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1年, 3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20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论文
    陈彦光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已知有2种函数可以用作描述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数学模型,即对数函数、幂指数函数。基于Logistic函数发展了第三种模型。这3种函数分别刻画单对数关系、双对数关系和分对数关系。3种数学模型各有不同的建模条件和适用范围,反映的动力学特征也不一样。第一种模型背后的动态演化控制变量是人均产值,第二种模型隐含的控制变量是城市化水平与人均产值的比值,第三种模型暗示的控制变量是城市化水平。第一和第二两种模型反映的变化是先快后慢,第三种模型反映的变化则是两头慢中间快。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一个区域表现的模型结构揭示系统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借助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判断系统的演化方向。
  • 论文
    朱竑, 安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化和思想的专制统治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一种常见的专制统治手段。文字狱作为其典型产物,具有重大的学术研究价值。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1644~1795年)发生的文字狱作为分析样本,力图从区域差异的角度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区域人文、经济、政治等因素对文字狱的地域分异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人文环境决定了文人群体必然直接影响到文字狱的分布,而经济环境则通过影响教育水平和社会环境从而间接影响了文字狱的分布,政治事件、统治者性格、统治方式、政治地位等政治因素对文字狱的地域分异的影响则充满了偶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狱分布呈现出由"离散型"分布向集中度较高的"背弓型"分布演变的规律,这是人文、经济、政治等历史地理要素对文字狱地域分异综合影响的反映。研究弥补了历史学、社会学等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试图从地理学的视角探索中国古代文化专制的规律,不仅具有历史文化地理方面填补空白的价值,同时对现今自由文化之发展也具有警示意义。
  • 论文
    杨菊萍, 贾生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000~2009年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涉及的116次企业迁移的相关报道的内容分析,着重识别了促使中国企业迁移的各种动因以及不同动因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首先,政策动因、经济动因、战略动因和情感动因是中国企业迁移的四大类动因,涉及环境管理、业务调整等15个具体动因;其次,四大类动因中政策动因显得更为重要,其次是战略动因和经济动因,情感动因的重要性十分有限;再次,不同动因对迁移年份、迁移主体和迁移范围不同的企业而言的重要性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近年来政策动因的重要性逐渐增强且超越了战略与经济动因,同时政策动因还是企业整体迁移和区域内迁移的最重要动因,而对部分迁移和跨区域迁移而言最重要的则是经济动因。
  • 论文
    王立, 王兴中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人本主义地理学的行为研究方法为指导,从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生活空间质量的角度入手,运用城市社会地理学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的理念解构了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的架构要素及其社区生活空间的人本缺失问题。指出了城市社区生活空间体系结构的基本涵义、特征与构成要素。从空间体系角度分析,城市社区生活空间构成要素为城市资源、社区(空间-区位-社会)类型、社区资源;从社区社会空间体系角度来讲,社会公平、空间公正、文化平等、价值尊重为其构成因素。衡量城市社区生活空间结构的效益为其生活空间质量,因此,解决城市社区生活空间失衡的重点在于提高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水平及结构效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社区生活空间质量重构机制及路径。
  • 论文
    马静, 柴彦威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居民购物时空间决策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往往将时间与空间分裂开来单独进行考虑,忽略时间与空间自身的内在联系。利用2007年北京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数据,通过构建影响居民购物时空间决策的9个选项,利用多项Logit模型,探讨北京市居民购物行为的时空间决策因素,并对休息日与工作日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休息日居民购物时空间决策属于单因素主导影响模式,购物持续时间的影响最为显著;工作日居民购物时空间决策属于多因素综合影响模式,是否多目的购物和巡回次数的影响显著提升。说明工作日由于受到工作等生存性活动的影响,购物等非生存性活动的时空间选择受到较大制约。
  • 论文
    王强, 伍世代, 李婷婷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就近30 a来中国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关联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工业部门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是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与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子;工业碳排放总量增长快速,但工业碳排放密集度持续降低;工业部门中制造业碳排放量最大,平均约占工业部门碳排放总量的60%,降低传统制造业能源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推动节能减排政策实施和地方行动响应的关键环节;地区工业能源高消费地区集中分布于中国环渤海地区,能源较高消费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中部地区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中等消费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西部地区,而能源低消费地区集中于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中国区域工业碳排放总量除受到本地工业能源消费量的直接影响外,还受到各地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较高碳排放地区空间布局趋于"孤岛"分布格局,低碳排放地区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 论文
    汪明峰, 邱娟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同时互联网发展的区域差异仍表现得十分明显。采用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3种分析方法,对1997~2008年期间中国(港澳台地区除外)互联网用户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探析,并对影响互联网普及率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条件β-收敛的检验。结果发现,中国互联网用户增长的省际差异变动存在着较为明显的σ-收敛和β-收敛。控制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受教育程度、对外开放度、地理位置等变量后,地区间存在条件β-收敛。东、中、西三大区域存在着较为显著的俱乐部收敛趋势,收敛速度则表现为东部慢于中部,中部慢于西部。
  • 论文
    张良, 戴特奇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政单元对经济活动的边界效应是经济地理学科一直关注的问题,它直接反应了行政主体对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以中国227个城市节点的铁路交通流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中国25个省级行政单元的边界对交通联系的影响,发现上世纪90年代中国铁路客货流空间的集中化与分散化力量并存。进一步考察了空间相互作用变化背后可能的驱动因子。在中心城市吸引力扩张的影响下,铁路客流空间发生明显的重组,边界效应普遍削弱;而技术进步和地方政府的竞争使得集装箱货流空间的变化则比较复杂,甚至有约一半省份的边界效应增强了。最后分析了省界效应变化趋势并提出了对区域与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的一些建议。
  • 论文
    李振福, 闵德权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变暖导致的北极冰层消退,使北极航线的全线通航预期逐渐缩短,以北极为对象的资源争夺和地缘政治争斗将成为地缘政治研究的新的重要课题。由于北极的地理特殊性和航线权益在北极争夺中的重要性,对于北极地缘政治的研究应更多从北极航线的视角出发。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的研究有助于中国对于未来的北极及北极航线应得权益的取得。在提出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概念和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使用人工鱼群聚类方法对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聚类为3个类别,分别为以美国为主的27个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以俄罗斯为主的19个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和包含英国等其他国家的47个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仿真实验表明,人工鱼群模糊聚类分析对于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分析是有效的,分析结果能够为中国的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战略制定提供借鉴。
  • 论文
    王成新, 王格芳, 刘瑞超, 王明苹, 李新华, 姚士谋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交通是区域发展的动脉,也是城市群形成演变的基本前提。在中国高速公路从线到网的发展进程中,对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产生着日益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城市群体系结构、空间结构和职能结构3个层面剖析了高速公路对城市群的影响。高速公路促使城市群体系结构不断演化,它促使形成了城市空间扩张的新模式——合并重组;高速公路推动城市群空间布局的合理化,由于有效缩短了各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城市群内的相互影响更为深刻;城市流强度大大增强,城市之间的空间引力增大,由此产生的袭夺效应不仅导致了城市之间控制边界的不断变化,而且提升了城市群的空间紧凑度。高速公路同时成为城市群职能结构转化的快速通道,在大城市产业更替、腾笼换业的过程中,依托高速公路这条快速通道,产业资本的选择余地更大、范围更广,各城市间的资金流、物质流、人流联系日益加强,山东半岛城市群逐步融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
  • 论文
    吴先华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区分城镇化与市民化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模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时序序列数据多元回归、面板数据多元回归等多种方法,对城镇化、市民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多重检验。结果显示,城镇化在长期水平上通过影响市民化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在短期水平上则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向关系,即目前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仅没有缩小城乡收入,相反是在扩大城乡差距,这一结果打破了现有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固有认识。而市民化则与城乡收入差距呈长期稳定的负向关系,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积极转变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将市民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途径。
  • 论文
    代姗姗, 唐周媛, 徐红罡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1999~2008年的中国各省区(港澳台除外)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资源丰度、群体参照、口岸等因素对入境游客购物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入境游客购物消费水平主要受以旅游住宿业的发达程度为代表的区域内经济及旅游发展水平和上年接待入境游客人数为代表的群体参照的影响,而口岸资源丰度对入境旅游者购物消费水平的影响呈现出两极化态势,资源丰度与入境游客购物消费之间存在空间错位。
  • 论文
    刘锐, 胡伟平, 王红亮, 吴驰, 何劲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57年与1982年2个时期的地形图并结合1995年与2008年的遥感卫星影像提取路网专题信息,利用ArcGIS建立广佛都市区路网数据库。采用GIS空间分析中的核密度估计方法并结合各个方位道路密度,分析广佛都市区的路网时空演变。分析表明,近50 a来广佛都市区的路网发展总体是以广州市的越秀区和佛山市的禅城区双核为中心不断向外蔓延,次一级核相继出现并不断扩大发展的过程。空间上,路网的演变也呈现出一定的方向特性,正北,西南和正西方向一直是路网密度较高的地区,但路网发展最快的是西南和正东方向。路网密度内部差异逐年递减, 路网系统发育不断成熟。
  • 论文
    曾早早, 方修琦, 叶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落格局演变过程研究对探讨过去土地利用变化中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利用地名志资料建立吉林省聚落地名数据库,复原了吉林省近300 a来聚落格局的演变历程。结果表明,近300 a以来吉林省的聚落增长在时间上可识别出4个阶段,分别为缓慢增长(1644~1735年)、增长加速(1736~1820年)、高速增长(1821~1949年)和增长放缓(1950~1990年)阶段,在空间上中部平原和丘陵台地地区在各时期都为聚落密度最大的区域,并且呈现出从中部的平原和丘陵台地向西部的平原和东部的山地扩散的过程。影响聚落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可能与吉林省的自然地理条件、移民、驻防、以及政府所施行的政策等等相关。
  • 论文
    刘颖, 张平宇, 李静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GIS技术对长春市住宅价格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发现长春市住宅价格空间格局整体呈现单中心圈层分布,在长春市动植物公园与南湖广场附近分别出现了2个价格极核;住宅价格次高区域位于城市中心,包含了南湖与伊通河部分段;住宅价格变化幅度区域差异明显,东北—西南方向价格降低速度快,东南—西北方向价格降低慢,并且在城市西部和南部出现了局部高价格区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长春市住宅价格空间格局的驱动因素,发现住宅价格空间格局主要受到居住环境优势、城市发展战略、交通条件、用地布局及购买主体收入水平等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结合研究结果,对长春市房地产开发格局优化提出了几点建议。未来长春市住宅开发的重点区域将集中在南部、西部和东北部。南部和长东北地区适宜进行中高端生态社区的开发,西部新城应以普通住宅与生态社区开发相结合,铁北地区应以低端住宅建设为主。
  • 论文
    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环渤海地区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空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自相关特征明显,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趋势增强;人均粮食增长更多表现出空间分布的随机性,地理集中趋势不明显;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以上升为主,增长类型以总产低、快速增长型为主,粮食生产重心逐步向平原区集中,辽中和鲁西地区的粮食生产功能日益凸显,生态脆弱区和快速城镇化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明显下降。最后,通过空间计量经济模型SLM和SEM的回归分析,探讨了县域人均粮食占有量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力。
  • 论文
    吴海珍, 阿如旱, 郭田保, 孙紫英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内蒙古多伦县1987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的TM影像,运用GIS方法提取了各年的多伦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对多伦县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测算了多伦县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987~2005年间多伦县土地利用变化十分剧烈,耕地、林地、城镇用地、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未利用地和草地向林地、耕地变更,并且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林地和城镇用地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多伦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987~1995年间呈下降趋势,而1995~2005年间呈增加趋势,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耕地、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占多伦县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比例较大,耕地、林地和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增加趋势,而草地和未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都小于1,表明多伦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服务价值指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可信。
  • 论文
    汤洁, 陈初雨, 李海毅, 张天琴, 肖瑞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大庆市城市功能区划,以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308个样品的采集、测定、分析,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危害指数法评价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结果表明,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较小,汞(Hg)和镉(Cd)是主要的潜在生态危害元素。汞的生态危害风险相对较大,有11.9%的样品处于较重及以上风险级别,镉的生态危害级别虽然较低,但中等危害级别分布范围较广。分别用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模型进行了土壤重金属镉和汞对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价,两种元素的风险指数均处于安全值范围内,不会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构成风险。
  • 论文
    薛亮, 任志远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陕西关中地区为研究区,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格网化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格网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评价体系中各指标进行1 km×1 km尺度下的网格化表达,运用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方法实现生态安全模型评价,得到格网化关中地区1990年、2000年和2007年生态安全指数空间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关中地区实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确定了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划分阈值。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1990~2007年间关中地区生态安全特点有三,一是总体呈现出生态安全状况逐渐转好态势,但仍处于不安全状态;二是区域内生态安全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三是不同年份生态安全影响因素有所差别。研究结果表明,格网GIS用于研究生态安全能更好地反映其内部差异,优于传统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