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1, Vol. 31 ›› Issue (9): 1151-1156.doi: 10.13249/j.cnki.sgs.2011.09.1151
张冲1, 赵景波1,2, 张淑源1
收稿日期:
2010-08-06
修回日期:
2010-10-16
出版日期:
1997-09-20
发布日期:
1997-09-20
通讯作者:
赵景波,教授。E-mail:zhaojb@snnu.edu.cn
E-mail:zhaojb@snnu.edu.cn
基金资助:
ZHANG Chong1, ZHAO Jing-Bo1,2, ZHANG Shu-Yuan1
Received:
2010-08-06
Revised:
2010-10-16
Online:
1997-09-20
Published:
1997-09-20
摘要: 通过对渭河流域汉代(202 a B.P.~220 A.D.)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该区域该时期洪涝灾害等级、洪涝灾害的时间变化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汉代的423 a中,渭河流域共发生洪涝灾害109次,平均每 3.9 a发生1次。轻度涝灾,中等涝灾,大涝灾和特大涝灾分别占到洪涝灾害总数的44.0%,24.8%,22.9%和 8.3%。渭河流域汉代存在两个洪涝灾害多发期,分别出现在49~10 a B.P.和91~130 A.D.。渭河流域汉代轻度和中度涝灾存在3~4 a的周期,大涝灾存在20 a左右的周期,特大涝灾存在着60~70 a左右的周期。
中图分类号:
张冲, 赵景波, 张淑源. 渭河流域汉代洪涝灾害研究[J]. 地理科学, 2011, 31(9): 1151-1156.
ZHANG Chong, ZHAO Jing-Bo, ZHANG Shu-Yuan. Flood Disaster of Weihe River Valley in Han Dynasty[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31(9): 1151-1156.
[1]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陕西省地理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465~466. [2] 赵景波,蔡晓薇,王长燕.西安高陵渭河近120年来的洪水演变[J].地理科学,2007,27(2):225~230. [3] 杜娟,赵景波.清代关中渭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7,24(5): 598~603. [4] 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省志第六卷气象志[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40~70. [5] 袁林.西北灾荒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102~106. [6] 温克刚,翟佑安.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陕西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5~20. [7] 张德二.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22~371. [8] 张养才.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4~5. [9] 方伟华,史培军,王爱静.洪涝灾害灾情时间变化特性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0, 9(2): 39~43. [10] 刘会玉,林振山,张明阳.建国以来中国洪涝灾害成灾面积变化的小波分析[J].地理科学,2005,25(1):43~48. [11] 朱晓华,蔡运龙,王建.中国旱涝灾害的分形结构[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4):509~513. [12] 李谢辉,王磊,谭灵芝,等.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价[J].地理科学,2009,29(5):733~739. [13] 杨周,林振山.北半球过去2000年气温变化的多尺度分析[J].地理科学,2010,30(2):295~299. [14] 郑景云,王绍武.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的评估[J].地理学报,2005,60(1): 21~31. [15] 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1973,2:5~38. [16] 刘晓清,赵景波,于学峰.清代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3):445~448. [17] 郝志新,郑景云,葛全胜.黄河下游地区降水变化的周期性分析[J].地理学报,2007,62(5):537~544. [18] 蒋听晖,霍世青,刘龙庆,等.2003年渭河洪水特性分析[J].人民黄河,2004,26(1): 24~27. [19] 李谢辉,王磊,谭灵芝,等.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价[J].地理科学,2005,29(5):733~739. [20] 戴君虎,肖树芳,葛全胜,等.蒙元时期陕甘宁交界地区干湿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09,64(7):839~849. [21] 靳立亚,符娇兰,陈发虎.近44年来中国西北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地理科学,2005,25(5):567~572. |
[1] | 袁方, 谢远云, 詹涛, 康春国, 迟云平, 马永法. 地球化学组成揭示的杜蒙沙地化学风化和沉积再循环特征及其对风尘物质贡献的指示[J]. 地理科学, 2017, 37(12): 1885-1893. |
[2] | 赵红艳, 杨倩楠, 王爱霞, 常帅, 杨露. 泥炭记录的晚全新世大气铅沉降及其环境意义[J]. 地理科学, 2015, 35(8): 1014-1020. |
[3] | 李拓宇, 莫多闻, 胡珂, 张翼飞, 王建军. 山西襄汾陶寺都邑形成的环境与文化背景[J]. 地理科学, 2013, 33(4): 443-449. |
[4] | 舒强, 陈晔, 张茂恒, 赵志军. 苏北平原周庄镇浅钻沉积物粘土矿物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 地理科学, 2012, 32(2): 238-243. |
[5] | 杨林海, 赖忠平, 周杰, 隆浩, 张静然. 光释光测年和孢粉分析揭示的晚冰期以来科尔沁沙地演化过程[J]. 地理科学, 2011, 31(6): 695-701. |
[6] | 胡珂, 莫多闻, 毛龙江, 李水城, 王辉, 曹炜, 张翼飞. 无定河流域全新世中期人类聚落选址的空间分析及地貌环境意义[J]. 地理科学, 2011, 31(4): 415-420. |
[7] | 李胜利, 黄春长, 庞奖励, 葛本伟. 颖河上游全新世黄土古土壤物质来源研究[J]. 地理科学, 2008, 28(4): 559-564. |
[8] | 刘晓清, 赵景波, 于学峰. 清代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研究[J]. 地理科学, 2007, 27(3): 445-448. |
[9] | 高玄彧. 地貌形态分类的数量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07, 27(1): 109-114. |
[10] | 周春林, 袁林旺, 刘泽纯, 张惠. 南京汤山地区的地貌与岩溶发育演化[J]. 地理科学, 2006, 26(1): 47-51. |
[11] | 贾蓉芬, 彭先芝. 西峰剖面有机质记录的黄土高原L6-L1古湿度演变[J]. 地理科学, 2004, 24(6): 693-697. |
[12] | 庞奖励, 黄春长. 关中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与环境演变耦合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03, 23(4): 448-453. |
[13] | 凌申. 全新世以来里下河地区古地理演变[J]. 地理科学, 2001, 21(5): 474-479. |
[14] | 杨永兴, 黄锡畴, 王世岩, 孔昭宸. 西辽河平原东部沼泽发育与中全新世早期以来古环境演变[J]. 地理科学, 2001, 21(3): 242-249. |
[15] | 许清海, 阳小兰. 根据冲积物孢粉恢复冀北山地古植被的意义[J]. 地理科学, 1998, 18(5): 486-4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