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 ›› 2013, Vol. 33 ›› Issue (12): 1421-1427.doi: 10.13249/j.cnki.sgs.2013.012.1421
程开明, 庄燕杰
出版日期:
2013-12-20
发布日期:
2013-12-20
作者简介:
程开明(1975-),男,湖北广水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空间统计方面的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Kai-ming CHENG, Yan-jie ZHUANG
Online:
2013-12-20
Published:
2013-12-20
摘要:
摘要:采用首位度指数、城市规模基尼系数及马尔可夫转移矩阵描述中部地区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特征与变动规律解析城市体系演进的自组织与他组织机制。结果显示:①1985~2010年中部地区城市首位度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武汉市的首位城市地位未变但呈弱化趋势;②中部地区城市规模基尼系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动过程城市体系规模分布相对均衡但近年来差距呈微弱的扩大趋势。③中部地区城市体系发展总体处于上升期不同类型城市之间转换较为平稳重点城市的地位持续强化。④中部地区城市体系的演进受到以要素集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等为代表的自组织机制和以政府调控为代表的他组织机制的共同作用。
中图分类号:
程开明, 庄燕杰. 中国中部地区城市体系规模分布及演进机制探析[J]. 地理科学, 2013, 33(12): 1421-1427.
Kai-ming CHENG, Yan-jie ZHUANG. Size Distribution of Cities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12): 1421-1427.
表1
中部地区城市体系规模分布描述性 指数(1985~2010年)"
年 份 (年) | 城市总数 (个) | 首位度 | 四城市 指数 | 十一城市 指数 | 城市规模 基尼系数 |
---|---|---|---|---|---|
1985 | 42 | 1.805 | 0.714 | 0.557 | 0.346 |
1990 | 49 | 1.909 | 0.740 | 0.555 | 0.360 |
1995 | 56 | 2.400 | 0.913 | 0.666 | 0.347 |
1997 | 59 | 2.363 | 0.884 | 0.638 | 0.335 |
2000 | 80 | 3.213 | 1.192 | 0.836 | 0.364 |
2002 | 80 | 3.127 | 1.097 | 0.803 | 0.364 |
2005 | 81 | 3.047 | 1.089 | 0.782 | 0.365 |
2007 | 81 | 2.992 | 1.075 | 0.772 | 0.366 |
2010 | 81 | 1.953 | 0.876 | 0.705 | 0.374 |
[1] | Jefferson M.The law of the primate city[J]. Geographical Review, 1939, (29):226-232. |
[2] | 张虹鸥, 叶玉瑶, 陈绍愿.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变化及空间特征[J]. 经济地理, 2006, 26(5):806~809. |
[3] | 保罗·切希尔[美]保罗·切希尔[美]. 城市区域规模和结构变化趋势[C]//埃德温·S·米尔斯.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第3卷)—应用城市经济学.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15~30. |
[4] | 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 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中文版)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 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中文版)[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
[5] | 奥古斯特·勒施[德]. 经济空间秩序(中文版)奥古斯特·勒施[德]. 经济空间秩序(中文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
[6] | Henderson, J Vernon & Venables, Anthony J. The Dynamics of City Formation: Finance and Governance[R]. CEPR Discussion Papers 4638, 2004. |
[7] | Krugman P.The Self-organizing economy[M]. Cambridge: Blackwell, 1996. |
[8] | Córdoba Juan-Carlos.On the distribution of city sizes[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8, 63(1):177-197. |
[9] | Christaller W.城市的系统[J]. 严重敏译. 地理译丛, 1964, (4):1~8 |
[10] | 严重敏, 宁越敏. 我国城镇人口发展变化特征初探[C]//胡焕庸. 人口研究论文集.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0: 20~37. |
[11] | 许学强. 我国城镇体系的演变和预测[J]. 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2, (3):40~49. |
[12] | 刘继生, 陈彦光. 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地理科学, 2000, 20(2):166~171. |
[13] | 陈彦光, 周一星. 豫北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多分形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37(6):810~818. |
[14] | 谈明洪, 范存会. Zipf维数和城市规模分布分维值的关系探讨[J]. 地理研究, 2004, 23(2):243~248. |
[15] | 陈勇, 陈嵘, 艾南山,等. 城市规模的分形研究[J]. 经济地理, 1993, 13(3):48~51. |
[16] | 高鸿鹰, 武康平. 我国城市规模分布Pareto指数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4):43~52. |
[17] | 吕作奎, 王铮.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原因分析[J]. 现代城市研究, 2008, (6):81~87. |
[18] | 曹跃群, 刘培森.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西北人口, 2011, 32(4):47~52. |
[19] | Guohua Peng.Zipf's law for Chinese cities: Rolling sample regressions[J]. Physica A, 2010, (389):3804-3813. |
[20] | Zelai Xu, Nong Zhu.City Size Distribution in China: Are Large Cities Dominant?[J]. Urban Studies, 2009, 46(10):2159-2185. |
[21] | 胡毅, 张京祥. 基于县域尺度的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演变特征研究[J]. 经济地理, 2010, 30(7):1112~1117. |
[22] | 蒲英霞, 马荣华, 马晓冬,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J]. 地理研究, 2009, 28(1):161~172. |
[23] | 程开明, 庄燕杰. 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特征的空间计量分析——以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8):905~912. |
[24] | 周一星, 于海波. 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重构[J]. 城市规划, 2004, 28(6):49~55. |
[25] |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86~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7~2012. |
[26] | 许学强,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
[27] | 洪兴建. 基尼系数理论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
[28] Julie Le Gallo, Coro Chasco. Spatial analysis of urban growth in Spain, 1900-2001[28] Julie Le Gallo, Coro Chasco. Spatial analysis of urban growth in Spain, 1900-2001[J]. Empirical Economics, 2008, 34(1):59-80. | |
[29] | 吴彤. 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
[30] | Henderson V, Becker R.Political economy of city sizes and formation[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0, 48:453-484. |
[31] | 程开明. 长三角城市体系分布结构及演化机制探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 (8):56~61. |
[32] | Masahisa Fujita, Paul Krugman,Tomoya Mori.On the evolution of hierarchical urban system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 43(2):209~251. |
[33] | 高新才. 中国经济改革30年·区域经济卷[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
[1] | 郭建科, 吴陆陆, 李博, 秦娅风. 多功能视角的沿海港口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结构及耦合类型[J]. 地理科学, 2020, 40(7): 1050-1061. |
[2] | 罗小龙, 曹姝君, 顾宗倪. 回流城镇化:中部地区城镇化开启新路径[J]. 地理科学, 2020, 40(5): 685-690. |
[3] | 刘达, 林赛南, 李志刚, 刘凌波. “人口回流”视角下的中部地区乡村振兴——对湖北“毛嘴模式”的实证[J]. 地理科学, 2020, 40(1): 112-118. |
[4] | 冯喆, 蒋洪强, 卢亚灵. 基于大数据方法和SOFM聚类的中国经济-环境综合分区研究[J]. 地理科学, 2019, 39(2): 242-251. |
[5] | 叶浩, 庄大昌. 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研究的新方法——位序累积规模模型[J]. 地理科学, 2017, 37(6): 825-832. |
[6] | 陈如铁, 马健. 辽宁中部城市群城市体系中规模与距离关系的研究[J]. 地理科学, 2017, 37(6): 841-849. |
[7] | 孙斌栋, 李琬. 城市规模分布的经济绩效——基于中国市域数据的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6, 36(3): 328-334. |
[8] | 胡文海.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分析与基地建设[J]. 地理科学, 2015, 35(3): 293-298. |
[9] | 叶浩, 庄大昌, 张慧霞. 城市体系多样性的分析方法及其实证研究[J]. 地理科学, 2014, 34(8): 930-937. |
[10] | 李伯华, 刘沛林, 窦银娣, 王鹏. 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以大南岳旅游圈为例[J]. 地理科学, 2014, 34(11): 1353-1360. |
[11] | 刘玉, 郝星耀, 潘瑜春, 唐秀美. 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及分区研究[J]. 地理科学, 2014, 34(10): 1218-1225. |
[12] | 葛莹, 朱国慧, 吴野. 地理环境下的克鲁格曼式城市体系模拟分析[J]. 地理科学, 2013, 33(3): 273-281. |
[13] | 程开明, 庄燕杰. 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特征的空间计量分析 ——以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8): 905-912. |
[14] | 程开明, 庄燕杰. 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特征的空间计量分析——以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为例[J]. 地理科学, 2012, 32(8): 903-912. |
[15] | 周彬学, 戴特奇, 梁进社, 张锦宗. 基于分形的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演变研究[J]. 地理科学, 2012, 32(2): 156-16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