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陈彦光, 刘继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所有科学的主要任务都是建立数学模型,如果地理学想要发展成为一门标准科学——而不是走"例外主义"的道路,根据简单的逻辑法则可以判断,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建立数学模型。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数学理论、实验室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其中数学方法和模拟实验必将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至于实验室实验,可用调查取证进行有限度的补充。未来地理研究的数学规范化和定量分析主要借助后现代数学工具(分形几何学和混沌数学等),而模拟实验则需要倚重仿生数学理论和模型。
  • 论文
    朱晓华, 蔡运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自组织临界性(SOC)思想,在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并揭示了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的自组织临界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包括松花江等七大流域洪涝灾害受灾县数、洪涝灾害伤亡人数、干旱伤亡人数、各类自然灾害总的伤亡人数等)标度-频度分形关系模型。最后指出,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的自组织临界性特征是客观存在的,而标度-频度的幂律值则是一个相对值。
  • 论文
    李晓兵, 陈云浩, 王宏, 史培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83~1992年逐月的8 km空间分辨率NOAA/AVHRR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字影象,建立中国土地覆盖动态变化幅度指数(D),研究了中国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结果表明:西北内陆及青藏高原变化幅度较小,广大的东南部地区(东南、西南季风区)变化幅度较大。从东南到西北变化幅度呈递减趋势,且有明显地带状分布规律。对中国土地覆盖动态变化进行分区,分出9个一级区域,15个二级区域,表明中国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的区域差异。
  • 论文
    许炯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河道输沙功能指标Fs为进入某一河道的泥沙总量(干流与支流输入沙量之和)与输出这一河道的泥沙量之比。河道输沙功能与来水量和来沙量有密切关系,若来水减少,来沙增多,则河道输沙功能减弱。来沙中大于0.05 mm粗泥沙含量百分比与河道输沙功能指标成负相关。来沙系数、特别是粗泥沙的来沙系数,是决定黄河下游输沙功能的重要因子;来沙系数越大,则河道输沙功能指标越低。场次洪水的输沙功能指标随场次洪水最大含沙量的增大而降低,历年河道输沙功能指标随各年中高含沙水流频率的增高而降低。小浪底水库修建后,为我们通过调水调沙提高河道输沙功能提供可能。研究表明,场次洪水平均含沙量35 kg/m3,或场次洪水平均来沙系数为(0.015 kg·s)/m6,是在调水调沙中实现河道输沙功能优化的最优含沙量和最优来沙系数,平滩流量则是实现河道输沙功能最大化的最优流量级。
  • 论文
    管华, 李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及其邻近地区42个径流站1962~199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地表径流量及其时间变化(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得出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并探讨了这种反常现象的成因。
  • 论文
    黄镇国, 张伟强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上新世以来强烈隆起,反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台湾岛中央山地也是上新世开始隆起,反映弧陆碰撞。这是中国热带第四纪构造地貌的东、西两个力源,其地貌效应表现在台湾岛的崛起、南海海盆的持续沉降、三个巨大弧形山系的发展、第四系厚度的区域差异、中更新世以来河流阶地的普遍发育、岩溶地貌类型的区域差异、板缘和板内火山活动、近期地壳形变的分布。多种现象表明,东、西构造力源的交接地带为110°E左右。
  • 论文
    李有利, 史兴民, 傅建利, 杨景春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山西南部柴庄剖面和杨范剖面上部的黄土地层的磁化率、古地磁、黄土古土壤序列,发现这两个剖面记录了发生于120×104 a B.P.的由河流湖泊环境转变为黄土环境的转型事件。分析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认为这次事件是山西地堑系盆地间横向隆起发生强烈构造抬升的结果,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本地区的影响有关。
  • 论文
    顾也萍, 刘付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安徽南部采集不同地质年代、不同层位紫色沉积岩发育的6个土壤剖面,研究其发生特性和成土特点。结果显示,紫色沉积岩发育的土壤,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母岩的特点,化学风化作用微弱。大多数土壤的粉粒/粘粒比值都在1.3以上,土壤B层粘粒硅铝率均大于3.7,游离铁含量(16~29)g/kg,土壤发育程度明显低于同地区的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湿润淋溶土。大多数土壤盐基饱和度>50%,2个土壤剖面盐基饱和度<30%,而且铝饱和度较高为60%~90%。
  • 论文
    陆玉麒, 董平, 俞勇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美国进行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艾伦从理论上推导出的孪生城市模式丰富和发展了区域空间结构理论。1990年代以后,苏州在跨国公司投资作用下的快速崛起,已与上海初步构成了一种功能上互补的共生关系,即孪生城市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主要导源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从行政原因上看,苏州与上海由于分属两个省级行政单元,经营成本、产业政策自1980年代以来一直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从经济原因上看,苏州与上海仅距不到90 km、位居上海都市圈的内圈层,且离虹桥机场约50 km。苏州的快速崛起以至于苏沪孪生城市的形成,产生了多方面的区域效应。苏州与无锡本是一对水平相当、产业性质类似的城市,现已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化发展态势,从而为在此基础上城市合理分工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苏州位居省级行政单元的交界,因此苏州与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构成了广义上的双核结构模式;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我们可以构建起沪宁沿线城市合理分工的多重空间组合模式。
  • 论文
    杨青山, 李红英, 梅林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区城市化发展特点与产业结构变动特点。运用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规律、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和城市化发展规律对东北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北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策略:①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城市化发展。②以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为载体,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 论文
    修春亮, 许大明, 祝翔凌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东北区内部的沿海大城市地区、中部大城市地区和西部中等城市地区,分别选取大连、长春和白城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各典型城市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主要以现状行政区划的市区代表城市地域,市区外围的县(县级市)和个别远郊区代表乡村地域,以乡镇为研究单元,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由经济发展水平、农村非农化水平、社会公平和福利、交通及日常联系等方面的相对指标构成,通过乡村各微观地域(乡镇、县)各项指标与中心城市的比值加权求和而得。综合指数计算并结合实地考察的初步结论是:各地区城乡联系逐步加强并趋于多样化,围绕中心城市的外围地域已经形成了包括高度一体化地域(一级)、中度一体化地域(二级)、初级一体化地域(三级)、传统农村地域(四级)在内的空间序列,其中大连地区4个级别的一体化地域序列完整,高度一体化地域已经形成并逐步扩大,城乡关系趋于逐步融合;长春地区缺失第一级,白城地区只有第三、四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
  • 论文
    王鹏, 黃贤金, 张兆干, 杨肇卫, 杨达源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江西红壤山丘典型区2001年三个样本村111个农户的抽样调查资料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农地水土保持效果分析的数量经济模型,分析了农业产业政策改革背景下农户行为对农地水土保持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前上饶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地水土流失状况受到农户行为直接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户受教育水平以及农户土地规模经营的程度等是其影响的主要因素。作者认为,这种状况目前在江西红壤区具有普遍性,因此必须先调整农业政策,增加科技资金投入,保护农业土地利用;其次,优化农户土地长期投入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减少长期投资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加大经济刺激力度,增加农户投资获利能力,促进其加大土地长期投入;调整用地结构,优化农业用地组合,发展规模农业,防止水土流失。
  • 论文
    周嘉, 尚金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的核心内容是确定人类是否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本文应用W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概念和方法对绥化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进行了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和发展能力的测算。绥化市2001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42 hm2,较1998和1999年赤字的幅度有所下降,同时通过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分析表明,其资源的利用效益在不断提高。建议通过增加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降低生态足迹,使绥化市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 论文
    许清海, 阳小兰, 杨振京, 梁文栋, 孙黎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燕山地区几个主要植物的花粉-气候响应面模型,定量恢复了燕山南部5 000 a B.P.来的气候变化。5 000 a B.P.以来,燕山南部的气候曾发生过两次明显的降温事件,一次发生在4 500~3 600 a B.P.,7月份平均气温比今低2.0℃左右;一次发生在2 750~1 750 a B.P.,7月份平均气温比今低3.7℃左右;2 000 a B.P.以来年均降水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年均降水量比2 000 a B.P.前减少50~100 mm。孢粉分析表明,燕山南部人工栽培板栗的历史可以追索到1 600 a B.P.,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索到700 a B.P.。
  • 论文
    姜加明, 吴敬禄, 沈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对河北坝上地区安固里淖湖泊沉积物粒度、碳酸盐与TOC含量的分析,探讨了安固里淖近400年来的气候与环境变迁。研究结果表明,安固里淖地区近400年来的气候大致经历了凉干-冷湿-暖干三个气候变化阶段:1634 ~1801年间的气候凉干期、1801~1889年间的冷湿期以及1889年至今的暖干期,表现为暖干与冷湿相交替的气候演替类型,近百年来干暖化趋势明显。
  • 论文
    宋开山, 张柏, 赵云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二向反射光度计实测了部分典型土壤在干燥与一定含水量状态下的偏振反射数据,并从探测方位角、光线入射天顶角、探测天顶角、偏振角、波段等几个方面对上述两种状态各类土壤的偏振反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土壤遥感新方式做出了尝试。
  • 论文
    欧素英, 陈子燊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广东沿岸14个验潮站的月均序列,应用小波分析方法将其进行时域-频域分解,分析了近40多年来月平均潮位序列的多层次尺度结构,进而研究相对海平面的周期变化和趋势变化。结果表明,用小波变换研究相对海平面在时域-频域中的周期分布及变化时,能较好地揭示周期变化的局部特征;广东沿岸相对海平面变化包含着0.5年、1年、2~4年、10~11年及18~20年左右等周期变化,且周期变化在时间域中具有明显的局部化特征;据实测资料计算,周期变化对海平面的趋势变化影响明显,未消除周期变化的趋势分析结果偏大,用小波变换有效地消除周期变化后得出粤西及珠江口地区沿岸相对海平面变化率,一般而言,广东沿岸海平面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约为0.36~1.2 mm/a。
  • 论文
    保继刚, 甘萌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982~2001年间中国28座重点旅游城市统计资料,并参照1989~2001年中国旅游统计资料,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从总量、个案、时空等角度探讨了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变化规律,得出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地理集中指数变化趋缓的结论,并从城市旅游驱动力变化、城市功能和地位变化、城市旅游目的地竞争等方面进行地位变化的因素分析。最后,还讨论了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趋势。
  • 论文
    陈飙, 杨桂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碧塔海生态旅游景区土壤、植被野外调查,实验室数据分析,构建景区旅游者对土壤践踏影响强度指标体系,建立旅游者沿游径横截面方向的正态分布模型,探寻景区旅游者分布与土壤践踏之间的规律并提出土壤践踏基础容量指标,以此反映自然状态下,生态旅游景区土壤因子对旅游者践踏的适应能力。研究结果将为景区的生态旅游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综述
  • 综述
    贾玉连, 马春梅, 朱诚, 魏灵, 王朋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回顾了利用封闭湖泊流域进行古降水量重建的简单历史,重点论述了其理论与方法的特点及发展源流;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在青藏高原开展的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季风区进行此项研究的可能方法、理论依据及其初步应用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其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及未来的改进方式。
  • 书评
  • 书评
    陈才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 ,地方政府主导下区域经济的发展被认为是其中的最关键因素之一。而中国地理科学和经济科学几乎同时开始关注中国的区域经济现象 ,努力发掘其中的理论内涵 ,并都在使自己紧紧地贴近实践 ,为各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从地理科学体系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 ,经过十几年的摸索 ,基本上形成了与中国经济生活相符合的理论和思想 ,区域经济学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