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龙花楼. 中国农村宅基地转型的理论与证实[J]. 地理学报, 2006, 61(10): 1093~1100.
|
[2] |
龙花楼,李婷婷.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J]. 地理学报, 2012, 67(2): 201~210.
|
[3] |
Grainger A.National land use morphology:patterns and possibilities[J]. Geography, 1995, 80(3): 235-245.
|
[4] |
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12, 31(2): 131-138.
|
[5] |
杨永春,杨晓娟. 1949~2005年中国河谷盆地型大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结构转型—以兰州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09, 24(1): 37~49.
|
[6] |
郭素君,张培刚. 从观澜看深圳市特区外土地利用转型的必然性[J]. 规划师, 2008, 24(8): 72~77.
|
[7] |
陈婧,史培军. 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41(5): 536~540.
|
[8] |
YiFu Tuan. Geography , phenomenology and the study of human nature[J]. The Canadian Geographer, 1971, 15(3): 181-192.
|
[9] |
郭旭东,陈利顶,傅伯杰.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J]. 环境科学进展, 1999, 7(6): 66~74.
|
[10] |
彭建,王仰麟,张源,等. 滇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以云南省永胜县为例[J]. 地理学报,2004, 59(4): 629~638.
|
[11] |
赵锐锋,姜朋辉,陈亚宁,等. 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 地理科学, 2012, 32(2): 244~250.
|
[12] |
侯鹏,王桥,王昌佐,等. 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J]. 地理研究,2011, 30(11): 2092~2098.
|
[13] |
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 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 地理学报, 2003, 58(5): 659~667.
|
[14] |
张杨,刘艳芳,顾渐萍,等. 武汉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 地理科学,2011, 31(10): 1280~1285.
|
[15] |
李晓文,方创琳,黄金川,等. 西北干旱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生态环境效应——以甘肃河西地区为例[J]. 第四纪研究, 2003, 23(3): 280~290.
|
[16] |
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
[17] |
郭克莎.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问题与出路[J]. 中国社会科学,2000,(3): 60~71.
|
[18] |
Northam R.Urban geography[M]. New York: J.Willey Sons, 1975: 65-67.
|
[19] |
刘纪远,张增祥,徐新良,等.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J]. 地理学报,2009, 64(12) 1411~1420.
|
[20] |
岳健,张雪梅. 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J]. 干旱区地理, 2003, 26(1): 78~88.
|
[21] |
刘平辉,郝晋珉.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新模式——依据土地利用的产业结构而进行划分的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 2003, 17(1): 16~26.
|
[22] |
易湘生,王静爱,岳耀杰. 基于沙区土地功能分类的土地利用变化与模式研究——以陕北榆阳沙区为例[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4): 439~443.
|
[23] |
李天宏,韩鹏. 厦门市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遥感检测与分析[J]. 地理科学,2001, 6(12): 537~543.
|
[24] |
王秀兰,包玉海.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1): 81~87.
|
[25] |
Yansui Liu, Jay Gao, Yanfeng Yang.A holistic approach towards assessment of severity of land degradation along the great wall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China[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3, 82(2): 187-202.
|