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1, Vol. 21 ›› Issue (2): 183-187.doi: 10.13249/j.cnki.sgs.2001.02.183
王言荣1, 刘洁2
收稿日期:
1999-11-17
修回日期:
2000-04-12
出版日期:
2001-03-20
发布日期:
2001-03-20
WANG Yan-rong1, LIU Jie2
Received:
1999-11-17
Revised:
2000-04-12
Online:
2001-03-20
Published:
2001-03-20
摘要: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指标加权求和方法得出中国城市科教职能综合评价指数,并用纳尔逊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的结果作为科教职能等级划分的依据,把中国科教职能城市分为四个大级、六个亚级。据此分析得出中国科教中心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职能强度上都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且明显地偏集于环渤海区和华东区。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对策:加快中西部地带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地方政府对中小型科教中心城市应给予政策倾斜和投入支持,以逐步缩小东西部的差距。
中图分类号:
王言荣, 刘洁. 中国城市科教职能等级划分及空间分布研究[J]. 地理科学, 2001, 21(2): 183-187.
WANG Yan-rong, LIU Jie. Study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al Urban Function and Spacial Distribution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 21(2): 183-187.
[1] 周一星,R 布雷德肖.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理论、方法和结果[J].地理学报,1998,43(4):287~297. [2] 张文奎,等.论中国城市职能分类[J].人文地理,1990,(3):1~8. [3] 田文祝,周一星.中国城市体系的工业职能结构[J].地理研究.1991,10(1):12~22. [4] 周一星,孙则昕.再论中国城市的职能分类[J].地理研究,1997,16(1):11~22. [5]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5[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468~499. [6] 北京高唐文化咨询服务中心.研究生招生问答[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93~337. [7] 徐炳亭.研究生·科技工作者实用手册[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803~863.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纲要讲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150~155. [9] 顾朝林,胡秀红.中国城市体系现状特征[J].经济地理,1998,18(1)21~26. [10] 周一星,张 勤,关于我国城市规划中确定性质问题[J].地理科学,1984,4(1):29~37. |
[1] | 韩刚,袁家冬,张轩,冯学良. 紧凑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能耗的作用机制——基于江苏省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7): 1147-1154. |
[2] | 李钢, 杨兰, 贺建雄, 刘倩, 陈曦亮, 薛淑艳. 基于POI数据的西安市快递自提点空间格局及空间关系研究——以菜鸟驿站为例[J]. 地理科学, 2018, 38(12): 2024-2030. |
[3] | 牛方曲. LUTI模型的概念结构、实现方法及发展趋势[J]. 地理科学, 2017, 37(1): 46-54. |
[4] | 韩刚, 袁家冬. 论长春都市圈的地域范围与空间结构[J]. 地理科学, 2014, 34(10): 1202-1209. |
[5] | 李雪铭, 张英佳, 高家骥. 城市人居环境类型及空间格局研究——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9): 1033-1040. |
[6] | 范强, 张何欣, 李永化, 王竞雪.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模型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定量化研究——以科尔沁左翼中旗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5): 601-607. |
[7] | 周春山, 高军波. 转型期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3): 272-279. |
[8] | 郐艳丽. 东北地区古代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背景与进程[J]. 地理科学, 2010, 30(1): 8-14. |
[9] | 宣国富, 徐建刚, 赵静. 基于ESDA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0, 30(1): 22-29. |
[10] | 吴莉娅. 生产要素市场化与江苏城市化动力机制演变[J]. 地理科学, 2006, 26(5): 529-535. |
[11] | 刘继生, 陈彦光. 河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多分形特征及其与水系分布的关系探讨[J]. 地理科学, 2003, 23(6): 713-720. |
[12] | 年福华, 姚士谋, 陈振光. 试论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组织[J]. 地理科学, 2002, 22(5): 568-573. |
[13] | 吴启焰, 甄峰, 张京祥, 杨庆. 建造环境供给结构的转型与都市景观的演化——以南京为例[J]. 地理科学, 2001, 21(4): 360-367. |
[14] | 王成, 武红, 徐化成, 郑均宝, 周怀军. 太行山区河谷内居民点的特征及其分布格局的研究——以河北省阜平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01, 21(2): 170-176. |
[15] | 刘继生, 陈彦光. 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方法 ——关于城市体系空间作用的引力理论探讨[J]. 地理科学, 2000, (6): 528-5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