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2019 , 39 (3): 524-524

书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发展过程的见证——《大旅游·小思考》(上下)评介

刘庆余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曲阜273165

版权声明:  2019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展开

0

PDF (237KB) 元数据 多维度评价 相关文章 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 导出 EndNote Ris Bibtex

刘庆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发展过程的见证——《大旅游·小思考》(上下)评介[J]. 地理科学, 2019, 39(3): 524-524 https://doi.org/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原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顾问张广瑞先生出版的《大旅游•小思考(上下)》(中国旅游出版社,2018年12月),可以说是融合了普及性与专业性、知识性与启发性的学术著作。该书系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40 a回顾与展望系列丛书,分上下两册,收录了作者近30 a来撰写的364篇文章,每篇约3千字,总计87万字。这些短文或评论已发表在《中国旅游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旅游研究与信息》《中国饭店》等报纸上,或在作者搜狐博客上发布,几乎涵盖旅游业所有领域。上册包括旅游业发展、旅游产业定位、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与国家关系、旅游与社会、旅游与文化、旅游理论与经验、旅游新业态等方面;下册包括旅游设施、旅游管理与经营、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服务、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纠纷与危机、旅游安全、出入境旅游、旅游文明及行为、旅游消费及体验等方面。

整体来看,该书具有以下4个特点:

1) 理论性。上册第二章关于旅游产业定位的思考之“旅游真是个工业吗?”(《旅游研究与信息》1995年第4期),是一篇对国外论文的翻译介绍(Thomas Lea Davison. What Are Travel And Tourism: Are They Really an Industry?),指出“将旅游定义为工业是不正确的,……旅游是一个社会经济现象,它既是一个经济进步的发动机,也是一种社会力量。旅游远不只是个工业。旅游更像是一个‘部门’,它影响着一大批工业”。早在1995年,作者及时译介国外对旅游产业定位的认识,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上册第一章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思考之“面对中国旅游发展的新常态”(《中国饭店》2014年第12期),提出旅游发展新常态包括四个方面: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福祉的双重功能,旅游市场全面发展,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加大,政府对旅游管制的职能逐渐弱化。这4个旅游“新常态”对研究旅游功能、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以及全域旅游等都具有启发价值。

2) 实践性。上册第一章之“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旅游发展的思考”(《中国旅游报》2008年8月7日),作者及时对救灾、重建与旅游启动与振兴,地震灾害后旅游发展的思考等提出一系列对策。上册第一章之“假日旅游消费——政府政策要明晰,旅游者要明智,经营者要精明” (《旅游研究与信息》2000年第5期等),从政府、旅游者、经营者3个角度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假日旅游效果。其背景是1999年9月国务院发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出台新的法定休假制度,并通过调整形成3个连休7 d的长假,被誉为“黄金周”。上册第一章之“关于新时期中国饭店业发展的思考”(《中国旅游报》2014年1月15日),对饭店业未来发展提出新对策。

3) 前瞻性。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5年4月1日和2017年11月21日对国家旅游局推进的“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它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下册第一章关于旅游设施的思考之“旅游与厕所”(《中国旅游报》2002年2月2日),作者在2002年就提出“对发展旅游来说,在不断改善厕所标准的同时,也要考虑文化,使之成为独特的吸引物”。下册第九章关于旅游文明及行为的思考之“给涂鸦者宣泄的出口”(《中国旅游报》2013年5月29日),提出“给他们开辟出一块地方,让他们发发感慨,留个纪念的机会……,就像‘论坛’、评论跟帖一样,……涂鸦墙、许愿板等。”上册第九章关于旅游新业态的思考之“从‘大巡游’到现代研学旅游”(《中国旅游报》2001年6月11日),很早就认识到研学旅游业是个潜力巨大的产业。

4) 启发性。启发性或者说“获得感”是评价一部著作的重要标尺。一些我们熟视无睹的案例,作者却能发掘其中蕴含的学术价值,其理论修养的丰厚与思索的深度值得敬佩。例如,“印度洋海啸灾难后的思考”“丽江:要做无景区旅游的典范”“难以服众的‘进城费’”“中国与东盟合作旅游是优先方向”“‘狗不理’要向‘山姆大叔’学什么”“从城市观光车说起”“从‘天价客房’到‘离谱海鲜’的启示”“导游的‘工匠精神’:匠心与匠艺并重”“关于公民境外高消费的评说”“有感于印度设瑜伽部长”“从旅游角度看米歇尔中国之行”“芬兰桑拿:值得人类敬畏和尊崇的世界文化遗产”等。几乎每一篇短文都能代表(甚至开辟)一个旅游研究领域。

作者将旅游学理论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从旅游研究视角解读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旅游相关案例,是该书的最大特色。这些案例涉及到国内外,而且国外案例非常有特色、分析角度非常新颖。作者从看似平淡无奇的案例素材中,提炼出有价值、有深度、有内容、有观点的理论知识,为后来研究者扩展了学术视野,为管理者和从业者提供了现实参考。该书研究内容前后跨度近30 a,完整地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旅游发展“历史”,说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发展过程的见证”,毫不过分。总之,该书对于旅游研究者、从业者、管理者、大学生、爱好者等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