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人物候季节划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划分自然景观季节的物候频率分布型法,并利用北京小西山山前一带物候历中的资料,将当地的物候季节划分为12个季段。划分结果表明,每个季节阶段都具有典型的植物物候形态组合与色彩组合,独特的季相特征,并且与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分配状况相吻合。本方法与以往的物候季节划分方法相比,具有划分指标定量且综合、划分季段详细、季节的内涵丰富、适用区域范围广阔等特点。
在科尔沁沙地东南部,以蒙古栎为代表的乔木花粉从3100aB.P.开始显着下降,蒿属和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逐渐上升,藜科花粉开始上升时间又迟于蒿属花粉。这说明,原来的固定沙丘有一部分首先转化为半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后来又转变成半流动和流动沙丘。另一方面,科左后旗和辽北地区人口的显着增加始于3100aB.P.前后,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人类定居和农牧业活动可能是本区沙地疏林减少的基本原因,也是近3000a沙丘演化或沙漠化过程持续增强的主要因子。
对常平镇1988~1996年期间景观组力转移情况和动态变化进程进行了研讨,重点分析非农用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自然和农业组分向城镇转移的基本模式和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常平镇城镇用地规模不断膨胀的主要来源依次是农田、果园和水体,林地受地形影响,转移量最少;自然和农业组分向城镇转移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模式,直接模式是组分转移的主要方式;全镇过去8年的景观动态变化过程可分3个阶段,即1988~1991年传统农业景观阶段,1992~1994年城乡混合景观阶段和1996年城镇景观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