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2, Vol. 22 ›› Issue (2): 249-252.doi: 10.13249/j.cnki.sgs.2002.02.249
胡国华1, 夏军2, 赵沛伦3
收稿日期:
2001-02-13
修回日期:
2001-07-19
出版日期:
2002-03-20
发布日期:
2002-03-20
HU Guo-hua1, Xia Jun2, ZHAO Pei-lun3
Received:
2001-02-13
Revised:
2001-07-19
Online:
2002-03-20
Published:
2002-03-20
摘要: 提出了量化影响河流水质的随机不确定性与灰色不确定性的水质超标灰色-随机风险率概念,建立了水质超标灰色-随机风险率评价模型。在水质单项参数评价模型中,将河流污染物浓度变量的分布处理成灰色概率分布,将污染物浓度超过水质类别标准值的风险率处理成灰色概率,即水质超标灰色-随机风险率。在水质综合评价模型中,河流水环境系统被考虑为担任某一使用功能的可靠性系统,而任意一种水质参数超标意味着河流水体使用功能已不能得到应有的保证,也即表明水体综合评价超标,最后借鉴系统可靠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计算水质综合超标率。该方法应用于黄河花园口断面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
胡国华, 夏军, 赵沛伦. 河流水质风险评价的灰色随机风险率方法[J]. 地理科学, 2002, 22(2): 249-252.
HU Guo-hua, Xia Jun, ZHAO Pei-lun. Grey-stochastic Risk Assessment Method for River Water Qualit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 22(2): 249-252.
[1] 马小莹,王华东.河流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对评价系统、评价方法的新探讨[J].环境科学学报,1987,7(1):60~71. [2] 贺锡泉.非突发性环境风险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0,10(3):218~223. [3] 张庆丰.水质随机评价模式研究[J].水利学报,1992,(10):73~78. [4] 曾光明,卓利,钟政林,等. 突发性水环境风险评价模型事故泄漏行为的模拟分析[J]. 中国环境科学,1998,18(5):403~406. [5] 陈小红,涂新军.水质超标风险率的CSPPC模型[J].水利学报,1999,(12):1~5. [6] 万咸涛.用模糊数学方法对苏州市大运河水质进行评价[J].水文,1985,(6):30~33. [7] 邓勃,秦建侯,李隆弟. 水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中的一些问题探讨[J]. 环境科学学报,1990,10(2):258~262. [8] 陈守煜,赵英琪. 模糊模式识别理论模型与水质评价[J]. 水利学报,1991,(6):35~40. [9] 刘广吉,韩淑文.灰色聚类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1988,(12):1~5. [10] 夏 军.区域水环境质量灰关联度评价方法的研究[J]. 水文,1995,(2):4~10. [11] 冯玉国.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灰色局势决策法[J].环境科学学报,1994,14(4):426~430. [12] 夏 军.灰色系统水文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49~53. [13] 胡国华,夏 军. 风险分析的灰色-随机风险率方法研究[J]. 水利学报,2001,(4):1~6. [14] 黄伟军,丁晶.灰色先验分布研究.夏军.现代水科学不确定性研究与进展.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178~182. [15] Timothy L J, Vesilind P A. Probabilistic environmental risk of hazardous material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992, 118(6):878-889. [16] 赵沛伦,申献辰,夏军,等.泥沙对黄河水质影响及重点河段水污染控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98~113. [17] Finney B A, Bowles D S, Windham M P. Random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n river water quality modeling[J]. Water Resources Res., 1982, 18(1): 122-134. [18] Dewey R J. Application of stochastic dissolved oxygen model[J]. J. Environmental Eng. ASCE,1984, 110(2):412-429. [18] Padgett W J, Rao A N V. Estimation of BOD and DO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J]. J. Environmental Eng. ASCE, 1988, 114(1): 74-90. [19] 黄 平.水质随机微分模型系数的识别方法及应用[J].水利学报,1988,(3):41~48. [20] Wasserman L A. Belief functions and statistical inference[J]. Canadian J. Statist., 1990, 18(3):183-196. |
[1] | 史小丽, 秦伯强. 长江中游网湖沉积物营养元素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0, 30(5): 766-771. |
[2] | 王国平, 吕宪国. 沼泽湿地环境演变研究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科学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建所50周年[J]. 地理科学, 2008, 28(3): 309-313. |
[3] | 侯英姿, 陈晓玲, 王方雄. 基于GIS的水环境价值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 28(1): 89-93. |
[4] | 齐文, 郑绵平. 西藏扎布耶盐湖水位波动规律初探[J]. 地理科学, 2006, 26(6): 693-699. |
[5] | 吕恒, 江南, 罗潋葱. 基于TM数据的太湖叶绿素A浓度定量反演[J]. 地理科学, 2006, 26(4): 472-476. |
[6] | 张凯, 韩永翔, 张勃, 郝建秀. 黑河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阶段潜力研究[J]. 地理科学, 2006, 26(2): 179-185. |
[7] | 王腊春, 史运良. 西南喀斯特山区三水转化与 水资源过程及合理利用[J]. 地理科学, 2006, 26(2): 173-178. |
[8] | 李如忠, 钱家忠. 地下水降深的未确知风险分析[J]. 地理科学, 2005, 25(5): 631-635. |
[9] | 李如忠, 钱家忠, 汪家权. 河流水质未确知风险评价理论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 2004, 24(2): 183-187. |
[10] | 李丽娟, 李海滨, 王娟. 澜沧江水文与水环境特征及其时空分异[J]. 地理科学, 2002, 22(1): 49-56. |
[11] | 邓慧平, 李秀彬, 张明, 陈军锋, 张镱锂. 气候与地表覆被变化对梭磨河流域水文影响的分析[J]. 地理科学, 2001, 21(6): 493-497. |
[12] | 张利田, 陈静生. 我国河水主要离子组成与区域自然条件的关系[J]. 地理科学, 2000, 20(3): 236-240. |
[13] | 杨爱玲, 朱颜明. 城市地表饮用水源保护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00, 20(1): 72-77. |
[14] | 陈静生, 夏星辉. 我国河流水化学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1999, 19(4): 290-2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