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先恭,李小泉.本世纪我国气温变化的某些特征[J].气象学报,1982,40(2):198~208. [2] 屠其璞.近百年来我国气温变化的趋势和周期[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84,(2):151~161. [3] 林学椿,于淑秋.近40年我国气候趋势[J].气象,1990,16(10):16~21. [4] 陈隆勋,朱文琴,王 文,等.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J].气象学报,1998,56(3):257~271. [5] 陈隆勋,邵永宁,张清芳.近40年我国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1991,2(2):164~174. [6] 缪启龙.中国近半个世纪最高气温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1998,(2):103~112. [7] 陈敬安,万国江,陈振楼,等.洱海近代气候的化学纪录[J].地理科学,2000,20(1):83~87. [8] 骆高远.我国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2000,20(3):264~269. [9] 杨 保,康兴成,施雅风.近2 000 年都兰树轮10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及其与中国其它地区温度代用资料的比较[J].地理科学,2000,20(5):397~402. [10] 龚道溢,王绍武.北半球冬季纬向平均环流的结构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1,21(2):108~112. [11] 张一平,李佑荣,彭贵芬,等.昆明城市发展对室内外平均气温影响[J].地理科学,2001,21(3):272~277. [12] 陈云浩,李晓兵,谢 锋.我国西北地区地表反照率的遥感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4):327~333. [13] 王亚军,陈发虎,勾晓华.利用树木年轮资料重建祈连山中段春季降水[J].地理科学,2001,21(4):373~377. [14] 杨 保,施雅风. 近2 000 年古里雅冰芯气候变化的子波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6):488~492. [15] 邓慧平,李秀彬,张 明.气候与地表覆被变化对梭磨河流域水文影响的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6):493~497. [16] 赵昕奕,张惠远,万 军.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气候带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2,22(2):190~199. [17] 孙 力,安 刚,丁 立.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分析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3):311~316. [18] 陈云号,李晓兵,史培军,等.上海城市热环境的空间格局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3):317~323. [19] 刘晓东,安芷生,方间刚,等.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黄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变化[J].地理科学,2002,22(5):513~519. [20] 王根绪,王 建,仵颜卿.近10年来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2,22(5):513~519. [21] 王张华,陈中原,寇 莹,等.太湖流域960年以来的气候干湿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2,22(5):546~551. [22] 何云玲,张一平,刘玉洪,等.昆明城市气候水平空间分布特征[J].地理科学,2002,22(6):724~729. [23] 李国平,段廷杨,吴贵芬.青藏高原西部的地面热源强度及地面热量平衡[J].地理科学,2003,23(1):13~18. [24] 张一平,何云玲,马友鑫,等.中国不同地区城市化对室内外气温影响的比较分析[J].地理科学,2003,23(1):42~47. [25]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J].地理科学,2003,23(1):101~106. [26] 任富民,翟盘茂.1951~1990年中国极端气温变化分析[J].大气科学,1998,22(2):217~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