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 锐,赵 宏,何隆华,等.地理现象分形研究[J].地理科学,1994,14(1):9~15. [2] Scholz C H,Mandelbrot B B.Fractals in Geophisics.Birknauser verlag[J].Basel, Boston,Berlin,1989,28(7):726-734. [3] Mandelbrot B B.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M].Freeman,San Francisco,1982:11-13. [4] 李华晔,黄志全,姜 彤.河流水系分形的初步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8,19(4):36~38. [5] 汪富泉,曹叔尤,丁 晶.河流网络的分形与自组织及其物理机制[J].水科学进展,2002,13 (3):368~376. [6] 冯 平,冯 焱.河流形态特征的分维计算方法[J].地理学报,1997,52(4):324~330. [7] 艾南山,李后强.从曼德尔布罗特景观到分形地貌学[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3,9(1):13~17. [8] 何隆华,赵 宏.水系的分形维数及其含义[J].地理科学,1996,16(3):124~128. [9] 李后强,艾南山.分形地貌学及地貌发育的分形模型[J].自然杂志,1991,15(7):516~519. [10] 杨秀春,朱晓华.中国七大流域水系与洪涝的分维及其关系研究[J].灾害学, 2002,17(3):9~13. [11] 张宏才.水系分形研究的若干思考[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8(6):41~43. [12] 王 颖,傅光翮,张永战.河海交互作用沉积与平原地貌发育[J].第四纪研究,2007,27(5):674~689. [13] 赵洪壮,李有利,杨景春,等.基于DEM数据的北天山地貌形态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3):445~449. [14] 韩 美,孟庆海.莱州湾沿岸的地貌类型[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1(3):63~67. [15] 蔡爱智.刁龙咀海岸的发育[J].海洋与湖沼,1980,11(3):204~210. [16] 庄振业,刘冬雁,杨 鸣.莱州湾沿岸平原海水入侵灾害的发展进程[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9,29(1):141~147. [17] 刘恩峰,张祖陆,沈 吉.莱州湾南岸潍河下游地区咸水入侵灾害成因及特征[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26(3):78~87. [18] 薛春汀,丁 东.渤海莱州湾南岸潍河-弥河三角洲:沉积序列和沉积格局[J].地理科学,2008,28(5):672~676. [19] 韩 美,张维英,李艳红,等.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形成与演变[J].地理科学,2002,22(4):430~435. [20] 韩 美,张丽娜.莱州湾南岸巨淀湖沉积地层分析与沉积环境辨识[J].地理科学,2005,25(6):678~682. [21] 王 庆,刘亚龙,徐 强,等.莱州浅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与区域动力沉积格局关系[J].地理科学,2009,29(4):567~572. [22] 吕爱锋,陈 嘻,王纲胜.基于DEM的流域水系分维估算方法探讨[J].干旱区地理,2002,25(4):315~320. [23] 李 锰,朱令人.地形等高线的分形特征及其动力学含义[J].西北地震学报,2002,24(2):94~97. [24] 杜国云,王 庆,孙祝友.新构造分异的地学信息分析——以山东半岛北部为例[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6,30(1):114~119. [25] 王 钧,蒙吉军.黑河流域近60年来径流量变化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08,28(1):83~88. [26] 张树文,蔡红艳,匡文慧,等.基于遥感技术的黑龙江上中游河道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9,29(6):846~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