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1, Vol. 21 ›› Issue (6): 519-524.doi: 10.13249/j.cnki.sgs.2001.06.519
苏培玺, 张小军, 刘新民
收稿日期:
2000-10-27
修回日期:
2001-05-02
出版日期:
2001-11-20
发布日期:
2001-11-20
基金资助:
SU Pei-xi, ZHANG Xiao-jun, LIU Xin-min
Received:
2000-10-27
Revised:
2001-05-02
Online:
2001-11-20
Published:
2001-11-20
摘要: 荒漠绿洲PRED系统是一个相当脆弱的系统,自然灾害频繁、水分失衡导致的生态风险大。在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这些因子对绿洲PRED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权值,影响最大的前三位因子是: 人均水资源量、绿洲化面积、人口素质,其权值分别为0.124、0.077、0.062。计算了河西走廊20个县(市、区)的SDI,排在最前面的依次是: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嘉峪关市和玉门市、金川区,其SDI分别为0.437、0.406、0.405;排在最后面的依次是:古浪县、民勤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其SDI分别为0.150、0.213、 0.217。分析了这种格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
苏培玺, 张小军, 刘新民. 荒漠绿洲PRED系统特征与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J]. 地理科学, 2001, 21(6): 519-524.
SU Pei-xi, ZHANG Xiao-jun, LIU Xin-m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asis PRED System and Quantitative Study on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1, 21(6): 519-524.
[1] 毛汉英. 山东省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调控研究[J].地理学报,1998,53(5):413~427. [2] 廖志杰,刘岳. 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 地理学报,2000,55(2):139~150. [3] United Nations. ESCAP Asian Population Studies Series No.1-4. Select Papers of the Fourth Asian and Pacific Population Conference. Bali: Indonesia, 1992. 19-27. [4] 世界银行. 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 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1992. [5] 庞丽华. 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7(3):71~75. [6] 申曙光,徐立幼. 从现代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J]. 大自然探索,1995,14(1):31~39. [7] 潘家华. 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8] 牛文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解析[M]. 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 [9] 毛汉英.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96,15(4):16~23. [10] 秦耀辰,徐铭杰.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研究[J].地理学报,1998,53(2):149~154. [11] 叶文虎,仝川.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7(3):83~87. [12] 王海燕. 论世界银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最新指标体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6(1):39~43. [13] 苏培玺,施来成. 禹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量化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1997,16(增刊):78~86. [14]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15] 甘肃年鉴编委会(编). 甘肃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16] 李福兴,姚建华(主编). 河西走廊经济发展与环境整治的综合研究[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17~21. [17] 王华飞,胡慧萍,金和荣,等. 中国西北地市县概况[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 [18] 方创琳. 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及退化的监控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4,13(5):50~55. [19] 高华君. 我国绿洲的分布和类型[J]. 干旱区地理,1987,10(4):23~28. [20] 贾宝全. 绿洲景观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 干旱区地理,1996,19(3):58~65. [21] 刘新民,王振先,唐宗泽,等. 荒漠绿洲边缘沙漠化土地整治[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87: 1(1),98~105. [22] 申元村. 绿洲发展面临的挑战、目标及21世纪发展研究展望[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14(1): 1~11. [23] 钱颂迪(主编). 运筹学(修订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461~466. |
[1] | 李成宇, 张士强, 张伟. 中国省际工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12): 1970-1978. |
[2] | 王琎, 吴志峰, 李少英, 王帅帅, 张晓诗, 高群. 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及沿岸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J]. 地理科学, 2016, 36(12): 1903-1911. |
[3] | 谷永泉, 杨俊, 冯晓琳, 李闯, 李雪铭. 中国典型旅游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空间分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4): 410-418. |
[4] | 狄乾斌, 韩雨汐. 熵视角下的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 地理科学, 2014, 34(6): 664-671. |
[5] | 韩瑞玲, 佟连军, 朱绍华, 路紫. 基于ARMA模型的沈阳经济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 地理科学, 2014, 34(1): 32-39. |
[6] | 赵先贵, 马彩虹, 肖玲, 纪芙蓉. 陕西省碳足迹时空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12): 1537-1542. |
[7] | 李汝资, 宋玉祥, 李雨停, 陈晓红. |
[8] | 李鹤, 张平宇, 刘文新. 1990年以来辽宁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评价[J]. 地理科学, 2007, 27(4): 486-492. |
[9] | 张明, 金菊良, 张礼兵. 流域可持续评价的最大熵原理——投影寻踪耦合模型[J]. 地理科学, 2007, 27(2): 177-181. |
[10] | 韩良, 宋涛, 佟连军. 典型生态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其借鉴[J]. 地理科学, 2006, 26(2): 237-243. |
[11] | 马小凡, 郭晓泽, 王菊, 韩振宇, 于连生. 水坝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利弊关系分析[J]. 地理科学, 2005, 25(5): 621-625. |
[12] | 汤洁, 佘孝云, 林年丰, 麻素挺. 生态环境需水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05, 25(3): 367-373. |
[13] | 匡耀求, 黄宁生, 胡振宇. 环境污染对东莞市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04, 24(4): 419-425. |
[14] | 赵文晋, 董德明, 龙振永, 王宪恩, 姜百川. 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研究[J]. 地理科学, 2003, 23(6): 751-754. |
[15] | 董德明, 赵文晋, 王宪恩, 房春生. 战略环境评价若干问题研究[J]. 地理科学, 2002, 22(5): 615-6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