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7世纪以前,天山北麓是以牧为主地区,由"兵屯"建立的古代绿洲仅在交通要道呈星、点分布,且屡兴屡废。18~20世纪中叶,由清朝到民国,大力发展屯田,使社会发展进入半农半牧时期,这时形成的旧绿洲,呈断续岛状小片。1949年以后,由大规模农垦建立的新绿洲群,把分散小片旧绿洲联结在一起,形成与天山相平行绿洲带。本区绿洲形成特点是由屯垦和内地移民发展起来,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而且古绿洲、旧绿洲和新绿洲之间有延续性,不象塔里木盆地的很多古代绿洲已沦为沙漠、戈壁或风蚀地。
中图分类号:
樊自立, 穆桂金, 马英杰, 马映军. 天山北麓灌溉绿洲的形成和发展[J]. 地理科学, 2002, 22(2): 184-189.
FAN Zi-li, MU Gui-jin, MA Ying-jie, MA Ying-ju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rtificially Irrigated Oases in the Northern Piedmon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 22(2): 18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