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3年, 33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3-10-20
      

  • 全选
    |
  • 王洋, 王德利, 王少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研究2009年中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住宅均价和房价收入比的空间分异格局、总体趋势、空间异质性和相关性;根据供需理论和城市特征价格理论建立了影响中国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初选因素,并根据半对数模型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中国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异显著,呈现出空间集聚性分异(东南沿海三大城市群与内陆城市之间)和行政等级性分异(省会与地级市之间)的双重格局;② 房价收入比较高的城市数量更多,分布范围更广,购房难度较大的城市已超过一半;③ 住宅均价的总体分异趋势和空间异质性都强于房价收入比;④ 城市居民收入与财富水平和城市区位与行政等级特征是住宅价格空间分异的两大核心影响因素。

  • 程乾, 凌素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2 376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台湾地区除外)。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呈带状、组团状分布, 分布不均衡。从全国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组团状分布在东部(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 而西部相对稀少,呈现西疏东密的空间分布;从南北看, 南方分布数量与密度均大于北方,且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带。影响空间分布的主要原因: 一是受地理大环境的影响,物产丰富和人类活动较多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 二是与人类的宜生环境和民族性地域性有关;三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地处边疆,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入侵,文化传统不易被破坏。

  • 于洋, 陈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研究中国二氧化碳(CO2)排放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充分考虑各省(市、自治区)、不同年份能源转化成CO2效率差异性基础上,以扣除掉森林等对CO2吸收后的净CO2排放量作为基础数据,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理论对2005~2010年中国六大区域(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和29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及西藏和新疆)人均和单位GDP的CO2净排放空间格局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分析。通过引入变异系数分析方法,综合比较优势理论,对2005~2010年地区和省市差异变化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和东北地区人均CO2净排放较高,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地区单位GDP的CO2净排放较高。宁夏、内蒙古属于人均CO2净排放强度区;江西等省属于低度区。省际间差异呈现“震荡”总体略呈减小态势;宁夏等省一直属于单位GDP CO2排放强度区,北京等省市一直属于低度区,2007年以后各省差异缩小。最后对中国低碳发展的未来提出了“CO2区域和省市间补偿”等建议,以期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 李丹丹, 汪涛, 周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知识溢出的多空间尺度耦合、空间知识溢出的测度以及空间知识溢出的机制是近期国内外有关知识溢出地理效应研究的主要新动向。借助科学计量学追踪知识溢出的方法,以2000~2009年被国际ISI及国内重庆维普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大学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在生物技术领域合作发表科学论文的信息为数据源,从社会网络的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别以国家、省份和城市为单元,从国际、国家和长三角层面(区域),分析2000年以来,中国大学和科研院所知识溢出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空间结构变动特征,并从地理距离、社会距离、认知距离、组织距离等方面探讨影响知识溢出效应的机理。研究发现:① 2003~2004年为知识溢出网络发展的拐点期;② 国际和国家层面网络接近小世界网络,长三角层面的网络体现出更多的随机网络特征;③ 知识在国际层面的空间溢出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主要受到社会距离和组织距离的影响;④ 在国家层面呈现由三角形向钻石形发展的趋势,随着网络发育的日益成熟,地理距离的影响逐步减弱,社会距离和组织距离的影响得以加强;⑤ 在长三角层面总体上呈现三点一线特征,地理距离在区域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知识溢出既遵循了等级扩散的规律,也体现了距离衰减的特点。

  • 丁雨莲, 赵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旅游业碳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旅游业碳排放测度首先应厘清碳源体系,确定范围。横向上,基于旅游业构成廓清旅游业主要碳源组分:旅游交通业、旅游景区业、旅游住宿业、旅游餐饮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并整理旅游业各组分碳源的测度清单:能源、土地利用方式与废弃物。纵向上,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构建“前期-中期-后期”的旅游业碳排放测度范围,抛却仅限于“服务时”的碳排放测度的窠臼。对旅游业碳源系统相对准确的认识,有利于确定旅游业碳排放主要来源部门及减排措施的主要目标,为政府部门提供更有针对性、更科学的决策参考。

  • 吴启焰, 吴小慧, 刘咏梅, 刘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第五次人口普查所反映的社会空间结构特征已经是12 a前的事实,国内外学者也针对2000年的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此类研究要么局限于全域性社会空间统计分析;要么限于县区、街道尺度展开的局域性地理空间分析研究。居委会(社区)这一核心统计尺度的普查数据一直没有被有效地挖掘利用。以南京旧城区为研究案例,首次通过匹配内城区居委会地图和第五次人口普查长短表数据,深度挖掘、揭示居委会尺度下的南京旧城区社会空间隔离特征,并指出:① 新世纪南京市城市社会空间转型与分异是计划体制时期社会空间建构力量与市场分化力量混合的结果,相对于上海、北京和广州而言,南京城市制度性力量显示了强劲的路径依赖特征、学习性与适应性;② 小尺度社会空间分析挖掘出大尺度无法辨析的学区中产阶层化(jiaoyufication)区域和转型期崛起的新城市精英社区。

  • 张继飞, 邓伟, 刘邵权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东川地域空间发展影响因素和山地资源型城市地域空间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机制的探讨,综合东川地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了东川地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与模式。结合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尝试提出中国西南地形起伏极大的中高山区国土开发的适宜模式。结论如下:① 东川地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以山地自然生态为约束、保护与发展相协同;基本模式是整体均衡的地域空间管制模式,山地自然生态友好型的产业成长模式和“点状”开发模式。② 现有区域空间发展理论并不完全适宜指导西南中高山地区的开发实践。“点状”开发模式有助于引导形成自然生态与“点状”开发区有机融合的地域空间发展格局,不仅有利于相对集中地提升其现代化水平,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真正实现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 胡喜生, 洪伟, 吴承祯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构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和城市化2个子系统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价值系数法核算福州市各种土地生态服务的价值,并提出采用匀滑技术来弥补城市化系统个别指标数据片断的缺失,最后,利用协同学思想构建2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度模型,探讨了不同序参量上、下限的选择对系统耦合关系的影响,并对福州市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测定和互动关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序参量上、下限值的选择对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化系统的耦合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区域时间序列总体变化趋势的影响不大。② 福州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化的交互耦合在2000年处于磨合阶段,而后进入高水平的耦合阶段,且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值处于0.36~0.82之间,除了2000年处于低度协调,2000年以后均处于中度协调及以上水平。③ 动态耦合模型与容量耦合函数模型两者计算得到的耦合度变化规律高度一致。

  • 曾月娥, 伍世代, 王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文明建设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核心,旨在寻求生态、经济的双赢。以长汀县作为南方丘陵生态脆弱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实例,融合主体功能区划理念及方法,从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生态文化文明和生态制度文明方面选取评价指标,考虑南方丘陵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敏感性,并结合农户调查意见划分生态文明管制区。结果表明,长汀县生态文明管制区可分为生态文明重点管护区、核心发展区、综合治理区、集中修复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重心应倾向于农户生计变化,加强农业专业化,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绿色产业市场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优势,促使生态效益凸显、持久,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的双赢。

  • 臧锐, 张鹏, 杨青山, 李林山, 张栩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4个维度的指标,2000~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均方差赋权法和线性加权和法,对吉林省综合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运用ArcGIS软件对各市州城市化水平进行地理空间的可视化表达,并分析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发现:① 各城市化指标的分布格局均呈现“中高周低”特征,各市州城市化质量差异显著;② 以长春和吉林为中心的双中心集聚特征开始显现;③ 空间城市化是人口城市化的直接表象,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 孙贤斌, 李玉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淮南大通煤矿废弃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采样分析,利用GIS技术分析其空间分布与变异特征,结果显示:从平均值来看,大通煤矿废弃地5种重金属超出背景值2.000~36.300倍,以Cd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Hg、Cr、Pb,Cu,相对较小。化工厂及周围区域重金属严重污染,煤矸石堆及周围区域为重污染。Hg和Cd来源于化工厂废水和煤矸石,且均在底层土富集;Cr主要来源是化工厂废水,在表层土含量高;Pb和Cu来源于煤矸石和化工厂废水,分别在底层土和表层土富集。煤矸石释放的重金属在土壤底层富集,化工厂废水使表层土含量较高。多数重金属元素之间正相关关系显著,具有同源性;Hg和Cd与营养物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Cr和Pb与营养物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重金属污染存在受自然因素影响存在显著的较大结构性变异,空间变异均是微小尺度,空间变异特征与复杂的地物和人为干扰有关。

  • 马世发, 艾彬, 欧金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能通过简单的规则模拟复杂的地理时空演变过程。将城镇空间发展战略、限制性发展约束条件等规划思想耦合于CA模型中,可以提供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分析工具。以广州市为案例,根据中国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尝试利用构建的约束性CA模型确定规划期内城乡建设用地最可能的空间布局模式,并据此制定城镇扩展边界线(Urban Growing Boundary,UGB)和土地用途管制分区,提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关于“六区一界”的编制方案。广州市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耦合空间发展战略的约束性CA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空间分析工具,可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 吴浩, 周璐, 史文中, 陈晓玲, 杨海生, 程志萍, 叶露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提出一种探测土地利用变化元胞自动机模拟过程中的尺度敏感性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元胞自动机模型各尺度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尺度组合对模拟精度的影响,并检验了模型中不同尺度因素相互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利用元胞自动机来模拟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模拟结果对各因素的尺度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转换规则、元胞大小、邻域大小和邻域形状,且转换规则同元胞大小之间、以及同邻域大小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尺度交互影响。

  • 陈碧珊, 郑卓, 黄康有, 郑艳伟, 许清海, 张晴华, 黄旭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惠州黄洞水库沉积钻孔(HD)进行了210Pb和137Cs测试,结合岩性、粒度分析和建库历史资料为佐证,以137Cs为主确定了研究区沉积物年代序列和沉积速率,同时对钻孔沉积物进行了孢粉和炭屑指标的实验分析。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建库前沉积速率较快(约为1.5 cm/a),建库后(1960年以来)沉积速率降低(约为1.0 cm/a)。钻孔孢粉组合和炭屑记录揭示出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孢粉种类为禾本科(Gramineae)花粉、芒箕(Dicranopteris dichotoma)、松属(Pinus)花粉等,孢粉绝对浓度和乔木与非乔木花粉比值(AP/NAP)是指示森林覆盖度的重要指标。同时出现乔木花粉减少、孢粉总浓度下降及禾本科相对含量上升,表明了裸地增加和水土流失严重,为人类砍伐和焚烧频率最高的时期。显著的大面积山火事件可以根据沉积物炭屑浓度与孢粉浓度比值(C/P)的峰值来判断。孢粉和炭屑记录揭示流域内建库前、大跃进–文革期、改革开放中后期3个时期不同的植被生态条件,反映了不同阶段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的变化,与历史文献记载的1958年大炼钢铁、1963年百年一遇大旱和1986年造林绿化工程等主要事件对比显示出一致的变化。

  • 邵文伟, 师长兴, 范小黎, 周园园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河道断面测量数据计算了1960~1990年渭河下游河槽和滩地冲淤量及其分布的时空变化,分析了变化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1960~1990年间共淤积泥沙8.88×108 m3,且泥沙主要分布在渭淤11断面(WY11)以下河段。滩地淤积量是河槽的1.83倍,滩地冲淤过程以1968年和1982年为转折点分为3个阶段,依次经历了快速淤积、缓慢淤积和侵蚀3个过程。其中淤积以滩面垂向加积为主,侵蚀主要表现为河岸侵蚀后退或坍塌。河槽以1969年为转折点分为快速淤积和轻微淤积(冲刷淤积交替)两个阶段。年内滩地和河槽在汛期整体上淤积,非汛期滩地侵蚀(主要以河道侧向侵蚀形式),而河槽表现为微淤,滩地在汛期堆积和非汛期侵蚀的倾向较河槽明显。三门峡水库在蓄水拦沙(1960年9月~1962年3月)和滞洪排沙(1962年3月~1973年10月)阶段,泥沙淤积上延到渭淤17(WY17)和渭淤27断面(WY27)间河段;实行蓄清排浑(1973年11月~1990年)后溯源淤积大为减弱,淤积未再上延,河道冲淤趋向于平衡。潼关高程是影响河槽和滩地泥沙淤积和释放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滩地的冲淤量与当年汛期来沙量相关性最高,而河槽冲淤量与当年汛期径流量相关性最高。

  • 史本林, 朱新玉, 胡云川, 刘晓满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商丘地区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及气象试验站1971~2010年逐日日照时数 、温度和降水量观测值,构建了玉米光照、温度、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对1971~2010年玉米全生育期及各主要生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综合气候适宜度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全生育期温度、光照、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平均值分别为0.507、0.587、0.545及0.541;玉米生育期内光照适宜度较好,降水适宜度次之,温度适宜度最差,温度是限制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近40 a以来,温度适宜度以0.003/10a线性趋势下降,光照适宜度以0.049/10a线性趋势下降,降水适宜度以0.006/10a线性趋势下降。气候因子匹配效果较差,对玉米的生长不利。降水和温度是影响玉米播种及出苗的主要气候因子,播种-出苗期气候因子综合匹配效果较差。温度的明显升高及夏秋两季日照时数降低幅度较大,导致玉米出苗-拔节期对各气候因子的适宜性较差。玉米拔节-抽穗期降水和温度的适宜性较高,降水和温度的有效匹配有利于玉米的拔节及抽穗。抽穗-乳熟期温度、光照和降水组合效果趋好,有利于玉米干物质量的积累;乳熟-成熟期光照适宜性较强,温度和降水适宜性较差,综合气候适宜性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