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2019 , 39 (2): 305-315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9.02.015

Orginal Article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田俊峰1, 王彬燕2, 王士君2

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1
2.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Urban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Its Coupling Relationship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Tian Junfeng1, Wang Binyan2, Wang Shijun2

1.College of Earth Scienc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1, Jilin, China
2.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Jilin, China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9)02-0305-11

通讯作者:  通讯作者:王士君,教授。E-mail:wangsj@nenu.edu.cn

收稿日期: 2017-12-5

修回日期:  2018-07-18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2-20

版权声明:  2019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30749,41471142)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田俊峰(1991-),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E-mail:tianjf16@mails.jlu.edu.cn

展开

摘要

在阐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耦合协调性内涵及其交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东北三省2003~2015年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其主成分间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过程。研究认为: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表现出随时间“先升后降”的特征,区内三省间差异明显,中心和门户城市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亦存在“先升后降”的时序变化特征,空间上表现为“南高北低”,低值区范围缩减明显;社会效益差异不显著,在南北方向上表现出“凸”字型分布特征;区域生态环境效益整体较高,高值区由集中趋向分散。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间耦合协调关系在各时间节点均表现为失调,且以中度失调为主,但中心城市和门户城市的三效益耦合协调关系相对较好,向协调方向发展,哈长与辽中南城市群地区协调性优于其他区域,吉林省与辽宁省东部的部分城市协调关系趋向恶化。城市土地利用效益间关系失调主要受复合因素的作用,经济效益滞后是制约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关系提升的主因,生态环境效益滞后不是限制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性提升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 耦合协调关系 ; 时空演化 ; 东北三省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exposition to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connotation and interaction mechanism, we buil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sing the mean square deviation decisi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to measure the comprehensive urban land use efficiency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Heilongjiang, Jilin and Liaoning from 2003 to 2015 and analyses its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rocess. The study found that: 1)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of urban land use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rst up, then down’, and there are clear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ree provinces. Besides, the center and the gateway city has long been at a higher level. 2) The change of the urban land utilization economic efficiency are similarity with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on the space, the low range is reduced obviously; the differences of social efficiency are not significant, but also showed a ‘convex’ word distribution on the space; the overall regional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is on a higher level, the high value area are changed from concentrated to disperse. 3)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urban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 between time nodes are characterized by disturbance, and give priority to moderate disorders, but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different efficiency in center and the gateway city are relatively good and developing in a coordinated direction. Besides, Ha-Chang and the Mid-southern of Liaoning Province is better than that of other regions; 4) The imbal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land use efficiency is mainly affected by complex factors. Lagging of economic benefit is the main reason restricting the improvement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relation of land use efficiency.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rrent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iciency in northeast China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disorder. As a result, It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urban land use syste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efficiency in the process of future land use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is process, different types of region should form their own targeted path. For the full lagging region,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land use through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hich will increase the social efficiency and ecological efficiency. The social efficiency lagging region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tensive use of limited construction land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urban internal condition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efficiency lagging regions should focus on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uous industry and the industrial cooperation with the central city. For the other cities, promote clean production and circular economy, strengthen the ability of the central region agglomeration are the important ways to promote urban land use economic benefits.

Keywords: urban land use efficiency ;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and coordination ;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0

PDF (1258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田俊峰, 王彬燕, 王士君.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2): 305-315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9.02.015

Tian Junfeng, Wang Binyan, Wang Shijun. Urban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Its Coupling Relationship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9, 39(2): 305-315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9.02.015

当前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存在城市建设用地粗放利用,导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偏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不均衡,导致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因此,在科学评价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基础上协调好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三者间关系,实现城市土地的综合高效利用,已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方面,相关研究较丰富,研究对象由单项效益[1,2]向综合效益[3,4]转变,研究方向由单纯关注土地利用效益向关注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间协调关系转变[5,6,7,8,9]。有关城市土地利用不同类型效益协调关系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晚,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发达地区城市等特定的“点”[10,11,12],近年来相关研究关注对象由“点”向“面”发展,即开始关注区域内部城市土地利用不同效益间协调关系[13,14,15,16]的空间分布特征。

整体来看,以往研究在探讨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间协调关系时主要是分别进行两两之间协调关系的探讨,鲜有研究同时对三者间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同时,现有研究多基于静态时点开展,对区域内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关系的动态演变关注不足;此外,当前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机理的分析偏弱。

现有部分研究认为,东北地区土地开发强度整体偏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低效[17]。因此,提升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与效益,实现东北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高效、综合利用,对实现新一轮东北振兴背景下城市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方面,本文尝试在阐述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内涵和机理的基础上,对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以及分系统效益进行评价,并开展时空动态过程研究。进一步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区域内部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主成分间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了实证探究。同时,识别出不协调地区限制其协调性提升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土地利用优化策略,为新一轮东北振兴过程中东北城市实现土地综合高效利用提出针对性建议。

1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内涵与交互耦合机理

1.1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内涵

土地本身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复合系统,在土地上进行投入,会形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方面效益。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过程中经济产出的增加以及要素投入能力的提升;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居住条件等非自然环境的改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过程所带来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

1.2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系统交互耦合机理

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间存在着密切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18]。土地是一切经济与社会活动的载体,农业用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并进行开发利用,目的在于获得期望产出,即经济效益,并将经济收益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过程,以产生社会效益。这一过程中因技术、资本等方面的限制,产生污染物等非期望产出,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造成破坏,影响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受损一方面带来宜居性的下降,削弱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改变土地承载力以及区位环境,造成经济效益损失。同时,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可通过投入于生产技术改造等方式来减少非期望产出,对生态环境效益产生正向作用,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良好的条件,促进土地利用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提升(图1)。

图1   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系统交互耦合关系

Fig. 1   The coupling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the urban land utilization system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3,5~7,9,14,15],在综合考虑指标体系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基于投入产出过程确定相关指标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标评价体系(表1)。土地利用的经济产出主要表现为城镇国民生产总值、非农产业产值以及财政收入,故将相关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过程中城市建成环境的变化以及城镇居民的集聚与扩散,因此,选择“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人口密度”表征城市土地承载人口的变化情况,以“人均居住面积”反映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的变化,以“人均道路面积”反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变化,以“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建设用地扩展速度”反映土地自身变化情况。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主要反映土地利用过程中非期望产出数量及随之而产生的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其中以“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与“绿化覆盖率”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性,以废气与污水排放量反映环境效益。

表1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o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and economic, social, ecological benefit of the urban land utilization in three northeast provinces

系统层子系统层指标层功效权重
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经济效益城镇地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hm2+0.0783
单位建设用地面积财政收入(万元/ hm2+0.0670
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万元/ hm2+0.0710
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万元/ hm2+0.0660
单位建设用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hm2+0.0774
社会效益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元)+0.0722
单位建设用地面积人口密度(人/ hm2-0.0784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m2/人)+0.0594
城镇人均道路面积(m2/人)+0.0590
人均建设用地面积(m2/人)-0.0582
建设用地扩展速度(%)-0.0531
生态环境效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0690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0.0587
单位面积建设用地工业废气排放量(m3/hm2-0.0660
单位面积建设用地污水排放量(t/ hm2-0.0662

新窗口打开

本研究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各研究单元经济社会相关数据、土地利用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201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以及三省份的统计年鉴,部分数据通过相应年份省市经济社会统计公报补充获取。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因大部分指标数据无法获取,未纳入研究范围。

2.2 研究方法

2.2.1 均方差决策法

均方差决策法是一种重要的客观赋权方法,其基本原理是认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的系数大小取决于指标属性值的相对离散程度,离散程度越大的指标,权重系数越大[20]。具体的计算过程与步骤为:首先,为使不同单位与类型数据间具有可比性,结合各指标的功效,采取极值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权重:

X=Xijn×m(1)

EAi=1mj=1mXij(2)

δAi=1mj=1mXij-EAi(3)

WAi=δAi/inδAi(4)

各式中, Xijj城市 i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 EAi为某一年份各城市 i指标的平均值; δAi为某一年份i指标的均方差; WAii指标的权重系数。

结合权重系数与指标标准化值,求得东北地区各地级单元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值:

Z=WAiXij(5)

在获得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值的基础上,对各年份评价值采用自然断裂点法,划分为低综合利用效益区、中等综合利用效益区、高综合利用效益区3级。

2.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是指多个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21],通常以耦合度描述这种系统或运动相互影响的程度。耦合度不能反映子系统各自的发展水平,可能会出现子系统发展水平均较低,而耦合度却较高的结果[13]。因此,本文在耦合度的基础上,借鉴容量耦合概念和耦合系数模型,得到多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22],以耦合协调度表征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时空耦合协调程度。模型的函数关系式见参考文献[23]

依据耦合协调度,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22],将东北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程度D划分为如下等级:D∈(0,0.19)、D∈(0.19,0.29)、D∈(0.29,0.39)、D∈(0.39,0.49)分别表示严重、中度、轻度与濒临失调;D∈(0.49,0.59)、D∈(0.59,0.69)、D∈(0.69,0.79)、D∈(0.79,0.89)、D∈(0.89,1.00)分别表示勉强、初级、中级、良好与优质协调。

3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及其时空演变规律

3.1 综合效益随时间“先升后降”,空间格局变动明显

东北三省整体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表现出“先升后降”的时序变化特征。黑龙江与吉林两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变化趋势与区域整体一致,但黑龙江省2009~2015年综合效益下降趋势更加显著。辽宁省研究期内综合效益持续提升。标准差的计算结果显示,东北三省内部各单元间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仍在不断增强。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格局变动明显(图2),主要表现为中、高效益区“西退南扩”,黑龙江省西部与北部部分城市综合效益由中等向低效益转变;而在该时段内,位于辽宁省中部的丹东、鞍山等则由低效益向中等效益转变。整体上看,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北低南高”的空间格局日益凸显,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综合效益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在哈长与辽中南两大城市群地区形成城市土地利用高效益区,且其空间范围仍在不断拓展。

图2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格局演变

Fig. 2   The spatial structure evolvement of comprehensive benefit to the urban land utilization in the three northeast provinces

3.2 经济效益随时间波动变化,空间上表现为“南高北低”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亦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黑龙江省2003~2015年经济效益持续下降,2015年平均效益较2003年下降17.40%;吉林省经济效益与东北地区整体的变化过程相一致;辽宁省经济效益持续提升,2015年平均效益较2003年上升36.35%。

空间分布上,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与综合效益类似,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图3),形成包含大庆、松原、哈尔滨、长春的哈长与包含沈阳、鞍山、大连等单元的辽中南两大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高值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低值单元在2003年分布较分散,2009年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西部形成大范围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低值区,至2015年该区域范围缩减,仅在黑龙江省北部存在由黑河、伊春等资源型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低值区。

图3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格局演变

Fig. 3   The spatial structure evolvement of economic benefit to the urban land utilization in the three northeast provinces

3.3 社会效益“先降后升”,呈“凸”字形空间分布特征

2003~2015年东北三省整体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先降后升”,吉林省与辽宁省社会效益与区域整体变化过程一致,黑龙江省社会效益持续下降。3个年份标准差的计算结果显示,东北三省内部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差异不显著(3个年份标准差分别为0.008 1、0.011 1、0.008 9).

在空间上,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呈“凸”字型空间分布特征。2003年社会效益中值与高值区集中于东北三省东西两翼(图4),中部由北至南形成包含伊春、鹤岗、哈尔滨、吉林等市的条带状土地利用社会效益低值区;2009年,随着社会效益的整体下降,高值单元在空间上呈散点状分布;至2015年,于东北三省中部形成由牡丹江、哈尔滨、长春、吉林等所组成的社会效益高值区,南部辽宁省仅有沈阳与大连社会效益较高,其他单元均相对较低。

图4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空间格局演变

Fig. 4   The spatial structure evolvement of social benefit to the urban land utilization in the three northeast provinces

3.4 生态环境效益呈现“先升后降”的时序变化特征,区域内部空间差异不明显

2003~2015年,东北三省整体以及黑龙江与辽宁两省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先升后降”,吉林省生态环境效益则持续提升。东北三省内部各单元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差异不明显,差异程度要弱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在空间上,除2009年于黑龙江中东部、北部以及吉林省中部形成由哈尔滨、牡丹江、伊春、长春、松原等所组成的大范围的生态环境高值区外(图5),其他时间节点生态环境效益高值与低值单元在空间上均呈分散分布。鹤岗、伊春、长春、沈阳、阜新生态环境效益较高,在东北三省长期居于前列;葫芦岛、丹东生态环境效益在2003年尚处于高水平,而后持续下降,至2015年已步入低值区行列;朝阳市生态环境效益则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

图5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空间格局演变

Fig.5   The spatial structure evolvement of ecological benefit to the urban land utilization in the three northeast provinces

4 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协调关系

4.1 耦合协调关系的时序变化

对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的计算结果显示(表2),研究时段内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各子系统间长期处于失调状态,且以中度失调为主,协调性亟待进一步提升。对于东北三省整体,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协调性在2003~2009年显著提升,2009年后出现下降。分省区的对比分析表明,黑龙江与吉林两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子系统间耦合协调关系均表现为“先升后降”,其中吉林省在2009年整体达到轻度失调水平,但2015年又转变为中度失调;辽宁省3个子系统间协调关系改善明显,整体由中度失调转变为轻度失调。

表2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耦合协调等级及其变化

Table 2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its change of economic, social, ecological benefit of the urban land utilization in the three northeast provinces

城市2003年2009年2015年
D耦合协调等级D耦合协调等级D耦合协调等级
哈尔滨市0.2964轻度失调0.3135轻度失调0.3249轻度失调
齐齐哈尔市0.2584中度失调0.2487中度失调0.2607中度失调
鸡西市0.2359中度失调0.2320中度失调0.2282中度失调
鹤岗市0.2160中度失调0.2495中度失调0.2343中度失调
双鸭山市0.2398中度失调0.2624中度失调0.2165中度失调
大庆市0.3338轻度失调0.3270轻度失调0.3264轻度失调
伊春市0.0000极度失调0.1427严重失调0.0000极度失调
佳木斯市0.2474中度失调0.2428中度失调0.2659中度失调
七台河市0.1940严重失调0.2592中度失调0.2220中度失调
牡丹江市0.2834中度失调0.2670中度失调0.2687中度失调
黑河市0.2707中度失调0.2089中度失调0.2217中度失调
绥化市0.2797中度失调0.2296中度失调0.2500中度失调
长春市0.3153轻度失调0.3133轻度失调0.3174轻度失调
吉林市0.2761中度失调0.3000轻度失调0.2802中度失调
四平市0.2350中度失调0.2731中度失调0.2904轻度失调
辽源市0.2276中度失调0.2917轻度失调0.2941轻度失调
通化市0.2688中度失调0.2673中度失调0.2605中度失调
白山市0.2652中度失调0.3067轻度失调0.2802中度失调
松原市0.2853中度失调0.3286轻度失调0.3138轻度失调
白城市0.2649中度失调0.2606中度失调0.2644中度失调
沈阳市0.3053轻度失调0.3471轻度失调0.3487轻度失调
大连市0.3020轻度失调0.3403轻度失调0.3307轻度失调
鞍山市0.2682中度失调0.2902轻度失调0.2779中度失调
抚顺市0.2384中度失调0.2659中度失调0.2860中度失调
本溪市0.2549中度失调0.2959轻度失调0.2941轻度失调
丹东市0.2538中度失调0.2792中度失调0.2797中度失调
锦州市0.2784中度失调0.2819中度失调0.3149轻度失调
营口市0.2469中度失调0.2810中度失调0.2919轻度失调
阜新市0.2512中度失调0.2437中度失调0.2288中度失调
辽阳市0.2452中度失调0.2713中度失调0.2752中度失调
盘锦市0.3016轻度失调0.3181轻度失调0.3196轻度失调
铁岭市0.2535中度失调0.2877中度失调0.2648中度失调
朝阳市0.2365中度失调0.2310中度失调0.2482中度失调
葫芦岛市0.2717中度失调0.2715中度失调0.2972轻度失调
黑龙江省0.2380中度失调0.2486中度失调0.2349中度失调
吉林省0.2673中度失调0.2927轻度失调0.2876中度失调
辽宁省0.2648中度失调0.2861中度失调0.2900轻度失调

新窗口打开

4.2 耦合协调关系的空间分异与演化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关系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市与沿海门户城市耦合协调性相对较好,同类型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的空间分异与演化特征。如图6所示,3个年份沈阳、大连等区域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耦合协调等级均为轻度失调,且由失调向协调演变;葫芦岛、营口等沿海门户城市耦合协调关系改善也较为明显,由中度失调转化为轻度失调。内部哈长与辽中南城市群地区耦合协调性优于其他区域;土地利用效益中度失调与严重失调地区主要集中于黑龙江省以及吉林省与辽宁省东部(吉林、通化、丹东),该区域内部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持续下降,甚至由中度失调向严重失调转变。黑龙江省伊春市因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过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关系在研究时段内均表现为严重失调。

图6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关系空间格局演变

Fig. 6   The spatial structure evolvement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to urban land use benefit in the three northeast provinces

4.3 耦合协调性提升的限制性因素

基于2015年相关评价值,将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关系表现为中度失调与严重失调的单元划分为7种类型(表3),以进一步识别东北三省整体以及内部不同空间区位与地域类型单元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性提升的限制性因素。

表3   东北三省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关系限制性因素类型划分

Table 3   The Limiting factors classification to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of economic, social, ecological benefit of the urban land utilization in the three northeast provinces

类型划分分类依据2015年包含的城市
经济效益滞后型u1<u1¯,u2>u2¯,u3>u3¯四平市
社会效益滞后型u1>u1¯,u2<u2¯,u3>u3¯辽源市、抚顺市、锦州市
生态环境效益滞后型u1>u1¯,u2>u2¯,u3<u3¯——
经济社会效益滞后型u1<u1¯,u2<u2¯,u3>u3¯齐齐哈尔市、鸡西市、鹤岗市、伊春市、佳木斯市、七台河市、吉林市、通化市、阜新市、铁岭市
经济生态效益滞后型u1<u1¯,u2>u2¯,u3<u3¯牡丹江市、黑河市、白山市、白城市、辽阳市
社会生态效益滞后型u1>u1¯,u2<u2¯,u3<u3¯鞍山市、本溪市、丹东市、营口市
全面滞后型u1<u1¯,u2<u2¯,u3<u3¯鸭山市、朝阳市、绥化市

注:u1u2u3分别表示单元相应年份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 u1¯u2¯u3¯表示相应年份区域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平均值。

新窗口打开

表3显示,东北三省因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某一子系统滞后而表现为耦合协调关系失调的单元仅有4个,说明当前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失调主要受复合因素作用。区域内因受经济与其他子系统共同作用而导致关系失调的单元有18个,说明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缓慢而带来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滞后对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关系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东北三省不存在单纯因生态环境效益滞后而导致土地利用效益失调的结果表明,当前东北三省生态环境效益滞后不是限制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性提升的主要因素。

双鸭山、朝阳、绥化三市属全面滞后型。其中,双鸭山市为衰退型资源城市,其自身存在的“资源诅咒效应”对经济增长、城市建设与社会物质资本投入等方面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24],限制了土地利用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提升,影响了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朝阳市与绥化市当前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制约了自身经济的发展,导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提升缓慢,同时也限制了城市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投入能力,不利于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提升。

辽源、抚顺、锦州三市属社会效益滞后型。三市受山地与水系等自然条件限制,建设用地的使用与扩展空间有限,导致城市人口密度高,人均居住面积小,城市内部人地之间矛盾突出,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提升的过程中社会效益提升不明显,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滞后。

经济社会效益滞后型地区集中分布于东北三省北部、西部以及东部。其中,鸡西、鹤岗、伊春、七台河、佳木斯位于东北三省边缘且为资源型城市,自身又不具备门户区位,致使其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土地利用经济效益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资源诅咒效应”也限制了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提升。齐齐哈尔市、吉林市、铁岭市紧邻东北三省中心城市,当前东北三省中心城市仍处于对要素的吸引与集聚阶段[25],溢出效应不明显,甚至因其强烈的极化作用而制约了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导致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经济与社会效益滞后。

经济生态效益滞后型地区包含牡丹江、黑河、白山、白城和辽阳。该类型内单元均位于东北三省东西两翼生态环境脆弱区,且主要为资源型城市与重化工业城市,其生产活动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环境影响较大,导致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较低。相关研究发现,拥有一个强大的中心城市,其经济绩效更好[26],有利于经济发展,而牡丹江、黑河、白山、白城和辽阳市域规模较大,但市区规模与经济体量较小(白山、白城、黑河市辖区人口与GDP在东北三省排名均靠后),对全市的集聚与带动能力较弱,制约了其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提升。

鞍山、本溪、丹东、营口属社会生态滞后型。鞍山、本溪两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早期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关注不足,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放缓、衰退,城市要素投入能力下降明显(两市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均呈负增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且两市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与空间配置间存在显著的不匹配性[27],建设用地投入规模相对经济社会发展超前,进一步降低了其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丹东、营口重工业在经济发展中仍居重要地位,环境污染严重(2015年丹东与营口单位面积建设用地工业废气排放量在东北三省分别位于第4与第7位),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且两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缓慢[28],直接导致其土地利用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滞后。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1)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表现出“先升后降”的时序变化特征,内部差异显著。空间分异与变化方面表现为高效益区的“西退南扩”,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区域内存在哈长与辽中南城市群两大城市土地利用高效益区。

2) 区域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在时序变化上亦存在“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内部社会效益差异不显著,存在“凸”字型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环境效益整体较高,各单元间差异小,高效与低效单元在空间上均呈分散分布状态。

3) 东北三省城市目前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间耦合协调关系仍处失调状态,内部空间差异明显,中心城市与沿海门户城市耦合协调性表现出较高水平。哈长城市群与辽中南城市群整体处于轻度失调状态,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性优于其他区域;黑龙江省以及吉林、辽宁两省东部地区部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持续下降,甚至由中度失调向严重失调转变。

4) 东北三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失调主要受复合因素作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滞后对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关系的提升有重要影响,生态环境效益滞后不是限制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性提升的主要因素。

5.2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当前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间耦合协调关系整体仍处于失调阶段,因此,有针对性的促进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系统协调发展已成为东北三省未来土地利用的必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类型地区应形成各自有针对性的路径。对于双鸭山、朝阳、绥化等全面滞后型地区,应通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首先提升土地利用经济效益,以带动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提升;辽源、抚顺、锦州等社会效益滞后型地区应基于“精明增长”理论,强化对有限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城市内部条件;经济社会效益滞后型地区应首先实现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提升,其中鸡西、鹤岗等资源型城市应重点强化对资源型产业接续产业的打造,以实现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平稳过渡,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升城市对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提升土地利用社会效益。齐齐哈尔市、吉林市等应强化与区域中心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提升;牡丹江、黑河等经济生态效益滞后型城市以及鞍山、本溪等社会生态效益滞后型城市应借助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契机,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投入。牡丹江、黑河等市更应强化对中心城区集聚能力的提升,推动经济、人口等要素向中心城区集中,以形成规模经济,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宋戈, 高楠.基于

DEA方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析——以哈尔滨市为例

[J].地理科学, 2008, 28(2):185-1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8.02.0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哈尔滨市建成区土地利用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哈尔滨市所处发展阶段及土地利用现状特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DEA方法为手段,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学计算,对哈尔滨市2001~2005年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水平一般,且土地投入有冗余。提出加强城市存量土地利用、注重不同用地类型的投资比例、调整产业结构三方面入手提出提高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建议。

[Song Ge, Gao Nan.

Economic benefit analysis of urban land utilization based on DEA method—A case of Harbin in city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28(2):185-1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8.02.0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哈尔滨市建成区土地利用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哈尔滨市所处发展阶段及土地利用现状特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DEA方法为手段,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学计算,对哈尔滨市2001~2005年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水平一般,且土地投入有冗余。提出加强城市存量土地利用、注重不同用地类型的投资比例、调整产业结构三方面入手提出提高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建议。
[2] 陈士银,陈爱珠,周飞.

区域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及其时空特征研究

[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24(11): 975-9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8141.2008.11.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用地公平、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等四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变异系数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对湛江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96-2006年湛江市土地利用的用地公平性较高且变化较小,而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公平性和社会保障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明显增加;2006年土地利用社会效益以遂溪县最高、徐闻县最低。分析了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 Chen Shiyin, Chen Aizhu, Zhou Fei.

Study on social benefit of regional land-use and its space-time characters

.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08,24(11): 975-97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8141.2008.11.006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用地公平、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公平和社会保障等四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变异系数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对湛江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96-2006年湛江市土地利用的用地公平性较高且变化较小,而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公平性和社会保障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明显增加;2006年土地利用社会效益以遂溪县最高、徐闻县最低。分析了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3] 朱珠,张琳,叶晓雯,.

基于TOPSIS方法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J].经济地理,2012,32(10): 139-144.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在TOPSIS方法下,充分考虑土地投人和土地产出,结合变异系 数法确定权重,构造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2010年的农用地综合效益、建设用地综合效 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①我国土地利用效益偏低,2010年全国平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值仅约0.28;②我国土地利用“成本投入一 效益产出”比过高;⑧我国地域差异显著,农用地综合效益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建设用地综合效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高效益 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 Zhu Zhu, Zhang Lin, Ye Xiaowen et al.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land use efficiency based on TOPSIS

. Economic Geography, 2012,32(10): 139-144.]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在TOPSIS方法下,充分考虑土地投人和土地产出,结合变异系 数法确定权重,构造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2010年的农用地综合效益、建设用地综合效 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①我国土地利用效益偏低,2010年全国平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值仅约0.28;②我国土地利用“成本投入一 效益产出”比过高;⑧我国地域差异显著,农用地综合效益东北〉东部〉中部〉西部,建设用地综合效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土地高效益 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4] 刘畅,师学义,梁旭琴,.

基于物元模型的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动态评价研究

[J].水土保持研究,2015, 22(4): 122-126.

[本文引用: 1]     

[Liu Chang, Shi Xueyi, Liang Xuqin et al.

Research on dynamic assessment of land use benefits of resource-typed city based on Matter Element Model

.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15,22(4): 122-126.]

[本文引用: 1]     

[5] 贾琦,运迎霞,尹泽凯.

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耦合分析——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J]. 现代城市研究,2014,(08):9-13.

[本文引用: 2]     

[ Jia Qi, Yun Yingxia, Yin Zekai.

Spatial and temporal coupling analysis of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urbanization level of city-regions—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ree big city-regions in China

.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14,(08):9-13.]

[本文引用: 2]     

[6] 史坤博,杨永春,张伟芳,.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

[J]. 干旱区研究, 2016, 33(3): 655-663.

https://doi.org/10.13866/j.azr.2016.03.2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耦合关系对于土地紧缺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绿洲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等分析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2002—2012年,武威市凉州区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指数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研究区土地利用效益值、城市化指数以及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出线性递增的特征,且土地利用效益值增长速率快于城市化指数。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耦合协调系数从0.273 6提高至0.907 0,耦合协调状态由中度失调逐渐转为优质协调,耦合协调阶段可分为失调衰退—过渡—协调发展3个时期。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相互驱动关系,即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城市化产生的驱动影响较显著,城市化则主要从社会(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两方面对土地利用效益产生驱动影响。研究结果对石羊河流域绿洲城市乃至干旱区绿洲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Shi Kunbo, Yang Yongchun, Zhang Weifang et al.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urban land use benefits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Shiyang River Basin: A case study in Liangzhou Wuwei

. Arid Zone Research, 2016, 33(3): 655-663.]

https://doi.org/10.13866/j.azr.2016.03.2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耦合关系对于土地紧缺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绿洲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等分析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2002—2012年,武威市凉州区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指数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研究区土地利用效益值、城市化指数以及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数呈现出线性递增的特征,且土地利用效益值增长速率快于城市化指数。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耦合协调系数从0.273 6提高至0.907 0,耦合协调状态由中度失调逐渐转为优质协调,耦合协调阶段可分为失调衰退—过渡—协调发展3个时期。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相互驱动关系,即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城市化产生的驱动影响较显著,城市化则主要从社会(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两方面对土地利用效益产生驱动影响。研究结果对石羊河流域绿洲城市乃至干旱区绿洲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7] 张明斗, 莫冬燕.

城市土地利甩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

[J]. 资源科学, 2014, 36(1): 8-16.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高度耦合协调,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对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算得知,并没有城市处于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同步型的发展阶段,而是全部位于滞后型或超前型的状态,且滞后型成为主流趋势,城市数量也呈现递增的态势;②东北三省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程度总体较高,以中高度耦合为主;在区域内部,辽宁省内中高度耦合的城市比例明显高于吉林和黑龙江;③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协调度分析得知,协调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沿哈一大交通经济带呈带状分布;协调程度呈现出明显的“中心一外围”空间递减分布趋势,即越靠近中心城市协调度越高、越远离中心城市协调度越低的发展格局。

[ Zhang Mingdou, Mo Dongyan.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urban land use benefitand urbanization

. Resources Science, 2014, 36(1): 8-16.]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的高度耦合协调,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为例,对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的测算得知,并没有城市处于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同步型的发展阶段,而是全部位于滞后型或超前型的状态,且滞后型成为主流趋势,城市数量也呈现递增的态势;②东北三省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程度总体较高,以中高度耦合为主;在区域内部,辽宁省内中高度耦合的城市比例明显高于吉林和黑龙江;③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的协调度分析得知,协调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沿哈一大交通经济带呈带状分布;协调程度呈现出明显的“中心一外围”空间递减分布趋势,即越靠近中心城市协调度越高、越远离中心城市协调度越低的发展格局。
[8] 刘善开,韦素琼,高月华,.

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福建省 9 个设区市为例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2):96-1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例,分别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2003-2010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进行时空评价,并运用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将其分为失调、初级协调和良好协调3大阶段9类状态,最后基于空间自相关模型,运用Arc GIS9.3对其耦合协调发展度进行空间聚类分析.

[Liu Shankai, Wei Suqiong, Gao Yuehua et al.

Study on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coupling model—A case study of 9 cities districts in Fujian Province

.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5,31(2):96-1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例,分别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2003-2010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进行时空评价,并运用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将其分为失调、初级协调和良好协调3大阶段9类状态,最后基于空间自相关模型,运用Arc GIS9.3对其耦合协调发展度进行空间聚类分析.
[9] 白硕,杨永春,史坤博,.

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J].世界地理研究, 2016, 25(6): 87-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6.06.010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土地资源短缺是河谷型城市发展中极为突出的瓶颈问题,如何提高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以适应快速城市化进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国西部7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为例,定量测度了其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995年~2012年,7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数均有大幅上升,二者耦合协调等级均进入协调发展阶段。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两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人口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对土地利用效益影响较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城市化水平影响最为明显。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各城市间协调性差距也逐渐缩小。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导致西部河谷型城市与平原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城市化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的评价指数的增长速率并无明显差别。

[ Bai Shuo, Yang Yongchun, Shi Kunbo et al.

The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land use benefits and urbanization of valley city in western China

.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6, 25(6): 87-9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9479.2016.06.010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土地资源短缺是河谷型城市发展中极为突出的瓶颈问题,如何提高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以适应快速城市化进程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国西部7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为例,定量测度了其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995年~2012年,7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和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数均有大幅上升,二者耦合协调等级均进入协调发展阶段。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水平两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人口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对土地利用效益影响较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城市化水平影响最为明显。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各城市间协调性差距也逐渐缩小。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导致西部河谷型城市与平原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城市化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的评价指数的增长速率并无明显差别。
[10] 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

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以深圳市和宁波市为例

[J].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2): 42-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08.02.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定量研究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动态耦合规律,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演化分为3个阶段。土地利用效益在1984—1990年,处于持续、稳定、最佳协调状态。1991—1996年,处于耦合变化状态,即从最佳协调状态向不甚协调发展。1997—2005年有所下降。宁波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变化近似于对数曲线。1984—1987年,耦合度从-16.17°快速增加到44.71,°从低级共生到协调发展。1988—2005年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耦合度缓慢增长,接近90°。目前深圳市与宁波市土地利用效益均处于不甚协调发展阶段。研究结论:为了促进深圳市和宁波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阶段土地资源开发要在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同时,注意经济结构优化,通过科技创新,降低能耗,加大对环境的投入,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 Liang Hongmei, Liu Weidong, Liu Huiping et 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economic benefit and ecological benefit of land use: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and Ningbo

. China Land Science, 2008, 22(2): 42-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8158.2008.02.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研究目的:定量研究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动态耦合规律,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演化分为3个阶段。土地利用效益在1984—1990年,处于持续、稳定、最佳协调状态。1991—1996年,处于耦合变化状态,即从最佳协调状态向不甚协调发展。1997—2005年有所下降。宁波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变化近似于对数曲线。1984—1987年,耦合度从-16.17°快速增加到44.71,°从低级共生到协调发展。1988—2005年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耦合度缓慢增长,接近90°。目前深圳市与宁波市土地利用效益均处于不甚协调发展阶段。研究结论:为了促进深圳市和宁波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阶段土地资源开发要在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的同时,注意经济结构优化,通过科技创新,降低能耗,加大对环境的投入,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11] 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

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

[J]. 地理科学, 2008, 28(5): 636-6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8.05.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深圳市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其土地利用效益非常明显,并且具有耦合关系。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 当耦合度在0°~90°之间时,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当耦合度等于45°时,系统最协调。根据此模型计算了1981~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都处于上升状态,前者持续快速上升;而后者总体上升,有所波动。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1981~1985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从-36.29°快速上升到36.99°,从低级共生状态跃至相对协调状态。1986~1990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持续、稳定、最佳协调状态,耦合度介于43°~53°之间。1991~1996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耦合变化状态,耦合度从56.99°上升到79.47°,即从最佳协调状态向不甚协调发展。1997~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协调程度有所下降,耦合度介于81°~85°之间。

[ Liang Hongmei, Liu Weidong, Liu Huiping et 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economic benefit and ecological benefit of land use in Shenzhen City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28(5): 636-6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8.05.008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深圳市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其土地利用效益非常明显,并且具有耦合关系。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 当耦合度在0°~90°之间时,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当耦合度等于45°时,系统最协调。根据此模型计算了1981~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都处于上升状态,前者持续快速上升;而后者总体上升,有所波动。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1981~1985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从-36.29°快速上升到36.99°,从低级共生状态跃至相对协调状态。1986~1990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持续、稳定、最佳协调状态,耦合度介于43°~53°之间。1991~1996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耦合变化状态,耦合度从56.99°上升到79.47°,即从最佳协调状态向不甚协调发展。1997~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协调程度有所下降,耦合度介于81°~85°之间。
[12] 曹堪宏,朱宏伟.

基于耦合关系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广州和深圳为例

[J].中国农村经济,2010 (8): 58-66.

https://doi.org/10.3724/SP.J.1011.2010.0135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建立起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模型,用耦合度来表达这两种效益之间的协调关系与程度,并以广州和深圳为例,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1~2008年28年间,广州和深圳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81~1984年)的土地利用效益从低级共生向协调发展过渡阶段;中期(1985~2003年)的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阶段;后期(2004~2008年)的土地利用效益不甚协调发展阶段,广州和深圳的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接近90°,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广州和深圳未来的土地利用效益可能进入极限发展阶段。

[ Cao Kanhong, Zhu Hongwei.

The study on evaluation of land use efficiency: Guangzhou and Shenzhen cases study

.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10 (8): 58-66.]

https://doi.org/10.3724/SP.J.1011.2010.0135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本文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建立起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模型,用耦合度来表达这两种效益之间的协调关系与程度,并以广州和深圳为例,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1~2008年28年间,广州和深圳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1981~1984年)的土地利用效益从低级共生向协调发展过渡阶段;中期(1985~2003年)的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阶段;后期(2004~2008年)的土地利用效益不甚协调发展阶段,广州和深圳的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接近90°,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广州和深圳未来的土地利用效益可能进入极限发展阶段。
[13] 仇娟东,赵景峰,吴建树.

基于耦合关系的中国区域土地利用效益水平测度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1): 103-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2.01.017      [本文引用: 2]      摘要

新时期,土地利用的属性决定了 土地利用能同时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而这两种效益的交互耦合进一步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本研究建立了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 效益的耦合模型,设计了分别测度这两种效益的指标体系,用熵值赋权法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进而计算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土地利用中这两种效益的系 数及其耦合协调发展系数。结果显示:第一类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均较好的上海市;第二类地区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较好但生态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的地 区;第三类是生态环境较好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第四类是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生态环境建设更为落后的地区;第五类是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但社会经 济发展更为落后的地区。最后,对每一个类型的成因和未来发展思路作了说明,在此基础上,又说明了中国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仍较为有限、整体效益表现出较为明 显的区域分布特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提高我国土地利用效益的现实选择等基本政策含义。

[Qiu Juandong, Zhao Jingfeng,

Wu jianshu. Measurement on the benefits of regional land use in China based on coupling relationship

.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 22(1): 103-1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2.01.017      [本文引用: 2]      摘要

新时期,土地利用的属性决定了 土地利用能同时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而这两种效益的交互耦合进一步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本研究建立了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 效益的耦合模型,设计了分别测度这两种效益的指标体系,用熵值赋权法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进而计算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土地利用中这两种效益的系 数及其耦合协调发展系数。结果显示:第一类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均较好的上海市;第二类地区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较好但生态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的地 区;第三类是生态环境较好但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第四类是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生态环境建设更为落后的地区;第五类是生态环境建设滞后但社会经 济发展更为落后的地区。最后,对每一个类型的成因和未来发展思路作了说明,在此基础上,又说明了中国土地利用的整体效益仍较为有限、整体效益表现出较为明 显的区域分布特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提高我国土地利用效益的现实选择等基本政策含义。
[14] 王国刚,刘彦随,方方.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测度及空间分异

[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4): 649-65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4.01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土地利用效益的多样化。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效益测度指数与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了环渤海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耦合格局及其协调发展特征。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分异性与集聚性特征显著;经济社会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平原区,生态高值区以冀西北间山盆地、坝上高原和辽宁山地丘陵区为主;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类型看,环渤海地区磨合阶段区域数量最多,占研究区的63.9%,集中分布于冀中冀南和山东省;低度耦合、拮抗阶段的区域呈带状环绕环渤海北部地区;高度耦合区域呈现出散乱的点状空间分布格局;协调发展度指数显示,轻度失调区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初级协调区域,滞后失调区域数量较少,分别占环渤海地区总面积的51.09%、31.76%和10.87%。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区,制定差别化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区域土地管理与规划,建立健全区域利益协调与补偿机制,是今后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重要方向。

[ Wang Guogang, Liu Yansui, Fang Fa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spatial distinction of land use efficiency around Bohai Rim in China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3,32(4): 649-65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4.017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土地利用效益的多样化。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效益测度指数与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了环渤海地区县域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耦合格局及其协调发展特征。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空间分异性与集聚性特征显著;经济社会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平原区,生态高值区以冀西北间山盆地、坝上高原和辽宁山地丘陵区为主;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类型看,环渤海地区磨合阶段区域数量最多,占研究区的63.9%,集中分布于冀中冀南和山东省;低度耦合、拮抗阶段的区域呈带状环绕环渤海北部地区;高度耦合区域呈现出散乱的点状空间分布格局;协调发展度指数显示,轻度失调区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初级协调区域,滞后失调区域数量较少,分别占环渤海地区总面积的51.09%、31.76%和10.87%。通过划分土地利用类型区,制定差别化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区域土地管理与规划,建立健全区域利益协调与补偿机制,是今后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重要方向。
[15] 倪维秋.

中国三大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耦合协调性及其空间格局

[J].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12): 69-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6.12.00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在构建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并对比长三角、珠三角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耦合协调性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珠三角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居于首位,长三角经济、社会效益大于京津冀,生态效益低于京津冀;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比重最高,部分城市经济效益存在滞后性;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为拮抗与低水平耦合等级,社会—生态效益耦合强于经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耦合较弱;长三角耦合高值区位于以上海、无锡与苏州、南京为核心的圈层地域,南翼耦合性较低;珠三角呈“中心—外围”的耦合递减格局;京津冀中京津为耦合高值区,张家口与承德耦合度最弱;除深圳、上海外的其余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为失调等级,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强于经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较弱;长三角协调高值区呈以上海为中心、南京为副中心的分布格局;珠三角以江门与肇庆、惠州为核心的协调低值区分列在以深圳为核心、广州为副中心的高值区两侧;京津冀协调的不均衡格局显著,张家口、承德、唐山协调性较差.

[Ni Weiqiu.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and their spatial pateern of urban land use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cities in three largest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 Urban Studies, 2016, 23(12): 69-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3862.2016.12.009      URL      [本文引用: 2]      摘要

在构建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并对比长三角、珠三角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耦合协调性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珠三角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居于首位,长三角经济、社会效益大于京津冀,生态效益低于京津冀;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比重最高,部分城市经济效益存在滞后性;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为拮抗与低水平耦合等级,社会—生态效益耦合强于经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耦合较弱;长三角耦合高值区位于以上海、无锡与苏州、南京为核心的圈层地域,南翼耦合性较低;珠三角呈“中心—外围”的耦合递减格局;京津冀中京津为耦合高值区,张家口与承德耦合度最弱;除深圳、上海外的其余城市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为失调等级,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强于经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较弱;长三角协调高值区呈以上海为中心、南京为副中心的分布格局;珠三角以江门与肇庆、惠州为核心的协调低值区分列在以深圳为核心、广州为副中心的高值区两侧;京津冀协调的不均衡格局显著,张家口、承德、唐山协调性较差.
[16] 宋成舜,谈兵,韩冰华,.

基于变异系数TOPSIS法的土地利用效益测度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01):286-29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四方面,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采用变异系数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具有两级分化明显区域差异悬殊的特征。社会经济效益以其他城市的低级效益为主,武汉的优良效益为辅,生态环境效益以其他城市的良好效益为主,鄂州的低级效益为辅,而综合效益则以其他城市的中度效益为主,鄂州的低级效益和武汉的优良效益为辅;(2)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均处于拮抗阶段,且区域差异较小;(3)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较显著,包括中度协调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两种类型。武汉处于高度协调耦合阶段,其他城市处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

[Song Chengshun, Tan Bing, Han Binghua et 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land use benefits based on the variance coefficient topsis method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Res Soil Water Conserv., 2015, 22(1):286-291.]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四方面,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采用变异系数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和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具有两级分化明显区域差异悬殊的特征。社会经济效益以其他城市的低级效益为主,武汉的优良效益为辅,生态环境效益以其他城市的良好效益为主,鄂州的低级效益为辅,而综合效益则以其他城市的中度效益为主,鄂州的低级效益和武汉的优良效益为辅;(2)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均处于拮抗阶段,且区域差异较小;(3)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较显著,包括中度协调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两种类型。武汉处于高度协调耦合阶段,其他城市处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
[17] 郭付友,李诚固,陈才,.

2003 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

[J]. 经济地理, 2015, 35(9): 49-56.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9.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时序分析、面板分析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的时空演变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关系不断优化完善,但省域之间差异明显,由北向南逐渐升高;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受时间因素和区域因素的双重作用,且时间因素作用发挥强于区域因素,侧面反映了东北振兴以来区域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3耦合发展度水平接近的地区空间集聚现象明显,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始终是热点区,黑龙江北部和东部地区始终是冷点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认为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发展度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包括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政府调控作用以及社会保障因素。

[ Guo Fuyou, Li Chenggu, Chen Cai et al.

Spatial-temporal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9): 49-56.]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9.00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时序分析、面板分析以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的时空演变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关系不断优化完善,但省域之间差异明显,由北向南逐渐升高;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受时间因素和区域因素的双重作用,且时间因素作用发挥强于区域因素,侧面反映了东北振兴以来区域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3耦合发展度水平接近的地区空间集聚现象明显,沈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带始终是热点区,黑龙江北部和东部地区始终是冷点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认为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发展度空间分异的驱动机制包括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政府调控作用以及社会保障因素。
[18] 梁红梅,刘卫东,林育欣,.

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模型及其应用

[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8, 34(02):230-236.

https://doi.org/10.3785/j.issn.1008-9209.2008.02.0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分析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借助 于系统科学理论建立 起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藕合模型,用藕合度来表达这两种效益之 间的协调关 系与程度 土地利 用效益之 间的藕合 关 系为一椭 圆轨 迹 ,系统演化 经历低 级共 生,协调发展 ,极 限发展 , 再生发展 4个阶段 .以广州市为例 ,对沿海地 区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藕合规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1990-2005年期间,广州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处于持续上升状态,而生态环境效益波动较 大,最近 几年处于上升状态.在此期间,广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藕合度表现为一条抛物线,总体处于协调发展 阶 段.1994年以前,藕合度处于下降状态,1994年以后,辐合度处于上升状态.上世纪 90年代 中后期土地 利用效益处于最佳藕合状 态,最近几年藕合程度有所下降.

[ Liang Hongmei, Liu Weidong, Lin Yuxin et al.

Coupling model of land use benefits and its applicatio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Agric.&LifeSci.),2008,34(2):230-236]

https://doi.org/10.3785/j.issn.1008-9209.2008.02.01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分析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借助 于系统科学理论建立 起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之间的藕合模型,用藕合度来表达这两种效益之 间的协调关 系与程度 土地利 用效益之 间的藕合 关 系为一椭 圆轨 迹 ,系统演化 经历低 级共 生,协调发展 ,极 限发展 , 再生发展 4个阶段 .以广州市为例 ,对沿海地 区土地利用效益之间的藕合规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1990-2005年期间,广州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处于持续上升状态,而生态环境效益波动较 大,最近 几年处于上升状态.在此期间,广州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藕合度表现为一条抛物线,总体处于协调发展 阶 段.1994年以前,藕合度处于下降状态,1994年以后,辐合度处于上升状态.上世纪 90年代 中后期土地 利用效益处于最佳藕合状 态,最近几年藕合程度有所下降.
[19] 国家统计局.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2016.

[本文引用: 1]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China City statistical yearbook.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3-2016.]

[本文引用: 1]     

[20] 龙冬平,李同昇,于正松,.

基于微观视角的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及机理分析——以城乡统筹示范区陕西省高陵县为例

[J].经济地理,2013,33(11): 115-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13.11.019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乡镇的微观视角,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并借助ArcGIS、Eviews等软件,对陕西省高陵县各乡镇不同时期的乡村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价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各乡镇的乡村发展水平呈加速增长的态势,主要是由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联合驱动而形成;从部分上来看,各乡镇之间的乡村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主要是因各乡村发展的主驱动力不同而诱致。因此,应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三化"协同发展,进一步缩小乡镇间的乡村发展水平的差距。

[ Long Dongping, Li Tongsheng, Yu Zhengsong et al.

Assess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mechanism analysis based on microperspective—A case study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 of urban-rural intergrationin Gaoling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 Economic Geography, 2013,33(11): 115-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13.11.019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乡镇的微观视角,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并借助ArcGIS、Eviews等软件,对陕西省高陵县各乡镇不同时期的乡村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价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各乡镇的乡村发展水平呈加速增长的态势,主要是由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联合驱动而形成;从部分上来看,各乡镇之间的乡村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主要是因各乡村发展的主驱动力不同而诱致。因此,应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三化"协同发展,进一步缩小乡镇间的乡村发展水平的差距。
[21] 张旺, 周跃云, 胡光伟.

超大城市“新三化” 的时空耦合协调性分析——以中国十大城市为例

[J]. 地理科学, 2016, 33(5): 562-56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relationship of new-approach urbanization, new-approach industrializ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modernization is coupling interaction, intercoordination and mutual promotion. Their benign resonating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conditions on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base of elaborati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implication about new-approach urbanization, new-approach industrializ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modernization, a set of indicator system was constructed. Then all-around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count the indexes of new-approach urbanization, new-approach industrializ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modernization. Then the coupling degree model was put forward. Lastly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space-time coordination rules about Chinese ten cities in 2004-2010 was carried on. The findings is that: 1) the levels of new-approach urbanization, new-approach industrializ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modernization in the first-tier citi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second-tier urban, especially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being the top 3; 2) the couplings of cities with various tiers were at the resisting stage, basically belong to the extensive level; 3) on the succession, various urban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s were in the trend of escalation, but the coupling degree change was not steady but fluctuating. The escalation speed of the second-tier urban coordination was quickly than those of first-tier ones. 4) Speaking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various urban coupling coordination had spatial correspondence with their synthetical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some degree, and the level of urban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n first-tier urba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second-tier ones.

[ Zhang Wang, Zhou Yueyun, Hu Guangwei.

Coupling mechanism and space-time coordination of new-approach urbanization, new-approach industrializ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modernization in megacity behemoths: a case study of ten cities in Chin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3(5): 562-569.]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e relationship of new-approach urbanization, new-approach industrializ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modernization is coupling interaction, intercoordination and mutual promotion. Their benign resonating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conditions on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the base of elaborati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implication about new-approach urbanization, new-approach industrializ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modernization, a set of indicator system was constructed. Then all-around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count the indexes of new-approach urbanization, new-approach industrializ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modernization. Then the coupling degree model was put forward. Lastly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space-time coordination rules about Chinese ten cities in 2004-2010 was carried on. The findings is that: 1) the levels of new-approach urbanization, new-approach industrializ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modernization in the first-tier citi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second-tier urban, especially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being the top 3; 2) the couplings of cities with various tiers were at the resisting stage, basically belong to the extensive level; 3) on the succession, various urban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s were in the trend of escalation, but the coupling degree change was not steady but fluctuating. The escalation speed of the second-tier urban coordination was quickly than those of first-tier ones. 4) Speaking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various urban coupling coordination had spatial correspondence with their synthetical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some degree, and the level of urban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in first-tier urba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second-tier ones.
[22] Valerie Illingworth.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ys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6:92-93.

[本文引用: 2]     

[23] 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J].热带地理,1999,19(2): 171-1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5221.1999.02.01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中通过对协调、发展及协调发展这3个概念的定义和论述,分别推导出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模型,并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大小等作为评判标准,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划分为从简洁到详细不同的 3个层次,共30种基本类型.最后还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评价对象,给出了上述计算方法和分类体系的应用实例,同时证明其可靠性.

[Liao Chongbin.

Quantitaitve judgement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A case study of the city group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 Tropical Geography, 1999,19(2): 171-1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1-5221.1999.02.013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中通过对协调、发展及协调发展这3个概念的定义和论述,分别推导出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模型,并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大小等作为评判标准,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划分为从简洁到详细不同的 3个层次,共30种基本类型.最后还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评价对象,给出了上述计算方法和分类体系的应用实例,同时证明其可靠性.
[24] 黄悦,李秋雨,梅林,.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

[J].人文地理,2015,30(6):121-1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利用东北地区23个资源型地级城市1999—2012年的数据,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性与主要传导机制。结论显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存在资源诅咒效应;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起到最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制造业投入和教育业投入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不够显著。城市开放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而城市类型与经济发展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传导机制方面,资源诅咒效应主要通过抑制制造业发展、物质资本投入和教育业投入来阻碍经济增长,其中对制造业的负面影响是主要传导因素。煤炭和石油型城市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人力资本挤出,而其他类城市传导机制作用则比较平均。

[ Huang Yue, Li Qiuyu, Mei Lin et al.

Resource curse effect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resource—Based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 Human Geography, 2015,30(6):121-12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通过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利用东北地区23个资源型地级城市1999—2012年的数据,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性与主要传导机制。结论显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存在资源诅咒效应;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起到最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制造业投入和教育业投入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不够显著。城市开放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而城市类型与经济发展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传导机制方面,资源诅咒效应主要通过抑制制造业发展、物质资本投入和教育业投入来阻碍经济增长,其中对制造业的负面影响是主要传导因素。煤炭和石油型城市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人力资本挤出,而其他类城市传导机制作用则比较平均。
[25] 刘艳军,田俊峰,付占辉,.

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关系演变

[J].地理科学,2017,37(2):172-18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耦合模型和象限图法,从整体和内部分异2个角度对2000-2012年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演变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呈波动上升的演变特征,生态环境则“先波动上升,后缓慢下降”,城市带整体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间关系趋于协调,产业结构演变、资源消耗水平、经济密度是导致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协调度提高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的“四城市”格局已经形成,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可分为高级协调、要素集聚滞后、低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4种类型。4个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关系趋向不协调,中心城市周边地区主要向要素集聚滞后型转变,资源型城市和重工业城市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多表现为低级协调。

[Liu Yanjun, Tian Junfeng, Fu Zhanhui et al.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element agglomeration and the level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Harbin-Dalian Giant Urban Belt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7,37(2):172-18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基于耦合模型和象限图法,从整体和内部分异2个角度对2000-2012年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演变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哈大巨型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呈波动上升的演变特征,生态环境则“先波动上升,后缓慢下降”,城市带整体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间关系趋于协调,产业结构演变、资源消耗水平、经济密度是导致城市带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协调度提高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城市带内部要素集聚的“四城市”格局已经形成,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可分为高级协调、要素集聚滞后、低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4种类型。4个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关系趋向不协调,中心城市周边地区主要向要素集聚滞后型转变,资源型城市和重工业城市要素集聚程度与生态环境水平多表现为低级协调。
[26] 孙斌栋,李琬.

城市规模分布的经济绩效——基于中国市域数据的实证研究

[J].地理科学,2016,36(3):328-33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3.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基于2010年市域数据,定量分析市域范围的城市规模分布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并探索最优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i>① </i>在控制了其它重要的生产要素后,单中心规模分布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i>② </i>随着规模由小变大,具有最优经济绩效的城市规模分布形式存在单中心<i>-</i>多中心<i>-</i>单中心的转变;<i>③ </i>没有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最优城市规模分布的明确证据;<i>④ </i>西部地区城市规模单中心分布更有助于提高经济绩效。</p>

[Sun Bindong, Li Wan.

City size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ity-regions in Chin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6,36(3):328-334.]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3.002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基于2010年市域数据,定量分析市域范围的城市规模分布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并探索最优城市规模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i>① </i>在控制了其它重要的生产要素后,单中心规模分布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i>② </i>随着规模由小变大,具有最优经济绩效的城市规模分布形式存在单中心<i>-</i>多中心<i>-</i>单中心的转变;<i>③ </i>没有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最优城市规模分布的明确证据;<i>④ </i>西部地区城市规模单中心分布更有助于提高经济绩效。</p>
[27] 孙平军.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非协调性识别与调控[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本文引用: 1]     

[Sun Pingju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regulation of non-coordination in China’s urban spatial expansion

. Changchu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2014.]

[本文引用: 1]     

[28] 陈岗,雷磊,邹华.

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与时间演变分析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52-5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对象,选取33个评价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对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实证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及其时间演变,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对辽中南城市群的10个城市进行竞争力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大连和沈阳城市竞争力强;鞍山、本溪和抚顺竞争力较强;营口、丹东、辽阳、盘锦和铁岭竞争力弱;辽中南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水平略有下降,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Chen Gang, Lei Lei, Zou Hua.

Analysi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urban competitiveness and temporal evolution in mid-southern urban agglomerations of Liaoning Province.

2013,32(1):52-55.]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辽中南城市群为对象,选取33个评价指标,组成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SPSS软件对城市竞争力进行定量实证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及其时间演变,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对辽中南城市群的10个城市进行竞争力类型划分。结果表明:大连和沈阳城市竞争力强;鞍山、本溪和抚顺竞争力较强;营口、丹东、辽阳、盘锦和铁岭竞争力弱;辽中南城市群整体竞争力水平略有下降,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