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1, Vol. 31 ›› Issue (3): 309-315.doi: 10.13249/j.cnki.sgs.2011.03.309
伍世代, 李婷婷
收稿日期:
2010-10-20
修回日期:
2011-01-20
出版日期:
2011-03-20
发布日期:
2011-03-20
基金资助:
WU Shi-Dai, LI Ting-Ting
Received:
2010-10-20
Revised:
2011-01-20
Online:
2011-03-20
Published:
2011-03-20
摘要: 通过构建工业水平指标体系,采用客观性较强的主成分分析法测算城市工业化综合水平,并以此作为空间分析的基础变量,探讨了1990年代以来以福建省为主体的海西城市群工业化现象的时空分异规律,从工业整体空间格局、热点区域演进及基于制造业层面的空间结构分析,得到结论:①工业空间的点—轴格局明显,核心区对外围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断加强;②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性,闽西、闽北地区的边缘化地位基本没有改变;③制造业层面首先表现为沿海与内陆的差别,其次是二者内部的差异,再者体现为行业内部集聚水平的差距。从总体上看,已初步形成核心—转承—边缘—辐射的圈层递进式空间体系结构。最后,提出了该区域未来工业空间格局的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伍世代, 李婷婷. 海西城市群工业空间格局与演化分析[J]. 地理科学, 2011, 31(3): 309-315.
WU Shi-Dai, LI Ting-Ting. Evolu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Industry o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Western Coastal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3): 309-315.
[1] Patricia C,Daniel J,Robert B. A meta-analysis of estimate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9,29(3):332-342. [2] Mark D,Dan S.Distance from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cs and rural poverty[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8,48(2):285-310. [3] 李 震,顾朝林,姚士媒.当代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5):544~550. [4] 方创琳,宋吉涛,张 蔷,等.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组成与空间分异格局[J].地理学报,2005,60(5):827~840. [5] 王发曾,郭志富,刘晓丽,等.基于城市群整合发展的中原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优化[J].地理研究,2007,26(4):637~650. [6] 周惠来,郭 蕊.中国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5):54~60. [7] 朱英明.我国城市群地域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1,(4):55~57. [8] 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等.中国城市群[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9] 叶玉瑶.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城市规划,2006,30(1):61~66. [10] 顾朝林,张 敏,张 成,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展望[J].地理科学,2007,27(1):1~8. [11] 马荣华,顾朝林,蒲英霞,等.苏南沿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J].地理学报,2007,62(10):1011~1022. [12]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1997,2003,2009. [13] 福建省企业调查队.福建省企业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2009. [14] 杨振山,蔡建明,高晓路.利用探索式空间数据解析北京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模式[J].地理学报,2009,64(8):945~955. [15] 靳 诚,陆玉麒.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9,64(6):713~724. [16] 马晓冬,朱传耿,马荣华,等.苏州地区城镇扩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8,63(4):405~416. [17] 王远飞,何洪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8]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19] Ellision G,Glaeser E L.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5):889-927. [20] 罗 勇,曹丽莉.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8:106~115. [21] 杨洪焦,孙林岩,吴安波.中国制造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4):64~72. [22] 邓 翔.经济趋同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实证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3] 陈月英,徐效坡,范士陈,等.福建省域工业空间结构研究——以福建省销售额前300家工业企业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4):414~419. [24] 陈修颖,顾朝林.福建省基于闽台互动的产业与空间结构调整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4):414~421. |
[1] | 黄莘绒, 管卫华, 陈明星, 胡昊宇.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21, 41(1): 64-73. |
[2] | 黄洁, 杜德林, 王姣娥, 周健, 金凤君. 基于城市群尺度的高铁列车与长途汽车网络结构比较[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1958-1966. |
[3] | 王伟, 王成金. 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空间特征[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795-1802. |
[4] | 李在军, 姜友雪, 秦兴方. 地方品质驱动新时期中国城市创新力时空演化[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12-1821. |
[5] | 盛彦文, 苟倩, 宋金平. 城市群创新联系网络结构与创新效率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31-1839. |
[6] | 康蕾, 宋周莺. 中国区域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框架与实证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68-1877. |
[7] | 邹辉, 段学军. 中国化工产业布局演变与影响机理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646-1653. |
[8] | 王列辉, 张楠翌, 朱艳.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运服务业网络格局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663-1670. |
[9] | 肖凡, 陈家麟, 夏丽丽, 林剑铬, 邓伟鹏. 伴随资金流的技术溢出[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60-1467. |
[10] | 郭艳花, 梅林, 佟连军. 产业集聚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84-1492. |
[11] | 林耿, 徐昕, 杨帆. 佛山市产业专业化、多样化与经济韧性的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93-1504. |
[12] | 孙威, 王晓楠, 盛科荣. 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国内外城市更新比较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00-1309. |
[13] | 谭雪兰, 王振凯, 蒋凌霄, 安悦, 雷济华, 任辉. 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55-1364. |
[14] | 郭建科, 吴陆陆, 李博, 秦娅风. 多功能视角的沿海港口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结构及耦合类型[J]. 地理科学, 2020, 40(7): 1050-1061. |
[15] | 董丽晶, 苏飞, 温玉卿, 王永超. 阜新市收缩城市经济系统弹性演变趋势与障碍因素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7): 1142-11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