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版权声明: 2018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展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后,党中央更进一步地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四化”发展的全过程,提出了“五化”协同发展战略目标。但“五化”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各“化”之间、区域之间难以协调等诸多难题,要把绿色化真正融入到“四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也并非易事。因而,“四化”同步发展的相关问题仍然是各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近日,一部探讨中国“四化”同步发展相关问题的专著《中国“四化”同步发展时空演化格局、形成机理与模式选择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发行,作者为浙江工业大学徐维祥教授带领的团队。该书运用全国范围内的大样本数据和调研进行实证研究与分析,全面掌握中国“四化”同步发展状况,深入挖掘“四化”同步发展时空格局形成机理,总结和归纳中国区域特色经济下的“四化”同步发展组织模式和推进对策,这对未来成功实施“四化”乃至“五化”同步发展战略,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该书首先明确了“四化”同步发展的涵义、理论研究基础和内在作用机理,然后分3个部分对“四化”同步发展的问题展开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历年来中国“四化”同步发展的时空动态演化格局,揭示“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部分总结中国“四化”同步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不同地区实施“四化”同步发展的机制设计,进而提出推进中国“四化”同步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中国各地区“四化”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国各地区经济的稳定、持续和共同发展。第三部分基于各地“四化”难以同步发展的现实,从空间连续性的跨区域视角探讨通过构建“四化同步区”来实现广域空间上的“四化”同步发展。
纵观全书,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选题视角新颖,研究思路灵活。该书基于十八大报告中的“四化”同步发展热点问题,但不局限于其单一的评价体系和现状探析研究,而着重从空间视角来探讨中国区域内、区域间的“四化”同步发展问题,并从全国范围内概括“四化”同步发展的典型模式。在研究思路上,一方面从理论—实际—理论—实践,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反复结合的过程;另一方面,研究突破了单个区域的局域概念,将孤立封闭的区域和城市概念拓展至集聚经济圈,基于空间连续性的视角提出了广域“四化”同步发展的理念和建立“四化同步区”的构想。
2) 研究内容丰富,研究结论可靠。该书首先提出了“四化”及其同步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和测度方法;其次,从多个层面揭示其时空发展变化、空间结构及其影响机理,从而提出构建“四化同步区”的发展新思路及其相应对策;然后通过对中国典型地区“四化”同步发展现状及其模式的调研分析,总结“四化”同步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其形成机制,为中国其他地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其研究内容详实。同时,该书的研究基于287个地级市的大样本数据和全国范围内的实际调研、问卷,其研究结论较为可靠。
3) 研究方法多样化。该书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多角度、多范畴的研究,既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又有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中既有统计建模方法,又运用了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同时,借助于ArcGIS、Geoda、Stata、SPSS、smartpls、R软件、Surfer 软件等工具,进行细致、可靠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以得到相对全面和可靠的结论。
总之,该书的出版丰富了社会经济发展理论,不仅对从事“四化”发展、区域经济的研究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全国进一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同时也为地方和区域制定“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重要参考,是一本集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于一体的学术专著。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