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690(2019)03-0359-08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18-01-25
修回日期: 2018-05-21
网络出版日期: 2019-03-10
版权声明: 2019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雒海潮(1980-),男,河南焦作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E-mail:hcl207@tom.com
展开
摘要
产业转移研究逐渐从转出地视角转向承接地视角,研究的两个主要进路是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和效应。前者关注的转移产业已经从FDI为主转向国外和国内产业转移并重,关注的影响因素也从经济因素转向经济、制度、政策、文化等多种因素,关注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也从概括的综合能力转向明确的单一能力并不断推向深入。后者具体包括经济增长和就业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和阻碍效应、技术溢出和创新效应以及环境效应。近年最受关注的环境效应研究也从静态视角转向动态视角。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研究最近还出现了综合化、交叉化趋势。最后,指出了未来相关研究方向。
关键词: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industry transfer has shif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fer to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ndertaking.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ndertaking of the research on industry transfer has two approach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industry transfer and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on the undertaking. The transfer industry concerned to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industry transfer has shifted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 to foreign and domestic investment; the factors concerned to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industry transfer also shift from the economic impact factors to the more comprehensive factors that included economic factors, institutional factors, policy factors and culture factors; the undertaking ability concerned to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industry transfer also shifts from a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 single capacity.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f undertake industrial transfer effect can be divided according to four criteria that included the theoretical or empirical research perspective, comprehensive or single effect, the space scale of undertaking perspective and empirical research logic. The study of specific effects includes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effect,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hindrance effect, technology spillover and innovation effect, environmental effect and comprehensive effe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effects has been most closely watched, an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has been moving from static to dynamic and most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trend of integration and crossover. Finally,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effects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s as follows: 1)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industry transfer in smaller scale. 2) We will strengthen research on certain types of the transfer industries. 3)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different undertaking areas.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effect of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s as follows. 1)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of difficult quantitative analysis, strengthen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research. 2)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key effects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 single effect. 3)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icro research at the enterprise level and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the city as the undertaking. 4)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effect and the development effect of the undertaking, and strengthen the accuracy of the research.
Keywords:
19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国内学者发现许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比较成功是由于承接了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的产业,以及中国实施区域产业转移战略后承接地经济发展成效良好,国内学界开始对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进行研究。基于产业转移是产业空间移动或迁移的最一般意义,可以将产业转移研究分为转出地视角、承接地视角以及两地差异的视角。转出地视角的研究通常认为转出地追求生态环保和/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产业转移发生的原因,从转出地与转入地之间的差异进行研究通常认为两地之间的经济、技术等梯度差异是产业转移发生的原因。现实中,承接产业转移往往被欠发达地区视为实现追赶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所有欠发达地区都成为了最终的承接地,这促使学界开始探究承接地的何种影响因素导致产业转移至该区位而不是其他区位。因而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就成为了研究的焦点。随着产业转移研究深入,学者们发现产业转移承接地不仅从产业转移中获得正向效应,也存在负向效应,这转而引起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的研究。特别是在国家将产业转移作为缩小区域差异和协调区域发展重要途径的背景下,研究承接地促进和阻碍产业转移发生的影响因素,以及产业转移发生后对承接地产生的效应显得尤为重要。如此形成了从承接地视角研究产业转移的两个主要进路——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和效应。
改革开放后至2000年,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为主,主要表现形式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此阶段承接地视角的研究较少,主要关注FDI的空间分布变化,承接地经历了以东部地区为主从南向北转变和少量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扩散。研究假设FDI对承接地产生经济和就业正向效应,关注的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主要是国家的对外开放优惠政策差异、转出地与承接地之间的经济和技术差距、承接地的廉价土地和劳动力。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内区际产业转移规模不断加大,产业转移逐渐呈现国际和国内产业转移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但国内区际产业转移在不同区域尺度上相对规模是不同的,基本符合距离衰减法则[1]。
关于产业转移现象的解释从空间视角分析大致可以认为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于转出地和承接地差异解释产业转移发生的原因。主要从转出地和承接地间经济和技术水平差异、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差异、市场和环境管制差异等方面分析。第二个阶段以产业转出地视角为主。更关注转出地发挥的作用,包括导致产业转出的推力和影响产业转出的阻力,其中以分析推力为主。最受关注的是转出地为追求经济进一步增长或占据未来产业制高点而谋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采取的将低技术或低效率产业转出的策略,以及为生态环保目标转出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的策略。近年,研究逐渐转向以产业承接地视角为主,标志着进入第三个阶段。
随着研究深入,学界认识到与产业转出地存在差异的区位不是唯一的,即符合产业承接地条件的区位有多个,但现实中仅有少数甚至唯一的地方成为了产业承接地。这推动研究转向解释该区位而非其他区位承接到转移产业的原因,即基于承接地视角的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研究。此外,前两个阶段假设产业转移将对承接地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效应,而现实中不仅存在正向效应也存在负向效应,特别是环境负向效应,导致研究关注产业转移对承接地产生的各种效应。本文主要关注第三个阶段的研究进展情况,主要包括:承接地影响产业转移发生的因素以及产业转移在承接地产生的效应。
1) 关注的影响因素日趋多元化。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产业转移现象最先受到关注,日本学者Kaname Akamatsu提出的产业转移“雁行模式”和美国学者Lewis提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论都是针对国际产业转移现象进行理论总结。学者们认识到国家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异是产业转移发生的基本前提,即主要关注经济因素。此后,随着现实中产业转移形式多样化和理论研究深入,产业国际转移研究关注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元化,涉及制度、环境、成本、市场等方面,具体包括市场规模、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平均规模及干预程度、国有化程度、技术差距、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度、研发能力、集聚程度等[2]。
2) 关注的影响因素日趋具体化。研究不仅限于探寻产业国际转移宏观影响因素,已经开始关注更具体的影响因素。在指出制度因素比经济因素或硬环境更重要的同时,对制度因素研究不断深入,具体到国际经济安排、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以及企业运行便利性等。分析跨国企业微观数据发现产业国际转移的正向因素包括市场容量、劳动力质量及政府政策,负向因素是劳动力成本[3]。从不同地域单元分析产业国际转移影响因素。基于国内多个省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研究指出省际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基于城市密集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研究指出除城市区位因素外,国际产业转移还受到已有转移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即存在路径依赖[4]。
1) 从转出地与承接地经济势差到各种具体影响因素。研究指出产业转移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两个区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经济势差。同时,指出过大的级差也会对产业转移产生负向影响。从这种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出发具体分析经济影响因素,研究证实市场和成本是影响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成本方面具体包括土地价格、原材料成本、租金、劳动工资等[5]。随后,在理论上将成本拓展到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制度成本,并开始关注政府政策、区位因素等,以及基于国内区际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不同而归纳各种模式从而明确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6]。经验研究证实产业集聚程度对国内产业区际转移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而劳动力自由流动产生负向影响[7]。
2) 从企业和不同区域尺度分析产业区域转移影响因素。从企业微观角度分析产业转移现象,提出企业作为产业转移的微观主体其再区位首先受到现有区位的阻力作用,涉及到对企业资本的影响,主要是经济原因,但也包括来自劳工部门以及政府部门的影响。经验研究证实显著影响企业发生转移的因素包括企业规模、区位优势、边际成本等。针对不同区域尺度的经验研究证实产业转移受到资本存量、经济规模、劳动力成本、人力资源、路径效应因素的影响[8]。
学者们基于承接地视角提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概念,从动态角度综合研究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按照产业转移发展阶段界定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内涵,从承接地最初凭借自身条件集聚产业的能力界定其对产业转移的吸引能力,然后针对能吸引到的产业承接地准确选择合适承接产业界定其对转移产业的选择能力,接着对于承接到的产业承接地稳固接纳并支持其正常发展界定其支撑能力,最后对于顺利承接后健康发展的产业承接地融合并促进与原有产业协同发展界定其发展合力[9]。同时,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研究已经在具体能力研究方面开始深化[10]。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物流能力的研究指出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发展环境支持能力是主要影响因素。
承接产业转移经济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关注成本和市场。成本涉及到劳动力、土地、运输及管理等[11]。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研究指出,企业必然向具备获利空间的潜在市场转移,承接地市场潜力成为决定产业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另有研究指出,地区金融市场发育程度是影响区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生产资料和销售市场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力下降,而产业关联和制度环境的影响力逐渐显现。产业承接地不规范的制度文化环境对承接产业转移产生负向影响,而强化制度文化环境建设可以克服产业关联阻力,已逐渐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从承接地政府干预角度的研究指出,优惠的财政、信贷、投资和税收等政府政策对承接产业转移产生正向影响,而政府工作效率低下和过度行政干预将对产业转移产生负向影响。此外,研究指出地缘关系、亲缘关系可以影响微观上的企业再区位形成产业转移。
2010年以来对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比如针对重庆市的研究指出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可以划分为经济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生产要素及流动性、市场和成本、生产效率;制度和政策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程度、法律法规和文化、语言亲和性等文化因素;其他因素包括生态环境和空间区位因素,以及承接地的投资环境,包括软、硬环境以及竞争环境等等。同时,采用不同计量模型判断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提出针对性对策措施。此外,还有研究关注承接地区位和环境条件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12]。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回溯至外商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至20世纪末期,研究主要在经济学领域,主要采用理论分析、问卷调查和区位模型分析的方法,关注的主要是硬环境和经济因素。随后出现了关于制度因素的研究,在理论分析得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方法验证并鉴别关键制度影响因素,具体采用最小普通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估计模型。
进入21世纪后,理论分析与计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逐渐成为主流,计量模型包括多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数量回归模型和“逻辑”选择模型等。2010年以来在计算机软件的支持下,研究模型愈来愈趋向复杂化,包括面板数据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不仅分析单个因素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而且分析集聚效应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以及空间自相关性、不同外资的影响差异。运用计量模型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比较宏观,对区位决策者主观心理因素难以解释,导致结论不一定符合现实。因而,有少量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鉴别和确定影响因素,并指出影响因素会因转移产业特性不同而存在差异,这将研究推向企业迁移行为这一微观层面。
国家层面上,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效应[13]。大陆承接香港产业转移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对就业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存在正向效应、导致内地经济增长但对技术进步促进作用不大[14]。省级层面上,浙江的研究表明服务业国际转移通过贸易效应、就业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3个路径对国民经济总量增长均有促进作用,而资本效应并不明显。江西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促进了工业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地区生产专业化和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对其人均收入的影响不大;河南FDI对整体就业影响不显著,国内投资对整体就业数量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中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省而异,且各省级单元之间的差异较大。城市层面上,对浙江金华市的研究表明承接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正效应显著大于负效应。
理论研究指出产业转移可以促使承接地产业结构优化,不同区域尺度上的经验研究也证实了该结论。国家层面上,产业国际转移对承接国产业结构优化存在显著正向效应[15]。省级层面上,对河南的研究证实承接产业转移可以从资本、技术、资源配置方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安徽的研究证实可以通过生产效率和就业规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对湖北省的研究表明存在资本创造、技术进步和产业聚集等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对重庆市的研究指出承接产业转移通过产业集聚、结构调整、人力资本、劳动生产效率导致的生产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科技投入、就业规模对产业结构优化没有发挥作用。
国家层面上,研究指出国际产业转移存在技术溢出效应,可以提高承接地技术水平。针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引致的产业转移研究指出,不仅提高了东道国的生产效率,而且也促进了投资国技术开发和东道国技术溢出[16]。东中西三大地带间产业转移能大大促进中部地区创新投入的增长,对西部地区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增长均有促进作用,但省际间产业转移对区域自主创新投入和产出都起着阻碍作用[17]。对西部地区研究表明承接产业转移对技术创新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湖南的研究表明承接国内区际产业转存在正向技术溢出效益,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溢出效应为负。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研究。承接产业转移环境效应研究最初源自“污染避难所”假设。初始关注污染产业是否发生了转移?研究证实存在污染产业转移[18],且指出污染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必然性,发展中国家充当了世界“污染避难所”。其次关注污染产业转移是否导致承接地环境污染的问题。
关于此问题存在3种观点。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环境存在污染。同时指出污染存在区域差异、行业差异和方式差异。近年,定量研究中出现了基于碳排放影响的实证检验,证实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19]。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改善环境有利。主要依据包括:①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采用先进的清洁技术,形成“污染光环”改变环境[20]。②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可以推动承接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使环保工作形成规模,或者承接的转移产业本身环保管理体系更完善,对清洁能源和洁净生产技术执行的更彻底,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提高生态环境效益。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环境既有污染效应,也有保护效应。因为国际转移产业不仅仅是污染密集型产业,也有许多“干净”产业[21]。
2) 2010年以来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研究。关于产业区际转移是否带来承接地环境污染,研究证实存在“污染避难所”现象。针对中部和西部的实证研究指出承接的主要是高耗能和强污染企业,且这种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呈现增加态势。这回答了存在污染产业转移的问题。针对具体省份的实证研究指出承接产业转移加重了环境污染,延迟了环境改善阶段的到来,具体证实了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增加。针对具体城市的实证研究更为深入且采用了动态视角,指出承接产业转移对水环境安全的压力先增后减,表明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随污染外部性不同而存在差异。
3) 2015年以来研究进一步深化。首先,研究视角从静态走向动态。研究指出承接产业转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动态变化的,以及存在空间差异[22]。其次,更加关注污染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污染产业转移的因素以及如何防止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环境污染。①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产生环境负效应的原因。不同区域尺度上的研究证实环境规制差异是引发污染产业转移的诱因。具体到产业层面,中部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主要是产业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环境压力增大。② 关于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环境效应的因素。承接工业产业转移规模增大以及带来的工业比重提升产生环境负效应,劳动生产率和环境规制政策两个因素对环境污染带来显著的抑制作用。整体上,集中型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环境规制增强均有利于中国污染转移的控制[23]。③ 关于防止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环境污染的措施。基于环境规制的研究提出应当增加规制强度来抑制污染避难所效应,或者通过规制和市场化方式倒逼企业提升技术。最后,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研究还出现了综合化、交叉化的趋势,开始关注承接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碳排放、福利效应、产业集群以及金融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研究可以回溯至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研究,兴起于20世纪末期,进入21世纪后文献不断增加。2010年以来,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经济效应研究不断增加。主要使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方法,以及OLS回归分析,或通过C-D生产函数构建计量模型,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随后的研究还通过路径分析方法,揭示各种经济效应对承接地GDP增长产生的定量效果。但该方法对自变量中多重共线性不能很好解决,随后的研究中更多的开始采用能够较好解决自变量多重共线性问题的面板数据模型,增强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承接产业转移环境效应研究在2005年后开始增加,首先论证承接产业转移与环境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实证研究主要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然后,通过检测承接产业转移后经济增长带来的工业“三废”对环境影响与之前环境状况的差异程度测评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效应,实证研究借助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方法分析生态环境影响机理,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赋权、构建生态环境影响指数,测度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环境效应。随着研究区域尺度多样化,出现了运用面板数据采用生态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测度生态效率,采用面板Tobit模型探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方法。此外,部分研究涉及承接产业转移的多种效应或综合效应,主要研究思路是通过理论分析确立承接产业转移与各种效应的关系,实证方法是通过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承接产业转移与各种效应的相关性。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建模方法对理论分析进行检验,实现实证与规范两种分析方法的结合。其中,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的文献不断增加,且分析的空间单元也从省级尺度转向城市尺度,研究不断深入。最近还出现了具体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理论分析的方法针对多个具体行业和特定行业承接产业转移综合效应的研究。
基于空间意义可以将产业转移研究分为转出地、承接地以及两地差异3种研究视角和3个研究阶段。基于承接地视角的产业转移研究主要包括影响因素和效应两个进路,相关研究均经历了从研究单一因素和效应到多种因素和效应的研究历程。
1) 关于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研究,本文从产业国际转移和产业区际转移进行归纳。① 产业国际转移研究关注的影响因素日趋多元化。已经不限于经济因素,开始关注政策、制度、空间、文化、对外开放等多种因素。对经济和制度因素的研究也日趋具体化,从仅仅关注成本和市场到开始详细分析劳动、技术、工资、资本、聚集、市场战略等多个方面,对于制度因素的研究也从理论上的整体分析逐渐深入到各种不同具体制度类型分析。② 产业区际转移影响因素研究。从转出地与承接地经济势差深入到各种具体影响因素,并从不同区域尺度进行分析,不仅涉及宏观层面,也包括微观层面上的企业迁移分析,而且不仅关注经济因素,也开始涉及政府政策、制度以及生态环境因素。
2)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研究。① 从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综合研究转向单一能力深入研究。不限于对承接地的承接产业转移综合能力的分析,已经开始对单种承接能力进行深化研究。同时,基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阶段从动态视角研究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段影响力的变化。② 从经济影响因素转向更全面的经济制度政策文化等因素。近期对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并采用不同计量模型判断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提出针对性对策措施。
总之,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研究关注的转移产业已经从FDI为代表的国际产业转移为主转向国外和国内产业转移并重,关注的影响因素也从经济因素转向经济制度政策文化等多种因素,关注的研究视角也从静态视角转向影响力动态变化,关注的承接产业转移能力也从综合能力转向单一能力并不断深化。
3)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效应研究。已有文献可以按照理论或实证研究视角、综合或单一效应视角、承接地空间尺度视角以及实证研究思路视角等四类标准进行简单归纳。具体效应的研究包括经济增长和就业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和阻碍效应、技术溢出和创新效应以及环境效应。各种效应的研究均涉及到不同区域尺度,且结论并不完全一致。
近年,以环境效应研究最受关注,研究焦点沿着污染产业转移是否存在、是否污染了承接地环境、污染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污染产业转移的因素以及如何防止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将研究推向深入。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视角从静态走向动态,解释更为全面深入。最近,承接产业转移研究还出现了综合化、交叉化趋势,开始关注承接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碳排放、福利效应、产业集群以及金融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1) 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未来研究方向。① 加强更小尺度上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研究。承接产业转移研究中承接地多以中国整体、中西部地区、省级单位为研究单元,针对单个地级城市的研究成果较少。而现实中地级城市却是极为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地域单元,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研究。② 加强特定类型转移产业承接地的研究。产业转移受到承接地特性影响,未来研究应该加强特定类型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研究。比如老工业基地、贫困农村地区、民族落后地区、革命老区等。③ 加强不同产业和不同承接地的比较研究。已有研究对不同承接地间和不同产业间的比较研究较少涉及。未来应该对同类产业转移到不同承接地以及不同类型产业转移到同一承接地进行比较研究。以便深入分析不同因素对于不同承接地和不同产业的重要性,从而深化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研究。
2) 承接产业转移效应未来研究方向。① 注重难以定量分析的效应,强化理论和实证相互结合的研究;② 注重不同产业转移关键效应研究,强化单一效应的深入研究;③ 注重企业层面的微观研究,强化城市作为承接地的研究;④ 注重承接产业转移效应与承接地本身发展效应的区分,强化研究的精确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不同区域尺度产业转移实证研究及相关论争综述 [J].
从产业转移概念出发,对产业区域转移实证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不同区域尺度研究结果进行梳理。认为根据已有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中国产业转移发生情况的基本结论:①中国在整体上以及东中西部和四大板块之间只有较少的相对产业转移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产业转移。②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转移主要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中西部转入东部,资源依赖型产业从东部转入中西部。③东部地带各省份之间的产业转移相对规模较大。④东部地带各省份内部的产业转移相对规模更大。⑤不同区域尺度上产业转移实证研究结果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对国内产业转移实践引发的梯度理论、产业转移滞缓原因、政府参与产业转移作用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提出未来研究的一些方向。
Review on empirical research and related controversies of different regional scale industrial transfer .
从产业转移概念出发,对产业区域转移实证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不同区域尺度研究结果进行梳理。认为根据已有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中国产业转移发生情况的基本结论:①中国在整体上以及东中西部和四大板块之间只有较少的相对产业转移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产业转移。②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产业转移主要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中西部转入东部,资源依赖型产业从东部转入中西部。③东部地带各省份之间的产业转移相对规模较大。④东部地带各省份内部的产业转移相对规模更大。⑤不同区域尺度上产业转移实证研究结果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对国内产业转移实践引发的梯度理论、产业转移滞缓原因、政府参与产业转移作用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提出未来研究的一些方向。
|
[2] |
What are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Chinese experience [J]. |
[3] |
The 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choice of South Korean FDI in China [J].https://doi.org/10.1016/j.japwor.2006.06.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By using extensive and unique firm-level data for South Korean foreign affiliates in China, we investigated the determinants of location choice for South Korea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South Korean companies are unevenly distributed inside China with more than 60 percent of their affiliates being located in the three northeast regions. Using conditional logit estimation, we found that market size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approximated by economic zones, quality of labor, an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deciding lo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labor costs, inner waterways, and distance show negative and significant coefficients. Finally, the model specification is shown to be robust to possible violation of the assumption of identical independent error terms. Some of the estimation results stand in contrast to those of other studies on the determinants of FDI stock flows from the world or Japan.
|
[4] |
空间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基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证分析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7.05.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揭示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珠江三角洲空间分布呈现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基础上,采用动态局部调整模型对1992~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在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城市中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广东省的区位选择,除受到城市区位特性因素的影响外,更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即与城市已有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呈正相关,存在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集聚效应,进一步的提出了通过产业集群培育和升级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外商直接投资持续集聚的策略。
Spatial clustering and location selec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7.05.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揭示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珠江三角洲空间分布呈现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基础上,采用动态局部调整模型对1992~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在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城市中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广东省的区位选择,除受到城市区位特性因素的影响外,更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集聚效应,即与城市已有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呈正相关,存在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集聚效应,进一步的提出了通过产业集群培育和升级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外商直接投资持续集聚的策略。
|
[5] |
中国现阶段的产业区域转移及其动力机制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480X.2002.08.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现阶段中国的产业区域转移趋于活跃,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条件和原因:一是国土面积辽阔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较大。二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不同,以及发展的路径依赖形成了各地在资源赋存结构上的差异。三是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买方市场"的形成,特别是企业生存权的深入和地区的行政壁垒的弱化,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企业以产业转移的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China’s current industrial area transfer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480X.2002.08.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现阶段中国的产业区域转移趋于活跃,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条件和原因:一是国土面积辽阔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较大。二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和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不同,以及发展的路径依赖形成了各地在资源赋存结构上的差异。三是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买方市场"的形成,特别是企业生存权的深入和地区的行政壁垒的弱化,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企业以产业转移的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
[6] |
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736X.2009.06.04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区际产业转移,是解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际产业转移往往受到生产要素、区位、市场、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加快区际产业转移,必须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736X.2009.06.040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区际产业转移,是解决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际产业转移往往受到生产要素、区位、市场、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加快区际产业转移,必须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
|
[7] |
江苏省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的空间路径及机理研究 [J].https://doi.org/10.1329/j.cnki.sgs.2016.01.0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江苏省为区域案例,根据劳动密集系数选取3类10种产业,采用区位基尼系数、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江苏省域不同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的趋势及空间路径。结果发现:江苏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趋势明显,Ⅰ、Ⅱ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苏南地区比重下降明显,苏北苏中地区上升较快、Ⅲ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苏南地区内部重新分配为主的特征;总体呈现由苏南向外推移的中心-外围式空间格局,产业集群化转移遵循以苏南为转移中心,苏北为产业承接外围的三阶梯、"一心两翼一腹地"的空间路径。最后,结合中心-外围理论,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内在机理。
The space path and mechanism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al cluster transfer in Jiangsu .https://doi.org/10.1329/j.cnki.sgs.2016.01.009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以江苏省为区域案例,根据劳动密集系数选取3类10种产业,采用区位基尼系数、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及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江苏省域不同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的趋势及空间路径。结果发现:江苏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趋势明显,Ⅰ、Ⅱ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苏南地区比重下降明显,苏北苏中地区上升较快、Ⅲ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苏南地区内部重新分配为主的特征;总体呈现由苏南向外推移的中心-外围式空间格局,产业集群化转移遵循以苏南为转移中心,苏北为产业承接外围的三阶梯、"一心两翼一腹地"的空间路径。最后,结合中心-外围理论,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化转移的内在机理。
|
[8] |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 [J].
采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空间转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研究结论:(1)劳动力成本提升已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2004年以前发达地区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并未影响到产业集聚,但是2004年以后较高的工资水平开始推动制造业企业向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迁移,但出口型企业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制造业企业体现出了不同的转移路线。(2)2004年以前中国制造业总体上不断向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山东半岛等地区集中,2004年以后制造业开始向沿海相对较为落后的江苏北部、山东中西部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迁移,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制造业企业是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的主体,出口型企业由长三角和珠三角向东部地区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迁移。(3)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缓慢。尽管产业向外转移,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尤其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制造业企业仍然以劳动力驱动为主,资本驱动的特征并不明显。但出口型企业的发展率先表现出了资本驱动的特征。
The rising labor costs and spatial restructur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
采用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空间转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研究结论:(1)劳动力成本提升已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空间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2004年以前发达地区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并未影响到产业集聚,但是2004年以后较高的工资水平开始推动制造业企业向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迁移,但出口型企业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制造业企业体现出了不同的转移路线。(2)2004年以前中国制造业总体上不断向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山东半岛等地区集中,2004年以后制造业开始向沿海相对较为落后的江苏北部、山东中西部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迁移,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制造业企业是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的主体,出口型企业由长三角和珠三角向东部地区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迁移。(3)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缓慢。尽管产业向外转移,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尤其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制造业企业仍然以劳动力驱动为主,资本驱动的特征并不明显。但出口型企业的发展率先表现出了资本驱动的特征。
|
[9] |
中部六大城市群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研究 [J].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5.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从产业承接地角度出发,以中部六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7个2级指标和27个3级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六大城市群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进行评价,得出:<i>① </i>从城市群层面看,城市群之间承接能力悬殊,各子系统水平差距大;<i>②</i> 从城市层面看,中心城市承接产业能力突出,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高低梯度城市数量呈“两极分化”状态;<i>③ </i>从总体看,城市群综合承接能力不仅受中心城市承接能力影响,也与城市群内非中心城市承接能力密切相关。基于相关的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从成本因素、对外开放合作程度、市场吸引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配套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7个方面给出了提高中部六大城市群产业承接能力的建议措施。</p>
Evaluation of industry transfer comprehensive undertaking ability of six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central region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5.005 URL Magsci [本文引用: 1] 摘要
<p>从产业承接地角度出发,以中部六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7个2级指标和27个3级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部六大城市群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进行评价,得出:<i>① </i>从城市群层面看,城市群之间承接能力悬殊,各子系统水平差距大;<i>②</i> 从城市层面看,中心城市承接产业能力突出,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高低梯度城市数量呈“两极分化”状态;<i>③ </i>从总体看,城市群综合承接能力不仅受中心城市承接能力影响,也与城市群内非中心城市承接能力密切相关。基于相关的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从成本因素、对外开放合作程度、市场吸引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配套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7个方面给出了提高中部六大城市群产业承接能力的建议措施。</p>
|
[10] |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空演变 [J].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7.01.0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阐述承接产业转移情境对探讨城市综合承载力意义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确定了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3-2014年河南18个省辖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4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序动态演进与地理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城市在时间维度上基本呈现出综合承载能力逐渐改善的状态,而且各年度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不变;而在空间维度上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差异性,地理空间上分布较为不均衡.
Sequential dynamic variation and geographic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enan urban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under industry transfer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7.01.01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在阐述承接产业转移情境对探讨城市综合承载力意义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确定了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3-2014年河南18个省辖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4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时序动态演进与地理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城市在时间维度上基本呈现出综合承载能力逐渐改善的状态,而且各年度间变化的趋势基本不变;而在空间维度上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差异性,地理空间上分布较为不均衡.
|
[11] |
基于成本视角的区际产业转移动因分析 [J].
基于区际产业转移动因的相关研究,本文认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应着重考虑成本因素。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本文主要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制度成本等方面来分析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Analysis of interreg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motivation based on cost perspective .
基于区际产业转移动因的相关研究,本文认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应着重考虑成本因素。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本文主要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制度成本等方面来分析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12] |
河南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时空格局研究 [J].
基于2000~2009年中国大中型企业数据库数据,利用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地区专业化和多样化指数、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等方法,从时间、空间以及行业-区位等维度对河南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趋势上,河南承接国内外制造业转移规模持续增大,承接行业类型显著增多;轻工业比重高于重工业,资本密集型行业明显增加。2空间格局上,基本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为中心的核心-外围模式,豫北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规模逐渐降低,而黄淮地区显著增强。各地市在制造业总体、轻工业、重工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承接上,呈现出增强型、减弱型、补缺型、抵消型等不同的特征;专业化和多样化承接的组合类型城市之间也明显不同,地市间承接制造业转移的行业存在雷同,但多数转移行业受地理临近性的影响不显著。3行业-区位组合上,劳动密集的轻工业和资本密集的重工业的集聚效应非常明显,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区位优势的指向性很强。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undertaking manufacturing’s transfer in Henan Province .
基于2000~2009年中国大中型企业数据库数据,利用产业转移承接指数、地区专业化和多样化指数、改进的偏离份额分析等方法,从时间、空间以及行业-区位等维度对河南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趋势上,河南承接国内外制造业转移规模持续增大,承接行业类型显著增多;轻工业比重高于重工业,资本密集型行业明显增加。2空间格局上,基本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为中心的核心-外围模式,豫北地区承接制造业转移规模逐渐降低,而黄淮地区显著增强。各地市在制造业总体、轻工业、重工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承接上,呈现出增强型、减弱型、补缺型、抵消型等不同的特征;专业化和多样化承接的组合类型城市之间也明显不同,地市间承接制造业转移的行业存在雷同,但多数转移行业受地理临近性的影响不显著。3行业-区位组合上,劳动密集的轻工业和资本密集的重工业的集聚效应非常明显,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区位优势的指向性很强。
|
[13] |
A VAR approach to the economics of FDI in China [J].https://doi.org/10.1080/00036840110058941 URL [本文引用: 1] |
[14] |
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波及传导效应研究——基于开放度视角投入产出实证分析 [J].
本文基于产业开放度视角,将我国产业划分为外向型、准外向型和内向型三种产业梯度,并借助投入产出法,从理论与实证双重层面,探讨国际产业转移中资本、贸易结构变动引发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变化,进而影响产业投入产出结构的传导机理,以及对我国产业波及传导效应的特殊规律性。实证检验表明,国际产业转移通过"外向型—准外向型—内向型"产业波及路径,对我国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外向型产业自我波及和加工贸易产业"两头在外"造成产业波及封闭与外漏,加上准外向型尤其是内向型产业的承接力与需求层次相对较弱,产业间的供给与需求的推力呈现非均衡性,使得国际产业转移传导中能量严重衰减。
Research on the transmission effec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China .
本文基于产业开放度视角,将我国产业划分为外向型、准外向型和内向型三种产业梯度,并借助投入产出法,从理论与实证双重层面,探讨国际产业转移中资本、贸易结构变动引发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变化,进而影响产业投入产出结构的传导机理,以及对我国产业波及传导效应的特殊规律性。实证检验表明,国际产业转移通过"外向型—准外向型—内向型"产业波及路径,对我国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外向型产业自我波及和加工贸易产业"两头在外"造成产业波及封闭与外漏,加上准外向型尤其是内向型产业的承接力与需求层次相对较弱,产业间的供给与需求的推力呈现非均衡性,使得国际产业转移传导中能量严重衰减。
|
[15] |
Sectoral linkage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irms to the czech economy [J].https://doi.org/10.1016/j.ribaf.2004.12.004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http://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275531905000140
|
[16] |
Technology and convergence [J]. |
[17] |
产业转移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J].
本文通过对1998-2008年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计量检验分析了产业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产业转移不但未带来我国区域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快速增长,反而阻碍了区域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增加,但是具体到各个区域则差异较大。对东部地区而言,产业转移对创新投入的作用不明显,但却阻碍了创新产出的增长;对中部地区而言,产业转移能大大促进创新投入的增长,但对创新产出的作用不明显;对西部地区而言,产业转移对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增长均有促进作用。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on reg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
本文通过对1998-2008年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计量检验分析了产业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产业转移不但未带来我国区域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快速增长,反而阻碍了区域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增加,但是具体到各个区域则差异较大。对东部地区而言,产业转移对创新投入的作用不明显,但却阻碍了创新产出的增长;对中部地区而言,产业转移能大大促进创新投入的增长,但对创新产出的作用不明显;对西部地区而言,产业转移对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增长均有促进作用。
|
[18] |
In search of pollution havens? dirty industry in the world economy, 1960 to 1995 [J]. |
[19] |
FDI的技术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1.12.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和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碳排放的影响日益引起各方重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的影响如何?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何种技术渠道对中国的碳排放产生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存在何种差异?都是当前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利用中国1999-2008年35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分别使用反映外商直接投资不同渠道的效应的指标,并对35个工业行业按照排放强度进行分类,本文实证检验了FDI的技术效应对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全行业的研究表明,FDI的技术效应对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技术影响渠道方面,FDI的人员流动效应的正面影响显著强于FDI的竞争、示范效应。分行业的研究表明,FDI的技术效应对高排放行业碳排放无显著影响,但对低排放行业碳的排放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最后,本文建议我国继续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以充分发挥FDI对工业行业碳排放降低的积极作用。
The technical effect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carbon emission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11.12.005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和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碳排放的影响日益引起各方重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的影响如何?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何种技术渠道对中国的碳排放产生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效应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存在何种差异?都是当前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利用中国1999-2008年35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分别使用反映外商直接投资不同渠道的效应的指标,并对35个工业行业按照排放强度进行分类,本文实证检验了FDI的技术效应对我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全行业的研究表明,FDI的技术效应对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技术影响渠道方面,FDI的人员流动效应的正面影响显著强于FDI的竞争、示范效应。分行业的研究表明,FDI的技术效应对高排放行业碳排放无显著影响,但对低排放行业碳的排放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最后,本文建议我国继续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以充分发挥FDI对工业行业碳排放降低的积极作用。
|
[20] |
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J].https://doi.org/10.1257/aer.91.4.877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openness to international goods markets affects pollution concentrations. We develop a theoretical model to divide trade's impact on pollution into scale, technique, and composition effects and then examine this theory using data on sulfur dioxide concentrations. We find international trade creates relatively small changes in pollution concentrations when it alters the composition of national output. Estimates of the trade-induced technique and scale effects imply a net reduction in pollution from these sources. Combining our estimates of all three effects yields a somewhat surprising conclusion: freer trade appears to b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
[21] |
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 [J].
通过国际贸易,发达国家是否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干净型"产品,并从中国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从而使中国成为"污染产业天堂"呢?国际贸易等因素如何影响中国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CO2)的排放呢?本文采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净出口消费指数等方法,运用中国20个工业行业与G7和OECD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些问题。本文得到几个结论:(1)在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的CO2中,国内生产的CO2所占比例逐步减少;(2)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并不仅仅是污染产业,同时也向中国转移了"干净"产业;(3)国际贸易能够减少工业行业的CO2排放总量和单位产出的CO2排放量。因此,中国并没有通过国际贸易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天堂"。
International trade, pollution industry transfer and China’s industrial CO2 emissions .
通过国际贸易,发达国家是否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干净型"产品,并从中国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从而使中国成为"污染产业天堂"呢?国际贸易等因素如何影响中国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CO2)的排放呢?本文采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净出口消费指数等方法,运用中国20个工业行业与G7和OECD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些问题。本文得到几个结论:(1)在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的CO2中,国内生产的CO2所占比例逐步减少;(2)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并不仅仅是污染产业,同时也向中国转移了"干净"产业;(3)国际贸易能够减少工业行业的CO2排放总量和单位产出的CO2排放量。因此,中国并没有通过国际贸易成为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天堂"。
|
[22] |
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污染天堂效应检验 [J].
本文将作为区域特征的环境规制和作为产业特征的污染排放密度加入到区域特征与产业特征交互作用模型中,来研究环境规制对我国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检验中国区域间的"污染天堂"效应。结果表明,各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的不同对污染产业的区位选择产生了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向环境规制强度较弱的中西部地区进行了转移。
Inspection of the pollution paradise effec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China .
本文将作为区域特征的环境规制和作为产业特征的污染排放密度加入到区域特征与产业特征交互作用模型中,来研究环境规制对我国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检验中国区域间的"污染天堂"效应。结果表明,各地区环境规制强度的不同对污染产业的区位选择产生了影响,污染密集型产业向环境规制强度较弱的中西部地区进行了转移。
|
[23] |
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4407.2016.10.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首先构建污染密集指数来分辨挑选出污染密集型产业,通过计算基尼系数以及产业集中率来判断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时间转移特征和空间转移特征;最后运用2000-201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建模回归,从而得出影响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存在转移,其转移方向为由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受到经济外向度、创新能力的影响,其对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影响方向,经济发展状况、产权制度对其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Research on the transfer of pollution-intensive industry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4407.2016.10.008 URL [本文引用: 1] 摘要
首先构建污染密集指数来分辨挑选出污染密集型产业,通过计算基尼系数以及产业集中率来判断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时间转移特征和空间转移特征;最后运用2000-201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建模回归,从而得出影响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存在转移,其转移方向为由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受到经济外向度、创新能力的影响,其对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影响方向,经济发展状况、产权制度对其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