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诚,张建新,俞锦标.南京汤山猿人生存古环境重建探讨[J].地理科学,1998,18(5):432~441. [2] 许汉奎.江苏宁镇山脉仑山灰岩的新认识[J].地质科学,1976,(3):235~242. [3] 俞剑华,陈敏娟,黄志诚,等.江苏南部的奥陶系[J].地层学杂志,1979,3(3):157~173. [4] 江苏省地质矿产局.宁镇山脉地质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 沈渭洲,方一亭,倪琦生,等.南京汤山寒武系-奥陶系红地层地球化学特征[J].地层学杂志,1996,20(3):175~181. [6] 潘凤英,石尚群,沙润.南京市区坳沟地貌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2(3):88~95. [7] 袁道先,朱德浩,翁金桃,等.中国岩溶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8] 毕仲其.下扬子地区黄龙组中巨晶灰岩的形成[J].江苏地质,1986,(4):1~6. [9] 肖振明.栖霞山铅锌矿区古岩溶发展及其控制矿性[J].地质论评,1984,31(2):82~87. [10] 陈丕基.晚白垩世中国东南沿岸山系与中南地区的沙漠和盐湖化[J].地层学杂志,1997,21(3):203~212. [11] 王则江.我国南方一些古溶洞洞穴沉积铅锌矿床的成矿特征[J].矿物岩石,1985,5(1):1~10. [12] 王心源,朱诚.晚白垩世以来黄山地区隆升机制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3):75~81. [13] 黄培华,R F Diffenal Jr,杨明钦,等.黄山山地演化与环境变迁[J].地理科学,1998,18(5):401~408. [14] 孙毓飞.皖南溶洞分布规律初探[A].见: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喀斯特地貌与洞穴[C].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44~147. [15] 李吉均.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9,19(1):1~12. [16] 张瑞成,田级生.古环境对华北古岩溶发育的影响[J].中国岩溶,1989,8(3):213~221. [17] 潘保田,高红山,李吉均.关于夷平面的科学问题--兼论青藏高原夷平面[J].地理科学,2002,22(5):520~526. [18] 拓守廷,刘志飞.始新世-渐新世界线的全球气候事件:从"温室"到"冰室"[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5):691~697 [19] 郑度,李炳元.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1999,19(4):295~302. [20] 朱诫.庐山黄山与天目山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1996,16(1):37~45. [21] 汪永进,陈琪,刘泽纯.南京猿人洞石笋年代学研究及其古气候记录[J].地理科学,1999,19(1):82~87. [22] 黄姜侬,方家骅,邵家骥,等.南京下蜀黄土沉积时代的研究[J].地质论评,1988,24(3):240~247. [23] 邵家骥,黄姜侬,刘志平,等.南京下蜀黄土沉积时代的研究[J].江苏地质,1985,(3):52~59. [24] 吴胜光,陈日友,杨达源.江苏镇江下蜀土的初步研究[A].见:刘东生,安芷生.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第三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140~143. [25] 赖忠平,周杰,夏应菲,等.南京下蜀黄土红外释光地层年代学[J].中国沙漠,2001,(2):116~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