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5, Vol. 25 ›› Issue (3): 346-352.doi: 10.13249/j.cnki.sgs.2005.03.346
朱光耀1,2, 朱诚1, 凌善金3, 王吉怀4, 杨晓轩1
收稿日期:
2004-05-10
修回日期:
2004-10-22
出版日期:
2005-05-20
发布日期:
2005-05-20
基金资助:
ZHU Guang-Yao1,2, ZHU Cheng1, LING Shan-Jin3, WANG Ji-Huai4, YANG Xiao-Xuan1
Received:
2004-05-10
Revised:
2004-10-22
Online:
2005-05-20
Published:
2005-05-20
摘要: 安徽省新石器早期遗址有淮北的小山口和江南的沟汀,该时期淮河流域的聚落多于长江流域。新石器中期,考古发掘的野生动物骨骼和孢粉分析表明聚落周围是一个河湖密布、森林草原并存的生态环境。新石器晚期,古人已能分辨土壤的优劣并很可能会利用环境条件改善土壤的不良特性;蒙城尉迟寺遗址的剖面分析表明,环境只是古聚落分布和数量变化的基础因素,生产力的因素也在起作用,因为长时间的持续降温和夏初的大洪水侵袭。夏商周时期全省聚落总数增加,但淮北平原因为长时间的持续降温和夏初的大洪水侵袭,聚落大规模缩减。皖中和皖南的丘陵山地地貌使那里所受洪灾较轻,灾后这些地区因热量条件好使聚落迅速发展起来。新聚落大多建在利于农业生产、能躲避洪水的地方。
中图分类号:
朱光耀, 朱诚, 凌善金, 王吉怀, 杨晓轩. 安徽省新石器和夏商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与人地关系的初步研究[J]. 地理科学, 2005, 25(3): 346-352.
ZHU Guang-Yao, ZHU Cheng, LING Shan-Jin, WANG Ji-Huai, YANG Xiao-Xuan.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Neolithic and Xia-Shang-Zhou Dynasties Site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 in Anhui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25(3): 346-352.
[1] 周昆叔. 环境考古研究(第二辑)[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1~209. [2] Alexandyu Mihail Florian Tomescu, Valentin Radu, Dragos Moise.High Resolution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Coprolites within Eneolithic Middens, a Case Study: Harsova-Tell(Constanta County, Southeast Romania)[J].The journal of human palaeoecology, 2003, 8(2): 332-339. [3] 吴文祥, 刘东生. 4 000 a B.P.前后降温事件与中华文明的诞生[J].第四纪研究, 2001,21(5),:443~451. [4] 夏正楷, 杨晓燕, 叶茂林. 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事件[J].科学通报, 2003,48(11):1200~1204. [5] Zhu cheng, Zheng Chaogui, Ma Chunmei, et al. On the Holocene sea-level highstand along the Yangtze Delta and Ningshao Plain, East 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3, 48(24):2672-2683. [6] 朱 诚, 宋 建, 尤坤元,等. 上海马桥遗址文化断层成因研究[J].科学通报, 1996, (2):148~152. [7] Yu Shiyong, Zhu Cheng, Song Jian,et al. Role of clemate in the rise and fall of Neolithic chltures on the Yangtze Dalta[J]. Boreas,2000,29:157-169. [8] Yu Shiyong, Zhu Cheng, Wang Fubao. Radiocarbon constraints on the Holocene flood deposits of the Ning-Zhen Mountains, lower Yangtze River area of China[J].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 2003,18(6): 521-525. [9] 安徽省志编撰委员会. 安徽省志(59)文物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10] 张之恒. 中国考古学通论[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队.安徽宿县小山口和古台寺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93,(12):1075,1063~1075. [12] 黄宁生. 皖南沟汀遗址文化遗物分析及相关问题讨论[J].考古与文物, 1999, (6): 31~33. [13] 杨怀仁. 古季风、古海面与中国全新世大洪水.见:《杨怀仁教授论文选集》编辑组.环境变迁研究.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366~373. [14] 阚绪航.定远县侯家寨新石器遗址发掘简报.见:《文物研究》编辑部.文物研究(总第五辑).合肥:黄山书社,1989.157~170. [15]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濉溪县石山孜遗址动物骨骼鉴定与研究[J].考古,1992,(3):253~262.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安徽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考古,1993,(11):961~974. [17] 徐大立.蚌埠双墩陶器刻画初论.《文物研究》编辑部.文物研究(总第五辑).合肥:黄山书社,1989.246~258. [18] 唐领余,沈才明.江苏北部全新世高温期植被与气候.见:施雅风,孔昭宸.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80~93. [19] 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安徽卷)[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231, 319, 395~402. [20] 叶润清. 安徽省宿州市芦城子遗址发掘简报.见:《文物研究》编辑部.文物研究(总第9期).合肥:黄山书社,1994.101~119. [21]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望江汪洋庙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6,(1): 43~60 [22] 张宏民.皖南地区经济文化的源头.见:《文物研究》编辑部.文物研究(总第11期).合肥:黄山书社,1991.29~35. [23] 关有志.萨拉乌苏河地区第四纪地层中的元素分布于古气候[J].中国沙漠,1986,6(1):32~35. [2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42~448. [25]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土壤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87~88. [26]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几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7 [27] 王象坤,孙传清,才宏伟,等.中国稻作起源与演化[J].科学通报,1998,43(22):2354~2363. [28]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潜山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82,283~324 [29] Hameed S,龚高法.中国历史时期温度的变化.见:张 翼.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57~69. [30] 施雅风,孔昭宸,王苏民,等.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J].中国科学(D辑),1992,22(2):1300~1308. [31] 夏正楷,王赞红,赵青春.我国中原地区3 500 a B.P.前后的异常洪水事件及其气候背景[J].中国科学(D辑),2003,33(9):882~888. |
[1] | 王来健, 张绍良, 尹鹏程, 王腊春, 彭山桂. 采煤沉陷湖人工湿地对周边土地价格的溢出效应研究——以徐州市九里湖湿地为例[J]. 地理科学, 2017, 37(8): 1234-1242. |
[2] | 孙朋, 巩杰, 贾珍珍, 谢余初. 基于通径分析的酒金盆地绿洲化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6): 902-909. |
[3] | 王莉雯, 卫亚星. 基于减小叶片水分影响的湿地芦苇氮浓度高光谱反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1): 135-141. |
[4] | 陈利顶, 贾福岩, 汪亚峰. 黄土丘陵区坡面形态和植被组合的土壤侵蚀效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5, 35(9): 1176-1182. |
[5] | 张永领, 董玉龙, 张东. 在三门峡水库影响下黄河有机碳的输送特征[J]. 地理科学, 2015, 35(7): 912-918. |
[6] | 赵雪雁, 薛冰.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农户对水资源紧缺的感知及适应 ——以石羊河中下游为例[J]. 地理科学, 2015, 35(12): 1622-1630. |
[7] | 廖芳均, 赵东升.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与动态模拟[J]. 地理科学, 2014, 34(9): 1099-1107. |
[8] | 郗敏, 孔范龙, 吕宪国, 姜明, 李悦. 三江平原沟渠系统水体和底泥的养分特征及效应[J]. 地理科学, 2014, 34(3): 358-364. |
[9] | 李枫, 吴立, 朱诚, 孙伟, 王晓翠, 孟华平, 刘辉, 齐士峥, 龚琪岚, 朱光耀, 周凤琴, 李溯源, 欧阳杰. 江汉平原12.76 cal. ka B.P.以来环境干湿变化的高分辨率研究[J]. 地理科学, 2012, 32(7): 878-884. |
[10] | 杜会石, 哈斯, 李明玉. 1977~2008年延吉市城市景观格局演变[J]. 地理科学, 2011, 31(5): 608-612. |
[11] | 刘德燕, 丁维新. 天然湿地土壤产甲烷菌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 2011, 31(2): 136-142. |
[12] | 徐明星, 周生路, 王晓瑞, 吴绍华, 曹伟, 张红富. 长江三角洲典型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0, 30(6): 880-885. |
[13] | 董红梅, 赵景波, 宋友桂. 长安少陵塬S4古土壤化学成分与环境变化[J]. 地理科学, 2010, 30(6): 904-909. |
[14] | 李阳兵, 邵景安, 周国富, 龙健. 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成因的差异性定量研究——以贵州省盘县典型石漠化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07, 27(6): 785-790. |
[15] | 石超艺. 明代以来大陆泽与宁晋泊的演变过程[J]. 地理科学, 2007, 27(3): 414-4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