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克丽.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区域特征及其治理途径[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13~222. [2] 台培东,贾宏宇,李培军,等.不同人工林在草原露天矿区排土场边坡的水土保持效益及其环境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0,14(3):27~30. [3] 刘玉萃,周哲身.生态农业实用模式(第一版)[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5.74~127. [4] 徐明岗,文石林,高菊生.红壤丘陵区不同种草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与生态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00,15(1):77~80. [5] 郑国相.辽西低山丘陵区聚水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0,14(2):70~74. [6] 谭传凤,立家成.山区水土保持农业结构模式——以大别山区罗田县巴河上游为例[J].生态农业研究,1996,4(3):15~20. [7] 邱凌,朱义满,李大林.山西省白河县前坡乡生态农业建设探索[J].生态农业研究,1996,4(1):49~53. [8] 黄占斌,张晓伟.神木试区作物生产力的综合调查分析[J].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1993,(18):98~103. [9] 杨吉华,张永淘,孙明高,等.石灰岩丘陵土壤旱作保水技术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0,14(3):62~66. [10] 许学工. 黄河三角洲的适用生态农业模式及农业地域结构探讨[J].地理科学,2000,20(1):27~32. [11] 李秀军. 松嫩平原西部土地盐碱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 地理科学,2000,20(1):51~55. [12] 周生路,朱凤武,彭补拙,等. 桂林市区域人粮关系及其协调研究[J]. 地理科学,2000,20(1):78~82. [13] 张建平,王道杰,王玉宽,等. 元谋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变迁探讨[J]. 地理科学,2000,20(2):148~152. [14] 白永平. 甘肃省武威市绿洲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其整治方略[J]. 地理科学,2000,20(2):251~258. [15] 张永涛,申元村. 柴达木盆地绿洲区划及农业利有评价[J]. 地理科学,2000,20(4):314~319. [16] 马彦琳. 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以新疆吐鲁番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2000,20(6):540~544. [17] 张建平. 西南地区山地不同土地退化类型特征及调控途径[J]. 地理科学,2001,21(3):235~241. [18] 张军涛,李哲,郑度. 东北农牧交错区水分条件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地理科学,2001,21(4):297~300. [19] 苏培玺,张小军,刘新民. 荒漠绿洲PRED系统特征与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J]. 地理科学,2001,21(6):519~524. [20] 张柏. 中国发展精准农业耕作的基本分析及设计[J]. 地理科学, 2000,20(2):110~114. [21] 李忠武,蔡强国,王宏,等.精准农业及其在我国的研究应用[J]. 地理科学, 2001,21(6):564~569. [22] 黄铁青,张养贞. 可持续发展评价初探[J]. 地理科学, 2002,22(2):165~161. [23] 樊自立,马英杰,马映军. 天山北麓灌溉绿洲的形成和发展[J]. 地理科学, 2002,22(2):184~189. [24] 孙道玮,俞穆清,田卫,等. 吉林省发展绿色食品的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分析. 地理科学, 2002,22(2):226~231. [25] 邱国锋. 经济欠发达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以梅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02,22(2):253~256. [26] 岳明,张林静,党高弟,等. 佛坪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海拔梯度关系[J]. 地理科学, 2002,22(3):348~353. [27] 张燕,彭补拙,高翔,等.人类干扰对土壤侵蚀及土壤质量的影响——以苏南宜兴低山丘陵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02,22(3):335~340. [28] 刘彦随,吴传钧,鲁奇. 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J]. 地理科学, 2002,22(4):385~389. [29] 陈国阶. 我国西部生态退化的社会经济分析——以川西为例[J]. 地理科学, 2002,22(4):390~396. [30] 秦丽杰,张郁,许红梅,等.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前郭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02,22(4):508~512. [31] 王根绪,王建,仵颜卿. 近10年来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02,22(5):527~534. [32] 宋玉祥.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育与绿色社区建设[J].地理科学, 2002,22(6):55~659. [33] 李诚固,李培祥,谭雪兰,等.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趋势及对策研究[J]. 地理科学, 2003,23(1):7~12. [34] 张百平,陈晓东,陆洲,等. 干旱区山地森林的发展模式研究——以昆仑山奥依塔克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03,23(1):19~24. [35] 黄方,刘湘南,张养贞. GIS支持下的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态势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2003,23(1):95~100. [36] 王占礼,杨勤科.全国土壤侵蚀小区监测规范商榷. 李锐,杨勤科. 区域水土流失快速调查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47~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