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5, Vol. 25 ›› Issue (3): 268-273.doi: 10.13249/j.cnki.sgs.2005.03.268
杜宏茹1,2, 张小雷1
收稿日期:
2004-06-23
修回日期:
2004-08-27
出版日期:
2005-05-20
发布日期:
2005-05-20
基金资助:
DU Hong-Ru1,2, ZHANG Xiao-Lei1
Received:
2004-06-23
Revised:
2004-08-27
Online:
2005-05-20
Published:
2005-05-20
摘要: 传统绿洲城镇的显著特点之一为相对孤立,封闭性强。但改革开放以来绿洲城镇的快速发展使集聚能力显著增强,相互作用日益密切。1990~2002年新疆87个城镇集聚能力的度量及其评析表明,新疆城镇集聚能力呈现进一步极化的趋势,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突现,城市经济区实体开始形成,而处于中心城市集聚阴影区的城镇集聚能力相对弱化,并且表现出明显的南北疆地域差异。新疆城镇的集聚变化受绿洲扩展、资源开发和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集聚发展态势为今后新疆城镇化道路和城镇体系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
杜宏茹, 张小雷. 近年来新疆城镇空间集聚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3): 268-273.
DU Hong-Ru, ZHANG Xiao-Lei. A Study on Urban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Xinjiang in Recent Years[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25(3): 268-273.
[1] 胡序威.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J].城市规划,1998,22(6):22~28. [2] 甄 峰,顾朝林.改革开发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J].地理科学,2000,20(5):403~410. [3] 冯云廷.城市集聚的动力结构及其实现机制[J].中国软科学,2003(9):113~117. [4] 叶舜赞.大城市和国际城市集聚扩散机制的探讨——关于"生产转包"的研究评介[J].城市问题,1994(4):6~10. [5] 王胜英.要素集聚整合的差异性与城市发展模式[J].南京社会科学,2003,(1):15~21. [6] 苏雪串.城市化进程中的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和城市群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1):49~52. [7] 吴国兵,谭盛源.论集聚经济效益与城市地域结构的演变和优化[J].现代城市研究,2001,(4):8~11. [8] 李王鸣,陈秋晓.杭州都市区经济集聚与扩散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1998,(4):35~40. [9] 宋迎昌,武 伟.北京市外来人口空间集聚特点、形成机制及其调控对策[J].经济地理,1997,17(4):71~75. [10] 王缉慈,宋向辉.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与扩散[J].地理学报,1996,51(6):481~488. [11] 杜宏茹,张小雷.乌鲁木齐集聚扩散的空间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1,(1):37~41. [12] 罗震东,张京祥.大都市区域空间集聚-碎化的测度及实证研究——以江苏沿江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 2002,26(4):61~63. [13] 查志强. 浙江省地区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效应研究[J]. 浙江省情,1997,(3):2~4. [14] 周 游,张 敏.经济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16~22. [15] 樊自立,穆桂金. 天山北麓灌溉绿洲的形成与发展[J]. 地理科学,2002,22(2):184~189. [16] Zhang Xiaolei. Influence of desert mineral resource exploitation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urban system in Xinjiang [J]. Science in China(series D), 2002,45:180-184. [17] 陆大道. 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 地理科学,2002,22(1):1~6. |
[1] | 杜群阳, 俞航东. 2003~2015年中国城市劳动力技能互补、收入水平与人口城镇化[J]. 地理科学, 2019, 39(4): 525-532. |
[2] | 高鹏, 何丹, 宁越敏, 张凡. 长江中游城市群社团结构演化及其邻近机制 ——基于生产性服务企业网络分析[J]. 地理科学, 2019, 39(4): 578-586. |
[3] | 初楠臣, 张平宇, 李鹤, 李欣. 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7): 1069-1078. |
[4] | 赵国梁, 郑新奇, 刘飞, 刘东亚. 基于路网分割的京津冀城乡空间识别及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7, 37(8): 1159-1169. |
[5] | 王庆喜, 钱遂, 庞尧. 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演变——效率分析视角[J]. 地理科学, 2017, 37(1): 92-101. |
[6] | 李风琴, 杨效忠. 世界遗产地西湖的物理拥挤和心理拥挤关系[J]. 地理科学, 2017, 37(1): 102-109. |
[7] | 朱宇, 林李月.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时间过程及其空间效应研究:回顾与展望[J]. 地理科学, 2016, 36(6): 820-828. |
[8] | 李俊, 董锁成, 李泽红, 黄永斌, 陈艳晓. 基于城镇用地和最小时间成本的城市影响区划分及其人口分析[J]. 地理科学, 2016, 36(7): 1036-1042. |
[9] | 吕添贵, 吴次芳, 李洪义, 游和远, 蔡潇.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及优化——以南昌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6, 36(2): 239-246. |
[10] | 王建康, 谷国锋, 姚丽, 陈园园.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 地理科学, 2016, 36(1): 63-71. |
[11] | 王艳飞, 刘彦随, 严镔, 李裕瑞.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16, 36(1): 20-28. |
[12] | 杜湘红, 张涛. 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仿真模拟——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9): 1109-1115. |
[13] | 宗会明, 王鹏程, 戴技才. 重庆市主城区物流园区空间布局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5, 35(7): 831-837. |
[14] | 林李月, 朱宇. 流动人口城市间流动的时空结构特征及其性别差异:基于福建省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6): 725-732. |
[15] | 甘静, 郭付友, 陈才, 刘继生, 李正. 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空间分异的时空演变分析[J]. 地理科学, 2015, 35(5): 565-57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