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波翀, 郝寿义, 杨兴宪.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J]. 地理学报, 2004, 59(6): 1068~1075. [2] 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1~2002)[M]. 北京: 西苑出版社, 2003. [3] 陈波翀, 郝寿义. 自然资源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影响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05,20(3): 394~399. [4] 赵雪雁. 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质量评价[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18(5): 69~73. [5] 叶裕民. 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1,(7): 27~31. [6] 袁晓玲, 王 霄, 何维炜,等. 对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08,15(2): 38~45. [7] 韩增林, 刘天宝.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发展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J]. 地理研究, 2009,28(6): 1508~1515. [8] 郑亚平. 我国省域城市化发展质量水平的测评[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6,16(6): 95~98. [9] 顾朝林. 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10] 陆大道, 姚士谋, 李国平,等. 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 经济地理, 2007,27(6): 883~887. [11] 胡序威. 略论中国的现代化与城市化[J]. 现代城市研究, 2007, (7): 7~10. [12] 朱传耿, 孙姗姗, 李志江. 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影响要素与空间格局[J]. 地理研究, 2008.27(1): 13~22. [13] 刘艳军, 李诚固, 董会和,等.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响应: 过程、机制与趋势[J]. 经济地理, 2007,27(3): 433~437. [14] 沈玲媛, 邓宏兵.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发展质量比较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27(6): 7~10. [15] Vlahov D, Galea S. Urbanization, urbancity, and health [J]. Journal of Urban Health, 2002,79(4): 1-12. [16] 毛汉英. 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 地理研究, 1996,15(4): 16~23. [17] Li Xiaojian, Peterson J, Liu Gangjun, et al. Assessing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the case of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in the Middle Yi luo catch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J]. China Applied Geography, 2001(21): 87-106. [18]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统计学会城市统计委员会. 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19] 朱英明, 姚士谋, 李玉见. 我国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有关问题研究[J]. 人文地理, 2000,15(4): 16~19. [20] Shafer C S, Lee B K, Turner S. A tale of three greenway trails: user perceptions related to quality of life [J]. Landscape Urban Planning, 2000(49): 163-178. [21] Diener E, Suh E. 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 economic, social, and subjective indicators [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7,40(2): 189-216. [22] Christine J.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indicator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0, (8): 79-88. [23] 韩士元. 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探析[J]. 天津社会科学, 2005,(5): 83~85. [24] 邓宇鹏. 中国的隐性超城市化[J]. 当代财经, 1999,(6): 20~23. [25] 胡爱化. 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的实践[J]. 经济问题探索, 2004,(9): 115~118. [26] 张 颖, 赵 民. 论城市化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对钱纳里研究成果的辨析与延伸[J]. 城市规划汇刊, 2003,(4): 12~19. [27] 周一星. 以"五普"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城镇化水平修补的建议[J]. 统计研究, 2002,(4): 44~47. [28] 陈彦光, 周一星. 基于RS数据的城市系统异速生长分析和城镇化水平预测模型: 基本理论与应用方法[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37(6): 819~826. [29] 白先春, 凌 亢, 郭存芝,等. 中国城市化: 水平测算与国际比较[J]. 城市问题, 2004,(2): 23~26. [30] 方创琳. 区域发展规划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 2009. [32] 韩福荣. 质量生态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33]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34] 陈彦光, 罗 静. 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的关系探讨——中国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水平饱和值的初步推断[J]. 地理研究,2006,25(6): 1063~1072. [35] 国家统计局. 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6]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9. [38] 国家统计局, 环境保护部. 中国环境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3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计划财务与外事司.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8.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国财政年鉴[M]. 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 2009. [41] 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42] 国家统计局. 中国工业交通能源50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4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民政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44]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 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45] 国家统计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学技术部.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