安全以及社区服务等要素都表现出强烈的需求。

4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准确把握居民内在需求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借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构建了城市人居环境需求评价指标体系,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基于26个社区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居住主体的人居环境需求异质性展开实证探讨,结果表明:地缘、收入、年龄、学历以及职业等主体属性对主体人居环境需求的影响较为显著,根据这些属性将主体划分为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不同类型群体,不同类型群体对人居环境的需求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和指向性;从公因子探索结果来看,简单地用马斯洛需求层次逻辑来刻画和理解主体的人居环境需求差异并不符合城市发展实际,各类群主体的需求维度均打破了需求层次结构,更多地体现在居住、交通、公共设施、社区服务与管理、社会关系、环境特色等功能结构上,功能体系的完善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不同类群主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集聚性和差异性,收入较高群体多居于资源丰富、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的城市核心及其周边区域以及生态环境较优越的临水区域,环境宜居性较好,收入偏低群体多居于公共设施较为匮乏或公共环境质量不高的城市边缘区、城中村等地,环境宜居性较差,区域人居环境的优劣差距使主体人居环境需求异质性特征更加突出。

4.2 政策启示

1) 在城市建设资源总量有限、分布不均的现实条件下,应改变以往忽视主体人居环境需求差异,以规模总量增长为主的城市建设模式,以区域功能匹配为目标,构建与居住主体需求相适应的资源供给梯次,进行基于供需平衡的区域建设分类规划指导和针对性建设。

2) 低收入群体所面临的人居环境供需矛盾冲突,最为尖锐,自主改善居住环境的能力又不强,需要政府或社会组织有效介入和引导,利用社会福利系统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包括提高政策性住房比重、完善基础配套、更新公共环境、加大社保覆盖范围和保障力度、构建公益性老年服务体系和就业协助体系等。

3) 外来务工人员多为学历层次不高的年轻人,异地生存发展能力较弱,流动性很强,大部分是以群租形式暂居于产业区周边社区,构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应采取合理措施予以疏导,包括增加企业配套住房、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等租住房源,规范商品房租赁市场,并有针对性地构建包括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定向培训等在内的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其劳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和留城定居。

4) 老城区居民拥有稳定成熟的社会关系网和大量优质公共资源,对所居区域有较强归属感,但城市建设年代较久,人居环境已显衰败,若任其恶化,会导致城市“空心化”现象出现,应及时进行旧区改造,通过公共环境更新引导和带动居民自主改善社区居住环境,优化社区治理体系,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5) 提高新建商品房住区的舒适性、标识性、交流性和文化多元性,注重塑造社区个性和文化氛围,通过增加公共空间供给和公共活动组织,鼓励居民,特别是新迁入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互动交流,逐步消除制度壁垒和文化隔阂,促进社区关系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

本文运用多种统计分析工具分析和验证了城市人居环境需求异质性特征,对如何探索主体多元化需求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基于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证研究亦给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新城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但仅代表了该类区域的发展特征,无法全面反映城市其他类型区域的人居环境需求特征,不同类型区域的主体属性及其人居环境需求异质性特征会有所差别,这将有待于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0-37.

[本文引用: 1]     

[Wu Liangyong.Introduction to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2001: 20-37.]

[本文引用: 1]     

[2] 祁新华, 程煜, 陈烈, .

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

[J].世界地理研究, 2007, 16(2): 17-24.

[本文引用: 1]     

[Qi Xinhua, Cheng Yu, Chen Lie et al.

Review of literatures on human settlements

.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07, 16(2): 17-24.]

[本文引用: 1]     

[3] 汪洋, 赵万民.

人居环境研究的信息论科学基础及其图谱意象系统

[J].地理学报, 2012, 27(2): 253-264.

[本文引用: 1]     

[Wang Yang, Zhao Wanmin.

Information theory for human settlements research and its info- spectrum images system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27(2): 253-264.]

[本文引用: 1]     

[4] Baiocchi G, Creutzig F, Minx J.

A spatial typology of human settlements and their CO2 emissions in England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5, 34:13-21.

https://doi.org/10.1016/j.gloenvcha.2015.06.00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Case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urba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re driven by socio-economic, climatic and urban-form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But neither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attributes nor their place-specific context has been well understood.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nested typology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England, containing both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s, that is based on local drivers of emissions from direct energy use in nearly 7000 local areas. We reject the standard hypothesis that settlements obey a global linear model explaining emissions. The emissions of human settlement types are characterized by unique, place-specific combinations of emission drivers. We find that density and income are dominant classifiers of loc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However, their specific impacts are particular to human settlement types as characterized by the place-specific combination of income, household size, and local climate, which are themselves spatially contextualized. Our typology strongly correlates with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lifestyles. Average househol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re highest for very high income households (top 3%) living in low-density settlement areas with large houses, mostly concentrated in outer suburbs. Our results provide a first step towards enabling decision makers to go beyond one-size-fits-all approaches but instead to apply appropriate and specific mitigating measures for each type of human settlement. In turn, successful strategies could be transferred between similar types of human settlements.
[5] Jiboye A D.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 of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in Lagos, Nigeria: Feedback for residential improvement

[J].Frontiers of Architectural Research, 2012,1(3): 236-243.

https://doi.org/10.1016/j.foar.2012.08.001      URL      [本文引用: 1]     

[6] 李雪铭, 田深圳, 杨俊,.

城市人居环境的失配度以辽宁省14个市为例

[J].地理研究, 2014,33(4): 687-697.

[本文引用: 1]     

[Li Xueming, Tian Shenzhen, Yang Jun et al.

The preliminary study of mismatch degree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Taking 14 c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s cases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33(4): 687-697.]

[本文引用: 1]     

[7] 李双江, 胡亚妮, 崔建升.

石家庄经济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演化分析

[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4): 8-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对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中采用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发展度模型、剪刀差法和协调发展耦合度模型,分别研究了石家庄2002-2010年经济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的发展状况、耦合协调状态、发展速度差异和耦合状态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石家庄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稳定上升,人居环境系统呈先慢后快的上升趋势,后者发展速度总体上快于前者;经济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在研究期内不断提高,说明经济与人居环境的关系持续改善;经济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的剪刀差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波浪形,即二者发展趋势之间的差异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经济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度分布于0°〈β〈90°范围内,二者处于协调发展阶段,耦合度β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虽然"十一五"期间石家庄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经济系统最终走向协调,但仍需继续加大其提升的力度。

[Li Shuangjiang, Hu Yani, Cui Jiansheng.

Evolvement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economic and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al systems in Shijiazhuang City

.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27(4): 8-1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对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中采用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发展度模型、剪刀差法和协调发展耦合度模型,分别研究了石家庄2002-2010年经济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的发展状况、耦合协调状态、发展速度差异和耦合状态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石家庄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稳定上升,人居环境系统呈先慢后快的上升趋势,后者发展速度总体上快于前者;经济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在研究期内不断提高,说明经济与人居环境的关系持续改善;经济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的剪刀差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波浪形,即二者发展趋势之间的差异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经济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度分布于0°〈β〈90°范围内,二者处于协调发展阶段,耦合度β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虽然"十一五"期间石家庄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经济系统最终走向协调,但仍需继续加大其提升的力度。
[8] 李航, 李雪铭, 田深圳, .

城市人居环境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机制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J]. 地理研究, 2017, 36(7): 1323-1338.

[本文引用: 1]     

[Li Hang, Li Xueming, Tian Shenzhen 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Case study of Liaoning Provinc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7): 1323-1338.]

[本文引用: 1]     

[9] 张文忠, 刘旺, 孟斌.

北京市区居住环境的区位优势度分析

[J]. 地理学报, 2005, 60(1): 115-121.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5.01.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首先选取服务设施、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区位条件等因子作为北京市城市内部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的评价要素;然后构建评价模型,对北京市不同区域居住环境进行区位优势度评价,并分析其空间特征;进一步又研究了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与住宅价格的空间关系,以及与居民居住区位选择行为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为,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空间变化趋势与商品房价格的空间分异以及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空间偏好具有相似性,即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高的地区商品房价格也相对较高,也是居民居住空间偏好地区.

[Zhang Wenzhong, Liu Wang, Meng Bin.

On location advantage value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LAVRE) in the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of Beijing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60(1): 115-121.]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5.01.013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首先选取服务设施、自然环境、交通状况、区位条件等因子作为北京市城市内部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的评价要素;然后构建评价模型,对北京市不同区域居住环境进行区位优势度评价,并分析其空间特征;进一步又研究了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与住宅价格的空间关系,以及与居民居住区位选择行为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为,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空间变化趋势与商品房价格的空间分异以及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空间偏好具有相似性,即居住环境区位优势度高的地区商品房价格也相对较高,也是居民居住空间偏好地区.
[10] 魏立华, 丛艳国, 李志刚, .

20世纪90年代广州市从业人员的社会空间分异

[J].地理学报,2007, 62(4): 407-417.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04.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1990年以来中国城市的内城区传统工业向郊区外溢,郊区大量劳动密集型国际资本进驻等因素带来城市不同职业从业者的居住空间格局的重构。以1990年、2000年广州市“街道层面”的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借用经济学中的区位商指标,分析1990~2000年广州市不同职业从业者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发现工业、低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及政府机关职员等从业者呈现出差异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工业从业者的居住空间从内城区向近郊区、远郊区等转移,低端服务业从业者的居住地一直高度集中于内城区,高端服务业从业者聚居于政府机关附近和高校、科研机构密集区,政府机关职员居住区完全与政府机关相重合。就业地与居住地的临近性是20世纪90年代广州城市从业者居住空间最为显著的特征。旧城区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空间扩展、郊区国际生产资本进驻、政府为迎合全球化而进行的政策及空间的调整、土地开发与住房商品化以及原有国家事业机关“单位制”居住模式的惯性等成为1990~2000年广州市不同职业从业者社会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基于区位商的方法来分析不同职业从业者的居住空间分异,为深入解析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Wei Lihua, Cong Yanguo, Li Zhigang et al.

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professionals of Guangzhou in the 1990s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62(4): 407-417.]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7.04.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1990年以来中国城市的内城区传统工业向郊区外溢,郊区大量劳动密集型国际资本进驻等因素带来城市不同职业从业者的居住空间格局的重构。以1990年、2000年广州市“街道层面”的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借用经济学中的区位商指标,分析1990~2000年广州市不同职业从业者的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发现工业、低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及政府机关职员等从业者呈现出差异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工业从业者的居住空间从内城区向近郊区、远郊区等转移,低端服务业从业者的居住地一直高度集中于内城区,高端服务业从业者聚居于政府机关附近和高校、科研机构密集区,政府机关职员居住区完全与政府机关相重合。就业地与居住地的临近性是20世纪90年代广州城市从业者居住空间最为显著的特征。旧城区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空间扩展、郊区国际生产资本进驻、政府为迎合全球化而进行的政策及空间的调整、土地开发与住房商品化以及原有国家事业机关“单位制”居住模式的惯性等成为1990~2000年广州市不同职业从业者社会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基于区位商的方法来分析不同职业从业者的居住空间分异,为深入解析城市社会空间分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1] 李雪铭, 李明.

基于体现人自我实现需要的中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评价分析

[J].地理科学,2008,28(6):742-74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已有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大多基于"生存、生活需要"层次,从人的自我实现需要角度研究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未见报道。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信息时代下城市人居环境的人文因素内涵,构建一套体现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在国内首次将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在城市人居环境聚类分析中,根据聚类结果将中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分成四种类型,总结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归纳不同类别城市人居环境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种空间分异的原因。

[Li Xueming, Li Ming.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ajor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based on embodying self-realization needs in Chin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28(6): 742-747.]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已有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大多基于"生存、生活需要"层次,从人的自我实现需要角度研究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未见报道。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信息时代下城市人居环境的人文因素内涵,构建一套体现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在国内首次将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在城市人居环境聚类分析中,根据聚类结果将中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分成四种类型,总结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归纳不同类别城市人居环境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种空间分异的原因。
[12] 陈呈奕, 张文忠, 湛东升.

环渤海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估及影响因素

[J].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2): 1562-1570.

[本文引用: 2]     

[Chen Chengyi, Zhang Wenzhong, Zhan Dongsheng.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Bohai rim area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7, 36(12): 1562-1570.]

[本文引用: 2]     

[13] 丛艳国.

广州市人居环境满意度的阶层分异研究

[J]. 城市规划, 2013,1(37): 40-44.

[本文引用: 1]     

[Cong Yanguo.

Different social stratums in Guangzhou

. Urban Planning, 2013, 1(37): 40-44.]

[本文引用: 1]     

[14] 谌丽, 张文忠, 李业锦.

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

[J]. 地理学报,2008,63(10):1022-1032.

[本文引用: 2]     

[Chen Li, Zhang Wenzhong, Li Yejin.

Urban residenti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Dalian’s Residents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63(10):1022-1032.]

[本文引用: 2]     

[15] 李雪铭,田深圳,张峰,.

特殊功能区尺度的人居环境评价: 以大连市10所高校为例

[J].城市问题,2014(2):24-30.

[本文引用: 2]     

[Li Xueming, Tian Shenzhen, Zhang Feng et al.

The evalu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of urban special functional area scale: Taking 10 universities in Dalian as cases

. Urban Problems, 2014(2): 24-30.]

[本文引用: 2]     

[16] 湛东升,孟斌,张文忠.

北京市居民居住满意度感知与行为意向研究

[J].地理研究,2014,33(2): 336-34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2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提高居民居住满意度是促进宜居城市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传统研究多关注客观物质设施建设,而忽略居民居住需求的实际感知,对转型期中国大城市居民居住满意度影响机制与行为意向研究还相对薄弱。选取北京市不同类型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012年居住满意度感知评价调查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居住满意度—居住流动性意向"概念模型,重点探讨转型期北京市居民居住满意度感知因素及其与居住流动性意向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居住满意度感知评价主要由居住环境、住房条件、配套设施和交通出行四个维度构成,且各维度的影响效应呈现出住房条件>居住环境>配套设施>交通出行的递减趋势。居住满意度对居住流动性意向具有显著地负面感知效应。另外,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特征也对居住满意度感知评价和居住流动性意向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为深入了解转型期北京市居民居住环境需求与偏好提供较好的实证案例,同时对指导居住区开发和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Zhan Dongsheng, Meng Bin, Zhang Wenzhong.

A study on residential satisfaction and its behavioral intention in Beijing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33(2): 336-34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2012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提高居民居住满意度是促进宜居城市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传统研究多关注客观物质设施建设,而忽略居民居住需求的实际感知,对转型期中国大城市居民居住满意度影响机制与行为意向研究还相对薄弱。选取北京市不同类型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012年居住满意度感知评价调查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了"居住满意度—居住流动性意向"概念模型,重点探讨转型期北京市居民居住满意度感知因素及其与居住流动性意向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北京市居民居住满意度感知评价主要由居住环境、住房条件、配套设施和交通出行四个维度构成,且各维度的影响效应呈现出住房条件>居住环境>配套设施>交通出行的递减趋势。居住满意度对居住流动性意向具有显著地负面感知效应。另外,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特征也对居住满意度感知评价和居住流动性意向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为深入了解转型期北京市居民居住环境需求与偏好提供较好的实证案例,同时对指导居住区开发和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7] 周春山, 罗仁泽, 代丹丹.

2000~2010年广州市居住空间结构演变及机制分析

[J]. 地理研究, 2015, 34(6): 1109-1124.

[本文引用: 1]     

[Zhou Chunshan, Luo Renze, Dai Dandan.

Evolu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residential spatial structure from 2000 to 2010 in Guangzhou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6): 1109-1124.]

[本文引用: 1]     

[18] 张文忠, 谌丽, 杨翌朝.

人居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J].地理科学进展, 2013,32(5): 710-72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5.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人居环境作为人类栖息地,随着人类活动影响范围和强度的增加,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梳理了近20 年来关于人居环境演变的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从人居环境演变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演变机制探析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评述了国内外的研究动向.总体而言,人居环境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的特点,在数据获取、演变过程的研究上更多地采用了现代化技术和模拟分析方法,但学术界对人居环境的内涵、演变机制解析等仍然存在着分歧.与国外研究相比,中国人居环境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限于人居环境评价,对人居环境演变机理涉及较少,且研究数据和方法较为单一.最后本文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Zhang Wenzhong, Chen Li, Yang Yizhao.

Research progress on human settlement evolution

. Progress in Geography,2013, 32(5): 710-721.]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5.00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人居环境作为人类栖息地,随着人类活动影响范围和强度的增加,人居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居环境演变过程也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梳理了近20 年来关于人居环境演变的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从人居环境演变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演变机制探析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评述了国内外的研究动向.总体而言,人居环境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的特点,在数据获取、演变过程的研究上更多地采用了现代化技术和模拟分析方法,但学术界对人居环境的内涵、演变机制解析等仍然存在着分歧.与国外研究相比,中国人居环境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限于人居环境评价,对人居环境演变机理涉及较少,且研究数据和方法较为单一.最后本文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19] 李雪铭, 晋培育.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与时空差异分析

[J]. 地理科学, 2012,32(5): 521-529.

https://doi.org/10.7666/d.Y223464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城市人居环境已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以社会经济环境、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生态环境4 个一级指标,28 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国286 个地级以上城市在2000 年、2003 年、2006 年和2009 年4 个时间断面的人居环境质量特征和时空差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在逐步提高,城市之间人居环境质量得分差值缩小,各城市排名基本保持在一定范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级别差异明显;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差异显著,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从东部到中、西部依次递减的地带性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南高北低的分布状况,且各地区城市级别分布不均衡;人居环境质量水平较高的城市呈&ldquo;团&rdquo;状分布,与国家&ldquo;十二五&rdquo;规划纲要中城市化战略格局基本吻合;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规模无对应关系。</p>

[Li Xueming, Jin Peiyu.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s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Chin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32(5): 521-529.]

https://doi.org/10.7666/d.Y223464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城市人居环境已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进程,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以社会经济环境、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环境、生态环境4 个一级指标,28 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中国286 个地级以上城市在2000 年、2003 年、2006 年和2009 年4 个时间断面的人居环境质量特征和时空差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整体在逐步提高,城市之间人居环境质量得分差值缩小,各城市排名基本保持在一定范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级别差异明显;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差异显著,呈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从东部到中、西部依次递减的地带性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南高北低的分布状况,且各地区城市级别分布不均衡;人居环境质量水平较高的城市呈&ldquo;团&rdquo;状分布,与国家&ldquo;十二五&rdquo;规划纲要中城市化战略格局基本吻合;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规模无对应关系。</p>
[20] Maslow A H.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M]. New York: Harper and Bros, 1954: 174-175.

[本文引用: 1]     

[21] Henson R K, Kogan L R, Vacha-Haase T.

A reliability generalization study of the teacher efficacy scale and related instruments

[J].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001, 61: 404-420.

https://doi.org/10.1177/00131640121971284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ABSTRACT Teacher efficacy has proven to be an important variable in teacher effectiveness. It is consistently related to positive teaching behaviors and student outcomes. However, the measurement of this construct is the subject of current debate, which includes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predominant instruments used to assess teacher efficacy. The present study extends this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examines sources of measurement error variance in the Teacher Efficacy Scale (TES), historically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instrument in the area. Reliability generalization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typical score reliability for the TES and potential sources of measurement error variance across studies. Other related instruments were also examined as regards measurement integr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