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1, Vol. 31 ›› Issue (5): 563-569.doi: 10.13249/j.cnki.sgs.2011.05.563
刘云刚, 王丰龙
收稿日期:
2010-10-10
修回日期:
2011-03-27
出版日期:
2011-05-20
发布日期:
2011-05-20
基金资助:
LIU Yun-Gang, WANG Feng-Long
Received:
2010-10-10
Revised:
2011-03-27
Online:
2011-05-20
Published:
2011-05-20
摘要: 空间的生产是当今西方的主流社会理论之一,也在逐渐成为解释中国城市空间开发现象的有效工具。但是,目前国内对空间生产理论的运用主要集中于资本和政府作用下的"强"空间生产。通过对广州M垃圾猪场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制度结构和社会行动等宏微观要素对城乡结合部空间生产的综合作用,并展示了一个由农村进城移民所发起的"弱"空间生产案例。农村进城移民通过积极的区位战略、社会经营网络的营造实现了空间的占据和空间的生产,其背后则折射了户籍、土地、卫生等诸多转型期的制度漏洞。空间生产的结果是一个以农村进城移民为主体的产业和生活单元,即黑色集群的形成,该集群具有非正规乃至非法特征,在城市管理者的制度挤压下呈现发展的不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对此类空间的治理必须首先基于综合的理解,而不是取缔或粗暴管制。
中图分类号:
刘云刚, 王丰龙. 城乡结合部的空间生产与黑色集群——广州M垃圾猪场的案例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5): 563-569.
LIU Yun-Gang, WANG Feng-Long. Production of Space and The Black Cluster in The Urban-rural Frontier: A Case Study of M Garbage Pig Farm in Guangzhou Cit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5): 563-569.
[1] 王丰龙,刘云刚.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1,26(2):13~20. [2] Lefebvre H. The Production of Space[M]. Oxford: Blackwell, 1992: 464. [3] 汪民安. 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J]. 国外理论动态, 2006, 16(1): 46~52. [4] 李春敏. 资本积累的全球化与空间的生产[J]. 教学与研究, 2010, 57(6): 32~37. [5] 张子凯.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述评[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5): 10~14. [6] 魏 开, 许学强. 城市空间生产批判——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研究范式述评[J]. 城市问题, 2009, 28(4): 83~87. [7] 张应祥, 蔡 禾. 资本主义与城市社会变迁[J]. 城市发展研究, 2006, 13(1): 105~110. [8] 陈 忠. 空间辩证法、空间正义与集体行动的逻辑[J]. 哲学动态, 2010, (6): 40~46. [9] 马学广. "单位制"城市空间的社会生产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 30(9): 1456~1461. [10] 马学广. 城中村空间的社会生产与治理机制研究——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2): 126~133. [11] 杨宇振. 焦饰的欢颜:全球流动空间中的中国城市美化[J]. 国际城市规划, 2010, 25(1): 33~43. [12] 江 泓, 张四维. 生产、复制与特色消亡——"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市特色危机[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 185(4): 40~45. [13] 张京祥, 邓化媛. 解读城市近现代风貌型消费空间的塑造——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视角[J]. 国际城市规划, 2009, 24(1): 43~47. [14] 宋伟轩, 朱喜钢, 吴启焰. 城市滨水空间生产的效益与公平——以南京为例[J]. 国际城市规划, 2009, 24(6): 66~71. [15] 田毅鹏, 张霁雪, 陶 宇. 空间生产、资本接续与权力介入的实践逻辑——对东北C市马路劳工生存状态的调查[J]. 社会科学, 2010, 32 (5): 67~73. [16] Li Z. Migration and privatization of space and power in late socialist China[J]. American Ethnologist, 2001, 28(1): 179-205. [17] Sun W. 'Just looking': Domestic workers' consumption practices and a latent geography of Beijing [J]. Gender Place and Culture, 2008, 15(5): 475-488. [18] Yiftachel O, Yacobi H. Urban ethnocracy: Ethniciz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n an Israeli 'mixed city'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 Space, 2003, 21(6): 673-693. [19] Cronin A M. Calculative spaces: Cities, market relations, and the commercial vitalism of the outdoor advertising industry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8, 40(11): 2734-2750. [20] Overton J. The consumption of space: Land, capital and place in the New Zealand wine industry [J]. Geoforum, 2010, 41(5): 752-762. [21] Yacobi H. The NGOization of space: Dilemmas of social change, planning policy, and the Israeli public sphere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Society & Space, 2007, 25(4): 745-758. [22] Hubbard P, Sanders T. Making space for sex work: Female street prostitu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urban spa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3, 27(1): 75-89. [23] Kudva N. The everyday and the episodic: The spatial and political impacts of urban informality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2009, 41(7): 1614-1628. [24] 宋家宁, 张清勇. 国内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综述[J].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11): 76~80. [25] 班茂盛, 方创琳. 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与未来研究方向[J]. 城市规划学刊, 2007, 183(3): 49~54. [26] 张 宁, 方琳娜, 周 杰,等. 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特征及驱动机制[J]. 地理研究, 2010, 29(3): 471~480. [27] 曹广忠, 刘 涛, 缪杨兵. 北京城市边缘区非农产业活动特征与形成机制[J]. 地理研究, 2009, 28(5): 1352~1364. [28] 杨 琳, 何 芳. 基于耗散理论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弹性管理研究[J]. 地理科学, 2007, 27(5): 655~660. [29] 陈 浮, 葛小平. 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研究[J]. 地理科学, 2001, 21(3): 210~216. [30] 刘君德, 张玉枝, 刘均宇. 大城市边缘区社区的分化与整合[J]. 城市规划, 2000, 24(4): 41~43. [31] Harvey D. The urban process under capitalism: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78, 2(1): 101-131. [32] Gade D W. The Iberian pig in the Central Andes[J]. Journal of Cultural Geography, 1987, 7(2): 35–50. [33] Miller R L. Hogs and hygiene[J]. Journal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1990, (76): 125-40. [34] 李旭伟.加强"垃圾猪"治理确保畜产品安全[J]. 畜禽业, 2010, 21(1): 46. [35] 姜 澜. 浅谈"泔水猪"的危害及对策[J]. 畜禽业, 2009, 20(5): 28~30. [36] 王会芳, 刘 旭, 王丽华, 等. 从泔水养猪的危害谈立法的必要性[J]. 养殖技术顾问, 2007, 35(12): 115. [37] 胡延春, 唐 波. 潲水养猪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探讨[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8, 51(11): 36~37. [38] 谢雪云, 沈红英, 姚文华, 等. 处理餐厨垃圾喂猪案适用法规引发的思考[J]. 兽医导刊, 2008, 8(10): 11~12. [39] 李留刚, 吴连成, 黄健平. 餐厨垃圾处理废水喂猪可行性分析[J]. 科技信息, 2008, 25(31): 407~408. [40] 李 恺, 刘国泽, 熊沈学, 等. 无锡市泔脚养猪情况调查及治理建议[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8, 24(1): 16. [41] 唐功举, 李同云. 关于残饭、泔水的利用及清除城郊"垃圾猪"的讨论[J]. 山东畜牧兽医, 2005, 26(5):18~19. [42] 郑高禄. 重庆市高新区"潲水猪"养殖现状调查及建议[J]. 畜牧市场, 2008, 20(4): 24. [43] 刘显仁. 全副武装拆猪棚. 广州日报, 2009年11月04 日. [44] 刘显仁, 卢迎新."广州林地年产2万垃圾猪变质潲水为食肉质难保".广州日报, 2009年09月14日. [45] 陆 林. 融入与排斥的两难:农民工入城的困境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 2007, 33 (6): 97~103. |
[1] | 郑殿元, 文琦, 黄晓军. 干旱风沙区农村多维贫困地域分异机制研究[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49-156. |
[2] | 张文忠, 何炬, 谌丽.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城市体检方法体系探讨[J]. 地理科学, 2021, 41(1): 1-12. |
[3] | 赵臣, 陈扬乐, 张凯, 申文灿. 三亚市季节性旅游移民社会融合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64-2072. |
[4] | 许红梅, 郭炎, 李志刚, 林赛南, 李娈琼. 大城市近郊农地流转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12): 2055-2063. |
[5] | 王永生, 文琦, 刘彦随. 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研究[J]. 地理科学, 2020, 40(11): 1840-1847. |
[6] | 陈玉洁, 袁媛, 周钰荃, 刘晔. 蓝绿空间暴露对老年人健康的邻里影响[J]. 地理科学, 2020, 40(10): 1679-1687. |
[7] | 姚华松, 邵小文. 中国乡村治理的新视域:基于现代性与认同互动的角度[J]. 地理科学, 2020, 40(4): 581-589. |
[8] | 张金萍, 宋伟, 林丹, 余珍鑫, 李庭筠, 罗邱戈, 程叶青. 海南省连片贫困地区农户致贫风险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4): 608-616. |
[9] | 孙湘湘, 周小亮. 中国省级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 40(2): 182-189. |
[10] | 刘达, 林赛南, 李志刚, 刘凌波. “人口回流”视角下的中部地区乡村振兴——对湖北“毛嘴模式”的实证[J]. 地理科学, 2020, 40(1): 112-118. |
[11] | 李志刚, 梁奇, 林赛南. 转型期中国大城市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特征与机制[J]. 地理科学, 2020, 40(1): 40-49. |
[12] | 塔娜, 曾屿恬, 朱秋宇, 吴佳雨. 基于大数据的上海中心城区建成环境与城市活力关系分析[J]. 地理科学, 2020, 40(1): 60-68. |
[13] | 曾通刚, 赵媛, 杨永春, 贺容. 中国老年群体脆弱性时空格局与性别协调发展特征——基于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J]. 地理科学, 2019, 39(12): 1910-1918. |
[14] | 周扬, 李寻欢. 平原农区贫困地理格局及其分异机制——以安徽省利辛县为例[J]. 地理科学, 2019, 39(10): 1592-1601. |
[15] | 刘天宝,杨芳芳,韩增林,彭飞. 人海关系地域系统视角下海洋本体的解构与研究重点[J]. 地理科学, 2019, 39(8): 1321-13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