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贺灿飞, 朱晟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业地理集聚既取决于产业特征,也依赖于区域特性。采用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资料企业数据对比江苏和安徽两个差异显著的省区制造业地理集聚。总体而言,制造业在安徽省较江苏省更为集聚,两省最为集聚的产业是一些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最为分散的产业是需要接近资源或地方化市场或地方保护较强。一些资源加工型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在江苏省和安徽省集聚态势差异明显。制造业地理集聚的区域差异可能源于产业在不同省区的技术水平、规模强度以及功能的差异,但区域性因素仍然是主导。两省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的差异是安徽省大多数产业较江苏省更为集聚的一般解释,资源区位及其可得性、地理位置、产业传统以及制度性差异等进一步造成了一些产业在两省地理集聚程度的差异。
  • 论文
    李秀伟, 修春亮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基尼系数、沃尔夫森指数、崔王指数评估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差异和极化;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识别经济发展的"热点区"。研究发现1990年以来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的极化有所发展,经济重心不断南移,空间自相关分析中的高值聚集区由散点分布向轴向和面状分布转变;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四城市是高"极化点",哈大铁路、滨洲-滨绥铁路沿线成为不连续的"极化轴";高值聚集区在辽中南绵延成片,而低值聚集区在黑龙江北部、吉林东部和西部、辽宁西部不断扩大为连续分布。东北三省区域经济系统的层级趋于减少。辽中南经济区、哈长经济区、滨洲-滨绥经济轴带等主要区域经济构造得到程度不同的发展。
  • 论文
    汪洋, 赵万民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遥感数据及相关空间信息为数据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建模的方式来分析重庆市社会经济系统空间结构。采用了表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七大社会经济指标,并以空间趋势面的方式构建了各指标的空间数据模型。以此为基础采用空间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划定了重庆市的基本空间类型区。借助空间分形维数、类型优势度等空间结构分析指标,对重庆市市域及其三大经济分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明晰了重庆市社会经济系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态势。
  • 论文
    王利, 韩增林, 李博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是当前主体功能区规划需要测算的关键指标,是政府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实现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手段。虽然开发强度测算的基本思路和算式比较明确,但是基于GIS技术的具体数据支撑、测算技术路线、结论表达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需要探索问题。以大连市为例,以VM-MapInfo软件为基本支撑,对于全市不同区域的开发强度进行了具体的测算。解决了区域开发强度测算过程中高程限制建设用地扣除、各类农用地扣除以及其他限制建设用地扣除的技术问题。
  • 论文
    李雪铭, 李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已有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研究大多基于"生存、生活需要"层次,从人的自我实现需要角度研究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未见报道。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信息时代下城市人居环境的人文因素内涵,构建一套体现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城市人居环境指标体系。在国内首次将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应用在城市人居环境聚类分析中,根据聚类结果将中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分成四种类型,总结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归纳不同类别城市人居环境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种空间分异的原因。
  • 论文
    谢志华, 吴必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国家旅游局评定的4A级景区中的509处资源型景区为样本景区,利用地理数学方法的空间分析手段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资源型景区的旅游空间结构。结果表明,资源型景区的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省际差异较大;高密度区域为长三角地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古都区。
  • 论文
    吴开亚, 金菊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合理地确定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权重,提出把指标的权重结构分为反映评价指标不同属性对生态安全等级的影响程度的主观权重,和反映各区域评价指标样本值差异信息对生态安全等级的影响程度的客观权重,可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这些权重,再用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把它们综合为组合权重;为体现单指标评价过程中的评价作用,提出用属性识别模型进行单指标评价的新思路;对组合权重值和单指标评价值进行相乘并累加,建立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熵组合权重属性识别模型(AR-CWE)。结果说明:用AR-CWE既可利用指标中的专家主观经验信息,又可挖掘各区域评价指标样本值的客观差异信息,权重信息利用全面,评价结果合理,方法通用,在安全系统综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论文
    顾康康, 刘景双, 王洋, 彭小黎, 王明全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中地区矿业城市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重工业基地,研究其生态系统脆弱性有助于改善该区域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调的状况,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基于矿业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内涵,建立了辽中地区矿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生态系统协调度,并设定了其脆弱性和协调性分级标准。结果表明:2005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处于亚稳定状态,主要限制因子为资源匹配指数、环境质量指数和经济发展指数;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系统间处于亚协调状态,其中本溪略低于亚协调,处于低度失调状态。鞍山的资源匹配指数处于较失调状态,抚顺、本溪的资源匹配指数处于失调状态,抚顺、本溪的经济发展指数处于较失调状态,是限制整个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该评价模型较真实的反映了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系统脆弱性、协调性状况,并且提出了制约其发展主要限制因子。
  • 论文
    刘晓辉, 吕宪国, 董贵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美国LANDSAT/TM遥感数据为信息源,采用分维分析的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研究。探讨了土地利用类型对空间占据程度、稳定性、变化趋势同分维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分维数越高,该土地利用类型对空间的占据程度越大,稳定性越差;反之,则该土地利用类型对空间的占据程度越小,稳定性越强。分维数的变化反映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分维数增大,该土地类型越不稳定,则该土地利用类型扩张,相反,则该土地利用类型缩小。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表明分维数及其变化成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相关研究的有用指标。
  • 论文
    莫宏伟, 任志远, 王秋贤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遥感影像资料为依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研究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分析榆阳区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研究期内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动态是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化,其变化占全区总变动量91.14%;土地利用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158.59×106元,增幅为8.23%,其中,风沙区占总增量的85.99%,增幅10.88%,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增量14.01%,增幅3.29%。经过实证分析,利用地学信息图谱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效应定量研究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 论文
    周德民, 程进强, 熊立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探索洪泛平原湿地区域基于DEM的地表水要素数字特征,采用ArcGIS9.0的Hydro Arc Tools模块,配合改进升值裂开算法编制的程序在三江平原洪河保护区1:1万比例尺的DEM基础上进行了数字水系提取研究,将研究区划分为6个数字集水区,提取出以沃绿兰河-浓江河为主的数字河网,以及大小82处泡沼和洼地。研究表明,在保持高精度DEM前提下,数字地表水系统可以通过基于DEM自动提取出来,但是存在河道偏移以及河网形态失真等问题,需要在进行数字提取前后进行多次修正。在DEM数字高程预处理过程中保持高程信息的水文特征不丢失,以及发展专业处理平坦区域和低洼地域的有效算法,将是进一步提高洪泛平原湿地区域数字水系提取效率和精度的关键。
  • 论文
    刘强, 何岩, 章光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松嫩平原西部典型苏打盐渍土区为研究对象,以野外定位试验和室内模拟分析相结合,借助于分层土壤水分平衡模型,探讨苏打盐渍土壤水分运移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分析其与浅层地下水之间的交换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蒸降比较大,一般达到2:1以上,剖面土壤水分随蒸发、入渗过程呈现相应的转化;强烈地表蒸发作用下,地下水对上层土壤水分具有明显调控作用,土壤水分在50cm以下相对稳定,50cm以上受地表过程的影响变化较为显著。
  • 论文
    杨艳丽, 史学正, 于东升, 王洪杰, 徐茂, 王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苏北部5市土壤表层(0~20cm)全氮含量连云港东北部、淮安南部和盐城西部显著高于其它地区;全磷含量呈现由北到南、自西向东升高的趋势;速效磷含量高值区位于北部的灌云县和南部的金湖县;速效钾含量东部沿海高于其它地区。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对土壤养分产生显著影响:对于土类而言,沼泽土和水稻土养分较高;各成土母质中,湖相沉积物发育的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在研究区1:5万尺度范围内,土壤类型对全氮和全磷的变异起主导作用,而速效磷受成土母质的影响较大,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对速效钾的影响较小,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对全量养分的影响要大于速效养分。
  • 论文
    陈辉, 刘劲松, 王卫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8km分辨率的NOVV/AVHRR NDV I数据、土地利用/覆被变化TM影像解译数据、气候数据、DEM数据和经济统计数据,对冀北地区1987~2000年植被覆被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冀北地区土地覆被变化下NDVI平均增加值为0.35,变化特征为集中连片。土地利用变化导致NDVI平均减小值为0.17,变化特征呈斑块状离散分布。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错季蔬菜生产等人为因素对土地覆被变化下NDVI变化贡献率较低,降水、特别是生长季降水分布特征是影响NDVI变化的重要因素。
  • 论文
    李中轩, 朱诚, 朱青, 马春梅, 张广胜, 欧阳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中坝遗址5ka以来连续沉积地层按文化序列分为12层,分别测量Rb、Sr和Cr、Cu含量,对比显示,Cr/Cu比值与Rb/Sr比值明显正相关。Cr与Rb的属性相似,Cr化学活性低,易于在粉砂质沉积物中富集;而Cu和Sr在成壤过程中容易迁移,在粘土质沉积层中含量较高。通过对Cr、Cu元素在表生环境下的化学性质、沉积地层的属性、微地貌特征、与泥炭腐殖化度古里雅冰芯氧同位素曲线等指标对比表明,Cr/Cu比值变化对环境干湿变化的指示具有普遍意义。
  • 论文
    柳艳菊, 闫俊岳, 宋艳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西沙台站1958~2005年基本气象观测资料,系统分析西沙地区近50a来主要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速、日照和云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a来年均地面气温增暖幅度约1.0℃,增温速率0.19℃/(10a),与全国平均的增温率接近。四季的平均气温也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和春季的上升趋势最明显,秋季次之,夏季的变化最小。降水的波动性很大,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四季中只有春季降水呈明显增加趋势。地面风速主要呈减小的趋势,特别是在近30a年平均风速比常年值明显偏小。四季风速均减小,尤其在秋、冬季。年日照时数、总云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而低云量略有增加。
  • 论文
    李子君, 李秀彬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45a来,随着流域降水量减少,以及修建水利工程、引水、实施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的增加,潮河流域年径流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利用降水-径流经验统计模型,定量评估了潮河流域降水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径流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81~1990、1991~2000、2001~2005、1981~2005年,受人类活动影响所产生的年均减水量分别为1.32、0.67、1.46、1.09×108m3,占相应时段总减水量的95.1%,98.9%,60.7%和83.2%;受降水变化影响所产生的年均减水量分别为0.07、0.01、0.95、0.22×108m3,占相应时段总减水量的4.9%,1.1%,39.3%和16.8%。人类活动因素的贡献率远大于降水因素。
  • 论文
    邓玉娇, 匡耀求, 黄宁生, 黄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地区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利用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气象观测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从城市下垫面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出发,对典型下垫面类型加以界定,采用NDVI阈值法提取水体-高植被区-建筑密集区的分布信息。通过对地表温度与典型下垫面信息的叠加分析,研究温室效应增强背景下典型下垫面温度的相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1988~2005年间,东莞市地表温度的高低顺序为:建筑密集区>高植被区>水体,建筑密集区与水体、高植被区的温度反差明显增大,而且建筑密集区与水体的温差大于建筑密集区与高植被区的温差。
  • 论文
    杨清书, 雷亚平, 欧素英, 麦碧娴, 傅家谟, 盛国英, 谭超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5点法对珠江广州河段白鹅潭水域进行垂线采样,并采取表层沉积物的界面水。水样采用GF/F玻璃滤膜过滤分离出颗粒相和溶解相,据美国EPA标准对有机氯农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有机氯农药浓度范围是23.89~61.69ng/L;据有机氯农药浓度的垂向分布特征、颗粒相为主要输运方式的DDTs的中下层高浓度跃层的形成、以及有机氯农药在颗粒相和溶解相浓度分布和分配系数表明,水柱上层和下层水体的有机氯农药的输入方式有较大的差异,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在流速增加的动力条件下,表层沉积物存在二次污染的风险。
  • 论文
    仝川, 闫宗平, 王维奇, 曾从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7年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对闽江河口湿地外来入侵种互花米草斑块甲烷通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甲烷排放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涨潮前和落潮后甲烷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3.12和12.94mg/(m2·h);涨落潮过程,互花米草斑块排放到潮水的甲烷通量(3.07mg/(m2·h)大于排放到大气的甲烷通量(2.35mg/(m2·h),差异不显著;涨落潮过程中排向大气和潮水的甲烷通量之和(5.42mg/(m2·h)与涨潮前、落潮后甲烷通量差异显著;互花米草排向大气甲烷总通量86.86g/(m2·a),排向潮水甲烷总通量7.84g/(m2·a)。
  • 研究报道
  • 研究报道
    韩晓萌, 王家鼎, 王煜, 陈永君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收集郑西高速铁路地基黄土典型湿陷性试验资料(包括现场大型浸水试验及室内试验),以影响黄土湿陷系数主要因素为基础,运用MATLAB建立黄土湿陷系数的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系统(ANFIS)预测模型。通过对样本的训练和预测,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黄土湿陷系数十分接近。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这些非母体样品进行预测检验,经过对比ANFIS法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法,证明ANFIS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预测方法。
  • 研究报道
    傅文杰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仙游县为例,探讨了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和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应用于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主要内容包括SVM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和量化、SVM模型的建立以及具体的实现过程。实践证明该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 研究报道
    丁建中, 陈逸, 陈雯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生态-经济为导向的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从协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出发,强调因地制宜,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发展能力强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活动;而让生态价值高、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农业和生态维护功能,这不仅是均衡地域开发、协调空间秩序的重要依据,实现差别化、特色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进行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性工作。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根据生态重要性和经济重要性指数的评价分析,运用GIS平台将泰州市域划分为不同空间开发强度的类型区,并探讨了分区管制的政策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