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牛文元. 生态脆弱带(ECOTONE)的基础判定[J].生态学报,1990,9(2):97~105.
|
[2] |
朱震达. 中国脆弱生态带与土地荒漠化[J].中国沙漠,1991,11(4):11~22.
|
[3] |
尚立照,张龙生.基于“成因-结果”指标的甘肃各县区生态脆弱性定量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2010,(6):11~13, 23.
|
[4] |
郑文武,曾永年,吴桂平,等.遥感和GIS支持下的湘西北喀斯特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2):93~96.
|
[5] |
田亚平,刘沛林,郑文武.南方丘陵区的生态脆弱度评估:以衡阳盆地为例[J].地理研究,2005,24(6):843~852.
|
[6] |
周松秀,田亚平,刘兰芳.南方丘陵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驱动力分析——以衡阳盆地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7):938~944.
|
[7] |
杨顺强,吴银梅,王磊,等.水土流失严重型生态脆弱区不同治理模式的比较[J].中国水土保持,2011,(4):55~57.
|
[8] |
李宇,董锁成,周长进.甘肃省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1):17~22.
|
[9] |
石培基,李鸣骥.宁夏中部生态脆弱区生态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3):1~5.
|
[10] |
戴亚南,彭检贵.江苏省海岸带生态脆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水土保持通报,2007,27(6):216~219.
|
[11] |
阎欣,甄峰,席广亮.高寒生态脆弱地区城市绿色工业选择与布局研究——以拉萨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7):1139~1145.
|
[12] |
彭迪云,许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探索和创新[J].求是,2010,(10):56~59.
|
[13] |
束洪福. 建设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J].科学社会主义,2010,(3):22~24.
|
[14] |
江泽慧.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J].中国城市林业,2008,(2):4~5.
|
[15] |
王玉玲. 生态文明的背景、内涵及实现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9):36~39.
|
[16] |
李良美.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2):47~51.
|
[17] |
周生贤.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12):1~3.
|
[18] |
廖曰文,章燕妮.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377~380.
|
[19] |
王强,伍世代,李永实,等.福建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实践[J].地理学报,2009,64(6):725~735.
|
[20] |
高珊,黄贤金.基于绩效评价的区域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构建——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5):823~828.
|
[21] |
朱增银,李冰,高鸣,等.太湖流域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量化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0,12(6):131~136.
|
[22] |
张静,夏海勇.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9,(21):60~63.
|
[23] |
翁丽丽,李永实,王晓文,等.福建省农村经济类型划分方法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8~53.
|
[24] |
徐建华. 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24~230.
|
[25] |
阎建忠,张镱锂,朱会义,等.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居民对环境退化的响应[J].地理学报,2006,61(2):146~156.
|
[26] |
长汀县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长汀调查队.2011长汀统计年鉴[M].福建:长汀统计局,2012.
|
[27] |
方中权. 广州市白云区的发展与空间控制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2):155~1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