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锡畴, 刘德生, 李祯. 长白山北侧的自然景观带. 地理学报, 1959, 25(6) : 435~446 2. 黄锡畴, 郎惠卿. 长白山高山苔原初步观察, 见: 自然地理与环境研究-黄锡畴论文选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137~142 3. 徐文铎, 林长清. 长白山植被垂直分布与热量指数关系, 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第二卷), 1981. 88~95 4. 吴征镒主编. 中国植被.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12, 613~627 5. 郭扬. 五十年来的《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 1984, 39(3) : 234~239 6. 黄锡畴. 欧亚大陆温带山地垂直带结构类型. 见: 1960年全国地理学术会议论文选集(自然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2. 67~74 7. 黄锡畴. 捷别尔达河流域自然地理. 见: 自然地理与环境研究-黄锡畴论文选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9~84 8. 黄锡畴, 赵魁义. 拉普兰德与长白山苔原的对比研究. 地理科学,1989, 9(1) : 8~15 9. Billings, W. D. and H. A. Mooney, The Ecology of arctic and alpine plants. Biol. Rev., 1968, 43(4) : 48-529 10. Biliss, L. C. Vascular plant vegetation of the southern circumpolar region in relation to antarctic, alpine, and arctic vegetation. Can. J. Bot. 1979, 57: 2167-2178 11. 张家诚主编. 李文范副主编. 地学基本数据手册.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6. 1202~1216 12. 宋海远主编. 长白山火山研究. 延吉: 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0 13. 崔钟燮, 张三焕, 田景. 长白山全新世以来的火山喷发活动与森林火灾研究, 地理研究,1977, 16(1) : 92~97 14. 杨美华. 长白山的气候特征及北坡垂直气候带. 气象学报, 1982,39(3) : 311~319 15. 李风华, 隋秀兰. 长白山火山地貌基本特征. 见: 宋海远主编. 长白山火山研究. 延吉: 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0. 77~91 16. 刘忠杰, 田景, 崔钟燮. 白头山区地貌特征及其营力作用. 见: 宋海远主编. 长白山火山研究. 延吉: 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0. 104~119 17. [日]鹿野忠雄. 朝鲜东北山地の冰河地貌こ就ムマ. 地理学评论, 1937, 第13号, 1126~1145 18. 裘善文, 李风华, 隋秀兰. 长白山冰缘地貌, 冰川冻土, 1981, 3(1) : 26~31 19. 施雅风, 崔之久, 李吉均, 等.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 126~132 20. 裘善文. 长白山古冰川、冰缘地貌的研究, 第四纪研究, 1990, 2:137~145 21. 吕金福, 肖荣寰. 长白山的火山、冰川和冰缘过程. 见: 梁名胜, 张吉林主编. 中国海陆第四纪对比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1.200~207 22. 孙建中. 吉林省第四纪冰期的划分, 地质学报, 1982 (2) : 174~184 23. 黄锡畴. 竺可桢教授对开拓东北区地理研究的贡献. 地理科学,1990, 10(1) : 纪念竺可桢诞辰100周年专辑, 35~41 24. 丁锡祉, 肖荣寰. 冰缘地貌学-介绍地貌学的一个分支. 地理,1963, (4) 25. 丁锡祉, 裘善文, 孙广友. 大兴安岭北部的冰缘现象. 见: 第四纪冰川和第四纪地质论文集(第3集).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184~189 26. 东北冻土研究协作组. 中国东北部多年冻土分布的基本特征.见: 第三届全国冻土学术会议论文选集.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 36~42 27.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编著. 中国东北土壤.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58~60 28. 孟宪玺. 长白山的苔原土. 地理科学, 1982, 2(1) : 57~64 29. 陈鹏, 张一. 长白山北坡冰缘环境与土壤动物. 地理科学, 1983, 3(2) : 133~140 30. 钱宏. 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 见: 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第六卷).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72~95 31. Huang Xichou. A Study on Alpine tundra of Changbai Mts. Proccdings of 32nd Alaska Science Conference Fairbank Alaska, USA,1981: 57-59 32. 黄锡畴, 李崇白高. 长白山高山苔原的景观生态分析. 地理学报,1984, 39(3) : 285~297 33. 陈大珂, 冯宗炜. 长白山系高山及亚高山植被. 见: 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第五卷).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5. 49~56 34. 钱宏. 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分类, 植物区系, 植物生态(博士论文摘要). 生态学进展, 1989, 6(3). 226 35. 周以良, 李景文. 中国东北东部山地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64, 2(2) : 190~206 36. 周以良, 等编著. 中国东北植被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207~224 37. 钱宏. 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群落的生态优势度. 生态学杂志,1990, 9(2) : 24~27, 58 38. 钱家驹, 张文仲. 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的调查研究简报(1). 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0. 51~64 39. 钱宏. 长白山高山冻原维管植物区系地理. 地理科学, 1990, 10(4) : 316~325 40. 钱宏. 长白山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分布. 地理科学, 1989, 9(1) :75~84 41. 黄锡畴, 朱颜明, 富德义, 等. 长白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化学结构. 地理学报, 1982, 37(1) : 65~74 42. 朱颜明, 佘中盛, 富德义, 等. 长白山天池水化学. 地理科学,1981, 1(1) : 58~65 43. 黄锡畴, 王稔华, 张学林. 环境科学研究的实践. 地理科学, 1988,8(1) : 101~113 44. 黄锡畴, 朱颜明, 孟宪玺, 等. 长白山地区环境背景值研究. 环境中若干元素的自然背景值及其研究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2. 149~158 45. 富德义, 朱颜明, 黄锡畴, 等.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化学环境背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第4卷).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25~86 46. 富德义, 黄锡畴, 朱颜明.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植物中微量元素的研究. 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第2卷).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147~157 47. 富德义, 朱颜明, 黄锡畴. 长白山区优势植物中微量元素研究. 地理科学, 1982, 2(3) : 264~272 48. 朱颜明, 黄锡畴, 刘景双. 长白山高山苔原植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地理科学, 1991, 11(3) : 244~252 49. 刘景双. 长白山高山苔原主要植物群落物质循环的研究. 青年地理学家, 1987, 3(2) : 49~56 50. 刘景双. 长白山高山苔原牛皮杜鹃群落物质循环研究. 生态学报, 1993, 13(1) : 96~99 51. 朱颜明, 何岩, 刘景双. 环境地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地理科学,1998, 18(4) : 1~12 52. 黄锡畴. 欧亚大陆东部高山苔原的南缘. 地理科学, 1984, 4(4) :293~302 53. 伊藤浩司. 北海道植生概论. 北海道大学出版部, 1982 54. [苏] В. Б. 索恰瓦著. 李世玢译. 黄锡畴校. 地理系统学说导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1. 208~269 55. Zhu Ting-cheng and J. S. Row e. Acomparison of Apine Tundra Floras N. E. China and N. W. North America, Linzer Biol. Beitr, 1987, 19(1) : 29-41 56. 赵景波. 华北平原第四纪植被类型及其气候意义. 地理科学,1986, 6(2) : 151~157 57. 杨怀仁. 末次冰期以来的长江. 见: 叶良辅与中国地貌学.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89.314~328 58. 刘琪王景, 王战, 王少先. 长白山近期火山喷发对高山亚高山植被的影响. 地理科学, 1993, 13(1) : 57~61 59. 夏玉梅. 长白山火山锥苔原土的孢粉分析. 见: 宋海远主编. 长白山火山研究. 延吉: 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0. 183~192 60. 朱颜明, 等.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保护对策. 第五届海峡两岸环境保护学术会议文集. 1998.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