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tthew E K. Urban Growth and Climate Change[EB/OL]. UC Los Angeles:On-Line Working Paper Series, California Center for Population Research,2008. http://www.gsm.pku.edu.cn/UserFiles/0910-1.pdf. [2] 贺灿飞,王俊松.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能源强度研究[J].地理科学,2009,19(4):461~469. [3] 刘燕华,葛全胜,何凡能,等.应对国际CO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12):1318~1325. [4] 郭腾云,陆大道,甘国辉. 中国开放政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J].地理学报,2001,56(5):581~589. [5] Jes F. Air pollution in the last 50 years - from local to global[J].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9, 43(1):111-123. [6] Abdeen M O.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J].2008,12(9):2265-2300. [7] 张 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特征分析及分解[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9,3(3):71~78. [8] 王 强,伍世代,李婷婷. 能源消费与碳排放变动关联特征及其Tapio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工业经济转型的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0,(4):17~22. [9] 于全辉,孟卫东.基于面板数据的中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J].系统工程, 2008,26(6):68 ~72. [10] 马超群,储慧斌,李 科,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 系统工程,2004,22(10):47~50. [11] 王火根,沈利生.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空间面板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12 (1):98 ~107. [12] 王群伟, 周德群. 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 2008, 26(7):74 ~80. [13] 史 丹.中国的经济结构、增长速度与能源效率[J].国际石油经济, 2007, 7(1):7~15. [14] 史 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10 (1):49~58. [15] 张 雷.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J]地理研究,2006 ,25(1) :1~8. [16] 高振宇,王 益. 我国能源生产率的地区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 12(9) :46~57. [17] 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中国能源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1~2008. [18] 高 峰. 山西能耗变动趋势分析[J/OL].宏观经济研究,2008,(1). http://www.amr.gov.cn/qikanshow.asp?articleid=499. [19]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R].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0] 王 铮,朱永彬.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状况及减排对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2):109~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