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4, Vol. 24 ›› Issue (3): 365-371.doi: 10.13249/j.cnki.sgs.2004.03.365
保继刚, 甘萌雨
收稿日期:
2003-06-12
修回日期:
2003-09-03
出版日期:
2004-05-20
发布日期:
2004-05-20
基金资助:
BAO Ji-gang, GAN Meng-yu
Received:
2003-06-12
Revised:
2003-09-03
Online:
2004-05-20
Published:
2004-05-20
摘要: 采用1982~2001年间中国28座重点旅游城市统计资料,并参照1989~2001年中国旅游统计资料,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从总量、个案、时空等角度探讨了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变化规律,得出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地理集中指数变化趋缓的结论,并从城市旅游驱动力变化、城市功能和地位变化、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等方面进行地位变化的因素分析。最后,还讨论了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保继刚, 甘萌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地位变化及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04, 24(3): 365-371.
BAO Ji-gang, GAN Meng-yu. Analysis on Urban Destinations in China: Status Change and Factors for the Change since the Reform Er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24(3): 365-371.
[1] 魏小安. 产业发展新论[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84. [2] 保继刚,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修订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6~23,54~55. [3] Page S, Urban Tourism[M], Routledge, 1995. 10-15. [4] Pearce D G.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urban tourism research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28(4): 926-946. [5] Jansen-Verbeke M. Tourismification of Historical Cities[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28(3): 739-742. [6] Metin Kozak, Mike Rimmington. Measuring tourist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J]. Hospitality Management, 1999, 18: 273-283. [7] Buhalis D. Marketing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of the future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 97-116. [8] 古诗韵,保继刚.城市旅游研究进展[J]. 旅游学刊,1999,14(2):15~20. [9] 秦学. 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人文地理,2001, 16 (2): 73~78. [10] 牛亚菲.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J].地理学报,1996,51(1):80~87. [11] 金波,吴小根. 中国旅游城市体系研究[J].城市研究,1999,(5): 31~34. [12] 秦学,陈晓艳.我国东西部城市旅游的差异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1, 8(4): 26~29. [13] 陶伟,戴光全.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4):29~34. [14] 戴学军,丁登山,林辰.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比较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 65~71. [15] 屈海林,邱汉琴.香港都市旅游的形象与竞争优势[J].旅游学刊,1996,11(1):24~28. [16] 郭阳旭.提升重庆旅游的整体竞争力[J].探索,2000(4): 84~87. [17] 万绪才,李刚,张安.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3):355~358. [18] 保继刚, 郑海燕, 戴光全. 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J].地理学报, 2002, 52(2): 96~106. [19] 古诗韵,保继刚.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对城市发展影响[J].地理科学,2002, 22(4):489~494. |
[1] | 王绍博, 罗小龙, 郭建科, 张培刚, 顾宗倪. 高铁网络化下东北地区旅游空间结构动态演变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4): 568-577. |
[2] | 任唤麟. 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以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国段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10): 1560-1568. |
[3] | 张宏, 侯国林, 黄震方, 方叶林, 涂玮. 古镇旅游地废弃物的环境影响研究——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周庄、锦溪、千灯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11): 1419-1428. |
[4] | 虞虎, 陆林, 李亚娟. 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效率特征、类型划分及其提升路径[J]. 地理科学, 2015, 35(10): 1247-1255. |
[5] | 王群, 吴春柳, 邓洪波, 杨兴柱. 旅游地水足迹测度模型及实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4): 448-455. |
[6] | 丁蕾, 吴小根, 王腊春, 章锦河. 水体旅游地游客感知测度模型及实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4, 34(12): 1453-1461. |
[7] | 程海峰, 胡文海. 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J]. 地理科学, 2014, 34(10): 1275-1280. |
[8] | 方叶林, 黄震方, 王坤, 蔡碧凡. 不同时空尺度下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演化[J]. 地理科学, 2014, 34(9): 1025-1032. |
[9] | 陈耀华, 黄丹, 颜思琦. 论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国家主导性和科学性[J]. 地理科学, 2014, 34(3): 257-264. |
[10] | 张海霞, 周玲强. 城市居民公园游憩幸福感的因素构成与差异分析——以杭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3, 33(9): 1074-1081. |
[11] | 杨效忠, 冯立新, 张凯. 交通方式对跨界旅游区景区可达性影响及边界效应测度 ——以大别山为例[J]. 地理科学, 2013, 33(6): 693-702. |
[12] | 潘竟虎, 从忆波. 中国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空间可达性测度[J]. 地理科学, 2012, 32(11): 1321-1327. |
[13] | 周永博, 沙润, 卢晓旭, 侯兵, 丁正山. 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空间扩散研究——以苏州园林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11): 1311-1320. |
[14] | 朱付彪, 陆林, 於冉, 鲍捷. 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5): 570-576. |
[15] | 王朝辉, 陆林, 夏巧云, 刘玲玉. 重大事件网络演绎中浏览者感知态度、评价及其影响——以上海网络世博会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5): 562-56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