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1, Vol. 31 ›› Issue (3): 337-343.doi: 10.13249/j.cnki.sgs.2011.03.337
崔大树, 孙杨
收稿日期:
2010-07-12
修回日期:
2011-02-20
出版日期:
2011-03-20
发布日期:
2011-03-20
基金资助:
CUI Da-Shu, SUN Yang
Received:
2010-07-12
Revised:
2011-02-20
Online:
2011-03-20
Published:
2011-03-20
摘要: 中小城市旅游业空间结构的优化及其与更大空间范围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衔接,是目前非中心旅游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空间结构优化的难点。运用分形理论对湖州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优化进行研究,聚集维数的测算显示湖州景区系统的空间分布聚集性较强,关联维数的测算结果显示其具有多分形特征。据此,湖州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主要为两个方面,即完善"两核心三组团"的旅游空间结构;加强"点—轴—面"交通体系建设,促进湖州接轨长三角地区旅游系统。
中图分类号:
崔大树, 孙杨. 基于分形维数的湖州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3): 337-343.
CUI Da-Shu, SUN Yang. A Fractal-dimension-based Study on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Huzhou Tourism Scenic System[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3): 337-343.
[1] 吕 君,刘丽梅.草原旅游发展的实践及空间格局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6,15(4):100~106. [2] 王晓龙,刘笑明,李同升.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在旅游观光农业空间分区中的应用——以西安市为例的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5(4):6~13. [3] 汪宇明,高元衡.上海与长江流域各省区间的旅游互动[J].地理学报,2008,63(6):756~668. [4] 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21(4):354~359. [5] 陈淑兰.中部六省旅游发展综合评价及空间结构系统构建[J].经济地理,2009,29(2):327~331. [6] 卞显红.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基于协同发展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4):67~71. [7] Bolviken B, Stokke P R, Feder J. The fractal nature of geochemical landscapes [J].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1992, 43(2): 91-109. [8] Andreas C W Baas. Chaos, fractals and self-organization in coastal geomorphology: Simulating dune landscapes in vegetated environments[J]. Geomorphology, 2002,48 (1-3): 309-328. [9] Isabelle Thomas, Pierre Frankhauser, Christophe Biernacki.Themorphology of built up landscapes in Wallonia (Belgium): A classification using fractal indic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8, 84(2): 99-115. [10] 陈彦光,罗宏宇.旅游行为本质的信息论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12(1): 35~39. [11] 陈彦光,王义民. 论分形与旅游景观[J] .人文地理,1997, 12(1):62~66. [12] 陈彦光,王义民.分形、1/f涨落与旅游风景地的美学实质[J].大自然探索 ,1999,18(3):51~54. [13] 杨国良,张 捷,艾南山,等.旅游系统结构及旅游经济联系—以四川省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2007,43(4):24~30. [14] 许志晖,戴学军,庄大昌,等.南京市旅游景区景点系统空间结构分形研究[J].地理研究,2007,26(1):132~140. [15] 高元衡,王艳.基于聚集分形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桂林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2):52~58. [16] 陈彦光. 城镇体系随机聚集的分形研究[J].科技通报, 1995,11(2):98~101. [17] 戴学军,丁登山,许志晖,等.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随机聚集分形研究——以南京市 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05,20(5):706~713. [18] 陈彦光,罗静.河南省城市—交通网络的分形特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2):171~177. [19] 戴学军,丁登山.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关联维数分形研究——以南京市景区(点)系统为例[J]. 资源科学,2006,28(1):180~185. |
[1] | 田里, 刘亮. 旅游孤岛效应演化机理研究——以云南普者黑旅游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21, 41(1): 22-32. |
[2] | 张子昂, 保继刚. 多重距离对中国入境与出境旅游流的影响:基于组态的视角[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3-21. |
[3] | 徐少癸, 左逸帆, 章牧.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中国旅游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研究[J]. 地理科学, 2021, 41(1): 33-43. |
[4] | 麻学锋, 刘玉林, 谭佳欣. 旅游驱动的乡村振兴实践及发展路径[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19-2026. |
[5] | 刘长生, 董瑞甜, 简玉峰. 旅游业发展产业协同与荷兰病效应研究——基于胡焕庸线的思考[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73-2084. |
[6] | 于洪雁, 王群勇, 张博, 刘继生. 中国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及驱动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89-1898. |
[7] | 刘沛林. 从新宅居生活看网络虚拟旅游的前景和方向[J]. 地理科学, 2020, 40(9): 1403-1411. |
[8] | 朱麟奇, 李秋雨, 刘继生. 中国旅游业与地区发展及民生改善协调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8): 1328-1335. |
[9] | 张飞, 杨林生, 何勋, 石勇. 大运河遗产河道游憩利用适宜性评价[J]. 地理科学, 2020, 40(7): 1114-1123. |
[10] | 孙国霞. 基于旅游市场竞争态的吉林省入境旅游市场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6): 973-979. |
[11] | 李秋雨, 朱麟奇, 王吉玉. 全域旅游背景下吉林省旅游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性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6): 948-955. |
[12] | 董文静, 王昌森, 张震. 山东省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时空耦合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4): 628-636. |
[13] | 李维维, 陈田, 马晓龙. 西安城市旅游休闲业态空间热点特征及形成机制[J]. 地理科学, 2020, 40(3): 437-446. |
[14] | 周彬, 王雨桐, 虞虎, 吕宁, 张亦弛.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宁波城市居民休闲满意度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 119-127. |
[15] | 刘美新, 蔡晓梅, 麻国庆. 乡村民宿“家”的生产过程与权力博弈:广东惠州上良村案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12): 1884-18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