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 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高国力. 如何认识中国主体功能区划及其内涵特征[J]. 中国发展观察, 2007, (3): 23~26. [3] 樊 杰.中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2007,62(4): 340~350. [4] 方忠权,丁四保. 主体功能区划与中国区域规划创新[J]. 地理科学,2008, 28(4): 483~487. [5] 丁四保.中国主体功能区划面临的基础理论问题[J]. 地理科学,2009, 29(4): 587~592. [6] 陈云琳,黄 勤. 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划分探讨[J].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6, (10): 37~40. [7] 刘传明,李伯华,曾菊新. 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方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7): 64~68. [8] 张广海,李 雪. 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4):57~61. [9] 王 强, 伍世代, 李永实. 福建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实践[J]. 地理学报,2009,64(6):725~735. [10] 顾朝林, 张晓明,刘晋媛,等. 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J]. 地理学报, 2007, 62(8): 787~798. [11] 曹有挥,陈 雯,吴 威,等. 安徽沿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科版), 2007, 30(3): 384~389. [12] 王瑞君,高士平,宇文会娟. 平泉县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研究[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5):95~99. [13] 张虹鸥,黄恕明,叶玉瑶. 主体功能区划实践与理论方法研讨会会议综述[J].热带地理,2007,27(2): 191~192. [14] 朱传耿,仇方道,马晓冬.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研究[J]. 地理科学,2007,27(2): 136~141. [15] 叶玉瑶,张虹鸥,李 斌. 生态导向下的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初探[J]. 地理科学进展,2008,27(1): 39~45. [16] 吴殿廷,何龙娟,任春艳. 从可持续发展到协调发展——区域发展观念的新解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40~143. [17] Pearce D W, Warford J J. World without End: Economic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18] Saaty T L.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 New York: Mcgraw Hill, 1980. [19] 蔡国梁, 廖为鲲, 涂文涛. 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 统计与决策, 2005, (10): 38~41. [20] 尹海伟, 徐建刚, 陈昌勇.基于GIS的吴江东部地区生态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2006,26(1): 64~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