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3, Vol. 33 ›› Issue (10): 1277-1284.doi: 10.13249/j.cnki.sgs.2013.010.1277
• • 上一篇
收稿日期:
2012-10-17
修回日期:
2013-03-06
出版日期:
2013-10-20
发布日期:
2013-10-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史本林(1967-),男,河南柘城人,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环境变化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Ben-lin SHI(), Xin-yu ZHU(
), Yun-chuan HU, Xiao-man LIU
Received:
2012-10-17
Revised:
2013-03-06
Online:
2013-10-20
Published:
2013-10-20
摘要:
运用商丘地区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及气象试验站1971~2010年逐日日照时数 、温度和降水量观测值,构建了玉米光照、温度、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对1971~2010年玉米全生育期及各主要生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度与综合气候适宜度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全生育期温度、光照、降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平均值分别为0.507、0.587、0.545及0.541;玉米生育期内光照适宜度较好,降水适宜度次之,温度适宜度最差,温度是限制玉米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因子。近40 a以来,温度适宜度以0.003/10a线性趋势下降,光照适宜度以0.049/10a线性趋势下降,降水适宜度以0.006/10a线性趋势下降。气候因子匹配效果较差,对玉米的生长不利。降水和温度是影响玉米播种及出苗的主要气候因子,播种-出苗期气候因子综合匹配效果较差。温度的明显升高及夏秋两季日照时数降低幅度较大,导致玉米出苗-拔节期对各气候因子的适宜性较差。玉米拔节-抽穗期降水和温度的适宜性较高,降水和温度的有效匹配有利于玉米的拔节及抽穗。抽穗-乳熟期温度、光照和降水组合效果趋好,有利于玉米干物质量的积累;乳熟-成熟期光照适宜性较强,温度和降水适宜性较差,综合气候适宜性变差。
中图分类号:
史本林, 朱新玉, 胡云川, 刘晓满. 夏玉米气候适宜度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以商丘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3, 33(10): 1277-1284.
Ben-lin SHI, Xin-yu ZHU, Yun-chuan HU, Xiao-man LIU.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Climate Suitability of Summer Maize in Central Plain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Shangqiu[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10): 1277-1284.
[1] | 施洪波. 华北地区高温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J]. 地理科学, 2012, 32(7): 866~871. |
[2] | 李爽, 王羊, 李双成. 中国近30年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J]. 地理研究, 2009, 28(6):1593~1605. |
[3] | Lobell D B, Sibley A, Ortiz-Monasterio J I. Extreme heat effects on wheat senescence in India[J]. Nature, 2012, 2(3): 186-189. |
[4] | 何凡能, 李珂, 刘浩龙. 历时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农业影响研究的若干进展[J]. 地理研究, 2010, 29(12): 2289~2296. |
[5] | 赵峰, 千怀遂. 全球变暖影响下农作物气候适宜性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12(2): 134~137. |
[6] | 浦金涌, 张存杰. 甘肃省冬小麦水分适应性动态变化分析[J]. 资源科学, 2008, 30(9):1397~1420. |
[7] | 浦金涌, 姚小英, 王位泰. 气候变化对甘肃省冬小麦气候适宜性的影响[J]. 地理研究, 2011, 30(1): 153~160. |
[8] | 陈长青, 类成霞, 王春春, 等.气候变暖下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潜力变化分析[J]. 地理科学, 2011, 31(10):1272~1279. |
[9] | 茆长宝, 陈勇. 南京市近6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产量影响[J]. 资源科学, 2010, 32(10):1955~1962. |
[10] | Bannayan M, Lotfabadi S S, Sanjani S, et al.Effects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crop production variability in northeast Ira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2011, 55(3):387-401. |
[11] | Liu Y J, Yuan G F.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inter wheat growth in Panzhuang Irrigation District, Shandong Province[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0, 20(6): 861-875. |
[12] | Pongratz J, Lobell D B, Cao L, et al.Crop yields in a geo-engineered climate[J]. Nature, 2012, 2(2):101-105. |
[13] | 何云岭, 鲁枝梅. 近60年昆明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 地理科学, 2012, 32(9): 1119~1124. |
[14] | 王培娟, 张佳华, 谢东辉, 等. 1961~2010年我国冬小麦可种植区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2):215~224. |
[15] | 王琪, 马树庆, 郭建平, 等. 温度对玉米生长量和产量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09, 28(2):255~260. |
[16] | 张吉旺, 董树亭, 王空军, 等. 大田增温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1): 52~56. |
[17] | 商丘市统计局. 商丘市统计年鉴[R]. 商丘:商丘市统计局, 2002:5~6. |
[18] | 国家气象局.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3. |
[19] | 冶明珠, 郭建平, 袁彬, 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及玉米温度适宜度[J]. 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10): 2786~2794. |
[20] | 刘钰, Pereira L S.对FAO推荐的作物系数计算方法的验证[J]. 农业工程学报, 2000,16(5): 26~30. |
[21] | 王丽霞, 任志远. 山西省大同市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评价[J]. 地理研究, 2007, 26(1):53~59. |
[22] | 邓振镛, 张强, 蒲金涌, 等. 气候变暖对中国西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8,28(8):3760~3768. |
[23] | 熊伟, 林而达, 蒋金荷, 等. 中国粮食生产的综合影响因素分析[J]. 地理学报, 2010,65(4): 397~406. |
[24] | 赵峰, 千怀遂, 焦士兴. 农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研究——以河南省冬小麦为例[J]. 资源科学. 2003, 25(6): 78~82. |
[1] | 李传华,韩海燕,范也平,曹红娟,王玉涛,孙皓. 基于Biome-BGC模型的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NPP变化及情景模拟[J]. 地理科学, 2019, 39(8): 1330-1339. |
[2] | 郭军, 熊明明, 李明财, 何群. 气候变化对中国集中供暖气候指标的影响[J]. 地理科学, 2018, 38(10): 1724-1730. |
[3] | 蔡福, 明惠青, 米娜, 李荣平, 张玉书. 陆面过程模型CoLM与BATS1e的模拟精度比较——以东北玉米农田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6): 740-747. |
[4] | 秦丽杰, 靳英华, 段佩利. 吉林省西部玉米生产水足迹研究[J]. 地理科学, 2012, 32(8): 1020-1025. |
[5] | 陈长青, 类成霞, 王春春, 张卫建. 气候变暖下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潜力变化分析[J]. 地理科学, 2011, 31(10): 1272-1279. |
[6] | 陈正洪, 史瑞琴, 陈波. 季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湖北省为例[J]. 地理科学, 2009, 29(6): 911-916. |
[7] | 朱晓禧, 方修琦, 王媛. 基于遥感的黑龙江省西部水稻、玉米种植范围对温度变化的响应[J]. 地理科学, 2008, 28(1): 66-71. |
[8] | 王红, 汤洁, 王筠. 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 地理科学, 2007, 27(5): 661-665. |
[9] | 龙振永, 汤洁, 曹孟. 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可持续能力评价研究[J]. 地理科学, 2007, 27(2): 167-172. |
[10] | 王宗明, 于磊, 张柏, 宋开山. 过去50年吉林省玉米带玉米种植面积时空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 地理科学, 2006, 26(3): 299-305. |
[11] | 张勃, 程国栋. 黑河绿洲坡面分异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03, 23(2): 193-199. |
[12] | 齐晓宁, 王洋, 王其存, 刘兆永, 鲍强. 吉林玉米带的地位与发展前景[J]. 地理科学, 2002, 22(3): 379-384. |
[13] | 张树文, 薄立群. 遥感图像生态土地分类法在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取中的应用[J]. 地理科学, 2000, (6): 569-572. |
[14] | 刘湘南, 黄方. 农业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玉米遥感估产模型研究[J]. 地理科学, 1997, 17(3): 265-270. |
[15] | 张养贞, 张树文, 常丽萍, 张柏, 陈春. 县级玉米遥感估产实验及其效果研究[J]. 地理科学, 1995, 15(2): 144-1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