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08, Vol. 28 ›› Issue (6): 729-735.doi: 10.13249/j.cnki.sgs.2008.06.729
汪洋1,2, 赵万民1
收稿日期:
2007-12-16
修回日期:
2008-04-18
出版日期:
2008-11-20
发布日期:
2008-11-20
作者简介:
汪洋(1978- ),男,重庆北碚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E-mail:wty123@cqnu.edu.cn
基金资助:
WANG Yang1,2, ZHAO Wan-min1
Received:
2007-12-16
Revised:
2008-04-18
Online:
2008-11-20
Published:
2008-11-20
摘要: 以遥感数据及相关空间信息为数据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建模的方式来分析重庆市社会经济系统空间结构。采用了表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七大社会经济指标,并以空间趋势面的方式构建了各指标的空间数据模型。以此为基础采用空间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划定了重庆市的基本空间类型区。借助空间分形维数、类型优势度等空间结构分析指标,对重庆市市域及其三大经济分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明晰了重庆市社会经济系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态势。
中图分类号:
汪洋, 赵万民. 社会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分析的GEO-INFO模式——重庆市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 28(6): 729-735.
WANG Yang, ZHAO Wan-min. Socio-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Based on RS and GIS Technology——Case study of Chongqing[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28(6): 729-735.
[1]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2]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提出"点—轴系统"和"T"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分析[J]. 地理学报,2001,56(2):127~135. [3] 李小建,樊新生. 欠发达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2006,26(1):1~6. [4] 李国平,许 扬. 区域经济结构转变的相图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2):15~26. [5] 刘再兴.综合经济区划的若干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6):45~49. [6] 胡兆量.经济区划的几个问题[J].经济地理,1984,(3):163~166. [7] 顾朝林.城市经济区理论与应用[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8] 王 铮,葛昭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多重均衡态与转变前兆[J].中国社会科学. 2002,(4):31~39. [9] 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0] 杨吾扬.中国的十大经济区探讨[J].经济地理,1992,(3):14~20. [11] 朱晓华,蔡运龙.中国土地利用空间分形结构及其机制[J]. 地理科学,2005,25(6):671~676. [12] 李秀敏,吴小青. 图们江地区空间结构的演进及其调控对策研究[J]. 地理科学,2006,26(1):26~31. [13] 胡序威.中国经济区类型与组织[J].地理学报,1993,(3):193~202. [14] 王祁春,李诚固,丁四保. 长春市城市地域结构体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1):81~88. [15] 刘继生,陈 涛. 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J]. 地理科学,1995,15(2):136~143. [16] 王心源,范湘涛. 基于雷达卫星图像的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J]. 地理科学,2001,21(1):58~62. [17] 赵 萍,冯学智.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城镇体系空间特征的分形分析[J]. 地理科学,2003,23(6):722~726. [18] 陈述彭.人口统计的时空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 2002.12(4):3~7. [19] 郭仁忠.空间分析[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0] Fischer M M. Spatial data analysis and spatial modeling, Tailor & Francis[J].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1996, 3-20. [21] Bezdek J C. Pattern recognition with fuzzy objective function algorithm [M]. Plunum Press. New York, 1981. [22] 罗承忠.模糊集引论(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24~147. [23] Turner MG. Spatial and temporal analysis of landscape patterns[J]. Landscape Ecology . 1990, 4:21~30. [24] Turner G, Gardner RH.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y [M].New York: Springer, 1991. [25] Mc Garigel K, Marks BJ.Fragstats: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program for quantifying landscape structure [M]. Forest Science Department,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Corvallis. 1994. [26] 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特性[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13~25. |
[1] | 姜宛贝, 韩梦瑶, 唐志鹏, 刘卫东. 国际制造业区位变迁的碳排放效应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10): 1553-1560. |
[2] | 王宁宁, 陈锐, 赵宇, 钟少颖. 中国区域信息空间和人口空间的耦合关联分析[J]. 地理科学, 2016, 36(10): 1474-1484. |
[3] | 郑蕾, 刘毅, 刘卫东. 全球整车及其零部件贸易格局演化特征[J]. 地理科学, 2016, 36(5): 662-670. |
[4] | 黄润, 王升堂, 倪建华, 孙贤斌, 王笑梅. 皖西大别山五大水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J]. 地理科学, 2014, 34(10): 1270-1274. |
[5] | 张红霞, 王学真. 山东省地区经济差距的地带与产业来源分解[J]. 地理科学, 2014, 34(8): 955-962. |
[6] | 王芳, 高晓路. 内蒙古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4, 34(7): 818-824. |
[7] | 韩增林, 杜鹏, 王利, 于洋, 赵东霞, 丛迎雪, 任启龙. 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配置方法研究——以大连市甘井子区兴华街道小学配置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7): 803-809. |
[8] | 王岩, 方创琳. 大庆市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与动态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 2014, 34(5): 547-555. |
[9] | 范强, 杨俊, 吴楠, 马占东. 海岸旅游小镇景观格局演变与动态模拟——以大连市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3, 33(12): 1467-1475. |
[10] | 宋伟轩, 陈雯, 彭颖.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收入格局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9): 1037-1042. |
[11] | 鲁莎莎, 刘彦随, 关兴良. |
[12] | 周涛, 刘继生.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布局和发展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 2013, 33(7): 815-823. |
[13] | 孟斌, 湛东升, 郝丽荣. 基于社会属性的北京市居民通勤满意度空间差异分析[J]. 地理科学, 2013, 33(4): 410-417. |
[14] | 王庆喜, 徐维祥, 朱恒福. 外商群集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基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研究[J]. 地理科学, 2012, 32(12): 1439-1443. |
[15] | 徐辉, 刘俊. 广东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灰色关联分析[J]. 地理科学, 2012, 32(9): 1075-10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