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顾朝林, 石爱华, 王恩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学家廖士(August L sch)十分重视空间和区位的关系,他在德国传统的区位理论基础上从事经济与空间配置的研究,提出了经济景观学说。廖士曾希望他的研究能够形成一个新的领域——空间经济学,并能引起经济学自身的重构。但实际上,经济景观学说对经济学并没有多少影响。相反,在19世纪50~60年代,他的名著《区域经济学》却对经济地理学发展和区域科学孕育产生了巨大贡献。最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西方经济学家又开始对地理学产生兴趣,新经济地理学或地理经济学应运而生。主要就其研究内容和发展动向进行综述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新趋向进行了讨论。
  • 论文
    陆玉麒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理论渊流看,点轴系统理论以中心地学说等为理论基础,但两者的内涵和应用目标又是不同的。点(城市等)、线(交通等线状基础设施)、面(农业等腹地资源)构成区域三要素。区域发展理论都围绕着区域三要素而展开,由于侧重点的不同而形成相应的空间结构模型。以点为核心所形成的是以中心地学说为代表的古典区位论,以点、线为核心所形成的是点轴系统理论;点轴系统理论与中心地理论一起,构成为有关区域发展的两大基本理论。在中心地学说中,虽然加进了交通因素而构建了K=4的空间结构模式,但其中的交通因素依然属于外生变量。只有在点轴系统理论中,点、线才都是内生变量,是构建空间结构模型的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点与线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对线的特别关注,构成了点轴系统理论的基本特色。正是因为如此,区域可达性、空间扩散方式等方面的理论创新,构成为点轴系统理论得以提出的科学基础。重大的理论创新赋予点轴系统理论以巨大的应用价值。点轴系统理论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界贡献给社会的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成果。以此为契机,通过空间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化,应当能够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学派来。
  • 论文
    朱竑, 薛德升, 曹小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岛开疆文化的发展为例,探讨了历史时期各级官员在海南岛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指出我国历代的朝廷官员因为特殊的选拔机制,从而较一般人更有能力在边疆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主要作用。文章最后指出,现今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中,从经济发达地区选派干部到西部挂职锻炼,以及从经济落后地区选派优秀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学习是新时期的两种行之有效的开疆举措。
  • 论文
    杨永兴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魁北克2000-世纪湿地大事件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信息,结合收集到的国际上新的湿地研究文献资料,总结了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热点、主要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对国际湿地科学研究进展加以简要概述,以此透视现代国际湿地科学研究一些新的动向和趋势。
  • 论文
    黄铁青, 张养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简要阐述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两个基本方面发展和可持续性,推导了评价中可能出现的8种评价结果,构建了能科学和直观地表达评价结果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坐标系,指出了表格式指标体系的缺陷,提出了克服这一缺陷的金字塔型指标体系,对当前主要的发展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分析比较后认为:人类发展指数是衡量发展的合适指数,生态盈余是衡量可持续性的合适指数。
  • 论文
    沈珍瑶, 杨志峰, 刘昌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了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及天然可再生能力的表示方法,探讨了水资源天然可再生能力与水资源更新速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可更新水资源量来表述水资源天然可再生能力具有突出的优点。研究同时表明水资源更新速率与可更新水资源量之间关系密切,如果获得了水资源更新速率,则较易获得其可更新水资源量,从而可以研究水资源的可再生性。以全国水资源一级分区及黄河流域二级分区为例评价了其水资源的天然可再生能力。
  • 论文
    葛向东, 张侠, 彭补拙, 濮励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扩张实际上是城乡交错带的耕地因子被城市土地系统不断捕获的过程,耕地地价作为城市土地系统对耕地系统感知反应的灵敏度而影响这种捕获力。耕地占用成本偏低、耕地损失造成的社会影响没有纳入市场成本,导致耕地比较效益低下,是耕地丧失的深层次原因。耕地的社会效益体现为其对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状况,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角度来看,耕地预警系统判定的耕地警度反映了这种保障能力。在耕地非农化过程中,据此可对耕地存量进行临界警戒,并同时设立警度修正系数,对耕地非农占用成本进行实时修正。耕地存量临界警戒和耕地非农占用成本的警度修正均应建立在耕地分等定级工作的基础之上。给出了耕地警度判定系数和警度修正系数的计算方法。
  • 论文
    金菊良, 魏一鸣, 丁晶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预测年径流这类高维复杂动力系统,提出了投影寻踪门限回归(PPTR)模型。构造了新的投影指标函数,用门限回归(TR)模型描述投影值与预测对象间的非线性关系,并用实码加速遗传算法优化投影指标函数和TR模型参数。实例的计算结果表明,用PPTR模型预测年径流是可行而有效的。PPTR模型简便、适用性强,克服了目前投影寻踪方法计算量大、编程实现困难的缺点,有利于投影寻踪方法的推广应用,为解决高维非线性复杂预测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 论文
    沈正平, 马晓冬, 曾尊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中选出具有较高管理类别和一定代表性的53处旅游景区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其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空间结构、界值结构和开发层次结构依次做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经济带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空间结构模式和时空组织系统;接着分别探索了5大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最后针对这一经济带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其战略措施进行了讨论。
  • 论文
    樊自立, 穆桂金, 马英杰, 马映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7世纪以前,天山北麓是以牧为主地区,由"兵屯"建立的古代绿洲仅在交通要道呈星、点分布,且屡兴屡废。18~20世纪中叶,由清朝到民国,大力发展屯田,使社会发展进入半农半牧时期,这时形成的旧绿洲,呈断续岛状小片。1949年以后,由大规模农垦建立的新绿洲群,把分散小片旧绿洲联结在一起,形成与天山相平行绿洲带。本区绿洲形成特点是由屯垦和内地移民发展起来,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而且古绿洲、旧绿洲和新绿洲之间有延续性,不象塔里木盆地的很多古代绿洲已沦为沙漠、戈壁或风蚀地。
  • 论文
    赵昕奕, 张惠远, 万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已经发生和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特别是全球气候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气候带的变动,进而导致自然带(区)的变动并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在对青藏高原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气温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40?年来积温等气候带指标值的变化特征,并依据对未来气候情景的假设,指出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带的可能变动。
  • 论文
    陈庆强, 孙彦敏, 沈承德, 彭少麟, 易惟熙, 姜漫涛, 李志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带(SL)、灌丛-草甸过渡带土壤剖面(GC)进行薄层取样,根据土壤有机质14C放射性水平,运用模型计算土壤有机质更新速率(m)。结果表明上部0~10cm土层有机质更新速率(m)最高;向下,m锐减;剖面下部m值极低,这说明土壤有机质由不同更新周期(T)组分构成。表层快循环组分占绝对优势,向下,慢循环组分为主,剖面下部为稳定组分。根据m、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土层厚度计算有机质更新CO2产量,表层0~10cm层段CO2产量约为整个剖面的98%。SL剖面m值及有机质更新CO2产量均明显大于GC剖面相应值。分析表明在同一气候带植被是制约土壤有机质更新及CO2产量的第一要素,这为通过绿化加强土壤碳汇功能提供重要依据。
  • 论文
    王随继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南方的冲积河流有许多属于分汊河流,这已被许多研究者进行过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但赣江在其入湖三角洲上的多河道体系与分汊河流有着明显的不同,它的形成是河流自发调整的结果,而不象分汊河流那样由节点控制。它具有网状河流所具有的地貌和沉积物特征,属于典型的网状河流体系。虽然是低含沙河流,但由于其水动力较弱及汛期基准面的上升,洪泛频繁,可输入河间地以大量的泥沙并在低能环境中发生沉积,使河道及河间地能够协调加积升高,并维持多河道体系的稳定性。
  • 论文
    栾维新, 王茂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关系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大连市域城市化水平提高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人均建设用地与居民点规模呈反向变化;②大、中城市建设用地基本可以得到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控制难度较大;③在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点内部潜力的前提下,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各类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的总规模将减小,提高城市化水平是缓解耕地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
  • 论文
    何兴东, 高玉葆, 段争虎, 赵爱国, 陈珩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两侧建立植物固沙体系时首先应确定适宜的灌溉方式。从1998年开始,我们根据不同灌溉方式本身的优缺点与前期试验结果,结合立地条件,在塔里木沙漠公路L292处选择沟灌、畦灌与滴灌进行植物固沙灌溉方式比较试验,对不同灌溉方式植物生长状况、沙层盐渍度变化、灌溉制度及成本投入比较分析后认为,滴灌不受起伏沙丘地形限制,水分利用效率高,能够保证植物正常生长,且费用最低,因而是塔里木沙漠公路植物固沙的首选灌溉方式。
  • 论文
    吴正方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温度和水分是决定植被分布重要的能量和物质基础,其长时间尺度的变化和短时间尺度的波动是植被过渡带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原因。从生态气候保证率出发,以桑斯威特(C. W. Thonthwaite)温度效率指数(PE)的90%保证率为过渡带上边界和10%保证率为过渡带下边界,定量地划分了东北地区由南向北因温度差异形成的森林植被过渡带; 以湿润指数(Im) 的80%保证率为过渡带上边界和20%保证率为过渡带下边界,定量地划分了由东向西因水分差异产生的森林、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间的过渡带。
  • 论文
    孙道玮, 俞穆清, 田卫, 冯立权, 董致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是吉林省实施"生态省"建设工程的主导产业之一,本文按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客观评价了吉林省发展绿色食品的产地环境条件,得出吉林省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显著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基于吉林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将全省分为东部山区、中部松辽平原区、西部松嫩平原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四种区域类型,并分别提出了其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宏观策略。
  • 论文
    白军红, 邓伟, 朱颜明, 翟金良, 张玉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在霍林河中下游的科尔沁和向海两个自然保护区湿地表层土壤中的水平分布及其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科尔沁自然保护区相比,向海自然保护区的空间分异程度较高,其表层对有机质及全氮的持留作用较强,碳的固定速度比氮累积更慢一些;盐碱化程度较高,湿地植被净化效应较显著;pH值对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也更为显著。
  • 论文
    李俊然, 陈利顶, 傅伯杰, 张淑荣, 李广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野外水样监测(1999年5月~2000年10月)和土地利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影像和数字化地形图,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和图形叠置功能,研究于桥水库流域地表水非点源N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上,NH4+-N的峰值出现在枯水期,而NO3--N的峰值出现在丰水期;在空间上,NH4+-N含量在中部平原区最高,南部丘陵和北部山区居其次,NO3--N含量的变化则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NH4+-N和NO3--N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它们的化学性质及流域内土地利用格局有关。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范建容, 刘淑珍, 钟祥浩, 李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什么样的退化土地才是荒漠化土地,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以及程度和区划等问题的定量确定,至今有关报道甚少。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类型,自然资源丰富,但土地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这一现象的定量认识尤为重要。针对土地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土地荒漠化程度进行定量评价,为荒漠化土地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 研究报道
    胡国华, 夏军, 赵沛伦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量化影响河流水质的随机不确定性与灰色不确定性的水质超标灰色-随机风险率概念,建立了水质超标灰色-随机风险率评价模型。在水质单项参数评价模型中,将河流污染物浓度变量的分布处理成灰色概率分布,将污染物浓度超过水质类别标准值的风险率处理成灰色概率,即水质超标灰色-随机风险率。在水质综合评价模型中,河流水环境系统被考虑为担任某一使用功能的可靠性系统,而任意一种水质参数超标意味着河流水体使用功能已不能得到应有的保证,也即表明水体综合评价超标,最后借鉴系统可靠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计算水质综合超标率。该方法应用于黄河花园口断面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 研究报道
    邱国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欠发达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均比较差、基础设施较薄弱、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等原因,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面临难于形成规模大、集约化的龙头企业实体,形成产业的主导产品少,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较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结合梅州市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探索,提出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化发展模式;运用市场规律、优化要素配置;积极探索适应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导体制和政府作用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